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6:11: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手术中护理的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7.1±10.9)岁,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18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22例;观察组患者42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48.6±11.2)岁,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19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进行腹腔镜手术。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了手术前的器材、患者身心状态的准备,手术中的器材提供与归为,以及手术后的护理观察等方面。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护理流程图的指导护理措施下进行腹腔镜手术,具体的围手术期护理内容见图1。护理措施流程的基本结构见图1,按照术前、术中、术后的阶段来展开相应的护理措施。首先,在手术前要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使手术前患者的身心均处于最佳状态。同时对手术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仪器进行准备,确保相关仪器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其次,在手术中要注意让患者保持最佳的手术,并检查各类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为医师及时提供所需器材,在手术完毕之后将使用过的器材进行归类存放。最后,在手术之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分析其变化情况。在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了突况,则应该协助医师进行紧急情况的处理。
在术后3d,进行护理效果影响的调查统计,主要的调查内容包括了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医师对手术期间配合手术的满意程度、患者对手术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等3个方面。其中,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可以根据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记录情况来得到可靠的指标,而医师对手术期间配合手术的满意程度以及患者对手术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的评价则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得到具体的结果。
1.3评价指标:对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调查可分为发生与未发生两种;医师对手术期间配合手术的满意程度调查可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大选项,非常满意率与比较满意率之和为总满意率;患者对手术护理过程满意程度的调查可以直接划为满意与不满意两项,可直接计算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文中出现的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通过χ2检验,使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后的调查统计比较发现,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期间,不良反应率为22.5%,医师满意率为82.5%,患者满意率为77.5%;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期间,不良反应率为7.1%,医师满意率为97.6%,患者满意率为92.9%。两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期间的不良反应率、医师满意率以及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许多类型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腹腔镜手术的方式来得到良好的治疗,比如说常见妇科疾病、胆结石、肾癌以及其他腹部内脏器官的疾病等等。特别是在当今腹腔镜手术相关仪器不断更新进步的背景下,这种手术方法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在很多地方均有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应用的相关经验总结。但在手术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患者仍然会存在着紧张、焦虑等情绪,并且所需要的手术仪器可能也会出现故障损坏的现象,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可以从护理的角度入手,加强对护理内容的控制,帮助手术更加顺利地进行。
腹腔镜手术护理流程图列出了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护理措施的最核心内容,可以对护理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在流程图的指导下,护理措施往往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让护理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加可靠,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腹腔镜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且,腹腔镜手术护理流程图还可以让护理过程更加具有根据,实现腹腔镜手术的标准化护理。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手术患者538例及手术护理人员100名,将其作为考核组。考核组选取患者中包括
男304例,女234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41.3±9.5)岁,患者手术时间30~260min,平均手术时间(120.1±19.5)min。选取患者手术后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状况,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手术护理组包括护士28例、护师56例、职称主管16例,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4.2±2.5)岁。选取同时期本院手术患者436例及手术护理人员60名,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在患者及护理人员性别、年龄、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考核标准
本次绩效考核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主要依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标准,依照手术室护理要求及护理原则,对护理工作性质进行明确。考核标准选取的过程中要求严格依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证绩效标准与手术室内容完全符合,对内容进行细化,层层深入、层层递进。
1.2.2量化考核办法
①将出勤量化:该内容量化的过程中可以依照分数制进行处理,出勤一次记为1分,每个月底对出勤状况进行记录、统计。满勤分数为100分,包含法定节假日;②将业绩量化:该内容量化的过程中从四个方面对工作内容进行考核,其中道德共20分,包括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护理态度、工作责任心、工作行为等;能力40分,包括护理人员基本理论知识、护理能力水平等;出勤基准分25分,包括护理加班次数、夜班次数、手术次数等;业绩基准分15分,包括护理人员自学考试、、学术交流等;③将工作量量化:该内容量化的过程中主要依照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护理内容进行划分。本次绩效考核的考核项目主要包括42项,依照护理状况对分数进行扣除。
1.3评级标准
本次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对1年后患者的护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确定。本次护理满意度调查采取本院自制调查表格完成,满分100分,护理满意度越高分数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护理的过程中考核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5.7±4.5)分,护理人员满意度达到(97.2±3.4)分,护理纠纷率为2.60%,护理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绩效考核是以目标为导向,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进行分析、评价并给予对应奖惩的一项策略。绩效考核可以有效改善员工在组织工作中的行为,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对体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工作量不同、工作难度不一样,但却获得相同的报酬,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益和护理质量。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进步,人们对手术室护理效果的要求逐渐提升,通过绩效考核提升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在当前的手术室工作中已经势在必行。绩效考核在手术室护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可以从护理指标出发,依照护理内容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可以对人员进行激励,有效改善了各项护理指标控制效益。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依照自身结构状况,在原有护理工作基础上构建。护理人员要通过绩效考核分数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对应策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升自身工作效益。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护士长要严格依照绩效考核体系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绩效考核能够顺利进行。考核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依照手术室护理工作开展状况不断调整,依照各科室工作制度不断完善,确保绩效考核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考核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要考核过程中的各项流程进行分析,观察考核工作是否存在重叠、交叉,要及时对不必要的考核工作进行调整,防止影响工作效益。绩效考核管理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护理人员工作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依照上述四项指标对护理人员工作效益进行明确,从而将工作内容及工作效益量化,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评价。通过这种量化指标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益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加速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本次绩效考核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依照本院科室内容为基础,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了量化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依照手术室工作指标、工作原则、工作任务量等进行分数制考核,由专业护理工作质量控制小组对护理人员的各项绩效分数进行确定。本次绩效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专人定期对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可以随时对自身的各项数据记录进行查询。每月定期由绩效考核组织对考核内容进行公布,依照考核结果分数对护理人员的工资、奖金进行调整,并由上述数据的累计确定年终奖金。在本次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考核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5.7±4.5)分,护理人员满意度达到(97.2±3.4)分,护理差错率为1.86%,护理纠纷率为2.6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仅为(77.2±5.6)分,护理人员满意度仅为(88.4±4.5)分,护理差错率为6.42%,护理纠纷率达到9.63%。考核组护理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证实:绩效考核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益,改善患者护理质量。在上述护理操作下,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大幅提升,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关键词】 手术患者;交接表;临床体会
手术患者尤其是急诊危重患者从病房或急诊抢救室到手术室、术后从手术室到病房过程中, 由于涉及的科室部门多, 人员广, 内容繁杂, 在交接过程中会因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强等种种原因而出现遗漏和不必要的差错, 造成整体护理断链, 难以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1-3]。为了使手术患者在交接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整体护理, 使护理工作更具规范性和连续性, 提高患者术前术后的生命质量, 充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减少矛盾纠纷,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民医院 自2005年6月~2010年10月共5000余例手术患者施行交接, 并对全程进行质控, 设计交接表并合理应用于临床, 取得良好的疗效, 保证了手术患者在整个交接过程和环节的安全, 现报告如下。
1 交接表的设计
1. 1 设计原则 交接表的设计采用表格的方式, 单纸竖排表, 内容应简单明了直观并且详细, 以便减少书写工作量及不必要错误的产生。表中设计的大部分内容以打钩的方式进行填写, 某些特殊内容需手工填写, 保证不遗漏。环环相扣,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交接表书写完整后需经专业医师签字和盖章。
1. 2 设计格式 将交接表大体分为3部分[4]:第1部分为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时间、床号及手术名称等;第2部分为接送患者交接内容, 主要包括麻醉方式、意识是否清醒、术中、病历有无、血型及血压、影像资料、输注的药物、输注部位、皮肤情况及静脉通路等事项;第3部分为交接者双方签字, 包括护理人员和主要医治医师、麻醉医生、病房护士等。见下图。
2 临床应用
术前由合格的护理人员填写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各项详细事项, 然后在患者进手术室前将交接表交由手术室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应认真检查已填写内容是否完全及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所填内容是否正确, 若遇异常情况应在备注栏内纠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由护士按照交接表中的内容逐项检查核对, 若有不符真实情况者应即刻与所属科室反馈, 并在备注栏或交接表的反面填写真实情况, 若确认无误可直接签名或盖章。
术后, 护理人员在交接过程中需认真填写表中的各项内容, 如遇特殊情况可另附带说明, 根据手术患者的真实情况对患者的身体体征进行书写和统计。填写时一律统一用签字笔进行书写, 笔迹需清晰, 内容完整真实。对手术交接表无异议后由各主治医师及护理人员等签字盖章后交由手术室妥善保管, 以备以后进行查阅。
交接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 都应该保持手术室和病房之间的沟通流畅, 以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 减少失误, 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3 结果
2005年6月~2010年10月共5000余例手术患者在应用了交接表后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交接内容明确, 避免遗漏;交接时间缩短, 防止了术前及术后时间的延误;责任明确, 医疗纠纷明显减少, 医护工作井井有条, 呈现正规化和完整性的状态。
4 讨论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 手术交接表的应用能够有效加强护理各环节的质量, 提高手术患者交接的安全性和效率, 并对患者交接过程中实现质控的监督。交接表设计简单, 能够直观反映患者的体征情况, 使医护人员的整体工作快捷的完成[5]。另一方面, 交接表的应用, 充分维护了护理人员及患者双方的共同权益,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 使责任得以明确, 减少了矛盾和纠纷。因此, 做好手术患者交接表的记录, 可极大提高手术的护理质量, 使护理工作更具规范性和连续性,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何瑞琼, 易继贞, 田潇飞.等.急诊危重患者的交接管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6):529-530.
[2] 周带红.手术患者护理交接规范化管理的体会.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10):3956-3960.
[3] 徐双燕, 王惠琴, 唐碧云, 等.手术患者交接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5):422-424.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法;效果
手术的成功需要护理人员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所需要物品,尤其是一些微创手术,因术中使用的器械、设备较为特殊,且消毒方法也较为特别,因此一旦护理人员不明确手术相关要求,或者是对术中使用器械不了解,往往容易出现术中用品准备不全的现象,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的能力对手术成功与否具有直接性的影响。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属于终身性护理学教育,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因此,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成为医院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临床护理人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接下来,笔者主要谈谈护士核心能力层级管理培训方法的措施。
1 成立层级管理小组,明确各层级的职责
层级管理小组由手术室内的护士长与护理人员组成,其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且学历需要为本科及其以上。由手术室护士长直接负责制定各个层级的培训制度,同时选择一名小组长,要求小组长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表达能力[1]。此外,组长负责制定层级培训的具体流程、层级培训的指引方法以及层级培训的年度培训计划,同时制定各层级导师的职责以及各个层级培训的目标及其具体内容。此外,小组长还需要提供与本专业相关的核心能力培训指导内容,并制定各层级晋级的评定考核标准及其内容。
2 设置层级培训的计划,制定层级培训手册
由手术室内的专科组长依据《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中关于手术室核心能力培训的相关内容,在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各个层级手术区内专科需要接受培训的相关内容,同时制定手术室内各个层级的培训手册。针对不同的层级,其培训内容的侧重点应该不同,这就要求各个层级的培训内容应该具有该层级的特点,同时也要求各个层级的考核标准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2]。培训手册中应该包括九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信息、护理人员的晋级情况、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培训的考核情况、临床实践累计项目以及自身的实践记录情况、护理人员的手术笔记情况、护理人员的自学笔记情况、专科小课的记录情况、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以及手术室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护士长在制定组长培训内容与培训计划时,应该在结合组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护理工作的具体需求进行制定,同时还应该安排组长定期参加院内与院外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以及专业培训,从而使组长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专科发展的最新信息。
3 各层级考评的定级,制定核心能力学习本
采用自评方式与他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层级评定,按照能力自低到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N1、N2、N3级以及N4级,同时要求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明确不同层级对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要求。此外,给每一个护理人员发放一份培训登记本,告知所有护理人员将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登记到培训册,并在护理人员完成任务后由指导老师签名。
4 采用一对一培训,鼓励自学
在带教的基础上,采用一对一指导。高层级护理人员对低层级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培训指导,而低层级护理人员遇到疑问时,可以直接向上一级指导老师请教,而上一级指导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对下一级护理人员进行认真指导。这种培训方式不仅能够使低层级护理人员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还能够督促高层级护理人员进一步完善自己[3]。此外,自学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新业务与新技术,护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后,还应该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采用网络、书本等形式,不断补充自己未掌握的内容,使自己不断熟悉并深入理解培训内容。这种方式能够使低层级护理人员及时发现自身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补充。
5 各个层级培训的内容及其方法
5.1 N1级护理人员培训
新的护理人员需要在半年内熟悉并掌握手术室内基本操作技能、各种规章制度。采用专人带教与集中教学相结合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专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临床思维能力及围手术期患者管理能力的培训以及应急和协调能力的培训,并分阶段进行多次考核[4]。经多次考核后,在三个月内,新的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并掌握手术室内的基础操作,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中小手术、常见急诊手术,待护理人员接受三个月专业基本功训练之后,再跟班进行临床带教,使护理人员能够进一步掌握手术室内护理工作的特点,具备独立应付各种手术的能力。
5.2 N2级护理人员培训
采用各专科定期轮转的方式,将基础护理操作与专科基础护理操作进行有机结合,使护理人员能够充分熟悉并掌握专科开展的新手术、技术操作以及新技术的洗手配合等方面内容,培训重点应放在新的护理人员在上一级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各种专科常见巡回配合。
5.3 N3级护理人员培训
采用各科轮转的方式,手术配合中主要以大中型手术作为重点内容。在轮转的过程中,应该有计划性地将某一专科作为侧重点,同时结合各个专科自身的具体需求,针对性地增加某专科手术的配合机会,从而为新的护理人员转变为专科手术护士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5.4 N4级护理人员培训
对于该层级护理人员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以熟练并掌握专科开展的新手术、新技术的配合方法为主,同时要求该层级护理人员应该负责低层级护理人员、进修护理人员的专科带教工作,并负责其护理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
6 监督层级培训,考核层级培训结果
高层级护理人员每次对低层级护理进行指导完毕之后,应该及时对低层级护理人员进行提问,并对低层级护理人员的回答结果进行及时记录,同时对低层级护理人员的手术笔记进行认真检查。组长对组内所有成员的培训情况进行检查与督导,保障各层级的护理人员能够按照培训要求完成培训内容。组长定期对本组护理人员中的2名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室护理理论知识的提问,并对其护理操作技能进行考核[5-6]。此外,根据各个层级的培训情况,由组长负责出题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每季度的考核,并根据组长的意见评定出可以晋级护理人员的名单,再由护士长对可以晋级的护理人员进行考评。对于符合晋级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科内考评后,再由护士长将名单报告给医院手术室专业的小组组长,待其通过手术室专业小组考评后可以晋级,并对其进行下一级的培训。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手术室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护理操作能力与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与专业的护理服务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采用层级管理方式对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进行培训,要求全面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护理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与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而满足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龚兰英,杜凤娟,肖斌.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1,12:106-107.
[2]宋汝华.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1,08:266-267.
[3]李佩娜,翁永彩.手术室专科护士分层级核心能力培训效果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1,04:49-51.
[4]杨朝蓉,洪奕珊.手术室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1:85.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
现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管理属于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所需的护理人员较多,且工作时间十分集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专业知识,这时仅仅依赖护士长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1]。该文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发现实验组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成效显著,可在手术室管理中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对照组共有手术室护理人员16名,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1.2±1.8)岁。实验组共有手术护理人员16名,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0.8±1.1)岁。再分别于对照组与实验组手术室中选取出55例手术案例。经过比较发现,两组对象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予以手术室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根据护理部门每个季度所需要进行的交叉检查内容,将手术室的的质量管理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分别为教学组、压疮组、消毒组、管理质量监测组、护理文书检查组、五常法组。每个质量控制小组设置质量检控员2名,监控员的选择经过科室领导层的详细考察,选取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护师担任[2]。并在科室内形成以科护士长、护士长到质量控制员、专科组长的四级质量控制体系,从而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控制[3]。科护士长以及护士长主要负责对科室护理质量的全面整体把握,各质量控制员主要负责所属质量小组的护理质量问题,并对所在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做好反馈工作。依据其中检查出来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由专科组长负责对各手术室开展的手术与专科组进行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配合。②各质量小组的主要控制内容。五常法组主要负责对手术室内部区域划分是否科学合理进行检查,并检查手术室内的环境是否整体、是否做到无菌,符合手术开展的要求。对手术室内的各类标签是否完整、标识是否清晰以及会议记录、药品管理情况等进行检查。教学组:负责对手术室开展的和列培训计划、以及培训落实情况、业务学习情况等进行核查,对护理人员的三基操作落实情况等进行考察。压疮组:对压疮进行评估检查,预防压疮的发生,并对压疮情况进行预防登记,检查患者的手术安置是否科学合理[4]。消毒隔离组:对手术室中无菌物品的放置进行检查,还需要对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室内氧气湿化瓶以及相关吸痰装置的放置、内镜处理情况、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管理等情况。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将手术室内的规章制度、手术流程、应急预案以及岗位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护理文书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将术中护理工作记录单以及手术安全核查单、医嘱签名单等进行检查。③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护士长依据手术室中质量控制员以及专科组长的反馈,并结合手术室中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每一小组的质量评价标准。经过手术室的全体人员讨论后修订。质量控制的指标以及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病房病历等相关情况是否符合标准。④明确质量控制员的工作职责。质量控制员根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定期定时对质量进行检查。另外护理文书的质量检查员对病历进行随机抽查,对护理记录的质量进行检查[5]。质量检查控制员对检查情况进行实时检查,并在每周都将质量检查的结果汇总出来报告至护士长。相关人员就汇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⑤定期开展培训。对于手术室中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告知其参与到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可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显著提高。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位护理人员都可在科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还需要严格掌握相关的质量方案,之后再由护理组长对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进行讲解。向每位成员发放质量控制标准表,对于其中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标注,并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总结,积极开展组间讨论。讨论结束后可组织专人对其进行调整修改。每个质量小组的成员都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职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成员的护理质量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护理操作质量、基础护理工作质量、健康教育开展质量、心理护理开展质量以及护理科研质量等等。每个季度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做好统计记录,防止出现较大误差。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操作得分为(90.25±1.23)分,护理科研得分为(92.35±1.87)分,基础护理得分为(91.21±0.98)分,健康教育得分为(91.24±1.97)分,心理护理得分为(92.54±1.11)分。实验组护理操作得分为(97.24±0.74)分,护理科研得分为(95.85±1.24)分,基础护理得分为(98.21±0.54)分,健康教育得分为(95.37±1.38)分,心理护理得分为(97.44±1.72)分.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手术室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改进,这种管理模式是在现今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提出的,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程度激发,进而促使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相较于之前得到显著增强。由于质量控制小组的分类不同,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基础护理小组知识对手术室中的区域划分、手术室环境等进行检查。压疮控制组则是对患者的压疮进行评估、治疗,并商讨如何做好患者的压疮预防工作。消毒隔离小组主要是对无菌物品的放置以及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患者手术时的摆放是否合适进行检查等。通过将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由单一的护士长控制改为四级管理模式,就可对管理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明晰,形成层层负责的体制,使得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得到全方位、系统化的控制。另外,在手术室中设置不同的质量控制小组有利于使得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并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活力得到有效增强[6]。在手术室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科室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护理部门的护理质量评分得到有效提高。护士可直接参与到手术室的管理之中,不仅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手术室护理工作骨干,还可以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积极发挥个人的才能,使得科室的凝聚力、专业发展活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将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对质量控制的标准以及内容集体制定,可使得各项工作的重要性都得到明确。这种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以管理者经验为主的现象,有效提升管理的水平。另外,在手术室中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可将各项护理工作的质量得以量化,并对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客观科学评分,以此作为每位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标准。这种方式也体现了医院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以及客观性,更令人信服,有利于在科室内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
作者:时征 单位:济宁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王素云.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9):94-95.
[2]张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06-108.
[3]李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2):110-111.
[4]李蕾蕾.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67-168.
关键词:术前访视 新模式 影响效果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传统仅仅配合医生手术为主的单纯操作或只在手术台上与患者接触,而是在手术室的内容和程序中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1]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访视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考虑患者的需求,将人的关怀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在手术期护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我院手术室开展对择期手术患者运用新模式进行术前访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采用对照方法,选取86个病例,皆为我院于2011年6月至12月选择性手术病人,男50例,女36例.手术类型:骨科手术37例,普外手术29例,妇科手术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病人均由同一名护士进行术前访视。
2.具体操作
2.1方法:手术室护士术前1天到病房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术前访视内容标准进行访视;实验组采用新模式的术前访视内容进行访视。
2.2术前评估和查阅病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方式和内容均一致,手术室护士仔细查阅患者病历后,与主管护师、责任护士联系,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患者身体状况、健康史、过敏史、手术史、药物应用状况辅助检查结果,手术的一般信息,患者对手术的了解程度。
2.3访视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术前宣教,实验组采用新模式的术前宣教,[3] 具体的访视方案如下;
2.3.1先自我介绍,说明访视的目的。
2.3.2介绍手术室环境信息、手术室的具置、手术室内的温度,借用多种方式介绍无影灯、麻醉机、手术床等仪器的功能和作用、手术室人员的组成。
2.3.3介绍手术流程信息,手术当日的接送人员及方式,入手术室的大致时间,入手术室后的主要流程及术后苏醒的时间和地点,术中留置导管的作用。
2.3.4介绍手术过程中的感觉以及不舒适的信息,如进入手术室后,输液时,由于针头比较粗,感觉会比较痛,但可以忍受,手术室内有些仪器会发出较大的声响,如电刀、超声刀、吸引装置等,属于正常现象,椎管内麻醉或局部麻醉患者手术过程中意识是清醒的,只是手术区域不会疼痛,但会有感觉。全麻苏醒后,因气管插管刺激,咽喉会感觉不舒适,如有插尿管,会产生尿意的感觉。效过后,可以给手术后镇痛泵持续镇痛。
2.3.5根据患者的疑虑和担心,给予解答及心理疏导,尽量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使患者积极主动应对手术,并告知家属手术期间在何处休息等候的信息。
3.结果
3.1患者满意度调查。术后随访患者,发放并填术患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4.讨论
4.1手术室护士宣教内容,主要是从患者离开病房到术后回到病房这一段时间的相关信息。
4.2新模式术前访视,增加了对患者心理状况和手术流程信息,感觉及不舒适信息的详细介绍,删除了与病房护士重复术前宣教内容,如术前禁食禁水期间,术前摘除假牙,不要佩戴任何装饰物,女性病人不化妆,沐浴更衣,贵重物品不带入手术室,特殊情况,如发烧、咳嗽及女姓病人来月经需及时告知。另外还删除了与麻醉医生重复宣教的相关信息。
4.3对患者的影响。通过手术室护士新模式术前访视,从而让患者在术前对手术有充分的了解,解除患者的疑虑,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保障术中各项指标平稳,使手术顺利完成。
4.4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新模式的术前访视对手术室护士提出来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术前访视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及丰富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通过术前访视增加了手术室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感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显著增加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提升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4]
综上所述,对手术患者实施新模式的术前访视,增强了手术室的整体护理,使手术患者在术前得到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方面的护理,不但可以增加患者满意度,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手术室护士实施新模式的术前访视,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晓敏、哈梅芳 术前访视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第03期。
[2]陈慧丽 手术室开展术前访视的现状与展望[J] 临床护理杂志. 2008.7(2);47—48
【摘要】:儿童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需求,尤其在护理内容和护理技术要求方面,更是内容繁多。手术室儿童护理更是如此,以其专业特殊性有别于其他护理工作。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以人为中心的关爱理念,根据儿童患者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手术室儿童护理 人性化护理模式 探索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机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生物-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儿童患者,一旦入院接受手术治疗,全家担忧紧张,家长对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期望极高。如果护理工作达不到患者家长要求,往往会引发医患争端,特别是一旦出现护理者工作不到位,更易造成医疗纠纷。因此,护理工作者在严格遵守操作程序、规范医疗护理行为、明确自身在医疗护理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的同时,更应该树立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做到“以患儿为中心,以患儿家庭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护理诊断为核心”。最大限度的体现生命的价值的人性化护理,不但可以减轻儿童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恐惧,也可以减轻儿童家长的焦虑,得到家长的理解、尊重、配合和支持,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1.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和外延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集创造性、个性化、整体性、有效为一体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使患者在精神上处于满足的状态,生理上处于舒适的状态。人性化护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需要转变“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模式,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整个护理工作的中心,这种护理理念完全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患者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完整的人相符合的。
值得一提的是,手术室儿童护理工作中的人性化护理更是个性化服务的体现,个性化成为了人性化护理的内质。个性化服务就是充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需求,“患者需要什么,我就护理什么”,是人性化护理本质的体现。手术室儿童护理工作有着复杂性和特殊性,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儿童对手术前后的护理需求不同。以年龄为例,6岁以前的学龄前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进入手术室后多表现为恐惧、焦虑,哭啼。这时,手术室护理工作者就要细致温柔的提供护理服务,可以给他们看图片、讲故事,并多说夸奖的话,使他们对手术室医护工作者产生好感、安全感。对于幼儿患者,护理工作者在护理时应尽可能多的抱一抱、轻轻拍一拍她们,这些都能很好的建立护士与患儿的亲密关系。对于6—14岁的学龄儿童,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对手术治疗已不那么恐惧,往往更担心自己的病情,从而产生忧郁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努力取得他们的信赖,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儿的健康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最佳状态。
2.人性化护理具体实施模式
手术室儿童护理以其专业特殊性有别于其他护理工作,在护理内容和护理技术要求方面,内容繁多,护理工作者要将人性化护理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
2.1术前患儿心理护理
手术室接到手术任务即手术通知单后,护士长应立即组建本台手术的人性化护理小组,护理小组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术前准备。一方面是同手术医师交流,了解整个手术的麻醉方法、手术步骤、手术以及手术中需要的医疗器械及敷料;另一方面就是要走进病房,向病房护士了解患儿的护理计划,根据此来制定手术室的护理计划,同时和患儿及患儿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要耐心倾听患儿的主诉,使自己成为每项医嘱的把关者。根据患儿的年龄来采取适宜的沟通方式,尽可能与小病人建立其亲密的友谊,使小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对待患儿要耐心、温柔、细致,要多说鼓励、夸奖的话,尽量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情绪,使患儿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
2.2术中患儿关怀
当患儿进入手术室后,护理小组成员要热情、积极的迎接小病人。护理人员在做术前准备的同时,可以和患儿进行交谈,交谈内容应以轻松话题为主。也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向患儿介绍手术室环境,这样能更好的消除陌生环境给儿童带来的拘束感和不安感。对于学龄期儿童,可以告诉他一些手术过程中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询问其喜好,适当的播放一些轻音乐。对于年龄较小的学龄前儿童,手术期间巡回护士可以对患儿术野以外的肌肤进行抚摸,让患儿感到安心。
患儿进入麻醉状态时,护士应给予更为周到的关怀。继续保持各项护理工作的合理有序,做到稳、准、轻、快。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心电监护,保持输液的通畅,同时也要注意调节室温防止患儿着凉。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麻醉状态下,也不要随便议论患儿的病情,以保护患儿的自尊心。尽可能的满足患儿的要求,手术结束时做好手术的后续护理。由巡回护士与麻醉师一起安全送患儿回到监护室,与监护室护士积极沟通,全面交待手术中的情况以及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2.3术后探访
人性化的护理模式需要我们护理工作者切实的关心患儿的术后恢复情况,因此手术室护理工作并没有因为手术的结束而真正完结。手术后第2天应抽调护理服务小组成员对手术后的患儿进行探访,询问患儿感受,了解术后的一般情况,例如切口的疼痛程度、有无感染或者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对患儿的不适给予安慰,对家长的疑虑给予解释。另外,学龄前患儿多具有多动性,这就需要要求家长随时注意防护,防止患儿术后恢复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另外,护士应多理解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在和患儿家长沟通时应多说些贴心、关怀的话语,让患儿家长感受到护士对患儿的关爱和重视,从而达到护患和谐。最后,要积极了解患儿及患儿家长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尤其是当他们对护理工作提出问题时,作为护理人员要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把他们的投诉、意见、抱怨、建议、表扬、赞美等作为宝贵的财富。
总之,将人性化护理模式纳入到儿童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去,对于患儿的整个治疗过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将无温度的学科护理操作与温暖的人性化护理相结合,不仅有益于儿童患者的身心健康,促进儿童患者早日康复,也能不断的促进护理工的提高,达到护患和谐的良好状态。
参考资料
[1]孙燕,李丽娜.儿科住院病人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C]全国职业安全与临床护理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2007(7): 164
关键词:优质护理;门诊手术室;应用;效果评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门诊手术室作为医院的窗口科室,是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特殊场所,不仅对手术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对护理质量也有较高的要求。患者面对这种特殊的治疗存在很多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发生大大增加了如休克、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等意外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在门诊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优质护理是指护理服务以患者为基本中心,全面强化护理服务,落实护理服务责任制,深化护理服务专业内涵整体性提升基础护理服务水平。为了贯彻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以"患者满意、政府满意、护士满意"为目标,结合门诊手术室的特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法
1.1转变护理服务理念 现在患者对医疗的要求,更重视服务质量。因此通过科内组织护士集中进行培训、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有关文件内容,了解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理念,引导护士更新护理观点,结合门诊手术室的特点,制定具体优质护理实施内容。开展"三多式"优质服务,要求做到"六主动"。"三多"就多一句问候、多一点关怀、多一份换位思考。"六主动"就是主动介绍医院、科室及各项费用情况、主动与患者谈心、主动了解患者的需要、主动说明治疗措施、主动为患者做好事、主动征求患者意见。将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更多的考虑到患者的感受,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
1.2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对门诊手术室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能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知识全面,技术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首要的护理指征[1]。对科室护理人员按年资不同进行分层培训。熟记科室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掌握手术室常见手术的器械准备、护理措施、注意事项等。遇到新的医疗技术和护理知识要积极学习。在工作中碰到问题要及时提出,及时改进,确保护理安全,提高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1.3有效沟通 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服务意识、沟通技巧都是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原因[2]。一个好的交流开始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在平时护理工作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护士行为规范,这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外在要求。接诊护士的职业形象影响着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对医院管理的信任。在与患者进行护患沟通时,应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运用肢体语言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缓解及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使护患关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如何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此变得尤为重要,需要护士在平时护理工作中相互学习传授经验,提高沟通技巧。
在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进行沟通的对象不仅仅是患者还有需要进行手术的医生。当医生来到手术室时,护士应热情接待,礼貌用语。在术前与医生进行沟通,了解此次手术的目地、手术方式,是否需要提前准备的物品,手术包的选择、敷料多少、针线型号,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充分。在手术中如医生碰到棘手问题时也不应大惊小怪,保持镇定,抓住事情重点,迅速作出反应,积极配合医生给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定期询问医生意见与建议并加以改进,提高了医生对门诊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
1.4加强护理健康教育 护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患者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门诊手术室以临时安排的手术为主随意性大,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流动性及个体差异,医患和护患接触时间短等特点,每个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亦会有所不同的选择。同一种健康教育方式不能适合所有的手术患者,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健康教育前焦虑与紧张情绪较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及患儿轻,前者可以自己从书本网络等方面获取部分知识,而后者对手术知识了解少,不良心理反应比前者严重,为此护士对患者的健康需求进行正确评估,采取不同的方式、内容,以患者能接受为前提充分体现个体化,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手术全过程,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1.5手术室优质护理方法
1.5.1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前的应用 在门诊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由于流动性大,医患和护患接触时间短,患者对手术期望高。对比住院的患者来说,陌生的医疗环境,更容易引起紧张和焦虑。因此护士做好患者的术前护理非常重要。以前手术室护理人员接到手术通知后,术前只是简单核对一下患者身份就到手术室准备手术用物。现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从接到手术通知开始,护士就主动上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行自我介绍,让患者对门诊手术室及相关环境有所了解,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在给患者进行门诊手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门诊给患者进行手术的麻醉方式及单一,在手术前也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女性患者还应了解是否在月经期。通过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对患者作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门诊手术患者由于到医院时间短,对手术及相关疾病了解缺少正确详细的认识,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患者情况给与针对性的护理。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如疾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式及术后的有关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可以不需要用专业术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同时应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用和蔼的态度,亲切委婉的语言给与及时解答,减轻其焦虑或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有一个平和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同时做好家属安抚工作,让其在休息区耐心等待,避免给患者及手术医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手术前还应主动与手术医生进行沟通提前备齐手术所用器械及物品,提醒医生签好手术同意书并妥善保存,并征询医生对本次手术有无特殊要求。
1.5.2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中的应用 门诊手术室护士将患者带入手术室后,做好安全护理,确保手术间及手术有关用物不被污染,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调节保持适合人体的温度以及空气湿度,确保患者在状态良好下进行手术。借助术前交流所建立的信任,做好和患者术中沟通,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减少其恐惧感,以积极心态迎接手术。
根据手术部位辅助医生安置患者,帮助患者手术条件许可下选取感到舒适的。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如提供枕头、被单等。尊重患者,保护隐私,将患者遮盖,并将其置于最舒适状态。
在门诊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均采取局部麻醉,意识清醒。在进行手术时更容易紧张不安,此时可以用肢体语言,使他感到温暖并且注意力得到转移,心情得到放松。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了解其现在心理状态,及时给予调整。
术中手术护理的重点为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手术室环境,并在术中加强护理观察,避免和尽量减少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避免器械碰撞,减少感官刺激,对于术中突发或危急情况应及时处理。除此之外还应密切注视手术动态,对术中所需要的物品及时供应。另外,手术室护理人员一定要给予严格清点查对,所用临床操作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4]。
1.5.3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后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协助医生进行伤口包扎,告知患者手术很顺利,和医生一起将患者皮肤上的血迹和污迹进行擦拭。肯定患者术中表现,扶患者下手术床上,帮助患者穿好衣裤及鞋,防止患者跌倒,询问其有什么不适,护送患者至观察室休息30min,取舒适卧位,观察手术切口渗血及疼痛情况,无不适方可离院。
详细交待术后注意事项、复诊时间、地点、联系电话,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患者术后焦虑,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如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意志力薄弱、烦躁均会加剧疼痛。告知愉快的心情对手术愈合的重要性。如需要做病理检查,应及时将标本送到检验室,做好交接。
术后30min如无异常情况,进行术后指导。嘱患者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按时换药;宜进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吸烟及饮酒;保持手术部位舒适,适当活动;告知换药、拆线时间;同时给患者书面的术后健康指导。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对进行石膏固定的患者,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告知其观察肢体末梢循环方法,防止包扎过紧,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同时应严格监测患者各项变化,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康复。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是优质护理的重要一环,患者此时虽然消除了对手术的紧张和焦虑,但又把注意力集中到术后的不良反应和手术效果上,对身体复原产生种种忧虑。通过患者预留的电话和换药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解答其提出的疑虑并积极介绍成功痊愈病例,鼓励患者。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优质护理,安全渡过手术恢复期,早日恢复健康。
2 效果评价
通过对手术患者随访和医生的满意度调查,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前相比较,满意度显著提高,消除了患者对手术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得到了手术医生对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肯定,确定了优质护理服务在提高门诊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3 讨论
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手术以及对危重患者实施抢救的地方,其环境要求也比较高,与此同时也需要较高质量的护理工作,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5]。门诊手术室一直是优质护理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以人为本观念的实际体现[6]。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手术室的开展,促使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和沟通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做好与医生的配合工作,使手术顺利完成。
优质护理服务与以往的护理相比,护理的目标不仅仅是机械化和医生合作完成手术,而是涵盖了整个手术流程,实施的时间比较长,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给患者进行温馨服务和健康教育,融洽了护患关系,消除了患者的紧张和不安,最大限度减少了医患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应加强的三项基本要求[J].医药前沿,2011,22:372-373.
[2]吴练,史瑞芬.护患双方对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的比较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13):16-19.
[3]李旭.肿瘤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749.
[4]王红霞,吴玉玲,何丽君.人性化管理在综合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5);7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