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09:37: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土规划与测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国土测绘;现代测绘技术;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P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391-01
我国的领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可利用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人均土地占有面积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更为稀少,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有效利用现代测绘技术,提高国土测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我国的国土规划与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依据,保障国土规划与利用的合理性,已显现出极大的必要性。
一、现代测绘技术概述
现代测绘技术是一个系统性的测绘技术体系,包括一系列以先进科技为基础而形成的测绘技术与方法,其在国土测绘领域的各项工作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测绘技术大多应用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测绘设备与仪器,来实现测绘的目标,并获取精准的测绘数据信息,其在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城市土地规划、耕地保护以及地球环境研究等众多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目前较为常用的现代测绘技术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综合以上三种技术优势的3S集成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减轻了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测绘数据的精准度,结合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测绘数据以更加直观的二维图像及三维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数据库的建立,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了测绘结果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也为我国国土规划与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保障。
二、现代测绘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应用的意义
1、能够为我国国土绘制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
土地开发与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准确的国土绘制作为基础,准确的国土绘制需要明确的体现出土地的性质特征,这就要依靠准确的测绘数据提供支持,在国土测绘领域中应用现代测绘技术,通过现代化的测绘设备与仪器的应用,能够精准的获取目标区域土地的分部信息,准确的地理坐标以及土地的遥感影像,并通过高速化的网络传输功能,及时将所测得的数据回传至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与发送,测绘部门可以及时准确的从系统中获取到相应的测绘信息数据,也包括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的三维模型,这些都可作为国土绘制部门进行国土绘制的重要数据基础,以保障绘制的准确性。
2、有利于保障土地开发者与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土地权利与范围的明确是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为确保土地权利范围的明晰性,应要求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者参与到地籍测绘的过程中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土地纠纷,同时,通过现代测绘技术所获取的准确的地籍测绘数据信息,也能为未来土地纠纷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依据,这样也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土地开发者与使用者双方的合法权利不会受到损害。
3、能够提升国土测绘的水平,有利于国土测绘工作的深入开展
现代测绘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国土测绘的方法与思路,通过先进的测绘理念与测绘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国土测绘工作的水平,确保国土测绘的高精准度,减少测绘数据误差的出现,这也为国土测绘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运用现代测绘技术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的土地信息,也拓展了国土测绘数据的种类与内容范围,能够为国土测绘部门提供更加详尽的数据资料,这也为国土测绘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国土测绘领域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1、GIS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地里信息与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通过GIS在数据库管理方面的强大功能,能够为我国国土测绘工作的数据资料管理与使用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GI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管理功能是其应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国土测绘应用模型与模型管理技术,形成GIS模型库,从而为国土测绘各项工作提供直观准确的模型材料基础。而RS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国土测绘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通过RS技术获取的遥感影像,可以直接传输至GIS系统中进行运算与处理,对于国土资源动态信息的有效监测,以及数据模型的精准度的提高有着良好的效果。
2、3S集成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3S集成技术集合了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功能优势,其应用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对于国土测绘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土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3S测绘技术,可以将测绘到的全国各地的土地信息,录入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数据库中,为土地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和重要依据,也为土地执法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使土地开发管理更加科学,也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RTK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GPS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RTK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像控点测量。在待测区内的高等级控制点,架设相应的基准站,通过流动站对像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进行直接测量。对于不易设站的像控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间接测量。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不需要逐级布设控制点,还可以有效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次,RTK可以对界址点的坐标进行实时测量,从而确定土地使用的界限范围,对用地面积进行计算,可以有效提升测量的速度和精度;最后,其他方面的测量,如地形、水域、管线等,依靠少量的基准点,就可以直接实现测量目标,如果结合专业的测图软件,还可以实现数字化测图。
4、移动数据处理技术在土地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移动数据处理技术在土地测绘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为动态测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全球定位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而定位设备与系统也越来越趋近于便携化与小巧化,传感设备的应用也更为便利,土地测绘过程中,移动数据处理设备能够快捷高效的进行动态信息数据的获取,这也大大加强了动态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更加有利于在国土测绘工作中数据信息的实时交换与有效利用,同时也减少了测绘工作中受到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郊外测绘工作中也能够发挥出十分良好的效果。
总结:国土测绘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工作,其在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开发、管理及利用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测绘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国土测绘的效率与测绘数据的质量,为国土资源开发与管理其他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国土测绘工作的思路与模式,为我国国土测绘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且随着先进科技的不断融入,还将有力的推动我国国土测绘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北京友好创达科技有限公司对于政府信息化建设中专注于以下领域:网络系统的基础建设、应用集成和信息资源服务、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管理、数据存储系统与数据备份容灾系统、信息系统的完善、融合与发展、高性能、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标准开放性、可管理性及易维护性、对业务流量模型变化的适应性。
典型用户:国家信息中心、中央档案馆、审计署、总参测绘信息中心、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华北电力设计院、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青海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安徽省测绘局、河北省测绘局、宁夏国土厅、安徽省国土厅、青海省国土厅、内蒙古国土厅、中国地质资料档案馆国土资源部。
成功案例。
案例一:山东省某数据中心系统项目。
涉及产品:IBM P720、IBM X3650M4、IBM X3550M4、EMC VNX5100存储系统、博科BR-310光纤交换机、负载均衡CoyotePoint E450GX、FTC SANNAS存储系统、ARCGISGIS系统、Symantec NBU7.5等。
项目情况:山东省某数据中心信息系统,提供全省公路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数据信息资源的平台。本次建设的信息系统将支撑省级、地市、区县三级用户的访问,重点解决业务大规模应用和数据大集中的问题,采用了包括虚拟化技术、负载均衡技术。数据安全存储等,各种先进的技术,山东省交调数据中心信息系统在本行业中,成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示范项目。
案例二:金土工程广西某网上交易系统项目。
涉及产品:IBM X3650M4、天融信安全产品(审计系统、防火墙、WEB应用防护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绿盟 漏洞扫描、深信服 应用负载均衡、H3C交换机、NETAPP FAS2240存储系统。
项目情况:本项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厅的金土工程广西项目(一期三阶段)广西某网上交易系统专用设备采购项目。此网上交易系统通过互联网使更多的开发商、企业老板等意向用地单位和个人了解出让信息的平台,并参与到网上挂牌活动中来,使得某挂牌活动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鉴于核心数据为交易数据,因此本系统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是系统建设的重点。
案例三:广西水利普查台帐系统
三十载的调查历程
湖南省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为启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湖南省地矿局于1984年前后组织湖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站(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前身)等有关单位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资料收集整理和摸底调查;1986年前后再次安排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开展全省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这两次调查,均以收集资料为主,初步获得了全省地质遗迹方面的一些资料。
“七五”期间,湖南拟建武陵源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并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1987-1988年完成了由地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立项的“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及科学考察报告”,这是湖南省第一次对一个区域(武陵源区)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地质遗迹调查和研究,这项调查成果也获得了当时地矿部评选的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参与湖南省政府组织的“湖南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工作,承担了“湖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旅游行业规划”两个子课题。这两个子课题均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但以收集资料为主 。
199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在湖南省计委主持的“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中,完成了“湖南省旅游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专题。该专题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以遥感解译为主。
2002年,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完成了湖南省科技厅立项的“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该课题对湖南省部分地质遗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侧重地质遗迹的地质背景和遗迹特征。
2003年,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通过资料收集的方法编辑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名录》。该名录收集地质遗迹655处,内容包含地质遗迹名称、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这是湖南省首部地质遗迹名录,尽管内容不够完善,但为湖南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管理以及科普、科研等,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基础资料。
自2000年申报与建设地质公园以来,湖南省已申报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有张家界1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有张家界、新宁山、郴州飞天山、凤凰、古丈红石林、攸县酒埠江、龙山乌龙山、涟源湄江、平江石牛寨、浏阳大围山等10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省级地质公园资格的则有13家。这些地质公园在编制申报材料时,都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调查评价,调查精度均较高。这些申报材料为最新的地质遗迹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前人研究的缺憾
受限于发展时期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前人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虽然开展时间不短,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成为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所要重点解决的。
首先是地质遗迹的调查范围不够广泛。湖南省虽然以前也进行过多次地质遗迹调查,但精度较高的调查多局限于某一局部地区,如1987-1988年开展的武陵源地质遗迹调查以及后来各地质公园内的调查。部分项目虽涉及全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内容,如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但这些项目获取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内容,基本上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全省范围的地质遗迹实地调查则从未开展。
其次,在于地质遗迹调查所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均不全面,大部分资料对所调查的地质遗迹大多是概念性的描述,多是简要描述地质遗迹的形态特征、美学价值等。即使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其内容也只涉及地质遗迹名称、行政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而地质遗迹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成因、科学意义、保护现状等重要内容均不太清楚。特别是以往调查的重要地质遗迹,大都没有组织专家鉴评,或进行科学的评价,因而大都没有确定评价等级或等级划分不合理。
另外,关于遗迹评价的内容也不够准确。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不太准确,特别是有些资料提供的地质遗迹特征参数,如瀑布落差、峰柱高度、崖壁长度和高度等,存在明显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绝大部分地质遗迹的特征参数,没经实地测量,仅是一个估计数字;二是某些地方在申报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称号时,有意识地对地质遗迹的某些特征参数进行了夸张。
关键词:基础测绘;发展;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P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50-2
基础测绘通过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人民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事业。
1 基础测绘的定义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
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2 我国基础测绘发展现状
国家基础测绘设施工程的实施,推进了由传统的纸质测绘时代迈向现在的数字时代的步伐。“数字中国”、“数字省(市)”地理信息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工程已经启动。目前,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已接近尾声,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形成了1:10000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1:500的城镇地籍数据库系统,基本实现了测绘技术的数字化改造。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测绘领域,使得许多传统测绘技术手段与测绘信息处理技术都有了质的飞跃。
3 目前我国基础测绘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基础测绘信息必须不断更新,对基础测绘的保障服务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基础测绘发展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3.1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对基础测绘认识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过度的追求经济建设,忽视了基础测绘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基础测绘的意义认识不够深远,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编制基础测绘规划,更没有将基础测绘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至于信息化建设成果不能快速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一些地方测绘法制建设滞后.未制定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加上政府缺乏对基础测绘的有效宣传,致使大众没有认识到基础测绘的作用,基础测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缺乏测绘数据共建共享机制
由于测绘数据的共享机制未完全建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企事业单位为满足自身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自筹资金组织施测,造成同一地区不同单位重复测绘的现象,导致基础测绘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造成测绘基准不同、技术标准不一、成果质量不均等现象。
3.3 测绘人才队伍不均衡、结构不合理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导致各地区测绘人才分布不均衡。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财力问题,对基础测绘投入少,造成基础测绘队伍经费来源不足,人才向沿海城市流失的现象严重。
测绘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测绘队伍大多为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测绘队伍,缺乏高素质全面能型的领军人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达不到要求,严重影响了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
3.4 缺乏开发、创新能力
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测绘仍然是劳动密集式生产,只是停留在对一些软件的表面应用上。测绘技术单位通过实地调查、数据采集、矢量建库而获得经济效益。而缺乏对数据的归纳整合,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咨询分析,辅助决策等服务。基础测绘新技术的开发、创新的能力不足,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软件开发能力薄弱,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测绘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3.5 基础测绘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测绘产品不够丰富,社会化程度不高。现阶段,我国的测绘主要应用在国土、城建等一些建设部门,并没有走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应用的范围太小。同时,现有产品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缓慢、种类少,致使一些用户使用比较困难,侵权盗版、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应急保障能力不强,基础地理信息现实性差。造成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后,不能适应应急需求。
4 对我国基础测绘发展的建议
4.1 明确职责,加大宣传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基础测绘工作方面的职责分工,明确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内容,明确中央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基础测绘管理和保障方面的职责,将基础测绘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计划。加大基础测绘的宣传和科普教育,让社会各界都认清基础测绘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加快“十二五”测绘发展规划和基础测绘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地应全面总结“十一五”测绘规划实施情况,研究提出“十二五”测绘发展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同时,制定“十二五”地理信息产业、测绘应急装备、科技进步和创新、人才培养、测绘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测绘文化建设等专项规划。
4.2 建立地理信息的共享工作机制
加强大比例尺地形图、现状图的测绘与低等级控制网建设,避免重复测绘。统筹省、市、县级基础测绘协调发展,实现省、市、县三级基础测绘成果共享体制。及时成果目录,及时更新信息数据,促进基础测绘成果广泛应用。加强测绘与有关部门及企业的合作,加大各种专题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研发力度。建立测绘与有关部门及企业之间的地理信息资源交换机制,利用专业地理信息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的相关要素。
4.3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积极贯彻“科技兴测、人才强测”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要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始终抓紧抓实。
继续抓好基础测绘队伍建设,加大测绘科技投入,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努力打造一支管理科学、作风过硬、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结构合理的基础测绘队伍,促进各级基础测绘工作健康发展。
4.4 加大基础测绘的财政投入,加快自主创新
各级政府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增加地方测绘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组织开展测绘科技发展和创新关键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整合测绘科研院校力量,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整合科研力量,注重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配置相关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综合导航定位、移动测量、虚拟现实、网格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信息安全处理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同时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引进国际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技术,不断提升我国测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5 加大基础测绘的应用服务范围
大力推动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拓宽测绘应用服务范围。推进大、中比例尺等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努力开发网络地图、导航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等公共产品。加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统计地理信息平台、公共应急地理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深层次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5 结语
总之,基础测绘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须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在完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形成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维护和推广应用机制,基本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全面提升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克服基础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跟世界新技术革命、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基础测绘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郭世珠.我国测绘业现状及问题与建议[J].国土谚潭科拉笤理,2006.(3):100-102.
关键词:连续运行GPS参考站;网络RTK;城市测绘
一、引言
新型中小城市的迅速发展迅速,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城市建设、国土规划、工程施工等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都需要测绘工作基础,特别是测量控制点坐标。但是以静态测量构成的静态测量控制点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了。
二、连续运行GPS参考站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
2.1目标
连续运行GPS参考站系统建成后,不仅满足数字基础空间数据框架建设的需要,更重要是满足快速建立测量控制点和及时提供测绘保障服务的要求。
2.2系统设计
我们考虑在城市中心架设一个基准站,投入较少,随时可以升级和扩展,施工周期短。
CORS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子系统名称 主要工作内容
基准站子系统 卫星定位数据跟踪、采集、传输、系统可靠性(完备性)监测
监控分析中心 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分发、数据管理、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管理
数据传输子系统 把基准站GPS观测数据传输至监控分析中心
数据发播子系统 根据用户上报的位置信息采用就近原则以CMR、RTCM等格式发送给用户
用户接收子系统 按照用户需求进行不同精度定位
2.3系统原理
2.4数据流程
2.5 测试和精度情况
对系统从有效服务范围,可利用性,不同GPS接收机的兼容性,网络的可靠性,RTK的精度情况,作业的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测试,测试效果总体良好。从测试结果和多次使用情况统计,RTK定位内符合精度优于2cm(平面),高程误差在20cm以内。
三、 RTK在城市测绘的具体应用情况
3.1 网络RTK的特点
网络RTK与常规RTK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
自动化程度高。卫星信号的接受,传输,存贮,计算等过程全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干预,而且不需要每次架设基准站,节省了人力。
精度高。网络RTK解决了常规RTK定位中作业距离与定位精度之间的矛盾,误差不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且在系统有效覆盖范围之内精度大致均匀。
覆盖面积大。如将来通过组网方式,网络RTK定位的作业半径大大提高。
效率更高。每个参考站连续采样,数据中心实时发送改正数据,充分提高了仪器设备和观测数据的利用率。成果的可靠性更强,而且不存在误差的积累。
低成本,而且施工周期短,容易建设;根据需要也可以随时升级,扩展和改造;加密控制点埋点数量也大大减少。
CORS投入使用后,可在城市控制测量、规划红线放样核样测量、市政管线测量、地籍测绘、像控点测量等多个城市测绘工程中广泛使用,必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改变了城市被动、测绘不及时的局面。
3.2 城市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1)目前城市控制形成了已有的城市固定框架网,GPS参考站动态电子网和常规加密网共存的局面,并都在发挥作用。网络RTK定位在控制测量应用方面主要用在取代常规的一,二级导线和图根导线。由于现场作业可能是多种控制点共用,因此应保证不同施测方式同级别控制点的点位精度的一致性。
(2)当利用网络RTK定位点作为常规光电导线的起始数据时,应使两RTK点距离大于导线平均边的4倍以上,并做双次观测,避免最大相邻导线点相对误差超限制和导线的全长相对闭合差超限。
(3)当利用网络RTK定位点直接作为一个工程的控制时,应以点组的形式布设,并尽量保证点位之间的通视,便于利用常规仪器进行精度检测。
(4)实践表明,施测常规导线精度的控制点,利用网络RTK的成本只是传统光电导线的1/3左右,并且时间大大缩短。
3.3 在数字测图中的应用
网络RTK技术的应用,在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地形图采集和更新模式上也产生了新的作业模式。
一种是传统的由全站仪(测点)+草图(连线)+室内编辑模式转变为GPS接收机(利用网络RTK测点)+草图(连线)+室内编辑模式。在地形不复杂,比较开阔的地方,该模式有比较好的效果,比较适应城郊区域的地形,地籍测量工作。
一种是GPS接收机(利用网络RTK测点)+PDA平台+基于WinCE的测图软件的一体化测图模式,已在深圳开始使用。现场编辑成图,与常规数字测图方式主要的区别在于要增加利用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内插求正常高模块和坐标转换模块。
一种是超站仪测图模式。全站仪与GPS的集成,超站仪既具有GPS仪器的功能,同时具有全站仪的功能。该模式在今后的工作放样,宗地测量等方面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在比较开阔的地方,立即利用网络RTK定位测量特征点坐标或作为导线起始点;在街道狭窄,植被茂密,建筑遮挡等不适宜RTK作业区域可以利用全站仪进行加密控制或测点,共同完成各自不能独立完成的工作,克服了内外业交互进行,频繁更换仪器,工期长等缺陷。
3.4 在使用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和静态GPS测量相比,网络RTK测量相对而言容易出错,必须加强质量控制,尤其在控制测量中应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可靠性检查,确保RTK作业系统正常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2)利用一定点位的网络RTK复测,按双观测值之差求观测值中误差来判断网络RTK的内部符合精度;利用全站仪进行测边和测角,用边长较差的中误差来核定RTK测量的可靠度,用求得的中误差和平均RTK边长来求相对中误差进行外部符合精度的检查。
(3)作业过程中,使用网络RTK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征点时应使用三脚架或尽量使用快速对中支架,提高对中精度,同时天线的稳定性能好;对中杆的高度尽量在1.5米以下。
(4)在电离层和对流层强烈活动的情况下,网络RTK定位误差很大或无法解算,应避开此时段。
(5)为确保成果的可靠性,在观测时间开始,仪器失锁,通讯中断,观测结束等时段应进行检核。
(6)在城市作业区,应特别注意由于反射性强的建筑物,水面等引起的多路径效应,也要注意微波,高压线等对观测信号的干扰。
(7)在建筑密集区,植被密集区等网络RTK无法工作区域,将网络RTK定位与常规测量结合作业,并在能进行GPS观测的地方增加一些离散的RTK检查点可以提高作业精度。
四、论结
4.1 城市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作为一种实用系统和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目前正处于一种全面发展的阶段,其功能将会越来越完善,精度也会更进一步的提高,应用领域也会越来越广。
4.2 今后如能结合C级GPS网测量与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大地水准面的内符合精度均优于±3.0cm),才能真正改变传统测绘作业中平面控制,高程控制,碎部采集分离的模式,做到GIS数据的实时三维采集和全面提高工效。
参考文献
[1] 吴俐民,等。昆明市连续运行GPS参考站的研究及建设。测绘科学,2006,(3)
关键词:房产测绘;面积差异;纠纷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各面积产生差异的原因和相互关系
购房人在购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面积,对这些面积之间的关系和各面积之间差异的原因难以理解,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误解和纠纷,下面将各种面积差异的原因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1.1 房屋的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
购房人看房时体验到的最直观的是户内可供使用的净空面积也就是房屋使用面积,往往购房人会把房屋的使用面积与成套房屋的建筑面积或者套内建筑面积混淆,总觉得自己的房屋面积小了,面积中有猫腻,被“注水”了,实际是一个概念上的理解误区。因为使用面积只是套内建筑面积的一部分,使用面积是能直观感觉到的,但套内墙体面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并非能一眼看出,如图1 所示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其相互关系。
图1 成套房屋建筑面积
1.2 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
购房人在购买期房时,购房合同所填写的是预测面积,在交房给业主时会提供一个实测面积,一般房款是根据实测面积结算,对于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时,购房人常误解为是开发公司欺诈或者认为测绘面积不实,引起一些纠纷。造成两者面积有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1) 房屋预测是房屋测量机构,依据规划部门审批的施工图纸对尚未竣工的房屋进行预先测量计算面积,数据采集、共用部位面积确认、分摊方法等都是根据图纸确认的。
2) 实测面积是对房屋实际进行丈量,或依据图纸对房屋进行现场勘测测算出来的面积。
3) 房屋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会根据市场需求或因施工条件变化或为优化设计等原因对在建房屋进行建筑结构调整,造成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4) 设计图标注不明确,图形表示不规范统一,造成预测与实测有差异: 如阳台标注为露台,落地窗表示为凸窗等,有时不同设计院对图形的标识不一样,分多期开发的楼盘,选用不同设计院设计的图等都易造成预测时标识图与现场实测时有差异。
5) 由于开发公司内部沟通不足,图纸变更与施工现场的变更不一致,也将引起预测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6) 施工队伍的施工误差引起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7) 由于测绘部门对规范、政策、法规等理解不同,工作程序不完善,计算过程差错等原因造成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1.3 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
从两者的概念能够知道,实测面积是通过实地勘测、计算出的面积,产权面积是产权主拥有的合法面积,那么实测面积并不就是产权面积,比较常见的有私房实测的面积有大于产权面积的,如实测面积为100 m2,规划审批的面积为80 m2,产权面积要依据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要求进行登记,那么产权面积就是80 m2,多余的20 m2不能作为合法面积登记到产权面积里。
2 减小面积差异,降低纠纷的措施
根据以上面积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差异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小,降低房产、规划、建设单位与购房人之间的纠纷。
2.1 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的差异
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的差异是不可能消除的,要消除的是购房人概念上认识的误区,不能将这两个面积混为一个,不能去感觉面积的大小,而应根据尺寸计算出面积来。
2.2 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差异的减小或消除
1) 有些开发企业在项目的设计方案未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为了抢占市场、急于销售而仓促推出,甚至出现边施工、边修改、边销售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产生差异。要减少或杜绝这种不良做法,加强对开发企业的监管,减小面积差异,降低纠纷。
2) 预测后施工中的变动开发公司应及时公示、告知购房人,可以通过签定补充合同的方式将变动内容约定到合同中,减少交房时的面积纠纷。
3) 规范设计院对图形图示的表示、文字标注,减少由标识图引起的错误。规划部门在审核图纸时,就要对图形的标识标注提出要求进行把关,将所有设计图进行规范统一。如在预测、实测阶段才提出要求,则开发公司要重新出设计图再至规划报审,这将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对开发公司将延长办手续的时间,对购房人将可能延长交房时间,易激化开发公司、购房人、测绘部门之间的矛盾,而把对图纸的规范要求放在规划部门审核时则能有效地减少矛盾的发生。
4) 加强开发企业内部沟通,有些开发企业设有前期部负责国土规划房产的报建手续,工程部负责项目施工,如果工程部施工过程中做了变更,没有及时与前期部沟通,将导致现场变更了但没有变更规划图,或者前期部将规划图做了变更没有及时交工程部改变施工,或者各自采用的变更版本不一,都将导致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产生差异,部门之间的配合、及时的沟通也是减少预、实测面积差异的重要因素。
5) 建筑单位应严格按规划审批图进行施工,减少施工队伍的施工误差,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以保证按图施工,减少预实测面积的差异。
6) 测绘单位应加强对规范、法规的理解,提高质量和测绘技能,尽可能减少计算差错引起的预测与实测的不一致。
①加强识图能力,减少识图错误引起的预、实测面积差异。全面查看平、立、剖面图和各层之间的结构关系,如阳台隔层设顶盖,标注的轴线并非墙中尺寸,可能是净空尺寸、外墙尺寸,墙体厚度各层不一样,图上标识的管井和空洞易混淆等。图面上的各个部位都要仔细识别,减少粗差。
②制定相关的计算细则。很多城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房产测量规定》跟不上建筑形态的千变万化,跟不上楼市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得有些问题无据可查,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法规或细则来补充,从而降低测绘风险。
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房产测绘操作规程、测绘产品质量考核办法,用严密的内部管理来规范房产测绘行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做好成果自查、互查以及质量监督审核,落实层层把关。
2.3 房产与规划部门计算的建筑面积差异的消除
由于这两个面积所依据的规则不一样,要消除这两者的差异则需要统一计算标准,房产部门和规划部门采用一个统一的计算面积规则,房产测绘的面积要精确到每一户的套内、分摊和建筑面积,而且是作为销售和办理产权的重要依据,采用房产测量规范来统一可以更好降低纠纷,如果直接采用房产测绘单位测算的建筑面积,更可避免规划、设计重复的面积测算,提高效率。
2.4 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差异的消除
产权面积要依据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要求进行登记,就应消除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差异首先要严格按规划审批进行施工,加强工程竣工综合验收的管理,未严格按照规划审批的设计图纸施工的房屋,产生面积差异的,应由规划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如果按图施工后实测面积与规划审批面积不一致,也会导致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不一,这种情况则要通过统一房产与规划计算面积所依据的规则来消除,实测面积大于规划审批面积时,建议可通过开发企业补交相关的配套费后,将实测面积办理产权登记。
【关键词】GIS;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一、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简称LMIS(L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从本质上讲,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依靠目前流行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数据库管理、空间建模等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利用GIS技术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处理分析的平台,开发出来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土地的各种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管理、查询、统计以及维护更新。
LMIS是一地籍管理为基础、以用地管理为主线的集成系统,其最集中使用和操作的功能就是对相关地籍的变更、管理、审批。LMIS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体现土地管理特性、处理土地操作业务流程、与GIS技术高度集成,并与政府部门的办公系统紧密结合的土地管理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该系统,可以为相关部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科学规划土地开发、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并且最终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化、土地利用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系统之间和数据传送的网络化目标。
二、GIS应用于土地管理的优势和意义
土地管理系统中包括多种数据,这些数据都具有空间和属性特征。其中,空间数据涉及到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规划图和各种满足不同去需求的专题图。它们描述了大量空间位置信息以及相邻空间位置的拓扑关系;属性数据是与这些图形相关的说明信息,按不同实体的类型可以分为宗地属性、界址点属性、界址线属性等。
土地管理的特色是对土地空间特性的管理,而这种空间特性恰恰就是为GIS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首先,利用GIS的数据采集与编辑、信息查询、数据库管理、统计制图、空间分析等功能,让土地工作者能够将已经编码的空间数据结合起来,确定其地理位置,并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和运算;其次,GIS在建立和分析地理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上具有极其强大的功能,可以对各类地物的属性和他们的空间爱你分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最优决策;再者,GIS的图形用户界面简单、直观、易用,用户可以快速而熟练的掌握其操作技能,并可以方便的浏览、查询地物的分布特征和属性信息。此外,GI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改善土地管理系统中基础数据收集工作以及成果输出工作,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
国土规划部门多采用集成化、分布式管理的方式,设计建设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系统包括土地测绘、地籍管理、产权管理、建筑报建、计划统计、土地使用费征收等功能,实现了用地、规划、地形图等空间数据的管理。
自国土资源部1999年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以来,全国很多地方都展开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方法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研究所成功开发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信息系统,它是以先进的组件式的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集空间数据编辑与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制图、输出为一身,涵盖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流程中的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查询、调整、成果输出等多项功能,利用统一建模技术和工作流技术开发的面向各级土地管理决策部门的实用数据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以有效的将数据流和信息流管理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人力、物理、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自动化和数据共享,为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和有效管理土地提供了决策手段和依据。
目前,LMIS正在以迅猛的势头,从国内沿海城市向内陆发展。在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中,不同程度的实现了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土地管理的县市有500多个,存储有4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地籍数据的LMIS达到120多个,投资达千万元以上的县、市超过70个。尽管相比其他计算机应用领域,LMIS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将要超过其他许多应用领域。
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虽然LMIS正在以迅猛的态势快速发展,并在许多地区的土地管理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我国LMIS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从系统总体角度来考虑,LMIS的建设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采用分布式信息处理模式导致用户数目受到限制
这些系统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开法的,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说平的影响,普遍采用分布式信息处理模式。该模式的缺点在于用户较多的时候,网络的数据通讯量非常大,管理的信息量也非常多,因而对用户数目有一定的限制,并对服务器硬件的性能要求较高。
2.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使得具体的实现与制定的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与其他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类似,这些系统普遍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即先明确用户需求,得出规范说明,然后再经过设计、编码、测试,最终形成可执行的代码。事实上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瀑布模型,他的各个阶段都是以确定的规格要求为基础,但是在需求分析和规格说明阶段,却不容易达到这个标准。此外,系统建成后,其维护管理的工作量也极大。
3.不能很好的处理时间性,使得这些LMIS的开发走了不少弯路
众所周知,时间、空间、属性是构成GIS的三个重要的条件。然而,现今的大多数GIS,包括已经建成的LMIS确实静态的,不能很好的处理时效性。因而,状态变化的过程是模糊的,系统既不能对“过去”进行基于时间的统计分析,更不能预测将来。而且由于来自不同时间信息的错误匹配,往往导致分析中的逻辑错误。
四、技术的局限性
LMIS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涉及土地科学的各个应用,但是就目前来看,仍然难以满足土地管理深层次的需求。追根溯源,其技术局限性是问题的关键:
1.将LMIS数据库中丰富的信息、LMIS对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与计量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的问题;
2.三维空间表达和分析的问题;
3.不同比例尺地图之间数据转换时相关要素的综合与空间信息的整合问题;
4.基于知识库的、具有逻辑判断、推理和演绎功能的地理信息专家系统还相对较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昭仁,土地科学与土地管理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一、环境正义的概念
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中的前沿问题,它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也推动着环境伦理学的转向。环境正义的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现代民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所谓环境正义,一般是指所有人,不分世代、国籍、民族、种族、性别、教育、区域、地位、贫富等,都平等享有秩序、整洁及可持续性环境的自由以及免受环境破坏的危害之权利。环境正义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保护人们平等的环境权利,并尽量减少人们之间因不平等关系而导致的不平等环境影响,从而维护人们的价值与尊严。
环境正义的实质是环境责任和生态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分配,由此能够清晰地看到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生态危机所应采取的正确应对方略。环境正义的实现对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环境正义的基本类型
有学者将环境正义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划分。从性质上分,涉及程序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强调各种国际、国内环境法规的制订、执行、标准是普遍适用的)、地理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强调容纳废物的地方应从产生废物地方获得补偿)、社会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强调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群体承受环境风险比例相当);从时空上看,涉及种际正义(人与自然之间)、代际正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代内正义(其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正义、后发民族与先发民族之间的族际正义、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域际正义、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群际正义)。这些正义问题是基于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对等性而提出的。其中,代内正义是前二者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代内正义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代内正义优先将有利于为解决其他环境正义问题创造财富和生态环境等物质条件,创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制度条件。
三、专业存在的问题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四、专业办学建议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着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