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的重要性

生态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6:11: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水生态 监测 辽河保护区

前言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1.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水生态监测是指为了解、分析、评价水生态而进行的监测工作。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监测内容包含湖泊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要素。一般的概念上,水生态监测涵盖了水质监测和生态(生物)监测[1-2]。。

1.2水生态监测的指标筛选

水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水生态监测的前提,应遵循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可比性、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的原则。

(1)景观指标。景观指标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包括:悬浮物、水味、水面漂浮物、水色(选测)。

(2)营养盐状况指标。水体的营养盐状况指标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叶绿素、NH3-N、总氮、总磷。

(3)理化环境状况指标。 理化指标反映生物生存的外界环境条件,是指采用各种仪器和分析化学方法,直接分析测定水体中有害物质和它们的浓度。这类指标比较快速、灵敏,不仅能确定有害物质的种类,还能准确测定它们的含量。包括:pH、悬浮物、总硬度、DO、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cr)、NH3-N、亚硝酸盐(以N计)、硝酸盐(以N计)、非离子氨、挥发酚、总氰化物、总汞、铬(六价)、总镉、石油类、总氮、总磷、氯化物(以CL-计)、总铜、河流水位、水温、锌、氟化物、硒、砷、汞、铬、铅、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透明度。

(4)生物指标。生态系统是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统一体。识别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模拟生态过程,进行生态恢复的评价,以及对受损生态系统提供恢复措施等奠定基础。包括: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现存量、空间结构及动态;细菌:总大肠菌群数量、粪大肠菌群(选做)、总菌数(选做);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种类分布、生物量、优势种类生物量变化;藻类生态测试。

1.3水生态监测的技术及方法

水生态监测技术包括水质标准、监测方案的设计、水样的采集、储运、预处理,水样物理性质、非金属无机物、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还包括生物监测、底质监测、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等综合性监测。目前,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生态监测的各个方面,为水生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监测的宏观手段[3]。

(1)水文要素监测。水文条件是影响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首要因素。径流深度是直接反映区域产流能力大小的指标,同时受到区域的降水、蒸发能力的综合影响,体现了水热条件对水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因此对水位、土壤含水量、等要素监测采用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对流量、含沙量监测等采用巡测;对重要站点的流量也可利用自动测报系统。测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条件按驻测、巡测及自动测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

(2)水环境要素监测。对重要站点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其它站点采用移动实验室开展巡测。

(3)气象因子监测。建设多参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以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进行监测。

(4) 水生态系统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群落结构、种群密度与功能,水生生物监测与调查相结合,收集必要的有代表性的水生生物信息。

(5)其它各要素数据采集次数以能反应各要素变化过程为宜,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引起水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以开展相关调查获取。

1.4水生态监测特点

(1)代表性。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更能反映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水生态过程的变化,说明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综合性。一个全面而高效的水生态监测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水生态监测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水生态监测还打破专业限制,内容不仅包含了水文水资源监测的项目,还包括河流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等要素。

(3)实用性。由于水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种群密度、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监测水生生物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

2、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2.1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现状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给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长期的高强度区域开发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退化、水生态功能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锐减。辽宁省环保厅虽然已有一些关于水质监测及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平台,但保护区的生态监测能力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态监测平台,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水平落后,基本没有实现监测站点与数据中心的直接传输;辽河干流水文站和水质监测站(断面),长期以来分属水利和环保部门,二者数据采集缺乏统一口径,不利于数据的使用和对照,需要增设与现有水文站对应的水质监测站(断面);保护区生态监测水平十分落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利于保护区摸清生态资源家底;动态观测和应急响应能力落后,缺乏生态建设保障措施与生态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2.2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重要性的分析

从辽河保护区乃至全流域水生态恢复与建设的管理需求看,尚不够完善,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或建立诸如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网络、水生态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水生态管理模型库、环境灾害应急响应平台等信息系统,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新体系提供技术基础,为辽河流域生态恢复提供资金、政策、体制和法律上的保障。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建设的研究对保护与恢复辽河生态系统,提高辽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体净化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证水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格局,对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10年3月由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省人大颁布了《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开始了辽河依法科学治理的新篇章,使保护区具有较为坚实的监管能力基础。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辽河保护区主行洪保障区,退耕还河,保障行洪安全与生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辽河干流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 2012年辽河率先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在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中脱颖而出,成为辽宁省建设和全国河流治理与恢复的范例。目前,辽河流域保护区已成为了以河流水体、湿地及野生动物植物为保护对象,集综合管理与生态恢复为一体的创新型河流类保护区。因此,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任务越来越重。

3、结论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6],由此,建议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建立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以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站为平台,加强研究,遏制辽河保护区水污染恶化的趋势,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愈来愈重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南浩林,景宏伟,丁宁,等.生态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35-39.

[2]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 .

[3]林联盛,夏雨,刘木生,等.鄱阳湖水生态监测现状与监测体系的思考[J],江西科学,2009,27(4):511-516

[4]肖磊,李尧. 现今水生态监测问题的初步探讨[J].城乡与环境,2011,(9):252.

第2篇

经过水利前期工作的实践和探索,证明了水生态文明的内涵极其丰富。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水利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长远大局、战略全局,而且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根本福祉。从服务于民生层面上讲,水利不仅仅是为经济发展服务,更要为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添砖加瓦。人水相依,要做到人与水和谐共处,要让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做到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水生态文明的主要表现就是生态水利。生态水利包括生态和水利工程两方面的内容。在水利工程发挥骨干作用的同时,又兼顾了水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如在满足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等要求的同时,又可满足整个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自然生态认识观念的不断转变,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由来。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对新建工程来说,要体现在进行传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又注意与江河湖库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持相结合;对已建工程来说,更要体现对那些受到危害或者是严重破坏的区域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恢复和保护。

2规划设计要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服好务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规划设计总的要求是:既要重视水利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其他规划衔接协调。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布局和城镇规划建设都要以水利规划为基础,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和防洪减灾要求,任何空间布局都要与水利规划相协调、相适应。规划设计围绕的宗旨是:因水制宜,量水而行。规划设计围绕的目标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规划设计崇尚的理念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顺天应时,人水和谐。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水资源论证方面,要注意在水资源严重短缺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用水保障,要为建设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满足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须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

2)在工程总体方案论证方面,要考虑工程建设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计列投资预算。

3)在生态河道治理方面,必须考虑生态基流,水质必须达标。要保护河流生态的多样性、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要满足植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的生存要求。要避免河道的直化、白化、硬化。

4)在新开挖河道方面,修建渠道式引水工程,在规划设计时要提出与两岸原有生态系统有机联系的措施,要重视周围生物群落的存在,不能忽视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

5)在新建、加固水库方面,在注重主要建筑物功能完备的同时,要重视库区植被的设计,要恢复原有陆生及水生植物,为鱼类、鸟类及两栖动物的栖息与繁殖提供条件。在建筑物外观造型设计中,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要美观、大方,同时方便运行管理。

6)在工程管理方面,在重视工程主体设计的同时,要重视工程管理设计,特别是运行调度、管理手段等,要为江河湖库的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出调度运行方案和措施。

7)在生态湿地建设方面,规划设计生态湿地,要考虑汛期时蓄洪、滞洪、雨洪水资源利用,作为水源或补充地下水;非汛期时种植水生作物,净化水质,消减区域点源、面源污染;还要考虑原生植物、动物的生存环境,成为动植物生长的乐园;同时又要考虑水生经济,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提供人水相亲、休闲娱乐场所。

8)在经济评价方面,充分考虑生态效益,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效益评价。

9)在景观河岸治理方面,用沿江、沿海、沿河、沿路的一条条线形、带状、楔形绿地和环城绿带,把城镇各类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相互联结起来,使其连续不断,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

10)在功能与景观相结合方面,功能与景观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景观可以使功能更加合理,功能反过来又可以改造景观。功能与景观相结合的标志是使自然状况不断改善,并且更丰富多彩,更好地承受人们的生存条件。景观与功能相结合是解决生态平衡问题,也是解决建造绿化空间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关键。

3结语

第3篇

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从森林面积的大小以及建设的好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好坏。森林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而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又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做好森林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也就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的发展。目前,环境和生态已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是进行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我国森林资源虽然类型多样、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分布却不均匀、结构也不够合理,因此,要想发挥森林资源在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的特点

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森林资源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森林类型比较多样化,物种也较为丰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包含了各种地貌类型,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别也比较大,自然条件也是千差万别,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的森林类型才比较多样化,多包含的植物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1•2森林人均面积小,并且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森林面积在全世界排行第7位。但是,我国的人口却很多,如果算人均森林面积的话,就相当小了。除此之外,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还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我国的东南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而西北部就较为匮乏。

1•3森林资源的结构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目前各林种比例无法满足充分发挥森林资源效益的要求。(2)林龄的结构也极协调,林龄出现普遍偏低现象。

1•4林地的利用率不够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也不够大我国对林地的利用率刚刚达到50%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一半的林地都给白白的浪费掉了,但是发达国家的林地利用率就比我国高出好多,基本上都在80%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还超过了90%,另外,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也比较小,只达到世界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的68•5%。

1•5人工造林所占面积较大,但质量却不高建国以来我国就开始大面积造林,人工造林面积位居世界第1。但是,人工林蓄积量却为森林总蓄积的10%,因此,人工林的建设还有待提高。

2保护森林资源对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森林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而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又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做好森林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也就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的发展。那么,森林在保护和改造环境中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2•1森林可以产生氧气[1]森林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光合作用再产生氧气,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吸收灰尘和有毒有害物质,对净化空气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又可以释放出氧气,而森林面积较大,因而所起的作用较为显著。随着人类的进步,工业也在飞速的发展,那么就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并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诸如二氧化硫、氯气等一些有毒有害气体,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森林里的植物却可以吸收一定量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另外,由于森林枝叶茂盛,可以减小风速,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阻滞和过滤了粉尘及烟雾,对环境的净化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2森林可以吸收噪声森林可以降低噪声。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所接触的噪声也越来越多,噪声不仅可以使人心绪不宁,而且还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听力衰退等疾病,严重的危害了人类的健康。而森林却可以吸收、阻挡一定量的声波,有效地减少了噪声的影响,给人类创造了一个宁静、清新、舒适的环境。

2•3森林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杀菌森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起到杀菌的作用。森林植物展现出的绿色,充满了生机,不仅美化了环境,对人类的精神也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它可以给人类带来力量,同时有着消除烦恼、平复情绪之功效。身处在森林之中,人们享受到宁静,并且还会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森林中的法桐、回柏等分泌出的物质不仅可以杀菌,而且还可以使人兴奋。据研究,森林时时刻刻都在向大气中散发带负电的阴离子,而这种阴离子有着很好的医疗作用,它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压,使人呼吸均匀,提高了人体抵抗病毒入侵的能力。这种原理已被应用到了部分医院和疗养院。

2•4森林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栖息动物[2]森林不仅可以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还是很多鸟类和其他动物的气息之所。一般有1/4的雨水都会被森林所吸收,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防护林可以减少将近一半的风速,很好的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另外,森林又为很多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使它们能够很好的生存和繁殖,而这些动物很多都是害虫的天敌,极好的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3如何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3•1做好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3~4]国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要做好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对森林资源要进行严格管理。首先,要做好限制砍伐森林的工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对林木进行随意砍伐,要采取限额的制度,要严把林木砍伐审批关,把此项工作当做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做,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的现象。其次,要做好林地管理工作。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制度的规定,对林地的征占用进行管理,如果发现有未得批准或不按照法律程序法征占用林地的,要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如实进行报告,并对此非法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再次,一定要做好林权的管理工作。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林权证发放情况的登记工作,明确林权的所属关系,以免出现林权不清的现象。如果出现林权纠纷问题,要积极进行协调处理,保证林权所属关系的稳定性。最后,要做好木材流通及经营加工的监督管理工作。运输木材一定要凭证才能运输,基层林业主管部门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出现非法运输现象。除此之外,还要对林木加工单位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非法加工企业,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3•2做好林业执法队伍管理工作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做好林业执法队伍的管理工作,要为他们行使相应的职权提供有力保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及时解决人员编制、工作所需经费等一系列实际性的问题,改善装备设施状况,尽量为林业执法队伍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另外,林业执法人员也要严于律己,尽忠职守,依法办事,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森林资源管理更规范化和标准化。#p#分页标题#e#

3•3从思想出发,做好教育工作[5]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制于思想的,任何工作都受到思想的影响,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像有了自己的武器,它会指导人们如何去工作,只有有了思想,人们才会把每一项活动都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因此,不管对于什么事情,首先都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只有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了,工作效率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也不例外。在工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好基层林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拥有正确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另外,还要想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来,只有群众真正的参与进来,才能更好的开展资源保护工作。

第4篇

文明意味着进步和开化,如果一种文明不是出自整体长远的考虑,并且为了这种文明付出了惨重代价的话,那么这种文明仅反映了狭隘的文明,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非文明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与自然界几乎完全走到了对立面上,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必将被正视并付诸实践,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涵义的研究与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结起来主要是,当从文明发展的历史形态维度上应用生态文明概念时,它是指一种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社会整体状态文明,当从文明的构成成分维度上应用这一概念时,它便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内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党的十七大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①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四位一体的文明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大厦。其中,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而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即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生态化了的精神文明、生态化了的政治文明。2011年3月14日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②这是我党注重科学发展,强调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政府责任的必要性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市场失灵”决定的

通常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资源环境领域里却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

首先,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在资源环境领域的经济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所谓外部经济性是指一些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把一部分效益免费转移给其他市场主体的现象,即某一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用,如公共产品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未付费的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消费,使“搭便车”成为可能,导致提供这种物品的市场主体收益外部化,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是不会提供这类产品的;外部不经济指某一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虽然造成了经济损失,但该市场主体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追逐利润,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构成了社会成本,而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的成本却由全体公民承担,企业在导致污染的生产活动中盈利,造成“公地悲剧”现象。这就意味着当外部效应存在时,自由市场无法正确反映市场主体的成本和收益。

其次,市场无法正确反映资源环境的价值。市场之所以能够有效配置物品,是由于它能够通过价格反映物品的稀缺性,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任何物质的存在只有通过劳动和交换转化成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时,才能成为被社会承认的财富存在,却不容易把不通过劳动和交换就可以使用的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进行正确的反应,因而,在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人造资本被视为限制性要素,被消耗的自然资本却被视为非限制性要素。由于市场主体天生具有逐利本性,期待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完成只能是一种幻想。

从理论上讲,导致市场失灵的每一个因素都暗含着政府的潜在作用,当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失灵时,政府必须从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出发,主动出来干预调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政府具有的公权代表性特征决定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性特点和政府的公权代表性特征,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生态环境明显地体现出社会的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它应当由代表全体公民意志的机构来行使管理权。政府是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具有其他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无法比拟的公共代表性,它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能够合法地代表一个国家或一定行政区域行使公共权力,具有对本国各地区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强制力,能够协调各区域共同解决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生态问题的跨区域性、跨国家性特点,决定了在涉及到生态环境领域中的跨地区或跨国家合作时,需要政府代表本地区、本国全体人民作出决策。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威的代表,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与效果的最大权重因素,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

(三)是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的伦理本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还是人自身生存和发展。协调是事物处于平衡、有序、和谐的一种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力求改变以往人类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与自然界不协调的状况,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条件,生态文明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主张将人类的消费和生产规模控制在地球资源确能支持和环境能容纳的范围以内,确保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在地球上健康幸福地生活。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与生态文明理念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必然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政府责任。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政府责任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生态人

生态文明决不等同于一堆经济数字和图表,其核心内容是人的生态化,即在心理、行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把传统人彻底转变为生态人。生态人与传统的经济人或主体人不同,他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追求当代人利益和后代人利益、人的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一体化、最优化的人,是实践活动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的人。生态人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人性假设,是对传统经济人或法律人等类型的完善和超越。#p#分页标题#e#

首先,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文明的进步都是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始的,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说是生态文化观念危机所引起的结果,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以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和深入人心为前提,具备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是培养生态人的思想前提。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人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观念的彻底转变,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资源节约的清洁生产观,拒绝浪费的绿色消费观。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把道德关怀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感,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使人们意识到生态财富既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又是社会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需要创造和享受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需要有丰厚的生态财富,人们要像对待其他财富一样去追求、获得和珍视生态财富,这样可以激发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内在动力,使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其次,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加强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生态人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强调,“劳动首先是人和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③这就是说人类的劳动具有调整、控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趋向良性循环的作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必须借助于人的力量而实现,生态人借助于劳动等手段来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实现着自然的人化过程,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无限性,人化自然的范围不断扩大,人将“再生产整个自然界”,④同时,人作为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的客观地位,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任何“人化”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并且人们也有能力把握自然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⑤生态人可以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实现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过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产业生态化

工业文明所倡导的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生态文明所倡导的生产力我们称之为生态生产力,即人类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通过控制自身的力量以及基于这种力量之上的生产行为来建立主客体关系,实现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协调、共生共荣。生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生态生产力作为对工业文明生产力的扬弃,它克服了工业文明生产力的许多弊端,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想跨越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工业文明的工业化,进入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首先需要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即从工业文明的生产力阶段进入到生态文明的生产力阶段。

实现产业生态化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有效方式。《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⑥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工业生产模式。产业生态化就是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指导,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用生态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来改造工业,构造合理的产业生态系统,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因此,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工业化,而且还需要十分发达的工业化,是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方法来指导的绿色经济模式。“在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是当前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长远之计。”⑦当前,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举措,又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重要途径,它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大幅度减少和杜绝废弃物排放,在节约资源、保护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增加社会财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以高科技为依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生态化技术武装的生态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逐步实现社会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化产业成为重构经济系统、带动传统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转变消费观念,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二战后,西方国家多数采用了凯恩斯主义,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这就当时失业和危机非常严重的时期而言,快速修补了被经济危机毁坏的生产链条,恢复了岌岌可危的西方市场经济生命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这些旨在解决短期问题的政策主张却被人为地无限放大、拉长,形成了异化消费。资本家试图通过刺激异化消费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使异化劳动合理化。资本家通过向个人提供几乎是源源不断的商品,来说明异化劳动是人们物质丰富和消费水平提高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们在异化消费中消除了对异化劳动的不满,异化劳动被赋予了合理性,资产阶级也找到了新的统治合法性依据。第二,刺激虚假需要,实现资本扩张。在利润推动下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使产品出现了“过剩”,为了维持资本的持续增值,消费变成了新的生产力,异化消费因此成为资产阶级所极力倡导和推崇的消费模式。异化消费以占有多、好、新、奇的对象来显示自我的价值,把消费作为成功和幸福的主要标志,这样,消费的本原意义完全消失,它异变为一种象征、符号、代码,成为划分社会等级、表征阶层差异的标杆。本来是用于满足人们生活所必需的消费产生了裂变,消费成了目的本身,异化消费是一种远远超出人生理需求的病态消费,造成了真正的需要和消费脱节,由媒体激发起的越来越多的强烈需求欲望与相对下降的实际购买力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容易形成两极对立的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对社会和谐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由于消费主体的异化,消费客体的异化便在所难免,在过度消费观念引导下的大量生产,势必导致对自然界的掠夺式开发。#p#分页标题#e#

残酷的现实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需求和价值观,反思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异化消费绝不能因其暂时性的经济合理性而得到辩护,人们就必须改变表达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绿色消费是一种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用绿色消费的理念去引导消费行为,是消除生态危机,最终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⑨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以减物质化或非物质化为手段。绿色消费使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注重通过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来获得幸福感,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表达需要和满足需要方式的彻底变革。第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消费本来是作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手段,但当变为人的目的之后,人便异化为以消费来证明其自身价值,就会不自觉地逐渐沦为物欲的奴隶,扭曲个人的道德人格,把人推向病态化、单面化的畸形发展道路。绿色消费观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强调的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和谐统一,注重的是消费行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以适度消费为前提。绿色消费要求人类的消费需求理性地维持在一个“度”的范围内,即适应于国情国力、不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限度。第四,以公平消费为基本原则。绿色消费要求每个人在行使消费自由权时,以不影响他人、社会和生态系统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为前提,注重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种际公平。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方式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政府可以利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把自然资源系统内在要素的价值纳入到社会生产的成本核算体系之中,在产品价格中追加自然损耗的成本,对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补偿。同时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从根本上认识绿色消费的益处,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用实际购买行为去影响和鼓励商家在生态环保方面做出努力。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保留;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09203

1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距离自然越来越远,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使生态园林处于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学等科学的原理,以植物材料为主体,其他造景要素为辅助,建成既有园林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景观优美舒适,人与生物和谐共荣的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在单体园林中科学地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达到顺应自然,提高环境质量,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园林绿化目的。

既然植物作为生态园林的主体,因此建设生态园林的景观场地中,生长良好、形态美观的原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

2生态适宜性原理

生态适宜性是指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对当地的光、热、温、水土等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性。生物长期生长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也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长良好的植物对于它生存的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

在生态园林的场地中,显然原生植物比移栽植物对该场地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只要施工时给予一定保护,生长良好的原生植物会比移栽植物更迅速的构建更好的植物景观效果。例如:同样是一丛花灌木,如果是场地的原生植物,它枝叶饱满而且开花繁茂;而移栽的花灌木不但枝条稀疏而且需要几年的生长适应时间才能更好地开花,而且也不能排除这丛花灌木由于不能适应场地的环境而死亡的可能性。

风景园林设计者应了解并尊重场地中植物的自然演进过程,适当保留场地中生长良好的乔木以及景观效果优良的灌木、地被群落。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原生乔木和原生灌木、地被群落有机的结合到设计之中,满足园林功能及景观效果的同时,维护场所固有的生态环境的健康。

3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由于过快的城市化建设,很多生长良好乡土植物被连根铲除,加上有些园林工作者偏执的认为乡土植物就是影响城市景观随处可见的杂树野花,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引进外地的植物。由于乡土植物太过廉价,苗圃也不做乡土植物的育苗。从此很多乡土植物就从城市中彻底消失了,这使很多与这些植物共生或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也被迫迁徙到城市。这严重的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更违背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需要保留场地中原生植物,如景观效果良好的原生乡土乔木、灌木、以及野花。只有保留场地中的原生乡土植物,才能使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持续保存,才能保证景观中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景观多样性还是保障景观功能正常发挥,保证景观稳定性的前提。在生态园林中保留场地中的原生乡土植物群落相当于城市中构建了生物的栖息地斑块,使动物又回到城市中与人类共同生活。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季义力:浅谈生态园林保留景观场地中原生植物的重要性园林与景观

4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树体高大或树龄较大的树木,其枝繁叶茂,叶面积大,能进行强有力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大量的叶片能够减少尘土,截留雨水,保留原生大乔木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

既然是生态园林,动物在其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生态环境中需要有健康的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都是植物、动物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而保留原生植物,对保护场地中原有动物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大树上撘巢的鸟类;在灌丛中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在芦苇丛中生活的蛙类;以及以原生植物为寄主或者和原生植物共生的昆虫,并吸引了以这些昆虫为食的鸟类……保留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原生植物可以有效的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动物,并快速构建生态园林中的生物链。

然而如果完全不保留原生植物,而苗圃植物不能满足造景需求,大量搞“大树进城”会严重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众所周知,森林是一个整体性很强的群落,大规格树木是这些群落的骨架,将它们连根挖掘取走,必然对周围环境引发连锁反应,使其他种类的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从而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大树在移栽后,往往要进行修剪才能提高成活率,这将改变大树原来的面貌,减少绿量、降低生态效益,而且移栽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特别是一些较大年龄的老树。有些大树移栽到异地后,会因不适应而枝枯叶落,从而降低绿化效果,有些大树甚至会因不适应而死亡。

因此,保留原生植物不但保护了景观场地中的生态环境,而且避免了山林的生态环境由于移走大树而遭到破坏,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图腾;图腾崇拜;生态保护

图腾崇拜是在古代或现代的野蛮人中盛行的一种取代了宗教位置的半社会半迷信的信仰体系,它构成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基础。它是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与氏族制度一起形成的,图腾是不同婚姻集团(“在图腾社会里,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禁制,即禁止相同图腾内的族民相互结婚或发生性关系。在此,我们将发现了一个与图腾具有神秘关联的现象——外婚制。”)和氏族的标志。

一、图腾与图腾崇拜

图腾是原始群体的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Totem),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源自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它是在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以及原始初民对自然的蒙昧无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植物或是无生物同部族之间的血缘关系而用来作为其徽号的标志。

原始初民在万物有灵观念的趋使下,出于敬畏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社会逐渐由血缘家族向母系氏族转变。这时对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事物的崇拜与原来的大自然崇拜是相区别的,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衣食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极度希望得到庇护的内心渴望。同时,正是由于氏族成员相互之间的血缘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可以得到相互之间的帮助和依靠,从而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下,他们渴望与自然界中还未认识到的事物结成同盟,以便能获得它们的庇护。由此便产生了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与氏族制度一起形成的,图腾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氏族,就是社会本身。正如佛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谈到:“图腾观不但是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图腾既是神的象征,又是社会的象征,也是不同婚姻集团和氏族相互区别的标志。

图腾崇拜是社会发展到氏族部落阶段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信仰形式,依附于氏族社会而存在,并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原始社会由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最终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了民族和国家,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产生分化,而这一过程也从图腾深化发展反映出来,从大体上看图腾是逐渐走向多样、综合的道路的。

二、图腾崇拜的特点

图腾崇拜是人类文化历史上一种极为古老、奇特的文化现象,是早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初民崇拜信仰。它产生于人们对某种动物、植物或某种自然现象的神秘感。与其它原始宗教形式相比,图腾崇拜具有自己的特点,对原始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认为其社会群体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是无生物有关联

就如佛洛伊德在他的《图腾与禁忌》中提到:“(图腾)是一种原始民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体,他们相信在自己与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均维持有极亲密且特殊的关系”。由于羡慕某种动物的能力或对某种现象感到神秘莫测,而对某种物象产生了崇敬之情,因而个体成员完成了其对图腾的选择。

凶猛的野兽或是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等往往会使处于蒙昧状态下的原始人们产生惊恐颤栗的感觉,他们对这些自然现象或是动植物的变化莫测感到既不理解又无法掌控,因而产生了神秘感。从而使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的能力远非自己所能及,似乎它们都有灵魂。嫉羡感和神秘感在万物有灵观念的作用下,会使他们选择崇拜的对象为图腾,以求得从图腾那里得到能力和庇护。

这种万物有灵观念的出现,驱使原始人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是无生物是其部族的神灵,并加以崇拜。我们今天仍使用的十二生肖的纪年方式,也与古代图腾信仰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相信每个成员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是无生物有血缘关系

佛洛伊德说:“佛莱德说明在一个图腾部落里的成员,每一个人都以图腾来命名,同时,往往相信他们是由图腾所繁衍而来的。”充分说明了图腾崇拜的这一标志性特征。

原始部族在当时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卑微渺小,不得不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他们以一种自愿的方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结成血缘关系,希望得到它或它们的保护,并认为这种血缘关系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庇佑他们。

这种自愿结成的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既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又对于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有深远影响,并承载着同族人的共同崇拜、信仰,起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三)敬畏某种动物、植物或是无生物,并围绕图腾而设立各种禁忌

佛洛伊德说,佛莱则在他的第一册书里写到:“图腾保护人们,而人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它的崇敬,如果,它是一种动物,那么,即禁止危害它;如果,它是一种植物,那么,即禁止砍伐或收集它。”正因为相信他们是由图腾繁衍过来的,所以他们禁止捕杀或食用图腾动物、植物,并围绕图腾而设立了各种禁忌。强化了群体秩序,拥有了明显的群体纪律作用,对氏族成员的行为起到了强大的法律约束作用。

三、图腾崇拜与生态保护

图腾崇拜是很多民族经历过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形式之一,各民族的图腾崇拜反映了先民们对他们所居住的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感知,深刻反映了部族成员对待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心理,特别是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

(一)图腾崇拜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第7篇

虽然我国的植保机械近些年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很落后。农药在叶片上的沉积率还不到40%,这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国外的植保机械已大量使用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先进技术,药液在植物表面的沉积率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开展低毒高效农药,精密喷洒农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可见,发展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的投入,还会减少农药残留对于农业环境污染及人身伤害。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对于农业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和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养分,抑制杂草丛生,而且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上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据有关专家测算,一公顷耕地如果做到秸秆还田,可以相当于增加255kg的磷,255kg的氮,285kg的钾,一般增产效果在5%~12%之间,具有肥田和抑制污染的双重效果。因此,真正做到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减少因大量焚烧秸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大力加强对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值得大力推广。

3.机械回收地膜技术

随着农业的大发展,许多新的生产资料大量运用于农业生产上,白色塑料薄膜(简称农膜)也大量使用于农业生产上,每年我国的使用量可达500多万t。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必然会带来极大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连年铺膜回收不干净,往往会造成白色污染问题。不仅造成地表的污染,而且还会造成土壤层内的污染。虽然有关科研机构正在研究以纸浆或淀粉为原材料的可以自然降解的地膜和地膜回收机械,我们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做到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刻不容缓的是,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必须研究出一种可以有效回收地膜的机械,不仅可以高效回收,又可降低成本,避免地膜对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值得可喜的是我国把此项研究纳入国家“九五”研究计划,正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实施,随着技术的成型,一定会尽快得到推广。可以想象,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实践,农村地膜满天飞,白色垃圾到处是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农业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可以预见农业现代化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机械现代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离开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将不会得到很好地发展,离开农业机械的现代化的农业,也是无法实现,既是一种空谈,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敢于面对现实的情况,切实解决好我国的土地、淡水、能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才能够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带给农业的巨大压力,使得农业环境能够松绑,能够真真正正做到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那种以破坏环境,破坏生态,消耗大量能源的发展方式将一去不复返。

第8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 森林培育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136-02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步加快,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这也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限制。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森林培育,充分发挥森林净化空气、减污供氧等功能。该文就从森林培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入手,深入了解森林培育的重要性,掌握森林培育的有效方法。

1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工业时代初期以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利益的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限制,难以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求,不利于森林培育工作的开展。

1.1 构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长期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人们积极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开展生态林业种植,针对已经退化或是退化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加以治理和改善,以期能够早日恢复我国壮丽山河。这是我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建设方针,它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1.2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进行大面积种植树木,达到扩大森林面积、丰富树木种类、丰富森林资源的目的,并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能源和原料,构建更加优质的生存环境。森林培育对象有人工林和天然林两种,而培育内容有苗木培育、种子选择、森林营造、森林立地以及森林赋予等,森林培育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增加木材生产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它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定向化、集约化发展,全面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2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能力越来越强,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旱灾害以及耕地资源减少等自然灾害频发,这就是自然对人类自然环境破坏的大力报复,人们只能反过来向环境投入大量的环境改造资金,不断减轻自然危害程度。

2.1 土地荒漠化

人们所说的土地荒漠化指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如今我国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且土地荒漠化面积急剧扩大。荒漠化面积在我国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大,受大风侵蚀的影响荒漠化面积较大。我国至今有4亿人口受荒漠化问题的威胁,这极大地降低了土地生产能力,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平衡破坏,易引发沙尘暴。这其中有大风引发的风蚀荒漠化,还包括水蚀、冻融和土壤盐渍化形式几种,但是荒漠化仅限于西北地区。

2.2 土壤破坏严重

目前,我国耕地资源极为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盐渍化和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耕地质量。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为面积逐步扩大、水土流失类型较多、流失问题严重,主要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几种侵蚀类型,这种破坏不仅会影响水质,还降低土壤生产力。

2.3 水旱灾害频发

我国水资源极为丰富,水是生命之源,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标准的四分之一。S着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利用率逐渐降低,这造成了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的限制会极大地阻碍其他项目的正常开展。同时,受南北地域气候差异的影响,各地降雨量大有不同,水资源分布极为分散,一般是夏秋季节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东南部降水多西北部降水少,降水地区差异易引发旱灾和水灾。

2.4 自然物种种类减少

自然界中的生物有千百种,各个物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且各物种之间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乱砍滥伐现象极为严重,前期林业生产经营方式选择的错误,造成了植被数量的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多的生物面临着消亡殆尽的局势。众多生物丧失了森林的保护,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3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性的大问题,由于人类一段时间内过于追求经济发展,大量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引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当前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3.1 防风固沙

随着森林植被的大面积栽种,森林植被具有极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这能够有效地抑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从防风效益的角度来看,防风固沙可通过改变风向和降低风速两种方法达到减少土地荒漠化面积,防护林带的培育有利于扩大防风范围,提升土地栽种森林植被面积,降低风速。对于风沙较大的地区,笔者建议采用防护林带加护网设置方式,将大风转变为小风。我国近年来所采用的森林植被在于,有效地降低了大气浑浊度和降尘量,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

3.2 水土保持

对于水土问题较为严重的当今社会,人们必须要不断进行水源涵养,提升水土保持水平,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森林固土吸水的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植树造林能够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延缓洪峰,维持水量平衡。

3.3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优良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生物物种极为丰富的国家,各种种类的生物高达数万种。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少生物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我国对于这一问题积极采取保护措施,从数量和质量方面不断进行森林资源恢复,拯救濒危动植物工作也在展开,相关部门还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环境保护范围。

3.4 提升农业生产产量,减少耕地面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较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不断提升土地粮食产量,提升土壤肥力,减少森林砍伐面积,减少自然灾害对土地的影响,改善农作物种植水平,实现农业稳定生产。

4 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针对森林培育工作现状,我国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的护林造林经营方针。根据地域气候、土壤等特点选育良种,合理规划林业种植结构,开展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措施,提高森林涵养能力,做好水土保持,实施多样化的生物物种保护,不断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建立有效的生态经济防护体系。

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影响深远,通过森林培育来强化生态建设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在概述森林培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人们需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好长期备战准备,更好地保证森林培育水土保持工作及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岳燕杰,刘尔平.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