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6:11: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法国对家庭的公共关注和干预尽管要比对其他一些公共事务晚一些,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已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以儿童照看为重点并主要涉及儿童照看、老龄人口和残疾人照顾三大领域的家庭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干预和支持父母以利于儿童和家庭发展,帮助父母平衡家庭和工作。近年来,家庭支持已发展成拥有庞大工作队伍并实施广泛干预和支持行动的社会工作事业。这样的政策体系背后显示出法国政府对家庭的重视。法国政府对家庭中公私领域的定位以及对国家与家庭关系的解释一直比较明确,主张尽管当涉及夫妇间婚姻关系确立、结婚后是否生育孩子等个人选择时是私人的事情,家庭在表面看来属于私领域范畴,但家庭同时也是一个公共领域的概念,因为家庭状况的演变将对社会带来多重影响。这也正是国家为什么要关注和干预家庭事务的原因所在。
(一)家庭政策和国家家庭问题讨论会
法国家庭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每年一度由政府组织的国家家庭问题讨论会上聚首。这些政府和社会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在家庭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讨论会召开的义务被法律所规定。1981年末,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建立定期召开国家家庭问题讨论会制度。次年,第一届国家家庭问题讨论会召开,此后每年定期召开。但直到1994年7月,涉及家庭政策的各部门在家庭会议中的基本责任和权力才被明确地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自此,家庭会议的义务受法律约束,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的部长和所有经济、社会工作的合作者们共同探讨家庭问题、起草家庭公共政策的场合,也成为政府显示它的家庭政策大方向、展现家庭政策进步、使社会工作合作者把握家庭政策发展趋势的机会。除了第一总理和相关部长外,家庭问题讨论会汇聚了家庭社团协会全国联合会(UNAF)内所有家庭社团组织和家庭运动组织、社会保障机构、社会合作者、议员及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这就促使众多相关社会合作部门之间取得协调,对家庭问题形成统一的公共政策。
(二)倾听、援助和陪伴父母
十余年来,法国政府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并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措施。“倾听、援助、陪伴父母网络”简称REAAP)的建立就是一个例子。这一网络的建设要追溯到1998年6月召开的国家家庭会议,这次会议宣布成立家庭工作相关的跨部门委员会,具体指与家庭问题和家庭政策有关的政府组织部门(包括法律、经济和住房相关部门)在合意的基础上通过法律规定的形式,成立跨部门家庭问题委员会和跨部门代表团,共同参与家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其中,跨部委代表团的主要工作领域涉及家庭教育和父母能力建设,如规定建立父母诉求网络,以便使父母拥有倾诉、倾听和对话渠道;通过与国家教育部的直接联系,改善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支持企业建立组织机构,帮助企业雇员更好地调和解决家庭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补偿家庭育儿负担;健全家庭政策体系,使其惠及青春期少年及他们的家庭;对父母进行互联网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网络安全知识,以保证儿童上网安全。政府建立这一网络的理论基础是政府的家庭政策应该回应儿童和家庭的需求,陪伴父母完成他们的家庭教育任务是政府家庭政策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多数父母来说是进行家庭教育早期干预的良好时机(如婴幼儿期、入学初期、前青春期、青春期),因此家庭教育支持也应优先进入政府政策的视野。政府的这一认识与法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有一定关系,如法国1999年约有15%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而1990年、1982年分别只有11%和9%。因此,如何帮助和支持年轻父母扮演好父母角色,也已成为国家的担忧和家庭政策的一种新挑战。基于成立关于家庭的跨部委代表团这一决议,很多行动机构借此介入了家庭教育工作,包括国家服务部门、CNAF和社团网络,并由此促进了1999年3月通过跨部门行政通报的关于“倾听、援助、陪伴父母网络”的建立。这一网络的建立,给予政府和社团对父母家庭教育进行干预、援助的空间。其后,各省都成立了REAAP指导委员会,从省级平台开展支持家庭教育活动。REAAP在成立之初还出台了一个基础,其条款包括优先鼓励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和能力;关注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鼓励父母常去的文化娱乐场所或机构负责人展示新创意,以保障这些场所或机构接受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的父母等。迄今为止,“倾听、援助、陪伴父母网络”在建立与家庭联系、促进父母承担教育责任、提高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对危机儿童及其家庭的政府干预、援助政策体系也较为健全,其中2004年成立的政府机构“危机儿童观察中心”在这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此外,2009年2月,法国政府的社会事务与健康部还开辟了一个名为“支持亲职、早期干预”的网站,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从事与健康和社会工作相关职业及经常与儿童及其家庭接触的其他相关工作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针对儿童和家庭的预防和支持措施。但同时,网站信息也可以被儿童家庭所利用。因此,其目标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家庭,另一部分是从事社会和健康、参与及承担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支持相关责任的工作者及家庭政策研究者。时至今日,这一网站已建设成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可以共享的拥有大量丰富实践和研究资料的平台。2008年12月,法国政府还以工作、社会关系、家庭和社会团结部的名义联合建立“企业父母观察所”,这样的政策措施与法国政府对家庭作用和政府职责的一贯认识及长期以来执行的家庭政策是一脉相承的。企业设立父母观察所实际上是鼓励企业采取一些利于有孩子的职工的措施,例如,举办企业托儿所、确保亲职假、在可能情况下允许职工在家工作、就业招聘过程中不歧视有孩子的应聘者等,目的是帮助父母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促进工作中的男女平等、并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政府规定观察所要对企业雇主在缓和职工职业与家庭生活冲突措施进行评估并分享企业间的良好经验。目前很多企业已签署设立“父母观察所”协定。
二、美国: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从国家层面而言,美国既没有对家庭教育立法,也没有出台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政策,而基本上围绕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角度出发,通过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些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法律政策及支持家庭教育的项目。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与赋权父母
美国政府意识到教育对于确保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领导地位和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因此,布什政府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以下简称NCLB)被作为美国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改革法案。尽管NCLB法侧重于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的角色和作用基本被定位为辅助学校教育并通过家校结合更好地促成孩子学业成功的辅力量,但该法案实际也是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一次重要政策尝试。NCLB的主要目标是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为所有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为此,教育部要求各州建立综合体系,并支持一些学区对基础薄弱校进行调整改造。法案内容包括建立中小学教育绩效责任制,把提高学生成绩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将学生在阅读和数学考核中的表现与学校教育效果评估相结合;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大自;给孩子父母更多教育选择权,家长有权了解子女就读学校教学质量的信息,并且有更多机会为孩子择校;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阅读;提高教师质量;检查各州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移民儿童的英语水平等。迄今为止,大量研究分析评估了NCLB对学生及家庭所产生的影响。除了上述法案,美国联邦教育部开发了一个供父母使用的家庭教育工具包,即“赋权父母的学校资料”,并于2007年放入其官网。这是政府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又一项举措。工具包主要是向父母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进行解释,向他们免费提供实施家庭教育和学习指导建议,包括儿童成长各阶段所需的学习内容、范围、策略方法,以及实施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功完成学业的措施建议和其他信息收集渠道。上述措施出台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家庭教育缺位和家校联系减弱。一方面,美国社会的高离婚率导致单亲家庭增多(约一半孩子与单亲父母生活)、亲子关系淡化、家庭教育功能削弱和缺失;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学生成绩也普遍难以提高。因此,鼓励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将家庭教育整合到学校教育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2.家长教育的需求。家长作为教育者,如果在实施家庭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缺乏教育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因此需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技能的传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也赋予了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给予家长指导和帮助的责任和机会,因此政府也需要强化这一责任。
3.研究结果的支持。不少研究证明,家庭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与家庭没有更好地参与的学生相比,家庭积极参与教育的学生具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能更认真地对待学习、更愿意上学、更好地完成作业、成绩更好、今后升学的机会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也更高。因此,对学校而言,鼓励和说服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学生学业有危险或学业失败以及家庭更好地参与教育也成为学校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研究建议学校和政策制定者通过以下措施提倡和推动家校联盟,如给父母和学校教师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给父母和教师提供信息和培训;学校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环境和体制以利于家庭更便利地参与学校教育;利用学校、家庭以外的地方商业、健康、社区服务机构、大学等资源,提供父母教育场所、人员及研究信息和技术支持等。
4.家庭学校的发展。美国的家庭学校20世纪60年代复兴并在80年代蓬勃发展。家庭学校教育是指学龄儿童不通过公立或私立学校,而以家庭为教育场所接受教育。在家庭学校,父母或监护人承担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并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程标准。全美50个州都已通过允许父母自己教育孩子的法案,从而确立了家庭学校的合法地位,使家庭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有了保障和依据。而这也迫使政府对正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家校联合。因此政府在考虑基础教育时,不只是将目光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也对准家庭学校这一阵地。以上种种因素都促使得政府在实施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引导家庭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实际上,该法案也催生和带动了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为保证法案的实施,联邦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科学研究院设立了相关研究和发展中心,如择校研究中心、农村教育支持研究中心、早期儿童教育研究中心等。
(二)信息援助
美国教育部开设了父母援助和地方家庭信息中心并主要致力于:
1.为非营利组织及地方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帮助这些组织机构成功有效地贯彻父母参与政策及项目活动,促进学生学业成功;
2.帮助父母、教师、校长、管理员和其他员工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
3.加强父母与孩子就读校之间的合作;
4.通过部门援助增进孩子进步;
5.协调这些部门开展父母参与活动;
6.提供有利于改善学生成绩的联邦、国家和地方的服务和项目。此中心向非营利组织和地方教育机构的申请合格者提供资金,用于建设父母信息和资料中心,以帮助父母有效参与政策、项目及活动。项目要求父母信息和资料中心必须开展对早期儿童父母的教育活动,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对父母进行技术帮助的活动,并特别强调针对低收入、移民家庭父母的技术指导。迄今已有很多州获得资助建立起这样的中心。美国教育部也在网站上进行政策、项目的宣传介绍,设立了“父母”栏目,向父母提供教育资讯,包括:入学前准备、寻找学校和放学后照看、帮助孩子阅读、学业成功、孩子的特殊需求、孩子的大学等板块。全美还有很多家庭教育项目、协会、网络。国家级的机构包括国家父母教育网络、国家儿童教育协会,国家家庭关系委员会,美国家庭资源联合等。其中NPEN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促进父母教育机构,其工作目标主要涉及网络(建立父母教育从业者和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提高支持父母和家庭效果)、知识发展(巩固和发展关于家庭教育和父母教育研究和实践知识及其可获得性)、职业成长(促进父母教育从事者的能力建设和职业发展)、领导职能(对相关职业者、政策制定者、媒体、公众进行统筹领导)。
三、日本: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基本法》
(一)家庭教育纳入法律的演进过程
日本政府将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者相当于父母的监护人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并承认家庭教育对养成和形成儿童的基本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情操、对他人的关心以及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力、自立心和自制心、遵守社会规则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认为理应对担负着这些重任的家庭教育进行政策援助。从这一理念出发,十余年来政府致力于对家庭教育实施庞大支持行动计划,并最终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基本法》。其政策推进过程和主要内容如下:1998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心灵教育应有的方向》报告中指出,政府不能对目前家庭教育状况视而不见,并建议从国家角度思考家庭教育应有方向和家庭教育支持内容。2000年12月,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原点是家庭,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应积极设置面向所有父母的育儿讲座、向父母提供咨询机会以增强行政对家庭教育的支持职能。2001年7月,修订《社会教育法》并在其中明确提出教育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开设向儿童家长提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讲座等。此外,育儿指导团体的领导可通过教育委员会委员、公民馆运营审议会委员委托担任,以借此通过社会教育行政管理来强化家庭教育支持体制。2002年7月,在《关于完善今后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的恳谈会报告》中,提出应该在育儿是为了培育“社会的宝物”的认识前提下,提倡全社会向所有育儿的父母伸出援助之手。2003年3月,在《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中指出,教育行政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充实对家庭教育的支持。2003年7月,颁布《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及《下一代养育支持对策推进法》,从少子化对策的角度出发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等的义务,要求形成一体化的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如《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第14条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有义务制定和实施政策,通过丰富和改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入学选拔方法等,创造宽松的学校环境,减轻父母的育儿心理负担;同时有义务制定和实施政策,为儿童提供各种文化、运动与社会体验机会,为父母提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学习机会和信息等来完善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咨询体制,建设有利于培养儿童丰富情操的社会环境。”《下一代养育支持对策推进法》则要求从2005年开始在10年之内集中而有计划地推进下一代养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法律要求地方公共团体制定促进社区发挥育儿支持功能的行动计划,要求企业制定包括重新审视劳动方式等在内的行动计划。2006年12月,修订《教育基本法》,将家庭教育问题纳入其中第10条,从而在法律上规定了国家对家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教育基本法》对家庭教育的规定
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纳入了原来法律体系中从未体现的家庭教育内容,明确了国家对家庭教育的责任,其目的在于在全社会包括学校、家庭、监护者、社区集结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并通过借助这样的力量,给儿童以最大的发展机会。日本政府意识到迄今为止政府通过诸如“家庭教育手册”发放等措施为父母提供了信息和学习机会,但在这样的咨询体制加强的同时,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并不能单靠行政管理,还要靠各种社会团体及个人。为此,《教育基本法》第13条规定“学校、家庭、社区的居民等要相互联合”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教育基本法》对“家庭教育”条款(第10条)的描述如下:1.父母及其他儿童监护人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者,应该努力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自立心,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2.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应该在尊重家庭教育自主性的前提下,努力为儿童监护人提供学习机会和信息,制定和实施支持家庭教育的政策。此外,在“学校、家庭以及社区居民的相互合作”条款(第13条)中提出:“学校、家庭及社区居民要在遵守各自职责的同时,加强相互间的协力与合作。”从上可以看出,《教育基本法》对家庭教育的规定条款中,将儿童监护者作为儿童教育第一责任者明确其责任的同时,也对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要求,即在尊重家庭教育自主性的基础上支持家庭教育。
(三)未来家庭教育支持方向
日本政府家庭教育支持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针对所有父母的家庭教育支持。按照政府的要求,家庭教育支持事业不能像从前一样以公民馆为中心,召集那些关注家庭教育、自己想希望找到学习机会的父母参与讲座,而是要面对人们意识形态和家庭结构多元化的当今父母进行广泛支持。其中,包括那些没有代际帮助、对育儿不关心、单亲、外国人、残疾或有残疾儿童的父母等需要周围环境支持的各种不利处境中的父母。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希望实现将家庭教育支持从“对学习有欲望的父母的支持”到“针对所有父母的支持”。
2.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政府意识到当今家庭教育能力的低下并不仅仅是父母自身的问题,也受到城市化、核家庭化、少子化、人际社会交往减少等因素的影响,父母及其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地域社会对父母和儿童进行支持的传统在逐渐消失而工作优先的意识却在增强,父母在育儿中无论精神还是时间都无法有充裕保证。因此,政府需要将家庭教育支持作为育儿支持政策的重要环节来抓,必须以行政为中心对每个父母的学习进行支持,同时也要对包括地区和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进行家庭友好环境建设宣传和政策激励。例如,鉴于在社区中不同年龄儿童共同玩耍场所减少的情况,鼓励利用社区成人资源和学校场所进行运动和文化活动,推进儿童与社区居民共同活动场所的建设;鉴于代际间育儿观念的差异与冲突,建议以公民馆为中心成立老年人教育学习班等。
3.发挥地方公共团体主动性的家庭教育支持。政府呼吁市、街、村以及都、道、府、县与国家分工合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支持。市、街、村是居民身边最近的行政机关,并能及时应对家庭的具体需求,因此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也最大。为此,市、街、村被要求做以下具体工作:在起草家庭教育支持事业计划时邀请父母和孩子参与;家庭教育学习机会与信息提供(如利用孩子就学体检、幼儿健康体检机会等)、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家庭教育咨询体制建设等。政府将都、道、府、县视为市、街、村家庭教育支持基地,主要部署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员培训、家庭教育24小时电话咨询,都、道、府、县家庭教育支持计划制定,实施对市、街、村家庭教育支持实施有参考意义的典型活动或对有特色事例的信息收集和提供。在国家层面,则从提高全国家庭教育力量的目标出发,通过对地方公共团体提供补助金,对提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学习机会、指导员培训、咨询体制设立等进行支持。此外,制作、发放全国性的《家庭教育手册》(分婴幼儿、小学低年级学生到中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到中学生),实施对地方公共团体家庭教育支持有参考价值的全国典型活动或对有特色事例的信息收集和提供、与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及国立女性教育会馆联合进行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全国性调查研究,开展全国性家庭教育支持活动等。政府也要求各行政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和合作,如厚生劳动省主要从提高儿童福利和母子保健水平的角度介入,文部科学省主要从提高教育力的目标出发,对家庭育儿进行行政支持。政府也呼吁社会教育行政部门与育儿网络、父母组织等育儿支持团体相关者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进行协作。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与企业开展协作来支持家庭教育。
四、小结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
农村地区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与关键期,但同时也处于断乳期与危险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独立进行判断是非之能力,再加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够恰当与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们无法接收较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影响其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农村初中生教育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笔者始终认为,在初中教育中,家庭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生们接受家庭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今后是否能够成才。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亟待引起重视。
一、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力度在持续加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与改善。但是,与城市初中生比较起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农村初中生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初中生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期望值不高,生儿育女在其眼中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养儿防老的工具,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长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或者是希望尚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子女能够尽快长大,从而能够赴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在现实当中,更多的农村家长们深切体会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将获得城市当中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遇视为子女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
(二)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素质不高。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无法较好承担起教育子女之重要责任。依据一项调查,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家长90%以上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所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为文化底蕴不足,素质也不够高,面对着家庭教育的重任,他们十分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相当多的家长会将其自身曾经经历与接受过的教育形式用于教育子女。
(三)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在自然法则之下,初中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不应当是指挥者,而应当只是伴奏者。但在现实之中,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个性之发展,只知一味求全求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点滴进步。对于犯错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评,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态度来对待其子女,这就会极大地伤害初中生们的自尊心。还有一些只是盯着孩子们的不足,一旦其犯错,就多次提及。这不仅无法改变子女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容易强化这一不良习惯。
二、加强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优秀家庭角色,即好家长、好学生、好母亲等先进评选活动,从而凸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绘画、体育、歌唱及书法等各类竞赛活动,并将麻将、打牌等休闲活动也纳入到文体活动之中,从而形成适合农村初中生发展、竞争与成才的健康型家庭教育外部文化环境,并且尽量减少与消除封建主义思想在家庭伦理道德上反映,从思想、文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现有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为农村初中生的成长创造出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应当精心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初中生学习与成长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经无可厚非,但家庭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主导功能之发挥。有鉴于此,农村初中应当注重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并且落实好以下工作:第一是要建立家长学校,并配备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实现时间、场所以及内容等“三落实”,并对家长实施全面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对家庭教育之认识,从而获得其对于家庭教育之理解和配合。二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三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家长会。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家长实施富有实效的家庭教育。四是实施家访制度。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农村初中生家庭中进行家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五是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教经验交流活动,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广大家长实施好家庭教育。
(三)创新方式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方式。为了改变家庭教育不足对于农村初中生所造成的影响,农村家长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做到尽量不外出务工,尤其是应当将母亲留在家中,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当创新方式与拓展资源,比如,可以加强隔代教育,让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发挥出作用,从而解除其父母外出之顾虑。同时,还应当努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如今,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应当全面运用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弥补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空白,让他们能够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初中生教育的和谐氛围。农村初中生教育不仅是其父母之责任,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少管闲事、各管各的孩子等观点,导致社会上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如今,我们应当通过新闻媒体等力量,积极宣传,在全社会建立起家庭教育观点,共同为农村初中生教育创造和谐的氛围。
三、结束语
应当说,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其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我国初中教育事业之发展。有鉴于此,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好抓实,从而形成教育上的合力,实现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健康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芸. 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综合,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初始、最长久、最具体、最深刻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
2012年初,我校心理科研组结合学生咨询中常见的行为及认知障碍等心理问题,对三年级至九年级学年段的在校学生、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问卷调查,并通过家长座谈会和典型个案等方式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导致学生心理及行为偏常的家庭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内容单一或缺失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综合型的社会教育。在为家长普遍认同的以知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的建构之外,良好的品行教育和适宜的法律法规教育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想而知,如果家长不能适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情操,不能帮助孩子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等良好的道德观念,不能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法制观念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在为孩子成长护航的道路上就无法走得太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育内容缺失现象,个别家庭的教育内容极为单一。这些学生家长受自身限制,或是受社会上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在教育动机、方式等方面存在误区,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第一环节上受阻。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潜在问题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受应试教育环境和社会人才观的影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把追求高分放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或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孩子要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将过高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智能开发,还是重知识传授?
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的主次似乎不应该成为今天教育问题争论的焦点,然而现实中,有些家庭仍然将能背几首诗词、能解几道难题等同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主观生硬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
2.严格要求孩子,还是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
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理念正发生着变化。然而该对孩子严格约束,还是依从支持?观念的冲突让家长无所适从。
3.重精神给予,还是重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的确重要,然而心灵的成长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必修的课程,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应当保持步调一致。
4.重社会性培养,还是重个性化培养?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同时又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质,活出真我,尺度很难把握。
5.是维护统一的观念,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自己的设想和规划,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理解很可能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学校老师之间存在分歧,可能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
依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心态,我们将意识缺损型的家庭教育描绘为如下几种:
1.驱役式
孩子成为附属于家长的一种工具,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孩子的行为,孩子在家长的威严下“战战兢兢”地成长。我们将其分成两个亚型:
第一亚型:家长教育孩子方式粗暴、线条简单,有时还因“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而滥施暴力。在这种亚型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时刻都在家长的严密控制之下,担心受到斥责和打骂,家长的身体惩罚或心灵施暴成为了他们的梦魇;
第二亚型: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反复无常、变幻不定,高兴时晴空万里,烦躁时疾风骤雨,让孩子对家长的恒常性丧失信心,面对家长无所适从,心灵压抑、思维混乱。
2.抱持式
孩子是母亲襁褓中的宝贝,怎么看都顺眼,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父母的怀抱就是孩子的世界,孩子应有尽有。我们将其分为三个亚型:
第一亚型:家长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生活需要,甚至一味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使孩子被滋养得四肢不勤、人格缺损;
第二亚型:孩子的缺点被家长的爱无私包容,家长会最小化孩子的过失,无原则地支持孩子的错误,庇护孩子由于阅历浅薄、知识贫乏、判断力微弱而导致的错误行为,让孩子在错误的是非标准中成长;
第三亚型:家长认为孩子就像自然界中的小树一样,有时候会长出一些枝杈,但长大了自然会挺直,用“自然天成”的观点指导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了规范和节制。
3.娇纵式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灌注了太多自我,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再生新客体,用滋养自己幸福感的方式去滋养孩子,最终培养了孩子的虚荣。我们将其分为两个亚型:
第一亚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成果过分奖励,认为“考得好怎么都行”,偏重物质奖励,使孩子的心灵在物质享受的刺激下,物质欲望不断滋长,甚至养成贪婪心理,不思进取;
第二亚型:家长“理所当然”地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认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所在,众星捧月、甘于奉献,在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让孩子正常的社会性发展受到阻碍。
从在家长座谈中收集的资料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缺乏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没能将教育的失误归结为自身的原因,没能将孩子的成长跟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有的家长甚至还固执地认定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是“命中注定的”,否认成长的可塑性。
反观我们的咨询个案,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尚未成年,他们的心理状况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主体行为表达的简约化和浅表化处理,面对挫折处境时他们会以简单的应激情绪应对,因此个案在咨询内容、表现形式和咨询效果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在家庭中与家长缺乏沟通、得不到家长的尊重接纳,失去了来自家庭的基本心理保障,就会导致诸多心理问题。而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通常将剑锋直指孩子,作为孩子成长监护人和陪伴者的家长永远都穿着“拯救者”的外套,扮演着“审判官”的角色。于是明明是家长生了病,但却让孩子吃药,吃不好说明不对症,于是再看医生再吃药,不惜代价想把“孩子的病”治好,还要美其名曰“为孩子负责”。通过咨询,我们最终让家长意识到,存在于家庭和自己身上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真正病因,“解决孩子问题,先从自己下手。”因此,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必须与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孩子也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学校可以利用其教育资源,对家长进行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利用家长学校等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引导模式,从而优化家庭资源,让家长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对待孩子的成长。
我校将心理健康知识引入家长教育。在家长培训中,我校由心理科研组承担了主要的培训任务,结合案例分阶段让家长明确如何爱孩子、调整心态、换位思考,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情况。要求家长学会欣赏孩子,懂得孩子成长的过程充满喜悦欣慰,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问题,理解“成长总需留下痕迹”的道理。
一、现状
从总体上看,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下列现状。(1)家庭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可谓花样百出。有自由式的、保姆式的、暴力式的、诱导式的等。(2)不同经济收入的家庭对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认识。在经济收入相对较高的家庭中,80%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应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与教师的步调一致,共同管理孩子;在经济收入处于中等的家庭中,则只有60%的家长认为应主动与学校配合;而在低收入家庭中,只有30%的家长认为应主动与学校教师配合。(3)家庭教育在不同程度上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在众多的农村家庭中,有的家长农闲时热衷于打扑克、打麻将,对孩子学习过问较少,有的甚至不过问,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一无所知,从不主动与教师联系、交流,了解孩子情况。更有甚者,认为读书不如挣钱,只要有了钱,什么都有了……所有这些,都给农村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问题
(1)普遍没有形成家庭教育意识、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育成人,能否成才关键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没有明确要求,认为“树大自然直”。如在孩子的读书问题上,抱着能读就读,读到哪里就哪里,不苛求孩子上大学,也不望孩子读书学知识养家致富,让孩子读书只是顺应形势。不少父母说是为了“还债”,让孩子读完初中就算是还清了债。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教育问题远不如家庭经济重要,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以房子为标准,有多大的本事就看你能造多大的房子。所以,越是贫困的家庭,家长对孩子越放任。尤其近年上大学要交很多学费,大学毕业后又不分配。不少家长于是就算起了经济账,觉得高中、大学费用至少也得六万元,工作找不好,还不如不读。留这些钱无论是给儿子造房子还是为女儿买嫁妆,都很对得起孩子了。从抽样调查中发现,农村家庭教育与家长认识及行为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第一,有的家长知道家庭教育而不知道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有的家长的确知道家庭教育相当重要,有利于孩子成长,但是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例如,在孩子做错事或说错了话时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才是科学的,当孩子成绩下降时应该怎样对待,特别是当孩子早恋时应该怎样处理等问题上,他们都束手无策。第二,知道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知为什么这样教育。农村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合理的、科学的,但是在理论上却是模糊的,相对滞后的。比如,在有些家长中,问他什么叫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时,他们是什么都说不出来。第三,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行为上完全是空白。在农村部分家庭中,对家庭教育相当陌生,理论上根本没有一点认识,就是在行为上,也是极其不合理的,他们有许多教育的行为是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2)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存在着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偏颇,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信服“不打不成嚣”,“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思想。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因某件事做错了,父母就责骂、惩罚,尤其是多子女家庭更是如此。还有不少家长把打骂这种方式看成是关心孩子,打骂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则迁就溺爱。在农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多是男孩,许多父母把传宗接代及自己养老的责任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同时也把担心、溺爱、恐惧全集中在孩子身上了,于是常常出现“宽而无度”的现象。概括起来,农村家庭教育中不合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放任式教育。在农村家庭中,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放任式的,特别是对男孩子,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导致对男孩子较为放任。他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要怎样做就怎样做,这就导致孩子是非不分,美丑不分,做事说话没有原则,不讲分寸。第二,暴力式教育。在农村,有相当部分家长仍保留着陈旧的家长作风,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爹妈,孩子理所当然应听父母的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认为“豆芽长齐天都是下饭菜”。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父母说一,你就万万不能说二,否则你就是不乖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是要经常被骂和被打的。第三,重德轻智式教育。在农村中,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是要教会他们做人,懂得人间礼仪,会待人接物,而在科学文化知识上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能学多少算多少,不学也无所谓。第四,重智轻德式教育。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考试分数高,能考上高一级学校就可以了,而道德方面则没有任何要求,便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成绩不错,但不晓人情世故,不会关心人、帮助人,不会与人交往,口语表达能力极差。即所谓的高分低能。第五,保姆式教育。农村中一些家长成为孩子的保姆,孩子的吃、穿、住、用等简单生活,都全部负责,如简单的做饭、洗衣服等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毛病,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依赖性极强。(3)待已宽、对子严。现在农村中许多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知识少、素质低。另外,不注意言传身教,农闲时近半数家庭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则是打扑克、搓麻将。家长不注意自己形象,影响了对孩子教育的效果。(4)家庭教育不利于学校教育。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一些不相协调的地方,在学校,老师教孩子应该这样做,在家里,家长则要求孩子那样做,老师一套,家长又是一套,弄得孩子不知听老师的好,还是听家长的好。这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成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在调查中发现,对家庭教育一无所知、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的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因此,农村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必然导致家庭教育滞后。(2)对外界信息听之任之。农村家长对在外界获取的信息,缺乏科学的和必要的分析,有一种“顺风倒”的思维习惯。例如,有人说他家儿子到沿海打工发财了,于是回到家中就让自己的儿女也外出打工;有人说,现在大学毕业又不包分配,花了钱还找不到工作,于是,大家就不愿让孩子继续上学了。凡此种种,都是造成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原因。(3)上辈落后家庭教育的延续。由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家庭教育中一些落后的思想、方式、方法都将会对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家长常说:“想当年……”,“在我小的时候……”等这种形式来教育孩子,给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打上了上辈落后家庭教育的烙印。(4)农民收入的制约。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很希望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但由于经济收入有限而只能是想想而以,无法实现。有的想为孩子买课外书、复读机……但由于受家庭经济收入所限,也只能是空想。(5)农业生产仍是手工劳动。在贵州农村,农业生产完全是手工劳动,农民们早出晚归,整天忙着农活和家务,故而没有充足的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关键词:新昆山人 子女 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对策思考
前言
伴随着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昆山市基础教育中“新昆山人”子女的学校教育已成为百姓极其关注的一件大事。但是,对于他们的家庭教育状况,似乎却关注得很少,重视程度也不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家校教育的合力发挥,严重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更好更具体地了解我校“新昆山人”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在本校各年级共下发调查问卷235份,进行了“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行为(方式方法)、家庭教育效果”等方面的信息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18份,并对样张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根据实际状况结合座谈、走访、与教师的交流等途径,对“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作了理性的思考和不成熟的对策实施意见与建议。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新昆山人”子女家庭的基本情况
1.家庭类型和流动情况
从调查样本中,95%以上为父母完整家庭,38%的家庭育有两个孩子及两个以上孩子,在“新昆山人”独生子女中85%以上为男孩。学龄前儿童接近半数是由老家的祖代老人隔代抚养或由母亲(大多数)抚育,孩子在入学前或转学前相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新昆山人”子女流动也较为频繁,随父母去过两个以上地区打工、就业、经商的就占了32%,来昆2至5年的占了近半数,在昆山定居5年以上的占了不到35%。
2.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
调查显示,“新昆山人”家庭月收入平均在2000至3000元的占了50%多,3000元以上的也占了近30%,还有20%左右的家庭月收入不满2000元。租房居住的家庭达60%左右,并且大多数为居住在车库、农家或动迁过渡房之类面积狭小、条件比较简陋的场所。并且,一家几口挤在十几、二十几平米房屋中的为数也不少。能够在昆买房子居住的也较多,占了近40%。
“新昆山人”子女家庭中属于比较典型的不充裕家庭和动荡家庭类型的还是较多,他们通常为生活所累、为环境所迫,无法提供理想的家庭教育。
(二)“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主导因素。从调查表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新昆山人”子女的父母所持家庭教育观念大体上还是明确的:
(1)都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95%以上);
(2)都觉得要有科学的育儿观(100%);
(3)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自身素质也需要提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78%);
(4)对孩子的将来具有较高的期望值(7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
(5)教育孩子不光是为了家庭、个人,也是为了国家、社会(76%)。
2.家庭教育行为
(1)父母言传身教方面
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不可言喻。但是,从调查中我们比较遗憾地感觉到:诸多“新昆山人”子女家长的不良习惯正侵蚀着我们的学生,父母吵架甚至动粗的经常发生;父母为了多赚钱,多收益,采取不正当行为的也有;在孩子面前语言粗鲁,行为不检点的也有;领着(当着)孩子在家(老乡家)打牌、赌博的也经常有;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取不正当做法,尤其是打骂的做法屡屡发生。
(2)教育方式与方法
大多数“新昆山人”子女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上还存在较多的缺陷。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打骂孩子的不在少数,接近28%,有60%左右的家长都曾不止一次地打过孩子;当孩子取得了进步、取得好成绩以物质奖励,甚至以钱刺激奖励的也占了不少,达35%以上;当孩子做错事或成绩不理想时,有28%左右的家长经常采取的就是精神惩罚和变相体罚甚至体罚。
二、“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可以说,“新昆山人”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在正视这样的现状下,要密切关注并尽力解决“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思考与对策一: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1.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的身上优缺点,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所以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
2.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智力的投资和开发,却常常忽视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家庭品德教育。应该教育孩子学会怎样正确对人、对己、对事、对物,培养孩子优良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勤劳节约,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和谐共处等等。
3.切实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努力营造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家庭内部的群体凝聚力,以此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发展,保证家庭教育的效果。
思考与对策二:学校要拓展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新昆山人”子女的许多家长暂时难以胜任和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他们的子女入校后,就把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托付给了学校(众多家长的心声),学校承担起了大部分的教育职责。因此,学校要特别关注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必须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一定要充分建立健全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制度,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发放家校联系卡、学校对家长的开放日活动,以及家访、书信联系等途径与平台,经常主动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形成牢固且强大的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交流;沟通;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尤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父母们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告诉我们,子女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工程。很多成功的父母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拥有和谐的家庭和良好的沟通,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
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最主的要方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地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如果家长们还总是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停留在“我们当年”、“我们小时候”的话,那么与孩子之间势必要产生隔膜和代沟。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方法不一样”,不能依然沿用老的办法、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在现今世界里的孩子。因此,沟通与交流的特有功效就在家庭教育中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那么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幼小心灵的成长变化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良好的沟通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设起一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桥梁。它将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基础,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使父母能够成为与他们分享快乐、共同成长的朋友和知心人。可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和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陷于沟通和交流的困境中呢?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中缺乏对沟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忽视了亲子间沟通与交流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失败的家庭在查找原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父母与孩子间因不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交流少、沟通少,还大大影响并制约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并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把很大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学习上。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惯性,使孩子与家长之间非常缺少时间进行沟通,因而就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孩子想些什么,有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们都很茫然。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代沟和隔膜也越来越深。
其次,沟通方法不正确造成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沟通障碍是由于家长在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的。很多家长都没能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把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容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沟通变成了发号施令;也有的家长喜欢说教式的沟通,总喜欢摆些大道理、讲些大理论,而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孩子们早就听的不耐烦了,这种沟通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丝毫起不到作用;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接受能力的大小,完全只从家长的角度发表观点,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与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此造成许多误解和偏差,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不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措辞,这让孩子总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家长处于强势,因此不愿意同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也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带着怨气跟孩子沟通,因此这让孩子除了产生害怕心理之外,根本达不到沟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总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命令多于商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经常处于不被尊重和被动说教的地位,因此很容易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三、良好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
1.亲子间的沟通要保持平等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自己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孩子必须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同时,父母还应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孩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要以理服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赖,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2.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由此,孩子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3.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
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
同时,沟通决不能只凭父母的心情,高兴时有沟通,不高兴时就等心情好了再沟通。毕竟,交流是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一个月沟通一次,甚至半年沟通一次的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就更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把握沟通时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多赞美、少批评。
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对犯错误的孩子,也不要夸大处理,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5.家长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
关键词: 家庭教养 青少年 人格发展
一、引言
人格,我们通常称之为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从心理结构来看,人格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态度、信念、价值取向等因素。
人格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左右着一个人人生的发展道路和自我实现程度,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前提条件。所以,培养个人健康强大的人格对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完美的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个人在后天的发育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需要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影响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众多,有先天的遗传,也有后天的培养,有生物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在青少年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中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青少年在人世间所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环境,是青少年人生的起点,也是其人格成长的主要基地和出发点。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的全部活动就是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的总体,可划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社会学认为,家庭在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特殊价值和作用,它可以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社会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培养志趣,培养社会角色,形成个性。家庭形成了个体的早期经验和最初的人格特征。家庭生活的最大功能就表现在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上。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完善,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父母是青少年所有接触的人中最主要的人,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家庭教养是以家庭生活为场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下一代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它体现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家庭教养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决定。其中有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有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良好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分类,如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按照不同的教育方式把父母分为权威的、专制的、不负责任的三种类型。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把家庭关系概括为四种,即专制式的家庭关系、监护式的家庭关系、“和平共处”式的家庭关系与合作的家庭关系。我国有的学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等等。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能力的影响入手,把父母归纳为三种类型:权威的父母、放任的父母和专制的父母,形成三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权威的家庭教养
父母以理性、温和的态度对待子女,他们站在引路人和辅助者的立场,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行为准则,并解释道理。既严格管控,又鼓励独立自主,既给孩子严格标准,又给孩子自由空间。这类孩子易与父母建立良性互动,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与同伴也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二)放任的家庭教养
父母以放任自由的态度对待子女。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范围与自由,但不为孩子立下行为的规则与要求,奖罚不明,只给予物质上的照顾。这类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行为自主,但没有合理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自制力,在社会生活中容易违背社会规范,在人际关系中争强好胜,易出现攻击。
(三)专制的家庭教养
父母把孩子作为私有物,使孩子处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缺乏独立自主行为的训练,又没有父母情感的温暖,他们在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方面会遇到较多困难。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竞争意识,常处于被支配地位。
三、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
家庭教养是父母与子女的一种互动,既有父母对子女的主动调教,又有子女对父母调教的反馈。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来自父母与子女双方。
(一)父母的特征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调查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其家庭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选择民主的教养方式。反之,文化程度越低,越倾向于选择专制的或放任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原因:家长文化程度越高,知识就越丰富,看问题更客观,处理问题更理智,在与子女的互动中能体现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注重他人的内心感受。因而,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能尊重孩子的个性,能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由于视野狭窄,知识有限,易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多凭经验办事,对子女尊重不够,易处于自我中心的立场,不太能够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子女。有的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研究显示,父母的人格类型对家庭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A型性格的家长,由于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期望要求高,希望子女快速达到自己为他们设立的目标。这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多采取专制的方式,强制子女按自己的要求行事,缺乏对子女的理解与尊重,子女也对家长多叛逆行为。B型性格的家长,由于性情温和,举止稳重,思考审慎,生活中有耐心。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合理,尊重子女的个性自由,在家庭生活中平等互动。这种父母多是权威型和民主型的,他们的亲子关系更和谐。
(二)子女的特征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1.子女年龄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是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不变的。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在不断调整,不同年龄段的教养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在婴幼儿时期,保障子女的生存和身体健康是父母的主要任务,受身体、智力发展的限制,父母不可能对这个时期的子女提较高要求,这个时期父母对子女比较迁就和溺爱,充分满足子女的各种需求。随着年龄的长大和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管束也越来越多,这时父母会倾向于权威型或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的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独立性和自主性必越来越强,这时父母倾向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2.子女性别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子女的性别不同,父母对其教育方式不尽相同,但这种分化在子女的婴幼儿时期并不明显。因为这时社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分化要求还未开始,父母对子女不分性别都是一样的疼爱扶养。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不同性别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父母为了使子女成功社会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会对不同性别的子女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家庭往往对男孩寄予更高期望,也提出更高要求,相应地,家庭也对他们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男孩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照顾较多,同时所承受的压力也大。父母对男孩多趋向于权威和专制的教养方式。相反,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中女孩承受的家庭期望较小,家庭对她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父母要么对其放任溺爱,要么对其淡漠,关注不够。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已经转变,加之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这种因性别不同而产生的教养方式的差异正在淡化,父母正在用同样的态度与教育投入对待不同性别的子女。
3.子女气质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
在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儿童特征上,除了年龄、性别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儿童自身的气质性格。这个因素对子女与父母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更直接,更强烈。子女的气质性格作用于子女与父母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决定家庭的教养方式。心理学家依据子女的气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把孩子分为易养型、难弄型和缓慢型三种类型。
易养型孩子,他们从小就能建立起规律的作息时间,容易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能与父母及陌生人和谐相处。他们的表现也与父母的期望与要求相符,亲子关系相互协调,状态良好。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民主型为主,少有专制型或溺爱型。
难弄型孩子,他们自幼睡眠、饮食就没有规律,对新环境、新事物不适应,心情不愉快,多反抗行为,父母难于对付。其表现也与父母的期望相距甚远,父母付出很大的努力也收效甚微。对这类孩子,父母往往会不耐烦而粗暴,多采取专制的家庭教养方式,或放弃努力任其发展而采取放任的家庭教养方式。
缓慢型孩子介于易养型与难弄型之间,他们对新环境总是适应缓慢,对新事物多采取回避态度。但他们对人温和,如果给予更多的机会与鼓励,就会尝试适应。由于他们看起来显得胆怯和安静,容易引起父母的保护和疼爱,家长多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四、父母常用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养方式是多种家庭教育方法的组合,虽然教养方式受父母与子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是一般家庭中常用的方法,正确恰当地使用这些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们常用的教育方法如下:
(一)宽容与限制
宽容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的行为一定的自由选择,让他们的个性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宽容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环境宽容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活泼,求知欲强,创造性高,在社会团体生活中会有很好的表现,常处于团体的领导地位。限制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约束和管制。过度限制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常常性格拘谨内向,缺乏好奇心和幽默感,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但限制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可以将限制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与“惩罚性限制”。权威型家庭教养常采用“严格合理的限制”,这种限制明确合理,指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既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与独立,又给孩子以规则与纪律。这种限制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自尊心,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专制的家长常采用惩罚性限制,甚至是身体上的强制,这种限制目标不明,理由不足,让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性格软弱,逆来顺受,或叛逆反抗,性格暴烈。
(二)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指在孩子表现出好的和家长希望的行为时,父母给子女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与赞扬。适时适当地奖励会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但奖励过度,尤其是物质奖励的滥用,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阻碍孩子对行为标准的内化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惩罚则是孩子做了错事后给予的一种心理或身体上的处罚,它与奖励的作用恰好相反,是为了抑制某些行为在孩子身上再次发生。惩罚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普遍使用。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是一种外在的、身体上的管制与约束,不恰当的强制教育方式反而会阻碍孩子道德标准的内化,破坏孩子良知的形成,导致攻击和其他不良行为。而爱的收回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上惩罚,如父母常对孩子讲“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类语言就是爱的收回。这种惩罚也须适可而止,否则,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经常使用爱的收回并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起积极作用,而在专制型家庭中则起消极作用。
(三)关爱与温暖
这不是一种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而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情感。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关爱备至、充满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具有安全感、自信心,对社会也充满同情心,在集体生活中,乐善好施,人际关系良好。而在缺乏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没有安全感,不自信,对他人充满敌意,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父母要给予子女无条件的爱,这是父母的义务与职责。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将他们培养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应担当职责,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2-01
被调查对象为本园3―4周岁新生幼儿家长,这些家长来自本区19个乡镇,每个家庭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前,我们通过与多名带孩子来园面试的家长交谈与访问,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家庭教育难点的内容的选项,如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学拼音,孩子不肯吃饭等等。最终问卷由6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型问题所组成,每个封闭式问题有5―18个不等的答案供家长选择。
本次共发放家长问卷251份,回收234份,回收率93.2%,从中随机抽取200份问卷进行统计,得出每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排序情况。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的保教重任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说明大多数母亲在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由于父亲和母亲在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将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除了父辈和祖辈共同承担保教责任外,有近20%的家庭由祖辈独自承担保教重任,他们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和父辈们是存在着差距的,他们更多的应该是保育,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又有什么不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排序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培养品德培养艺术教育动作发展,文化知识又以传统的语数知识为主,如“学习古诗和儿歌”、“数数”等;习惯培养以生活习惯为主要培养内容;能力培养以观察力位居榜首,其次是记忆力的培养;品德培养已受到了45%的家长的重视;艺术教育又以歌舞为主。
(三)家庭中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绝大多数家长采用了正面教育教育的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同时或单独采取体罚、谩骂或吓唬、哄骗手段的仍占有不小的比例,它们分别是14%、10%和11%,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家长发现错怪孩子时的做法。83% 的家长是明智的、民主的,把孩子当“人”看待,尊重孩子,自己有了错误能放下架子向孩子赔礼道歉,可见大多数农村家长已从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这是可喜的进步。
(五)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和家长的接触中,经常会听到“孩子不肯吃饭”、“孩子不听话”、“天天就喜欢看电视”等种种抱怨,那么家长眼中这样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不肯吃饭、任性占总人数的一般以上,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是不肯独自睡觉,占35%,接下来依次是看电视时间长不整理自己的物品不好好学习做事马虎。
(六)家长对家园沟通方式的选择。家长们希望幼儿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家庭教育呢?家长们的选择依次是:召开家长会、和孩子教师一起活动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通过电话交谈个别咨询从家长园地上获取信息来园听课看家园报纸。可以看出,家长们对与孩子班级老师直接交流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家长会和参加孩子的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其次又希望通过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来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
二、对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延伸。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因而,各方面必须关注从0岁开始的婴幼儿成长和教育。幼教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应该延伸到0―3岁婴幼儿家庭。对婴幼儿家庭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各个阶段发展的关键期到各年龄段的训练内容、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避免婴幼儿错过关键期的发展,接受不适合年龄特点的知识教育。
(二)增加教师与家长直接交流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很乐意和孩子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参加家长会、来园和教师孩子一起活动等,渴望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老师应该增加这样的机会,让家长走进班级,参加各种形式、各个时间段的不同的活动,如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外出参观,和老师一起组织教学、观看孩子一日生活录像等等,以便让他们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多举行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都有自己的困惑,但也有更多的家长都有自己的教子经验,那么幼儿园、教师,可以以园或班甚至组为单位开展经验交流会,大家共享好的教子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召开案例分析会,让家长说说自己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再现各种典型的案例,如孩子赖在电视机前不走、不给买玩具就哭闹、把自己的物品扔得乱七八糟等等,进行教育难点剖析,各人献计献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实现家园互动、家家互动,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