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宏观经济的目标

宏观经济的目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09:38: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宏观经济的目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宏观经济的目标

第1篇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即以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进行着改革,各个企业的内部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企事业的部分职能和权力非常不一致,公有制的企业被归纳到市场体系中运行,即使对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政策有了进一步的放宽,但是因为不能拥有完全的生产资料,使得国家对公有制企业的各种决策还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所以增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制度的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明确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方向

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设立一个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目标的创新对市场宏观经济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是评定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国民经济运营是否达到目的的重要依据。

1.要有效地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各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也有不同。例如,经济增长速度太快,那么制订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就是使经济经济的增长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较慢时,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经济的增长,使经济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入WTO后,我国对宏观经济管理有了新的目标,就是保持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从多方面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2.要从经济管理的主体方面着手

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要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地提高,经济管理就要合理地控制经济的发展速度,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平稳的趋势。

3.在与外国的经济交易上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进出口的比例一定要合理;二是对进出口环境的优化,进出口环境的改善为我国与外界的经济交易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想

要实现经济管理目标就要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一些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利用在经济上的不断创新,借助媒体的广泛宣传,发挥行政部门的执法监督作用,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1.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更需要法律的维护。想要使我国的经济正常运行,使社会主义经济稳步增长,就必须依靠法律。

2.要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法律是最重要的依据,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一些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上的事务是所有法治国家采取的主要手段。3.科技对经济建设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有也了进一步的发展,想要与世界经济同步发展,就要重视网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网络上创建经济管理机构,加强网络经济管理体系的升级与建设,使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制度上有更好的发展。

(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

创新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的主体创新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机构是观经济的主体,依法行使经济管理体系对其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整体上的创新,另一个是执行人员的创新。

1.组织上的创新

就是对政府所有部门的职责改革,以及对政府各个部门的办事能力和规模的协调。目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市场运行进行监管及维护,不再下发更多的指令来干预市场的管理,使市场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所以说,好的管理体系对宏观经济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想要更好地实现政府在宏观管理体系中角色的转变

就要实行行政和企业分开的原则,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更好地完善政策和决策系统。3.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确定各部门的最低权限,不能出现交叉管理的现象,最后形成一个步调统一、分工明确的政府组织。

三、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步加快。宏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管理,唯有通过适当的调节,及时地对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应对才能真正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和调节时,务必要对几个问题进行注意和解决,从而消除阻碍经济增长的不良因素,科学的认识经济管理的本质,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实现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在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工作中都属于重点部分,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的使用着宏观调控手段,从而最大可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事实证明,适量的宏观经济调控可对市场有较好的引导作用,而缺乏宏观管理措施的经济是不成熟的,也会经常遇到诸多问题。具体来说,宏观经济调控对于市场有以下几点作用:减少垄断行为,使市场趋于公平;平衡宏观总量,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市场经济的公正;适当提供公共物品,调节经济发展;减少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但是,以上所列的宏观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唯有通过科学恰当的管理理论的指导,再加上严格的执行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重视,从而使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势得以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国家为了在某个时期使经济达到一定的目标,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来对目前的经济进行影响的活动,其主要包括了决策、预警、调控、组织以及监督等活动。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还可用三点来叙述:第一,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某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预期,具体来说就是尽可能达到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目的、人民生活得到较好改善的目的以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目的;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在本质上是国家或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管理,其管理的主体也是国家本身,该种管理与政府管理有所差异,后者属于前者的一部分,在具体形式上,国家管理还包括了司法机构和立法机构的管理;第三,从管理的具体内容上来看,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收入的分配以及经济总量的平衡等,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相对于微观经济管理来设定的,其管理不等于国家管理,后者主要是相对于市场调节而言的。

2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理论体系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出现之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于经济的调控力度比较大,政府相关部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由国家来对经济进行统一的决策。该种体质虽然具有一定好处,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反而会对经济的前行造成阻碍,例如对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影响,降低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对于经济的管理趋向于采用宏观调控的措施,也因此产生了宏观经济管理的范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关于宏观经济的理论也在不断地被完善。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在这些理论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所研究的对象较为模糊。由于研究对象关系到研究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同时还对研究的最终目标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研究对象进行仔细合理的确定。而目前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各个版本中,大多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最终对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第二,理论体系不够合理。在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中,有太多的内容是关于具体管理措施方面的,而在管理职能的方面的内容较少,宏观经济管理本身属于方法论的科学,务必要以管理方法论来进行体系的建设。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只能作为管理活动的基础,而不能成为其主体部分,若不能对其进行合理适当的安排,将大大影响学习人员的学习效果。

2.2管理目标和内容不明确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管理目标的设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所采用的具体管理手段的选择,还对管理中的资源配置等造成影响,另外,管理内容的确定也是十分重要,这会对管理工作的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对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有序进行。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管理中,管理目标较为模糊的情况普遍存在,管理内容也不是十分正确,这就导致管理过程出现较大的混乱,进一步降低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益,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部分相关的建议

3.1完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宏观经济管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从而保证经济管理方法所依据的各种基础理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对理论重点进行提炼和突出。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较为繁多,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这使得相关人员在使用时极为不便,通过对理论重点进行有效提炼,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是理论体系的脉络更加清晰;第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框架。要对理论的框架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一般管理理论体系的相关要求,从而使宏观经济管理更加偏向于管理职能而不是管理内容;第三,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可进一步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应用优势,所以,有必要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建设和阐述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加以辅助,利用多种决策和调控模型来帮助分析具体理论。

3.2明确管理目标和内容。

通过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科学的考察和学习,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管理目标:保证经济的稳定;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对国际收支进行平衡;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通过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进行准确设定,便于进行之后的一系列管理工作,保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通过参考国外先进理论,来对目前的管理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改,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升工作的效率,保证工作的效果。宏观经济管理质量的高低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具有很大影响,较好的管理工作可大幅提升经济的发展速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力的显著增强,确保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问题进行重视,设定合理的管理目标,完善管理的理论体系,最终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势得以发挥,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对目前的宏观经济管理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其概念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议,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金才.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系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63.

第3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增长

引言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往以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调查,对于当下我们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经济现状

1.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发展的问题,中国过去一直是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从人口的迁移和城乡空间的格局变化,一直被集权政府所制约。另外,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域在地理环境、人口状况、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都需要严格按照计划来进行资源分配利用。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其优势是能够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基本上保持平衡,实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计划经济存在的缺点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

2.宏^经济性质及其管理局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基本的运行模式可谓已经渐趋完善与成熟。从经济学角度讲,市场经济也应该是一种管理经济,管理就离不开政府。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中,强调的是政府干预。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宏观经济计划是对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经济总体的计划。“管理失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市场机制被弱化,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认识大数据时代特征方面仍处于初期阶段,使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的构建面临重重困难。

(3)政府决策大部分的做出所依据的是一种经验式的总结,然而当信息片面失真时,将导致政府作出错误决策。

二、政府如何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

1.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在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

其次,要合理确定政府不同部门的权力,做到不同部门科学分工,尽量避免出现职能交叉现象,防止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不负责的情况,以精简、统一为标准,协调政府组织部门,科学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最后,针对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对宏观调控的政策进行一个合理的调整和判断,政府对市场全面的、系统的、适当的操纵,它承认市场的基础作用,放弃了计划主义,但又不介意对市场,主要是价格进行干预和操纵,来实现短期目标。

2.抑制地方政府经济过热投资

在财政利益和政治提升双重因素的激励以及督促作用下,地方政府往往非常热衷于进行投资,当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不理智的、违规的投资行为。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中央的政府在监察上并未投入过多,从而更进一步深化了投资的热度,当然,持续的投资过热势必会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宏观的经济波动有很大程度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所造成的。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状态,必须要采用一些辅的行政手段,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进行督查和引导。

3.把握好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利时机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等基本需求,还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对国民的工作进行调整,然后宏观经济调控要把握好有利时机。主动性调控建立在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准确认识、及时判断和决策的基础上;而被动性调控往往建立在调控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认识、判断和决策,不准确、不及时的基础上。只有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对国民经济运行做出预期的和前瞻性的调控,才能主动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有效地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

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第4篇

关键词:房价;宏观经济;关系

一、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研究方法总汇

关于房价与宏观经济的研究方法和传统模型包含了以下几点。

1.存量---流量型。Wheaton提出了存量---流量模型,把房地产市场看作为相对独立的市场,并分析作为外生变量的宏观经济因素变化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和房价,但由于它把房产市场看作为一个相对外生的市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缺乏微观基础。

2.基于资产定价方法型。一种是基于无套利原理的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假定投资房地产的投资收益与其他投资资产利益相等;另一种是基于消费资产的定价模型,就是把房地产看成是一种资产,房价的多少直接由地产和消费品的跨期均衡而决定。Okumura和Canpbell等分别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的房地产房价变动。

3.理性预期的房价泡沫型。这种模型认为房价包括基础价值和泡沫价值两个部分,其中基础价值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而泡沫是满足一个过程,和人们的预期直接有关。袁志刚和樊萧彦通过了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式从而分析了房价理性泡沫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4.金融加速型。Bernanke等第一次提出金融加速的理念,即是经济中较小的外部冲击而引起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时金融加速机制通过信贷市场,从而使得家庭或企业的房地产抵押资产值和宏观经济波动相互联系,然而当经济中出现需求冲击家庭或企业的房地产抵押值上升时,会使融资成本降低,投资增加,引发新一轮的房价上升,从而使经济变化具备自我加强的趋势。

二、房价与宏观经济的探究进展

早期的宏观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领域缺乏对房地产以及宏观经济的探究。而作为主体的宏观经济学中也忽视了对房地产的研究,错误地把房地产当成平时居民必须的消费品,从而没有单独地进行房地产的探究。早期的城市和房产经济学在研究房地产市场的时候,忽视了房产市场、价格、宏观经济的三者联系,近年来相关研究一般比较侧重于分析对房价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机理和影响。

1.上世纪90年代,普遍学者分析经济基本因素对房价的影响,这里所指的基本因素,就是指收入、人口、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等。根据相关领域的文献,如case和Shiller、Quigley、Poterba等表明了房价基本上可以用经济基本面因素来作以说明。据沈悦、刘洪玉的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的房价上涨已经不能用基本面因素来说明,加之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Peng发现了在我国沿海地区房价早已脱离了基本面因素。

2.房地产价格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房地产作为企业和居民的重要资产,房价的起伏往往会造成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从而导致产出和物价的变化。根据房价到宏观经济的传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渠道:一是直接渠道(财富效应渠道),当房价上升的时候,财富水平则随之上升,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时候,消费增加,从而导致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二是间接渠道(信贷渠道),这种渠道主要表现为信贷渠道。当房价不断上涨时,作为经济中主要抵押物的房地产值也随之上升,因而家庭和企业可以利用房地产抵押来获得更多的贷款。在此情况下,由于房地产抵押价值上升从而改善了借贷者的资产负债表,道德问题及逆向选择问题的减轻,银行为了刺激企业贷款投资,使房价和信贷的互相推动进而导致总产出和通货膨胀不断上升,通常会投入更多贷款资金。

3. 房价、信贷和宏观经济

Fisher认为信贷对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用债务紧缩的观念阐明了1929年的美国经济萧条,并认为资产价格的下跌和信贷的收缩相互反馈是经济萧条的主要因素。以前这一主题的研究一直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框架,Gertler和Bernanke把这一主观思想进而纳入了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此后,更多的学者便沿用均衡分析房价、信贷及宏观经济的互动影响。Kiyotaki和Moore是最能证明的著名文献。严金海认为银行信贷和土地价格之间存在互相加强的关系;Benito认为信贷约束是认知和了解房产价格和反产市场的重要观察角度;周京奎则发现了房价的上涨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

4.房价和货币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的房价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对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之下,货币政策研究者们随之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货币政策对房价做出反应的原因是什么?二是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包括房价在内做出反应。对此,德国瑞典银行的Virginia和Daria及相关学者研究发现表明除了日本和英国对房价变化做出反应外,其他国家则没有任何动向。因而学者及政策的制定者们不断认识到,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防止资产价格泡沫就必须要考虑到房价的因素。近年来,部分学者们对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继续盯住房价做出下一步研究,尚且无法定论,其结论分出了一下两种:

(1)货币政策不应盯住房价。代表这一观点的有Gertler和Bernanke等人。原因一方面是,识别房价泡沫往往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即使能识别泡沫,货币政策对付房价泡沫不一定能起作用,除非房价的波动影响到对通货膨胀的预测。然而Pescatori则认为货币政策对房价的正面反应是促使社会福利降低。

(2)货币政策应盯住房价,代表这一观点的人有Goodhary和Cecchetti等人。其依据是首先在房价中含有未来通货膨胀的重要信息;其次,房价泡沫在形成和持续时,会影响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在泡沫破裂后则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是房价往往是宏观经济的领先指标,而CPI是滞后指标,以房价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可以有效仰止CPI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滞后性问题。针对不同观点,Goodhaet认为货币政策盯上房价,能有效减少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变动,因为如上所说在房价中隐含有经济运行的相关信息,然而Cecchetti等则认为货币死盯住房价能减少泡沫的存在,进而改善经济的运行。

三、结论和相关建议

1.从长远角度看,房价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长久稳定的均衡关系。然而从短暂角度看却失去了均衡的作用。在短时间内若房价远离了长远均衡的状态,经济系统的调整机制便又将失衡的房价拉回长久均衡点上来。

2.利率因素不是引起房价变化的主要原因,说明了利率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并不大。因而,避免房价的起伏过大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比如在房地产运行环节中从土地和房地产的供需入手。根据现行的土地机制,国家利用对土地一级市场拥有垄断权,从而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控制,以避免市场出现过热或过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相对疲惫的时候,国家则应加大市场的土地供应量,促进房产业建设,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来进一步刺激国民经济。

3.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引起房价的涨跌,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的加剧会使房产价格上涨的速度增快。通货膨胀因素影响房地产的名义价格变动,从而导致房地产经济运行出现相应的变化。房地产作为一种长期资产,具有较强的保值和增值潜力,并且还可以在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顺利实现保值增值的功能,因此房地产便成为消费者抵御物价上涨的有效方法,进而推动房地产投资活动的增加。相反在物价降低,出现通货紧缩时,房地产的价值便会减少,因而使房地产投资行为和规模受到影响。

4.短时间内,宏观经济与房价两者存在反馈机制。这就表明政府不易过多的运用行政手段来干预房产市场,反而应根据运行周期进行可持续的政策性调整。

参考文献:

[1]黄忠华 杜雪君 吴次芳等:房价与宏观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62-67.

[2] 宋焕如 魏 建:2001年以来我国房价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部金融,2009,(6):18-20.

第5篇

首先,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点,这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的政策成就。鉴于高通货膨胀率的教训以及各国间的比较和示范效应,追求低通货膨胀率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一个共识:由于许多国家加强了财政约束,从而促进了货币约束和实际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一些国家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产业管制等政策,客观上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率的下降给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对通货紧缩的担心,事实上,通货紧缩的现象已经在一些国家出现,它会加重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导致国际间的金融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化。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资源会在任何时候转向任何相对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间的大量资本流动可能会促使正处于扩张阶段的经济体产生经济过热和资产市场泡沫的风险,同时,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损害一些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并导致货币发生不稳定的波动。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这将导致采用钉住汇率制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冲击,因为这些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丧失了一定的自主权,无法完全按照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而只能被动地跟随所钉住货币的发行国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由于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不再与发达国家相一致,当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时,钉住其货币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跟随其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并不是国内经济所需要的,调整的结果必然造成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加剧。

考虑到金融全球化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目标要考虑资产的价格。在低通货膨胀率的良好经济环境下,可能会诱使投资者承担风险去购买资产,从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据此,萧条经济学认为,当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货币当局应努力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正的水平上,否则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购买力增加会产生错误的利润信息,这种错误的信息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膨胀,并最终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有人提议计算广义的通货膨胀率,即计算商品与服务、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三个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权数可按三个市场资产量占资产量的比重取值。

第二,全球化会强化政策溢出。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物价稳定地区的资本可能会流向经济更强劲的地区,如果资本流动额相对于资本流入国经济规模很大的话,在缺乏适当的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该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本来物价稳定的地区,由于资本追逐高利润而流向别的国家和地区,势必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平衡,从而在该地区造成不稳定。

第6篇

 

一、我国经济法与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其自产生确立以来,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构建始终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进程保持着密切的联动性。那么,在当前中国的总体进程中,经济法被赋予当代的与时俱进性,是指国家为了预防或克服市场自身调节缺陷造成的失灵而制定的,对具有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经济关系所进行的国家干预的相关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调整需要宏观调节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宏观调控最早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行为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宏观经济或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以预防和克服由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在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等宏观方面所存在的失衡、失调、失序状况,并促使经济宏观平衡、协调、有序发展为目的的合法行为。宏观调控的目的并不是消除波动,而是努力避免大起大落,防止经济过度扩张或衰退,增强经济稳定性,即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利益取向基础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具体目标又体现为:总量均衡、结构优化、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都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配置以达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宏观调控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并以尊重市场规律作为宏观调控的原则,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到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涉及经济的众多领域,其是个全方位的调控系统,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均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

 

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不能毫无节制、毫无根据,经济法就是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使其合法化的规范,可以说,国家运用宏观调控体系进行的宏观调控行为要符合经济法的相关规定,经济法同样要契合宏观调控的实际需要。

 

首先,经济法是对宏观调控适时性的精神贯彻。现代的市场经济除了传统市场经济的特点外,还具有更现代化的特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机制的并存;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关联;经济运行与活动的法制化(即“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以萨缪尔森为首的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是同一理论体系的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不断建立完善的法制经济体系,经济法律规范的一个鲜明特点即贯彻国家干预的精神,突破了传统民法所奉行的“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的原则,使调整经济关系的私法开始公法化。当今的经济法正是在市场经济对宏观调控的需求下应运而生,是宏观调控、国家干预的精神贯彻。

 

其次,经济法是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重要准则和重要内容。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内容上可以分为调控手段和调控方式两个方面。在调控手段方面,法律也属于一种调控,经济法律在宏观调控中,同计划、经济政策的作用性质一样,应归于宏观调控方式的一种,法律调控方式中的目标和任务是国家通过制定经济运行的行为规范,制约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行为关系(宏观调控经济关系和市场规制经济关系),维护经济秩序,使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活动行为以及相互关系都纳入与法律意志相统一的轨道,使其有法可依。法律调控的原则可以高度概括为强制性原则,并具体表现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无论是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还是必要的行政手段,都必须符合经济法的规范,在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按照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法合规的国家干预行为。在调控方式方面,除了要针对市场经济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直接调控、间接调控等外,其还要通过经济法的规制来克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来进行适度干预。宏观调控体系中是相互联系的宏观经济政策、法律等,其中包括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如计划法、产业法、投资法、中央银行法、预算法等等,这些都是经济法中国家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种类的部门经济法律制度,反映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以及具体措施更具权威性、法定性、普遍性,同时又通过法律具体条文规范的形式保障了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依据。

 

再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是宏观调控体系的灵魂。经济法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基本立场,坚持“社会中心”的利益价值取向,注重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就决定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调控程度要符合整体发展。经济法适度干预原则要求国家干预的范围、方法、手段、程度适度,要求国家宏观调控的均衡,决定了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适度性。经济法坚持的经济民主原则为经济法的创制和实施提供了法律归宿,经济民主原则体现了社会、国家、个人之间的利益均衡,能够提供国家干预的效率,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宏观调控体系实体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经济法坚持经济公平原则,是经济法实质正义理念的价值体现和原则确认,注重竞争公平、分配公平、代际公平,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时对社会资源的处理的具体要求和准则。

 

三、结语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随时代需求产生的经济规范,是伴随国家干预,宏观调控需求产生的法律法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无论是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障政府计划的实现,还是纠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其运用的手段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经济法的宗旨和要求,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价值不单体现为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部分,更体现在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地位的不可替代性。

第7篇

2006年,在世界银行、休利特基金会和澳大利亚、荷兰、瑞典、英国等国政府的共同资助下,世界银行成立了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会由21人组成,其中2人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人为重要经济体的财经主管人士。委员会用历时两年时间对1950年以来连续25年以上保持年均7%增长的13个经济体(博茨瓦纳、巴西、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阿曼、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取得快速、可持续和惠及全民的增长的问题。委员会于今年5月21日了其最终报告,即上文提到的《增长报告》(全名是《增长报告:持续增长和全民性发展的战略》),Roberto Zagha便是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秘书。

报告指出,13个经济体在取得持续高增长期间有5个共同特征:开放、宏观经济稳定、高投资和高储蓄、市场配置以及有效的政府和领导。

开放:

1950年以后,世界经济不断开放并相互融合。开放的世界经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广阔并具有弹性的出口市场,也使得引进先进思想、技术和经验成为可能。

宏观经济稳定:

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为投资提供了可预见性,保证了投资者的信心。

高投资和高储蓄:

宏观经济的稳定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投资,而高储蓄进一步保证了充足的投资来源。

市场配置:

13个经济体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但都充分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有效的政府和领导:

13个成功案例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具有有能力、可信任和忠于目标的政府。可持续的高速增长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政策制定者要选择增长战略,向公众宣传其目标,说服人民为将来的回报付出努力甚至牺牲眼前利益。这样的领导层需要具备耐心、长远的规划眼光以及对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执着。

围绕以上五点,报告列出了一系列政策要素选择,这里暂且略过。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报告还列举了十几项错误选择:

第一,能源补贴,这种补贴既增加了财政负担,又将投资导向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第二,完全依赖政府来解决失业问题;

第三,由于短期宏观经济的需要,通过削减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支出来减少财政赤字;

第四,为特定部门、产业、企业或就业人员提供无限期的保护,政策制定者的出发点不应是保护特定行业、企业或就业岗位,而应是保护民众;

第五,通过设置价格控制来缓解通货膨胀;

第六,长期牺牲生产者的利益实行出口限制来维持低价格从而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第七,抵制城市化,并为此人为降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

第八,在发展早期忽视环境问题,应该从一开始就把污染的代价考虑在内;

第九,在教育发面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第十,公务员和教师收入过低;

第8篇

    关键词:电力投资 换档减速 短期内加息

投资跳水短期内加息已无可能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回升,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但去年下半年出现了某些行业投资过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过快的现象,包括各种经济手段乃至土地政策、行政处罚等行政手段在内的宏观调控措施纷纷出台,力图使经济尽快降温。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控”是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的“主旋律”。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调控措施已经收到明显成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60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6%,增幅比一季度回落了14.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2.7%,较年初几个月的增幅已是大幅下降。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建材等过热行业的投资增幅更是大幅跳水。

据悉,钢铁和水泥的投资上半年分别增长了54.7%和56.5%,已经远远低于去年全年的96.2%和1.3 倍的增长速度,也低于一季度增长一倍左右的水平。

金融机构信贷增幅指标也表明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已初见成效。6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6.2%,增幅比上月回落1.3和2.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4.1和4.7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均处于央行年初制定的增长17%的调控目标内。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同期少增3501亿元,其中6月份少增2396亿元。

据分析,以上几个方面是中央用于观察宏观调控成效的指标。从目前数据看,投资增速慢下来了,银行的信贷规模也收缩了。紧缩银根的目的已基本上达到,其降速甚至还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在这种情况下,加息已没有紧迫性。其实,早在 6月初很多媒体断言加息已成定局的时候,本报《经济周刊》就发表文章认为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加息的可能性正在减小。即使美联储在7月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的46年低点调高了0.25个百分点,中美之间的利率差仍然很大,可以认为,短期内央行加息已无可能。

既然不加息,电力建设的资金成本便不会上涨,这个持续困扰着电力行业神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金紧缺已经在某些地方出现,虽然利率没变化,电力企业融资的难度却是大增。

电力紧缺缓解煤电油运成关键

据悉,在本轮调控中作为风向标的最终还是上游产品价格,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价格指标。认定本轮调控是不是取得了最终成效,调控的目标是不是达到了,最终要看能源、原材料紧张的局面是否得到好转。

今年上半年,能源供应量强劲增长,全国原煤产量、发电量、原油进口量、铁路煤炭运量均有两位数的增长。但是,资源“瓶颈”约束仍很突出,能源、运输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形势依然紧张,能源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上半年,电力供需缺口继续扩大,电力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加大。拉闸限电的范围由去年同期16个省份增加到24个,三季度电力缺口预计可能超过3000万千瓦。

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主要还是目前经济增长中重化工业比重较高。虽然,高耗能行业用电增幅已经回落,但今年上半年重化工业对电力的需求持续上涨。来自中电联信息统计部的数据表明,上半年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74.2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

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的用电量分别增长了31%、26 %、19.8%,远远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速度。

要使能源、原材料紧张的局面得到好转,固然要努力增加供给,让煤电油运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坚持高负荷运转。但是,不少专家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扬汤止沸,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缺电,还得釜底抽薪,即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增值、资源高效利用、低能耗、区域合理布局的新型产业结构。

据预测,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将放在优化结构、加快体制改革和转变增长方式上。

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对电力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日益显现。粗放的用电负荷结构得到改变,高耗能工业拉动的电力消费高速增长将不复存在。

其实,此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根本着眼点,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平稳向前发展。根据上半年的指标分析,国家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已出台的调控措施,近期内出台新的力度更大的调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煤电油紧张状况将缓解,经济增速也会略微下降,但仍处于一个上升周期内。

世异时移电力发展要“换档减速”

电力工业的独立性不如汽车、家电这样的工业部门,电力的发展需要其他经济部门的拉动,因此,电力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也比其他产业要强得多。面对中央调控下的宏观经济发展新趋势,电力发展也要作相应调整。

首先,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减缓是必然趋势,今年的用电需求增速也将是前高后低。但电力装机的增长却是与之相反的前低后高。今年1至6月份已投产装机容量1639万千瓦,下半年按计划还将投产2000多万千瓦。更远地看,目前全口径在建规模为1.3亿千瓦。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将有利于保证电力系统有足够的备用容量,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会为正在试运行中的区域电力市场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但新华社的文章也指出:国家经济将回归到理性发展的轨道,电力市场增长的势头必然放慢,需求增长回落与火电项目集中投产同步发生,投资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