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6:11: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耕地利用现状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 "庆北绥"地区 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19-3

土地整理规划是指以获得最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目标,以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布局为核心,对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所进行的预先安排和部署。随着人口的膨胀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土地越来越成为现实生活中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对其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需要借助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来解决的。目前,人们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定量化的研究仍在继续。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而GIS所操作对象恰恰又是表述复杂关系的空间数据,并在信息管理方面都具有其它信息系统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这就为GIS和土地利用找到了天然的切入点。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

土地利用规划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对于村镇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仍然差强人意。众多村镇缺乏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致使布局凌乱、空间无序扩展现象严重、实施不齐全、居民居住条件差及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的研究区域位于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境内,原新春村等北部村屯于2007年遭受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并且大部分耕地地势低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造成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定,农民收入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利用GIS技术对“庆北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针对该地区特点对土地利用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对规划后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为该地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8′17"~126°44′12",北纬46°37′06"~46°40′26"。区域总面积为1971.2386 hm2,土地归属北林区太平川镇新春村、北星村和西太平村3个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汇流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微地貌类型为平原。该区域属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冰雪覆盖。夏季降雨集中,气候温热湿润。春、秋两季气候宜人。绥化市年平均气温在1.3℃~4.0℃之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2550℃,年日照时数2805小时,无霜期为128天。全市平均降水量483毫米。

2研究方法

2.1技术路线

根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背景,采用的技术路线1所示。

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2.1土地资源整理

利用专业地理信息软件ArcView3.3对北星、新春村1:5000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矢量化,得到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如图2所示,并利用Fragstats和ArcGIS10.0软件对矢量化结果进行了整理和统计。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该地区主要以水田为主,旱田为辅,镶嵌少量的鱼塘、苇地及荒草地,林地较少,主要成条带状分布。

2.2.2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结构

研究区域总面积为1971.2386 hm2,耕地面积1434.3327 hm2,土地垦殖率为72.76%,已利用土地面积1752.9778 hm2,土地利用率为88.93%,土地复种率为100%。其中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3制定土地整理方案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调研,本研究找出“庆北绥”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现阶段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隐含的原因对该地区土地的整理规划奠定基础。

2.3.1总体布局

根据该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按照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可行性原则,对“庆北绥”地区土地的总体利用情况进行了如下规划:

(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09.1460 hm2。

(2)土地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农用地由1616.8536 hm2增加到1832.7015 hm2,其中耕地增加209.1460 hm2,林地增加19.5540 hm2。新增耕地占建设规模比率为11.55%,新增耕地占研究区比率为10.83%。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撤屯并村的废弃地、荒草地和部分坑塘。

(3)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建立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建立有效的人工控制系统,增强和扩大控制环境的能力和范围,取得不断增加的综合效益,从而建立起高效优质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3.2核心区景观设计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在研究区北部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的区域作为土地整理的核心区,位置如图3所示,核心区总面积为253.4749 hm2。

2.3.2.1林业生态体系设计

林业生态体系由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固堤林、环境保护林、已有林地五个部分组成。本次设计中主要是对农田防护林(主副林带方位、间隔距离、株行距)、护路林分布密度等分别制定量化指标。

2.3.2.2新增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1)月牙泡边砌石护坡工程

(2)建造凉亭、水榭及水榭长廊工程

(3)生态养殖工程,可以采用下述四种模式:

① 农田防护林下养鹅模式

② 鱼池护岸林养鹅模式

③ 林下养鸡模式

④ 鱼貂养殖模式

2.4土地整理方案的选择

经过对现状图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核实,结合进一步踏察和座谈,并听取了业主的意见,在有关专家和群众参与下,对各种整理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最后选择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规划方案。由于研究区域地势平坦,水源有保障,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高,种植经验丰富,现有旱田面积为138.9060 hm2,仅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7%,并且当地政府和群众十分希望把旱田改造成水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研究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条件分析,把研究区未利用地、较小坑塘、废弃地等整理成水田,把较大坑塘整理成鱼池。即总体规划方案初步定为种植水田和改造鱼池。经过计算,建设规模为1810.1844 hm2,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率分别为92.4383 hm2和10.63%。

3结果与分析

3.1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根据上述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对“庆北绥”地区土地进行了详细规划,形成该地区土地整理规划图,如图4所示。经过计算,该地区建设规模为1810.1844 hm2。整理后,未利用土地成为耕地,可提供经济效益的农用地,农用地增加215.8479 hm2,其中耕地增加209.1460 hm2,林地增加19.5540 hm2,新增加耕地比例达到11.55%;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14.8952 hm2和200.9527 hm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见表2。

3.2规划整理后效益分析

本研究根据“庆北绥”地区1:5000土地利用图,利用ArcView3.3和ArcGIS10.0专业软件,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整理标准、专家打分法及实际情况对北星、新春村的土地进行整理,对整理后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判断整理方案的可行性。得出结论如下:

(1)从社会效益上分析,重新整理后耕地面积达到1626.7710 hm2,新增耕地率为10.63%;总产量增加331.96万kg,平均单产增加1268kg/ hm2;人均新增耕地面积为0.0321ha,新增耕地供养人数为724人,人均净收入增加1275元。

(2)从生态效益上分析,重新整理后林草覆盖率增加1.36%,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11.12%,新增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面积26.7611 hm2。

(3)从经济效益上分析,整理后效益主要体现在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以及养殖水面的增加。新增年生产费用265.88万元,可增加产量331.96万kg,增加毛收入1031.25万元,人均增加毛收入1718元,扣除成本后,增加净收入765.88万元,人均净收入增加1275元。

4讨论

由于数据资料有限和土地利用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目标性,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对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深入研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作用,并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测,使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达到最优。另一方面,研究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对土地资源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能给北林区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政府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使重新整理后的土地符合各方面的要求,并进一步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

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

Study on 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ming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GIS Taking Beixing, Xinchun Countries in Qing Beisui Area,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Examples.

Tang Wenzheng, Chen Jiaqi,Li Wenhui,Chen Yuanyuan(School of Forest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 P. R. China)

第2篇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控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它广泛涉及到各地区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耕地保护与食物安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对今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资中县位于长江上游的沱江水系流域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相对丰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林牧协调发展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道路,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轨迹与过程清晰地认识,从而找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的建议。

为此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理论,利用模型分析方法与数理统计方法对资中县土地利用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对影响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作了研究。得到结论如下:资中山区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为主,平原区、丘陵区分布着六大地类。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后期大于前期,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增加。该县耕地变化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用地类型;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形式,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增加明显,主要来自于农用地,其次为林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从景观学角度来讲,资中以草地、林地景观为优势景观类型,镶嵌着耕地、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和工矿用地等斑块类型。通过对士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几点建议,为该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资中县

目录

1研究背景...1

2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2

2.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研究内容...2

2.1.1土地利用的内涵...2

2.1.2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3

2.2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3

2.2.1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理论...3

2.2.2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5

2.2.3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6

2.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7

3研究方案...9

3.1研究区域概况...9

3.1.1地形地貌...9

3.1.2气候特征...9

3.1.3河流概况...9

3.1.4森林植被...9

3.1.5社会经济情况...10

3.2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1

3.2.1研究内容...11

3.2.2研究方法...11

3.3数据来源及资料收集...12

3.3.1土地利用资料...12

3.3.2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2

3.4技术路线...12

4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13

4.1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3

4.1.1农用地结构...13

4.1.2建设用地结构...13

4.1.1未利用地结构...15

4.2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15

5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17

5.1驱动因素的定性分析...17

5.1.1自然驱动因素分析...17

5.1.2人文驱动因素分析...18

5.2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构建...21

5.2.1主成份分析原理...22

5.3.1主成分分析...22

5.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24

第3篇

关键词:双鸭山;转型期;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

1 引言

土地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资源型城市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促使了资源型城市特殊的土地利用特征。2008年12月28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有效的促进和帮助我国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成功转型。国外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的,对土地利用的研究多重点强调大规模、跨学科和综合性,建立了不少不同尺度、不同内容的分析模型。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并不多见,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相关方面。对双鸭山市不同转型期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转型期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化解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土地利用模式的根本转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研究区概况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现辖4区4县,土地总面积220.36万公顷,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173公顷,人口150.84万人。近几年非煤炭产业发展很快,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坑口发电厂,装机容量82万千瓦,年发电36亿度。另外还有水泥厂、啤酒厂、锅炉厂、铝合金厂等大中型企业。

3 双鸭山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 土地利用现状

双鸭山市土地面积220.3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4.9%,其中农用地182.81万公顷,占土地面积82.9%;建设用地7.02万公顷,占土地面积3.2%;未利用地30.5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13.9%。

农用地。农用地面积182.81万公顷,其中耕地80.60万公顷,占共用地面积44.1%;园地0.56万公顷,占0.3%;林地91.99万公顷,占50.3%;牧草地2.48万公顷,占1.4%;其他农用地7.18万公顷,占3.9%。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7.02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工矿用地5.28万公顷,占建设用地75.2%;交通用地0.48万公顷,占6.8%;水利设施用地1.26万公顷,占18.0%。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30.53万公顷,其中荒草地13.92万公顷,占未利用地45.6%;沼泽地4.50万公顷,占14.7%;其它未利用地12.11万公顷,占39.7%。

3.2 土地利用特点

独立工矿用地比重大。双鸭山独立工矿用地6613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12.5%,在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四个煤城中,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双鸭山市耕地面积80.60万公顷,在四大煤城中是耕地面积最多的一个市,而且地势平坦,集中连片,便于集约利用,规模经营。

未利用土地面积多,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双鸭山未利用地30.5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13.9%,在四大煤城中未利用地面积仅次于鸡西市,而且荒草地比重大,占未利用地45.6%,地势平坦,大片荒地相对集中,开发利用潜力大。

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工业用地布局分散,给发展接续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双鸭山以开采矿产资源为主,建设初期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普遍按着“先地下,后地上,地下服从地上”的用地原则进行开发建设,哪里有矿就在那里开发,形成了工矿用地布局分散的用地现状。由于工业用地布局过于分散,不但使得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大,给城市基础配套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而且同产业也无法形成集聚效应,给接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4.2 城市闲置土地多,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造成双鸭山闲置土地较多的原因,有历史上开发利用布局不当,也有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水平低的因素。由于双鸭山土地闲置较多,不但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而且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此外,还有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或一时周转不灵,延误了建设的实施,导致已批准的建设用地闲置。

4.3 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混杂,土地效益难以发挥

双鸭山是典型的“先矿后城市”发展模式,工矿企业开发先于商业和住宅,在矿区开发过程中商业区和住宅区设置围绕工矿企业区进行开发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混杂的现象。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这种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结构已影响到城市进一步发展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发挥。一些老企业占据市中心繁体地带,要进一步发展,因周围地价高难以实施,而土地收益高的商服、金融等却难于进驻,导致土地效益低下。

4.4 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由于地下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造成地表大面积塌陷和大量煤矸石占地。塌陷地不仅使地形地貌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危及房屋、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矿区附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长此下去将影响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5 结论

双鸭山市独立工矿用地比重大;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未利用土地面积多,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给发展接续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2)城市闲置土地多,土地利用水平较低;(3)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混杂,土地效益难以发挥;(4)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但承龙,熊华.海南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4):718-723.

[2]刘盛和.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43-50.

[3]渠爱雪.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研究――以徐州市为例[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9.

[4]徐建中,赵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资源产业型城市可持续发展.2001,(12):23-25.

第4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三都县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01-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and Use in Sandu County

Yang Shaoping

(Land-use Planning Room of Guizhou First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Guiyang 550004,China)

Abstract: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ased on the regional natur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land utilization situation,the main problems of land utilization in Sandu County were analyzed roundly in this paper.Therefor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sustainable land util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Problems of land utilization;Countermeasures;Sandu County

土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土地资源面临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和无序的问题又普遍存在,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1]。文中简述了贵州省三都县的自然状况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针对县城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1 自然概况

三都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南州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以南的都柳江上游和樟江支流,东面和东南面与黔东南州榕江、雷山两县为邻,南面与荔波县接壤,西面和西北面与独山县、都匀市毗邻,北面与黔东南州丹寨县接界。县境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400~1 000m,山地面积占94%,是典型的山地县。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终年适宜作物生长。土壤共有10个土类,17个亚类,71个土属,310个土种。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 土地利用类型 县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复杂,耕地主要有水田和旱地,无水浇地;园地以果园和茶园为主,另外还有其他园地;林地有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牧草地有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牧草地;其他农用地有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城乡建设用地主要有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主要有公路用地、港口码头用地、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其他土地主要有水域、自然保留地。

2.2 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根据2009年三都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统计[4],全县各类用地总面积为237 620.12hm2,其中农用200 713.8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4.47%;建设用地

3 331.1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0%;其他土地33 575.1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13%(图1)。由此可见,农业用地占绝对优势,非农业用地比重较少;建设用地比重偏低,仅占总面积的1.4%;在其他土地中,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0 331.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5%。

图1 2009年三都县土地现状结构

3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耕地数量少且质量差 三都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全县耕地面积33 853.9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25%,全县人均土地面积为0.69hm2,虽高于黔南州人均土地面积为0.66hm2,但人均耕地仅为0.096hm2,(下转3页)(上接1页)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7%)。同时,耕地中坡耕地比重大,其中>25°的坡耕地占全县耕地的17.51%[3]。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比例较大。根据三都县农用地分等成果,三都县属坡多地少,中、低产田、土多,高产田、土少。

3.2 建设占用大量耕地,用地结构、布局不合理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县域交通、工矿、城镇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占用大量耕地。根据三都县统计年鉴,从1997到2010年间共减少耕地1 188hm2。耕地的减少致使粮林争地、林牧争地、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等现象产生,形势日趋严重,因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一些乡镇为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盲目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许多优质耕地改造为鱼塘、果园等,挤占大片良好质量的耕地[4];交通用地数量少,只占土地总面积的0.09%;县域城镇化率较低,城区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0.0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区规划较差,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县域土地资源利用。

3.3 土地利用粗放,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浪费较严重 全县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粗放利用状态。中低产田比例较大,稳产、高产农田较少;大部分园地集约化程度低,林业用地依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疏林地、未成林地比例较大,产出率低,集约化经营度不高。同时城镇建设用地呈外延式发展,老城区改造仍有很大潜力,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过大。城乡居民点建设中的这些问题是造成三都县近年来耕地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土地利用管理法制、机制和体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难以起到控制和引导的作用;(2)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无法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也使得依据产业政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措施难以奏效;(3)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刺激了地方政府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甚至出现多“卖地”、低价“卖地”现象;(4)现行法规不利于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这些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上的问题是造成三都县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5]。

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 针对三都县耕地数量和数量差的问题,可通过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大耕地的整理力度,提高耕地质量,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升基本农田地力;适度开发宜农其他用地,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

4.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 针对三都县农用地比重大而建设用地比重小的问题,可根据各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情况,在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的前提下,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定额分配,并制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地结构和布局,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处在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动态优化状态。一方面要确保全县重点和优势产业用地;另一方面要走“集约循环型”道路,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4.3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土地生产力 针对三都县土地利用的生产力水平低的问题,可利用三都县各乡镇独特的自然资源,依托农业产业化基础,使农业产业化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北面乡镇合江、大河、丰乐、三合、交梨、普安可发展早熟蔬菜;南部的水龙、周覃、廷牌、三洞、中和、九阡等乡镇可发展冷凉蔬菜;东部都江、打鱼、拉揽和西部的大河、丰乐、合江可发展柑桔;交梨、普安、三合可发展水晶葡萄;九阡、扬拱、周覃可发展九阡李;塘州、廷牌可发展早熟马铃薯、辣椒。

4.4 健全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针对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要尽快建立、制定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同时推进和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和完善地产市场。土地的配置要向市场化转变,实行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地产市场体系,发挥经济杠杆在合理利用土地、调节土地供需矛盾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岩晖.浅谈城镇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华北国土资源,2007(4):27-28.

[2]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Z].

[3]三都县国土资源局,贵州省第一测绘院.三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Z].

[4]查学芳,吴攀,王筑,等.贵州省织金县土地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贵州科学,2007(S1):186-187.

第5篇

关键词: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规划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个地块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重点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实行总量调控和用途管制,有效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严禁随意用地。

一、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耕地锐减,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突起,居民点及建设用地的逐年增多,大量耕地被破坏和占用,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呈减少态势。另一方面,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土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农、林、牧业,所以以经济效益指导土地利用,必然使土地不断转向高收益的用途,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土地利用缺乏有效保护,生态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人们在土地利用中保护意识淡薄,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一些历史上土地管理政策失调,造成土地垦殖过度,森林过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3. 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城镇建设外延扩展快,内涵潜力挖掘不够,用地容积率低,而且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尽合理,致使存在一些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另外,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不能有效地保护土地。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集体土地流转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说交通建设用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改建为交通用地,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存在许多道路拓宽的现象,而这种是建立在房屋拆迁的基础上的,既耗费了人力,又浪费了财力,并且导致某些道路不能均衡合理利用,年久失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

二、加强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1. 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先应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关系,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太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方向。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抑制建设用地的扩展规模及其用地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尽可能对城乡交错带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控制城市外延规模,对于城市发展所必须占用的土地,应当制定计划,控制土地的供应量,分阶段释放。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建设工业小区,集约利用现有土地以减少对耕地的继续占用。增加耕地的投入,推广新品种,兴修水利设施;加强耕地改造,推行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一体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减少耕地需求压力,确保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

要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首先,应从宣传教育入手,提高人民素质,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增强全民土地资源的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自觉行为;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土地利用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只有意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才能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形成节约用地,保护土地资源的良好风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其价格变化将会影响土地利用者的行为方式。当环境要素作为一项投入成本时,土地利用者就会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产数量逐步显现并不断升值,土地违法案件、土地权属纠纷也频繁发生。因此,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有许多新内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掀起学法,使人人能知法、守法、用法。对于既成事实的违法用地,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必须从维护整体利益出发,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联合执法,认真开展清查处理,符合规划的,可采取酌情处罚、补办手续等办法予以确权登记发证,不符合规划的要坚决予以拆除。

三、结语

县级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都需要通过县级城镇的管理工作来落实和实施。我们应该认真调研,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县级城镇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华军,丁锋,李新玉.浅议我国国土资源利益分配问题[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0(04)

[2] 梁慧稳.从土地资源的特点看土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4)

[3] 汪卫民,赵大晖.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8(01)

[4] 徐晶莹,朱红波.试论地(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注意的问题[J]. 南方国土资源. 2003(08)

第6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节约集约;临汾市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只增不减,致使其日益短缺,而面对这样的情形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发掘出有限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临汾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是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下辖17个县(市、区)。临汾市土地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山西省13%,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和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平川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理条件,决定了山地多平川少,旱地多水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为了加快“四化一体”的步伐,即工业新型化、城乡生态化、市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用地的需求刚性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二)二现状分析

1、建设用地供求不协调

近几年来,城市发展较快,集聚效应较强,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土地供应量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供需矛盾越发凸显。

2、耕地的保护与新增建设用地的扩大之间存在矛盾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建设用地增长过快,通过改变土地的性质,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事实上造成了耕地的大量流失。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还要保障土地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协调难度大。

3、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临汾市的平川面积占总面积的19.4%,水分、气温条件好,适宜耕种,且土地开发潜力较大;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6%,水分、气温条件差,不宜耕种,且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临汾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用地闲置和低效利用普遍

在经济全球化与城镇化的推动下临汾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城市的空间利用出现了低密度和分散化倾向,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展,投资开发强度不足,导致推动闲置和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例如,建设厂房,单层多于高层,容积率低下;在城市的拆迁规划中出现了一些拆迁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的闲置土地。而在农村,随着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导致了不少偏远地方出现了大批的空闲住宅、空心村及闲散地,土地浪费十分严重。

(二)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为了提前完成某个惠民工程和公益事业设施,追求利益,最大力度的给予招商引资项目最优惠的条件,用以租代征的办法搞建设。如,用农业用地搞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开发用地面积,新建各种开发区,在没有依法取得建设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情况下,擅自先征地、供地等。在一些乡镇中,政府即使土地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致使职责划分不明确,土地监督力度不够。

(三)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许多乡镇企业、工厂大量涌进城镇,由于企业设施陈旧,技术落后,且缺乏系统的环境规划,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城镇环境带来了不可恢复的创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煤炭工业是临汾市的支柱产业,全市地下含煤面积为1125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5.49%。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大量开采煤炭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了土地,造成地表塌陷,土壤污染煤炭在利用过程中又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三、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措的措施

(一)更新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

临汾市政府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将节约集约利用地水平的提升作为全市重点的工作之一。同时,还需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观念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及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创新宣传方式,向全市人民推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举措及成效,使国土资源知识家喻户晓,增强广大市民珍惜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依规管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的条件之一,通常情况下,较高的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区域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2015年,临汾市第一、二、三产所占GDP比重是7.8%、48.5%和43.7%,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低,极大地制约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因此,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和整合工业园区,提升产业层次,并根据临汾市山地多,平川少的特点,将其设立在远离城市,且符合园区发展要求的山地丘陵地区,以缓解用地压力,从而有效保护耕地,加快产业的发展。

(三)做好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是城市土地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以来,临汾市作为全国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使本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损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临汾市各县(市、区)应加强对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增加对环保的投资逐步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走绿色健康的城市化道路。

(四)加强闲置土地的处置

一是要盘活闲置低效率的土地。采取“引、促、限、逼、罚”的措施引导用地单位主动盘活闲置地,同时要建立预防新生闲置地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废弃场地和仓库等闲置用房。适当地增加厂房的建筑高度,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容积率。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旧小城区改造的资金投入,把分散的,小块的面积利用起来。四是要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17个县(市、区)被列为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矿业存量用地,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用地支撑。

四、小结

如今,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是保障经济增长保护数量的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举措。临汾市要系统地长远地规划处理好耕地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增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桥陆印,周伟,曹银贵.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3).

[2] 杨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3,(1).

[3] 黄洁.山西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4,(20).

第7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短板”因素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高度重视城市品牌经济的发展,成为珠江口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城市。近几年,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的步伐加快,在当前城市发展仍在继续、建设用地压力加大的特殊背景下,中山市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土地供给和科学管理的严峻挑战。因此,亟需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识别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制约的主要“短板”,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预警机制及分析预警机制的变化趋势。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根据国内的研究总结,承载力的研究早在1990年后已逐步扩展到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一定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首先,土地资源承载力所承载的对象最终落在“人口数量”上。这体现了“承载力”的核心本质,即在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中,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经济活动,也没有对资源环境的需求等,也就谈不上承载力的问题。其次,土地资源承载力由不同城市的资源和发展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水平决定。其中,城市资源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的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状况和发展水平。综上,中山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预警机制研究主要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三个方面阐述。

二、预警机制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的选取

对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而言,耕地是生态系统和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人口生活的重要保障;建设用地是人口和经济承载的主要载体,故而选取人均建设用地和人均耕地作为人口承载力的评价指标。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下,建设用地上所能承载的适宜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通常可用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城乡建设用地比率来衡量。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城市区位条件下,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产出能力,它从土地资源角度反映了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增值潜力,通常用单位用地经济效益等指标表示。根据经济承载力特点,结合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确定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与地均GDP作为经济承载力的评价指标。

因此,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主要由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三个准则层六个具体指标组成。评价指标的选取结果详见表1。

2、状态指数级别划分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指标预警分析,是基于短板理论(既某事物发展的限制因素)选择若干对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制约最大的指标。参考与该指标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规范)及研究成果,结合中山市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阈值区间及其状态指数和状态级别的过程。

将中山市人口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各预警指标的2013年现状值与阈值区间相比较,采用极差归一化方法计算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状态指数(R),用以衡量该指标所处的状态级别。根据状态指数级别划分表确定各指标的预警机制情况,状态指数高于1.0的指标,承载力状态处于良好状态;状态指数处于0-1.0的指标,承载状态处于一般状态;状态指数处于-1.0-0之间的指标,承载状态处于预警状态;状态指数小于-1.0的指标,承载状态处于危机状态,详见表2。

R正=■ R负=■

其中,B现状值为预警指标的实际状态值,B最大值为阈值区间内的最大值,B最小值为阈值区间内的最小值。

三、指标现状分析及阈值确定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承载现状及阈值确定

2014年中山市共有建设用地66934.32hm2,约占全部土地资源的37.53%,人均建设用地为209.65m2。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山市属于第IV建筑气候区,中山市的人均建设用地范围为90.00-110.00m2。结合中山市“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型上限为125m2,确定中山市合理的人均建设用地范围为90.00-125.00m2。

2014年中山市耕地(含可调整地类)面积49829.96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4790亩。参考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和《关于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中广东省人均耕地(含可调整地类)面积0.48亩,确定人均耕地阈值区间为0.48-0.80亩。

2、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承载现状及阈值确定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指建设用地总量占行政区域面积的比例,与城市用地的现状、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地价有密切联系。2014年中山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934.32hm2,占全部土地资源的37.53%。参考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计2020年建设用地的约束值占中山市土地总面积的30.39%,以及根据近6年的建设用地平均增长率预测至2020年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1.78%,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比率的阈值区间为30.39%-41.78%。

城乡建设用地占城市土地的比例与城市用地的现状、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有密切联系。2014年中山市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61428.76hm2,占全部土地资源的34.44%。参考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计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的约束值占中山市土地总面积的26.97%,以及根据近6年的建设用地平均增长率预测至2020年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8.28%,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比率的阈值区间为26.97%-38.28%。

3、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承载现状及阈值确定

2014年中山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03657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为50.66万元/公顷。参考广东省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平均值12.71万元/公顷,和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计2020年的固定资产投入强度82.44万元/公顷,确定固定资产投入强度的阈值区间为12.71-82.44万元/公顷。

2014年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8230069万元,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589802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116487万元;建设用地地均GDP为411.75万元/公顷。参考广东省地均GDP平均水平306.02万元/公顷,以及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2020年的建设用地地均GDP目标值607.38万元/公顷,确定地均GDP的阈值区间为306.02-607.38万元/公顷。

四、短板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建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进行预警及情景分析(详见表3)。

全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中人均建设用地处于危机状态,可见中山市人均建设用地数值过大,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性较差,是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短板”因素;人均耕地处于预警状态,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中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城乡建设用地比率均处于一般状态;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建设用地地均GDP均处于一般状态,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五、预警状态变化趋势分析

从近六年状态指数趋势图分析,全市人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由2009年的-2.3497上升到2010年-2.1749,主要原因是2010年中山市总人口增长幅度较建设用地扩展幅度大。人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自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2.4186,全市及各镇区的人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危机程度加剧。建设用地在扩展的同时,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导致中山市建设用地的约束作用趋强。

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的状态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0.1213下降到2014年的-0.0031,危机程度不断加剧,其中2011年状态指数略有上升,其原因为当年耕地中可调整地类数量的增多。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全市总人口逐年上升;同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逐年加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致使全市及各镇区人均耕地面积状态指数总体下降。中山市人均耕地面积的约束作用进一步趋紧。

全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状态指数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9年的0.6435下降到2014年的0.3731;城乡建设用地比率状态指数的趋势与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类似,呈现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0.5827下降到2014年的0.3395。随着中山市中心城区、火炬开发区、小榄镇和三乡镇等协调互利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以来各镇区更加关注区域经济增长,导致新增建设用地外延扩张速度加快,全市及各镇区城乡建设用地状态指数逐年下降,城乡建设用地约束作用趋强。

全市固定资产投入强度状态指数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9年的0.2564上升到2013年的0.5920,后下降至2014年的0.5440,主要是受到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014年中山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有所降低,建设用地地均GDP状态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六、小结

从现状预警状态及近年来的预警变化趋势分析可知,当前影响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尤其是土地资源对未来发展的约束效应将进一步趋紧。因此,全市应以资源节约为重点发展模式,同时各镇特色发展,如石岐区、西区、南区等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更新改造,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为主,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板芙镇、神湾镇、民众镇和三角镇等加强建设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地区,五桂山则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通过全市统筹协调,各镇逐步提升,从而全面提高中山市土地的承载力,使其在人口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海鱼: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J].自然资源研究,1987(4).

第8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Abstract: China is one more littl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ultivated land area of 1.951 billion mu, 1.59 hectares per capita, only about 43% of the world average p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quickening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expanded rapidly, plus sandstorm erosion, flood destroyed factors, national farmland have been reduced trend. And, in the future a quite a long time, our country of the decreas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trend. To increase the available land, realize the balance of the plow land of, the main outlet li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land consolidation of experience, is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arrangement work must adhere to a basic principle, and also promote our country land arrangement work in health a effective way.

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reclamation; Land arrangement projec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土地整理的目标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恢复后的土地应优先用于耕地。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二者针对的对象不同。土地整理是针对已利用土地中的不合理利用现象进行调整、重新布置,使田、水、路、林、村的布局和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挖掘出土地利用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复垦是对已利用土地由于工矿业生产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或损坏的土地采取措施,使其重新得到利用。二、二者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不同。土地整理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对土地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小。土地复垦需要破坏部分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重新布置,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三、二者追求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下面谈谈土地整理项目如何规划的问题。土地整理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为科学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应运而生。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是指运用资金,通过工程的方式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进而在一段时间内提供效益的活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有如下几个原则:一、要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适宜性评价和限制因素分析等,合理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工程布局及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实现对项目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二、要充分预测人为扰动土地及其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后果,并使之尽量朝着有利于长期利用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态。三、必须考虑到采取何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达到可行性规划的目标,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具有前瞻性,所采用的工程技术要具有可操作性,减少规划的失误。四、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正确处理好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五、土地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整理的土地的用途应根据土地适宜性和农业生产需要合理确定。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一般从技术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整理和专项规划以及规划方案能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指对在土地整理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体系以及项目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是效益评价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因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是公益性的,要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做出预测和评价。可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收入—成本分析法,把方案中的投入成本与其产生的收益进行对比,假如收益大于投入成本,说明该种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否则说明不可行。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时,要求要有公众的参与,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和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主要对比方案进行描述,阐明被采纳或未被采纳的缘由。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包括排灌方案的比选、田间道路布局方案的比选、土地平整方案的比选、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的比选,等等。

下面谈谈土地复垦方面的问题。我国土地复垦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土地复垦才被真正得到重视,从自发、零散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复垦阶段。下面就露天矿复垦技术的问题谈几点我的看法。露天开采对土地的影响有挖损、压占、占用、污染四种形式。露天矿区土地复垦的效果与矿区景观规划密切相关。矿区景观是矿区土地退化控制与再利用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矿区景观规划,可将矿区的生态重建与区域规划连接起来,做到整体协调考虑,分块有效治理。露天矿区农业复垦景观主要体现在排土场,包括外排土场和内排土场,闭坑后大约占到矿区总面积的80%左右,应根据土地复垦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全部进行复垦和再利用。各种工业场地在矿山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但矿山闭坑后,将失去应有的主体功能。这部分曾被占用的土地,应根据新的规划要求,进行拆迁、改造和再利用的方案选择。露天矿最终要留下一矿坑,其处置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填埋矿坑,恢复到采矿前标高。二是按照行成的矿坑台阶高度进行绿化。三是如有一定的矿坑积水,可改做水库或蓄水池用。四是如有重要观赏价值,可适当修理,作为旅游或教学用地。露天矿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除以农业利用为主的复垦外,还应考虑因采矿显现的地质遗迹或矿山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综上所述,露天矿土地复垦的程序如下。首先,系统分析露天矿山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其次,对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实施全面调查,查清矿区生态环境背景,对矿区环境现状、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与评价。最后,提出矿区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实施具体的土地复垦措施。

结束语

土地整理是人类文明用地的产物。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从长远角度来看,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对采矿等人为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因地制宜恢复到期望状态的一种行动。其中,对矿山破坏土地的复垦是我国土地复垦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是土地整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详细规划,是落实土地整理规划,保证土地整理活动按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是科学指导土地整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规划》,于凤桐等,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