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09:38: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教育 教学 管理 创新 认识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中小学推行的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及时把握创新的机遇,不断加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学校能够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学成人教育 考试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近年来医学成人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多种原因,其办学质量特别是成人教育中的考试管理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导致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可程度降低。为此我以加强成人教育的考试管理工作为突破点,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以促进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医学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目前医学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风不正、考试内容呆板、方法单一、成绩评定不合理等。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对考试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不严格,考试监控不力;教师有轻视成人教育的倾向,常常放松对成人教育学生的管理和要求,教学中备课不认真,考前划范围圈重点,考后阅卷不认真,随意送学生分;同时由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扩大,成人教育学生的入学门槛变低,生源质量下降,特别是一些来自城乡最基层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素养都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加之成人教育学生大多在职,且年龄偏大又多有家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工学矛盾。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医学成教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考试,在工作压力、自身压力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滋生出不良的考试风气。
二、解决医学成人教育考试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1.端正考试态度,维护考试的权威性。考试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与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端正考试态度,深刻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积极维护考试的权威性,发挥考试的反馈、检测、选拔等功能,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联系,真正做到有效施教、学有所成,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规范的学习环境。
2.改革考核方式。(1)考试内容的组织要科学合理。首先,考试内容的组织要符合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要合理命题。成人教育学生大多在职并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难度,特别对一些需要记忆的纯理论性的知识更是有心无力,所以在考核上需要摒弃一些重记忆、轻理解、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发挥他们的优势,侧重实践,并把实践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多一些主观题少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其次,要合理把握考试内容的难度和区分度,以提高成人教育学生对考试的信心和能力。(2)考试方式要灵活多样。一直以来,成人教育考试大多采用期末闭卷形式,单调乏味,建议可采取开卷、半开卷、上机考、病例讨论、小论文、口试、调查报告、技能操作等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既能减少死记硬背、相互抄袭现象,又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3)成绩评定全面综合。学习成绩的评定是对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跟踪考核,不仅局限于某一次的考试,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如对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作业、测试、提问、讨论甚至出勤都要有记录,并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平时成绩,在学期结束时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全面综合,公平合理地给出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
3.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作为对学生考试违纪行为的约束。树立以认真学习、诚实守信为荣,投机取巧、败坏学风为耻的良好风气,对学习中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并让做出不良行为者付出代价,教育更多的学生诚信考试,自觉遵守考规考纪,远离不良行为。
4.加大考试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是保障考试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在考试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建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使考试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现阶段一些管理制度还比较宽泛且操作性不强,必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在考试管理工作中建立诸如考场组织领导责任制,考场安排、巡监考人员的责任制,试卷管理规定,考场纪律,考试违纪处理办法,考试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职责明晰、易于操作的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能使考试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考试的严肃和权威。有了制度还要落实,在管理中讲究以人为本,体现制度的严肃,不论对学生还是监、巡考人员都要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学生要改变观念、认真对待考试,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打消考试舞弊的念头;监、巡考人员要明确职责,忠于职守,规范考试操作,严格考试程序,对违纪学生坚决加以制止,严肃处理不姑息,真正把考试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准确地运用到考试的实际工作中。
总之,医学成人教育考试管理要适应医学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即必须针对医学成人教育的特点,探索适合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工作的路子,确保成教考试的可信度和含金量,促进成教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实验探究思维培养能力
初中数学新大纲中突出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并增加了“数学探究性活动实验课”。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的。如:计算、作图、测量等许多探索活动都是数学实验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再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把握题目的特征,发现解题思路,使问题获得简捷解决。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巧搭实验平台,调动学生动手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验参与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一、依托数学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常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定理教学时,要根据需要设置合理情境,巧搭数学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定理的建立过程,使学生在动手中弄清概念、定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概念、定理的实质。
例如无理数的概念教学。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
实验要求:
1、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2、利用计算器探求■的小数部分。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估计■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点出概念“无理数”。
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通过动手操作,班级交流,全班一致认为最容易、最美观的拼图是(如图1):
因为已经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大正方形的边长是■。但接下去的“用计算器探求■的小数部分”就有点困难了,教师提示:(1)输入大于1小于2的数,平方的结果比2大了,怎样调整?结果比2小呢?(2)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3)大家有没有发现1.4142…出现循环,那你认为在省略号的背后, 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1.4142…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给数学教师的任务赋予新的内涵,即激励学生构造数学思想,关键是在数学活动中要分清各种不同的相关数学。 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应有“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及“体验、感受、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包装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基础进行建构,从而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
三、利用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使他们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提高群体的协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互相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来。话句话说也就是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同时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愉悦的情境关系中,能学会如何与人共处。这样我们的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和培养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老师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认识,学习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活动实验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讨论的氛围,它必将慢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六、数学实验课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在数学实验活动中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通过,又能心情愉快,得到激励。 例如我们可以采取“开火车”、“抢答”、“分组竞赛”、“小制作”、“数学游乐园”等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总之,我们期待通过数学实验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其自我发展,进而用这把钥匙打开其它科学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唐国庆.快乐学数学(1―3)[M].海南出版社,2001
[3]谢云荪.数学实验[M].科学出版社,1999
[4]王波明.体验数学[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04(9)
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讲清楚物理慨念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某个公式、定理。要让学生知道前人走过的艰苦道路。让学生去体会伟人的思想及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和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当今科技的一些发展。当然有一些人可能会提出:这样不可能把现代物理讲清楚讲透,确实是这样,但我们并不需要对初中学生讲得非常清楚,而且也不可能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向未知世界挑战的精神。只要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对现代的物理问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一个好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犹如一个优秀的导游,在讲述中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在课堂上,不是仅仅对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象一个引路人一样领着学生翱翔在物理的美妙境界,在为学生讲解书本知识的同时不忘为学生创设一个物理的情境。通过一些例子巧妙的组合,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逐渐将“教”转移到“学”上,从“学会”转移到“会学”上,从“掌握科学内容”转移到“掌握科学过程”上。
二、初中物理教育应以成功式教学为主体
成功式教学法是以成功为出发点和终点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嗟夭捎酶髦址椒ǎ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加以不同程度的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为不同层次的成功者,并尽可能帮助原有失败者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为而后实施启发式教学铺平道路,可以这样说成功式教学是一个乐章的开始,而启发式教学则是这个乐章的,要用开始的音符来宣染,二者缺一不可。
成功式教学并不抹杀竞争,而是保证现有的成功者继续成功,让他们继续往上攀登,去感受新的成功的快乐。成功式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它在保障现有的学生成功的同时,也把现有的差生,即已形成的失败者,也包括在自己争取的“成功”的范围内,这样就可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优秀者。
如果在成功式教学中揉合进启发式教学,那么在这个学生的身体上就容易渗透着理想的、创造的灵光。通过六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达到了目的。因此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以成功式教学为主体,启发式教学为主导。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只有具有良好人格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投入到物理世界中。当然完美人格的培养还应有一个好的集体,为了造就这样一个好的集体,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一样都是把物理当作他们毕身所奋斗的目的。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对现代物理知识了解的渴望,但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他们不了解当今的物理学的发展,不了解物理学中存在哪些难题,不了解当今的物理学家正在做什么工作,在他们两年的时间里只学会了一些古老的物理,了解了一些成百上千年以前的物理知识,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学的物理到底跟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们渴望获得新的知识,但传统教育并不告诉学生这些。我认为在教学中没有现代物理知识就没有现代的物理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重视把现代物理知识引进初中物理的课堂。
当然在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不进行培养,相反要加深对现代物理知识的理解,必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校物理教学往往本身带有鲜明的基础性。但基础和物理前沿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而是为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科学发展的逻辑,也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已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因而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学校基础教育抓起,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开拓视野,逐步提高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重视不同领域的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还有培养学生科学探险精神的功效。学校的物理课内容多有限制,没有给包罗万象的物理学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物理学的内容变得狭窄了,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许多聪颖的学生对物理不再感兴趣,而对一些科普读物诸如涉及超新星、夸克、集成电路、计算机等课题颇感兴趣。这说明,一方面他们对现有的课本知识水平不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探胜猎奇精神。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光依赖于模拟法,还要靠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一个学习成绩好或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不仅靠他们的智力,而且依靠他们的心理素质。所以物理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即由物理学史出发,用物理学家的优秀的个性品质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单一地强调某一点,而应该是综合性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期达到开发智力、造就人才的目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22-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11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随着学前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为满足当下教育行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作为根本目标,而在遵循自然教育规律的总体前提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为了深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件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
“五年一贯制的大专培养模式”又可简称为“五年一贯制”,是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进行中专和大专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整个学制为五年,学习期满后颁发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拿到该毕业证后可以继续深造。总的来说,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起点低、落点高、定向强、学制长。和其他幼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五年一贯制比三年制中专及高职学前教育更具优势,而且就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来讲,学前教育(双语幼教)是五年一贯制中的优势专业。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是现阶段培养高水准、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一种教育优化模式。
二、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习双语幼教的优势和劣势
(一)双语幼教的理论含义
双语教育既是指一种双语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双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双语幼教人才必须要具备过硬的英语基础和标准的口语能力。
(二)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专业学习双语幼教的优劣势
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模式下,双语幼教的优势就是“学制长”,语言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五年一贯制学制长的特点对于双语幼教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时间,五年制可以使学生有更长的时间提高英语能力,为职业生涯打下扎实基础。
然而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的劣势也不容忽视,“起点低”是较为突出的劣势,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因此学生的英语能力较低,甚至不乏厌学、自制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前提性问题决定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双语幼教),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以教师的职责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清楚的认知本专业的任务及重要使命,从而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热爱幼教专业,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所遵循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目标等核心要素,依然处在探索及转型阶段,不能满足当前学前教育人才专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制度的功能发挥。
就理论层面而言,对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还需往更深的层次挖掘。虽然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概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在我国推广,但发展起步较晚,使得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理论成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速度。值得注意的是,该教育模式是根据我国教育实际情况而创建,因此缺乏一定得研究成果和经验可以借鉴。
就实践层面而言,经大量实践调研表明,目前的五年一贯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培养层次不清晰
当前五年一贯制专科、三年制专科以及职高幼教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上还不够清晰,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方面仍然是沿袭职高幼教专业,只强调对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却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理论素养等一些方面的提升;过分强调专业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中所需能力的训练则严重不足。
(二)教学组织之间缺少资源共享和互动协作
中职和高职办学一体化,在实际操作的阶段缺乏实质性的相互协调和合作,具体表现在考核评价学生的标准缺乏一致性,教师资源和其他一些教学资源缺乏共享性等方面。这些问题从实际上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过程不相互协作;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不协调;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协同。
(三)课程内容的设置出现重复,缺乏渐进融合和整体协调
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核心内容就是这两个阶段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整合。在对中、高职的教学计划进行实践调查时发现,部分高校未能从整体上来考虑教育内容的逻辑性和渐进性以及课程的整合性,只是将高职和大专的课程机械的链接在一起,所以经常出现开设的课程重复等现象,这使得五年一贯制的特点无从体现。
四、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和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的模式
根据二十一世纪创新型教育对幼教能力、素质、知识的要求,以及国家对于高等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精神,提出构建“以知识教育作为主线、素质教育作为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教育能力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艺术性和师范性相结合、专科培养和专科后的继续教育培养相互结合,培养高素质、宽适应、厚基础、全能式自主发展的创新型幼师”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特征就是:以培养教学能力作为主线,设计学生的能力、知识、素质结构以及培养方案;以“应用实践”作为特征和主旨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二)定位培养目标
构建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就是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一个精确的定位,这也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特点出发,制定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相对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能熟练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工作规范,合作、自主以及探究能力强,基本专业技能熟练,且可以不断继续学习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培养规格的要求
为了更加准确的定位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还需对该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的内在涵义作一个明确的要求。在能力上主要包括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及幼教应有双语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等。在素质方面,主要包括文化、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这当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的素质是根本性素质。作为一个幼师,思想素质极为重要,幼师要有高度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对幼儿要有爱心,同时还应重视自身言行修养。最后在知识方面,应包含高中层次的文化知识、大学层次的人文基础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适当的还需要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
五、从整体上构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建立起“2.5 +2.5”型层次结构模式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出学历互补的特性,处理好专业技能课、文化基础课、实践实训课等各不同种类课程间的比例问题,以及在中、高职两阶段如何合理分配这个核心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较合理的是“2.5 +2.5”型的层次结构,即指中专和大专的课程分配比例问题,将这两个阶段的课程有机的吸纳、整合和衔接,用五年时间完成一共六年的课程教学任务。
(二)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全程化”
“全程化”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全程中将所有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和课程作为整体来统筹安排、系统定位,贯穿在五个学年的学习生活中。“全程化”教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和幼儿园接触,持续不断的对幼儿园进行深入了解和专业研究,最大程度发挥实践教学在专业技能培养当中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起“四横四纵”型的课程结构模型
“四横”即教育理论课、实践实训课、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这四大类课程横向的构成全部课程体系的骨架。“四纵”即在“四横”的基础上按幼教素质的培养课程群、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群、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课程群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群的逻辑知识体系呈现出纵向的递进过程。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整合工作。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部分高校及教师拘泥于传统学科专业设置,不愿意、不主动调整办学思路。面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一味追求优势学科发展,不注重及时研判高校发展形势,思想不解放,思路不够开阔。
二是教学管理和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应用型人才机制不完善。有的高校在专业方面,虽然做了一些调整,但是从专业培养、运行模式和培养效果来看,并不是太理想。缺乏整体联动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是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课程结构和内容遵循传统的学科导向,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评价以考试为主,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特别是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相互脱节。长期以来,在一些课程上花的功夫很大,但效果并不理想,其症结主要在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
二、科学定位,顺势而为,积极转变教学管理思路
一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努力培养高质量、“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有效发展。
二要强化类型观,多形式、宽领域培养各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类型和层次之分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从层次上看,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从类型上看,有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专业博士和专业硕士教育,就是研究生阶段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层次并不简单对应类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二者只是类型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三是切实改变办学观念和思路,突出本色,保持特色,厚积办学底蕴。每类院校都有其定位和发展空间。高水平的学校一定不止一种类型,不止一种模式,只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就都有可能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办成高水平的学校。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化,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关系。人才培养都应有基本质量标准,但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也不尽相同。强调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要防止因追求统一性而带来的“模式趋同”。处理好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关系。学科是知识的集合,关注学科、发展学科,但教学内容不能照搬学科。如何根据培养目标,从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中选择课程内容,既是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最有可能创新的地方。大学的学科建设应该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开出多少品牌课程、知名课程,是大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三、加大革新力度,创新教学管理,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化,规范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产学研结合、职业发展规划等六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大学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其他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即职业领域和人才规格。人才规格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以本科教育为主,工科办学为特色,工、管、经、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立足广东,面向华南,为区域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独立学院,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道路。这就是明确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有了目标,就要根据目标选取合适的内容,形成准对性教材。从哪里选取内容,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历来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如果我们把本科教育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围绕最能体现社会和个体需要的职业或职业群来设计课程,而不是单纯地根据知识体系来设计。
三是革新教学模式。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适当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目标、内容和模式的统一。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紧紧围绕“应用”二字来设计教学模式,体现务实、创新、应用、高效率。
四是开展教学制度与评价。评价是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实践的检验。在评价取向上,既要重视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过程的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高低,不仅仅在于教育部门的自我评价,最终在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的集体认同。教学制度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选择,关系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当重视教学制度与保障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激活管理要素,形成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合力。
五是积极探索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学分互认,开放公共选修课,允许学生跨校选课,并逐步扩大选课范围,实施学生交换培养。在各高校相同或相近学科之间实现教师互派,开展短期进修、任课讲学、教学研讨和科研合作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
六是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引导。职业发展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结合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找出一个人适宜做的事业并且获得实行的机会,这是幸福的关键。天下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一个人不能发现一生的真正事业,或者未能发现却已随波逐流或为环境所迫陷入了不合志趣的职业。因此,我们的课程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在学生职业引导,职业设计,职业发展中,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以我院为例,办学近十年来,培养和输送了一万多名毕业生,他们以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职业道德、突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与珠三角近百家大型企业长期合作,建设有96个实训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开辟绿色就业通道,学院连续四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部分专业就业率达100%。所有这些无不得益于我院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引导,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管理理念。
总之,积极适应当前高校发展形势,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形势,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每一名高校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革创新,高校就一定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关键词] 高血压;心脏功能;B型钠尿肽;心肌纤维化
中图分类号:R544.1 献标识 码:B 章编号:1009_816X(2008)05_0330_03
高血压患者的心功能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发生变化,先表现为心功能代偿性改变,随后渐次出 现左室 舒张功能不全、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在此演变过程中心肌组织纤维化和心脏内分泌激素发挥 重要作用[1]。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血浆B型钠尿肽(B_Type Natriuretic Peptid e, BNP)作为一种心脏内分泌的肽类激素,其水平的检测既可准确地反映左室收缩功能,又 可反映左室舒张功能[2,3],然而,对心肌组织纤维化指标血清Ⅲ型前胶原(proco llagen typeⅢ,PCⅢ)与心功能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初步研究BNP及PCⅢ在高血压病人 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90例未经正规治疗的住院高血压病患者,诊断符合1999WHO/ISH高血压诊 断标准。其中男127例,女63例,年龄57.6±8.6(39~80);病程13.1±4.2(2~31)年。 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结缔组织病,脑卒中,肝、肾、肺 、 骨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病人根据病史、体征、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为3组。(1))心功 能正常组:无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正常,共61例;(2)左 室舒张功能不全组[4,5]:EF≥50%,无主要室壁运动减弱,且根据二尖瓣血流多 普勒参数有以下表现之一者:①E/A<1,②1≤E/A<2且150≤DT≤240ms,③E/A≥2,共97 例;(3)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组:LVEDd>55mm且EF<50%,共32例。对照组40例,为年龄、性 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详见表1。
1.2 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取血标本当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美国HP5500多普勒超声 心动仪,探头频率2.5Hz,于左室长轴切面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 (LVPWT)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心 肌重量(LVM),LVM=1.04[(IVST+LVPWT+LVEDd3)-LVEDd3]-13.6,根据身高、 体 重计算体表面积(BSA),左室质量指数(LVMI)=LVM/BSA。于心尖四腔切面用脉冲Doppler法 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最大流速(E),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计算E/A,舒张早期血流 减速时间(DT)。所有参数均取呼气相连续测3个心动周期测量值的平均值。
1.3 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测定:禁食一夜后于清晨抽静脉血3ml,离心取得血清, 置-20℃冰箱内备检测,放免法测血清PCⅢ,试剂盒购自重庆肿瘤研究所。
1.4 血浆BNP水平测定,用便携式Triage分析仪(Biosite公司生产),采用干式快速免疫荧 光法定量测定血浆BNP浓度。
1.5 统计方法: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包处理,各组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变量间相互关系 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NP与PCⅢ水平在高血压患者心功能正常、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三 组间逐步增高(P<0.05),且以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组增高最显著(P<0.05);高血 压患者心功能正常组和对照组的BNP与PC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2 血浆BNP水平与LVMI、血清PCⅢ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8, P<0.05)。
3 讨论
血浆BNP是主要来源于心室的一种神经激素,在心室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负荷引起心室壁张力 增加时反应性快速释放,释放水平与左室舒张末压成正比,大量研究已证实血浆BNP可用于 充 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危险分层及治疗监测[6,7]。本研究发现BNP水平在高血压 患者心功能正常、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三组间逐步增高,说明高血压病患 者的左心室长期处于高排血阻力的工作状态下,逐渐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间质纤维化, 产生心室重构,心脏顺应性下降,先后发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和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导致左 室舒张末压升高,刺激心室肌合成、释放BNP。
高血压引起心功能受损的根本机制是心室重构,心肌细胞的肥大和心肌组织纤维化是心室重 构的主要内容,LVMI升高主要反映心肌细胞肥大,而PCⅢ则是反映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客观指 标[8,9]。Ellmers等[10]研究发现肥厚心肌和明显纤维化处心肌的BNP基 因表达增加。本研究发现血浆BNP水平与LVMI、血清PC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高血压患者左 室舒张功能不全和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组的血清PCⅢ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心功能正常组和血压 正 常对照组,而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组的血浆BNP、血清PCⅢ水平又显著高于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组,表明随着高血压病程的进展,在出现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时心肌间质纤维化更明显,心功 能受损更严重。我们认为对血浆BNP、血清PCⅢ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对高血压患者的心功能状 态 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这为评价降压药物逆转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疗效提供客观的监测手段 。
参考文献
[1]Diez J, Lopez B, Gonzalez A, et al. Clinical aspects of hypertensiv e myocardial fibrosis[J]. Curr Opin Cardiol, 2001,16(6)328-335.
[2]Lubien E, Demaria A, Krishnaswamy P, et al. Utility of B_natriuretic peptid e in detecting diastolic dysfunction: Comparison with Doppler velocity recording s[J]. Circulation, 2002,105(5)595-601.
[3]Krishnaswamy P, Lubien E, Clopton P, et al. Utility of B_natriuretic peptid e levels in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systolic or diastolic dysfunct ion[J]. Am J Med,2001,111(4):274-279.
[4]Garcia MJ, Thomas JD, Klein AL. New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applications or the study of diastolic function[J]. J Am Coll Cardiol, 1998,32(4):865-875.
[5]Maceira AM, Barba J, Beloqui O, et al. Ultrasonic Backscatter and diastolic unct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 Hypertension, 2002,40(3):239-243.
[6]林文辉,鲍肾俊,周仁芳,等.快速测定血浆B型钠尿肽鉴别老年人呼吸困难病因的临 床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0):693-696.
[7]Maisel AS, Krishnaswany P, Nowak RM, et al. Rapid measurement of B_type nat 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mergenc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 N Engl J Med, 002,347(3):161-167.
[8]Sato A, Takane H, Saruta T. High serum level of procollagen type Ⅲ amino_t erminal peptide contributes to the efficacy of spironolactone and angiotensin_co nverting hypertensive patients[J]. Hypertens Res, 2001,24(2):99-104.
关键词:一专多能 职业教育 综合能力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前提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与学的平等互尊是促进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充分遵循教育规律,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陈规,关爱学生,平等互尊,创设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营造宽松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独善其身”,率先垂范,让自己的人格魅力熠熠发光,赢得学生拥戴,形成教学权威,成为其良师益友,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尊师、爱师,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若教师自身的言行相悖,将失信于学生,使学生萎靡不振或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2.力求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格。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的双向活动,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格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教师端庄的仪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眼神,平易的教态将会使学生倍受鼓励与赞赏,获取信任与力量,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缩短拉近,还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若教师一味高高在上,冷淡漠然,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消极懈怠的学习态度,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3.尊重个体差异,平等善待学生。由于受教者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学生发展水平、能力大小的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容易产生厚爱优生,薄待差生的错误倾向。而差生作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与教学中的难点,往往容易被教师轻视,被群体歧视。教师应走出认识的误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待学生,积极诱导他们改进学习与思维方式,勇追先进,重塑自信。教师只有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才会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学生的整体发展才会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一大批栋梁之才。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基础。
1.提倡学生“术业有专攻”。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动皆由需要引起。学生需要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如果教师善于了解学生的需要,创设必要的条件,鼓励、满足其合理需要,抑制、淡化其不合理需要,将会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知,个体需要与个体能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若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个体的合理需要,这种需要便会转化表现为学生的个体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体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某项职业技能中有所建树,成为不同专业技能中的行家能手。教师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加深教学难度,拓宽技能知识的运用领域,使“术业有专攻”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的驾驭能力。个性化的教育,将会使职业教育春色满园,异彩纷呈。
2.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教师应运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充分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才能表现意识,使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举办一系列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营造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才美外现。学生在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取的成就感,将会转化成钻研知识技能的强大动力。
三、充分激励学生拓展综合能力,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关键
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的指导思想,着力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具有综合素质的“一专多能”型实用人才,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职高学生个体爱好互有差异,个人技能互不相同,技能熟练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某一技能领域内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而对其它技能知之甚少或一窍不通,这种“一专单能”的结果,将导致学生“强项更强,弱项更弱”,今后择业之时,一旦自己熟知的技能岗位已呈饱和状态,需转岗就业时,他们将难以胜任,举步维艰。就业岗位的多元化与多样性,要求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某一专业技能中的“专家”、“能手”,而且要使其成为众多领域内的“多面手”。因此,培养造就众多“行家”兼具“多面手”的“一专多能”型实用人才,已成为现行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针对职高学生表现欲强烈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鞭策先进,鼓励后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制定教学方案。在内容上,要指导学生把握课题主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手段上,尽可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工具。在模拟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归纳,要注意渲染活动气氛,强化学生的组织、表达及应变能力。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教学的全过程,感触良多,记忆深刻,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晓知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主动地进行各项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巩固加深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表现自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组织讨论、实验操作、归纳总结等教学途径让学生抒发己见,展现风采。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偏差,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鼓励他们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而不包办代替。
四、有效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根本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受教育主体,就应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快速而牢固地掌握应用技能。
1.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分偏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动吸收,充当“收录机”的角色,导致部分学生“高分低能”,使职业教育走人误区。而素质教育推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重点的教育领域,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教材处理简单化、随意化,不能单纯地只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自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快捷掌握知识与技能。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在事物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标准已非唯一,答案却是丰富多彩,这为培养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创造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因此,教师在继承传统教法的同时,应力求创新,有所突破,注重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向学生提问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求异等思维方式,提出不同看法与建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推理、判断,并提出见解。为实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巧设问题疑难,布阵排兵,暗设机关,让学生见仁见智,寻求答案。当学生临危迷茫之时,教师要及时导向,让学生能始终把握中心,关注焦点,而不至于偏题、跑题、迷失方向;当学生在发表意见,寻求解答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时,教师要立即点评,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答疑解难的自信心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