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6:11: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介绍】一对一,小班等多种班型自由选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制定适合的学习方案,结合学员自身特点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授课时间,给学员匹配适合的老师进行授课,切实保证学习效果及达分目标。
【温馨提示】400免费热线咨询方法:您好,请您先拨打前10位总机号码,根据语音提示输入后5位分机号码,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顾问老师,可以跟老师说明的您目前的外语水平,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及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咨询授课时间安排、学习周期及免费试听课预约安排等情况,欢迎您的来电!
【嘉兴市】
嘉兴市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南湖名都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99【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江门市】
江门市蓬江区美联英语出国留学语言培训江门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3993【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试类英语培训】
【金华市】
金华市婺城区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金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97【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金华市义乌市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义乌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102【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金华市永康市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永康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97【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昆明市】
昆明市五华区泓钰学校昆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095【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廊坊市】
廊坊市三河市泓钰学校燕郊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115【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临沂市】
临沂市兰山区泓钰学校临沂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104【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临沂市兰山区环球雅思英语培训学校金鼎国际广场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187【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试类英语培训】
【马鞍山市】
马鞍山市雨山区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万达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82【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牡丹江市】
牡丹江市爱民区泓钰学校牡丹江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109【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南昌市】
南昌市东湖区泓钰学校南昌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096【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南昌市东湖区朗阁英语培训学校贤士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127【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试类英语培训】
南昌市东湖区朗阁英语培训学校南昌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127【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试类英语培训】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环球雅思英语培训学校红谷滩封闭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188【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试类英语培训】
关键词:学生;生物;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61-01
一、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
行为是由意识决定的。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首先要从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开始。
1、生物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宣传生命科学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手段,从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各个方面去说明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2、采用迂回宣传的战术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重视.如果光是由生物教师讲生物的重要性,学生不一定全信,因为他们都有一种看法:哪个教师都说自己的学科最重要。但是,如果由第三者来讲生物学的重要性会更有说服力。例如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另外,还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来宣传生命科学的重要性,甚至还可以利用某些往届学生、学生家长的现身说法等宣传途径,来进一步强化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使学生更加相信。
3、结合学生的切身利益来强化学生重视生命科学.一方面可利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来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现行中考及高考制度来强调生物学科的策略优势,让学生明白学好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4、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应当从低年级抓起.培养意识的东西应该越早越好,如果到高年级才抓,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因此,最好从低年级(如初一、初二)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科学的学习,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积极营造好学习生物科学的氛围.生物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用生动的语言、活生生的例子,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去营造好课堂的氛围,还要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校的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学生生物科学论坛、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好学习生物科学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
二、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教师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较高的威信。首先教师主观上要有这个意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的辉煌业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佩服你、崇拜你。
2、做到先人为主,充分准备好并上好第一节课,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
3、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学生说话、交流,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要充满自信和果断,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真正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比如,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甚至可以通过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介绍和赞扬自己,从而达到树立自己威信的目的。当教师通过各种努力获得了学生的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热情就自然会被教师调动起来。
三、教师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热情和爱心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教师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而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生物科学了。
四、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在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学习成绩没有提高的话,其学习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就感能源源不断地得以强化,所以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对于调动学生学好生物科学是十分重要的。
素质教育历来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中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尤其是对生物学而言,更应该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能适应当代生命科学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①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是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因此,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新时期的生物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当代大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实施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生物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供方家借鉴。
1 当代大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生物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扎实,对生物技术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科技强国的信念。但是,他们对高新生物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实验技术了解较少,生物科学实验实践技能较差,对生物科学科研精神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不足。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一些生物热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认识不足。在理性上,有43%的学生是盲目的怀疑,或者是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使得学生视本文由收集整理野狭窄、目光短浅;在实证精神上,有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价值眼光。②此外,许多高校只注重生物专业课的常规教学,很少举办专门的科研活动,且科学技能培养与锻炼的途径缺乏,这使得大学缺乏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学生较难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由此科学实践能力也较差。
2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意义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本科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它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和分子生物学一起同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并广泛渗透到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的研究中,和农业、医学、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要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着。随着生命科学自身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建立与其专业层次、研究方向相符合的细胞生物学知识构架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的重要作用。然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始终将其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如何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融合
细胞生物学的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深奥、难于理解,教师可以试将抽象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有此联想起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或事物,这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动态化,使其容易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蛋白质的分选”时,引导学生由细胞社会联想到人类社会。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发挥结构或功能作用的部位几乎遍布细胞的各种膜区和组分,只有当蛋白质各就各位并组装成结构和功能复合体,才能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这就好比在人类社会中,各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找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才能发挥所长。总之,运用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地将细胞生物学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配合以
多媒体辅助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掌握。
3.2 侧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
细胞生物学发展极为迅速,随着科学家们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其内容处在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科的前沿和热点,讲述较先进的科学结论,跟踪国际上最新进展。此外,教师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宜以科研并举,以科研引导和促进教学;教学与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最新科研进展同步,使学生在正确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上学会解决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问题。如将教师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基础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既生动又贴切,学生又很熟悉,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亦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钻研精神。
3.3 增加细胞生物学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综合性实验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步骤较为复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设备,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准备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所需试剂,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实验进程,设计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可见,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由于实验条件和课时安排的限制,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甚至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④因此,教师应根据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增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我们精选了真核生物基因组的提取、纯化、鉴定、扩增、酶切、重组、转化、筛选的大实验,膜蛋白的分离与鉴定等综合设计型大实验,这些实验中的每个实验都构成了一个综合性整体,同时,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做到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每一次的综合设计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已学习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术,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正确的资料采集、整理、分析和归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组织各种“科学小组”,布置学科发展前沿的讨论,与全程科研训练对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国际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学是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在高校,生命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化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均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研究水平。所谓双语教学,即是通过两种语言的结合,通常是将英语与汉语相结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就是讲解。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现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各个学科,包括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将阐述双语教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模式,最后,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能够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国大学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去,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接轨。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的背景下,国际化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图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学生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国际化的效率、水平和层次。由此可见,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学教学和科研迫切需要双语教学。随着生物科学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该学科已进入到不断完善的新阶段。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5-7]。培养生物科学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现代科技、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科学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语水平成为了限制该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双语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将中英文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生物科学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国际教学和研究动态,时刻保持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嗅觉,紧跟国际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有效手段。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研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也有利于开拓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已设立国家级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班。基地班和国际班的设立,为生物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时,联合国际班中外双方的教学力量,为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优势。在此情形下,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教育改革、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学双语教学模式
1.中英文授课相结合。与普通的中文授课和全英文式授课不同,双语教学以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普通课程类似,双语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但授课的多媒体课件均为英文,上课内容以全英文展示。为避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英文课件的内容,老师将个别生疏的或者专业的词汇或关键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双语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英文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辅以中文解说,帮助同学们掌握课堂知识。最终,教师通过亦中亦英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种双语的教学环境,既能保证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教材,双语教学既需要优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进优秀的英文教材。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英文课件或者英文阐释,尚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并实现双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外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让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引进并介绍给学生一本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双语教学不仅需要将教学信息以英文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需要将中英文教材相结合。通过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可以使班级内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重视多媒体资源。双语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资源,放映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我们从国外有关学校引进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图片、教学电影,这些图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图片,制作精美、色彩鲜艳,教学电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或者复杂的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高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听力、阅读等方面得到培养[9]。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增加实验课程、野外实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双语教学的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展示课件、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课程中途安排学生走上讲台,用英文呈现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英文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拓展学生国际化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卷面作答的形式。考核形式单一,且易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复习方式,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另外,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即部分试题为中文,部分试题为英文。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进行英文答题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三、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发展方向
双语教学顺应高校国际化建设发展趋势,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创新,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培养具有较高学科专业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与国际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人才培养国际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开拓学生国际化的视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出国深造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2.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生物科学专业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将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事业,部分学生将出国深造,成为国际化人才。随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逐步开展并完善,培养具备生物科学领域竞争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学生将成为其主要目标。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议对其进行课程体系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测评,在已有双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并逐步实现高年级、部分具备条件的双语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尤其是一些国际合作课程、国家重点课程以及具备较好前期基础的双语课程,从而满足生物科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与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D].中国高教研究,2011,(9):16-19.
[3]蒋玉婷.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及其思考[D].教育论丛,2010,(2):163-164.
[4]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D].教育科学,2013,6(29):35-41.
[5]黄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学教育的哲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邓立红.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新教材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的宗旨就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挖掘生物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都能轻松愉快地学到对他们的生活非常有用的生物学知识,使他们喜欢上生物学!如何在此指导思想之下,上出精彩的高中生物第一课呢?以下以新课标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谈谈我对这节课设计的一些想法和教后体会。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思路
今天,生物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生物科学对人类社会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对人类自身健康的关注。所以课本在第一章第一节以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性疾病:癌症和传染病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2)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3)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表,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2)通过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泼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通过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3)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的视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学生读图表,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
4、通过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视频片段:“物种进化”、“基因工程”、“拯救濒危灭绝物种”、“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2)新闻:“好人傅彪安然辞世”、“人民日报”关于癌症的一则报道。(3)图片:河北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核心建筑DNA双螺旋模型、居里夫人、香烟、各种传染病病毒、红细胞
2、学生准备:初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及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储备
五、教学过程:(略)
六、小结与教后体会
对于本节课导入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谈到今年八月份在四川爆发的“猪链球菌事件”、“大陆赠送台湾省国宝大熊猫,以促进两岸关系友好事件”、“北京一白血病患者用其新生妹妹的脐血进行治疗,但是失败的事件”等。我对学生的发言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指出:初中学习的是生物现象的“是什么”,高中将要揭开生物现象背后的“为什么”及“怎样做”。为了说明生物科学的涵盖范围之广,我不想通过自己的口述列举,因为那样将会相当枯燥,学生一听了之,不会产生共鸣。为什么不从生活中去寻找实例呢?于是课前我从“Discovery”、“国家地理杂志”、“科学博士”等系列VCD中截取了三段视频短片。在课堂上能观看这样图文并茂的电影小短片,学生的兴趣当然都相当的浓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止一位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授课至此处,我将学生的视野打开至生物学以外的领域:许多科学家已转向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国内各高校与生命科学的相关专业年年招生火爆、每天的新闻几乎都有关于生物科学方面的报道,甚至是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核心位置矗立的都是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生物科学与人类的关系比其他学科更为密切,生物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生命的质量。
说到生命的质量,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大家认为,首当其冲的疾病是什么?(癌症)
大家一定更关注我们国的癌症发病情况。教师展示某日“人民日报”上一则关于癌症的报道,继续呈现给学生生活中的事例,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自然被充分地激发。从这两则生活中的资料里,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我想这样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必定深深地铭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通过“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视频录象,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自然地导入本节的下一个学习内容:“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关键词:生命科学史;教育价值;生物学素养;探究性学习
Abstract: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disclose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solving biology problems. It represents the history of discipline formation of life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 and discloses the essence of natural science.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also proves that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quiry,and there exist contradictions and debates between scientists during the course of inquiring, and there ar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 successful experiment and a fitful choice of experimental object. Finally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represents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biological quality and scientific qualit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quiry-based learning.
Key words:life science history; educational value; biological quality; inquiry-based learning
最近几年来,有关生命科学史的译本以及著作开始出现。有的师范院校已将生命科学史纳入课程计划并开始实施,一些中学生物教师也开始认识到生命科学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展示知识发生过程,展现科学精神,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并且提出具体做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介绍方法,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1]然而,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远不止这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教师教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挖掘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一、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这些思想是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生物学新知识的产生,都需要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
“物种是演变的”思想的确立就是对“物种是不变的”思想的突破。[2](475—549),[3](236—267)人类对生命个体发育的探究历程也体现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2](253—297),[3](125—152),[4](37—56,134—148)这些事实反映了思想氛围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当时的思想氛围是不科学的,就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反过来,人们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探究,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的思想,进而改变思想氛围,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而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与他们从事的科学探究是密切相关的。这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它能够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还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2](565—655),[3](280—335),[4](149—168,213—259)如果孟德尔不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发现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顿和鲍维里就不能认识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识,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建立起来。总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
遗传学是在解决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具有什么结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和如何控制多肽链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环环相扣,知识体系相当清楚。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循着这样的线索展开,了解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就建构起来了,而且还可能联系到新的问题上去。
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5]
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发现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就不会被揭示。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遗传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引起的变异区分开。[4](160)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成为人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观察与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是向自然界提出真正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寻找答案的方法。实验方法首先在生理学领域得到运用。19世纪70、80年代,萨克斯(1832—1897)领导的植物学派,对于生物学中实验方法的运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4](94)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原先注重描述性工作的胚胎学领域。[2](291),[3](149-153),[4](41)通过胚胎学,实验方法又扩展到细胞学和遗传学,最后又扩展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了古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生命科学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学以及19世纪末在染色体的变化、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裂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可能就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拿不出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才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科学过程的步骤。
生命科学也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的。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可人们在承认生物进化论的同时,却不愿意接受达尔文对进化原因进行臆想的方法,不满意达尔文对进化机制的解释。德弗里斯将实验方法引入对进化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突变学说”,以此来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20世纪的头十年,得到生物学界的广泛接受。然而,1910年,果蝇遗传学的发展表明,果蝇群体中不断发生着突变,却没有产生物种的变化。1912~1915年细胞学的精确研究,沉重地打击了德弗里斯的学说,他所认为的大规模突变产生的性状实际上是已有性状的复杂重组。[4](26-32)细胞遗传学,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建立,才阐明了自然选择的机制。40年代,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进化论。在综合进化论盛行了多年之后,1968年,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972年,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论,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和研究。进化理论还在发展之中。
从进化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是在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了解生命科学史,对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哲学素养。
转贴于 四、生命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
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命科学史就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这一点已有论述(王荐,2002),这里不再赘述。总之,生命科学史中蕴涵了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过程中包含着思维方式,如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推理等;过程中包含着研究方法。)创造科学知识的科学家,哪一个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呢?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汇集了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科学家的智慧,显示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仅有沃森和克里克的知识也是办不到的。知识和过程是自然科学的两个维度,二者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没有知识基础怎么创新呢?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指出了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并且提出“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6](116-118)然而如果把“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理解为重过程而轻结论,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过程与结论不是对立的。在生物教学中二者必须兼顾并且统一起来。学习生命科学史是能够把结论和过程方法兼顾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从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生命科学史展示了人们的合作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和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
DNA双螺旋结构的问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事实表明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玻尔、德尔布吕克和薛定谔的思想为遗传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沃森和克里克),他们的合作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
不同的教师也存在知识体系和经验的不同。尤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老中青各层次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差别会更大,而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弥补这种差别。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也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这也启发学生必须重视每一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断的澄清。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表不久,有人提出了“自然选择作用于哪一种变异”的问题,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达尔文认为选择主要作用于连续的变异类型上。早期的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1822—1911)、皮尔逊(1857—1936),与达尔文的判断一致。到了19世纪末,贝特森用事实证明了环境虽呈现连续的变化,而生物的变异却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受遗传的控制,而不受环境控制。190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议上,贝特森与韦尔登进行了最后的争论,贝特森取得了胜利。[3](302-304),[4](66-67)针对由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李比希和巴斯德展开了争论。巴斯德提出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清的;[2](338)李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观点是对的,[4](182-183)即使是伟大的巴斯德也有发生错误的时候。
这些事实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尤其在生物学探究教学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发生争论是正常的交流。新课程教学提倡这种交流,允许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有错误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拿出证据去证实。
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分不开的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施旺选用具有相似于植物细胞壁的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3](160)贝尔登和鲍维里在研究细胞分裂时,选择了马蛔虫细胞;[3](168-170)沃尔弗(1733—1794)采用植物组织做研究材料研究生物的生长发育,由植物向动物推广;[2](278-283)比德尔和塔特姆最终选择了红色面包霉做生化遗传学研究的材料;[4](231)德尔布吕克、卢利亚和赫尔希组成著名的“噬菌体小组”,最终选择了病毒作为研究对象;[4](234-236)瓦尔堡选择了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海胆卵进行呼吸速度的研究;[4](148)悉尼·布雷内、罗伯特·霍维茨和约翰·苏尔斯顿(这三人是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最终选择了线虫来探索“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奥秘;科学家选择了拟南芥作为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
由以上事例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对解决问题非常关键。这些事实给予我们的启示是:1.基础教育阶段生物新课程中的探究教学,也涉及选择探究对象的问题,要解决好探究问题,必须先选择好探究对象;2.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开设的生物实验课,实验内容都是计划好的,实验对象也是预先规定好的,只要照着做就可以,这是标准式的“食谱式”的实验,做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已被肯定了的现象或者是学习一种标准的实验程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实验”会有兴趣呢?培养的师资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吗?关注科学家筛选研究对象的做法,对于师资培养和进行生物学探究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
八、生命科学史呈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
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巴斯德(1822—1895)和伯格(1926—,DNA序列专家,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7](21-23)的事迹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素养。
20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证明了科技对社会具有两面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制造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灾难。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每做一件事,不光要想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还要想到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不便,甚至灾难。只有依靠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对事物作出判断并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生命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重视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是时代的呼唤。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理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获得生物学基础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8](7)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一栏中,第七个专题“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中举实例专门强调了“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并特别说明“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8](36)《标准》已经向生物学教师提出了要求,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生命科学史方面的素养。加强这方面的素养主要依靠两条途径来实现。其一,高师院校在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中设置相应课程;其二,可通过新课标培训、新教材培训以及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同时呼吁从事生命科学史编撰工作的学者,不断把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纳入生命科学史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52-54.
[2]〔美〕玛格纳(Magner L.N.).生命科学史[M].李难,崔极谦,王水平,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汪子春,田洺,易华.世界生物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4]〔美〕加兰 E 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M].田洺,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2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美〕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1-23.
【关键词】课题研究;生物学原理;生物科学素养;能力
笔者参加了我校报批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其研究的项目之一。为了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兹将本人负责的项目作如下总结:
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建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平台。生物学原理科学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中心特点是,理解重要的科学观念,懂得科学技术潜含的力量及各自的局限性;具备科学思考的能力;能够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运用于个人决策或参与公共文化事务之中 。生物学原理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呈现了生物科学的事实观念和特点,而且还呈现了生物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造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
生物学原理的重要特点生物学原理反映了生物界中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生命活动中的本质关系,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形成机理 。生命性生物学原理重要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而生命活动规律重要表现在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化、进化及系统发生等方面 。生命性是生物学的根本特性,生物学原理是围绕生命活动这个中心展开的。综合性生物界具有少样性,生命系统具有少层次性,而且是高度组织化的,如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在生物系统不同层次上有着各自的生物学原理,但每一具体的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许少原理不仅超越了生物科学单一学科分支的范畴,涉及到各种生物类群,而且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特别是近代生物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更加注重了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因此,生物学原理的综合性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源和空间 。
加强生物学中心观念的教学生物学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学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生物学知识,它反映了生物学事实或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形成生物学观念和掌握生物学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形成生物学观念是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基础,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生物学原理;另一方面,掌握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从生命活动变化中去进一步地理解巩固生物学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观念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就无从谈起 。加强观念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创设便于理解观念的良好环境,提供探索生物学观念所必须的感性材料或典型事例 。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素质不等于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接合,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现实的教育形式下,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普遍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相背,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实践相互脱节,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技术、技能等能力极其低下,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不足等缺陷。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生物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改进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现在每个初中生毕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相联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书本,再从书本回归生活,使生物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与作用,领悟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进而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生物课学习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生物学属于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将有助于生物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生物课培养学生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学方法,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笔者根据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际教学经验,将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利用生物学原理能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微生物、实验等五个方面。例如实验教学方面,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样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生物学能力的获得和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同样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发展各种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协作精神。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个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
把实验课和理论课、活动课、课外实习、野外考察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教学开放空间向课外和校外延伸,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学实验中植物各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可以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以野外的植物为材料,观察记录不同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花及果实的类型,植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与植物生活环境适应性,使学生以新的目光新的角度,发现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问题,开阔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和思想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注入式”变成“主动吸收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能力、信息收集鉴别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1]。
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以及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精神文明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物学新课程开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的新局面,新的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作为生物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分。在STS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STS教育的效果。课堂上若选择一些学生感谢到亲切、实在、能接触到相关问题或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育;初中生物;教学;生物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当今,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常常忽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忽视利用科学史内容渗透审美教育,以致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内容从以下方面重视和渗透审美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教学
近年来,由于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得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在涉及科学史内容时只是匆匆带过。这与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由于迫于应付升学、中考,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赶进度,抓成绩,只注重所谓重点知识的讲授,认为生物科学史仅仅是历史知识或事件,不是教学的重点,使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其实,在那些科学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重要结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学生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实际上在重视科学史教育问题上,不仅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与生物科学史相关的考试内容。所以重视科学史教学迫在眉睫,身为生物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史的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生物科学史知识是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必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真分析教材,切实消化和体会相关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原理、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还提出:“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因此,除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生物科学史资料,拓展自身科学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与理念,才能有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主要是以再现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结果或结论的形成过程的方式而呈现的。启发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还蕴含许多“美”的元素,如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并求证,体现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态度之美;中国科学家邹承鲁等人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操作并验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科学品格之美;孟德尔在对豌豆杂交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了统计学与演绎推理等方法,体现了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科学方法之美;科学家在构建DNA分子结构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中不断构建并验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科学模型之美;沃森与克里克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员间坦诚相见、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之美等。这些科学史内容都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蕴含在科学史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识地将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将“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n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实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成教育的真谛,即为爱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总之,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学习,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内容实现知识目标传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分析科学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术研究,2013.
[2]黄玲.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陈继慧.初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D].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