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09:37: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保护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监测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环境监测可以搞清楚污染物种类和分布状况,明确污染途径,预测污染变化趋势,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针对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调整人类生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此外,环境保护也是人类自主探索与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过程,以减少资源利用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更为合适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对已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各种手段或渠道加以改造与恢复已污染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其不仅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还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主要面对的自然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①土壤污染问题;②空气污染问题;③水资源污染问题;④自然气候和能源污染问题;⑤森林污染问题;⑥化学污染问题。这些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将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灾难。长久以来,各国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综合防治,并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但是局部的环境好转并不能改变全球环境恶化的事实,环境污染仍在持续,地球的环境依旧在恶化。
二、我国进行环保监测的重要意义
在科学管理环境与环境执法监督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监测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环境保护中环境保护监测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环境保护监测可以查清污染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明确污染的渠道,对污染变化起到预测的作用,环境保护监测就是环境保护的眼睛、基础、哨兵、重要的支柱,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认知之后,现在对环境保护监测提出明确定义,它是一项政府的行为,把环境保护监测的重要性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环境保护监测对环境质量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现在的环境问题有了解决方案,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目前我国环保监测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国环保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把环境质量的现实状况及时、准确并且全面地反映出来,能够为环境的管理、环境的规划以及控制污染源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环境保护监测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及对资料的收集,对布点的优化,采集样品,运输与保存样品,以及处理与分析等。
四、目前我国环保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
首先,没有健全的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体系,二零零七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统一的、专门的环境保护监测办法,相关法律法规共有二十三条,办法中对环境保护监测管理部门的职责以及规范标准做出了规定,然而,办法对程序及细化的规则不够完善,比如,在办法中其中第三条是这样规定的,要求县级以上的环境保护部门都要建立环境保护监测相关工作质量的审核,以及相关检查制度的职责,这项制度审核标准及检查内容具体包括建立制度后是不是需要报批、备案这些都没有明确规定,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环境保护监测,但是,在法制化的建设中非常明显是处于落后地位的。其次,在环境保护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建设质量体系方面,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对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监测质量体质的建设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并且要坚持学习,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建立与执行体系的不连接,这样体系的作用就不能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不但对人力造成很大的浪费,对物力及财务也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建设制度方面,质量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也不够及时,除此之外,一部分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缺乏认知与理解。
五、加强环境保护监测措施
1、发挥基础作用,管理服务职能显著增强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为环境管理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对地表水、空气、酸雨、噪声和辐射等环境实施有效监测,进而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污染源监测,为排污收费、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竣工验收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仲裁监测,以代表性强、准确性高、科学合理的监测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适应新需求,有效提升监测技术
没有科学先进的监测手段,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就没有科学依据,污染减排就缺乏有力支撑,难以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判断,特别是如果预警监测跟不上,就可能在出现突发污染事件时措手不及,应对无方,甚至对群众健康、经济运行、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造成影响。在监测工作中要通过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不断增加监测投入,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先进实用、整体协调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在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监测网络建设及监测领域拓展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尤其,面对近几年突发性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污染纠纷增多的趋势,各级环境监测站加大了应急监测投入,配备环境应急监测车以及必要的应急监测装备,科学整合了应急监测技术力量,提高应急监测水平,应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能力。同时完善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系统,制定了相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建立了重点危险源信息库、专家支持信息库等应急监测技术信息支持系统,改变了原先应急监测能力比较薄弱的状况。要不适时机地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充分锻炼应急监测人员的能力。同时,环境应急监测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总之,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可以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并可以及时的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维护和预防。所以,我们还要不断的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和范围,让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贵全.高速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动态,2010(4).
[2]李国辉.浅谈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310.
1.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
自从1978年起,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宪法中,由此我国的环境保护有了法律依据,促进了我国环保的发展,这表明政府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清楚地认识到法律是环境保护的最根本依据。环境保护自从有了法律当靠山已经付诸实施了1982年宪法对环境保护的条款进行了充实,充分地证明了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采I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也在不断增强,并且逐渐地环境保护也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但是扶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保护在执法立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环境的权属。法律将所有自然资源都规定它们是属于国家和集体的.这个规定是租线条的,很容易让人们理解为是大家的,而权屑具有非排他性。公共事物是全体国民所共有的。而索取往往是人们对公共事所采取的行为,在利益上政府和个人往往有着较大的冲突,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从环境上攫取。而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登源日益枯竭。相反的,以法律名义保护环境基本上没有。另外,资源转让的无序也是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表现。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主要表现在:(1)环境法律制度缺乏对立法的基础性分析和实证性研究,行政主导性较强.有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因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立法授权和立法p容难免成为平衡各个部门利益的产物,合理利用市场机构的经济刺激措施比较缺乏。(2)我国环境法规{;I唛不健全.我国环境法律本身不协调,地方以及部门的保护主义较强,导致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各种法律之间不能够协调。(3)我国还没有建立针对环境保护行政体制本身的专门法。在环保领域中;我国的一些内部决定、司法解释、行政规章等处于筻鱼状态,造成严重垄断现象。
1.2生态保护机制无法实施统一鲍监督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建设要比污染控制滞后,生态保护管理没有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其职能基本上都分散在各个部门,所采取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的生态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国务院提出的。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的要求很难落到实处,这是因为国家公共利益和部门行业利益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冲突等体制导致冲突产生.各个部门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由本部门所管理的资源法律,面造成法律法搜之间矛盾不断发生。在规划和政策制定上他们各自为政,很难实现相互之间的衔接。使生态建设和保护不能统一起来,很多措旅都发生冲突,阻碍了国家对生态保护的宏观调控。加之一些分工不够明确,造成重复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使生态环境进一步被破坏,尤其表现在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方面。针对资源管理部门而言。它们不仅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对生态建设的职能进行监督,而且还能够做经营和开发资源的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不利影响.
1.3管理部门错位,综合协调能力不足
巧境闫题与很多部门、领域和行业有着密切关系,它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因此。我国环境保护必须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在中心地位设立一个主体的行政部门。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横向的各部门并立的管理体制。另外,还存在各部门之问的权限不清状况,管理重叠、重复工作现象较严重,进而对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管理部门是不能既当执法人又当仲裁者,这样很容易导致执法不公的现象出现。我国环境管理职能的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1)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的职权被行业管理部门行使了。例如由民航和铁道部门来控制的航空器噪声、铁路噪声,并且这两个部门还分别担任民用航空器和铁路经营的任务。(2)综合决策性部门的职权由专业管理部门行使了。例如本应由政府行使的综合决策与综合平衡的职权实际上由环保部门行使了,这种行为明显很不科学。(3)政府不仅行使了自身的职权,就连其所属部门的职权也行使了。(4)本应由专业管理部门行使的职权实际上由综合决策性管理部门行使了。
1.4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
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祝构数量较多人爨充足、毅模较大、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的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而各地方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越差,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也越弱。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呈倒金字塔的结构。基层的环境部门问题较多,如果不能将这些问题解决好,首先就削弱了机构的能力对于难度较高的污染问题而言那就更不用说解决了,甚至拿不出解决污染的力案。制约我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索还包括环境保护的经费短缺。在政府报告中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得到的经费基本上是最少的,这个问题几乎每个省市都存在。政府的经济拨款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依据,而现实中,政府的经济接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有些环保单位竟然是自负环境保护的费用,对于整个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任务完全没有考虑到,导致经费紧张。
2我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相关的建议
2.1加强环境立法、司法改革
法律调整的利益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利益关系的发展要快于法律变化,因此。这就要求立法者能够与时俱进,并且要求其具有预知性,能够为今后发j展提供法律依据。由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社会关系在调整时,没有将利益分配好。此时调整就显示不彻底、不完善。因此,环境立法必须不断强化,无论是哪个国家,创建新制度是立法机构的责任。在制度完善进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环保立法:(1)将环境保护纳入宪法章程中,其在整个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强调出来。做到有根本的法律依据。(2)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先自由法律进行条款补充,统一环境法。并不需要一遇见新的问题就起草新的法律,这样必然会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3)立法要将重点放在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上,目前在很多情况下,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法律规定不一致,在现实中,往往由于‘法律上的冲突,导致环境保护体制不能行使自己权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行政组织规模以及行政权的范围在法律上进行踢确是非常有必要的。
2.2加强环境预警与应急能力建设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点,并且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处理能够衡量出各级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并且对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很大影响,更是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应通过构建良好的环境保护预警应急体系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1)建立环境安全应急联络机构及其制度.环境安全应急联络机构不仅是各个部位的联系,而且还是地方政府环境部门与中央政府的信息纽带。一环保部为中心,其他部门进行辅佐,有关环境保护的任何问题都必须通过环保部的通过。同时也应该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2)建立高效的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应急计划。在规划中各种应急规划综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采用常规与危机应急管理相结合。(3)健全预警应急体系的法制专门设置环境管理应急管理条饲,使在紧急状态下,各级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同时能够用法律来约束基础工作,并对各级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加强常规危机管理。
【摘要】为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中应注意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政府要严格按照环境管理法规的有关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加大投入。同时,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旅游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环境有效保护对持续发展旅游业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依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政府要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要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和旅游者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调度,建立预防、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实现预警与调节双保护。即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信息接收、处理网络,及时监测各主要旅游线路及主要景点旅游活动状况、接待能力变化情况、环境生态变化、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心理感知度情况,准确及时地反映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为管理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为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3.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通过旅游企业、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及景区固定标示牌等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6.对旅游区的经营管理者和导游要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素质景区内要配备齐全的环保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景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7.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的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8.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9.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但由于自身的不足制约了其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资源能源的需求必将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形势日趋严峻,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国家提出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环境保护规划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因此,这一新形势对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合理地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制度.该文回顾了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美国和荷兰这2个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规划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特点和发展要求,针对环境保护规划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1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而发展的,环境保护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进行到全面开展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按照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分为4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W].
11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82年)为探索阶段,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环境规划工作的开始.该阶段环境保护规划处于零散、局部、不系统的状态,除了一些地区开展了环境状况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外,大规模和较深入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尚未开展起来.
1.2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1983—1988年)为研究阶段,该阶段环境保护规划的特征是,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作为独立的篇章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提出了计划要求达到的具体指标,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把环境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13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89—1995年)为发展阶段,该阶段环境规划明确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其技术路线从末端控制转向优化产业结构、生产合理布局、发展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的全过程.
1.4深化阶段
第四阶段(1996年一)为深化阶段,该阶段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规划更加重视,并大力推进规划的实施,要求规划需落实到项目,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使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逐步成为环境决策和管理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作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环境保护规划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须完善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2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问题分析
2.1规划缺乏法律效力
《诚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汾别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做出明确规定(见表1).〈环境保护法臟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上述条款虽然明确了环境保护规划的地位,但仍是原则性规定,对环境保护规划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即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等4个方面没有做出规定[5],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保护规划应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实施效果.
2.3规划编制不规范
《诚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汾别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及实施等进行了规范(见表1).而我国尚未出台〈环境规划编制办法》,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内容、范畴界定、规划方法和图件绘制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环境保护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据和约束,不能有效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27].
2.4设区的市缺少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现行的环境保护规划同级审批制度既无法解决规划造成的外部性问题,也导致规划协调及执行的力度和强度不够[8].在设区的市级层面上缺少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具备同等法律地位的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导致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规划未能与其他部门(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城建局和水利局等)的相关规划进行有效的衔接和协调,只是被动地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来编制,使得环境保护规划相对孤立,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偏差.
现行的环境保护规划范畴一般界定为城市建成区,不能覆盖全市域范围.规划目标和指标多以污染控制为主,不能与其他规划的指标相协调,也不能综合地体现规划内容.规划期限一般为5a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分别为20和15a(见表1).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缺少前瞻性和导向性;在规划思路上仅局限于环境保护领域;规划内容以环境要素规划或专项规划为主,不能覆盖各环境保护领域,难以协调和应对复合型、交叉型的环境问题.
2.5规划协调、衔接不够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类型多样,规划体系的纵向和横向衔接不够.如国家级环境保护规划和地方环境保成各区域、各部门编制的环境保护规划相互脱节、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现象.由于环境管理部门分割化和机构职能不完善,使得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职能部门制定的规划缺乏实质性的衔接和协调.另外,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部门除了环保部门外还涉及到农、林、水利、城建、海洋等部门,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具有相应权利的协调管理机构,导致规划很难落实.
2.6规划缺乏有效的实施监管机制261规划实施滞后
环境保护规划的批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個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在2001年12月批复,较规划年限晚1a;《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于2003年1月批复,较规划年限晚2a[9].规划批复的滞后性制约着规划的实施,如列入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的2130项治污工程共完成1378项,仅占总数的65%;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和滇池治理项目的完成率分别只有70%,56%,43%,86%,53%和54%[10].
2.6.2评估机制不完善
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個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二十一条要求:
国家级专项规划实施过程中,编制部门要加强跟踪监测,应适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审批机关提交评估报告.”根据以上规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07]37号)中要求:/要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在2008年底和2010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发文的形式的对国家级环境保护规划进行跟踪评价的规定,其他级别的环境保护规划的评估尚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环境保护规划具有强烈的时空动态性[11-12],而我国大部分环境保护规划一经确定就不再发生变动,即使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未及时做出修改或调整,难以实现规划目标的动态管理.环境保护规划的反馈和评估机制的缺失,使得规划实施缺少压力,导致规划执行率降低.
2.6.3规划监督薄弱
环境保护规划的监督比较薄弱.环保主管部门既是主要的实施部门,又是问责的主体,没有配套的、规范的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管理制度,在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行政问责和惩罚等方面27公众参与机制缺乏实质性
《环境保护法》中对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过程中没有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仅有少部分环境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安排了公众参与环节,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05年中华环保联合会(非政府组织),在全国首次组织了面向公众征集第11个五年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活动,全国及海外华人共420x1〇4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建议书》,归纳了9个方面21条约6x104字的综合建议,并呈送国家。
3.1规划的法律保障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规划普遍得到环境基本法和行政法的支持.《美国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第三部分明确规定战略规划的制定要求,如战略规划应不少于5a至少每3a更新或修订一次[16];荷兰的《环境管理法〉第四章中第2~7节对国家环境政策计划、省级环境政策计划、地方环境政策计划等各级规划制定了统一的规范体系[17],对规范环境规划的制定并促使其有效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3.2规划的实施保障
美国的环境保护规划由环境执法部门实施,如美国环境保护署战略规划的所有内容,最终都将成为环保部门考核和规划评估依据,因此规划的实施对象明确,有足够的动力推动落实[14].荷兰的国家环境政策计划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与目标群体谈判协商签订盟约(Covenant)[18],盟约具有司法契约的质,具有法律效力.盟约目标的设定须经过政府与企等措施组合,并将环境计划综合考虑到其长期商业计划中;而且,盟约中需要说明协议签订后的管理措施、采取的评估方法、机构与期限等,由业者、中央政府、地方自治团体各方选出的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议实施并提出建议.美国和荷兰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以签订协议的形式保障规划的实施,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3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具有完善的评估机制.美国总统每年根据规划绩效评估结果考核美国环境保护署政绩,美国国会每年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审计核查美国环境保护署财务状况,并作为以后至少3a内批准美国环境保护署年度预算的依据.荷兰的国家环境政策计划中实行2个方面的评估:1行动监控,用来衡量政策和计划的实施;°环境监控,即对环境因素(如排放数据、环境质量等)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具有借鉴性.
3.4公众参与
《美国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第三部分规定制定战略规划时,机构应向国会咨询,而且应当征求并考虑那些受该项计划影响或对计划感兴趣的人的观点和建议[16].荷兰的《环境管理法6规定各个级别的环境政策计划在定稿后都要在相应级别的报纸上予以公布,如〈环境管理法》第4.5和4.11条规定国家和省级环境政策规划的最后定稿需要正式刊登在《荷兰政府公告报》上,第4.18条规定地区环境政策规划的最后定稿需要刊登在地区发行的一家或几家日报上,也可刊登在地区发行的其他种类的报纸上等[17].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实践证明[19一20],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和环境保护参与力度是环境保护规划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发展的建议
4.1完善环境保护规划的法律机制
尽快启动环境保护规划的立法工作:1修订〈环境保护法》,提高环境保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将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纳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使其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级别保持一致,提高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出台《环境规划法》,保障其法律效力的全面发挥.立法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环境规划的法律效力、规划制定程序、确定程序、规划制定权、执行权、制定主体、公众的权利义务等,使得环境保护规划的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得到制度的保障[21],以实现环境保护规划制度运作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22].»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办法》,规范环境保护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和要求,绘制环境保护规划综合性图集,以保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规范化、直观化.
42设区的市编制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在国家和省级环境保护规划的战略指导下,设区的市应编制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它是一种战略性的宏观环境规划,全域谋划、综合规划市域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制定和修编,相互协调,实现有效衔接,在制订和修编的过程中注意信息的反馈,当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矛盾时,彼此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指导和约束环境。
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应纳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有利于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规划的有效衔接;规划范围覆盖全市域;规划目标和指标能够综合体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等方面内容,与其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指标相协调,不互相冲突;规划期限分为5和10a以上,使规划目标和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规划思路上要统筹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市域范围内的各环保领域;规划文件应包括文本说明、文本、图集;规划实施必须是文本和图集同时使用.
结论
类对环境的不断改造变成物质环境了。哲学中曾讲过,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能够不断的提高,就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改造的结果。随着现代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凸显出来,对其进行保护的工作也是越来越复杂,我们要找到环境科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在我看来应该是:以人类的活动为中心,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各生态系统中众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并且依靠对这种规律的正确认识、建立、恢复和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1]。
想要更加明确的了解环境科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就要清楚的认识生态学是什么。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的有机体,而是对外界环境和众多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保护环境工作中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治理污染环境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学了。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就在于研究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其发展规律揭示其实质问题,从而有效的处理之间的关系,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自然资源以很好的促进生态系统平衡。
2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生物所处环境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统一体就成为生态系统。不难看出,时间性、隐稳性、流动性和空间性就是生态系统的4个特点。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结构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众多构成成员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可以说是没有绝对静止的状态。环境对于被破坏和被污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同时,生态系统自身的趋温稳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程度已经超出了生态平衡自我调节的承受能力时,生态系统就很难长期的恢复到平衡状态,乃至很难恢复[2]。
3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我国东北以红松林为主的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中, 成功地推广了采育择伐方式, 保护了森林资源, 提高了采伐量, 加快了轮伐期, 保证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至于利用人工饲放天敌以消灭农、林生态系统中的害虫, 避免农药污染;建立人工海水、淡水生态系养殖珍珠蚌、海马、水貂等珍贵产品;人工种植防风固砂林以消除风砂为害, 城市植树造林种草以吸收大气毒物尘埃、噪音, 净化空气等等, 无不是人类应用生态学知识于环境, 定向改变环境以适应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有意识地打破原来自然平衡, 建立新的生态平衡[3]。
目前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了,而是应该全世界都应该注视的问题。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遭受破坏的问题,还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稳定,这些后果都是全世界人类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环境问题和生态平衡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现代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在人们不断扩大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这种过程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不能避免的,对于生态平衡的承受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于人们如何有效合理的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深入了解和分析生态系统的有关功能和结构,并很好的掌握其发展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护自然环境,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程度也是可以有效的避免的。
4 结语
总之,我们要加大对生态和环境之间相互辩证关系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科学合理的保护自然环境,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平衡,这也是环境保护科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 早行. 搞好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国情教育参考资料之五.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0(8):34-36.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
一、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方面给城镇发展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动力.另外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城市规划中环保意识不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城镇领导生存环境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只片面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只注重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市、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存在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净化而直接排到水体或水田中.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水体污染一直呈现上升趋势。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城市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3、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在环境监管方面地方部门普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为一些能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开后门.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
二、城市规划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能够初步满足生活发展需求的客观条件下,人们的思维意识也逐渐得到了不同角度的唤醒,而绿色环保意识则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所蔓延的。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都逐渐的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其实践却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推动其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关键措旌。具体的实施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城市关键区域的环境保护警示建设工作,比如说在公园区域做好对花草保护的警示建设,在建设区域做好减少噪音的警示建设等等,以确保能够随时随地提醒人们注意自身的行为;第二,通过电视公益广告、公益广播等等媒体,向人们大量的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形成正确的环保模式;第三,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毕竟中、小学生才是社会、国家未来的主人公,而只有抓好从小的教育,才能够确保后续的发展。
2、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①水污染处理防范对策;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②大气污染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淘汰污染严重、耗能高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予以淘汰。不断革新技术、更新设备、推广清洁的能源的使用、综合循环利用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以减轻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③固体废物对策: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④噪音防范对策: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建设该处的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提高居民自身素质修养,培养人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减少噪音制造.为居民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
3、强化环境监督,加强环境执法
要想最大限度的保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就必须从源头上强化对环境的监督,并且加强对环境的执法力度。而城市的各级环保部门则应该积极的制定环保考核指标,并且落实责任制,这样才能够从严管理好环境,比如说大张旗鼓的开展环境执法检查活动等等,而其过程中还应该实行重点检查与经常检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对于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与个人必须给与严格的、严厉的惩罚。
结束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芬,钱杰,唐东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J]上海环境科学,2002(51).
论文关键词:公路建设环保技术
论文摘要:如何协调好道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公路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环保现状,就公路设计、施工和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等进行分析与探讨。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高等级公路不断增加,公路不仅要绿化美化,还要承担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视线引导、缓冲、强调目标、标志等作用,它需要一整套技术,这是一种以植被恢复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技术。公路建设工程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方面。公路工程的路堤、路堑边坡及其它开挖面等,将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1生态公路的主要意义
生态公路是在公路的设计、建设中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公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里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形成行车安全舒适、运输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交通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实现在现有条件下的最大生态化。近年来,公路大规模发展导致生态负效应,如气候热岛、环境污染、能量耗散、景观割裂、生物多样性减少、廊道效应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主要因为公路建设中,大量的挖填,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施工的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失控的取弃土,造成了人为的地质病害;对地形的过多切割和阻碍,改变了水文的平衡状态;最严重的是,由于植被和地表土的损失,自然植被的恢复十分困难。公路环境问题的根源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的重视不够,对公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估计不足。因此,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使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索取与征服。在公路建设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是向社会作出承诺,更重要的是对后代子孙的高度负责。如何协调好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2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
公路的外在形式是公路的网络结构、线形等技术指标,而其内涵是公路环境总体对人类运输活动的服务和支持,把环境与公路割裂开来考虑是不全面的。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拆迁道路在规划和确定方案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和电力电讯、村镇居民点、厂矿企业等设施的拆迁,从而减少对现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工程应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并针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气候、地形、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排水与防护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道路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水土流失,保护植被。注重道路美化、绿化在道路两侧种植花草树木,营造防噪性卫生防护林,搞绿化美化工程,既能美化路容、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减噪、吸收汽车尾气及粉尘,净化空气,减轻汽车尾气和噪声对沿线环境的污染,特别是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结构林带,防噪减污效果更佳。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公路规划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应以费用最小、社会代价最小为目的,采取“最佳可能性方案、中级可能性方案,初级可能性方案”多层次的设计,力求在宏观目标上与经济总体发展趋势相符合,在环境标准上与居民生活要求相一致,在财政的保证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实施的序列上与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相联系。科学的路、桥设计,精良的施工,快捷、通畅的路网,可以缓解交通压力,降低污染程度。
3公路生态工程技术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结合主体工程,综合考虑生态工程的交通安全、工程防护、景观、视线诱导、线性预告、防眩、缓冲、遮蔽和标志等目的,使主体工程与绿化美化恢复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受景观、生态、交通安全及施工管理等因素限制,公路生态工程设计既不同于传统园林的景观设计又不同于都市中互通立交桥的景观设计,它首先应将防止水土流失,确保交通安全等放在首位,在植被恢复的设计方面应以景观优美、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和养护管理粗放为宗旨,这是一种取代传统设计的新途径,其目的就是要创造更自然的景观,提倡用种群多样、结构复杂和竞争自由的植被类型,发挥其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生态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一般公路路线较长,地形、地貌等环境条件变化较大,设计前应明确各环境单元的设计目的和要求,做到目的性、整体性、稳定性、艺术性兼顾,体现地方风格,创造公路景观个性。公路生态工程技术是把公路征地范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看作一个整体,是整个公路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安全和舒适性以及美化、减噪、净化空气、生态恢复和优化等为目的,最大范围地采用生物材料,减少公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所实施的植被恢复工程技术。它与以往的单纯绿化不同,作为公路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工验收,并针对修筑的公路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材料,实施植被恢复计划。公路生态工程的范围,包括公路征地范围内的用地,有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上下边坡、排水沟、隔离栅、桥梁等构造物,以及立交区、服务区、管理所等,还有取、弃土场地等需要恢复植被的土地。
4道路的生态建设
关键词:交通运输;环境保护;要求;关系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运输业中,其在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大气污染不断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更加严峻,这些问题大都集中在环境领域,简单来说就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而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战略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存,保护环境也符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要将牺牲环境作为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代价,兼顾二者,实现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
1.1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两大主题,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是以上二者的哪一个,我们都要求其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强调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指的就是通过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的基础上促进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转,其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获取。不仅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从长远处顾及到子孙后代对于环境和能源的需求。
1.2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代价,事实证明,我国以前所走的那条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是错误的,是行不通的,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缺乏战略性的眼光,因此,我们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时候应该遵循前车之鉴,不要重蹈覆辙,在发展这一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的同时注意对环境做出保护,实现双赢。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减少对于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降低汽车运行的噪音污染、大气污染,保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归根结底,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将交通系统的运行过程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人们身体健康的损害降到最低,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交通运输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1占有土地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一旦不能做好细致的规划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土地的占有主要体现在客运站、货运站、轨道、机场等设施对于土地资源的占用上。
2.2消耗能源
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这一系统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铁路轨道和火车车皮的建造都需要运用到大量的铁矿资源,公路的铺设会运用消耗大量的石矿能源,能源的消耗量是巨大的。
2.3耗费资金
进行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的时候,会使用到大量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同时会雇佣大量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这些都依赖于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消耗。
2.4破坏环境
第一是噪音污染,建设铁路设施的时候、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都会造成大量的噪音污染,如果没有做出适当的防治,将直接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与休息;第二是空气污染,城市中的公交、铁轨上的火车以及大海上的客船等运输设备在运行的时候会排放大量的气体,其中大都是二氧化碳、硫化物等污染性较高的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第三是水污染,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对附近的河流造成污染,破坏了水质。
3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3.1有效利用资源
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体系。不再将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作为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发挥并实现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合理的布局和系统的规划各种交通运输线路,注意对于耕地做出政策性的保护,同时实现废弃土的重复利用,尽可能不要破坏林地和草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不要因为定价太低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其次,对港口岸线资源予以恰当的利用。我国的海岸线资源较为丰富,因此要进行适当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对潮汐现象带来的巨大能量予以合理的利用,提高港口的利用效率。
3.2采用先进技术
我国的大中型城市的堵车问题日益严峻并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升车辆的运行效率,智能运输系统(ITS)应运而生,其在加快车辆运输速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很多的方面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而我们当前需要做的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一技术进行研究和完善,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去。
3.3完善交通体系
一套完善和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优化和规范运输市场和秩序,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运输环境,因此,要建立交通体系并不断地健全。
3.4严格管理标准
严格项目用地审查,把节约土地特别是耕地作为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节能法规制度,加强行业节能监督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制定节能评估导则和审查指南,将节能要求作为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及验收审批中的硬指标。
3.5加强环境保护
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的时候,应该投入较多的财力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对车辆的尾气排放标准进行规范;对车辆的发动机技术和排放技术进行改进;在汽车尾气的排放过程中降低噪音污染,在道路中间设置屏障,从以上各个方面加强对于环境的保护。
3.6和谐发展战略
第一,增强软硬件建设方面的投入,站在全局的角度和立场上进行交通运输业的规划。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道路建设中去,但是对于硬件设施的保护力度却不够,应该对资金进行良好的管理,注意保护硬件设施,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第二,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将人民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作为这一行业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第三,“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将城市中的服务业、生产业、人口、供需的关系处理好。在城市规划中,将这四类统筹安排,协调处理相互关系,坚持统一发展。第四,完善竞争机制,政企分开。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内容,严格控制政府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脱离政府的发展,二者并存但不需要结合或统一发展。在管理方面,制定二者相应的管理机制,保证交通运输业在依照国家法律范围内为社会提供交通运输服务。
4结束语
大家对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想必是了如指掌,因为交通运输业作为衣食住行中的“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近年来社会在发展这一行业的时候缺乏对环境的保护,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将发展交通运输业和保护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加强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健康良好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震.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及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思考[J].科技风,2012(8):123.
[2]王超敏.可持续发展政策下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J].河南科技,2013(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