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09:38: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现代礼仪的看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公共关系学;教学实践
如何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当代大学生课堂上的思考自主性?开放式教学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授课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采取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以课堂教学为原点、以思维为辐射”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探索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及其该教学模式的功用,并对其提出实践性反思。
一、《公共关系学》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公共关系学》中实行的必然性,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一学科的特点表明,它的发展必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应当具有迫切的现实人文关怀、思考现实人文社会生活所提出的问题,这门课程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2、《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目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现代公关观念,把握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培养学生的公关实务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力求达到:(1)掌握人的心理、行为、公关的基本理论及其逻辑联系,以推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无论在上行沟通还是下行沟通中避免沟通障碍的出现,掌握消除组织沟通中存在沟通障碍的策略,在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3)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培养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公关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了实现此目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3、《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过程中,多年来始终注重学生对静态的公共关系理论及原理的掌握和了解,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满堂灌,从上课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下课夹本离开教室,忽视与学生们的沟通,忽视学生们的信息反馈,结果是教师周而复始地讲,学生们依然搞不清到底什么是公共关系。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学生被动地听课,老师拉着学生走,学生没有思考的动力。《公共关系学》的开放式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辩论赛、专题讨论、工作情景模拟等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策略
结合开放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授《公共关系学》课程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1、教学方法开放。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运用“案例教学式”、“专题讨论式”、“情景模拟式”等方法,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现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设想,对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又可以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讲授公共关系礼仪时,利用多媒体穿去短片与情景剧,能够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将公共关系礼仪的注意事项以及礼仪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传递给学生,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2、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环境主要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析的,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它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前,要求学生运用网络、参考书目以及有关资料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不明白或者是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下笔记;课中,笔者对学生的纪律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随时站起来提出,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老师再作一下总结,总结也是开放式的,让同学们有思考的空间,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不求统一思想,不求定论,讨论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样通过课前的准备,再加上课堂中深入的讨论,可以达到启发智慧,勤于思考的目的。同时,还经常组织专题,成立讨论小组,以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辩论的机会,然后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有时,还结合现实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课后,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讨论和交流,深化对当代的公共关系的认识。
3、学生作业与考核开放。在课堂练习或课后思考题方面,笔者鼓励学生答案的开放性,只要是自己思考与体验的结果,都可以作为答案。同时,笔者还布置各种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和和机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进入企事业单位见习等,从而亲身接触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考核方式上,既有书面的,如课后习题、调查报告、小论文,也有口头的,课堂上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后准备PPT,课堂中与同学们分享,从各方面来培养和训练学生。
4、师生关系开放。在课堂中,笔者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点,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索和接受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创设出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问、敢于探讨、敢于发表见解、大胆假设的思考空间。同时,笔者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败,认真发现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三、《公共关系学》开放式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公共关系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开放式教学,笔者认为最终要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之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问的探究都需要有兴趣之心。古希腊的名医波克希拉底曾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兴趣也是人的本能,老师的天职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之心,至少不应熄灭学生的兴趣之火,带着兴趣之心来学习《公共关系学》,开放式教学才能真正地进行下去,否则还是会演变成填鸭式的教学。
2、培养学生的礼仪之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就是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关系才会顺利展开。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做到礼待学生,以身作则,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礼的重要,现今的学生,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做不到尊重对方,所以笔者认为,老师在教授《公共关系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礼仪之心。
3、培养学生的观察之心。公共关系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这就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眼睛,时时刻刻观察生活,随时随地把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相联系,随时随地找到公共关系的例证。
[参考文献]
[1]俐.开放教学浅析[J].山西教育,2003,(1).
[2]赵林.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旅游经济;泸沽湖;摩梭文化;冲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空前扩大,使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泸沽湖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泸沽湖摩梭人神秘的传统文化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左所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的交界处, 是摩梭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古称“摩沙”、“摩些”、“么些”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摩梭人一直实行母系制的基本生存方式——母系家庭而被喻为“东方女儿国”,摩梭人共同生产、共同分享,家屋是其维系传统文化的地方,摩梭母系家屋的当家人是由家屋内推举出来的最有能力的女性担任。摩梭社会对男性的重视则集中体现在“舅掌礼仪母掌财”这一文化传统[1]。一直以来,摩梭人传承着一种与我国传统婚姻制度迥然不同的婚姻形式而引发了一场民族旅游的浪潮,民族学家称这种婚姻形式为“阿注婚”或“阿夏婚”,我们普遍称之为“走婚”。走婚,就是配偶双方不组成家庭,而是夜晚男到女家偶居,清晨又回母家,所生子女由女方的母系大家庭抚养教育,配偶双方除性关系外无经济上的联系,也不必承担义务[2]。作为摩梭文化载体的母系家屋的传统形式是木棱子房,即以树木为原材料,家屋以祖母屋为核心,屋中的火塘是家屋成员传承、分享的重要地点,同时还配有花楼、经堂、草楼等几个部分。家屋是评判一个母系大家庭是否兴旺的载体,因此摩梭人只要稍有积蓄, 都会投入到家屋的修葺改善中。
二、发展旅游经济对摩梭传统文化的冲击
旅游经济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总和。旅游经济不仅仅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也是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泸沽湖地区推进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摩梭人的传统文化主要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冲击:
1. 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男女的劳动对象、地位以及范围发生了转变
在摩梭人的传统经济结构组成部分中,女性主要负责从事农业耕种、农副产品生产以及手工业产品生产工作,而男性主要负责赶马经商、下湖捕鱼、江边淘金等工作。女性由于其收入较稳定且在整个家庭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加之负责整个家庭的日常家务活动,因此相对于男性而言在家庭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从1992年泸沽湖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以来,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摩梭人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摩梭人开始转向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活动。以较早发展旅游业的落水下村为例,落水下村的旅游业主要以家庭接待为主,而家庭接待是处于家屋内的住宿及餐饮等活动,无一例外这一任务就落在了主要负责家务活动的女性身上。一直以来摩梭人形成了“女主内、男主外“的格局,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女性不仅要负责家里的接待活动,还要参加村里集体组织的旅游接待活动,这就使得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把劳动范围扩展到了家外。女性不仅要操持家内还要负责家外的一些活动,使得女性在家中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2.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发生了变化
“走婚”这一独特现象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只出现在泸沽湖周边地区[3]。至今,摩梭人因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的生活方式而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我们常说的“走婚”即是民族学家所说的“阿夏异居婚”,这种婚姻关系是男女双方以感情和爱情为基础建立的,它不受具体的法律或家规等的约束和保护,婚姻关系的建立和解除都由男女双方自愿,双方皆有平等与自由的选择权。随着旅游经济在泸沽湖地区的推进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加强,摩梭人传统的婚姻形式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事旅游业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使得摩梭人意识到要想较好较快地发展旅游业,必须有着固定的配偶搭档。在落水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接待的旅游活动是当前最主要的旅游组织形式之一,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走婚”上,于是固定专偶成为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婚姻形式,现在已有很多摩梭男女开始结婚实行一夫一妻制。然而却也是因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原因,很多已经停止“走婚”的摩梭人为了迎合游客猎奇的心理,又重新开始了“走婚”。
3.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企业文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自我丰富和发展的内涵趋势表明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
公司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早期称谓,最早见之于1980年秋的美国《商业周刊》,其时认为公司文化主要指公司价值观,公司运用共同价值观“为公司的活动、意见和行动树立一种榜样……通过经理的实践逐渐灌输给职工,并传至接班人。”1982年,肯尼迪和迪尔在其著名的《公司文化》一书中,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企业文化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五大要素构成,其中“价值观是任何公司文化的基石,作为一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哲理精髓,价值观为全体职工提供了对共同方向的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这些成功的公式决定(偶尔也出自)公司的典型英雄人物、有关公司的神话、仪式和典礼.事实上,我们认为公司之成功往往是由于它们的职工能够识别、接受本组织的价值观并按此行动”.。日本拓植大学今西伸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特定企业中具有固有特征的价值体系”,它由价值观体系、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三要素构成.。1985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劳伦斯·米勒名著《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从分析美文化的精神实质,提出了重创美国企业文化的八条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原则、卓越原则、共识原则、整体原则、效绩原则、实证原则、密切原则、正直原则,被誉为未来美国企业文化的基石.
对企业文化概念的内涵,尽管不同时期的国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把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则已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企业文化概念的发展就是企业价值观由抽象不断走向具体、走向丰富、走向完善的过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管理方式,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即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作用—包括价值观外化和展开为各种具体形式,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企业凝聚和精神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为手段的价值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价值管理方式。这句话有两重意思:其一,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和可运作的管理方式,其二,这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它是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达致企业的管理目标的。
管理科学自19世纪末产生以来,经历了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现代科学学派和企业文化学派四大阶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发端于美国.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腾飞与美国经济的衰微形成鲜明反差,美国人开始对现代管理科学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进行反思,希望寻找到得以摆脱困境的管理新方略.在客观需要和主体反思的双重催化下,企业文化理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诞生了.诚如《底得优势》一书作者彼得斯和奥斯汀所说:管理学界正孕育着一场“恢复基本原则的革命”。④
企业文化理论是以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结合的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它不仅是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辨证否定,而且是对以往一切管理理论的批判继承。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价值观并不排除理性,而是反对那种抛弃非理性因素(如心理、情感等)的纯粹理性主义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也不仅是追求友谊、亲密感的“社会人”,而且是生活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并受它影响和熏陶的“文化人”,企业管理应该以营造文化为己任,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企业的精神灵魂,以此贯串到经济、技术、生产指标、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战略决策等具体的因素和行动中去,以实现企业和社会协调一致的发展。和以往的管理理论相比,企业文化具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非”理性倾向(与数据化、机械化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比较而言)和注重实务研究倾向.
企业文化的价值至上主义和重视实务研究倾向,对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批判理性主义”和“恢复常理”一度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口号,人们反对过去那种把组织结构搞得过分严密和规章制度订得过分严格的做法,主张“见物,但更要见人”;注意厂歌厂服、纪念仪式等企业形象的塑造,以激发职工的荣誉、自豪感、培养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主张频繁的非正式沟通,注意改善职工之间、管理者与职工间的关系,并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育新价值、树立新精神.企业文化的务实倾向表明企业共同价值观虽然是精神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绝非虚幻的和假想的,而是现实存在的,务实倾向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80年代以来,很多有影响的管理学著作均十分重视管理实务的研究.如《一分钟经理》和“优势丛书”等。其中《一分钟经理》以“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指责’三条“诀窍”为主线,运用简明生动的手法将管理中实质性的领导艺术问题加以概括,打破了传统管理理论框架,精致实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名噪全球的《寻求优势》的副标题就是“美国杰出企业的成功经验”,书中重点分析了美国43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总结出八条基本经验(了、又异八条基本的价值准则):贵在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动力、紧守专业、精兵简政、宽严相济.其中以第一项“贵在行动”最为重要。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是80年代的事。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颇为投入,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纷纭,处于一种几乎有多少研究者就有多少种企业文化概念的状况,所谓“企业文化研究等于思想政治工作”等类似的概念混乱往往把企业文化研究导向误区,甚至陷于泥潭。对此本文第三部分将展开分析.理论上经之很长时间的吵吵嚷咬之后,现已基本安静下来,进入反思阶假,开始有了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和积累。如管益忻同志的《塑造现代价值观—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中心环节》.一文,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经历着文化转型尤其是价值转型,在这一转型期必须搞好价值观的重塑,它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心一环”、“塑造现代化制度的灵魂工程”、“人的积极性的第一生长点”、“培育具有高尚品德的四有新人的关健”、“再造多种(亚)群体文化(如企业文化)的荃础’、“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原动力”。并就价值重塑工程应当坚持的方针、原则、方法和当前应着重抓的几个热点间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当富有启发性。
作为以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为手段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领导了80年代的世界管理潮流,其深刻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必须以冷静的理性思考企业文化在管理学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文化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派学说,而不是管理学的终极和顶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作用不是自发的,它必须通过作为主体的人、物质性的中介和客体的综合系统的作用才能发挥其深入持久的影响;管理学说史上的各种学派和学说均有其真理性的一面,而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一派学说是无法涵盖一切的.德国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E·海能在《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一书的最后,警告对企业文化抱有万能幻想的人们说:“企业文化理论在企业组织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对此不能作出骗人的‘保证’……有企业文化意识的经理可能是企业发展的指路人,但是他仅仅指出方向,而不能得出目标”:希望这句话能对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文化研究有所苦醒。
企业文化学说这一“泊来品”进入中国的时间已十年有余,它曾在管理学界引起不小的冲击波.但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如何呢?荃本概念混乱,理论研究消耗于无休止的争论,理论研究无从积累;研究者往往浮于表面,关注争论而不是关注实际,理论与现实脱钩、理论本身漏洞百出、千疮百孔;由基本概念的混乱而导致的无休止的争论背后是一片虚空,理论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回应现实。。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再多说,仅就国内流行的两种典型的企业文观点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包括企业全体职工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方面内容”。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绝大多数劳动者认同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
上述两种说法作为企业文化和一般介绍是可以的,但若作为企业文化的定义就有间题了。按照他们的看法,企业文化是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准则等方面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在这里,价值观念虽然都被看作企业文化的一个因素,但其核心作用并未突出出来;不管人们对此持何观点,也许他们默认了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在给企业文化下定义时思想没有明确到位,这就导致了定义的含糊、多义;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一根本属性在国内已有的同类企业文化定义中没有得到丝毫反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企业文化若不是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要它又有何用处?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由职工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创造出来的,它是企业职工必须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必须共同珍惜和奉献的企业物质财富,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崛;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键词] 送礼习俗 还礼 中元节
一、引言
送礼还礼行为可以说是日本的一种国民。根据日本「アサヒビルお客生活文化研究所在2008年6月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调查对象中有72.8%的人“中元节”准备送礼,由此可以看出,送礼行为在日本的普遍性。日本的送还礼物行为可谓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应该是7月中旬的“中元节”和临近新年的“岁末”。每年一进入6月和11月,日本的各大商家都开始为顾客准备大量可供选购的礼品,此时,大多数日本人也都会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等赠送礼物。像这样大规模送礼的习俗并不是日本独有的,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但像日本那样已经形成一种固定习惯,在接受礼物的同时还要还礼的行为在其他国家还是极其稀少的。
二、送礼习俗的起源
在日本祭祀所用的物品大都是糯米饼、酒和米等食品,这些东西在日本被认为是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民俗学家柳田国男通过对这些特定事物的考察,提出了日本送礼习俗起源的假说。他认为,人们为了达到人神共享的目的,在祭祀仪式结束后把供奉给神灵的供品分给亲朋和邻居享用,从而产生了日本所谓的送礼习俗。后来民俗学家和歌森太郎继承和发展了柳田国男的理论,他认为赠答的礼物具有“分食同一个锅里煮的食物”的含义。日本人惯于把盛大节日的食物作为礼物。比如正月送“糯米饼”,中元节送「うどん乌冬面或是「ソメン夏季食用的细面条等。这些东西常常是送给那些没能参加祭祀的人们,因此,送礼行为也具有维系人际交往的内涵。这种行为不仅具有宗教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了强化村落社会中家人、亲戚、近邻关系的作用。现在的送礼行为中“共食”的意识虽然已经淡漠,但是“中元节”赠与和答谢的礼品中仍以食物居多。
整体上看,日本日常的送礼行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第一种,是作为一年中惯例行动的中元节、岁末、情人节等;第二种,是人生必须经过的仪式,如升学、毕业和结婚等;第三种,是生病、车祸等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偶热事件时产生的探望行为;第四种,是进行祭祀活动或纪念去世亲人的法事等;第五种,是作为还礼的「内祝い家庭内的祝贺“寸志”菲薄的礼物和贿赂等。从这些多种多样的送礼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交往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中元节”的由来
日本的“中元节”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三官信仰”。按中国古代历法,把1月15日称为“上元”,7月15日称为“中元”,10月15日称为“下元”。特别是一年当中一半的“中元”,被认为可以把善恶区别开来,原谅人类所犯的罪过并用来祭祀神灵的日子。中元节传到日本以后,人们渐渐把它和佛教的“盂兰盆节”结合在一起。在江户时代,人们开始把作为普通民众赠答惯例的“盆”お盆和“暮”暮区别开来,把祭祀祖先灵魂的“盂兰盆节”作为“中元节”。祭祀结束后人们把祭祀给祖先的供品分给亲戚、近邻、朋友,和他们共享。十五世纪以后,中元节不仅仅用于祭祀祖先的神灵,同时也出现了为了给健在的父母祈福消灾,把鱼类等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并且由于江户时代商业发达,商人们开始把“中元节”和“岁末”作为结算的时期,结算时常把毛巾和扇子等作为礼物送给生意上的伙伴,从而使赠答活动更加活跃。也就是从江户时代开始,原有的由人神共享祭祀供品的习惯融入了商人赠送给生意伙伴礼物的内容,从而使“中元节”的内涵更加丰富。
四、送礼习俗的发展
进入明治时期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开始往东京和大阪等大城市集中,随着人们交际的增加,送还礼物活动的规模也开始扩大。特别是一些大商场的出现为人们的这种行为提供了方便条件,人们可以从商店里直接购入最新流行的各种所需的礼物。
在明治末期和大正时代,“中元节”和“岁末”时节,各地的大商场开始为招揽更多的顾客绞尽脑汁,商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当然,作为大多数人在百货店购买中元节等赠答礼物的原因,还有人际关系货币化倾向的影响。在日本中元节等送什么礼物、送多少,不仅要考虑和对方的关系,还有考虑当时社会上的人情标志。社会心理学家井上忠司曾指出,日本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标志是令自己在他人面前不失去面子,即日本人在行动的时候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如果你违背了约定成俗的规定的话,你就有可能被周围的人们疏远。如果遵从了当地的习俗,人际交往就能够顺利进行。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但如何同大多数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约在20世纪六、七时年代,关于“冠婚葬祭”成人式、结婚、葬礼、祭祀活动和人际关系的相关做法和应遵守的礼仪等方面的书籍开始出现,至今为止,人们仍然把它们作为赠答时候的参考资料。
五、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社会开始大量吸收美国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管理方式,日本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绝大多数国民认为自己的生活都处于中等水平,即「一中流化的意识,也淡化了日本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因而也由此改变了把“赠答行为”作为一种绝对的道德规范的观念,其结果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在“还礼”时候,如何判断与此人的关系成为一个难题,而原有的那种「お世になっている的相互关系的确认的赠答活动,也成为「お世をかけたから或「お世になるから 等一种互相酬谢和均衡性较高的行为。或者说,从送礼行为中所看到的人际关系,正逐渐变成一种可以用货币换算的关系。
此外,受晚婚化和少子化的影响,“核家族”的比例逐渐增加,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送礼行为也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即原有的村落生活时代产生的重视地域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的送礼行为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送礼的对象可以是孩子的老师,曾经关照过自己的医生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送礼行为。比如,以年轻群体为主的赠送“情人节的巧克力”。他们在情人节的时候,不仅把巧克力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同时还把它送给自己的同事和上司,或自己的老师等。
通过以上对日本送礼习俗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日本文化的特征,为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国度及日本国民的特性提供了些微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安达正嗣.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としての答行「D.世界思想社,1998.
[2]アサヒビルお客生活文化研究所.「お中元.にする意「EB.
[3]本尼迪克特著.孙志民,马小鹏译.与刀[M].九州出版社.
关键词:专科;应用型;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人”作为基本的建设要素,被赋予了新的要求,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型的人才作为人力支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应当发挥好应有的智能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人才支持。而“应用型”人才以“用”为直接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最直接的人才。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阶段,培养出大量的实践能力强、可以“用”、“用”的上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专科教育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
一、现有专科教育中的重点与存在的误区
(一)专科教育中的重点。如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专科教育的迫切任务。而职业素质是保证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就职工作过程中顺利进展的基本条件,及早、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专科教育的重点。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应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以“实用”为前提。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社会继续教育来获得。专业教育应联系实际选择实用型、操作型知识,以增加学生的职业潜力;而继续教育的作用是补充一个人的知识构成,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取。
2、具备专业化的高级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必须以应用为导向,是执行能力的体现,它需要熟练掌握所从事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准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敬业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一个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工作能力相对低一点,也能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
4、学会求取生存的职业心理素质。在竞争社会,每一个职业人的职业生涯中都将会面临挫折和困难。因此,能否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差距、失败自我调整心态,对现代人来说也是一项能力指标。
(二)现有专科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误区。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阶段,但专科教育刚刚从传统教育转变过来,所以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旧式的观念、做法,这些做法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妨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而且包括提高其从业能力。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呢,还是使他能够在具体的从业中把工作做得更好?笔者认为,这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其之间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而且是混淆不得的。我们的培养目的,不是使学生有了“毕业证书”、仅仅是“毕业证书”的持有者,不是让他们成为只能适应学校而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人才”,而是使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尽情发挥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然而,在以往的专科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中,我们确实存在着混淆知识和能力两个不同概念的问题,误认为知识就是能力,学生只要有了专业知识,也就等于这个学生有了从业的能力。其结果是,一些学生手里拿着毕业证书,不能很好地选择职业,更谈不上创造良好的从业效果。这种误解严重偏离了现代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目标,影响了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与新型人才观有着很大的反差。
2、“只管到学生走出校门”的做法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发展潜力。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学生毕业拿到毕业证书了,这就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至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展的如何,有没有发展后劲,那不再是学校的责任。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市场化的,一切以用人效果为评价准则,在学校考试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也不会受到欢迎。这只能证明学校在教育和培养方面的不足,也说明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是脱离社会发展要求的。市场化的用人标准是看他做得怎么样,而不是看他的文凭如何。企业和社会不会养闲那些只有高文凭而无实际能力的“人才”,如果一个学校只培养这样有高文凭而无实际能力的学生,那这样的学校不会具有生命力。对于面向市场的学校的评价标准,不是建立在学校自己的内部,而是建立在用人需求那里。就似检验一个企业的产品一样,它的质量优劣不是企业自我作出的,而是在消费者那里。目前,在用人方面已经出现了对专科教育质量产生疑问的看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自身教育存有偏差的再认识。
3、认清非技术性因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必要作用。既然专业知识不等同于能力,那么,我们就必须认清从知识到能力过程中的非技术性因素的作用。一个学生的实有水平能否发挥出来,不是专业理论知识本身所能决定的,它还要靠大脑中那些非技术性因素的支配,包括情感、意识、理性等等,也要受到实践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验、为人处事态度等方面。例如,一个专业知识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不了解用人市场的情况,或是没有选择好专业的发挥点,或是没有处理好当时的人际关系,或是情绪不好,或是性格上存在某种不足,那么他的专业知识就很难发挥出来,或者说难以发挥得好。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专业知识对于一个学生发挥自我价值的基础性作用,更要看到非技术性因素对于专业知识水平发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遏制性的,它会使得应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发挥等于零。我们看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的成绩分数很高,但到了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价值却反而不如那些比他考核成绩差的学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适应其所处的环境,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与其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正是现有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薄弱点。
二、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建议
通过以上现有专科教育中的教育误区分析,现代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应当及早培养、应当多方面着手,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艰巨任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一)将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贯穿于教育始终。从基础职业教育开始,到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和服务意识,均是我们专科教育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确保学生具备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生存需要的职业能力和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重视动手能力训练,发展操作技能潜能,使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良好发展,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
(三)建议进行理论、实训、科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应在宽基础前提下增设专门的实践课程;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实训相结合教学方式;还要定期举行新知识、新问题、新观点的讲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可给出学生与将来职业有关的课题,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自我分析总结、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其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更符合将来职业的要求,可缩短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四)在基础职业教育中,要有人生发展战略意识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扣人才市场需求,多采取参观、观摩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加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依据,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教育的需要,培养企业急需的各方面人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反映了专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办学方向。
(五)在成功素质中,情商诸因素决定着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健康的身心和人格素质、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自信心、控制情绪、抓住机遇等非智力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更要强调心理素质的陶冶,这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三、良好的就业心理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专科毕业生由于学历稍低,在就业面前,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及早培养专科生良好就业心理是不容忽视的,是帮助其就业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强化。职业兴趣是热爱工作的前提,要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对就业的重要性,强调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是产生职业兴趣的基础,职业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持久的注意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教学工作中可通过介绍将来职业的重要性、改用多彩教学方法、引导及早接触等方式来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兴趣。
(二)教育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应立足现实,不可过分理想化。专科学生应当在对自我有充分、客观的认识基础上,灵活求职,对待心仪的职位不可期望值过高,严禁“一棵树吊死”的心理,放弃过分理想化的择业心态,应多方联系、多方选择。
(三)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专科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波折,稍低的学历,在就业面前会产生缺乏自信乃至自卑心理,影响了顺利就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存观,学会辩证地分析、比较问题,要树立认真、刻苦、脚踏实地的学风,让学生认识到自信来自真才实学。
(四)引导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专科学生作为学历较低的群体,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遇有困难不可畏缩,面对挫折应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教育学生懂得努力才有希望,只有奋斗才能辉煌。
关键词:工商管理;需求;胜任度;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综合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选择性很大,但实际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与社会的匹配性不强,工商管理专毕业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如何加强学生的特定专业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如何增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的调研,期望探索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一些新思路。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主要是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调研。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在某一职业上的胜任度。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三个部分,具体构成如表1。
表1 职业能力构成
职业素质包括责任心,职业道德,学习态度等,是对人内在的一种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某一职业对计算机要求很高,但可能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不高。但很多职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不同的职业在对职业素质要求上有一定的共性。笔者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通过《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从对本专业的需求、胜任度、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五个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做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按照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基本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专业能力要求、职业素质要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六个维度进行调查。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被调查的人员为56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业的部门主管。共发放56份问卷,回收56份,剔除7份无效问卷(答题不全),有效问卷49份,其中国家机关6份,事业单位21份,企业22份,包括:国有企业6份,民营企业7份,外资企业4份,其他类型企业5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信任度分析
数据表明:在4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对工商管理需求状况是:非常需求者有4个,占8%;较多需求者有2个,占4%;一般需求者有27个,占56%;较少需求者有11,占22%;无需求者5个,占10%。
调查者所在企业过去三年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趋势为:呈上升趋势的有16家,占33%;呈基本持平的有25家,占51%;呈下降趋势的8家,占16%。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只有少数企业不需要,可以得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就业面是很广的,市场的相容性很高。就需求变动来说,少数企业处于下降趋势,其余大多处于上升趋势或持平。
从每一种企业性质单独分析需求变动,在国家机关中:呈上升趋势的有67%;事业企业中呈上升趋势的有38%,呈基本持平趋势的有48%;其。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在这类企业中有较大的需求。
总之,调查结果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和就业总量都是比较乐观的。
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度分析
数据表明:49份有效问卷中,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非常胜任的有4份,占8%;认为比较胜任的有32份,占66%;认为勉强胜任的有9份,占18;认为不太胜任的有2份,占4%;认为极不胜任的有2份,占4%。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还是不错的,基本得到企业的肯定。
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会由于专业特性,自身对知识的应用在工作中存在各种不足之处,在分析胜任度的同时我们还调查了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认为能够胜任高级工作,表现出专业水平的有3份,占6%;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19份,占39%;认为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没有反映出业界的发展现实的有9份,占18%;认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工作能力比本科的毕业生实际能力更强的有5份占10%;认为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的有13份,占27%。从这些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这便涉及到该专业毕业生对知识的一种迁移能力,即一种转化知识的能力。针对较宽的知识面,表现出的不精通,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一个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在用人中相对于知识储备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高等教育的现状多少有些出入。
3.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适应度要求
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外语能力等。针对被调查企业对毕业生英语的要求,数据处理如下:要求英语四级的有27份,占55%;要求英语六级的有14份,占29%;要求达到商务英语水平的有一份,占2%;要求到托福,雅思的有一份,占2%;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的有5份,占10%。由此可得,90%的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有了要求,主要要求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针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统计数据如下:要求基本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6份,占12%;要求熟练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40份,占82%;要求有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水平的有2份,占4%;其他要求的有1份,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得出,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基本以熟练office为主。
对于文字表达能力,在49份问卷中,有23份显示应该具有,这个比例将近一半,同样显示了语言表达能力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4. 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适应度要求
通过对企业更希望工商管理专业学的二级学科,频数分布图如下:
图1 更希望工商管理人员所学专业
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对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一般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的频数比较大,目前市场的需求也会更大一下。其他专业会由于有些已经饱和或是国内发展不成熟等原因频数较低。
同时,我们也调查了解了企业对毕业生考取并获得相关证书的看法。调查结果为在49份有效问卷中有5份认为不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10%;其余44份认为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90%。由此看来考取相关的证书是有必要的,这是对自己有专业知识的一种说明。对于有必要考取证书的44份,如下图:
图2 有必要考取的证书
这里的证书是从事相关行业的一种资格证,是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的证明,图2表明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人力资源和会计类证书的需求。
针对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除去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信息获取能力外,法律知识,贸易知识在现代企业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企业抢夺市场的速度。法律知识是保证企业受到非法打击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期望是与社会背景,国际背景相吻合的,是在不断发展的。
5.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适应度要求
我们选取了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工作效率、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强、学习新知识的态度进行选择排序,从中选则四项重要的职业素质,再按主次排序。处于首位的职业素质的频数、比率为:职业道德,27份,56%;专业素养6份。12%;身体素质0份;心理素质4份8%;工作效率1份,2%;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6份,12%;责任心强5份,10%;学习新知识的态度0份。这组数据可以分析出职业道德是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其次是专业素养、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等。这些素质会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个人的价值观有关,是人内心深处更深一层的体现,是不易被改变的一项,相比较而言,知识则更容易掌握,而好的道德情操却不是那么容易形成。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也是在校期间大家会忽略的一项,对于我们的就业却是必不可少的。从而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6.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
通过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企业工作者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的建议有:(1)、加强口语;(2)、加强社交礼仪;(3)、加强商务英语;(4)、公共关系;(5)、心理教育课程;(6)、法律知识课程;(7 )、社会政策研究;(8)、实践课;(9)、人文类课程;(10)、艺术鉴赏类课程; (11)、文学课程;(12)、公司财务管理;(13)、演讲与沟通能力;(14)office高级操作培训;
三、调研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关于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生的需求也因企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在企事业单位达到基本满意。该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之处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时候也可以参照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来进行。具体的结论建议如下:
1.突出核心课程,完善教学环节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过了30 多年了,目前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经济业务的交易运行事项也变得愈加复杂难解。现阶段应该对这30 多年里所有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经验加以分类、整理和归纳,特别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工商企业面临极其复杂、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战能力、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采用最符合、最适应我国国情的,贴近工商管理实际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中国的企业市场实情下接受专业知识教学。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如社交口才、商务英语、文艺类课程、中外公司企业文化、职场商务礼仪、职场心理学、办公软件高级课程、社会政策研究课、企业实践调研课等;
同时突出以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所需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管理和技术人员,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和相关工程技术的了解;同时改革评价方式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结合试卷或结课论文(期末)、模拟实习公司、章节案例演讲、项目策划书等全方位的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2.学生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划
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应该关注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下二级学科的人才需求与兴趣方向,选择一个细分的专业方向,改变宽而不精的知识结构,加强责任心、培养职业道德同时熟练的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并根据自身就业方向,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3.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方案
现代企业不仅考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更加看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会做什么会做多少。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体现本校本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应该合理划分专业知识结构和职场能力结构,强化管理类基础理论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工商管理的管理教育要使得将来的管理者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理论基础。
4.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加强与企业合作
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趋于多元化,学校与企业间应加强合作,定期组织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进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对现代企业的了解,从而培养企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同时不定期的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纪律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培养专业素养高、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且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指导老师:赵红梅副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侠 石盛林: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调研[J].商业现代化,2009(17)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调查 问题
让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学校教育的扩展和延伸,对促进高校培养出综合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过学生经过直接的参观,访问等活动,收集到大量材料,对社会客观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对获得的社会调查材料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由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提高到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而言是一件好事。
高校学生对参加社会调研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下文试探讨之。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1.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调研的方法不熟悉
在学生中有人糊涂地认为,调查研究无关紧要或者不太重要。这种认识会影响参与社会调研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有些学生凭着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没有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影响工作的进度和效度。
这两种现象都需要学校和指导老师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教育,树立大学生对社会调研的正确认识,并教会学生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例如,讲解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调查研究采用的普遍调查法(叉称“普查法”)、典型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调查研究运用的形式: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实地观察、通讯调查、问卷调查;调查研究步骤(程序):
(1)调查前的准备,就是确定调查目标、编写调查提纲。
(2)调查实施,主要是搜集资料、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等。
(3)调查材料的整理与分析,主要指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4)撰写调查报告或考察报告。
2.疲劳与挫败感的修复
进行社会调查会产生疲劳,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种。在调查实践中发现,在连续进行三天以上的全天性调查后,调查员普遍会出现心理上的疲劳感,最明显的表现是不愿意说话、困乏和思维障碍。加上采访接连碰到挫折和失败,当收获较少的时候,容易产生挫败感,继而动摇参加活动的决心。
引起疲劳的原因主要是工作量安排不合理造成的。为了尽快完成项目,或者急于求成,密集作业。对于许多初次参加调查工作的大学生调查员来说,遇到一两次拒访后情绪会非常低落,产生自己能力有限或运气不佳等想法。
较为理想的方法是不进行连续工作,在中间穿插一两天休息或安排一些其他工作,这样可使生理和心理的疲劳有时间得以恢复。对于从事市场调查的人员来说,在访问过程中的种种挫折都是难免的,要使大学生能够经受住挫折,同样的除了要树立良好的心态,指导老师也要教给学生排遣和情绪缓冲的方法,并鼓励和引导学生。例如,参加一些集体娱乐活动或自身能力较强的活动,通过获得较多的成就感和胜利感来达到恢复的目的。
3.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调查不仅仅是一项收集资料的工作,它包括资料收集和资料的加工、分析研究两个环节,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使在调查对象的选择、直接收集事实资料的过程本身中,也必须包括人们的思维加工,调查与研究二者不能割裂开来。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不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老师的调查员,而应定位在研究者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调研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本身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才会得到提高。不仅要认识社会现状,也要学会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从学校方面考虑
1.引导不够
社会调研具有良好的辅助学习的作用,而现行教育方法下,并没有广泛应用,只有个别学科、专业或者学生项目、活动,才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学习,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对与国情民情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查与考察;或者是与学生密切相关、引起大多数同学兴趣的事件、话题,都能够组织社会调研。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励学生深入思考。这对于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少创新精神也是一种改变。
2.投入不够
学校除了设立相关经费拨付和奖励制度,来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的调研活动外,还可以独自或校企联合设立学生自主调研基金。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学习、创新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良好形式。
3.培训不够
进行社会调研,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有一些技巧和素质需要培训,如采访技巧、社交礼仪、速记等相关能力。
三、社会层面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社会调查是一种具有一定社会服务目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地了解社会现象、收集经验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开展社会调研的目的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于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服务于企事业单位,提供管理参考;三是服务于社会,提供社会生活及个人行为准则之参考。总的来说,是对社会发展非常有利的事。
而目前人们对于社会调查存在着诸如浪费时间、打扰生活、可信度低、结果片面、影响力小等负面的想法,从而对调查员尤其是街头调查,抱有排斥的态度。这对大学生投身社会调研活动,增添了阻力和恐惧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增加社会调研积极性的宣传,多多展示社会调研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改变人们的看法,从而为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和进行社会调研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开阔视野,主动增强综合素质;学校和社会也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使得大学生从社会调研过程中进步完善自我,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桂丽.大学生从事社会调查的意义浅析.河南教育,2010,(2).
1. 做好教学上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的质量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文化教学质量与语言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文化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文化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做好文化教学管理工作,通过进行课前导入以及课中渗透等来提高文化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进行课前导入,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可以借助背景介绍等方法来开展文化教学,或是利用图片等来进行导入。其次,在课中渗透的过程中,可以从句子结构等方面出发,找出其中存在的文化内涵知识。最后,要做好课后导入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信息在实际语言中的运用。
2. 掌握好英语教材,分析出其中存在的文化内涵
对于英语教材来说,已经成为了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英语教材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英语知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内容。其主要体现在了教材中的各个章节或是单元中。通过分析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可以看出,在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英语基础知识与解题方法上的讲述,而对于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却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往往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对外交流能力上却存在着不足,这样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也不能更好地融入到岗位中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挖掘工作,同时还要找出其中的文化知识与内涵,只有将这一内容灌输给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充实性。如餐桌礼仪以及节日等方面。其次,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各个单元中大多以某一个话题为中心,并以功能项目以及结构为主线来做好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听力练习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好语言的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如教师在开展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掌握好与运用有关的英语知识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口语部分进行练习,通过让学生从文化背景的层面上出发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还要做好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工作,找出其中存在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或是学生在学习“Art and architecture”中,教师就可以对现阶段中中美在“Art”与“Architecture”等方面知识进行讲述,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好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
3.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对于教学方法来说,就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了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不足,最终也就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文化知识也没有热情。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好丰富的教学方法,全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以及媒体教学法等。就案例教学法来说,就是向学生展示出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教学案例,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好文化上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如学生在学习“Friendship”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中西方不同的朋友观来帮助学生掌握好在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友谊观。
其次,在电影以及报纸等媒体中也存在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好这些内容,以此来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等方面出发,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英语课堂的开展,通过为学生播放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电影等,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掌握好英语中的文化知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中英语教学属于一门十分重要的语言类学科之一,因此,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在课堂中注重文化的灌输工作,加强教学上的管理,落实文化教学策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向芳. 文化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黑河教育, 2016(06).
[2] 胡琴. 文化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