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6:10: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心理 健康教育 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的,思想观念上在不断的更新,不仅要求只是满足自身的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需要满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根据相关的实验调查表明,在我国初中阶段有着15%的学生是有着不同的心理上的问题,有3%的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令人担忧,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需要过硬知识,同时还是需要健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需要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存在一定的目的性

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初中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起来。教师应该要明白,我们不仅仅要教书育人,同时还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更高的人生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很多的高校为了能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召唤,一般学校都是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但是很多学校即便开设了咨询室,但是却没有很好的使用,一般都是会出现心理咨询室没有人或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的现象。若是出现问题,就会互相推诿责任,导致学校的咨询室最后也不知道谁来负责,这样使得心理咨询室成为了一种摆设,没有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力度不同

当前家长一般都是把学校的升学率看做衡量这个学校优劣的直接因素,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必然就会导致学校只是狠抓教育,对于其他方面的教学并不是很重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一般就会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枯燥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有着厌烦的情绪,简单的说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很难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综合起来是难能够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

(三)心理条件简陋

很多学校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上并不是很重视,一般就只是简单的桌椅的摆放,健康的摆设一般可能会让学生犹豫不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与家长沟通力度不足

家长是十分注重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但是很多家长都是会有着一种攀比的心理,这样更多的就会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导致学生回家与家长说他们上心理健康课程的时候,家长们并不是很重视也不理解,他们只是会孩子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一般情况下学校都是利用教书的质量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育人也是同样重要的。育人不仅仅教会学生的知识,同时还是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每一个学校都是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树立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兴趣。学校在办学的时候应该要明白,学生的成绩再高,在社会中也不一定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他们的价值,只有心智的发展才能够使得学生真正的立足于社会,学校的领导应该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到相关的日程当中。学校还应该要适当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方式与技能,推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正确认识。

(二)推动心理健康良好的发展

首先,学校应该要充分的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的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之后,学校还是需要建设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对于心理健康的教师,学校还是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才能够保证每一个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能力,进而很好的解决每一个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另外,学校还应该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样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最为重要一点也是学校应该要注重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文化课与心理课相互教育中来成长,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获得健康的教育。心理教师不仅集中在口头上的教学,该是需要采用多种其他方式的教学,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的解决与疏导。

三、结语

学校的全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指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同时还是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中学校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成为新世纪人才,在社会中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亚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李静.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A].2016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第2篇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为中小W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课程建设作为《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担负着提升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重视,并培养出了一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细目把握不清,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选择过于宏大的主题――情绪,但对具体是讲情绪觉察、情绪表达还是情绪管理,却茫然不知,因为他从来没想到过情绪课的分类;还有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课教学主题的选择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出现了偏差,如小学、初中、高中在情绪主题上选择一样的教学内容,都讲认识喜怒哀乐,学会调节情绪,没有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及需要,比如在高中讲“如何提高注意力”,就完全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教师之所以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一是对于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缺乏了解,关注学生不足;二是对《纲要》中各学段的主要内容缺乏深入的分析。

《纲要》只规定了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职业规划六大专题,但对于专题内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将这些内容具体规划到年级、规划到学期,更没有像学科教科书那样,给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上课内容。

因此,为进一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框架,本文拟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以及手中可利用的图书资源,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分析

我们首先将《纲要》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专题分类,并对每一专题的课题数目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专题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生活和社会适应由于只涉及初一升学、升入初三两个关键节点,教学资源较少;职业规划专题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个新专题,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细目分析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专题主要内容之后,为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细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细目。

(一)自我认识(含生命教育)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时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有效整合。因此,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成了青少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悦纳自己就构成了自我认识专题的重点内容。此外,树立自信、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素养。细目见表2。

(二)学会学习

学习是初中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初中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帮助初中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制定适合的目标,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时间管理,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源泉。考试作为诊断初中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因此,认真总结考试的经验教训,学会正确对待考试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纲要》细目见表1。

(三)人际交往

在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中,同伴对其的影响较大,同伴关系处理得好,会给其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解决人际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对异性越来越好奇,渴望学会与异往的正确方式,因此,异往课题的比重也较高;初中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公平对待,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融入初中生活;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想要独立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积极沟通,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见表4。

(四)情绪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青春期称作“暴风骤雨”期,这是因为初中生情绪起伏较大,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同时,调控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又被称为“高马力,低控制”。因此,培养与训练初中生敏锐地觉察情绪,面对愤怒、压力情景时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进而调控情绪、管理情绪就非常重要;善于引导初中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幸福因子、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元素,使初中生感受到幸福,积极生活。见表5。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

升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因此帮助其尽快地融入初中生活,意义重大;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会理性消费,让网络服务自己也是初中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实践。见表6。

(六)职业规划

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立初期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对初中生走好每一步意义重大。见表7。

三、教育教学建议

一节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做到“文要对题”,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选择适合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要选择好课题,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课才能真正地“走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徒有热闹的活动,学生却没有收获。这一点做好了,也就避免了小学、初中、高中讲的内容都一样的尴尬。要做好这一点,心理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教师还要与班主任多多交流,毕竟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容易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情绪状态,这样就能够尽快获得第一手信息,提高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心理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纲要》及《纲要》解读的学习与研究。只有把握对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正确方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政策依据也是出自《纲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激发我们的创造性,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最后,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一节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积累,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把握才能越来越准确。通过实践探索,下一步,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化到年级授课主题,这样,教学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中分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4]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5]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第3篇

1.根据班级学生心理特征分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心理特征呈现多变性、敏感性,心理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学生会有急躁情绪,很不沉稳,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精神,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懒惰,没有时间观念,对待学习任务常常有投机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层次心理渗透计划

班级学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成功进行梳理分类,为后面教学制定不同群体心理渗透计划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结合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进行融合实践。对于自卑型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对于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强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要设计更多独立性明显的学习任务,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更多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内容,提升检查督促的频率,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生气,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堂自然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兴趣激发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学生关注点,明确了学生心理诉求,对下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有积极影响。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众多,教师要对这些方式进行认真比对,或者是给学生一定参与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活动自然会在良性环境中进行,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制定教学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和学生建立全新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学生一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教师施教阻力大大减少,教与学自然呈现和谐局面。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整体观念,激发团队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学习方法,在一些课时中,教师不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讨论,而是分角色饰演。这样的改变,促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责任心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三、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创设学生成功体验机会

1.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施教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更高教学预设,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健康心理,用乐观愉悦的心理迎接历史课堂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一定帮助。

2.激发学生正面能量

第4篇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

对全体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形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引导,辅助以一定的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压力、对环境的适应力,以及涉及他们的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和应对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1.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例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失败,提高抗压力、责任感等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深入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心与心的交流,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3.对于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共同关注,正确看待,不轻视、不忽略,解决矫正方法应结合现实生活和长远发展考虑,做到刚柔并济,科学有效,受益终生。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教育

G444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老师兼班主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现如今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业心理负担过重,抗挫折能力欠佳。由于近几年高中招生人数的控制,对于越来越多想继续读高中,期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适应社会需求的家长和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考不上高中就面临着失学,面临着失去大学深造的机会。每次考试,学生心情都比较紧张,总是担心成绩不理想,怕遭到同学的耻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一旦考试真的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初三的学生显得尤为突出。调查中,好多学生表示,父母把希望就寄托在自己身上,每周回家父母都嘘寒问暖,不让自己干任何家务,返校时又给自己很多零花钱,只要自己好好学习成绩好就行。还有的学生说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成绩就是很差,觉得自己很笨,对不起父母和老。于是,他们的挫折感就会“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父母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够协调,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如今的中学生,就农村孩子而言,家中最多也就三两个孩子,而且以两个孩子居多。尽管如此,他们也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这些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在调查中有同学说:“我不知道怎样与同学、邻居孩子建立好朋友关系”。“同学之间没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欺骗、相互利用。”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看电视”,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分担喜怒哀乐”。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感。

三、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强烈。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脑子笨”,“自己成绩总是不理想,考高中肯定有困难,更别说考大学了。”于是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如今的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再加上外界各类书籍、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小狗小猫之恋的问题”,初中阶段这种现象已显萌芽状态,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坦言“总是想看到他”“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想时时刻刻和他在一起”,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部分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在与同伴以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产生言语上的冲突或肢体上的冲撞等矛盾时,往往会产生报复心理。这些少年往往不计后果,容易冲动,给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以上几点,仅仅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还有一些因为家庭的变故、环境的影响等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多的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作为学校,为了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接班人,亟待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上开垦挖掘,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应该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6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初中生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应该被放置在首位。一个初中生首先就应该是一个身心都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初中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围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研进行究,在剖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初中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会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极为影响。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

初中处于人生发展初起阶段,这一阶段是其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熟、对外界探求欲望比较强烈,性格敏感、情感活跃,先到为主的特点使一些不良习惯容易在其身上滋生,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极易可能造成终生遗憾,据此而言,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着手,构建其健康积极向上心理,就会起到天然免疫的作用,并逐渐促使其形成良好而又健康的行为习惯,为其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及特点

1.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而展开的心理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使之养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素养,并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夯实基础。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是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长远目标,将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放置在同等重要地位,这就成为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与前瞻性的特点。一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教育活动,其发展的依据即是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就是指其心理处于与同龄人相同的心理阶段,并且处于渐进性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来说,则是指通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心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良好状态。二是前瞻性,所谓的前瞻性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对初中生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初中阶段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所培养的积极心理将会对初中生发展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据此而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初中生的健康的心理,就会使得心理发展为其健康人格的最终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1.初中生个人认知水平因素。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阶段开始认知世界,具有初步性与不可预知性的特点。所谓的初步性,即是指认知行为表明初中生尚处于初级的阶段,多动性的行为反映出初中生对外部世界有了初步认知,但是还不成熟,不可预知性则是指初中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对个人行为所造成后果不会充分预知,不良后果产生的概率大幅攀升,举例来说,XX学生平时学习较为优异,但是班主任在其进入八年级后发现成绩急剧下滑,个人谈话的时候吞吞吐吐,经过向其他同学了解,获知该生存在早恋问题,经过多次谈心,XX学生坦承自己与班内XX因为平时交流较为融洽而互生好感,以致于发展成为早恋,这一后果自己没有想到,据此而言,初中生个人认知水平是影响初中生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所处生活环境的因素。

初中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还不够完善,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一个相对于稳定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会为初中生的成长营造优越的成长氛围,反之则会对初中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初中生心理因此就极易受到来自于外界环境的挑战,一旦出现某一诱因,学生就会在其刺激下做出过激反应,其最终的结果不得而知。就以新疆初中生杀人案为例,在2004年,新疆初中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深受危害,在与网吧女老板发生争执后将其弑杀,并把钱财抢劫一空,因此可以说,外界环境对处于未成年时期初中生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树立心理健康大教育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不是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其性质上归属于大教育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大教育观,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其开朗活泼、勇敢顽强与机智勇敢的个性,形成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最终达到健康身心的目标,为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

带有情节趣味性与案例实践性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够对初中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其内在情感,使初中生在享受心理健康教育乐趣的同时认识到诚实守信、互助合作、独立创新、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日常活动实践中,从而成为个人人格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举例来说,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必回避诸如早恋等热点敏感问题,而是要将这些敏感问题交由大家去评论与探讨,再以事实案例予以佐证,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

四、结语

毋庸置疑,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成初中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会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帮助初中生摆脱自我中心,培养其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素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李锐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蔡钟川.潮汕地区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

第7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常识普及和自我心理照顾的一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思想品德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启明星。学生唯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并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现状,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够通过自我剖析和自我缓解来解决心理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目标。就目前的中学课程开设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关爱机构的开设情况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基本还是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来推进。思想品德课可以系统地、完全地、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可以以最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为了保证这种渗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时,课堂上的活动以及一系列课外活动都应该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1.教学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教学案例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知识更加深刻地保留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发生知识迁移和情感迁移行为,让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剖析、心理常识普及、心理游戏开展等模块,其中各个模块都需要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例证支持。如学生辍学的案例、家庭沟通问题的案例、学生沉溺于网络的案例,甚至是学生试图自杀的案例,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此类信息,积极与周围的师生及家长沟通以协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课外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发展展览馆等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外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包括带领学生进社区服务、开展社会小调查、参观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咨询师对话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活中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知识。同时这种转化还需要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能力,以帮助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课外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引路人。

第8篇

【关键词】思品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其他素质教育赖以发展的前提。一个人的思品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因此,初中思品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思品和心理品质的过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如何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思品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内容

初中思品课教材中有许多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教师只要对思品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采用生活中的典型实例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品教材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因此,在思品课中的心育过程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引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典型的人和事,从正反两面阐述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人的成长成才的巨大影响。例如,在教学《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教师讲述了体操运动员马艳红的故事:当马艳红还是一个8岁的小姑娘时,她在北京的一所业余体校练习体操。一天下午,又到了练习时间,天却下起了倾盆大雨。教练们说:“下这么大雨,孩子们不会来了。如果谁还能来,那可太不简单了,将来一定是世界冠军。”话音未落,被雨淋透的马艳红推门而入,她是那天下午唯一来练体操的孩子。教练的话后来应验了,马艳红1979年真的成了中国体操的世界冠军,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她又获得了金牌。优秀任务的典型事例对中学生起着启迪、榜样作用,为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三、运用鼓励性的教学评价

成功和失败不仅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还会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因此,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远远大于失败的体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

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挖掘教育内涵,多给学生一点爱、一点信任;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空间,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报名讲课,过把“老师瘾”,找找当老师的感觉,老师也尝尝学生的“苦衷”。开始时,报名尝试的学生不多,顾虑重重,尤其是后进生。每次学生讲完课后,我都会与同学们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既表示感谢,也表示祝贺。然后我在肯定之余,捎带提一点儿诚恳的建议,说出自己的观点。渐渐地,自愿报名的同学越来越多。这种换位体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了解了老师的“辛苦”,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进而尊重他人。如果遇到个别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主动思考回答问题时,我就主动找讲课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他们就会真切地体会到我的类似感受,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在互相体验、理解中更加融洽,学习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更加喜欢上了这门课程。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合理运用。从教学设计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品德课教学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具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爱,能把握学生的情感特征,与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沟通。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情感,就会产生心理呼应,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2.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就是教师以旺盛的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以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教师良好的教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饱满的情绪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

3.加强直观教学。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幻灯、影视等教学手段,将不能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情景再现出来,通过这种特定情境中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启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情感的升华。

虽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是需要用心的。只要我们用心了,我们不但会闻到花儿的芳香,而且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总之,思品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师不仅要在教材内容上担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成为课程、教材、学生学习的桥梁;而且还要通过多条途径,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家长、教师、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学生的心理教育中注入催化剂,达到增强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桂生.《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