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标准农田工程特点

高标准农田工程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6:11: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标准农田工程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标准农田工程特点

第1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对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4

1 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发现,现阶段唐山市基本农田面积约为48.22万hm2,约占全市耕种面积的85%,,其中以迁安市基本农田保护最佳。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这些年相关部门开展了土地整治活动多达120项,共新增加耕种土地面积为0.32万hm2,但在土地整治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基本农田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相关部门对唐山市的基本农田状况进行一定的分类处理。

2 浅析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其主要特点是土地平整、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符合现代化农业和经营的基本要求,同时农作物产量能够保持高产稳产的状态。但是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目前情况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性较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对道路、电力设施以及排灌等相关农田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但是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建设速度,忽略了施工质量,为后期农业生产使用埋下安全隐患。另外在农田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壤培肥计划较少,导致建成后的耕地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2.2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但是部分地区农田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主动性,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到位,配合度较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建设的进度,导致建设周期延长,为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了隐患。

3 建议及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对提高唐山地区农作物产量,实现农田高效、高水平化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1 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当制定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相关人员应当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如土壤土质、水电设施、道路交通等,为后续该地区农田改造提供了详细且全面的参考资料;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制定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大对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视力度,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的各项流程,做好监管工作,制定相关的建设标准,并提高其执行力度,全面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2 建立以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良好的配合、协作来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落实各部门的建设责任,并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以保证农田建设项目的圆满完成。

3.3 保证投入资金的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力量,在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前提下,整合投入资金,力求实现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特别是对农业、水利、国土以及财政部门的涉农资金使用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聚合,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 结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缓慢,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各地区应当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力度,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为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农用地;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土地整治活动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

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主要是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提高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水平,达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2、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此次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某省的省会城市中部,其由于特殊的地域特征也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山两坝”的隔档式地貌特征,“三山”从东向西依次为黄草山、西山、铜锣山三山,三背斜之间的长垫、湖洪两向斜形成两坝。2010年全区户籍总人口90.21万人,常住人口77.00万人,根据2010年长寿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14.21万hm2。

2.2、数据来源与说明

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长寿区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长寿区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资料,部分数据的获取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以长寿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照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坡度分级归并为3类,其中,将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中0~2°、>2°~6°2个坡度级别合并成I坡度级。

3、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3.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总体思路

首先,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概念和内涵的要求,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评价模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进行评价,逐级修正后得到基本农田的综合质量。质量较高者即为现状可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进而分析剩余基本农田质量限制性,筛选规划期内土地整治可改造主要指标,分析其可改造程度,确定整治后可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3.2、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区

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宜田块主要集中在长寿湖、大洪湖西部地带。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采取以行政村为调查单元、乡镇为汇总单元的分区域差异化调查评价分区方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A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A类型区);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B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B类型区)。

B类型区采取按坡度级抽样调查法,根据坡度级定义3个样本分区类型,即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耕地的坡度分级0°~6°、>6°~15°、>15°~25°定义为I坡度级、II坡度级和III坡度级,分别对应BI类型调查区、BII类型调查区、BIII类型调查区,每种类型选取4个共12个B型样本调查区,样区的选择需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A类型区质量潜力采取全面调查法,数量潜力以B类型区潜力调查结果的低水平值作为参考。

3.3、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方法

3.3.1、数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影响一般农用地整治潜力因素主要包括坡度、沟路渠分布格局紊乱程度、零星地类、耕作田块规模等,坡度是影响一般农田整治的主导因素,大于25°的区域不纳入潜力测算范围,并扣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和有条件建设区。

3.3.2、质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现在我们就针对A类型区质量潜力来进行调查评价方法,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以质量潜力为主,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以行政村为统计单元,以农用地等别、坡度级别和行政区为控制单元,根据不同单元的耕地质量等级、梯地状况、田面坡度等13种质量潜力影响因素的现状情况和理想值情况综合确定,并计算质量潜力提升度。见表1。

耕地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计算过程如下:

①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量纲影响,需对统计各项质量评价指标现实数值和标准化数值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②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对同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指标权重值。相对重要性指数一般采用萨迪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数值越大越重要,1表示同等重要;5表示比较重要;9表示极端重要。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方根法进行各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见表2)。

③计算第i项指数现状值和潜力值。

(1)

(2)

式中,Pi为第i项的只是指数值;f和g分别代表的是所涉及指标的起止序号;Wi代表的是第i项指标所对应的权重;Xi代表的是i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④计算A类型区现状质量综合指数和质量潜力综合指数。

(3)

(4)

式中,Hj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的质量综合指数;Wj代表该指标对应权重。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越大,说明该区域耕地质量潜力越大、耕地的质量现状越差。质量潜力评价指标的理想值。

4、结果与分析

4.1、数量潜力结果

4.1.1、B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根据长寿区已实施农用地整治项目情况,确定长寿区农用地整治耕地标准系数。耕地标准系数是反映在当前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情况下,可实现的整个耕地类型区的耕地面积占耕地、农村道路、沟渠和田坎等面积的比例。

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抽样平均误差是0.0167,置信区间为(87.33%,97.96%);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49,置信区间为(80.56%,83.71%);I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32,置信区间为(75.53%,80.53%)。

4.1.2、A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A类型区各评价单元不同坡度新增耕地潜力有限,主要原因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需新增大量农田水利工程,且田块集中连片程度相对较高,田坎比重较小,标准净耕地系数相对较大,因此A类型区12个调查单元中各坡度级采用B类型区净耕地系数统计结果的置信区间最高值,即I、II、III坡度级理想净耕地系数分别为97.96%、83.71%和80.53%。

4.1.3、研究区数量潜力汇总结果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扣除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内耕地后,按乡镇汇总3种坡度级下A类型区和B类型区可整治耕地面积,根据样区测算出同一坡度级下的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即分别按B类型区调查统计结果置信区间的最低值、平均值和最高值汇总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计算出各乡镇3种整治水平下的新增耕地值。汇总结果显示,A类型区数量潜力551.78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26.49%;B类型区数量潜力1531.32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73.51%(见表2)。

结束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根据对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主客观依据分析,设计了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模式,其特点是:根据行政区范围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A类型区)与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B类型区),对于划定区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和结果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赵婷婷,曲衍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10:241-250.

第3篇

关键词:农村道路 高标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15-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提出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随着中央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不断的开展,在这些项目的设计内容中,农村道路占的比重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而比率加大,为更好的完成道路部分规划设计,使其合理、便民利用,该文结合相关项目浅谈其设计思路和要点。

1 农村道路特点

昌图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加工基地。因其农业占经济比重之大,所以对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更高,随着土地整治项目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开展,其中田间道路的设计和实施成为项目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而设计的成败在农村地区来说,首先要因地制宜,为达到这个要求,首要是需要了解农村道路现状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规则性:所谓不规则,即在成片耕地内存在不规则田间道路,有的还存在现有断头路,多条不规则道路交叉等情况,使部分农田不能达到集中连片,且部分道路的不规则占用浪费了耕地,也不一定能达到道路通畅的最优状况。

(2)不规律性:所谓不规律性,即是指农民进地耕种及运输等路线不规律,呈现出随意性,前一年的路线,第二年种植庄稼且另开新路,不仅影响耕作层的使用效用,且破坏了设计初期规划的思路,因其后期不必要的变更工作,降低了设计和施工效率,也难以达到高标准农田设计的标准。

(3)用地矛盾多:即在昌图乃至辽宁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已划定原有砂石田间作业路的红线边界出现耕种占用情况,当地俗称“拱地头”,使得已规划的道路路面变窄,甚至断路等情况,且在准备规划设计的时候,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在施工过程中,因此现象所产生的矛盾较多。

(4)农用车辆利用率高:因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用车辆、机械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使得早年设计的道路承载能力降低,需要在设计中着重考虑。

(5)道路隔水性:部分田间道因其旧有路基多年压实,承载能力较高,可重复利用,增加面层之后,提高了原路面标高,使得道路影响两侧耕地的过水畅通,甚至雨季形成水体淤积,设计时应给与考虑。

以上五点是农村道路存在的普遍现象,在规划设计的现场调查、编制图件过程中应多考虑此多方面的影响。

2 规划设计思路

按照公路工程设计的规范的要求,农村田间道路属于四级路,对其标准要求较低,传统意义上对其规划设计只需要满足通行要求即可,细节上没有特别的说明,这样就容易造成设计人员忽视上述几点农村道路的特殊性,使得设计、施工衔接过程中产生很大不调和,最后导致变更发生,甚至对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该研究者结合多年设计工作经验,总结出一条农村道路设计的工作思路。

(1)以调查、咨询为主的工作思路:因农村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等因素,深入设计区域调查和咨询、请教当地村民成为设计初期的关键工作。

(2)结合规范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道路工程的设计首先应遵循规范的要求,而在设计道路的局部细节应进一步符合当地的情况,比如用工用料、机械使用的要求,路基处理对周边农田的影响,当地村民出行方式的不同都是导致设计成败的因素。

(3)合理有效利用资金的设计思路:因农村土地范围广大,道路使用率较低,投入资金的有限等问题,合理的利用资金达到预定的道路使用效能也是完成好设计的重要工作。对于昌图地区来说,增加主干田间道路的设计力度,对于路面3m宽以下生产路减少投资或不进行设计,把有限资金用到关键道路上,而生产路由村民随自身耕种方式的不同自行调整,以免因耕种结构的变化使得已修建生产路形成阻碍或者遭到破坏,导师资金的浪费。

3 规划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对农村道路特点和规划设计思路的阐述,结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对昌图地区农村道路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简要介绍。一般情况下,田间道路分为起主干道作用的田间道和支线作用的生产路,规范中要求田间道宽度为3~6 m,生产路为3 m以下,在昌图地区大多数是以3 m宽田间道为主,2 m宽生产路为主,大多采用砂砾石、山皮石为主材。结合上述的一些农村道路特殊性,设计中也曾采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处理利用旧路基改建田间道时,如何解决隔水问题,主要采用埋设进地涵管的方式,而新建田间道隔水问题,主要采用开挖路床的方式降低路面标高以方便过水。在部分利用率较高的田间道采用级配砂石做路基、水泥混凝土做面层的水泥田间道,但根据经验,为过车方便,水泥路宽度不得小于4 m,且应设置土路兼以保证路面结构稳定且可留有错车空间,而及特殊情况下要设计3 m宽水泥路时,应按规范在一定距离内设置错车道,以方便村民出行、运输。

4 建议

本文结合辽宁昌图地区农村道路使用的特点和笔者在此区域参与设计工作的经验,简要分析和总结了农村道路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案要点,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农村道路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应多参与现场调查,且多听取当地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变动。

(2)有关部门应制定地区级别的相应标准,规范地区道路设计和实施的要求,减少设计工作的随意性,以提高国家资金利用的合理有效。

(3)因农村交通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的专项投资。

参考文献

[1] 廖宇峰.探讨农村公路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1(4):350-351.

第4篇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书记对这次现场会高度重视,专门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去年秋冬以来林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进一步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扎实工作,再掀春季林水会战新。刚才,大家实地观摩了县林水会战现场,很受启发和鼓舞。县、县、区作了很好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对林水会战高度重视,标准高、气魄大、动作快,为全市开了一个好头。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就做好春季林水会战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把春季林水会战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

抓好林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支撑,是关注民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把实现“生态环境良好”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搞好林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去年秋冬做出了开展“四大战役”会战的重要部署,林水会战深入推进;今年月20日(正月十四)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水利林业工作会议;月1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邓向阳书记强调指出,要迅速掀起林水会战新。总的来看,经过全市上下长期不懈努力,林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林业生产方面,2007年全市新增林木覆盖面积37.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2.65个百分点,达到25.4%;果品总产量达到9.57亿公斤,林果业直接产值33.6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居全省第三位。无论是造林总量,还是林果业产值,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特别是去年秋冬林业会战以来,各县区高度重视,决心大、信心足,行动快、效果好,打破了以往秋冬不开展大规模造林的传统,秋冬一个造林季节完成造林12.9万亩,新增森林覆盖率近1个百分点,会战产生了良好效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去冬农田水利会战以来,全市共计投入资金2.4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817项,完成土石方4700万方,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60万亩,建设标准化方田1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7.6万亩;投资5048万元,衬砌引黄灌区渠道21.4公里,建设改造配套建筑物22座。目前,全市蓄水能力达到7.5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6%,289万农村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居全省第一位。在月27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会议上,省政府安排我市作了典型发言。

总结去年秋冬以来全市林水会战,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定位高。各县区高标准定位林水会战,如县提出五年目标三年完成,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45%,争创全国平原绿化模范县。二是措施硬。各县区政府均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会战指挥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局面。三是亮点多。各地立足实际,创新机制,林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亮点纷呈。县胡集镇西营村通过承包林地筹集资金搞方田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以水带林,以林养水”的新路子。簸箕李引黄灌区进行清淤,淤地改田近千亩。这些充分表明,大搞植树造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林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个别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干部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精力投入不够,抓植树造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不够。少数县乡存在着一般号召多,实际行动少;会议布置多,检查落实少的现象。月20日全市水利林业会议以来,有的地方至今没有行动。二是组织发动力度不够大。有的地方组织发动林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劲头不足,措施还不够得力。三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从了解的情况看,各县区之间、乡镇之间进度不平衡。在方田化建设方面,老工程升级改造多,新开工工程少;有些已开工的工程存在规模小、标准低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当前正是春季大干林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关键时节,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从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林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搞好新时期植树造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探索新路子,把春季林水会战摆上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突出重点,迅速掀起春季林业会战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生产是全年农业丰收的基础,春季主动,全年主动,现在正是开展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迅速掀起春季植树造林的新。

(一)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年林业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强化措施,扎实苦干,深入开展林业会战,完成合格造林面积16.5万亩,其中新建高酸苹果基地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561.5公里,其中河流干渠绿化349公里,县级路绿化352.5公里,乡村路绿化860公里。新建农田林网25万亩,新增农林间作14.5万亩,建设绿色示范村72个,封山(滩)育林3万亩,新增林业育苗面积2万亩,美国白蛾等林木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3%以下。

(二)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一要抓好绿色通道建设,确保路域绿化实现新突破。今春要以高速公路绿化补植为突破口,高标准完成干线公路绿化。同时,全面展开县级公路、乡村道路及河流绿化美化,力争全年1561.5公里绿色通道建设任务春季一季完成。要以国家启动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契机,搞好新海路等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的补植、更新和改造。高速公路绿化是展示滨州风貌、提升滨州形象的重点工程,必须在绿化标准、苗木规格质量、栽植标准以及管护等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该动土方工程的一定打好基础,市里将专门拿出部分资金给予以奖代补,必须按照建设方案要求高标准绿化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标志工程、精品工程。二要抓好农田林网建设,确保大环境绿化实现新突破。农田林网是平原农区绿化的主体工程,我们作为一个平原农业地区,要造林绿化、改善生态,就必须在沟渠路边和村镇四旁寻找林业的发展空间。今春要重点搞好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两侧林网建设,推进大环境绿化向高标准迈进。三要抓好高酸苹果发展,确保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今年高酸苹果基地建设的任务是5万亩,有关县区要高度重视,按照“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的要求,加快发展,把好事办好,力争春季完成发展任务。四要创新发展思路,确保拓展绿化空间实现新突破。要全面推广县的绿化经验,大力发展林粮、林棉、林菜间作,搞好林业复合经营,提高整体效益。要继续加快推进“绿化示范村镇”创建活动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建成绿化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72个,县要达到全国绿化示范县标准。

(三)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造林绿化季节性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县区务必要抢时间,争主动,加大措施,展开大规模植树造林,迅速掀起造林绿化新。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高酸苹果基地发展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要实行倒排工期,落实专人负责,盯靠在绿化一线,决不能贻误造林时机。凡已经完成挖穴的,要立即调进苗木,迅速组织造林;尚未挖穴的,月中旬前要完成挖穴,月下旬完成造林,月初完成扫尾。要全面推行专业队造林,统一整地、统一调苗、统一栽植,提高造林质量效益。要搞好苗木调剂,今年全国各地林业建设力度都很大,预计部分品种苗木供应紧张,高酸苹果等个别品种苗木缺口较大,要及早调剂备足苗木,以免因苗木问题影响造林进度。搞好林业会战,最根本的是要保成活率,要保栽保活保成林,多浇水,浇足水,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哪里的树木因干旱导致成活率不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四)进一步落实林地政策。要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将林地使用权全部落实到户,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切实把植树造林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让群众在谋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为社会尽责任。特别是高速公路绿化用地,要调整规划好,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解决用地问题,都要做好农民的工作,各种补偿政策要及时到位,保证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

三、统筹兼顾,扎实开展农田水利会战

目前,抗旱春灌正在紧张进行,要统筹兼顾,科学调度,边春灌、边开工,扎实开展好农田水利会战。

(一)全力抓好各项工程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举,防洪抗旱并重,扎实搞好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一要抓好方田化建设。各县区要按照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路域综合治理、方田建设及涝洼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项硬指标,硬任务,县区要突出抓好万亩片方田配套治理,乡镇要突出抓好千亩片标准化方田治理。今年要重点完成30万亩沟渠路林桥涵闸一体、灌排综合配套的高标准高产稳产方田建设任务,达到水网、路网、林网配套一体,灌排生态综合整治,发挥综合效益。为鼓励开展方田化建设的积极性,今年市财政拿出2400万元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方田化建设,目前首批资金已到位,将于近期下达。二要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在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6%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和升级改造,积极探索农村自来水供水市场化运营模式。今年全市要解决2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三要突出抓好节水增效工程。节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要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继续推广各种方便、实用的农业节水新技术。要大力加强农业节水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业节水的良好氛围。年内全市要实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市财政将拿出800万元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进行补助。四要抓好蓄水工程。重点扩容改造无棣县王山水库,新建县李庄水库、沾化县清风湖二期工程和白杨河拦河闸2座,新增蓄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进一步增加我市水资源战略储备。五要抓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积极创建“节水生态型现代灌区”,组织实施好国家立项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干渠衬砌35公里,新建和改造配套建筑物74座。六要抓好调水工程建设。全力抓好小开河灌区向河北沧州供水项目的迁占和工程建设。按照省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胶东调水渠首工程迁占、村庄搬迁和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向烟台送水。七要抓好渡汛工程建设。搞好河道水系的清淤疏挖,重点抓好15.37公里马颊河干流清淤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汛前竣工。搞好农田排水沟渠疏挖,做到田间通小沟,小沟通中沟,中沟通大沟,大沟通大河,确保日降雨150毫米不成灾。抓好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搞好山区水库、平原水库的维修养护和除险加固,确保安全渡汛。

(二)深化农田水利各项改革。一是健全完善责权明晰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要把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市政府将制定考核验收标准,重点验收去冬今春建设的综合配套的高标准方田,依据考核结果,兑现补助、奖励资金。二是健全完善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结合实际,用足用好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今年市财政除列支3200万对方田化建设和农业节水工程奖励外,还将拿出100万元,对农田水利工作组织领导有力、成效显著的县(区)进行奖励。各县区也要配套相应的补助资金,把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优先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工程发挥应有效益。三是健全完善多元投资融资机制。要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国有、集体和民营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农田水利工程。要大力推广沾化、阳信、邹平、县的经验做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用“一事一议”政策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强化政策引导,典型引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股份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促进产权流转,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三)全力做好当前抗旱春灌工作。去年11月份以来,全市平均降水仅13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55%,农田及土壤缺墒、失墒情况严重。据统计,开春以来,全市最大受旱面积达322万亩,截至目前,仍有180万亩的农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缺墒。根据黄河水情通报,今年黄河上游蓄水偏少30%多,全省用水缺口近30亿立方米,再加上今年沿黄流域普遍干旱,黄河上游马上进入引黄高峰期,我市引水将受到严重制约,抗旱形势十分严峻。各级各部门要立即行动,全力以赴抓好当前抗旱春灌。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引水春灌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督导。黄河部门要做好协调和配合,及时开闸,确保流量。水利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靠上抓引水春灌,确保引的出、送的到、蓄的下、灌的上。各级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力搞好抗旱春灌。二要加大工作力度。各县区要采取一切措施抢引抢蓄、多引多蓄黄河水,最大限度的把各类水库、坑塘等蓄足水,积极组织发动农民搞好春灌。引水期间,各引黄灌区要安排专人24小时坚守引水一线,巡查河情水势,合理控制流量,处理突发险情,杜绝引水安全事故的发生。三要加强督查调度。水利部门要密切关注黄河水情、雨情、旱情和墒情变化及各大水库的蓄水动态,对黄河水情和引水春灌情况实行一天一调度,适时搞好水量调度和分配,及时、准确报送引水灌溉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四要坚持长期抗旱。各级各部门要做好长期抗旱的思想准备,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做好抗旱保丰收、抗旱保工农业生产、抗旱保稳定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加强领导,夺取春季林水会战新胜利

一要深入发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春季林水会战,及早把春季林水会战的强大声势营造出来,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会战中来,形成人人关心会战、人人参与会战的良好氛围。二要落实责任。

第5篇

一、取得的成绩

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12.03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6.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万亩,经过治理改造过的农田,基本达到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建设标准。

2、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先后推广了有机水稻、有机蔬菜栽培技术,引进了目前全国最优苎麻品种——“中苎一号”,推广了机械打麻技术,研发了国内首台全自动打麻机,使每个劳动力每天打麻量从10余斤提高到120余斤,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扶持了国内首条微生物脱胶精干麻生产线的研发,并得到了全国麻纺协会专家高度评价,培训农民16500余人次,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先后扶持了恩达、金土地、天欣源、科农种猪、姗娜果业等2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家专业合作社,争取产业化经营项目42个。通过连续多年的扶持,恩达、科农种猪已经成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恩达家纺”成为我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优质水稻、苎麻、蜜桔、种猪繁育等产业有序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了十万农民增收致富。

4、促进了农民收入和粮食增产。项目区农业人均年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300元以上,使农民从开发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被项目区群众形象的比喻为“增加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项目区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20万公斤,油料10万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始终把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衔接工作,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共扶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89个,扶持资金2250万元。

二、主要做法

我们在土地治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项目选址立项、科学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监管”这一主线,始终做到:

1、坚持两个条件,即“三个好、一个高”条件,竞争立项,择优选项。一是地形条件要好。选择地理位置重要、地貌平坦、集中连片的地方搞开发,不仅便于项目实施,而且能够塑造农业开发工作整体形象,起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经济条件要好。土地治理项目不是扶贫项目,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搞开发,能够保证自筹资金的足额到位。三是村级班子要好。村班子的强与弱是搞好项目的关键。选择那些村班子团结、敢打硬仗、愿意为老百姓办事的地方搞开发,将使项目实施事半功倍。四是群众积极性要高。这是农业开发工程能否顺利完成、不留后遗症的关键所在。组织召开村支委会、村小组干部会和群众大会,征求群众意见,经2/3的农民同意后,并逐户签字,承诺自筹资金按期到位。

2、坚持两项原则,科学搞好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一是坚持求真务实原则,搞好测量工作。在实地测量前,带领设计和测量人员到实地熟悉地形地貌,衔接地形测量有关事宜,制订具体测量工作安排方案;在测量完成后,设计人员根据现状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适地选择整地方法。对地势平坦的田块,按同水平线进行平整;对有一定坡度的项目区,以等高线平田的方法进行平整。

3、建立三项制度,创新项目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项目村组、乡镇水利站等多方参与的规划工作机制。在工程项目完成初步设计时,将规划设计成果拿到项目区去,多次征求当地乡镇、村干部农民的意见,并采纳合理、可行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推行专家评审机制。在年度项目规划论证工程中,接受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的专家,逐个核对工程位置、规格型号、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三是推行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在招投标过程中,根据《招投标法》的规定,确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标原则。报名参加投标的单位,必须具备足够的资质和国家颁发的施工许可证件。招投标统一管理,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领导小组,由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开发办等为成员单位,进行有关招投标工作。

4、多措并举,确保工程进度。工程遇到阴雨天气,给施工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工程工期与质量。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采取多措并举强抓工期、确保质量,取得较好效果。一是精心组织。领导在一线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常驻工地,深入到各个标段施工现场督导,及时处理有关问题。二是统一标准。要求各个标段的工程质量统一标准,并不定时组织各标段施工管理人员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促进。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我们依托本市资源条件和产业比较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3321”工程和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重点工程的总体部署,择优选项、集中连续扶持我市的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水稻加工产业。重点扶持百乐、金土地和天欣源大米加工等龙头企业,扶持的重点从提高粮食加工能力向粮深加工转变,重点扶持好金土地米乳饮料和百乐精制米粉的生产,达到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苎麻生产、加工产业。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以恩达公司为龙头的10万亩苎麻种植基地,重点放在扩建恩达公司生物脱胶生产线和优质高产苎麻种植基地项目上。

3、种猪繁育产业。建立以科农、渝州公司为龙头的良种猪生产繁育基地,重点是扩大良种猪繁育的整体规模。

4、蜜桔产业。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珊娜、蒙山公司为龙头建立优质高产生态蜜桔园,重点扶持蜜桔苗木繁育、品质改良和提高采后储藏保鲜及处理加工能力。

5、部分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持政策,有选择地扶持葡萄、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重点放在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上,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6、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将百乐、恩达、谷韵米乳等品牌培育成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责任田调整难。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格田化后,原有农田出现增减,原有田块面积、形状发生了变化,必然要重新进行农田调整。但由于项目区很多村、组,自分田到户后,田块一直未动过,而人口发生很大变化,使人地矛盾相当激烈,使得农田调整很容易成为矛盾纠纷的导火索,处理不好甚至出现群众上访事件。

2、农民自筹资金难。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还需要农民群众通过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如2009年罗坊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平塘村委各村小组要求每家每户每人筹钱搞土地平整;沙堤村则用承包鱼塘的资金搞土地平整,这样做加重了村委、村小组的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农民群众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严重时群众情绪激动,导致工期拖延。

3、亩投资标准较低。目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同类项目的除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办外,还有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据我们了解国土部门的土地开发(类似于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单位面积投资标准是3000元,其中:1500元用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500元用于项目区村庄整治,1000元(地方配套资金,一般不能足额到位)用于乡镇、村委建设费用,且国土部门的土地开发面积是指国土面积,而我们是指耕地面积。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投资标准也高于我们的投资标准,且不需要农民自筹资金。

4、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5、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在我市现有龙头企业中仅有11家农产品加工业,其中就有6家大米加工企业,而在畜禽肉类、水产品、花生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方面至今还是空白。多数现有的加工企业设备陈旧落后,加工技术条件差,在农产品加工生产上,一般只能搞粗加工。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的扩张和发育,制约了我市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6、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我市农业中介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尤其企业农产品订单年收购量只占总量的30%左右,且订单履约率也不到50%,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7、企业融资难。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募资额度较小,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龙头企业固定资产不多,获银行贷款困难。加上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办理抵押贷款过程中存在费用高、办理时间长等问题,使企业难以得到适时的金融支持。

四、几点建议

1、处理好责任田调

整。要依靠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在项目立项时要统一思想,明确是按人口重新分地或者还是按保持原有农田数量,项目实施后根据农田增减情况按比例相应调整;其次是项目实施时要对项目区原有农田重新丈量,如实登记造册;最后是项目实施后,按原定的分田方案将田块分成好、中、差三等重新分配。

2、提高亩投资建设标准。应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尽量减少农民自筹资金。由目前的财政投资1200元/亩提高到1600元/亩以上。达到其它部门同类项目的投资标准,同时取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中的农民自筹资金,与其它部门同类项目的政策一致。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始终把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关键环节来抓。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对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强一批龙头企业。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促成全市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4、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利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来我市落户,形成新一轮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当前,要围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新上一批肉类、花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设项目。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来我市从事优质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加工等技术的开发,鼓励客商在农产品基地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以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一是加强产业的规划引导。要围绕优质稻、生猪、禽类、苗木花卉、蔬菜、果品等六大主导产业,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搞好优势主导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二是要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对现有农产品基地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做大规模,特别是要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6、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市场、农民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要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有计划培育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运行机制健全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围绕推进我市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建立合作社。二是围绕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建立合作社。三是围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建立合作社。对农民自发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切实搭好平台,帮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示范推广。

第6篇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平;开鲁县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53-03

1 引 言

内蒙古开鲁县属于科尔沁沙地一部分,地貌特征以平原和坨沼相间分布为主,平原面积354.3万亩,占总面积的52.6%;坨沼面积318.9万亩,占总面积的47.4%。多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坚持开展治沙造林活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2009年,该县森林面积达到1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19.9%提高到24.6%,林木蓄积量274万m3,是2000年的138%。林产业得到有效拉动,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143家,千万元以上木材加工企业2家,该县木材企业年加工、林果、林副产品及林下经济收入近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由2000年的105元提高到600元,8年间增长了571%。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四年来,以成过熟农防路林、低产低效林的更新改造为重点,加大农防路林建设力度,四年共完成更新改造6.8万亩,其中改造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1.5万亩。该县农田林网面积6.01万亩,庇护农田147万亩,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4.3%。改造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1.33万亩。

2 立足县情制定规划

2004年,开鲁县制定了《开鲁县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规划》。规划的目标是:从2005年至2007年利用3年时间,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三个三”目标,①突出防护林建设,使150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平原区道路和村屯基本实现绿化。②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21.6%,三年提高三个百分点。③农牧民每年人均林业增收100元,三年增收300元。

按照“大手笔规划、大力度实施、大规模推进”的总体要求,以县城为中心,将该县平原区划分为三个实施区,各区以主要公路、铁路为主线,向两侧纵深辐射延伸,打破了镇、村、队界限,在片上做到全面推进,在线上做到整齐划一,加快农防路林、护堤岸林、经济林、丰产林及村屯绿化等“六林”建设,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树相连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农防林体系,构建绿色防护屏障。转变“六林”经营理念,按照“大水、大肥”的要求,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目标;沙沼区突出“两结合、两为主”,逐步建立多树种、多生物种类、防护功能完善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杨树等高大乔木逐渐从沙地上退下来,主要用于营造“六林”,将“六林”建设成为速生丰产林基地。

3 统筹安排 超前做好工程准备

(1)把造林整地赋于林业生态建设重要地位,基础地位。头一年(栽树的前一年)就部署下一年造林工作,头一年的8月份就召开该县造林整地动员会,全面部署秋季整地和次年的林业生产任务;9月份召开造林整地现场会,就整地质量、要求、时限做出详尽规定;10月份组织基层林业工作站及相关人员,逐村逐造林地块进行作业设计,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保证;抢抓秋收前后两段农闲时间,严格按规划设计和技术规程全部完成次年造林整地;12月份安排苗木招标采购工作,重点工程用苗全部实行政府采购,三年该县共筹措苗木资金1000万元,预订苗木2600万株,其中二年生以上大苗180万株,灌木种苗600万株,灌木种子3万公斤。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每年春节前后,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举办林业适用技术培训班,印发林业法律法规和技术手册,培训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群众,为林业生态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3)合理配置林业用井,要求该县所有林业用井必须打大井,该县三年共新打林业用井260眼,确保了该县所有林业工程都能及时浇上水。

4 严格标准 确保质量

坚持把提高林业工程的建设标准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

(1)统一工程质量标准,突出一个“深”字。平原区造林一律采取半地下畦田整地,畦内挖大坑的栽植技术;沙区采取大犁开沟、沟内挖大坑的栽植办法,便于防旱蓄水。秋季整地和春季造林都按照“深沟、大坑、统一标准”的总要求,所有工程坚持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和整齐划一。

(2)统一技术要求,突出一个“新”字。实行县技术员包片、镇技术员包段责任制,工程质量与技术员工资相挂钩。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生根粉、保水剂等造林新产品。平原区造林在各林工站都准备了冷藏苗或容器苗,为补植提供保证。

(3)统一流程,突出一个“严”字。造林全过程紧紧围绕“保活”这个中心来运转,强化苗木起运、分级修剪、整地、挖穴、栽植、灌水各环节的衔接,工程质量一次达标、一次成型,群众投入一次工时,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返工现象出现。

(4)统一苗木标准,突出一个“好”字。该县工程造林所需苗木全部由县政府采购办统一招标采购,就近调剂,随起随运,随运随栽,确保苗木不失水,彻底清除等外苗、劣质苗投入造林的现象,做到苗木品质优、无病虫害。栽前对苗木进行严格分级,必保一段工程投入苗木质量一致。

(5)统一栽植模式,突出一个“高”字。农田防护林造林根据立地条件确定行数,高标准严要求,原则上要求能栽四行的不要栽三行,能栽三行的不要栽二行,属于更新的不得少于原有行数。农防林按300亩或375亩一个网格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村防林按3-4行进行高标准建设,做到“农田有网、村边有林”,坚决杜绝建设低标准、半垃子等残次工程。同时,加强以往造林工程的补植补栽等管护工作,巩固成果,确保已建工程的“三率”和长远的综合效益。使该县林业生态建设既有规模和速度,又有质量和效益,做到了建一条林带,保护一片农田,富裕一个农户。

5 活化机制 增强动力

针对繁重的建设任务和林业生态建设长期性的特点,我县在造林机制上大做文章,做到“三个结合”,即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以机制创新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

(1)采造挂钩,确保林地不流失、不变更。采伐更新实施造林抵押保障金制度,签定经济责任合同,标准是一般用材林每亩100元、防护林每株2元。抵押保障金专户储存,县林业局、纪检委、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共同监督和管理。造林第二年进行验收,验收合格退还保障金;验收不合格的,直至下年度补植造林合格,方能退还保障金。保障金退还后,更新造林合同随即终止。这种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采伐易、更新难和造林资金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从采伐到更新一条龙作业,实现了采伐更新同步,提高了造林质量,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职能,放活林地承包权、使用权和经营权。针对1990年以前营造林木大部分已是成过熟林、林分质量低下、林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无力更新等问题,我县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等政策,政府从林权所有者中撤出,转到管理和服务上来。通过采取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综合配套、规范流转等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造林,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团体投资造林,真正使广大林农得实惠,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

(3)推行“先造后卖,边造边卖,先卖后造”的机制。以前因责权利不明,粗植滥造,林木经营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造成经营不善,树木成材慢,效益差。针对这一情况,该县在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和低产林的营造过程中,普遍推行造林新机制,可以由镇、村统一采伐、统一清理伐根、统一整地后,直接出售树坑,让承包者按作业设计来造林,政府严格把关造林标准;也可以统一完成造林和浇一遍水后,出售林木经营权。从采伐到再营造过程中,镇、村两级扣除成本都有盈余,每亩约盈余栽植成本的2-3倍。对于这部分收入,我县统一要求专款专用,用于林木管护或沙地造林,使农防林建设与沙地造林相互促进,形成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这种机制的采用,镇、村两级组织群众完成了采伐、清理伐根、整地、营造等一家一户很难实施的工作,解决了税费改革以来群众出工困难问题,达到了田、林、路、井、渠综合建设、综合治理的目的。农牧民直接进入树木经营环节,使务林人省了工时,看到了希望,增加了投资林业的信心,提高了广大农牧民造林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林业的快速发展。

(4)街道林建设采取包栽植、包抚育、包管护、包成活的“四包机制”。村防林、街道林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按新农村建设要求去落实。村防林、街道林建设完毕直接落实到户,林权归个人,并与各户建立完善的合同,实行利益驱动与严惩重罚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村屯林的营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荒地造林在确保政策补助的前提下,依靠政策拉动、利益驱动、方法调动、措施推动等办法,以民营造林为主体,重点发展非公有制造林。

6 造管并举 巩固成果

把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作为考核各镇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层层签定责任状,坚持治理与管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治管并举,切实保护治理成果。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四到位”:①宣传教育到位。依据林业法规、林木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相关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林、护林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树木,珍惜生态建设成果的良好风尚。②县、镇、村三级林木管护体系建设到位。进一步加强了林业公安队伍建设,在上级支持下招录20名林业公安干警,改善了6个基层林业公安派出所的办公条件,使林业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得以充分显现,真正做到依法兴林。同时各镇场、嘎查村都组建了林木管护队伍,制定乡规民约,明确划分了各自的职责和权属。③林业资源管理到位。依据国家林业方针、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林业承包合同,从完善多年形成的九类不合法、不合理林业承包合同入手,开展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严禁非法征占林地,防止林地流失,加大对滥砍盗伐破坏森林资源等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宜林荒沼荒地拍卖制度,实行拍卖上报审核制,规范拍卖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让社会满意,使该县的林业资源管理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全面实行禁垦禁牧政策,严厉查处违反禁垦禁牧政策的案件,巩固造、封、禁成果。④技术服务到位。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木种苗检疫落实“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确保全年无森林火灾和灾害性病虫害发生蔓延。

文中数据主要参见《开鲁县林业局工程造林档案》,《开鲁县历史气象资料》,《通辽市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生物学特性》。

第7篇

张家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势平坦,沟道纵横,共设8镇1区,全市国土面积986.73km2,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04hm2,圩区面积4.18万hm2。2010~2012年,张家港市开展了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投资1.6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0.18万hm2,建成电灌站120座、防渗渠道156.53km、过水涵洞1025座;治理圩区2.64万hm2,建成各类排涝站68座、圩口闸27座、圩堤8.99km、信息化管理中心3处。2013~2015年,张家港市又开展了第五批中央财政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建设,计划投资1.61亿元,对全市10个项目区内的0.45万hm2农田和0.64万hm2圩区水利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2存在问题

张家港市在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考虑到镇(区)出资和拆迁清障等环节,为便于协调,由各镇(区)成立项目法人,市水利局负责指导和督促,尽管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2.1镇(区)项目法人管理水平不一,个别镇(区)明显薄弱

有的镇(区)项目法人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标准与要求有差距,工作走流程,具体管理细节不到位。如:对设计图纸、招标方案缺乏有效审核,造成施工变更多,参建单位数量多且难管理,同时对项目建设缺乏有效管理,对参建单位的人员、质量、进度、安全缺乏有效控制。

2.2参建单位工作态度和管理水平不一,个别单位存在挂靠转包现象

监理、施工单位中标后,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单体小、结构简单、易于管理为借口,管理人员不按招标文件要求到位,个别施工企业甚至在中标后直接将工程整体转包给个体施工队伍,从中收取管理费,却没有一个公司人员参与管理。个别监理单位,过多考虑自身经济利益,到场监理人员少,吃、住、行均要依靠施工单位,不能公正有效履行监理职责。由此造成个别工程开工无施工方案,施工不规范,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工程进度、资料收集拖拉,档案资料不规范等种种问题,影响工程验收和使用。2.3工程运行管护机制不完善,对农田灌溉工程重建轻管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排涝站、引水涵闸,有一套较为齐全的运行管护机制和资金保障措施,但对规模较小的农田引排设施和灌溉设施,却在建成后直接交给村里负责管护,没有一套完善的管护制度,存在产权不明、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使得管护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影响工程使用和效益发挥。

3工作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张家港市高度重视,利用第五批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建设契机,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探索适合全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方法。

3.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规范建设程序

2013年6月4日,张家港市政府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同意成立张家港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批复》(张政复〔2013〕22号),成立张家港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简称“市指挥部”)为全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市级项目法人,下设前期、工程、财务、综合四个组,负责全市农村水利项目前期的方案申报、任务分解、工程设计、工程招标,以及项目实施中的建设管理、财务管理、资料管理、信息管理和项目验收等,并要求各镇(区)相应成立镇(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部[简称“镇(区)项目部”]为“市指挥部”的现场管理协调机构,在“市指挥部”指导下,负责做好辖区内项目前期的征(租)地、拆迁清障和地方协调工作,做好镇(区)资金的筹集和工程下拨资金的审核,协助“市指挥部”抓好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档案管理,并对工程质量、安全负主责。同时,依据《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细则》(苏水规〔2011〕1号),出台了《关于印发〈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张水规〔2013〕1号),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严格实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的同时,还需向市水利质量监督站申请质量监督,委托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实行工程跟踪审计和聘请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监督等。

3.2完善机制,加强考核,强化项目管理

一是加强方案设计的审查,由“市指挥部”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设计图纸、重大设计变更等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实施。二是加强招标工作管理,“市指挥部”会同“镇(区)项目部”对工程分标方案进行审核,考虑到施工单位管理方便,一般要求每标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同时做好对招标编制的招标文件和招标限价的审核,针对现场监理单位总监、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监员、安全员不到位问题,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每人1天不到岗罚款2000元。三是加强工程检查、检测和考核,为做到对原材料、成品、设备严格把关,供应厂商要报“市指挥部”审核,由“市指挥部”、“镇(区)项目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组织进行考察,并经第三方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场,采购合同需报“市指挥部”备案,同时“镇(区)项目部”负责对发票、进货单和产品的核查,杜绝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利用微信平台加强监管,并要求监理将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的施工情况实时反馈给“市指挥部”和“镇(区)项目部”。对于水下工程,必须经“市指挥部”和市质监站验收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施工。“市指挥部”还通过参加每周工程例会,不定期抽查现场和资料,听取监理单位、质监站和农民义务监督员汇报,以及安排“镇(区)项目部”对监理单位人员、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考勤等方法,及时掌握工地管理人员出勤、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安全生产、资料整理、文明工地创建等情况,对管理人员不到位的参建单位严格执行处罚,并将检查和处罚情况不定期在全市通报。同时,为了加强对施工单位管理,还将施工单位履约情况纳入了苏州市水利局的季度考核中。

3.3规范流程,强化审核,加强资金管理

建设方案申报前,要求各镇(区)政府(管委会)向张家港市水利局、财政局书面承诺计划建设内容和愿意承担的资金金额。实施方案审核批准后,张家港市水利局做好各镇(区)建设任务的分解和建设资金的分摊,并以文件形式下达,市财政局负责在文件下达后3个月内按每月30%、40%、30%的比例,将中央、省、市及各镇(区)承担的建设资金收缴到位。建设资金实行市级财政报帐,为加强对施工单位管理,加快施工进度,工程资金执行月支付50%,完工验收支付至70%,竣工验收支付至80%,满1年保质期无质量问题支付至100%。先由用款单位提出用款申请,经监理单位和跟踪审计单位审核后,再由“镇(区)项目部”和“市指挥部”审核同意,由市财政局统一拨付,并以文件形式告知各相关单位及参建人员。“市指挥部”不定期检查参建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杜绝帐目不规范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发生。3.4完善制度,加强管护,发挥工程效益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正常效益,2014年,张家港市利用被列为2013年度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用于维修养护试点县的契机,投入624万元,对全市4.18万hm2圩区内的防洪除涝设施和第二批重点县项目区内的0.18万hm2农田灌溉设施进行管护。同年9月和10月,分别出台了《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办法》(张政发规〔2014〕9号)和《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张水建发〔2014〕36号),从建章立制入手保障了管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在确保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圩区防洪除涝设施定性为公益性设施,明确管理主体和安全责任主体为镇(区)政府(管委会),水利站受镇(区)政府(管委会)委托进行管理,日常运行管护由水利站委托个人或专业队伍负责,重大维修通过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实施,费用由镇(区)政府(管委会)承担,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农田灌溉设施定性为生产经营性设施,明确管理主体为村经济合作社,因为土地已经流转,日常管护由村经济合作社委托经营者直接负责,大的维修由村经济合作社通过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实施,水利站做好技术指导,费用由村经济合作社承担,镇(区)政府(管委会)财政和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各级管护资金均依据考核结果下发。2015年,通过加大管护试点工作的力度,明晰设施产权,总结管护方面好的经验,制订合理管护费用标准,为下一步将国土、发改、农委实施的农田灌溉设施全部纳入管护范围,实现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全覆盖打下基础。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超前意识;水利;高标准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25-01

一、超前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经济效能

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对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加大了本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国家水利水电行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就我国水利工程的目前情况来看,一些水利工程存在不符合省级或国家级水利工程的问题。随着国家与地区对于水利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一些地区为了符合省级或国家级一级水利工程,对好多设施或设备进行更换或维修,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笔者所在单位也存在这一问题,三个工程省一级达标准备期间就进行了相当大改造,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初缺乏“超前意识”没有充分考虑该工程的省级或国家级达标的标准。长期以来,水利工程项目的费用管理基本上仅仅着眼于工程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忽视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管理,包括改造费、运行费、维修费和报废处置费等。树立“超前意识”的理念是有效的水利工程管理的特点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只有有效地预防质量问题及不达标准的发生,才能使项目管理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超前思维,就没有工作的主动权,也就没有工作上的激情和创造性;不能超前思维,我们往往就会安于现状,看摊守业,应付差事;不敢超前思维,管理就会缩手缩脚,不会有行动。 因而笔者认为,增强“超前意识”,使水利工程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不用再进行维修更换,并将一些设备配置高些,留有余地,必然能够减少日后运行中更换与维修的成本,给社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能。

二、超前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 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

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能够使建成的水利工程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领先地位,是超前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应用的体现。但研究表明各地对高标准水利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水利部作为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二)对水利工程进行超前规划

合理的规划设计是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前提,而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发展的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规划方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水利单位在工程施工前,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工艺流程就开始施工,或者规划较为片面,所以导致随意、盲目施工,在实际施工时出现许多没有预见的问题,例如水旱调节功能失效,水利工程效果无法显现等问题,与实际施工脱轨,既影响了工程质量,又耽误了施工进度,影响效率,给工程的建设带来困难,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要搞好水利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采集数据资料,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用于水利工程的规划,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应该为工程的规划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人员在分析数据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包括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进度计划等;详细规定各个工序的质量检查和验收标准,做好各个工序的协调和衔接工作;最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实行责任制。

(三)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开展设备选型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度、高效能、高自动化的水利工程设备逐渐增多,设备的投资费用也越来越昂贵,与设备有关的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因此,合理选择设备型号,降低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进行设备选型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设备寿命周期某一阶段(制造、

采购、使用维修)的经济性,更要十分注重设备原始费和使用费总和的最经济。在选择新设备时,不能贪图价格便宜,而要同时考虑到设备购置后的一系列其他费用。事实上,购置价格最便宜不一定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而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并不等于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还应考虑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对产量质量的保证程度等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因为经济效益是推动生产工具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新机器设备才能得到广泛应用,所以建设工程中的设备选型应按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此作为对诸多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和决策的主要依据,这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竣工后质保期的责任追究工作

竣工后的质量监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水利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企业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要把建设、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管理纳入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范畴。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质量问题,特别是解决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全面落实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水利工程的具体责任人为勘察项目负责人、设计项目负责人、施工项目经理、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以及总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由于勘察、设计或施工原因造成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建筑工程不能正常使用的,都首先要追究这5类人责任,并且是终身责任。全面落实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建立“三大制度”护航,即书面承诺制度、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工程开工前,无方负责人必须签署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工程竣工后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五方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信息。建设单位需要建立五方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竣工验收后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保存。凡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重大质量问题,不管责任人是否离开原单位,是否已经退休,都要依法追究其质量责任。

参考文献

[1] 吴庆林.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