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09:37: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摘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整个人生性格塑造产生决定性作用,对周围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本文首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教师在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婴儿童教育的途径,以期为提高婴儿童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心理;教育行为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儿童一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也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儿童健康教育的主题。关注和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父母培养孩子的必备素养,也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为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对其健康成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重要的影响着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对儿童的教育也更加全面,既要培养孩子学习知识能力,又要培育其情感、能力、态度以及技能等多方面的,必须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在这些方面当中,儿童的健康教育应该放在第一位。必须高度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保护儿童的生命,同时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儿童教师,则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水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和素养,从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入手,作为培养好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强调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用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武装自己,达到教学相长。

1、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习环境是陶冶情操和培养性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儿童时期的学习环境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俊丽在对儿童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后,也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这也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关键时期。在儿童的成长当中,与周围人群的接触和交流产生的感受,形成了他们对社会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感触。而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最佳的时期,如果能够积极的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等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儿童追求正确方向、形成意义的能力的勇气。

相反,如果对孩子形成了不好的教育,不但会使儿童形成信心缺乏、内疚等不良心理,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这在儿童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如果处置不当,没有修正的话,将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决定性作用,使儿童期的不良状态,容易延续到青少年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一生的发展。从小的角度来说影响儿童个人的一生,从群体性角度来看,影响着国家发展后备力量。

2、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我们应该把儿童各项教育融入其生活当中,期待儿童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成长,特别是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同其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贯穿于生活之中,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儿童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当中,塑造儿童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在性格塑造的同时,完善儿童的心理健康。

而在儿童的知识、技能教育当中,应该更加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的教育以及生活当中,通过与其他儿童或者同伴的相处,形成自我意识的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以及社会化、个性化的协调发展,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必然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合群意思对儿童团队协作能力、接触社会的愉悦性等均产生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不需要挤占其他教育的时间,而是将心理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他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各环节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并通过教师的实时动态跟踪和观察,有意识的去培养儿童的心理,形成心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配合。

二、加强教师对儿童关爱、滋养儿童健康心理

1、教师的关爱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因为关爱,才让生活更加美好,对于儿童的教育更加不能缺少关爱。儿童正处于性格塑造期,老师的关爱会让儿童更愿意与老师、与周围的群体接触,形成外向、乐观的性格。老师的关爱,有利于老师对儿童的了解,同样有利于儿童对老师的兴趣和加强其与老师沟通的偏好,形成老师与儿童之间的友谊桥梁。

教师的关爱会给儿童带来安全、自信、信任感,同时也能够形成儿童对教师的信赖和好感,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对儿童全心全意的关爱,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沟通了解是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真正了解了儿童心理的需求或者欠缺,才能及时的对其更在。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往往儿童有不良情绪时,他们一般不太愿意正面向他人表露,但大多数孩子会以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大部分儿童是喜欢和老师分享心情,但也有一部分儿童不愿意这样做,当然他们很愿意和同伴分享,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悄悄话”等活动形式,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情去和同伴、老师、家长去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可以通过语言交流、画画卡片等形式表示出来,也可以写信、打电话,多种渠道让孩子们把所想的表达的出来,使其苦闷情绪得到宣泄,这其间对儿童的形成自我认识,情感的表达,与人的交往有很好的发展实现。总之,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去了解儿童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儿童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儿童成长过程当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家长、老师以及玩伴,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出生之后接触最多的人群,与儿童之间已经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对孩子有了较深的了解,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作为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群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作用。

而儿童教师必须利用好家长对你孩子了解的优势,多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加深对儿童生活经历、性格习惯的了解,同时加强与家长互动配合,形成合力,在儿童后期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及时的掌握儿童的信息,从多角度对孩子的状况进行分析,与家长一起完成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也能充分的得到儿童家长的认可和肯定。

四、总结

儿童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儿童的培养都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其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教师在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教师应该通过全心的爱、充分沟通交流以及和家长默契的配合等方式提高对儿童心理教育的培养水平。(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1]龚立峰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心理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李妮,李曼 沙盘游戏与儿童心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戴浩 略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教育[J]当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1:(11)

第2篇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关注孩子成长,就是关注社会的未来。当前,教育孩子成了人们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事情,它比任何工作都难。本文通过观察儿童成长行为、走访基层老师和家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前社会学龄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隔代教育、功利化成才观、家庭教育缺失、心理教育淡化、垃圾食品、人身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解析。

一、隔代教育致使教育偏差低效

据统计,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70%以上。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只管孩子吃好穿暖,家庭教育、感情沟通基本是空白,成长只有顺“天命”,久而久之,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方面与其他同学差别很大。

二、功利化成才观使教育畸形

受“学而优则仕”封建思想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还是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许多学生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的孩子,便想方设法让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在功利化追求的驱使下,不少孩子迫于无奈,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狂奔”。这种功利化成才观带来的巨大压力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潜能的发展被限制,更可怕的是,在学习的重压下,一些孩子不仅学习没变好,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了,严重的还会毁了孩子将来的生活。

三、家庭教育缺失使孩子成为“问题学生”

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成千上万的家庭普遍存在教育缺失的问题。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殊不知,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无数所谓的“问题学生”,究其根源,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因此,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父母之教,乃是教育之根本,先入为主,根本培养好了,枝叶自然随着好,这是教养兼施之道。

四、心理教育淡化是孩子成长中的“伤痛”

家庭成员尤其夫妻之间的和谐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家庭成员如果不和谐,年幼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绪问题。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表现为性格孤僻、行为怪异、逆反心理严重,这种心理伤痛在留守儿童中更为普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多为孩子创设和谐、团结、友善的心理沟通渠道。

五、垃圾食品是孩子成长中的“毒瘤”

近年来,“大头娃娃”“毒大米”“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一次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社会各界疾呼要高度重视垃圾零食泛滥问题,尤其要关注农村孩子的食品安全,保障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一些商家往往抓住孩子贪吃的心理,销售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保质期三无的低廉食品,农村留守儿童购买低廉食品的现象更多,孩子上学老人会给零花钱,垃圾食品既便宜又合孩子口味,自然成了孩子的不二之选。这些劣质食品“畅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学生和家长的健康意识淡薄所致。

六、安全问题是孩子成长中的炸药包

调查显示,3~12岁儿童中,多数孩子安全意识淡薄,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意识,不知道躲避风险,由此导致我国每天有幼童因车辆、溺水、高空坠落、烫伤、磕碰摔伤、火灾等意外因素,而受伤、致残甚至致死。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更好地保证孩子上学放学安全,已经成为重大课题。儿童安全教育要落在平时,首先,家长要尽好自己的监管责任,家长平时应多给孩子灌输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孩子认识和辨别危险的能力;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面对年龄小、控制力差、安全意识差的孩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看图画、观视频、讲现实案例、交流互动等形式,把远离危险、安全避险的重要性和方法说清讲透,同时,可以开设游泳课、逃生课程等,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和防溺措施。

总之,我们要整合学校、社区和家庭资源优势,对孩子在隔代教育、功利化成才观、家庭教育缺失、心理教育淡化、垃圾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入思考,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手段,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59-03

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美丽的花朵期待绽放,但他需要来自生命的阳光。如果阳光一直没有照进这样的地方,那么含苞未放的花朵也许将永远不再开放。然而滋养幼儿精神和生命的阳光,就来自于我们的心里、我们的爱、我们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1]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许多心理问题。如说谎、自私、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攻击等问题。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奥秘是爱,爱的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幼儿有强烈的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的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并学会从爱别人中得到快乐,提高自我意识。

教师要学会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对不同的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都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一生。[2]

2.自主自理教育。在幼儿健康成长中,首先应该让孩子做到的就是能够自理。从目前中国现状来看,“412”家庭在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家庭结构。由于家人的溺爱,许多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中,我们要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每天幼儿擦桌椅、吃饭、管理自然角的种植、养植、穿衣、睡觉、叠被子等一系列活动,以及要求幼儿每天帮助教师和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和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尊重幼儿选择主题、情节、玩具、角色的自由,尊重幼儿讲评自己游戏的自由。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自主性”学习,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和想法强加给幼儿,引导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另外,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和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3.交往教育。交往教育是幼儿社会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交往建立在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基础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教师应注重孩子的交往教育。第一,教师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第二,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和亲子活动,交往对象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与异龄幼儿交往,幼儿与家长的交往。第三,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关系延伸到社会,开展社区、家园共建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园内大力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如娃娃家、医院、公共汽车、餐厅、修理店、旧货市场等一些主题活动。

4.积极自我意识教育。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的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这对于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学着带着“爱”去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用肯定的语气、眼光和神情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让孩子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指向幼儿的持续发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通过一个或几个教学活动,教师一次或几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过程。通过这个漫长的过程,幼儿才能把受到的刺激内化为个性心理的一部分,形成稳定的、健康向上的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儿童的生活。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获得经验的。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情感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地满足儿童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抓住教育契机,当儿童产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时,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儿童解决问题。此外,儿童是有个性的主体,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兴趣和生活背景。因此,较之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多地贯穿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重家园配合。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动的开展若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也不例外。幼儿园可以向家长宣传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重要性,让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专题报告,使家长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另外,通过家访活动,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营造道德与文明的环境氛围,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一位资深教育专家说过“孩子的老师是什么人,在什么人文环境里成长,几乎能够决定他的一生,这个环境将会造就他的品德、思维和行为模式”。[4]可见在幼儿时期给孩子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教育将直接有益于孩子的一生。作为教师,不但要给孩子作好榜样,还要尽量为孩子创设富有人文情调的氛围,培养其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尽量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面容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跟他们亲切地打招呼、交谈,尽量避免把生活中的不快带到孩子中。我们应以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面对孩子,适度地给给予他们抚爱,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从而获得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教育幼儿在家里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在园里关心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与他们友好相处,让孩子的爱心、责任感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要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一些蕴含智慧和哲理的故事,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智慧,培养美德。

2.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必须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

首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制订各种活动目标,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仅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其次,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再次,在自主性游戏和自由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条件,鼓励幼儿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礼貌待人,提高幼儿社会适应的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应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5]

3.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良好性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他的著名教育诗中写道“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现在的独生子女,不是“小皇帝”,就是“掌中宝”,父母更是怕不能送给孩子这样的礼物,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赖心理的根源。教师不仅要帮助家长改变这种教育理念,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坚强意志。首先,在家里要求父母给孩子订立作息制度,加强常规训练。家长要提醒并监督幼儿按时睡觉、起床、入园,制定看电视、玩耍游戏及看书学习的时间表,让孩子天天坚持,不轻易打乱孩子的生活规律,从而培养孩子的意志;其次,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抗挫折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成败,让孩子从小就有“输得起”的意识。鼓励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有泪不轻弹,学会勇敢,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再次,教育孩子做事要专心,有始有终。孩子一件事未做完,不要去打扰他。在家里吃饭时不乱跑、不玩东西,吃完后,碗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擦干净嘴等。安排的事情要按时完成以后才能去玩。在孩子完成任务后,教师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锻炼他们的意志。

虽然说性格是受遗传影响,但更多的则是决定于后天的养成教育,童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决定时期。冰心曾深刻指出“提到童年,总使人有此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刻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6]为了使孩子能用良好的性格,克服未来生活中的困难,家长、老师就要使孩子在充满阳光,温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幸福地度过童年。家长、老师给予孩子以积极的榜样作用,对孩子施以积极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4.家园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的教育工作,向家长介绍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1]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早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在强调幼儿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父母的情感、精力、物质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如果这些资源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就能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或家访,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常识。[7]如“家长教育子女时矛盾心理”,“糊涂之爱”,“父母教育模式对幼儿健康人格塑造影响”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家园联系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并指导家长如何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教育。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幼儿在家真实表现。以改善“亲子关系”为切入点,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交流家教经验,切磋家教艺术,让更多家长从传统家教观念中走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和家长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使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

总之,在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努力寻找新的健康教育与管理方式的结合点,采取以情育人,以境育人,以理育人的管理方式。不断调整、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优良的人格素质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儿童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好比一个“阳光工程”,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每个幼儿心里都照耀进阳光,就能让他们生命中的鲜花在爱和温暖中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伊淇.幼儿园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1).

[5]余玉惠.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初探[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第4篇

1.繁重的工作压力。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她们不但承担着教育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养”的任务。幼儿正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她们还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安全问题也始终是压在教师心头的一块巨石。幼儿们活泼好动,教师们必须时时刻刻绷紧神经,看护好他们,以防他们磕着碰着,否则,不但会引发家长的不满,也会受到园方的批评和惩罚。幼儿园的班额过大,也增加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不要说教给他们知识,仅仅是掌控住他们,就是一个难题。另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她们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她们极易产生倦怠、焦虑等心理问题。

2.生活的压力。收入问题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收入与其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强度并不成正比。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很多幼儿园也是私立性质,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没有太多强制性的规范和财政保障,她们的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工资很难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是必然的。

3.家长的高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日趋重视。家长普遍认识到幼儿时期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把幼儿园仅仅当作一个照看孩子的地方,而是更希望在幼儿园中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特别看重,相应地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4.人际关系的困扰。人际困扰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心理弱点,比如:情绪容易波动,情感比较敏感脆弱,从众心理比较强,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过于计较一些意义不大的小事等。因此,女性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相对复杂,关系也较难相处,这也增加了她们的烦恼。5.心理维护知识的匮乏。幼儿教师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接受了过多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或者过多的理论教育,而受到的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这致使她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在面对诸多现实压力和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手段,不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心理教育。良好的环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因此,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可以始终保持积极、轻松的心境投入工作。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师们的进取心才有可能被激发,她们才会通过努力工作去赢得认可和尊重,并实现自身价值。和谐民主的氛围也能满足她们的归属需要,她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单位,更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幼儿园也应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帮她们改善生活条件,解除她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要经常借助报刊、专题讲座或座谈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要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重视通过心理测试等途径准确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该培养专职的教育人员,注重开展日常性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有针对性地矫正教师们存在的问题。

2.幼儿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很多幼儿教师仅仅将幼教工作当做一份可以赖以谋生的职业,对工作的期待也仅仅停留在待遇、工资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方面,一旦自己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工作的厌倦心理。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幼儿教师应该把幼教工作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并且真正热爱这项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体验教育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3.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同事的交往是幼儿教师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如果这类交往过程不顺畅,则容易产生孤独、怀疑和敌视,甚至抑郁和失落感。幼儿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宽以待人,善解人意,不被区区小事所困扰,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只有这样,才可能减少不良同事关系造成的烦恼。幼儿教师也要重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溺爱的倾向。家长也常常希望在幼儿园中老师也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不满,给她们施加压力。另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也存在冲突,他们往往不理解甚至反对教师的做法,这也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与家长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他们理智地去爱孩子,科学地教育孩子。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家长也能进一步理解园方和教师的做法,提高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度。这样,来自家长的压力就会转变为教师工作的合力,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

第5篇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并且进步很快,在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活动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不过,在普及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虽然开展了不少年,但一直难有突破,落入一种刻板的模式中,常常是仅仅满足于照着教材上上心理教育课、拥有一个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室)并定期开展辅导就行了。随着师生对心理教育的新鲜感逐步退却,心理教育越来越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缺乏实效性。这不由使我想到了学习理论中的“高原期”现象。在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中,人们发现开始进步快,但随着练习时间或次数变化,中间常出现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突破这个高原期后,动作技能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突破“高原期”的策略是加强对动作技能的再认识,积累更多的背景材料,寻找新的兴奋点。①面对这些停留在没有多大进展、只在平面推移的“高原期”的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如何尽快帮助他们逾越障碍,寻求新的突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对照本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尽快改变心理教育中不恰当的活动观、辅导观、主体观、视角观,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小学心理教育,从而找到新的工作起点,走出“高原期”,提高实效性,全面推进小学心理教育深入开展。

一、活动:从感知走向感悟。

活动,是心理教育的灵魂。虽然国内的小学心理教育实践时间并不长,但在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努力钻研下,心理教育的活动模式、活动内容、活动原则、活动目标等日益丰富,各种活动指导书籍也纷纷出台,有力地指导着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不过,也许是我们对心育活动的特点未能领悟到位,也许是多年来受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的心理教育活动带有明显的的感知色彩和唯理性倾向,它们有的是采用导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模式;有的是照搬抛出问题、引导讨论、教师总结的讨论模式;有的是引进围绕主题,集表演、讨论、宣泄等活动形式为一体的班队会模式等等。大家似乎都觉得只要学生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心理调控技能,就能做到心理健康。

其实,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其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并非呈正比,即便是心理学教授,也很难说其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活动的功能应该是通过活动启发学生“健心”的智慧,从而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因此,这种活动和学科活动、班队活动是不同的。它不应过份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种心灵的顿悟,从而激发他们“健心”的智慧。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一般教师是让学生回顾父母关爱的行为,或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对话,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固然也能取得一些效果,但孩子说出的感激之言总让人觉得有些做作。而有位教师却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护蛋行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出一个生鸡蛋,每天带在书包里小心保护,不能使其破碎;教师在学生的鸡蛋上作上标记,看谁保持完好的时间长。起初,学生不以为然,认为这“太简单了”。谁知,一天不到,许多学生带的鸡蛋就破碎了。其后,学生开始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所保护的鸡蛋了:把鸡蛋用棉花或软纸厚厚地包裹起来,放在书包里的不易碰撞的地方;到了班上,书包不再像以往那样随便乱扔乱放了;骑车碰到坑坑洼洼的地方,不再像以往那样“勇猛”地冲过去了,而是下来推着走过去;心里时常记挂着这个鸡蛋,不时地从书包里拿出来检查一番,到“护蛋行动”结束时,学生都深有感触:“真不容易!”将一个鸡蛋保护一周尚且如此,把一个幼小的婴儿抚养成人呢?此时,学生对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有了真切的情绪体验,并因此对父母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不难看出,精心设计的“护蛋行动”比一般的讨论、回忆效果好多了。实际上,感悟性的活动在国外的心理教育活动中比比皆是。如“合作方块”游戏,参与者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完成方块的组合、拼装工作,让其体验合作的意义;“神奇的麦克风”活动,学生角色扮演组织者、询问者、故意破坏者、督促者等,以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等等。我想,当我们的心理教育教师对心理教育活动的特点有所把握的话,肯定也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感悟性活动,从而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对“健心”感兴趣。

二、辅导:从被动走向主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指出: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所限,往往并不过多关注自己的心理过程,一些中年级学生甚至都不能用语言正确地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心理困惑常常无法感知,更别说主动寻求帮助,解除心理困惑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哪些学生有心理困惑?我们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只有等到学生有外显行为(很多时候是过激行为)时,才有所觉察。虽然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可也暴露出学校心理辅导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如果能较早的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岂不可以防患于未然?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小学生的情绪是波动不息的,极易受生活事件的影响,往往瞬息万变。有时事过境迁,他们就喜笑颜开;可也有时,困惑一直缠绕着他们,并弥散开去,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心理辅导要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建立一套小学生心理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系统,以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甄别高危学生群。如2001年元月,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联合全市十余所学校成立了“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运用“小学生心理信息卡”,开展每月一次的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工作,并撰写调查月报,定期向市教委有关领导汇报,还在《服务导报》《南京教育信息报》等媒体公布。每个月的心理调查,他们都发现了一些存在心理困惑甚至心理危机的学生,最多一次达11.2%,最少也有7.8%。这些孩子有的是因为经统计分析,各因子得分远远低于均分;有的是因为被同学提名,觉得他们需要得到心理辅导;还有一大批是自己主动提出请辅导教师给予帮助。引起心理困惑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学习情况、亲子关系、同伴交往、自我意识等很多方面都有。有些困惑处于萌芽状态,对学生本人还没有造成太重的伤害,但如果一直压抑在心中,无处倾诉,天长日久,对其心理健康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也有一些孩子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如某校在去年二月份的心理调查中发现有一位同学心理困惑很重,已经流露轻生的念头。通过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各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这些情况,主动地找他们交谈,并帮助他们做好教师、家长工作,使欢笑重新回到孩子的脸上。他们的工作已经初步显示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辅导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②

当然,运用“小学生心理信息卡 ”只是信息采集的一种形式。及早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校内设“心理信箱”,鼓励学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将自己的烦恼写在纸上投入信箱;在各班设立心理辅导联络员,请他们及时地向心理教育教师提供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资料如设置心理信箱,定时开启,认真阅读分析,每信必复。;鼓励学生写心理日记,教师在批阅时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鼓励全体教师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等等。只要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有主动干预的意识,积极行动起来,定能使心理辅导变被动为主动。

三、主体:从教师走向学生。

“学生主体论”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理念,心理教育也要贯彻学生主体性的原则。③但在小学心理教育中,我们发现主体地位仍然被教师占领。不是吗?在活动中,内容由教师指定,课堂由教师主持,观点由教师给予(当然,有时我们会让一位“小博士”替代我们来说)。在辅导中,更是如此。辅导前,不少老师只是坐在辅导室里,守株待兔;辅导中,教师更是视学生为求助的弱者,常常想当然地为他们出主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心理教育,既使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辛苦不已,又减弱孩子对心理教育的兴趣,严重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心理教育工作的主体应从教师走向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动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对此,我们的实验学校,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育活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的内容形式听取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角,教师淡化指导意识,只是做好协调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听从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教育活动围绕学生进行,为学生提供解除烦恼的渠道,经常举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开展一些“征集金点子”、“争做热心人”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心育氛围。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自我发展。他们认为心理教育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鼓励学生自助或协助学生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因此他们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心育笔记等,让学生抒发自己上心育课的感受,描述自己的内心活动,倾诉自己的烦恼。甚至有的学校设立了少儿心理研究院,以开展心理小课题研究、聘请心理小研究员的形式鼓励学生去研究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现象,既使学生逐渐认识自我,也促使他们自我疏导,深受学生的欢迎。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互动互助。他们相信学生虽小,但作为同一群体成员,他们互相拥有自己的生活体会,利用这种同伴经验,使学生互动互助,对学生而言,更具有针对性、亲切性、模仿性,其效果往往比教师引导更大。因此他们或是开展“快乐共享”活动,请一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到广播站或演播厅,向学生表述自己的开心事,向学生奉献自己心理保健的方法等;或是开展“小小咨询员”活动,培训这些孩子的辅导技巧,轮流主持辅导室的工作,帮助教师辅导同学;或是组建一些心理健康状态方面的异质辅导小组,让孩子们在一起互动,既使他们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又可以因为同龄人之间易于沟通,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总之,小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谁说在心理教育中他们只能是被动者?谁说他们不能成为心理教育的主人?当我们唤起他们对心理健康的渴望,给他们开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向同伴奉献自己成长的经验,他们就会成为心理教育中最活跃、最出色的主角。

四、视角:从学生走向师生。

第6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提高认识;主动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在很多的社会现象也告诉我们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是值得关注的!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再看这个孩子的成绩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这个孩子的性格,态度,品行的考察。作为一名班主任,平时和孩子接触的也非常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孩子,也让我更加的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1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

对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在孩子纯真的外表下,我们又是否能看到他们内心的脆弱那?可能因为你的不小心的一句话就会给一个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那?那年是我上班的第一年,年轻我有些自以为是,认为粗暴的管路就可以摆平一切,可是事情就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一天我让同学们把父母的联系方式写下来,有事我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可是她只写了姥姥的联系方式,不假思索的我便很严厉的问她“你怎么没又写父母的联系方式那?”,她一句话也不说开始掉起了眼泪,此时的我不知所措,一个这样简单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要哭?我过于严厉?还是我伤害到了她?上百个问号在我头脑中瞬间闪过。事后我才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由爷爷抚养,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母亲的工作环境也不好,从来不会向外人提及到自己的父母,而且对这类话题非常的敏感,性格偏执,喜欢攀比,总是和同学说不到几句话,有时还会在角落里偷偷掉眼泪,在描写妈妈的作文中更也只是草草几笔。对于这类孩子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首先我们就要先走进他们的生活,深入去了解她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到无所不知,有的放矢,而不是对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而一无所知。其次我们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言辞,保护他们易碎的心灵,我们要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独立,从而克服自卑、自责,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培养他们自尊心。此时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乐于看,善于说、喜于听,敢于做。除此之外,还要耐心细致的说教,不厌其烦的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最后我们应给予美好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对自己有期望值的,从而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努力改变自己,在老师期盼的目光中逐渐走出困扰。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

同学、老师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数孩子的父母,他们是否给孩子传递出正能量也是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因数之一。但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的好,睡的好就是健康,这是狭隘的认识。事实上,孩子身上存在心理问题,如说谎、狡辩、不承认错误、避重就轻等行为。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因为工作或活计忙而顾不上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曾经有一个这样的男孩,在我看来是一名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但从不给班级和老师带来麻烦的孩子,可是,这个孩子突然有几天居然没有来学校上课,孩子的父母焦急的找到我,告诉我说孩子没去学校的几天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了,他们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三天之后孩子回来说在一个网吧呆了三天三夜。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孩子会在网吧呆了三天三夜,事后我对这个孩子进行家访发现家里面给配了一台电脑,家长十分无奈的说:“唉!老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也听不进去,在家上也比出去上强,管不了了!不敢说也不敢管!别再跑了!”听完这话,真是有了几分无奈,我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却什么也不能做那?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有限的沟通,家长不能够掌握对孩子疏导心理问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一味的打、骂是根被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问题更加的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还要定期为家长们开展这样的讲座、宣传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其实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必是这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把每一节课都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孩子们时时都接受到书本、老师、同学的正能量。比如在我的语文课《长江之歌》中,课文有些枯燥、无趣、孩子们也没有见过长江的磅礴气势,更难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个时候就要克服掉孩子厌学的情绪状态,我便找了一些有关长江的视频,孩子看到了、听到了也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自然而然的打消了他对这节课消极的心理,这节课的气氛变得热烈、宽松,孩子们你一句我几句的谈感想,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了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要看他的成绩,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家长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在实践中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4总结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

作者:李叶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青华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利芳,马艳艳.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J].心理健康教育,2014,(8):255.

[2]童立君.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

[3]张青青.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2年05期.

[4]黄源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1期.

第7篇

【关键词】心理教师 角色定位 专业职能 维护倡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84-01

对于一个卫生学校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普及素质教育,又能够推动新课程的改革。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还取决于心理教师专业的角色定位,所谓教师角色定位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提出并创立理论的,它是指老师通过教学过程所获得的社会认可的一种形式。所以,心理教师角色的定位尤为重要。可从四个角度来诠释:

一 心理教师是学生生活上的良师

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教育的其他学科一样,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的,但它又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就它本身而言,不仅是让学生获取基本的心理学健康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主动去跟师生进行交流分享,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孩子的内在素质。另外,从心理健康学教学的性质来说,它只能通过课堂的形式来进行,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相应的职能,结合心理教学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对老师来说,除了要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外,还要具备心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及心理素质。这样,老师才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 心理教师是学生情感上的益友

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定位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健康教育应给予学生帮助与解决。然而,在我国教育体系里,心理健康教育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于此教育上的师资力量还不强大,而且心理教师所面临的不单单是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对个别群体的辅导。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心理教师来说,不仅需要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针对学生成长的一些内因与外因,通过与学生不定期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的认知和对外界的抗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 心理教师是全校师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

生活节奏的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师生都处在一个焦躁不安的情绪中,不论是老师的工作压力,还是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都危害着师生们共同的身心健康发展,出现了一些学生与老师沟通不畅、彼此互不理解的现象,导致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重,班级缺乏良好的管理,这些现象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会造成不利的身心影响,因而,他们都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这就体现了心理教师在全校师生中的重要性。面对这一情形,就要求心理教师要树立自身正确的“三观”,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然后可通过讲座或活动的形式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进来,讲授心理保健的知识,提高师生心理保健的能力。一方面,心理教师可就自己对班级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向其他老师进行交流,让他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心理教师可帮助其他学科老师通过一些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这样既能促进师生共同的身心健康发展,又做到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这才是心理教师的使命所在。

四 心理教师是心理教育课题的研究者与传承者

针对不同地方学校的心理教育,所采取的教育课题方案也各不同,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要根据本地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研究策划出适应本地的教学方案,开辟出一条别具地方特色的教学道路,真正做到以研促教、科研兴教,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科学化、高效化。实践得真知,老师只有在了解、掌握本地学校的实践基础上,才能形成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真正适用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五 总结

心理教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异常关键。明确的角色定位既是卫生教育界对老师任职的一种基本要求所在,也是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心理教师有一个规范而又统一的角色定位多过于一切工作,心理教师通过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拓展、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风格的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工作的需要中去,既能够带动整个卫生教育中师生的共同成长,也能够让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9)

第8篇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方的.。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