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6:11: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学的目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12-02
随着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衡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类企业, 这就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出来,已经被用于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学好计量经济学将会明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目前,计量经济学已作为我校各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但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发现,学生虽然都学过计量经济学,但很少有学生会在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来分析问题。这就促使笔者思考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是否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本文将主要讨论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明:重数学推导,轻经济学知识
计量经济学属于引进学科,我国早期出版的教材多为翻译本和移植本。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已经相当数理化,关于经济数量模型的设定和应用问题在经济理论课程中已有详细介绍。因此,国外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研究经济计量的方法论,教材内容繁杂艰深,对于本科生来说难度较大。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已经出版了自己编写的多种教材。但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用到大量数学与统计学知识,因而,国内现存的绝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侧重数学推导,欠缺比较成熟而简明、可用于教学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望而却步;同时,由于学时的限制,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数学抽象而略去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 这样的充斥着数学推导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颠倒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的学科性质, 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又是一门数学课, 望而生畏。而且学习了之后不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尤其是对衡阳师范学院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
(二)缺乏案例的理论教学手段: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学研究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在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各层次的教学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
我国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数量经济理论仍有待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简明的可用于教学的实际案例也相当欠缺。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空间,从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缺乏实验的教学方法: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学校实验硬件建设落后等原因,笔者所在学校一直没有开展大范围的实验教学。如果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配备相应的实验教学,即使教师讲授了足够的案例,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不熟悉在实际中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或者对计算的结果还是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理论和实际相脱节,这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就无从谈起。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计量经济学作为方法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突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使得课程教学达到预定的目标,起到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
本科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入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按照这一方法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使是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已成为各类课程教学的一种潮流,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分析能力较强的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结合社会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演示使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问题的原理及过程。
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国内外,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以增加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方便性,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问题的反映和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现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四是要善于根据以往教学或指导论文中发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实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情况下,两周可完成一章的理论教学,因此,每两周安排2学时的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时间安排在该两周最后一次理论课之后,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利于学生学习、学透计量经济方法。
同时,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计量分析软件。考虑到该课本身的学时数限制,应当选择直观的、不需编程或较少编程的、易于掌握的软件,例如Eviews这样的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基本能够满足所有计量经济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9,(6):20-21.
关键词:民族经济学 畜牧业 实证分析 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长期落后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要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培养引进各类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位居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2004年,内蒙古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收到实效,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43%。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牲畜头数占全区总头数的67%,新增数量占全区的90%。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本文根据1995年~2004年内蒙古畜牧业总产值和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得出了畜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相互促进关系的结论。
一、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样本选取1995年至2004年内蒙古畜牧业总产值和生产总值(数据来自1996~2005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二)单位根检验
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取得时间序列的样本数据时,首先的问题是判断它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为了更容易得到平稳数据,分别对畜牧业总产值和生产总值取对数,得到lnx和lny的时间序列数据,引入对数不会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取到二阶差分时,产生二阶差分序列lny(-2),lnx(l2),选择(e,O,O),通过检验。结果表明,lnx和lny都是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I(2)。
(三)协整检验
如果两时间序列lnx-I(2),lny-I(2)同阶单整,并且这俩个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a1lnx+a2lny是平稳的,存在协整关系建立一元线性模型
lny=a+blnx+e1 有e1=y1-b0-b1x1
若长期均衡存在,则均衡误差应当围绕均衡值0波动。为了检验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需要考察方程中回归残差e1是否平稳,采用ADF检验法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对畜牧业总产值和生产总值用OLS法估计长期均衡方程结果如下:
lny=1.0546+1.16831nx
(3.056)(17.9706)
R2=0.9758 AD R2=0.9728 F=322.9437
采用ADF检验法检验方程的残差e1的平稳性,残差e1的单位根检验值-3.566583小于显著性水平5%时的临界值-3.335,证明e1为平稳的时间序列,畜牧业总产值和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的长期均衡方程,只能说明畜牧业总产值和生产总值的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并不能说明二者的因果关系,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检验进出口总额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滞后期为1时,x是y存在Granger意义的双向因果关系。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内蒙古的畜牧业和经济增长存在Granger意义上的互为因果关系,即畜牧业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同时经济增长是畜牧业的拉动因素。内蒙古畜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这种因果关系,说明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对畜牧业的依存性较大,畜牧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比例较高。进一步积极改善推动畜牧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是内蒙古经济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畜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为民族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4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促进粮食增产和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双重效应。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饲料和资金支持;粮价合理回升,带动了畜产品价格合理上扬。当前,畜产品市场价格合理回升,生产效益趋好,农民愿意将手中的余粮和资金用来发展畜牧业生产。因此,畜牧业又面临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内蒙古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及时调整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善基础条件和生产管理水平,提高畜产品质量:全面加强兽医卫生工作,提高动物防疫水平。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的安全卫生:尽快由以自我循环为主的战略向促进出口的战略转移,以提高内蒙古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速畜牧业的优质、高效进程,以确保全区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必须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走以草养牧、以牧养草的循环经济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达到3866万hm2,并且每年以133万hm2的速度在扩大,草原畜牧业生产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落实草原所有权,实现牧区经济转型以及畜牧业生产力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政府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扶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克服内蒙古牧区微观经济基础薄弱,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的弱点,培育畜牧业的发展潜力。
关键字: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网络经济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74-02
一、《网络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网络经济学是一门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学科,与传统经济学相比其理论体系不完善、不少知识点还存在争议。首先,网络经济学源于传统经济学,其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工具等仍然属于传统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另外,网络经济学对于传统经济学是一种扩张与发展,在对经济学原理、规则在范畴上的拓展的同时也对传统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及行为模式等方面带来冲击。而且,网络经济学学科本身也在不断批判中发展,自身体系与理论都在激烈的变化,其理论发展明显跟不上实践发展的步伐[1]。因此,在理论体系仍处于发展状态的《网络经济学》课程本身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以实践为主,课堂理论讲授为辅。
一般而言,《网络经济学》的教学会遵循传统经济学基础的方式,导致其面临与经济类理论课程相似困境。一是教学内容难以取舍,课程体系不平衡。在高职院校大幅增加实践课程同时,理论课程的课时被不断压缩所以课程内容也随之不断精简;而且在“理论够用就好”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课程的重点也趋于易于讲授宏观经济学知识而渐渐忽视相对深奥的微观经济学范畴;直接结果就是授课内容大而空、学生难以提起兴趣。二是授课方式陈旧,师生互动不足。《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课性质,决定了很多教师都是以灌输式课堂讲授为主;而很多教师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讲课,并没有结合网络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被动的教学使得不少学生认为网络经济学高深莫名、学习目标模糊不清;这样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三是课堂实践机会少,知识传递困难。网络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探讨在网络参与条件下个人、企业、政府决策及行为的课程,里面涉及到的指标体系、理论模型等分析工具并不是一次讲课就能完全理解的,学生必须要在用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知识点;否则单靠课堂很难达成《网络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此外,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所学知识不够系统、思维活跃水平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对社会及企业的了解、文科生比重较高等状况[2]决定了他们偏重于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并且对逻辑推导和数量分析等方法望而却步[3],提高了开展教学的难度。加上《网络经济学》教学内容不平衡、课堂沉闷、理论与实践没有充分结合等传统问题,使得课程教学进展困难。
因此,对《网络经济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发展。修习此门课程的学生已经完成“经济学基础”或“西方经济学”等前置课程,掌握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有一定应用能力分析相关经济现象和解决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现实问题。在教师充分的引导下,学生应该能自主学习、自主理解、自主运用相关知识并以此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迭代式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网络经济学》课程需要的同时为传统经济学教学带来值得思考的改革方向。
二、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实现是建立在教师组织策划指导的项目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把知识点融入到子项目中,结合讲授与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充分沟通的前提下通过完成项目让学生反复迭解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和理解知识的数个过程[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子项目的过程中认知与积累知识,完成课程项目的时候通过迭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加以融合,进而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提高知识的运用水平,达到一个优化的学习结果。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如图1。
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使用知识,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是一种符合构建主义学习心理学的教学法[5]。其主要特点有:
*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迭代式项目教学不再以授课为中心,而是围绕项目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项目的准备阶段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点,通过子项目定立阶段性目标,在学习与应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大大减少学生对课程意义的困惑。
*项目设计由浅入深,通过迭代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围绕项目逐步展开,每次迭代都是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贯穿整个课程的项目的带动下,学生通过重复渐进完成各阶段子项目的循环充分熟悉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并提高知识的运用水平。
*迭代式项目教学提供了一个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指引的角色,相比传统的经济学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这一状况,在项目迭代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即时交流、记录情况,这样教师就能切实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习得状况,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改进工作。
三、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在《网络经济学》课程的实施
1.迭代项目设计
在《网络经济学》课程中,以“关于阿里巴巴B2B模式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的调查报告”作为项目进行教学。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中的领头羊,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之并不陌生。对其发展进行调研能够尽可能地涉及到课程中众多的知识点,经过分解细化建立调研项目,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项目中各模块关系如图2。而且,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熟悉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方法的结合运用,为以后商务报告写作打下基础。
2.教学过程
根据所设计的项目,《网络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五次迭代。每次迭代均涉及到新的知识点,在项目进行的同时推进教学并进一步完成最终报告。
①项目开始:教师讲授网络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基本范畴,并以分析阿里巴巴的案例来介绍网络产品相关知识点,同时引入项目。
②第一次迭代:阿里巴巴运作;涉及到网络企业的运营模式及运作成本等,并对网络产品概念与形式进行回顾。
③第二次迭代:阿里巴巴的市场绩效;在重温阿里巴巴运作及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对网络企业市场绩效进行探讨。
④第三次迭代:阿里巴巴的市场行为;企业的网络市场绩效反应了其在网络市场上的行为的有效性。
⑤第四次迭代:网络市场结构;阿里巴巴的市场行为受网络市场结构、利益相关者行为、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⑥第五次迭代:网络经济增长;除了网络市场带来影响外,还包括网络外部性导致的正面或负面结果。
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学生经历了整个调研计划的各个模块,在完成报告的同时对《网络经济学》课程有了完整的认识。
3.心得体会
把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引入《网络经济学》课程中,改进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授课方式,以渐进的方式不断巩固以学知识并适时介入新的知识点,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分阶段、分模块的完成项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时候必须注意几点:一是注意课程项目必须行之有效并且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过难或过易的项目都会影响最终的授课效果;二是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在保证足够空间下指导学生不偏离目标地完成项目;三是做好记录和总结,除了可以监督学生课程项目的完成进度外,还可以为以后改进课程教学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刘远震.《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
[2]徐琴.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2).
[3]广小利.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
关键词:交易成本;建设项目: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古典经济学基于“经济人’,和“完全信息’。假设条件,认为具有优势差异的、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主体在社会分工中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导致了整个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假设条件进行了修改,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和“交易成本非零”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了产权――交易成本研究范式。交易成本经济学(TCE)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唯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的领域,最早是由制度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引入,然后由肯尼斯・阿罗、奥利弗・威廉姆森等人发展和完善。目前,交易成本理论已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流通领域和产业、组织与企业研究领域,但是对建设工程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研究大多集中在实体成本上,由于建筑产品生命周期长、投资大,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交易成本较大,因此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对建设工程领域的交易成本进行识别和管理,对节约造价。降低工程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是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1937年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H・Coase)在其重要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费用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应该用什么样的体制组织来协调。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
交易成本是指在搜寻所需信息,谈判、签订和履行合同等过程中所耗用的资源。根据威廉姆森的研究,交易成本分为事先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两类。交易成本的存在来源于人的两大天性:一是有限理性,即受人的见识、预见、技能、经验等所限,个体完全理性行动受到限制:二是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包括合同欺骗、反悔或者其他存在欺诈性质的行为,使得主体对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持警惕。
二、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成本的识别
工程交易成本是指在工程交易中寻找交易对象、签订承发包交易合同、监督合同执行以及建立保障合同履行的机构和组织等,使合同顺利实施所需要的费用和付出的代价。
工程交易成本产生主要源于工程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得合同主体在合同签订过程中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来搜寻信息来确定最优合同对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花费额外费用监督合同内容,以确保自身利益。工程交易的不确定性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合同双方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人的机会主义不确定性。
工程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得合同主体需要组建专门的组织进行监控和管理,需要对方缴纳各种保证金或者为了避免巨额损失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这些都构成了工程交易成本。
(一)社会经济条件不确定性产生的交易成本。社会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指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工期一般较长,在建设期内要面临建设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暴雨、洪水、雷电、地震等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建材、利率、汇率等市场环境的不确定,还有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行规等政策环境的不确定,这些不确定难以预料,在合同中不可能做出详尽的处理方案,而只能在工程开始前组织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搜寻,或者在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后组织专门的调查机构进行协调处理。在信息的搜寻和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交易费用产生了,主要有项目前期论证费、专家咨询费、相关资料的核实和审查费、工程保险费以及事故发上后处理工程变更和合同索赔发生的费用等。
(二)合同双方信息不确定性产生的交易成本。合同双方信息的不确定性主要指合同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如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于发包商来说,投标人的实际能力、经验、人才、信誉等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合同双方信息不确定性产生的交易成本分为签订合同的交易成本和履行合同的交易成本。
签订合同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投标保证金、投标方资格审查费、方案设计审查费等;履行合同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组建项目部、监理部所产生的费用。
(三)机会主义倾向产生的交易成本。机会主义倾向的不确定性指工程交易双方有意隐瞒、歪曲事实以获得额外利益,如投标单位有利用虚假信息投标以期获得中标机会的倾向,施工方有偷工减料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等。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业主方一般会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旆,组建代表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机构,对工程交易过程实施监督管理,主要包括抽调业主方工作人员组成业主项目部和聘请监理方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建管理机构的成本,包括组建费用和项目部人员工资等;二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部管理、协调、解决争端等所花费的费用。
三、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成本控制
(一)通过公开招投标加强市场竞争。在确定承包单位(设计、监理或者施工)时,竞争的激烈程度对交易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在市场较激烈时,各投标方为了中标,会尽可能详细真实地向发包方展示自身的实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合同双方信息不对称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中标单位会好好把握机会,认真履行合同,以期获得后续项目,从而承包方的机会主义倾向得到遏制,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合理选择工程发包方式。目前,建设工程发包方式有施工总包(DBB),非型CM模式、多段分包(M-DB)、设计、采购和施工子那个承包(EPC)、分段总承包(M EPC)和交钥匙承包(TurnKey)等方式。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企业的出现是通过内部的组织来代替市场交易,由企业来分配资源、指挥生产,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因此,如果建设工程项目采用设计、采购、施工、监管等一体化运作的方式,则可以把各个阶段因为信息收集、合同签订、监督管理等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变成组织成本,将市场交易行为变为组织行政行为,从而减小合同数量和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三)合理选择交易合同类型。目前,建设工程交易合同有单价合同、固定总价合同、调值总价合同、固定工程量总价合同、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目标价格激励合同和限定最高价格合同等。不同交易合同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单价合同和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由于需要协调和确认的工作较多,交易成本较高,总价合同的交易成本则相对较低。
(四)构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工程项目实施各阶段的主体构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供应链。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将项目的成功与所有与之相关的企业的目标紧紧的联系起来,对链上所有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管理,使整体达到最优。构建稳定的工程项目供应链体系后,供应链上各企业是一种长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合同双方信息不确定性,减小机会主义倾向,从而使交易成本得到降低。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特别重视低年级学生的感情状态。从儿童到少年的生活道路应该是充满快乐和生气勃勃的――这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快乐是儿童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乐观和信心的源泉,是他们同周围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实际关系的前提,没有这些丰富多样的关系,便不可能有精神的发展,尤其不可能有先天素质、能力和天赋的充分发展。
冉乃彦:苏氏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研究。他明确地指出低年级学生快乐的情感,是精神发展绝不可少的条件。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与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关系,绝不是为快乐而快乐。目前有的人,学了皮毛――停留在快乐上,反而把最重要的任务――同周围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实际关系,丢在脑后,不去下功夫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31页
如果有些孩子学习了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就大失所望,有时候还厌恶学习,那么教师对此也有责任,因为他未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对大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孩子却是巨大的力量源泉。由于七岁儿童还不能自觉地克服困难,所以他们主要是从感情中吸取初次的意志力量。
冉乃彦:感情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从感情中吸取初次的意志力量”,这个论断值得注意,看来,小学生的认识和意志发展都离不开情感。有的小学生是为了妈妈要好好学习,就是一种情感的力量。虽然不够高大上,但是对孩子来说,是真实的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33页
发展中的“不平衡”“飞跃”,在少年时期表现得较突出。……有些孩子的生活中会发生一些急剧缩短他们按部就班的正常发展进程,使他们某些重要的性格特征得以迅速形成(比如,由于家庭发生不幸所引起的震动,可以使幼小的孩子具有少年性格的特征,使少年具有青年性格特征)。
冉乃彦:就我所知,二战时期许多孩子性格发生变化,早熟比较普遍。现在的孩子,如果遭遇较大事件,同样会产生重要的心理变化。这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不能简单用书本知识套用在不同孩子身上。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34页
有些十四五岁的学生在精神发展中,所以出现“不平衡”和“飞跃”,还由于他们所在的集体内年龄不一。甚至还可以说,小孩子和大孩子的经常接触,是他们顺利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如果小孩子一入学就和大孩子一起参加具有高尚目的的共同活动,这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培养大孩子才有的品质。
冉乃彦:苏氏十分重视不同年龄孩子在一起活动,这对小孩子顺利成长和大孩子的自我严格要求,都有显著的作用。我们这些方面的实践、探索,远远没有跟上。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50页
我们曾经见到过一些8~9岁的儿童,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于是跟老师说:“我想想就会懂的!不管多大困难,我一定能够弄懂!”当然,这一年龄儿童的意志力还是有限的,但他想要克服困难这点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是儿童精神世界中崇高思想的一种反映。
冉乃彦:苏氏充分肯定了儿童精神世界中,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是崇高思想的反映。我们曾经在一年级进行实验研究时,能够做到40个孩子打针,没有一个孩子哭,有的还表现出很自豪。原因就是一种崇高思想和情感的鼓舞。苏氏同时还提醒我们儿童意志力是有限的,这点是防止我们简单、片面照搬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51页
我们设法使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参加这种课外活动。我们确信,如果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在同课上学习无关的智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乐趣,他们就会以另外一种态度,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即自觉地去克服困难。
冉乃彦:如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信心,改变态度,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中国教师总结出“增加一个展示平台,增加一个评价标准,就会发现一批新的人才”的创见,和苏氏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55页
我们的学校有这样的传统:所有的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就开始帮助在2~3年后才能上学的小朋友。……集体中有谁哪怕是稍微表示想要回避对小同学的帮助,就会受到集体的尖锐批评。这是因为孩子们懂得他们所做的事情的高尚性,全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冉乃彦:这样的传统,大同学帮助小同学,中国也有,应该坚持下去。当前中国的现状,的确有美丑不分,高尚与卑鄙颠倒的情况。但是广大老百姓对此是不满意的,极力呼唤道德,歌颂高尚,就说明这是大势所趋,人心不可违。我们应该从这些小事情做起――大同学帮助小同学,扶助高尚的萌芽成长、壮大。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71页
6~10岁的孩子们在当明白易懂的、令人感动的思想,通过神话的形式传到他们头脑中时,会产生一个特别强烈的审美情感。寓意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使他们确立起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美丽与庸俗的概念。……我们专门为低年级学生开辟了一个童话室。这里有许多描写俄罗斯、乌克兰族和其他民族民间神话故事的图画。……排演童话经常有音乐伴奏。……音乐与演员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再现相应的环境――这一切都能增强孩子们的美感。
冉乃彦:苏氏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是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童话进行的。令人欣慰的是这种重视研究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做法,已经在中国一些学校体现。如对童心、童谣、童趣的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83页
一向使教育者感到不安的是:大多数棘手的、困难的问题,都同教育少年有关。少年时期被称为是“困难的”年龄时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它难在少年往往把独立性、主动性看做是自己道德尊严的表现,然而他主观的力量和可能,还不允许他在各方面不依赖外力。成人旨在对少年所做的努力,被少年看做是对自己独立性的限制。凡是在少年企图摆脱在他看来无需成人保护和关心的地方,他所犯的错误也就最多。
冉乃彦:这是我看到的对少年期最精彩的论述。只要把苏氏分析的少年和成人看法的不同,认真思考一下,成人和少年的“矛盾”基本可以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13页
智力和情感的不断深入发展,是少年时期的突出特点。思维无论是在反映客观现实各种现象的范围上,还是在思维过程的特点上,都提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我们进行过多次同样的试验:给7~8岁的孩子和13~15岁的少年看同一幅重要历史事件的绘画,并向他们介绍了这幅画的内容。7~8岁的孩子们对这幅画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13~15岁的学生则对引起某种运动、状态和斗争的内部动机发生极大的兴趣。
冉乃彦:这就是儿童和少年在思维上的重要区别:儿童对外部特征感兴趣;少年对内部动机感兴趣――当然认识还不够成熟。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主动地符合这个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15页
如果7~10岁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事物、现象、事件的最常见的特征,而且根据这些特征形成对感知对象的意见(首先是感情评价),那么少年在所观察的事物与现象中(特别是在人身上)看到的都是相反的特征。比如在好人身上他们也一定能看到某种缺点。由于不善于解释好坏之间错综复杂的情况,少年们经常在对人们的评价上出现差错。
冉乃彦:苏氏的这个分析,使我们能够区别儿童和少年观察与思考的特征。不过,少年的这些变化只是刚刚开始,还不够成熟。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生活》119页
有些教师认为,少年的固执是由于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正确,不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乍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其实学生只是装作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的思想一直在积极活动,在寻求正确的答案。对少年的观察表明,他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十分难过,而且在他这一年龄,自尊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要求他冷静地、深思地批评自己的见解是不合适的。
冉乃彦:苏氏对少年内心世界深刻的理解,令人敬佩!而他指出:在少年自尊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做才是合适的,体现了真正教育家的教育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1页
少年智力生活的发展,甚至反映在学生集体中的相互关系上。许多男孩仿佛对自己的同班同学感到失望。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希望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智力上的交往。少年经常从高班同学中寻找自己的同志,那些兴趣广泛、知识丰富的同学,在少年中享有极高的威望。6~7年级的学生特别希望同那些不仅在学纲范围内的成绩好,而且热衷于某种研究性劳动(比如制造能开动的机器或机械模型)的9~10年级同学建立友谊。
冉乃彦:苏氏对不同年龄孩子在一起活动,有许多重要的实践经验。也许是中国的学制与前苏联不同,中国极少十年一贯制学校,重视不同年龄相互影响的学校更少。但是其他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不同年龄交互影响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研究――据我所知如重庆石新路小学,高年级与低年级多年共同阅读,就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4页
年幼儿童的形象的、具体的思维能力,不仅反映在鲜明的、富有表达力的言语上,而且正是由于这种言语的影响而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感知的外部特征,决定了这一年龄学生情感的目的性和言语的色彩。学生的言语表述是富有表现力和天真直爽的。另一方面,这一年龄学生,对表现概括性思维的词缺乏感受性,尽管这个词是他们十分熟悉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存在于具有截然不同色彩的词语当中:好与不好、喜欢与讨厌、赞许和禁止。
冉乃彦: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词语还不能真正理解,即使他们熟悉、也在说这些词语。这点常常是被许多成人误解,影响了交流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5页
内部语言的发展,对少年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少年对别人给自己的行为、品行所作的评价是很敏感的。少年是不会忘记教师或者同学对自己所作的评定的。他好像不仅有意识地把这些评定很长一段时期记在心里,而且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分析、认识和检验,是同意呢还是反对,并由此产生和加强相应的情感。
冉乃彦:苏氏的这个观察与分析实在精彩!在社会关系中,少年对别人的评定十分敏感,并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开始了独立思考。而成人往往不知道,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成人与少年的互动,会真正影响他们的态度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6页
这一时期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只要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他们就进行辩论。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培养少年掌握言语的任务,恰恰在于把少年的独特思维活动,引向正确的轨道,使少年不成熟的、不完善的言语发展成能正确用词造句的外部言语。
冉乃彦: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少年像公鸡一样见面就斗,正是他们发展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思维的需要,言语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6页
少年认识到他已经不是儿童,这是少年时期形成的并对少年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自我意识最新本质特征之一。这种思想使少年对教育的作用更加敏感(特别是对教师的失误和失败)。少年对涉及他个人的一切反应特别敏锐,没有一个少年不由衷地希望表现得好,并得到教师、特别是集体对他的赞扬。
冉乃彦:苏氏的研究极大地充实了教育科学。少年的敏感性,少年对集体对他的反应特别重视,这些分析,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道德,神圣地矗立在那儿,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充满神秘感。《说文解字》称,“道,所行路也”。后来,“道”逐渐被引申为事理,引申为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法则、规矩和规范。“德”在《卜辞》中写为“值”或“惠”,从“直”从“心”,意思是人做事要站得直,把心放得端正就是“德”。
德育能向人们传递不同形态文化,如人们如果拥有好的道德素养,就会有拥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还可以传递深浅不同层次的规范文化,如我们学生的班级纪律、日常的法律意识,深层次的文化。德育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负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我们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
二、当代德育的十字路口选择
1.当代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价值观使得人们丢失了德育的意识。我本身也是一名党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按照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信仰积极地要求自己,并做出有利的选择:有些人信仰基督教,这也是让人从善,积极面对人生的一种信仰,能够按照基督教的精神去行动;但是一部分人并没有自己的信仰,不知道生活何去何从,再加上现代生活的物质化追求,使得他们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走向了错误的方向,而德育在这些人面前的监督效果显得有心而无力。这样由于不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原本的德育显得无能为力。
2.利益为上,金钱第一的心理,使得当代德育教育弱化。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着“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我们更主张“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帮助其他人富起来。”这样势必出现贫富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越拉越大,就会使得人们有着难以平衡的心态。这样有些人就会想到“急功近利”的挣钱手段,比如在地铁上、街道旁、经常看到乞丐,而且花样多样化,有年迈的老人,有年轻的残疾人。让人看了心痛不已,这些人很多都是“职业乞丐”,在乞讨“别人的同情心”,却忘了自己的道德。又比如假冒伪劣商品充满了市场,消费者尽管睁大“火眼金睛”,也会上当受骗:更令人失望的是在学业上也有“急功近利”现象发生,学生开始找“”。就是找人替考,这些学生似乎忘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个职责。与此相反的是,很多人有钱,却不懂得怎么花,怎么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而是不断地挥霍,忘了人性,忘了向善的本性,忘了本真。
3.多元文化的时代使得道德教育再次走上了迷茫的道路。在全球的冲击下,在民族文化出现的危机的情况下,更要发挥出德育的引导性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爱国之心,提高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而不能一味地效仿国外,是德育面临的紧急的任务。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一)学校文化与道德教育相互影响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同学校环境的改造联系起来,努力创造理想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校风”“班风”等就是一种学校文化,是指“在各自的学校里。洋溢着巩固学校统一、鼓舞学校精神的某种风气、氛围”。形成校风的要素就是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历史传统,也包括庆典和活动。例如上海师大有“学思节”,华东师大有“丽娃河节”。在中学可以开办广播站。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也可以每周创办“彩虹周末”,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自己的知识才华,并从中体会德育意识。
(二)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相互促进
1题目
2010年,我国南方出现罕见的旱情,不仅造成了南方居民饮水困难,很多农作物也都枯死。应用化学抗旱制剂调控农田水分和作物耗水,是减缓水资源短缺威胁和干旱危害的有效途径。目前应用的主要有种子的化学处理、保水剂和抗旱剂。
I.种子化学处理的主要方法是:用0.1 %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浸种,液种比为1∶1,浸种5~6小时后播种,可以提高种子干旱条件下的出芽率。以工业碳酸钙(含有少量Na+、A13+、Fe3+等杂质)生产氯化钙的主要流程如下:
(1)加入的药品a是_______,其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少量A13+、Fe3+。操作①中除用到烧杯、漏斗外还需要一种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此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检验Fe(OH)3是否沉淀完全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
(2)溶液B到溶液C的酸化操作是加入盐酸,调节溶液的pH约为4.0,其目的有:①将溶液中的少量 Ca(OH)2转化为 CaCl2;②防止在蒸发时Ca2+水解;③______________。
(3)测定样品中C1-含量的步骤是:a.称取0.5800 g样品,溶解,在250 mL容量瓶中定容;b.量取25.00 mL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c.用0.05000 mol・L1 AgN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AgNO3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20.39 mL。上述测定过程中需用溶液润洗的仪器有__________;计算上述样品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Ⅱ.保水剂是由同分子构成的强吸水树脂,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将保水剂用作种子涂层。无毒无害。能反复释水、吸水。因此农业上人们把它比喻为“微型水库”。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聚丙烯酸钠盐。下面是某人设计的由丙烯合成聚丙烯酸钠的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
B_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有_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有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
Ⅲ.抗旱剂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是黄腐酸制剂,属于抗蒸腾剂,叶面喷洒能有效地控制气孔的开张度,减少叶面蒸腾,有效地抗御干旱。黄腐酸(Fulvic Acids,代号FA)主要是一类含活性官能团的芳香-脂肪族羟基羧酸的复杂混合物。A是从里面分离出来的一种物质,为完成以下转化,请填入适当的物质: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
2解析
I.(1)由图中物质间转化可知,操作①为过滤操作,所以加入的药品 a 应为碱性物质作为沉淀剂,以除去Fe3+和Al3+,根据“不增、不减、易分、复原”和廉价的原则,药品 a 应为 Ca(OH)2 或CaO。过滤操作中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作用是搅拌、引流。Fe(OH)3若没有沉淀完全,则会有Fe3+存在,检验Fe3+的存在用KSCN溶液最好,检验时一定要取上层清液,检验现象才能明显;(2)加入氢氧化钙后,溶液呈碱性,易吸收空气中的CO2, 影响产品的纯度,所以应该防止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3)滴定实验中,用AgNO3溶液滴定待测液,所以需润洗的仪器有酸式滴定管、移液管。
根据关系式:CaCl2~ 2AgNO3
111 2
α×0.58000×25/2500.05000×0.02039
解得:样品中CaCl2的质量分数:α=0.9822=98.2 %。
Ⅱ. A物质前为烯烃,后为二元醇,所以A应为丙烯和Br2加成的产物CH3CHBrCH2Br,反应①为加成反应,②为水解(取代)反应。观察反应③④⑤的前后物质官能团的变化可知③为羟基的催化氧化,④为醛基的氧化银镜反应,⑤为羰基的加成。由B前后官能团的变化以及反应⑦加入的NaOH,可知⑥为醇羟基的消去反应,⑦为复分解反应,⑧为加聚反应。
Ⅲ.由官能团的酸性:羧基>碳酸>酚羟基>碳酸氢根离子>水羟基>醇羟基,结合图中反应的单一官能团可知①为NaHCO3;②为Na2CO3或NaOH;③为金属Na;④为CO2;⑤为HCl等强酸。
3答案
I.(1)Ca(OH)2(CaO); 引流;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若不出现血红色,表明Fe(OH)3沉淀完全。(2)防止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3) 酸式滴定管移液管;98.2 %。
Ⅱ.(1)A:CH3CHBrCH2Br B:CH2=CHCOOH (2)①、⑤;③、④;
4试题点评
本题以社会热点为切人点,营造问题情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题中情境叙述简明扼要、阅读量适中。题目把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考查“溶解”于实际社会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科价值、感悟学习意义,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现实,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感悟、体验、评价等情感目标的落实。
本题包含三个小题,均为作者原创,除I外绝大部分内容属于有机化学。
I题是新情境下的化学实验题,以化工生产流程作为考查的载体,但考察的内容仍然是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及基本原理。近几年高考中这类习题出现的比较多,考察重点放在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是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重视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注意有真实情境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本题要求学生根据生产氯化钙的流程图,分析有关的实验操作、目的,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Ⅱ、Ⅲ题是关于有机物推断的题目,用于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官能团性质及相互转化的知识,结合题目中的新信息并在新情境下的迁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按一定的反应顺序和规律引入官能团,不能臆造不存在的反应事实;综合运用有机反应中官能团的衍变规律及有关的提示信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试题综合性强,设置情境新颖,只有在熟练掌握各个官能团性质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5拓展延伸
高考中社会、科学、技术、环境(STSE)的情境题注重对考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要求,突出思维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考查,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这类题目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6STSE解题“四步曲”
STSE试题一般选择最新科技成果,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作为载体命题,试图通过“信息给予”介绍新知识、新方法、新化学反应原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1)阅读:对于新材料、新信息给予题,读题审题尤其重要。要做到逐字逐句读,挖掘关键字,找到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并作标记。要对新信息统摄规律;对新物质或常见物质的新性质,找出其异同点。总起来说就是读懂新信息、新原理、新概念。
(2)加工: 找准知识块后, 思维从新情境回归教材、回归平时的学习中,回顾解同类题平时易犯的错误,易漏知识等,对新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及处理。
(3)联系:在读题、加工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问题或选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板块,联系所学知识,找准提取信息(知识、原理、方法)的方向,找到衔接点及解题切入点。
(4)整合:在知识和方法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将思维过程展示出来,针对题目要求,回答相应问题。
总之,不要被其“新”的表象, 所吓住, 这类题目“起点高、落点低”, 只要从容以对,就能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晶.宋心琦.习题的功能.化学教学(J),2007.(1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
【摘 要】竞技运动项目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规则性的身体活动,它所追求的只是比赛的最后胜利,是一个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以终身体育为背景的体育教学改革使得“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深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使人们对体育教学中竞技项目的态度产生了分歧。本文主要讨论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 竞技项目;体育教学;改革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竞技运动是学校体育领域的热点,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人性化的素质教育观念慢慢的深入人心,因此部分教育界人士指出:围绕竞技运动进行的教学,过分强调动作技术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从而背离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然而,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让竞技运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降低它的弊端,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竞技项目在高中教学中的现行情况
一直以来,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所利用的竞技项目教学是为了让运动技术技能达到目标,过分重视学生的体制,而对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竞技项目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受到高考的影响,让体育教学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使体育教学处在边缘地位。就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而言,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不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兴趣、爱好、特长,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老师、家长的错误引导,使得高中学生的体育情感在现实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导致学生忽略了体育课的本来目的,对于体育运动存在着躲避、消极怠工的心理,使得体育课在学生心中处于鸡肋的位置。
二、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不足
1.忽视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领悟和理解掌握能力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传统教学中,量化评价最为重要,竞技技术的教学不公平之处在于:全部学生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这种衡量很难让学生有满意和肯定的成绩,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尤其是对体育差生来说很不公平,这影响了他们对竞技项目的热情和学习,使竞技运动成为一种负担。
2.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成绩的好坏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过分要求学生的成绩,一味的追求让学生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这种只追求成绩的应试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和乐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自我超越,快乐和成就感。
3.竞技项目的教学要求与体育教学目标相偏离
竞技运动项目所追求的是比赛最后的胜利,它所针对的范围只是少数的运动员,而体育教学的目标则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竞技技术,还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其结果使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都无法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地发展的本质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三、现行的高中学校竞技体育教学的改革意见
1.改革竞技运动项目的内容,增加健身娱乐性体育的内容
将娱乐体育的概念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缺乏娱乐性,没有创造力是现在的高中体育不受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的娱乐性恰恰蕴藏在体育的竞技之中,高中的体育教学不能像社会上的成人之间的比赛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使竞技运动的娱乐性更为突出,更能适应高中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对竞技项目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竞技项目趣味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他的快乐。长时间的进行同一个动作的反复练习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但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越来越低,产生精神上的疲劳。如果我们能够在掌握一定的技术基础上,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联系,各小组之间相互对抗,同小组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合作,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2.提高竞技项目的教育功能
竞技运动既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竞技运动项目的教育功能,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对现代社会的团结、和谐、进步有利。
3.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教学
高中体育竞技项目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利用专业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改进体育教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科学的理论指导是竞技运动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落实。
4.重视差异性教学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差别,所以每个高中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竞技项目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激发出自己的学习兴趣,体会到体育竞技的乐趣,让有不同天赋和运动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地、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机会。
结语
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竞技运动的规则性、竞争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等等都是吸引学生的闪光点。以前传统的竞技项目教学已不适应现在的体育教学。重视竞技项目的教育意义,增加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注重差异性教学才能使竞技项目更加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盛伟.谈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理论,2010,(10)
[2]张纯甫.浅析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