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6:11: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第1篇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都有赖于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内部的人员、工作等整合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战略作用,提高自身生产率,加强与外界的协同和合作,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现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这包含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性问题,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研究的就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研究的则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大竞争优势的问题,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意义。

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内外部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决策水平以及经营效益。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对象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管理模式却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信息化的实现目标实际上与美国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IRM理论奠基人霍顿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的“3E”目标――高效、实效和经济,是一致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信息技术,但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它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改变,这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有正确的变革导向,即为整个变革过程制定计划,通过变革导向和领导方式、全员参与等变革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绩效和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通过不同的管理视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企业相关业务的高效运作,这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研发、生产、销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决策、制度、技能、绩效等企业目标与组织的管理,企业入口、电子商务、Web服务等企业间协作。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中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三方面内容,其中,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又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五方面内容,以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1]。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内容框架

1)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

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能够对企业信息化工作涉及到问题给出参考框架,为信息化工作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主要包括战略性管理、需求管理、规划过程管理、实施过程管理、运行维护过程管理、业务运作管理和支持性管理等内容。其中,战略性管理是从战略一致性和信息化变革的高度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视图;需求管理是从业务运作的需求出发,采用相应的管理机制获取和规范业务需求,对企业信息化业务需求进行总结和整理,从而对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制约业务效能提高的瓶颈环节进行分析;规划过程管理要完成对业务的战略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则要使信息技术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信息维护过程管理则是要保持信息技术的优势,确保信息系统可靠运行;业务运作管理涉及到的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支持性管理则是为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相应的标准。

2)基础部分与战略规划。

基础部分指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信息化进行明确定位,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工作,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战略规划主要涉及到企业业务战略规划、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以及战略一致性模型与战略一致性匹配方法等内容,通过有计划性地开展信息化工作,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蓝图,为后续信息化管理工作确立指导原则和控制框架。

3)管理控制与相关技术。

管理控制部分涉及到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信息化成果评价等内容,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主要包括信息项目选择、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法和风险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实施、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增值,以及IT服务管理等内容;信息化成果评价主要包括信息主管设置、信息化项目岗位设置、信息化考核和评价办法,以及信息化工作进展评价体系等内容。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使能技术,这是为信息系统构建、运行、管理提供的支持性技术,主要包括集成平台技术、建模技术等,此外还涉及到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技术等基础技术[2]。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

根据美国管理系统协会设计的企业集成成熟度模型,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设置为五个级别,即无管理、单机级管理、技术系统级管理、IT服务级管理和战略一致性管理。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战略一致性管理,该级别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最高级别,在此阶段,企业成功的建立了支持企业战略业务目标的企业级以及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使信息化战略规划与业务战略规划保持一致,业务与IT技术全面融合,借助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能够为企业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方向上的指导[3]。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IT系统得到有效的应用,并让信息系统绩效最优,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而是要向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IT 管控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探索一套操作性强的思想或方法,用来有效地规范、指导和管理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提高信息化实施成功率,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在企业建立和运行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管控,解决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无章可循,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

根据ISO9000对管理系统的定义,可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理解为: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过程为控制对象,以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为目的,由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驱动的一个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建立一套指导、控制和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的运作程序,与企业其他标准化管理系统一样,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控制各种过程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

在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划分为4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测量和改进”。这4个过程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按照顺序形成内循环。每个大过程又包含很多子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由这些过程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职责”过程规定了企业决策层的活动,其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明确部门职责;主持管理评审;系统的策划等。系统文件主要包括: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文件。系统文件作为企业标准(包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资源管理”过程保障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硬件、软件、数据、信息和政策。

“测量和改进”过程涉及企业系统改进和过程改进两个方面。其中,通过“内审”进行系统的运行控制,评价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和绩效。其中“信息化绩效评价”能促使企业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依据,主动评价信息化的绩效或重视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帮助企业走出“IT黑洞”,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准备和反应措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为改进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以及信息化建设持续、有效地进行提供保障。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4.1 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

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

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4.2 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4.3 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4.4 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运用过程方法,通过系统文件指导企业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避免出现缺乏监管、控制不力、运营不善等现象,有利于规范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行为,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朱瑜庆,张根保,任显林.标准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02).

[2] 张根保,朱瑜庆,任显林,曾旭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探[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03).

第3篇

【关键词】信息a化建设 信息化咨询服务 规划方案 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咨询是对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改造,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模式设计、业务流程重组、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应用。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管理规划过程,每个咨询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业知识背景、成功案例经验、有效的工具和丰富的知识库。任何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1 总体调研

通过对企业高层领导、各业务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下属企业管理人员的调研,对企业的战略、业务、管理、组织和人员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使信息化规划能符合企业实际,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支撑企业未来发展需要。

(1)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明晰企业的战略,为企业IT建设指明方向。

(2)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现状描述,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以便具体确定什么样的信息系统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3)了解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和IT如何支持业务的行业标杆。

(4)了解企业IT现状。

2 需求分析

分别从业务(业务模式和运作模式)和IT(IT现状与趋势)两条线索进行分析,IT战略与架构制定准备素材。对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和分析,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业务模式和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比较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寻找差距,明确用户需求。

(1)战略:将企业战略和IT战略进行整合,以便使IT战略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2)业务模式:对调研的企业现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关键业务流程,并建立企业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型。

(3)数据:对现有的企业数据以及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处理等进行分析,以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4)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信息系统或正在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了解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信息系统如何支持业务流程,以及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5)基础设施:了解和评估企业目前已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和评估。

(6)行业标杆:了解行业内IT支持的最佳业务实践,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7)评估企业当前信息系统的应用与行业内先进水平的差距,判断企业采用信息系统的机会,即提出需求。

3 方案设计

根据企业信息技术整体战略和主要业务需求,规划企业未来的信息系统架构蓝图,明确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需求联系。企业的许多改进机会,例如改善原有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报表结构等,往往都可以在设计新系统时同时考虑。方案设计阶段是整个咨询工作的核心环节。

(1)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2)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业务流程调整地机会,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BPR调整的机会。

(3)设计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总体框架。

(4)设计各应用系统功能结构。

(5)设计企业总体基础环境的技术架构,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需要。

(6)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安全体系。

4 实施计划

对规划方案中的应用系统的实施进行优先级排序,明确信息系统规划的整体实施时间、步骤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企业信息化过程进行投资分析;并制定信息技术管理模式。

(1)考虑企业业务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同时,结合信息系统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各信息化系统建设计划。

(2)对企业未来信息系统的投资按实施计划进行初步估算,并进行风险—效益分析。

(3)设计和确定IT基础设施及规范、基础实施实施策略和计划。

(4)结合企业未来的组织结构和实施建设的策略,设计和确定实施信息系统以及维护信息的IT组织结构,IT组织结构是实施和维护未来信息系统的保证。

(5)同企业高层及项目组确定未来信息管理模式及实施策略。

(6)制定应急方案。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已为中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搞不搞信息化,已经不是企业的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做出信息化的战略选择,自然是明智之举,是“做了正确的事情”。但在这种纷繁复杂的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把事情做正确”,把自己的信息化战略落到实处,取得成功,还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战术策略做保证。

参考文献

[1]倪明.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化咨询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01).

[2]刘建军.咨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8).

[3]武玲玲,刘晓松.浅谈信息化咨询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1).

[4]陈昕,巫华.发挥咨询公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J].江苏商论,2003(05).

第4篇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对外开放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小企业中的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日益活跃,现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形态。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专业分工程度极高,需求导向性非常明显,市场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触动它们最敏感的神经,它们必须不断捕捉市场商机,以差异化的服务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作为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信息就成为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元素,正确的信息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有可能让企业经营失败,一蹶不振。

一、问题提出

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竞争的内容由质量的竞争转向了速度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和知识的竞争,市场竞争的范围也由地区扩展到了全球范围。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各个国家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地感到压力和危机。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抢占战略制高点,则其后果堪忧。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接近5000万家,这些中小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资金不是十分雄厚,管理不是非常完善,信息化基础普遍较差,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

这近5000万家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直接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将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基础与动力,同时也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信息化观念落后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多经营者信息化观念淡薄,有的不完全知道信息化概念,不懂得企业信息化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有的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态度冷淡,认为可有可无,对推进信息化不积极。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明显的不足,造成很多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等待、观望、慢慢来的消极态度。有的经营者对信息化项目期望值过高,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甚至仅仅把它看成是纯技术的问题,如让技术部门主持信息化、盲目追求软件的高档次和高功能、没有意识到行业性限制,这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难以迅速推进。当企业信息化进行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的深层次变革时,多年形成的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长期的配销体系、基础设施合计品牌认知等,仍惯性作用于企业管理活动,牵制并阻碍企业向信息化更高水平迈进。

(二)企业信息化投资不合理

我国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资金拖欠、自有资金周转较慢、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加上企业自身经营风险高,造成企业资金相对缺少,最后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项艰苦而又长期的工作,实施周期长,风险高,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中小企业由于存在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信誉差等缺陷,在融资方面一直比较困难,以至于许多企业根本负担不起如此巨大的信息化建设费用。何况信息化的建设既要购买硬件和软件、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搞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又要在信息系统建立完毕后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这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改变少花钱多办事、开支第一、需求其次的心态和实际情况,这样,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实施过程。

此外,不少中小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投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相对滞后。这样“重硬轻软”的做法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收益。更有许多企业建了信息系统之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没有继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造成原有投资没有合理应用最终导致浪费。

(三)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

信息化人才匮乏也是造成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的症结。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企业信息化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只注重硬件、网络环境、系统应用情况等,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网络管理人才。从有关统计来看,中小企业每100人中信息技术人员还不到1人,其中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加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也常常面临人才外流问题的困扰:一方面中小企业用人机制本身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情况、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不能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很好的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没有高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企业内部信息化骨干力量流失现象严重,许多大学生和技术人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造成中小企业信息人员素质较低,对信息技术领悟和掌握程度差,没有或少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这为计算机及软件在企业的普及与应用上又增加了难度,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

(四)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致使我国服务机构分散,各自为政,各机构间交叉重复,无序竟争,服务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我国还没有行业性的、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很少,不能准确评估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

其二,缺乏企业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和实施监理制度,缺乏信息服务的良好宏观环境,缺乏合适的软件供应商为企业提供量身订做的信息化方案与个性化服务,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这些不足最终致使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衡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实施过程中的纠纷较多,软件市场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无序竞争问题。

其三,社会经济秩序不规范,有形市场不完善,网上营销缺乏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和支付系统,造成企业间销售、采购、结算等业务往来困难,制度环境相对落后,缺乏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法律保障体系,大企业(或关键环节的价值链)的带动效果不明显,企业从事信息化的外部激励因素不足,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

三、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

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看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要么认识片面,要么期望过高。论文格式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绝不是企业利用计算机,而是一个企业和市场完全结合的系统工程。它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让企业经营者对信息化有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中小企业增强信息化意识应当着重抓住增强“四个意识”,即:信息化意识、主体意识、风险意识和学习意识。中小企业经营者要对企业信息化予以高度重视,这单说的重视不仅仅是思想上的重视,更需要的是实践上的重视。经营者思想的重视,可以确保企业信息化战略方向的正确,使之认识到实施信息化的必要性,从管理层给予大力支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实践上的重视,则直接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败。除此之外,企业经营者还要加强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对信息化建设中产生的人的利益冲突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接受信息化所带来的处理方式、工作习惯的改变,从心理上认同它,要将信息化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进行。

(二)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合理投资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那么企业就应该考虑怎样以更少的投资获得更大的效益。中小企业绝不能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和产品,而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即以小投入迈出第一步,以后逐步投入,赚回利润再投入,以换取更多的利润,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

企业应当遵循既定的规划和战略,坚持实用原则,避免好大喜功、一步到位的盲目投资,做到逐步规划、逐步实现、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使得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短期目标根据长期目标而制订,长期目标根据短期目标而调整,对长期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念,对长期目标要作到充分完成、超额完成,确保长期目标的实现。如此稳扎稳打的建设战略才能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确保投入资金的合理使用。企业应尽可能地利用政府的相应扶持政策,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利用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在解决资金问题后,更重要的是资金的合理使用,因为资金的使用关系到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应用的成败,合理的使用、良性的循环发展能够积极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制订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合理完整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使其一者适应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使资金的使用符合需求,作到量体裁衣。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更是企业走向信息化的根本。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在员工的教育培养和激励方面投资不足,造成员工水平低下、人才外流。因此,对企业来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开发、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防止企业人才流失。同时,企业应加大对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制订信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培养一批既精通经济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要注意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培养一大批能够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使我国企业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派部分员工到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及先进的大企业去学习和培训,或定期请专家来企业培训员工,对急需的核心人才一要舍得投资引进,要善于和专科院校合作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或相关从业人员执教,或者到其他企业的优秀团队中学习,从而起到共同推动的作用。

(四)营造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对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有着重要作用,营造好的信息化环境首先要改善我国中小企业外部服务体系。一是侧重软件供应商服务,因为一个软件供应商能否优化中小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二是侧重社会服务机构,因为它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辅助的作用。此外,政府要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宏观环境。首先,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便利的优惠措施。其次,改善目前中小企业不良的金融环境,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信贷。再次,在各个行业协会中鼓励企业信息化的推行,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坚强后盾,使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发挥相应的功能。最后,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可以在自身机构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务信息化,或者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优秀典型,让其他企业有可以借鉴参考的例子,丰富信息化的经验,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方便。

结束语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己经步入了深化、整合、转型和创新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形态、治理结构、管理体制、运作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化;中小企业组织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在日益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风险与控制日益成为突出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应用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核心。

当中小企业花成百上千万甚至更多的资金开发、实施系统时,看清风险并进行有效地控制显然相对重要。要成功地向风险挑战需要的不只是驻足思考的能力,还需要规范的管理过程。能让我们在蕴含着风险和契机的环境中演绎成功的规范的管理过程就是风险管理。

第5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就建筑业信息化的建设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在我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从“带动”到“促进”;从“融合”到“深度融合”,充分表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空前的重视。我国“十五”“十一五”推动社会和企业信息化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大力实施信息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工程建设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仅体现了行业科技进步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行业的综合水平和实力。为加快推进建筑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企业科学发展,做好做强做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在“十一五”建筑企业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十一五”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企业紧紧围绕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特点、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进、企业主导”和“做有效益的信息化”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筑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据有关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企业在企业战略信息化方面有较快的发展和推进。其中采用企业战略实施控制的占抽样样本的58.8%,采用绩效管理信息化的占抽样样本的76.5%,采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占抽样样本的65%等。虽然抽样样本的数量不能覆盖全部建筑企业,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一些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建筑企业,通过狠抓应用,强调效果,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系统,建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十一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推动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展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和不同类型企业信息化的示范。1)完成了涉及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10项标准规范研究成果,涉及标准体系、标准术语、电子政务、施工、监理、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产品分类等;2)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快的发展,如:有7个企业建设了BIM示范应用项目;有20个企业实施了设计和施工一体化平台建设示范应用项目;工程项目协同管理信息化有20个企业参与示范应用;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包括知识管理、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等,在50个企业中等到实际的示范应用;还有其他内容的信息化项目在10个企业中建设并投入应用。虽然“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不管是应用范围和还是应用深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扩展的空间以及发展的潜力,这也预示着“十二五”期间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2“十二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1)培育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以各种方式促进、提高建筑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引导机制,促进提升信息化建设依托和服务平台的水平,采用典型示范与普及推广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营造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形成全行业、企业协同推进,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互动发展的新格局。2)以应用促发展。结合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联系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支持企业防范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的,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走科学、简便实用,且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化建设道路。3)狠抓应用效果。以科学发展企业统领全局,以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和做好做强做大主业为中心任务,积极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4)创价值见成效。在原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能力为目标,深化应用效果和领域,让企业信息化建设创价值、见成效。(2)发展目标未来,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应实现如下努力目标:1)以行业或专业领域为主,基本建立与信息系统集成、共享、协同应用有关的关键信息技术标准规范,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引导机制。2)大型、集团型企业,继续以企业管理标准化为抓手,要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建设、企业风险防范和主营业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形成一批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3)企业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企业,要在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完成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一批达到宣传有窗口、沟通有平台、核心业务处理有系统的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在不断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注重投资与成效平衡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企业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5)全面调查研究,总结一些有代表性的、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且应用成效好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优秀个人,建立信息化标杆,并加大标杆示范的推广应用。6)深化工具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力争在虚拟施工、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以及工程生命期质量安全远程协同监控与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基本形成软件产品或半成品。

3“十二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企业是应用的主体。建筑企业应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和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正确处理企业改革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管理模式、面临的风险和所具备的资源,选择不同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技术路线和建设内容。(2)机制建设是保证。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应站在建筑市场发展环境的高度,对参与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有关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应用绩效评价引导机制。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和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或信息化治理机制。(3)正确的技术路线是保障。建筑企业要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特别是在管理模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流程优化设计等方面有效地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集成应用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采用正确的技术路线,建立基于基础数据元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企业级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工作和管理;另外,还要不断提高信息安全的综合防护和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能力。(4)服务企业决策是目的。实现业务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应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企业实际需要,进行“高层”设计,“底层”探索,建设能服务于企业决策、协调配置资源和支持企业业务发展的应用信息系统。(5)应用效果是根本。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以防范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为根本,积极探索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制定企业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信息系统建成后,可应用、见成效。

4“十二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首先,建筑企业要紧紧围绕行业特点、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可行的、合理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机构、人员和资金落实到位。其次,要注重建设与应用并举,着力提高现有应用系统的集成水平,及时解决应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应用系统的完善升级。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扎实推进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的价值。再次,建筑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打造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管控平台,加快建设支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信息系统。在管理层面要建立保证企业发展战略“落地”、科学决策和资源协调优化配置的应用信息系统;在业务层面要建立岗位职责明晰、流程规范、业务过程可追溯、风险可掌控的应用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管控平台方面,企业要统一系统规划、统一技术平台、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机制。其中,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1)业务财务集成应用。建设以业务处理为基础,合同、预算计划管理为依据,成本、风险管控为目的,重点解决企业资金收支监控、执行与过程可追溯的应用信息系统。(2)工程项目质量安全保证与监测。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的主材赋予“电子身份证”,混凝土中植入芯片,记录施工过程以及实施、监督和验收人员,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测,为工程项目安全使用和维护提供科学数据。(3)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管理集成应用。建立工程项目设计三维模型数据库,重点解决优化设计、虚拟施工,为施工管理提供原型数据,尤其是工程量计算、施工进度管理、采购管理(物资、分包)、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等。(4)基于标准化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确立项目管理思想和模型,以施工预算为基础,优化设计项目管理流程,制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标准,重点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和移动应用。(5)建立电子采购平台。建立能满足企业相关组织、项目部、供应商、评标专家,协同工作的采购平台,满足采购相关方的信息沟通、评审定标、签订合同、合同执行监控、支付与绩效管理等。(6)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一批能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工具软件。根据技术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有关信息技术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一是通过建立或采用移动互联网,建立企业资源协调调度系统(EIM),掌握生产要素需求,及时协调企业生产要素。二是建立项目管理及移动业务处理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和有关数据的快速移动和交换。三是研发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及时采集企业管理知识和生产知识,加强企业知识积累、传播和应用能力。(7)注重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规划到实施和应用维护各个阶段,都要强化安全意识,从物理安全、系统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和制度四个方面全面建设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为企业信息化稳定应用提供保证。同时,建筑企业信息化要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遵循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加快制订符合行业、企业自身特点的标准规范,保障数据共享和应用系统集成。

第6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信息化;集成应用

当代社会,企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技术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企业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给企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助推剂。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需求等业务流程数字化,控制和集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内外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即时共享,使企业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到战略层的全面渗透,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挖掘隐含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信息化。

(2)生产自动化。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软硬件设施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消除盲目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数据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等数据进行处理,挖掘隐藏其中的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即时共享,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化管理。

(4)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化不只是简单地摒弃人工环境下的流程观念,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战略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经营模式的管理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信息化。

2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2.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制造业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信息化建设瓶颈多。部分制造企业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和理念上喜欢追赶潮流,采用高性能的设备,而不注重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经营模式相结合,对实实在在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缺乏实施指导。(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少。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企业对信息化的迫切认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只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缺乏对信息化后续的建设工作。(3)ERP应用增长速度快。多数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引入ERP软件。但是由于缺乏应用ERP软件的相关经验,以及在信息化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缩短ERP软件的实施周期,导致实施过程出现瓶颈。

2.2工业工程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能力,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其中包括人的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化和组织流程的信息化。此外,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一切的流程,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的构建、组织结构的变革等也应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客观地分析企业现状和需求,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策略。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对企业的物料、人员、设备、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进行改进及优化,其所具有的设计、评价、改进、创新等功能恰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1)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MRPⅡ和ERP作为IE范畴的经典信息管理系统,通过IE的理论方法解决了企业资源平衡、生产能力优化等问题,实现了对产品质量和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制造类企业中,ERP对采购、制造等一系列体系进行整合,促进了生产线上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增强了企业生产的协调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2)IE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数据和理想的软件运行环境(如人员的知识水平、设备的可靠性等),保证了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计划的准确性。(3)业务流程重组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BPR强调利用先进的工业工程和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改善企业质量和服务。(4)在现有工业工程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

我国工业工程和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国内企业管理技术基础薄弱,尚需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业工程水平和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下,企业要快速提高竞争力,需要工业工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是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应从长远考虑制定合理的战略方针。首先,企业应该在传统工业工程思想的基础上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其核心思想,避免直接套用其理念,实现工业工程的“本土化”,制定符合我国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体系。其次,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建性能稳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了工业工程的思想而孤立存在,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目标,明确信息化建设方针,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实施。

4结束语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将工业工程的管理理念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二者的集成应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晓艳,朱玉杰.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分析[J].森林工程,2007,23(2):91-93.

[2]宋飞舟.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工程是关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19(3):26-28.

第7篇

为加快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优势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有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源能力,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自动化、决策智能化、营销电子商务化。企业信息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对有效解决我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二)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示范企业的培育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及任务

(三)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每年培育3-5家重点示范企业,在设计制造、决策管理和营销系统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每年扶持20家左右的示范企业,实施信息化示范项目;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市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并取得成效。建成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平台和服务体系,普及网络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争取到2005年,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围绕上述目标,近期主要任务有:

重点抓好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电子、医药等主要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信息化改造。

围绕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机电一体化、应用数控系统等技术,提高行业和产品的技术层次。

积极实施对传统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嵌入式改造,迅速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逐步改善与之相关的电子认证、金融和税收、物流配送、资金信息库等系统和环境。

三、推进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措施

(五)各级、各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工作作为巩固和完善企业改革成果、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新世纪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规划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实施意见,组织相应的机构,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

(六)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信息技术和产品。加快对传统生产工艺的嵌入式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引进先进工艺装备、精密加工设备和测试手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等基础条件;继续实施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1525”)重大专项。

(七)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市重点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财政按项目年度实际发生额的12%给予贴息;市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按实际发生额的10%给予贴息,所需资金从技改贴息资金中安排。其中,对县(市)、区所属企业的贴息,市和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60%和40%。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税务部门批准,其折旧率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八)完善*市企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平台。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特色,提供相关的最新消息、政策法规、科技动态、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实现实时交流和直接对话,落实普及工业企业上网工作。

(九)积极发挥专家作用。聘请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组成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咨询专家组,参与制订我市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和信息化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

(十)积极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高级人才。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和实施再教育提供便利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化绩效; 价值链;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55-05

一、引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1月颁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两化融合的目标是推动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随着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推进,信息化的绩效愈来愈受人关注,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评估其绩效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由于信息化绩效具有长期性、无形性、间接性的特点,在短期内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效果很难显现并且很难全面衡量,因此,在理论界尚未形成评价信息化绩效的统一标准。本文围绕上述目标,应用价值链理论构建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在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价值链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是由资源和能力组成的,具体而又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源泉,这些具体的价值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分为内部后勤、生产运作、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外部后勤,辅助活动分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采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共同促进企业价值的产生。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标是希望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管理和流程运行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以使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以支持设计、生产、管理集成一体化的企业运作。因此,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当中,不仅可以评价企业实施信息化以后内部业务的协同能力、各种内部资源的共享能力和使用效率,还可以评价企业与外部的协作效率,使企业认识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提升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正确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有关企业信息化绩效的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晶、黄京华根据资源理论,将企业的资源划分为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IT关系能力和IT战略能力,提出了IT价值综合模型;张军玲(2013)结合平衡计分卡和绩效棱柱思想构建了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发展潜力、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化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陈宪宇(2010)以平衡计分卡为原则构建了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网络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程翠凤(2010)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构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王玉红(2014)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基础,从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客户、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发展四个角度来构建信息化指标模型;游南海(2005)依据价值链理论,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物流、研究与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七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胥洪娥等(2013)以企业信息化能力和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基础建设、人力资源、战略、应用状况、安全、效益指数等在内的信息化绩效基本指标;刘荣坤(2011)从信息化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并结合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综上,目前的研究多基于资源理论角度、平衡计分卡角度和价值链角度来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但是,这些角度都有自身的缺点,资源理论注重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而忽略了过程指标;平衡计分卡包含了过程指标,却不能反映需改进的生产运营环节;以价值链角度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可以弥补以上两种方法的缺陷,但已有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大多注重企业信息建设水平,而不是信息化的实际绩效,也没有系统地根据波特价值链理论从价值链上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基于价值链上九种活动来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基于价值链的信息化绩效产生机理分析

(一)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内涵和特征

企业信息化绩效是指企业在应用信息资源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效益。实行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价值链上的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的流程,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的管理活动,提升管理水平;企业各种能力的提升也会形成协同效应,改进企业的绩效。信息化绩效与一般绩效相比有显著的特点:

1.间接性。信息化为企业价值链搭建基础平台,通过对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活动的支持和改造而增加企业价值。

2.长期性。信息化在企业内的价值增值转化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企业实施信息化之后,它的绩效在短时期内很难发挥出来。

3.广泛性和无形性。信息化在企业中影响很大,涉及到价值链的各个方面,同时它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多是无形的,例如管理能力的提升、竞争力的增强等,因此不能仅仅用财务指标对其进行评价。

(二)信息化绩效产生机理分析

首先,企业投资于信息基础设施,使企业内部注入信息化要素,之后再经过企业信息部门的加工处理后,形成不同的信息系统,转化为企业的信息化资产,完成信息化的第一次增值;其次,这些企业信息化资产作用于企业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对这些活动进行合理优化并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化的第二次增值;最后,信息化要素转化为生产力要素,通过价值链的分解、重构、整合和集成,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强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加。参照丁新超(2008)的观点,结合一般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链上的九种活动,本文提出企业信息化绩效产生的过程,如图1所示。

信息化会影响企业价值链中的九种活动,同时这些价值活动也在创造和使用信息,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提高价值链的效率,增强价值链的适应性

信息化使价值活动各环节的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从而降低成本,使企业以低成本提供更高的价值。同时,信息技术使企业的信息渠道更加顺畅,能够对客户需求、市场信息、宏观环境等外部因素作出及时的应对,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2.延伸企业的价值链

信息技术的实施使企业内部价值链各活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得到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也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协同合作的伙伴关系,使企业内部价值链向其上、下游企业延伸,形成产业价值链。

3.优化价值链上的各项价值活动

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价值链的各环节中,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了各环节效率,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对各具体价值活动优化如表1所示。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分析,应用价值链理论,以价值链上九种活动为基础,同时考虑企业价值链与企业外部之间的联系以及各具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建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总的来说,依据价值链的思想,以价值链上九种活动为框架进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能够较完整地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这也是价值链理论的优越性所决定的。这一评价体系既衡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注重评价信息化对企业产生多少实实在在的价值。

五、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之后,为了使评价更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还必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即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中既有定量评价指标也有定性评价指标,而层次分析法对于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价较为适合,因此本文对专家进行调查问卷,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指标权重的计算

首先,把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划分成三层,包括目标层(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准则层(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和采购);指标层(具体评价指标)。根据专家打分结果,采用9级标度法对判断矩阵进行赋值,得到以下两个矩阵。

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A:

A=■

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B: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在此基础上利用yaahp软件计算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二)一致性检验

利用yaahp软件检验一致性,得到准则层一致性指标C.R.=0.0093,指标层的一致性指标C.R.分别为0、0.0039、0.0088、0.0088、0、0.0817、0.0176、0、0.0176,均符合一致性检验的要求。

结 论

本文基于价值链的思想,从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影响机理的角度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价值增值和信息化结合在一起。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从权重分析可知自动控制柔性程度、产品成本降低率、准时交货率、客户满意度和内部信息共享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绩效的重要指标,权重都超过了0.05,因此企业想要提高信息化绩效,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努力。目前,信息化绩效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普遍认可的成熟体系,在实践中的成果也很少见,因此本文也只是一种研究尝试,提出的指标体系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所处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指标体系的内容进行分解提炼,对指标的权重进行适当的修改。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S].2014.

[2] Tom McGuffog.The Obligation to keep Value Chain Management Simple and Standard[J].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7,2(4):124-133.

[3] 杨定泉.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11(6):45-47.

[4] 张晶,黄京华,高皓.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价值综合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30-136.

[5] 张军玲.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3):86-88.

[6] 陈宪宇.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6):90-92.

[7] 程翠凤.基于BSC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0(7):23-26.

[8] 王玉红,赵斌.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构建与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4(10):43-46.

[9] 游南海.基于价值链模型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 胥洪娥,刘丹.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信息化绩效生成机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3(3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