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09:37: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州市众多中小学校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很多学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仅仅是带有治疗性的心理咨询,缺乏系统性,所以不能产生具有广泛性的效果,甚至有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所谓的关注只是流于形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想要有效地达成其教育目标,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开设专门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发展性和预防性是其主要特点,目的在于及时满足学生的动态发展需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符合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增强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然,专门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难以顾及个体在遗传、生活环境、教育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和需要,但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途径弥补。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是真正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
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涉及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意义、模式、过程等方面,涉及具体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并不多。有的只是单纯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和实施,如福建泉州第五中学和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有的除了课程开发和实施之外,还建立相关的评价制度,像南京师范大学胡文宇的研究。有的除了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之外,还涉及到课程建设的其他的辅助分析,如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编撰课外读本、武术读本。再如南京师范大学李华冬首先关注网络空间与学生心理空间的对话,其次以“校园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构建影响学生心理空间的人文氛围,最后是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评价中“3+1”评估机制与自主性“心理成长足迹”日记的设计与管理。
由已有的具体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它们所覆盖的面及采取的方式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并不适合引入直接借用。所以,我校想在借鉴现有的几种教材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一套适合两校实际的使用课程,重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所包含的模块;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设计的研究;③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模式的研究。
二、“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发模式
(一)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托于两所试验学校,对象均是两校七八年级学生,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MHT)》进行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和分析。分析时,除去效度表项目,将余下的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到全量表分。全量表分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焦虑范围。若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某个因子分高于8分,可认为该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各因子3分以下的说明该生能较好地应对,基本上没有问题。而介于3~8分之间,若学生遇上不能应对的问题或情境时,会出现心理不适。
由表1可以看出,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方面,两校的平均分均高3分,学习焦虑尤甚;在冲动倾向因子上,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高于低分,而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属于低分范畴。经分析这些因子的关系,确定“学习焦虑”和“自我认识”两个模块是两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两校的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分析
1. 两校生源实际情况分析
两校一直重视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生总体素质不错,但历年的心理指标测量监控仍反映出学生存在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广州市第四十九中学与广州市江南中学合并(即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后,虽然生源开始出现趋好的苗头,但其基本面仍是普通电脑派位生,学生的差异性明显,呈现的显问题仍然较为值得关注。另外,两校行政主管重视本课题的研究,为研究提供保障条件。再者,两校的课题组骨干成员均为持证的心理咨询师,具有开展课题研究的技术力量。
2. 两校现有资源情况分析
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南校区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投入20多万元建成面积170O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包括教师办公室、测验室、咨询室、沙盘室、放松室、团体辅导室,功能齐备,在海珠区学校中首屈一指;有心理咨询师三名,取得B级证书3人,C级证书39人。另外,两名驻校社工在学校开展个案咨询、团体辅导、讲座等服务项目。2013年3月,海珠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南校区成立,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是个人或者小团体。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有专职心理教师1人,为学生提供咨询、团体辅导,给特定的年级上心理健康课,形成本校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如《积极心理学》《创造力》《色彩心理学》,等等。同时,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也是社工定点驻校提供个案咨询、团体辅导、讲座等服务,相应的场室配备也比较完善。
三、“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
一、时代背景要求关注心理健康
当今时代,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大量的信息给人类的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制度如法规、道德规范也随之急剧变化。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制度急剧变革、伦理道德观念猛烈碰撞的时期。
信息社会的生产力的特征,要求人们能不断地获取信息、建构意义、发明创新,对人的智力要求较高,需要更多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导致体力活动减少,危害人的健康。适量信息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但当信息大大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时,不仅不能使人充分地、有效地选择、吸收、利用信息,反而会使人无所适从,陷入盲目与思维混乱的状态。信息过量还会使人慢慢失去思考的兴趣,思维变得懒惰。同时,人们终日与信息终端设备打交道,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信息网络的匿名特征,易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现实中的“天使”,却成为网络中的“恶魔”,网上漫骂、人身攻击、不负责任地传播不良和无聊信息。在信息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急需关注。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办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主要应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实为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眼中无人。没有看到作为人,第一重要的是健康,更没有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尽管教育部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很多学校持抵制态度,有的以《高等教育法》为借口,说高校有办学的自,“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执行教育部的规定。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其中自卑、厌学和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突出。首先,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是“三流教育、次等教育”,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其次,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方法不恰当,造成学习上存在诸多障碍,进而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能否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怀疑,最终形成厌学情绪。最后,高职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也非常突出。
三、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1.学校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
2011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高职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避免使这门课程处于边缘状态,导致在课程建设上投入不足,影响课程建设科学化,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2.教学部门根据课程性质,搞好课程资源建设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有明确的说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应该被建设为“综合课程”,避免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3.教师教学应注重实效性,避免理论说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还有心理活动的体验等,是集知识、训练和体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无效的理论说教。贯彻教育性原则,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患于未然。遵循发展性原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问题,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和夯实心理健康素质基底。遵循实用性原则,注重实效,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调适技能,及时消除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尚桂.信息化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0-53.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课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09-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要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了3.4亿,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到2020年时,抑郁症很有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有过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90%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个普遍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所作为。
2.已有心理健康课程作用甚微。2016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全国381名大学生,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86.35%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不大。
3.健康心理是大学生求学就业的必备条件。青年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人力资源,其拥有健康心理是关键。现代心理学和成功学的研究逐渐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指导,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求学就业提供健康心理保障。
4.国家政策要求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具有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心理测评结果,设定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有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开课形式选修课多于必修课。绝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多为选修课形式,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遍性程度较低,对于非专业学生的开放广度不够。
2.课程内容及模式不适合高校学生。大部分心理健康课程目标是培养专业型人才,以传授传统的学科知识为内容,没有把发展完美人格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3.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师资队伍不稳定,以辅导员为主,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等形式。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专职性不够。
4.授课模式以传统型课堂讲授为主,课堂学生容量较大,教师主体性多与学生主体性,多以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点,对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大。
三、构建“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的设想
所谓“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即:在全体高校学生中开设的,通过集中授课和实践课程、实验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的,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心理问题而进行的知识传授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必修课程,以达到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良好效果。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课程性质必须是必修课,在所有学生中开展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握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但有助于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更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2.课程开展的时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四个学年。一年级开设课程,以把握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以便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三年级把握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四年级有针对性对考研和就业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四个学年课程要有效衔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健康需要。
3.课程目标设置要围绕心理健康知识、自我心理探索技能以及自我调解三者统一进行设置。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达到通过案例判断心理异常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探索的技能,包括自我认知的技能、情绪管理技能及人际交往技能等;最终目标则是帮助学生自我调节,明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4.授课形式应采用集中串讲、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形式。集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配合实践与心理测验,让学生全面感知自我心理动态,收集学生心理信息并针对每个学生心理课程做出计划。
5.课程内容以心理学理论为支撑,以实际学习和生活经验作为案例及分析内容。让学生多接触心理学研究成果,以积极人生观的树立、积极社会组织的构建、幸福感的形成等正面向上的内容为主,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6.评价体系要改变原有的一纸试卷为主的考试方法。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一部分是自我心理健康程度,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测评,针对每个学生的测评结果,教师要有反馈教学,即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7.师资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导,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素质,必须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从事者,必须取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资格,热爱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用自己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学校要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课程要给每个学生建设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归档进行分析,把握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高校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黄月胜,曹资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2006(3):121-123
如今学生的心理教育越老越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中被融入到了课程表当中,作为心理教育启蒙的小学更应当首当其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度过就可以了。心理游戏一般都是由团队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学生团结力量和心理素质。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设计
1.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挖掘学生们的潜能,这种潜能除了在学习上的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是开发小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的过程。以长远发展性的视野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会使心理教育课变得有意义,引导小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并为未来全面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2.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为原则明确教学对象
小学是学生们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从儿童期走向青少年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格外关键,也是因为走向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时,学习压力也接踵而至,以及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严重叛逆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应以整体中得个体作为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开展全面性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模式。
3.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都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首先应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为基础而定,以确保心理教育课真正的起到心理教育的意义。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可以通过各种新鲜的事物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稍微加深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教育学生如何面临学习压力,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进取态度。通过小学的心理健康启蒙教育,相信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名品格健全、善于学习、性格积极、团结自爱的人。
4.教学方法多样化
(1)榜样引导法树立一个榜样在小学教育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学习榜样还是道德标兵,榜样引导法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适用。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们对榜样进行观察和模仿等行为,对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进行强化。学校可以通过挑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树立出来,也可以通过带学生到各处参观访问亲身体会,当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故事精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进行思考、学习和改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别人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寻找学习的榜样。
(2)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筛选一些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让学生们扮演其中的各色人物来将故事进行情景表演,这种角色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剧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的切身感受,从而达到对某种行为方式和态度的思考与改变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3)价值观辨析法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下,我们可以安排我们的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5.多角度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来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张人性化、多重性的评价,在这里我们需要重视全程参与并且在最终实现效果的体验。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与能力;在这里我们要求我们实现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实现自我的管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着眼于学生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6.完整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高职生 应激源 心理健康课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11-02
一 高职生的主要应激源
1.问题的提出
高职学生正处在从青春期步入成年初期的时间段,在生理完成成熟过程的同时,社会性也在日臻发展。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同,高职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但也不容忽视。并且少了高考这道门槛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上所花费的精力要比普通高中生多出许多。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许多高职学生的家长也更倾向于把各类生活问题不过多回避地呈现在子女的面前。然而高职学生尚处在心理延缓偿付期,离社会成熟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面对过多或者程度过深的应激事件还没有应对处理的能力,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对身心产生影响。
2.应激源的定义及分类
应激源是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应激反应,并处于应激状态下的各种刺激。应激源主要来源于外部物质环境、个体的内环境、心理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从教几年的经历和工作实践来看,高职生普遍面临的应激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学习压力:主要包括专业并非自己选择,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不理想,考证屡屡通不过;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等。(2)教师压力:主要包括不适应教师的教育方法、怀疑教师不公平公正等。(3)家庭环境压力: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与父母关系不良、家庭氛围不和谐、家人健康状况不良等。(4)人际社交压力:主要包括与同学发生矛盾、交不到朋友、与校外交往过于杂乱等。(5)恋爱压力:主要包括恋爱中情侣双方产生的矛盾、单恋产生的不良情绪、失恋以及恋爱关系过于复杂造成的压力。(6)自我身心压力: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定、自我统一性混乱以及睡眠障碍等。
3.应激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
应激是一个涉及个体生理、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复杂过程。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事件总会对人施以影响,如果机体感知到刺激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主观的评价,同时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并通过信息加工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应激状态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适度的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适度刺激的作用,如能力的获得、发展与培养。同时适度的刺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紧张有利于机体维持活力,提高效率。但是频繁且高强度的应激对人体则会产生较大的伤害,主要的影响包括: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引发身心疾病、容易引起自杀及其他事故等。
二 基于高职生应激源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
1.确立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职院校普遍作为一门考查学科开设,其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外,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一种意识。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教会高职学生时刻洞察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调节自己的知、情、意,并更好地去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也就学会了如何合理应对应激源。
2.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时刻把握这一原则,要彻底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加以区分。首先,教师应该深入钻研心理学理论、教材大纲以及各种教学参考书,从而完整、科学地把握专业的心理概念、原理和理论,并能够在课堂上严谨无误地教授;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源,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教会学生调节身心健康的科普学科更不应该犯原则性的错误。科学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要坚持的原则。
第二,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或兴奋点。要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切忌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本身也是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他就能够学有所得,而学习成果是最好的强化物,当他发现课堂是一个有趣的场所,学习是一种获得成就感的行为,那么厌学情绪也就自动消除了。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包含三重含义:(1)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应该符合大纲的要求,使整个学期或者学年的教学具有完整性。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学生普遍面临较多的心理问题。(2)在一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应呈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教师在一节课上可能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感悟法、角色游戏法、视听材料穿插法、心理训练法等。然而所有的这些方法都应该围绕一节课、一个主题开展,在看似形散的教学方法之下有着神不散的教学目标。(3)心理健康课教学应该达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整体性的要求。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是知识与技能并重,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也应该体现这一特点,课堂的教学应该实现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素质和学会合理应对生活负性事件的能力。
3.正确选择教学方法
前面提到心理健康课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那么怎样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则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合理选择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以应对高职生各种应激源的主题为例,来谈谈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一,学习压力。可以以角色游戏法导入,让学生以选择社团的模拟游戏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突出才能。感悟法则是基于上一个游戏的思考,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才能是否得到了发挥,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的阻碍。到这里许多学生厌学的原因就自然而然地被归纳了出来。再以讲授法介绍多元智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智能情况,然后运用讨论及心理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制订智能发展计划。针对学习方法有问题而成绩不理想引起的应激问题可以采用讲授法和心理训练法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时间分配法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家庭环境压力。家庭环境的压力大多来源于与父母沟通不良、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针对这两个方面来设计教学内容,可采用心理训练法,让学生来画一画父母与自己的意象,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亲子关系,也就能更好地去理解父母。问卷法可以直观地向每个学生展示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情况是否良好,同时问卷本身也可以作为沟通的指导原则告诉学生该如何应对各种沟通状况。针对家庭经济不良以及家人身体状况不佳引发的应激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教会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还可以以讲授法教会他们重组自己的认知,学会在消极的事件中找寻积极的因素从而充满正能量。
第三,人际社交压力、教师压力。这两类应激事件大多都是由于沟通不善引起的,所以设计以有效沟通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就能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可采用故事法导入,突出沟通的重要性,再以游戏法让学生体会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的区别,然后再用讲授法、案例法介绍有效沟通的原则、不同的沟通风格以及学会正确的批判与赞美。
第四,恋爱压力。恋爱压力也是困扰高职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恋爱关系和缺乏恋爱关系都会成为他们的应激源,针对这方面的压力,正确认识爱情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讲授法,介绍爱情的类型、爱情的内涵以及真爱的要素,量表法测验每个人的爱情类型,数据法展示男女择偶观以及在感情需求上的差异,认知重组法介绍正确看待失恋。
第五,自我身心压力。自我统一性混乱是高职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他们不了解自己,无法对自己正确定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着差距与矛盾,因此焦虑、抑郁、恐惧、失眠等不良情绪和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要让他们合理应对这一应激源首先要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己。(1)心理训练法:“我是……”和“我要……”是一个很好的导入,很多学生在这一训练上会花费较长的时间甚至会产生阻抗,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战胜阻抗完成这个练习会让个体对自我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2)量表法也是很好的辅助,借助量表学生可以更科学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类型等,为他将来选择工作岗位提供科学依据。(3)游戏法:自画像、价值拍卖则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认为很重要的特点以及自我价值取向。自我探索这部分内容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因此,需要的课时也相对较多,它也是整个课程中相当关键的环节。
三 结束语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实效性,能够让高职生学会合理应对应激源除了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以外,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对于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有着更专业的要求,特别是教师识别和引导学生在各种游戏、心理训练中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所以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训练也是让心理健康课具有实效性的有效方式。在高职生合理应对应激源问题上仅仅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单一的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这一问题的改善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多方面帮助。作为学校方面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服务体系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是学生最初的学校也是每个人的港湾,父母家人在孩子经历负性事件时给予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而社会拥有和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也将避免学生面对一些不必要的应激源。
参考文献
[1]刘瑶、张伯华.心身医学概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2004
授课班级:255班
授课时间:2014年3月15日
一、指导思想
本课主要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结合中学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主动探究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实施能力。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发展跑动作速度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发展动作速度,灵巧和下肢力量素质,提高动作节奏感。
3、培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人教版水平二的要求设计的。通过多样的跑、跳跃练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些情景或主题性的游戏活动。本课时主要是依据教材选取了50米、30米、各种跑的情景游戏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255班45名学生,学生跑的素质普遍较好,而且学生对快速跑的学习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练习,但是学生对跑的相关知识了解的少,比如起动反应动作、怎么样才能跑的快、接力跑游戏中的技巧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传授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跑的知识。
五、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快学生快速跑反应;
难点: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六、组织与方法
本课首先通过汶川大地震故事为引导话题在通过争当逃生勇者为情景将学生带进跑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认识快速跑的重要性和对快速跑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
速跑的技术包括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部分;起跑是为了摆脱静止状态,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起动以后保持低重心;起跑后的加速跑,在摆脱静止后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直到达到最大的速度;途中跑是为了保持较高的速度尽量做到少减速;冲刺跑要求有较强的冲刺意识,身体前倾并且快速的通过终点。
1、运用游戏法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创设游戏和比赛的情境,让同学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整堂课同学在快乐的游戏中拉开了序幕: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课的主题,“刘翔是跑什么项目?”、“哪位同学知道做好站立式起跑的关键是什么?”“反应迅速、快速启动”。然后抓住“反应迅速”是做好起跑的关键,安排了“叫号跑圈”和“猜拳跑圈”的热身小游戏,既起到了锻炼反应能力又预热了身体,使同学身心完全投入到课堂里。
2、鼓励同学亲身体验,比赛气氛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让游戏伴随着同学学习与活动是体育新课标的一种尝试,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同学活动、体验、心情都能达到锻炼过程。在同学试做一次站立式起跑后,针对发现的错误动作,马上用口诀的方法让同学复习动作过程。“两脚前后站,两臂正相反,前脚稍蹲,后脚成弓,上身前倾。信号一响,摆臂快,后脚蹬地比箭快。”这样既记住了要领又饶有趣味,重复了多次练习后心里还是很高兴。接着用不同姿势的起跑再次提高同学的练习兴趣,又锻炼了同学的反应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活动量。在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巧夺体操棒”的游戏,边巩固起跑动作又有角力对抗,同学更加感受到起跑迅速的重要性。
3、主动参与学习,产生教、学互动其乐融融。为了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请同学当起“小裁判”,在做示范和练习时同学尝试发令。设计不同信号的起跑练习。如在小组合作、玩“巧夺体操棒”游戏时,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让“小裁判”做出公正判决。
一堂课下来,收获很多,但也找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县委将明年确定为产业项目建设年、合作经营推进年和城乡建设提升年。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将准确把握县委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攻坚克难求突破,创新务实谋发展,全力把我县经济社会建设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坚持产业项目集群发展,全力壮大工业经济。产业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龙江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坚持以园区建设为统领,以强化招商为途径,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集中力量建园区。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统筹考虑产业布局、产业配套、产品物流等因素,聘请专业设计院对三个园区进行高标准规划,引领园区建设和发展;做好园区土地收储,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和搭建融资平台。二是全力以赴抓招商。坚持广泛招商与项目建设同步推进,排好时间,高效运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明确招商方向,明确招商产业,明确招商具体企业,广泛宣传推介龙江,营造全民招商氛围。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确保扎实有序推进。三是千方百计促生产。现有企业是我县工业和财政的基础。完善包扶企业制度,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培育行业带头人,开展生产协作,实现抱团发展、集群发展。四是不遗余力优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提高办事效率,把龙江建成投资的沃土、创业的乐园。
二、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农村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要以推进合作经营为突破口,带动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同步发展,力促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是坚持合作经营引领。按照市委“两年内使农民全部入社”的要求,鼓励农民组建种植、养殖、林业、营销等合作社,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增强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在种植业上,重点发展以大型农机为主的各类农业合作社,扎实做好16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的完善和提高工作,重点做好东方红、平安等农机合作社的升级达标工作,稳步扩大规模经营面积;大力推广山泉模式,通过算细账、算大账,让合作社和农民都看到效益,提升合作社的吸引力。在养殖业上,坚持规模养殖方向,以专业村屯、养殖小区、榨乳站为重点组建合作社,提升养殖水平和效益。在林业建设上,以兴玉果业合作社为依托,不断扩大经济林规模,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生态经济大发展。二是坚持政策项目驱动。上级政策和项目是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要依托产粮大县的“品牌”,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农口各部门要做到认识到位、沟通到位、争取到位,重点围绕节水灌溉、标准种植、高产创建、养殖补贴、林业开发等方面进行争取,力争更多的项目落户我县。要用好农业各类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倾斜。坚持造林与规模经营相结合,争得上级支持,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加快林网改造步伐,为大型机械作业奠定基础。三是坚持服务体系保证。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真正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农村,促进增产增收。要立足玉米、水稻等主栽作物,大力实施规范化栽培,推广等离子处理、玉米覆膜、通透栽培等新技术,向良种良法要效益。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引进等措施,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三、坚持构建现代商贸体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现代商贸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把第三产业作为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与引进并举,扶持与开发并重,力促三次产业战略升级和协调发展。一要构建快捷通畅的现代物流。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形成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现代物流网络。二要打造新颖独特的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和绿色产业。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具体景点开发规划,坚持多策并举,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各类资本进入等措施,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和建设步伐。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支撑力。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广泛的实际,突出旅游特色,打造旅游优势,广泛宣传,叫响龙江旅游品牌。三要搭建灵活便捷的融资平台。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撑,离不开融资平台保障。针对园区和城市建设,探索建设新的融资机构,确保全县重点工作有序推进。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拓展服务领域。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打造现代宜居城市,扎实推进城乡建设。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四高”标准,建新城,改老城,带乡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强化基础配套。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强城乡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老城改造,还是新城开发,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要一并建设,保证群众生活和休闲需要。加快老城硬化、绿化和美化,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积极向上争取城市建设项目,做好污水处理厂运营和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加快集中供热进程,向现代化城市迈进。二是加快建设速度。加快老城改造,对遗留拆迁地段要加大依法征收力度,确保明年如期施工;对新征收地段要完善征收措施,尽可能一次征收到位,为挂牌招标及加快开发奠定基础;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片状开发,确保老城焕然一新。加快新城开发,形成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的特色小城镇。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要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源头治理,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要集中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交通环境整治、施工环境整治、市场秩序整治等专项行动,展现龙江良好形象。
五、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持续繁荣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教育提升工程,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出精品,出品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本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抓好乡村一体化公立卫生所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三级食品安全体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惠及广大群众。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多形式、多途径促进就业再就业。关注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繁荣龙江特色文化,提炼龙江精神,塑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发挥文联及各类文化协会作用,鼓励文化创作,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村文化室和文体广场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伴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如何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规范有序的建设和实施,使其真正起到维护和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已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实践的聚焦点。2009年以来,我们尝试通过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路径,努力挖掘区域内外的优势资源,力求方法科学,措施到位,全面建构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思考、研究与实践,现已显现出一定的实效。
一、明晰思路,建构体系,引领工作全面科学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独有的专业性、规律性、特殊性,在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现有师资条件和区域内不同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将“全面布局,高端定位,追求一流质量”确定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动目标,构建了以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们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分解为学生、教师、家庭、社区四个维度,围绕这四个维度的目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制度确立、组织架构、资源挖掘、平台建设、评估实施为保障,紧紧抓住课程建设的主渠道,兼顾学科教学渗透多途径的校际联合、家校联合、社区和学校联合的教育活动,逐步优化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和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确定了“以科学标准导向区域课程,以骨干团队促进群体提升,以基地校引领整体发展”的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重点关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工作室建设与功能的发挥”三个兴奋点,不断加强研究,凝炼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特色。
二、架构组织,建设平台,确保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1.着力完善组织机构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管理和顺利推进,我们对区域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进行了合理架构和完善。2009年9月,大连市各县区首个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制定专项工作规划,开展有关专项经费、工作室的建设与功能等多方面的调研,以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督导评估等项目申请的方式向教育局提出专项工作的发展建议,通过培训、研究、指导统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起了基层学校和区域行政机构之间的桥梁,促使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同时,区教育局指令各校建立了由校级领导牵头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德育工作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学校心育工作。全区建构了学校、家庭、社区联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机制,全力打造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特色。各级组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行。
2.科学搭建工作平台
为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区政府、区教育局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向各中小学提出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工作要求,并以此为载体,统筹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整体布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是以多个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为载体,开展多途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机构和场所。工作室按照个体咨询、心理调节、团体训练等几大功能区精心设计,由校长直接领导,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整合全校师资力量,组织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不断创新工作模式
为了有效地集中全区优势人力资源,我们突破了常规性的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研训教师“一元管理”模式,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实施“二元管理”的工作模式:将基层学校的骨干心理教师聘任为区中心兼职教师,面向全区中小学承担培训、研究、指导的职责,其人事管理仍在本校,中心负责其考核评价。“二元”团队成员固定时间参与区域研修和指导工作,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培训、指导活动中,发挥骨干教师和基地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自身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成为了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者。
4.严格实施规范管理
实施规范管理是保证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强有力手段。教育局先后下发了《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暂行办法》《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元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两个文件,明确了工作室和“二元”团队教师的职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督导评估体系。行政的干预,保证了课程建设的执行和落实。
三、依托课程,强化研究,促进工作多元有效落实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建构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线,结合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的多元学校课程,并始终坚持围绕学生的课程需求和教师的实施能力,强调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从而促进工作多元有效落实。
1.规范启动课程建设
在工作启动伊始,本着严谨、慎重的科学态度,我们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带领全体研训人员学习、掌握《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省、市相关纲领性文件的指示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实施的内容、途径、方法等相关要求;二是学习、了解目前国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有效借鉴;三是聘请行业专家进区讲学,借用外力,提高专业素养;四是开展大量调研活动,掌握本区学生、教师、家长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建议,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规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课程将省属学生课本内容与校本研发内容有机结合,教师课程兼顾教师的自身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而家长培训则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2.课题牵动课程研发
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仍处于探索发展中。因此,我们依托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促进课程的完善与科学实施。区心育指导中心现拥有省级课题“学科心育渗透研究”、市级课题“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研究”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研究”,另有基层学校的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共计23个个人课题在市“十二五”课题申报中立项成功并即将结题。区指导中心还组建了以中小学兼职骨干教师为组长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家庭心育”“学生团队训练”“心理剧”“沙盘”“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区域心育教师研究团队。各课题研究团队均制定了研究计划和目标,固定研究成员,按照规范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基于需求的行动研究。
3.典型引领课程实施
为全面推进区域中小学科学规范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采用了挖掘典型、提供经验、以点带面、高效引领的策略。一是突出了四所心理健康教育市级基地校的示范作用。在市教育学院中心的帮助指导下,我们承办了市级基地校工作会议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优活动,组织全体心理教师和部分班主任观摩了青泥小学的“阳光学生使者团”活动,组织了学校德育干部和心理教师观摩解放小学、第十六中学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分享实验学校的团体沙盘辅导活动经验等。二是为优势资源搭建了展示平台。我们先后举办了有五十余名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自主选课参加的区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优活动,遴选优秀者举办展示会,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心育教师、班主任现场观摩了区域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聆听专家的课程点评,分享优秀做课经验,带动了区域课程的发展。三是依托于具体项目示范引路。区教育局下发了心理健康教育“五个十”活动工作通知,启动了“十个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十个心育亮点工作、十个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十个经典案例和十个心育优秀报道”的评比活动,以此挖掘典型事例和培养典型教师,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培训队伍,夯实基础,追求工作专业高质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取决于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因此,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从人员配备、师资培训上予以保障,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1.师资网络立体化
一是采用从高校招聘和基层竞聘选拔的方式,先后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配备了三名专职研训教师,加强对全区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力度。二是在现有的基层心理教师中遴选有一定经验和积极性的、拥有咨询师资质的教师,组建了12人的“二元管理”团队,面向基层学校负责开展研究、示范和培训工作。三是要求各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专门负责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为依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培训对象全员化
区域师资培训,我们分别依赖于教育局、进修学校、“二元团队”、基层学校分层次开展,覆盖全员。教育局负责面向中小学校级干部、德育干部、班主任开展专题培训;进修学校心育中心负责“二元团队”、全体心理教师以及基层学校教师的常规教研培训、专题培训和校本个性化指导;“二元团队”负责全体心理教师的专题培训和常规教研培训、基层学校教师的专题培训;基层学校要开展校本研修专题培训。
3.培训方式多样化
坚持培训的常规化和专题化,兼顾时间和内容的灵活多样,使我们的培训效果事半功倍。一是开展专项培训。通过请进来,特邀国内心理教育专家来我区面向全体校级干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送出去,选送50名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去北师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高端培训,力促教师的专项技能发展,提升了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二是坚持开展心理教师的常规研训。学期初围绕学期工作计划解读与重点工作部署开展专题讲座,以会代训;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以建立QQ群、重点校展示、课题研究、校际观摩、课程拉练、专家讲座、网络研修、经验交流、知识测验等形式开展专项辅导技术、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心理知识、课程建设等专题的培训;间周一次围绕课题研究的推进内容举行各研究团队活动;学期末围绕学期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召开特色提炼和总结交流活动。
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规范性;以队伍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专业性;以课程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内涵性。目前,我们借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建设、研究和示范指导作用的发挥,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一批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已成为市、区心育工作的先行者,基层学校在实施心育工作上既能完成区域统一的规定动作,也能够创造自选动作,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们点击量最高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