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专业就业

医学专业就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6:07: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专业就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专业就业

第1篇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就业能力;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144-02

右江民族医学院是本科医学院校,现有十个二级院系,其中公共事业管理、药学和医学英语等三个专业为非医学专业。相对医学专业而言,管理、药学和英语等三个专业创办的时间都不长,其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的历史自然也不长。因此,我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管理系为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我校于2003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信息方向),于2008年5月9日正式成立管理系,同年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在成立系部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一直在探索我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相关的就业能力培养的工作或活动。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开办一个新的专业,必须要让本专业的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管理系根据右医“大医精诚”的校训提出的“精于医术,诚于人品”的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的特色提出了“精于管理,诚于人品,能于治事,善于研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我们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专业课程设计,提出了管理系学生在校期间要培养“六大能力”,即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运用法律法规处理医疗纠纷能力、电脑实际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第三,对管理系学生提出“能力综合化,就业多元化”的目标要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管理系已经毕业的四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呈多元化状态,多数毕业生在卫生医疗机构就业,少数毕业生在地方党政机关、各类企业工作。如管理系2009届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显示,在初次就业中有将近30%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单位工作;再如管理系2011届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在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35人中,进入各级医院的有15人,进各级妇幼保健院的有11人,进入卫生管理部门的有两人,进入企业的有4人,进入学校搞教学的有1人,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有两人。根据绝大多数校友的反映,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现状比较满意。

二、加强自荐材料制作和求职面试的培训

为提高学生的自荐材料制作和求职面试的能力,近两年管理系在学生实习前固定举办“展示你最优秀的一面”主题自荐材料制作和求职面试比赛。在比赛中,学生通过展示自荐材料作品、接受评委面试和回答问题,加上评委老师对他们的自荐材料作品和面试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他们的临场发挥能力、反应能力、自荐材料制作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通过网络引导学生就业思想

Q群是学生时下最流行的交流方式之一。可以考虑从两个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是借助已经毕业出去的校友群来引导学生的就业思想;二是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QQ空间、个性签名、公告等来引导学生的就业思想,如笔者在自己的工作专用QQ空间里撰写了《有感于自荐材料制作大赛初评》、《有些同学理解自荐材料过于片面》等一系列文章,指出本系学生在自荐材料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建议,学生阅读学习后还回帖参与评论,有的还转载了文章。

四、举办校友讲座活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近两年管理系尝试邀请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校友返校给在校生作报告。由于具有相同的专业背景和相同的求学经历,邀请校友给在校生作报告相对容易引起在校生的“共鸣”,容易取得认同感,对激励本专业在校学生向优秀校友学习,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信心,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创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多渠道收集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1.发动在校生参与收集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工作,提高他们对就业的认识

管理系连续两年发动全系在校学生利用寒暑假返回家乡的时间收集本地相关用人单位信息。一般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关的单位主要有当地的卫生局、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医保中心、保险公司、各大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单位负责人以及联系方式、单位人事部门及联系方式和单位简介。学生们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也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和择才标准,同时对本校和本专业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推介的作用。

2.通过校友收集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

管理系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校友有四届,共170人,他们分布在广西区内外各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单位、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工作。可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人脉资源。我们通过电话、书信、QQ等方式整合校友资源,通过他们反馈他们的就业单位及就业地的相关单位的信息和用人信息。近三年,管理系每年通过校友反馈的信息多达30~50条。

3.发动全系教职工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收集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

管理系教师党支部利用“创先争优”实践活动发动教师收集用人信息,如要求每个教师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做到“八个一”,其中的一个“一”是一名党员至少为毕业生提供一条用人信息,2012年底,管理系全体教师共为2012届毕业生提供了20余条用人信息。

六、组织特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008年,管理系建系以来,结合“精于医术,诚于人品,能于治事,善于研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了“管理学堂”、感恩教育、管理企划大赛、讲课比赛、营销大赛等一系列学生活动,其中有的已经固化成为系部的品牌学生实践活动。如管理系举办了一届大学生校园营销大赛和四届大学生管理企划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该校于2008年下半年正式把学生管理权限下放到二级院系,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成为成为二级院系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对于非医学类专业来说,提高这些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加迫在眉睫。因为这些专业普遍开办时间不长,而且所处的环境是以医学类专业为主的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和推荐无章可循,也无现成的经验借鉴。因此,非医学类专业的院系非常有必要结合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和大形势、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专业课程、课外的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去考虑加强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加强理论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加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培养,及时对专业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结构趋向合理化、科学化,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1]。

第2篇

口腔医学专业简介 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医疗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预防工作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和较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扎实的口腔医学理论知识,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诊治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基本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口腔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能结合口腔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口腔医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为了缓和医患供求比例失调的现状,鼓励私人开办口腔诊所应是大势所趋。现有的私人诊所鱼龙混杂,虽说其中也有部分退休的老口腔医师,但更多的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江湖游医,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广大群众就诊,也不利于在中国推广普及口腔保健。因此,国家将会出台相应政策,整顿私人诊所,加强引导,使其步入正轨,以确保广大群众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口腔保健。

有了国家相应政策的保障,毕业于正规医学院校,接受了严格培训的口腔医生才更容易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较丰厚的回报。

目前说来,口腔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不是对工作单位及条件要求过高,就业一般不成问题。但如果大家都想往大城市、大医院挤,便会相对过剩,造成就业难的情况。

口腔医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2.掌握口腔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

3.具有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的能力;

4.具有口腔修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般操作技能;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第3篇

一、影响因素

(一)社会传统观念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传统观念妨碍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包括家庭的传统观念以及社会的固有传统观念。折射出当代中国大学毕业生以及毕业生家长择业的三个基本就业期望:第一,不希望从事体力劳动;第二,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第三,希望能获得髙收入。其中第一个期望值最髙。若三个要求均达不到预期,则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归零。在此观念影响之下,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主要面向中医医院,而不愿因为个人生计或是用人需求较少放弃所学专业。

社会中充斥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很多学生家长以此作为学生求学的目标,进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无法端正,就业问题必然凸显。笔者也发现,传统观念正主导着当今中国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并合乎逻辑地将基层岗位排除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之外。

(二)中医发展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古语有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五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是文化瑰宝,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体系,在中国拥有普遍的认同度。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国内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中医存废”问题,中西医之争也愈演愈烈。实际上中医的发展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管从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是中医医院的数量中,都可见一斑。

从地方医院的角度而言,一些中医医院不乏打着发展中医的旗号去拓展西医业务。医院对中医的重视程度不够,自然导致中医科的医生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现状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引导时又不得不去正视,因此,对于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巩固中医思想,投身到中医药事业中去,是存在较大影响的。由此导致目前中医学本科专业新生人学后有转专业的思想以及通过考研选择考取西医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巩固专业思想不利。

(三)社会需求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1.社会对人才需求量随着大学毕业生总量的上升而日益缩小,近几年对于中医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来说更是如此。但中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相对却没有明显地减少,甚至连一些非中医学院校也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学生,这些更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加之我国的经济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大量失业工种和失业单位缩编带来的人员分流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以及长期以来录用招聘过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性别差异对待、地方生源优先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

2.关于人学批次影响就业的问题。近几年医院用人出现不招民办本科高校学生(所谓的“第三批次”入学的毕业生)的现象,这对第三批次入学的中医学民办本科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造成了负面影响。

3.对于学历层次的需求。目前由于省级、中心城市的大医院,中医科室的医务人员基本饱和,新进人员的准入门槛也比较高。研究生学历的中医学专业学生求职失败后转而把目光转向基层医疗岗位,基层医疗单位则随之提高用人学历层次要求,就使得原本面向本科生的就业岗位再次压缩。但面对这一现状,本科生却不愿降低相应的就业预期值到基层以及地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供职。由于本身学历的差异,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大为削弱,对于其端正就业观念更加不利。

社会需求问题导致很多原本希望毕业当年就业的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不得不转为继续复习一年后考研继续 深造或者报考公务员等岗位,社会需求面前不得不重新修正个人的就业观念,但却要付出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成本。

(四)个人因素对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普遍对于基础岗位就业缺乏积极的内心认同。尤其对于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在五年专业学习后踌踏满志,希望能够在较高层次的医院发挥自己的才能,就业心理预期相对较高,并没有完全合理定位以及接轨社会需求现状。即使在基础岗位就业,大多是形势所迫。“先就业,再择业”的实质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将之当成人生的历练。并没有认识到应该沉下心来锻炼自己,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在长期的从医经历中“悟”出中医的精髓。

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判断,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学生占76.3%;6.1%的学生认为形势正常,可以接受;13.4%的学生认为形势比较严峻,但就业容易,问题不难解决;2%的学生则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学生的个人认识方面,在普遍取得就业形势严峻的共识后还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比较自信,认为凭借自身能力能够谋求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存在过分悲观的想法,以“毕业即失业”为口头禅,并着手改行或者放弃就业,情绪较为低落,就业积极性不高。

在面对就业出路问题上,其中有61.3%的选择先考研,考研失败再选择就业,当然考研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就业;36.2%的毕业生有直接就业意向2.5%的毕业生选择改行或者创业。

在就业岗位选择问题上,医疗卫生单位则是首选,占了87.6%的比例,可见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对于就业观念的形成还是产生比较大的影响;10.3%。的比例选择到医药相关企业或者公务员单位;2.1%的比例选择从事医药无关行业(不含公务员岗位)。

在就业地区选择问题上,51.6%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工作,就业严峻的趋势让很大比例的毕业生下调就业心理预期,这是笔者希望看到的好现象。

在择业选择上,毕业生心态较趋于理性。其中,75.3%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6.3%的学生选择“先择业再就业”;但仍然有8.4%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会以父母意见为参考。

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于中医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培养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进而理性地展开就业行为,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分析与对策

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就业心理、就业指导等基础上,结合社会传统、需求压力以及个人主观意愿而形成,针对这些存在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策先行,切实贯彻落实中医发展

    国务院于2009年5月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若干意见》,充分认识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除此之外,仍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舆论氛围,不要让“学而优则仕”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在政策上引导中医学本科毕业生面向基层医疗单位就业,并切实落实基层医疗单位就业的待遇水平,加大财政投入,才能让就业观令得刹有效改善。

    (二)面向社会需求,推进中医院校的自身改革

    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现状,推进中医院校的自身改革,从源头影响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

从招生角度而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规模。做到与社会对于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相适应,加强与就业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每年在招生工作展开之前对需求量进行一定的调研与统计,力争达到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笔者认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招生规模调整的研判工作需要前置,中医学本科专业的毕业周期为五年,在当年所作得调研统计数据,并以此依据为基础对五年后的就业需求作一个预判,进而来调整招生规模。否则时间周期太长就业需求会逐年变化,就失去了硏判的时效性,推进中医学教学的变革,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开展中医创新教育模式,要做到教学相长。中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建立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基础上的,博大精深。中医学教学更是任重道远,探究教学新模式,让中医学教学回归传统,以创新“师带徒”模式来推进中医学教学,笔者觉得值得一试。

(三)加强全方位就业指导,树立积极的职业理想

    中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重要性不言而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确立清晰、合理的就业定位,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完善,是目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学入学开始,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树立积极的职业理想,明确与专业相关的就业范围,树立全程化职业规划理念。其次,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和宣传——指导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是指导学生就业的关键。根据需求指导学生不断调整就业观念,确立正确的就业取向。

第三,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技能方面鼓励中医院校积极利用模拟招聘会、地方卫生局考试政策讲座、就业技巧教学、礼仪着装培训等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在实残能力方面通过提供医疗单位小学期见习、暑期医疗三下乡、临床实习等方式加强社会实践能力,让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良好就业观念。

第四导毕业生强化正确的就业预期。就业预期是就业观念的主要因素,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自我定位。就业期望值的大小也影响着就业成功率的高低。这就要求中医院校以就业需求为落脚点,有效地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单位供职,降低“非大中型医院不进”的较高就业预期,端正良好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抓住就业机会,早做准备,进而泛就业观念步入良性轨道。

第4篇

关键词:就业信息 就业互助模式 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大幅递增,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被推向了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中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在就业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基点,则是每个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内、外招聘会,就业网站等等。目前,无论从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及就业信息的数量上来说,都是形式多样且数量巨大,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的信息获取需求。

在如此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顺利地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既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能提高就业质量,这样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医学大专院校的就业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医学大专生的就业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分析了解大环境大背景,更需要从目前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入手,找出问题,发挥优势,进而解决问题。

一、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

1.医疗人才的整体需求层次提高、需求渐趋饱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和补充,目前全国范围,特别是城市的医疗人才的层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但在从业人员的数量上急剧增长,而且在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职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二甲以上医院的应聘要求是研究生起点,一些医技辅助科室也至少是本科起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庭冷落。由于基层医疗卫生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问题,很难吸引对于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医学毕业生,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本地生源都不愿回乡就业。虽然一些基层单位开出了优厚的政策,但是考虑到今后的晋升通道和家庭生活,医学毕业生仍然顾虑重重。

3.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自身现状的矛盾突出。由于医学职业的特殊要求,要具备独立行医资格必须持有助理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而这类的资格考试全国通过率每年基本都只有30%左右。不少医院由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想减少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很多招聘限制为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学从业人员,对于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无疑是十分不利。

4.就业思维落后于时展的脚步。不少学生进入医学类的院校,对于所学的专业有一种无形的优越感,再者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过高,希望学生进入大医院工作,能够直接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甚至个别在校两年的学生在咨询时还提出今后学校是否分配工作此类问题。这些问题出现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就业环境和职业定位的自我认知的缺失,没有认识到他们所受的仍是医学基本教育。

5.对口就业单位面狭窄,信息获取受限。医学生的就业单位一般为各级各类医院及相关医药卫生企业,又以各级医院为主。有些信息以单位-学校的模式进行传递,学校与单位之间往往结成比较固定的就业关系,对于就业信息的开放性来说,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是比较闭塞,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而从双方的人力资源方面考虑,光靠人力和就业部门来扩大就业信息交流面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而目前的就业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就业信息由学校获取后转发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信息的时效性;而学生个人在自主获取就业信息的实践不足,导致信息获取的渠道狭窄,造成获取信息量少,质量基本不高的情况出现;实习期学生分散在各个实习点,互相之间的交流受限,造成就业信息交互受限。

二、如何构建“就业互助模式”

因此在就业信息如此庞大的如今,对于医学大专生来说,如何获得适合自身的就业信息仍然是不易的。以上的分析与总结,促使“就业互助模式”构想的形成,即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以定期组织人员拜访各地实习和招聘单位,走访工作在医疗卫生单位的校友,定期搜寻网上信息等方式开展。对于获取的信息,学生自主进行初步筛选分类,再提交到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最后由学校进行信息的,使有效信息覆盖校内各类需求人群。

“就业互助模式”的推行,还可以充分利用该校实习点多且分布广的特点,以该校2014届毕业生为例,90%的生源来自本省,2013年本省医院实习点为95家,企业为5家,其他医疗卫生单位为29家,分布于9个市,36个区县,基本覆盖浙江省范围。从实习单位入手即可收集大量的一手就业信息,扩大就业信息的收集面。“就业互助模式”的实行,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团队组建。以各实习点学生为人员基础,按照走访单位及人员数量,组建规模为2-3人的团队,团队人员一般为不同专业,根据前期整理的就业单位名单和联系方式,制定详细的走访安排。除了当面拜访外,需定期地进行电话回访,保持信息沟通的持续性。

2.信息获取形式。主要通过参加各地大学生招聘会,拜访各实习单位人事部门及所在地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校友,联系走访有招聘需求或长期合作单位,定期进行当地媒体招聘信息收集等。

3.拜访单位及人员信息。这部分前期信息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校友会提供,包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重点联系长期合作、曾经有招聘记录的单位及人员,开拓未有就业记录的单位及人员的联系。

4.信息的筛选及上报。各小组对收集的就业信息做好初步筛选,保留有比较明确招聘细节的信息,并按照就业招聘的专业需求进行归类,最后传输到学校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审核。

三、“就业互助模式”的优势

1.渠道优势。各个团队学生都可以通过招聘单位、参加各类招聘会等方式,深入各种渠道,获取大量就业信息进行汇总,减少信息死角。

2.人力资源优势。之前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是单枪匹马地进行。通过团队互助后,有专门的小组进行信息的归类整合处理,节省了在信息选择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此外,学校也可以利用在各地实习的学生,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开展与就业合作单位的关系维护、信息采集等工作,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3.地域优势。目前该校的学生来源于浙江各地区,实习点也分布于全省各个县市,信息来源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特定地区就业信息的需求。

4.学校资源优势。学校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良好的联系合作,就业合作单位覆盖全省各医药相关行业,校友遍布全省众多医疗机构,因此在就业信息获取过程中,这些渠道和资源都是就业信息来源的有力保障。

互助就业模式的构想及研究,主要基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的主体地位及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就业信息有效地满足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并让后期的就业更加符合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冯亚莉,肖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

第5篇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以及毕业实习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优化、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深化毕业实习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动物医学专业是传统的农科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操作技能,能胜任在兽医管理部门、基层业务单位从事畜禽疫病防控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这个培养宗旨决定了实践教学无疑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1]。毕业实习作为动物医学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联系课堂与生产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毕业实习,可以达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行业与专业的再认识,从而建立清晰的专业意识,进而形成专业视角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毕业实习是其他专业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然而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普遍较弱,必须经过长期磨合才能开展业务工作。动物医学专业是塔里木大学传统的农口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新疆各基层动物防疫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养殖企业和宠物医院,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笔者现就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毕业实习进行改革。

1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现状

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毕业大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由学院主管领导统一安排,依据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分散的封闭式管理。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历时3个月。实习前由学生填报志愿,学院根据班主任及辅导员的动员情况进行统一分配,部分实习点配备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期间的业务工作由实习单位全权负责,并配备技术指导员,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学生擅自离岗。实习结束后,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和专业技能表现出具实习鉴定和实习成绩。

2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教育有待加强

要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毕业实习的主要指导思想,传统的毕业实习无论在内容、方式和实施过程上都存在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亟待加强。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单位去实习,尤其不愿意到基层养殖场去锻炼,而选择相对待遇较好、劳动强度较低的实习单位,从而错过了专业一线的学习机会。近年来部分学生借考研究生的名义留在学校复习,据了解50%以上的学生是为了躲避毕业大实习。因此,需要加强对毕业实习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2.2过程管理难以到位

目前本校部分实习点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但是毕业实习的带队教师大多数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到实习单位检查指导,绝大部分实习点的管理工作仍由实习单位自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会导致毕业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欠佳,部分实习单位配备的技术指导人员缺乏责任感,致使不认真实习的学生也能得到较高的成绩,甚至个别没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能通过关系拿到实习单位鉴定表,毕业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的过程。

2.3就业与实习日趋矛盾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部分科研院所和动物医院,甚至一些大型养殖场都不太愿意接纳实习学生,理想的用人单位也趋于饱和,使得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实习生也忙于提前参加各种就业供需见面会而无暇顾及毕业实习,这种“人在心不在”的局面给毕业实习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实习质量不能完全保证[2]。现行的毕业实习模式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需要对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进行探索改革。

3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措施

3.1建立稳定、高效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

毕业实习教学基地是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理想场所,稳定高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应该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能够为教学与科研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学校应当谋各方力量将毕业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摆在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能够融合教学、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高新科技示范园。学校应追求质量,不图数量,集中精力、财力与物力打造2~3个高效的滚动式毕业实习教学基地,使毕业实习教学基地能够真正起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3.2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生活安全和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毕业实习管理经验。对于不配备专业带队教师的实习点,学校应为实习单位指定的技术指导人员颁发聘书,以明确毕业实习的责任,确保毕业大实习的质量。

3.3加大经费投入,激励教师潜心于实践教学

学校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会同实习单位尽量改善学生与实习带队教师的生活问题。实习单位能够为学生就餐与住宿提供便利,学院应当设立专项实习基金,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差旅与生活补贴,使更多的专业教师,尤其使具有专业特长的老教师积极参与到毕业大实习的环节中来[3-4]。

3.4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

学院应当建立一套规范化、常态化的毕业实习教学管理制度,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职责与奖惩制度、实习鉴定标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文件,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使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再上台阶,真正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计红,王春仁,张旭,等.动物医学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范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02上):150-151.

[2]刘晓红,张东晓,董迎娜.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冶金教育,2010(6):63-65.

[3]何萍,彭佑生.高职高专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23-25.

第6篇

(一)医事法学毕业生就业特点1.医院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渠道。五届毕业生到各级公立或民营医院就业的比例达20%,原因在于:第一,医院亟需医法结合的人才。“通过调查,现今只有22.7%的医院会配备医事法学专业人才,近乎68.2%医院会配备比较擅长沟通的医生,而会配备专业的律师仅仅占11.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医院在人才的配备与需求上出现了严重偏差。”[1]随着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加强,医疗纠纷的投诉、调解和应诉的增加,医务部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人员需求也随着增大。以往仅从临床医生中吸收医务人员的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具有医学背景的法律人才成为医务部招录的首选。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具有医学背景的医生都倾向选择临床实践的部门,较少选择医务部等理论性较强的部门工作;另一方面,医务部工作涉及到法律知识,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因此,仅有医学背景的医生从事医务部工作,知识结构上存在欠缺,不利于医务部的发展,而具有医学背景的法律人才成为医院医务部招录人员的首要选择。第二,医院招考条件相比公务员系统要求较低,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远远没有公务员系统高。例如,省级三甲医院在招录时,只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这给毕业生许多留在城市的机会。与此同时,相比传统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医事法学毕业生由于具有一定的医学教育背景,在卫生事业单位考试和面试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优势。第三,医院行政人员待遇高于基层公务员。2.法检系统和公务员系统就业单位全部为基层单位。随着国家公务员招录体制的改革,省级、市级甚至省会城市的区级单位招录公务员一是人数减少,二是法学专业学历要求都在硕士以上,大部分还要求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所以法学本科专业适合的岗位绝大部分是县(区)级或乡(镇)级单位。

(二)医事法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1.用人单位招录和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到医院就业存在的问题:(1)公立医院的招录门槛较高,要参加省、市一级的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考。(2)能够单独设立法律岗的情况要求较高,多为规模大,有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投诉管理、医疗纠纷调处明确分工的三甲医院和地州一级医院;而县、乡一级医院规模较小,单独设立法律岗位的不多。(3)三甲医院和地州一级医院招录医事法律人才的编制体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虽然医院亟需招录医事法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医院的事业编制名额首先满足一线临床医生,而对类似医务部岗位的招聘人员则以签订合同制形式确定劳动关系,如果长时间没有编制,有的医事法学毕业生会考虑换工作。(4)即使在医务部有事业单位编制,但法学毕业生在职称评定时只能走管理岗位系列,不能走专业技术岗位系列,职业发展相对于医学专业毕业生有所限制。(5)私立或民营医院招录较为灵活,但是出于医院规模、业务量和经济利益的因素,专门设立法律岗的需求十分有限,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此类医院会考虑找法律顾问或律师解决。其次,到法检系统和公务员系统就业存在的问题:(1)每年招录人数有限。(2)在法检系统考试中,与普通法学专业毕业生相比,医事法学毕业生只有在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其所具备的医学知识在招录中很难凸显优势。一般来说,进入法院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在民事审判庭,从事人身损害、交通事故等案件审理。此外,法检系统招录考试的面试环节———模拟控辩———对考生的法律知识、实务技能要求很高,医事法学学生由于法律课程学时和实务训练比普通法学专业学生少,这对面试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本来应该是医事法学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主要单位,但每年招考人数比法检系统还少,有的要和医学专业、卫生管理学专业毕业生竞争,有的还要被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所限制。所以,五届毕业生中只有4%的毕业生能够进入该系统工作。(4)卫生行政管理用人单位希望医事法学毕业生除具备法律知识外,还具备卫生统计和信息管理的能力,能够进行卫生政策分析或立法调研。(5)一些公务员岗位,如税务系统,会将招录的法学专业限制在综合大学或政法院校,医事法学毕业生虽然也取得法学学位,但往往会在审核中不予通过。第三,到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或公司就业存在的问题:(1)人才需求量大,入职程序自主、灵活,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形象气质、语言表达、文字写作、办公自动化、驾驶技能、文体特长等。(2)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具有优势,如司法考试、计算机考级等。(3)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要求高,包括吃苦耐劳、抗压力、开朗外向等心理品质。(4)医事法学毕业生会出现诸如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知识、经济、管理方面知识的欠缺。(5)毕业生流动性大,两极分化明显。学习能力强、适应性好的毕业生会在公司站稳脚跟,升职较快,收入也可观;而一些毕业生则会因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等原因换单位或追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相对稳定的工作。第四,报考研究生存在的问题:(1)国内专门设有医事法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院校数量不多,且多为211重点院校,竞争激烈。(2)报考法学传统部门法如民商法、诉讼法等,招生院校较多,需要与普通法学专业学生竞争。由于医事法学学生的法学核心课程本质上属于通识性、应用性和应试性教育,因此,在传统部门法学,如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学等学科的理论深度和科研创新能力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另外,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这种情况也增加了医事法学生报考研究生的难度。(3)学生考研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法学硕士、法律硕士人数较多,近年来就业竞争激烈;二是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三是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学术氛围稀薄,对学生把握医事法学前沿问题以及学术研究方法上的引导不够。虽然医事法学专业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实务类人才,但如果缺乏学术型研究人才,学科的重大理论、前沿或新兴问题就难以得到发展和解决。现在很多医事法学教育和研究人员的学历教育要么是医学,要么是法学,同时兼具二者的并不多,而二者兼具又恰恰是医学与法学交叉融合的基础,所以医事法学学生应当是未来医事法学的教育、研究人员的主要来源;如果高层次的医事法学教育吸引不了具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这将成为医事卫生法学学科发展的遗憾。2.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心理存在的问题。第一,入学后缺乏职业规划,就业时比较盲从。有的学生入学后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通过四年学习也不能认识自我兴趣所在,不能为职业目标积累竞争优势,就业时什么单位都报名,但往往因准备不足或竞争力弱而被淘汰。第二,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不够重视,就业时达不到用人单位需求。这是医事法学毕业生就业中最突出的问题。“市场亟需专业类法律人才。尤其是近年,医事法律、知识产权类案件频出。仅有单一背景的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以医疗行业为例,很难想象,一个涉足医疗纠纷的律师,可能对病例、病理一无所知、甚至看不懂病历。专业医事法律的从业人员,在整个上海都不到20人。”[2]医事法学就业“用工荒”和“就业难”现象并存。“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医事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3]具体来讲,学生的医学知识、法律知识是否掌握得扎实全面,两者是否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到医事纠纷的法律性质及关系分析,证据调查能力、法律服务能力等。[4]四年要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张,课堂教学也有限,所以学生不仅要利用课堂时间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医务管理、医疗纠纷调处、诉讼以及卫生执法流程等社会实践。根据昆医大医事法学专业就业情况看,其能够进入医事法学专业对口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大多为学习态度认真、专业知识扎实,要么通过司法考试、要么参与过教师科研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思考和自学能力。

二、开展医事法学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措施

当前,法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强化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5]。就医事法学专业而言,贯彻这一教育要求,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包括:

(一)大学一年级阶段———开展专业认识教育,尽早进行职业规划第一,通过专业介绍、师生交流会、毕业生交流会、走入工作现场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医事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目标、培养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了解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要求,掌握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法律基础课、临床医学课、医事法学特色课之间的关系及其学习方法;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就业现状和前景。第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和性格测评、职业规划大赛等,引导学生认识法律职业的能力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和性格特征,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有意识地进行职业选择和就业规划。第三,对新生的不同就业期望进行深入、具体、分类、分层次的引导,使其了解不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习和实践中能有所侧重。例如,法官、律师等传统法律职业要侧重部门法学和关注司法考试;医务管理人员、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要强化医学知识,重视医事法学特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公务员要突出组织管理能力、文字写作、统计和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师或研究人员要加强法学理论修养,对学科前沿或有争议问题应有思考力、语言表达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高英语水平以及关注研究生考试和学位教育等;公司企业法务或管理人员要侧重相关部门法学的学习和运用,如保险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还可以利用全校性选修课、其他专业的课程或自学补充经济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知识。

(二)大学二、三年级———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综合素质学生在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课外阅读、学术讲座、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形式,了解医事法学的社会作用和学习、研究的方法,围绕职业目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未来求职的优势所在,例如,获得本科生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通过司法考试、参加学生或社会活动获奖等。学生通过典型案例讨论会、社会调查、临床见习、法律咨询、法庭观摩和模拟法庭、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形式,获得以下医事法实务能力:其一,从基本案情中判断法律关系,找到适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其二,具有开展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诉讼程序中的、证据收集、庭审准备、开庭、庭审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宣判等程序中的具体工作的初步能力;其三,具有规范写作各类法律文书、公文的能力和庭审控辩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四,具有综合运用医学和法学知识,查找医疗过程中违反诊疗常规、处置不当、侵害病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了解不同临床科室医疗风险防范的基本措施;其五,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与法律服务对象进行有效交流,能初步开展法律纠纷的咨询和调解工作的能力。

第7篇

一、正确分析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从基础教育看。一些学校把教育重心和培养目标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社会、学校、家庭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以分数排名次,教师以学生考分分优劣,学校以升学率作为等级。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果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只学书本,不问社会。

(二)从高职高专教育看。我们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三)从医学类就业趋势看。医学类专业初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在62%以上,如药学、护理、检验等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但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50%。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个别医院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

(四)从医学教育结构看。医学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是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教育,面向农村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逐步减少乃至取消中等医学教育的规模,给医学类专科以下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五)从医学专业结构看。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提高的用人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专业明显老化而失去生命力,已不适应医学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导致就业面很窄。同时,学生毕业在取得毕业证后,很难考取医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从学生的择业观看。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统分统包”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自立择业”的就业制度,大中专毕业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困难的选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学生家长也为子女的就业而焦虑不安。因此,对于自主择业,很多人不能适应,仍然固守着“先国有,后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我已读三年大学还要到基层到农村太亏了,我就去南方去大城市”,“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生”等旧观念,不能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更缺乏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二、医学类中专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各地医学专科院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就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把就业指导仅理解为单纯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想、就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在如何开展就业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因此,要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增强学生就业意识的需要。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全面提高就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要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并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学校在职能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既不能试图恢复历史上“国家包分配”的做法,也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了之,而应该及早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三)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校对学生不仅要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应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生活对学生实施就业素质教育,包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理想,传授就业信息和就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以及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等,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学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需要。学生毕业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以致在众多的职业面前眼花缭乱,左顾右盼,无所适从,见异思迁。面临就业选择,怎样分析自己的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会生活,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思虑的焦点。他们迫切希望能得到指导和帮助。

(五)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从社会方面讲,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青年知识分子。然而,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大量积压浪费。就业指导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使用人单位了解各医疗专业情况,了解毕业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便安排合理、科学,使用恰当、有效,使个人的才能、知识、兴趣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吻合。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总之,要改变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转到面向市场,面向实践的轨道上来,从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配备等各个环节都要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努力,只要产销对路,就不愁高职高专医学生没有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永权.浅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策.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

[2]周贤.试论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2).

[3]陈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作者简介:

第8篇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以x±s表示,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师或家长推荐(59人,31.89%)、个人志愿(55人,29.73%)、经济原因(53人,28.65%)和任意选取(18人,9.73%)。

2.2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情况为了解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情况,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85名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4个维度上进行统计,其中,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结果显示,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总平均分为(3.52±0.53)分,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3.75±0.68)分、情感性(3.62±0.81)分、认知性(3.35±0.62)分和适切性(3.16±0.716)分。

2.3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比较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男生得分为(3.57±0.54)分,高于女生得分(3.48±0.5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5,P=0.232)。

2.4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比较不同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23,P=0.269),但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不同,专业认同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一年级(3.61±0.49)分、大学三年级(3.52±0.53)分、大学二年级(3.42±0.57)分,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低。

3讨论

3.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18人,9.73%)报考该专业是任意选取,大部分同学(167人,90.27%)报考该专业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医学专业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以及医生职业定性和中等偏上的收入等都构成了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志愿报考医学的原因;个人志愿原因之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也对学生高考志愿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高考志愿选择上一般是听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其次也会考虑家庭经济的原因,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个条件对农村经济贫困的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理性报考志愿的这个结果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也有一定正向影响。本文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和4个维度的平均分普遍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专业认同得分呈现一种正向趋势,这表明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各维度得分为3.16~3.75,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情感性、认知性和适切性,其中最高的是行为性维度。中国自2010年开设招收免费医学生,与其他普通在校大学生不一样,免费医学生在入校之前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学生签订协议书也是深思熟虑和经过慎重考虑的,不管签订这个协议是出于个人志愿,还是老师、家庭推荐及经济原因、随便选取的,既然已成了既定事实,内心还是把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当成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来追求和努力,愿意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努力的学习,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达到全科医学专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认同的一种外在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源于内心的认同,在情感上也接受了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情感上体现出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一种持续的意愿;4个维度中,认知性排在第3位,可能与中国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开设时间短、尚没有毕业生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才有三届在校学生,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借鉴,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宣传,但是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还相对较低;适切性反映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在排除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单就自身与该专业的符合匹配程度,审视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以及具备学习该专业的条件。在校3个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低,与既往其他专业的研究结果不同。

原因可能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刚脱离高中的艰苦学习阶段步入大学校园,入校后经历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稳定教育,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激情和向往,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这个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专业正处于个体豪情壮志、投身社会的激情期;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1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陆续开始接触,繁重的学习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疲劳和学习倦怠,其次,度过大学激情期后,也开始冷静下来考虑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逐渐习惯大学生活,习惯了城市的生活,部分同学不愿再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有所怀疑,故而专业认同程度最低;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专业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接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医学的积极性,经历过了激情期和怀疑期,对医学专业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冷静下来,专业思想逐步稳定,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因此专业认同程度开始回升。

3.2建议与对策

免费医学生政策是国家在全面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战略举措,是国家支持和引导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国家培养大批优秀医学人才,鼓励医学毕业生长期服务基层,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医疗工作者的一项国策,免费医学生培养制可以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一定的新鲜“血液”。

要想真正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愿意献身基础医疗事业、自身素质过硬的优秀医学人才,需要国家、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吸引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包括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等条件,支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作后业务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不断进修和提高,国家还应尽快出台相关后继政策,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工作后的临床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解除他们工作后临床技能发展的瓶颈,增强免费医学定向的专业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