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教育的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正在坚定不移地把人类社会推向工业化的进程,这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同时也为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困惑,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现代教育问题。尤其是被人们视为副科的中学美术教育,它的现状令人担忧,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些看法。
一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
美术课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
但是,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处于旧式的绘画性为目的的模式上,追求更多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求升学率,强制性的把成年人的教学模式压给学生,买上许多范本,照着临摹而度过一堂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不相符合。具体而言,这种以绘画性为目的教学方法,其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达,是一种被动刻板的教学模式,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收获盛微。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美术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虽然,近几年国家教委在基础教育中,强化素质教育,提倡审美教育,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但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中学美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学校领导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中学美术的地位仍然十分低微,似乎只是学校课程表中的一种装饰和点缀。
3.师资不足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说出了老师是十分关键的,老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面对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上,美术师资不足就成了一个瓶颈。全县美术专科毕业的没几个,本科毕业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许多学校的美术教师只是师范毕业生。
二中学美术教育的改革
1.转变观念,关注美术教育
路易•多洛说:“当今学校教育应该再一次回到人的身上来。”使学生有可能选择最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价值观,技术进步只有纳入一定的价值体系,才能全面推动文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美术教育决不是多余的,特别是在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它能促进人的情感个性价值观得到健全的发展,使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和谐地协调起来,构成一种合理,充满的文化品格。
美术学科,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但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各科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的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象来阐明学科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象符号到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象又能使学生的享受,渗透了美的教育。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我们以前重科学学科,轻非科学学科。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各种训练,获得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选修课或活动课着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又有所侧重,发挥了不同的“育人”功能。
2.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目的方法。教学方式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对“以荫芦画瓢”的模式。忌“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长主义和死板的公式化”。每个学生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应根据需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并用,建立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人,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无限的空间中,有限的纸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画画,通过对大自然的临摹、泻生,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加大师资建设
作为学校,从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着想,应该加大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扩建学校各种教学设施。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以及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还应添置一些有关美术教学上应用到的器材。别把美术当“豆芽”科,美术与其它学科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以美育为先导,充分发挥学校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
4.优化环境,重视学校美育
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快,激发学生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沉闷,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应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一为加以组织。当前学校美术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一个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的积极配合,特别要加强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使学生美术教育的正常实施得到有力的政策保证。目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尚不明确、尚不一致,我们的文化政策尚不健全,相应的文化法规尚不酸套,造成了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各种偏差和失误应该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及时的纠正,从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以期造成一种有利于学校美术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提倡素质教育以后,美术学科得到了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这是不够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如何以审美教育为先导,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助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改革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2011年9月5日,我有幸来到酉阳中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另外,我还在实习期间对该校的学生教育状况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酉州中学概况
酉阳酉州初级中学校创建于2011年,是原重庆市酉阳二中高、初中分离后成立的一所直属初级中学校,校址在原重庆市酉阳二中本部,其前身是清朝酉阳州为举行院试而设置的考棚,故称为“酉州考棚”。自1910年建校以来,有近百年办学历史。学校坚持“做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以“打造渝东南一流、重庆知名的初级中学”的作为办学目标,秉承“健康、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是一所校风好、干风纯、教风正、学风浓,教学质量高、社会欢迎、家长放心、学生愿读的初级中学。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参加市、县毕业(升学)考试,总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毕业率、升学率、升入重点高中人数等主要指标数均居全县前列。
二、学校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据调查,该校留守儿童占了全校人数的84%,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有许许多多非留守儿童所没有的困难。“我的作业没人检查过,有时不想做就干脆不做了,致使小学的基础没有打好,上了初中怎么也跟不上,总是考不到前面,我感到压力太大了。”“以前,父母在家时,总是督促和辅导我学习,成绩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可父母一走,学习成绩就下去了。”“上小学时,爸爸妈妈在家,吃穿不发愁,上课能专心听讲,那时我学得那么好,数学全班拿第一,常常得奖。自父母出去后,我从想念父母到上课分心,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些都实实在在的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所要表达的。
调查显示50%的留守儿童没有人督促、指导学习;5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下;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困难多,思想压力大。2014级五班52名学生中,有30名留守儿童,只有2名留守儿童进入班级前10名。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
学校各班级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大力推行“寄宿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寄住学校加强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
1.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尤其是在前些年,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地理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中考不会考”。学生不愿认真对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开展,授课积极性大大减弱,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地理这门学科在师生中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给以后选择文科的学生带来了许多困难,造成了文科学生在文科综合学习和考试中地理得分最低的现象。
2.初中地理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不少中学严重缺乏专职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学科代课,兼职地理教师成为我区不少中学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兼职地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地理基础知识,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多,严重影响了地理课教学质量。
3.同世界和时代的接轨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模拟和显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地理信息系统将逐渐深人到各行各业乃至各家各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这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即便开设相关课程,老师也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大大影响了对中学生的培养。
4.章节的删减,形成知识上的漏洞,从而引起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问题。教材内容侧重点的转移和内容的删减造成学生能力上的漏洞。初中新教材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但在通过地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方面显得苍白。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缺乏对学生阅读各种地图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准备知识在初中教材中的缺失,影响了高中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由此可见,对教材内容的大量删减,削弱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备,形成知识上的“断层”。
(二)改良对策
1.地理空间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系统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应更多地体现,特别是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某些章节中。在中学的地理教育中,应该引导中学生将地理课教学内容与所在城市的社会、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社会热点问题,借助3S技术将这些问题可视化并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在青少年中普及3S(所谓的3S是指GIS、RS和GPS,而GIS是地理教育的3S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
2.针对初、高中地理教育的章节删减、侧重点的转移,初中地理新教材要做到内容新,突出专题,强调点、线、面的结合。重视地图,突出其特点――视觉感高、贴近现实。对一些地理学的理论也要进行必要的教育,让学生学得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初、高中的全面结轨。对一些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不要过多删减,至少要对这些知识做出一定的介绍,这样才有利于高中的地理学习。
3.针对中学地理学习不被重视的情况,首先,要鼓励初中生积极学习地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中考对地理会考成绩的重视,必要时增加对地理的统考。最后,要改变各个学校缺乏地理老师的现状,增加初中的地理老师,有利于初中的地理的教育的发展。
4.对地理课程建议进行一定的调整。教材的编排和应用要尽可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健康地发展。由于农村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仍是学校教育,即书本和教师,而现实环境决定了他们很难具有收集更多信息及资料的条件,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因此,可在《中国地理》中增加三江源、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问题的资料、小常识等。再如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可以地中海气候为例,用童话的方式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地图册中某一气候类型图,试述该地气候特征和可能的景观,以培养其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乡土地理学习和调查。
5.加强乡土地理的开发及应用。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乡土地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配套一本省区乡土地理框架教材,以便教师更准确地结合市情、县情等加以应用。针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如果进行有效的调节,会使我国的地理教育更上一个台梯,从而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基础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很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目前来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工作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和老师往往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偏重于学生分数和升学率,学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视智育开发,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这样就导致在教育思想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处于的被轻视的地位。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简单化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缺乏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多书本知识少社会实践的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活水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此豪无兴趣。同时,课程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研究,忽视社会对学生内心世界带来的引导与影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导致教学内容上的简单化。
3、教师工作能力有限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己接受或全面、完整地掌握社会要求,吃透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反之,如果教师不能完成上述要求,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可能有悖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教师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缘故,造成知识结构老化,教材阅读能力和重构能力不足,时政敏感度和分析能力不足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上重现象轻本质,内容贫乏且空洞无物,使得思想政治课程吸引力有限,教学效果一般。
4、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陈旧
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依旧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老办法,灌输式、填鸭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仍是个别学校、个别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不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之中,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限。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思想的偏差
在教育改革中,教师带着功利主义思想,重知识轻道德,重分数轻能力,没有站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着眼未来。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改革中真正做到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2、教育理念落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灵魂。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间接地影响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局面,可通过多种活动或方法来渗透素质教育改革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逐渐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3、教师自身素质是局限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教育中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可想而知,这必将严重地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同时,一些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也导致了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负责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实现其目标,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育评价单一
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把学生分类划等,以区别优秀者、一般者与落后者。这就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过程的形式主义,评价过程的流于形式,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严重受阻,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
三、改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心理方向,使学生明确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为社会做贡献,给别人、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把眼光放远,心胸开阔,从长远考虑,以集体为重。
2、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育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学生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注意研究问题,在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培养教师优良的素质结构。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满足优异的完成本职工作的需要。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贫困山区 音乐教师 缺失 策略研究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音乐美感的滋养,音乐是中学生素质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城市中学义务教育形势乐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有不少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还是一个盲区,音乐教育的缺失较为严重,那里的学生还处在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之中。改变贫困山区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刻不容缓,加快发展贫困山区音乐教育迫不及待。
一、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
两年前,笔者受领导委派来到广西贫困山区支教,相继在几所中学负责音乐教学工作。当第一次走进他们的校园时,从校长、教师、学生惊讶而又兴奋的目光中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在这期间,笔者对广西最贫困的几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音乐教育的缺失有以下几种情况。
1.音乐价值观的缺失
据一个初三毕业生反映,他所就读的学校是离县城40公里的一所比较偏僻的中学,他在那里读了三年初中,没有上过一堂音乐课,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歌,也没有听到老师唱歌。偏远山区中学为什么不开设音乐课?其原因当然不排除某些客观因素,但也不排除人为的观念所致,即:音乐教育价值观的缺失。
音乐教育价值是什么?是情商教育,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山区中学,他们只重视智商培养而忽视情商教育,不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是导致有些中学删去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一是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他们认为音乐没有列入升学科目,不开设音乐课对升学无关紧要,不影响学生升学,也不影响学校升学率。在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他们把音乐当作可有可无,把音乐课当作可上可不上的课,随时都可以给语数外让课,把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办学的最终目的,“光师耀校”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是把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传给了学生家长。许多学生家长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认为学音乐是不务正业,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影响升学成绩。有些爱好音乐的学生在家听听音乐、哼哼歌曲都会受到家长的指责,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盲区,所以不少中学就把音乐课停了。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音乐课,也只是在初一年级开设,初二开设的很少,初三几乎没有。
2.音乐教师的缺失
贫困山区中学缺乏专业音乐教师是普遍现象,他们很少配置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由语文、英语等科目的任课老师兼上的,于是不正规的音乐教学带入了课堂,他们只能教唱自己熟悉的歌曲,会唱什么教什么,甚至使浅俗的爱情歌曲在校园内传唱,严重违反了《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即使条件稍好点的中学有音乐老师,他们的学历也很低,大多是中专毕业生,很少有专业的正规音乐院校毕业生。他们没有受过高师音乐的专业教育,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音乐教师在贫困山区严重缺失。
3.音乐教师素质的缺失
(1)文化知识的缺乏
音乐教师要具备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文学历史、地理人文、语言美学等知识都是音乐的相邻学科知识,与音乐紧密相连,这些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缺一不可。但在山区中学音乐教师身上这些相关文化知识还不够丰富,缺乏多层次、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没有拓宽知识面,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音乐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自如。
(2)专业知识的缺乏
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视唱、节奏、旋律、器乐等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山区中学的音乐教师却很少涉及到这些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只能教学生唱几首流行歌曲,没有让学生在音乐课中扩大视野,享受真正的音乐美感,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要求有较大差别。
4.教学设备的缺失
在城市中学及经济发达的农村中学,教学环境普遍得到了改善,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实训楼,齐全完善的音乐教学设备应有尽有。但是贫困山区音乐教育所需的教学设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音乐教学设备简陋缺乏,别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高档设备,就连一台破旧的风琴都没有,甚至有的中学连录放设备都不俱全,在音乐课上就靠教师的“清唱”教给学生几首自己熟悉的歌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策略
1.完善音乐课程机制,提高音乐教育地位
目前,山区中学没有音乐课程的硬性目标,教师的教学任务指标和教学质量指标不明确,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掌握音乐技能的指标也不明确,教材使用的规范性更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质量。为改变这种现状,山区中学的音乐课应纳入年终考试考核的范围,实施达标制。各项教学指标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规定执行,规范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有效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2.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注重发挥音乐教育作用
(1)认识音乐教育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音乐教育既是美育,也是创新性教育,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品德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这种美的想象需要音乐进行启迪。”[2]音乐是声音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多方面的音乐元素来塑造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去激发人们的美感。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是教育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音乐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所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思辩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情商,还能坚定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作用
音乐的教育价值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课堂上,音乐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建立起对一切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曾有音乐大师认为:“歌声是生活中的阳光,没有阳光的生活是沉寂的、郁闷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勃发的季节,正是心灵勃发的高峰期,他们不仅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渴望,也有对音乐的渴求。”[3]初中阶段,升学率的高压、学习的繁忙,使得中学生心情压抑。如果能为学生开设轻松活泼的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放松,享受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3.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音乐师资,缓解教师缺失的燃眉之急
(1)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扎实教学功底的合格教师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既要有丰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做到内修外习,强根固本。
①文化知识的融入
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歌唱识谱涉及的人文知识、发声共鸣涉及的物理生物知识、歌词分析涉及小说诗歌的文学知识、曲式结构涉及的美学知识等。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文化素质如何,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②专业知识的渗透
音乐教师应经过高师音乐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视唱练耳、乐理常识、器乐演奏、乐曲配器、和声配置、曲式分析、合唱指挥、舞蹈编排、音乐活动的组织与评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集音乐教师于一身,缺一不可。这些专业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学音乐教师的基础,是当好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必备的前提。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活跃,对音乐充满渴望。只要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激发他们的二度创作思维,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了才能开启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2)培养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的教学能手
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有成熟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还是一名善于把实践与方法巧妙融合的教学能手。
①善于运用教学方法
把“教与学”变为“学与教”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技巧环节,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种方法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正如北京大学名师林崇德教授所说:“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目的的体现者,学习活动的主人,学习过程的探索者。”[4]变“教与学”为“学与教”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一是“学生点菜”,提高学生音乐兴趣。学生“点的菜”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是点拨引导。例:学生点一曲音乐作品,让学生去理解去讲解,让学生分析曲式的结构,让学生演唱自己点的作品,教师随后的点评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是因地制宜组织音乐活动。音乐教师组织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种机会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学生上舞台的机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活动要求大众化。”[2]例如:班级或小组拉歌比赛、演唱接力、击鼓传花等音乐活动能使全体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是成立学生音乐团体。成立有音乐教师参与并指导的学校合唱团、乐队、舞蹈队,让这些团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本土音乐与大纲教材融为一体的创新型师资
山区音乐课是比较有乡土特色的。“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山区,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文化。山区音乐教师要注重把原生态音乐、本土歌谣带入音乐课堂,丰富教学内容。”[5]笔者在支教期间,曾对广西的苗族音乐有过采风。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苗族的高腔、平腔就是苗族人民最爱唱的本土音乐。它高亢嘹亮,朴实婉转,声音甜美,深受苗家儿女喜爱。不论是欢庆佳节还是婚嫁喜事,大家都会闻声而合之,闻鼓而舞之。特别是苗族的接龙舞、狮子舞更是远近闻名。它节奏明快、古朴、协调、舞姿优美大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果山区音乐教师善于采风,勤于采风,注意吸收地区民歌等音乐元素,并融入大纲教材,把山区原生态音乐与优秀民族歌曲融为一体,就能实现山区音乐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型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尽快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加强贫困山区的音乐教育,提高山区学生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是实施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小娥.浅谈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的素质[J].湘江歌声,2001(1).
[2] 吴永东.刍议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落后之我见//湖南教师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黄群.翻开音乐新的一页//湖南教师论文会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缺乏合格的美术教师,美术课堂教学的缺失现象严重,让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蒙上了阴影。在提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状况,当务之急是:以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抓手,拯救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以求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我县地处苏北,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的发展因受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很不均衡。一些乡镇中学,未能贯彻省“五严”精神,不顾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唯分数论。本应开设的美术课,常常被挤在课表之外。在31所农村中学中,仅有不足总数五分之一的学校真正地开设了美术课,且有的仅是初一年级开设,可以说,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已经到严重缺失的地步。所以,农村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能够正常开展起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一、现状调查:农村中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已严重制约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情况(一)具有美术专业修养的教师,学校让其充当门面而已。几所农村中学虽有专职美术老师任课,但学校并不关心其授课的实际效果。有时,学校主抓教学之领导,因课程意识淡薄,规范办学意识淡化,美术课程基本不开或者开不全,美术课为“主科”让道,一切为了中考、高考。此时,美术教师往往主观地认为,所教的美术学科没有出息,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或主动要求改教“主科”,美术课则为“副业”。这种不再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导致自我弱化,被学生淡化。当美术教师连自己都对美术课程失去信心时,可想而知,农村美术课堂上会什么样的效果。
情况(二)没有专业素养的美术教师,美术课由主科老师兼课。不少学校为了执行省“五严”规定,虽然没有合格的美术教师,为了开齐开足美术课程,没有美术素养的“主科”教师被“赶着鸭子上了架”其实,由于兼课老师根本不具备兼任美术的素质,上美术课时,往往是让学生看一会美术书,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任学生胡乱地画上一会儿,便成为处理语、数、外的作业课了。
情况(三)美术课程仅反映在课表上,此类情况在农村中学不在少数。在我所熟悉的周边几个乡镇中学中,大多在近二十年来从未配备过毕业于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因而干脆没有开设美术课程,美术课程大多被语、数、外所取代。
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如果作为起主导作用的美术教师严重缺乏,或者教师本身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那么,农村的美术课程将会显得毫无意义,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则完全是一句空谈!
二、农村中学美术课程教育,有独特的作用与意义,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中学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的美术课程教育功能,是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
(一)美术因具有审美价值、实用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把美术教育纳入从小学到高中的核心课程内容。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把艺术写进联邦法律,艺术课程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等七门学科一道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1994年,美国制定并实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该标准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形式对学校美术教育制订了标准与要求。 转贴于
(二).美术课程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主要是美术课程具有自己的特性
①.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帮助学生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1]
②.美术课程的工具性。美术学科是人们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工具,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既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工具。[2]
③.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美术学科创造性是美术课程的又亮点,美术在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用美术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创造出富有新意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最有效的课程之一,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是:以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抓手,拯救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具体可采用的途径与方法如下
(一)县局应加强对农村中学美术师资的培训工作,使农村中学之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稳步的提升
1.符合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①.具有新的教学观。②.确立新的学生观。③.建立新的教材观。
2.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使农村的美术教师具有:爱岗敬业、艺德健康、品德高尚、教书育人等品质。
3.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最基本的美术技能外,还须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二)促进城乡及农村校际间美术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增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
1.努力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到城区中小学去求教取经,请城区的专家型老师到农村来上示范课、观摩课,让他们到农村来传经送宝。
2.主动与城区学校结对子,实现城乡间的美术教师互动,让农村的美术教师接受城区教师的帮扶。
3.在农村校际间进行美术公开课竞赛活动,并邀请教研室和城区的专家点评与指导,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以学校为单位,以团体的智慧与力量,努力开发具有乡土气息校本美术教材
因为,统一的美术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地区与学校,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只有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立足自身,分析校情、教情和学情,才能用适当的教材及教法,来出色地完成美术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西部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大纲教材、场地器材、师资状况等软、硬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体育教育显示出诸多问题。
(一)教学设备陈旧
受物质发展条件的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在农村地区体育教育设备较为陈旧,这从硬件上束缚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中学是学生体质成长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但目前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课堂教学步骤仍然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教学内容基本为单一式的走、跑、跳、投等一些竞技体育项目,各项动作技术难度大,重复过多,往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要重复学习,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极大限制了中学体育教学的功能发挥。
(二)观念落后,体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西部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轻视体育教学的现象。家长认为体育教育只是数理化教育的陪衬,孩子要接受的主要教育还是文化类课程,体育教学只是一种“蛮劲”锻炼;部分教师也沉醉在现有的教学方式当中,只是按照陈旧的体育教学方式填鸭注入式、完成任务式地进行授课,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意识。这些方面客观影响了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其对中学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中学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只有家长和学校重视,学校教师和学生双方积极地配合,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二、解决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现阶段问题。
(一)更新办学理念,加大体育教育投入
理念是教育的根本。要改变体育教育的现状,就要更新办学理念,从根本上消除传统的单一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让素质教育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要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尤其是资金和人才投入,保证中学体育教育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从而为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水平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实施课改,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组织教学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大规律。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等。在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较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合格的教师,应该善于分解和整合课堂。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因为,新教材的人本特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课堂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还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在课上多组织教学比赛,在结束部分可让动作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演,让他们充分在同学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对策
教师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一项具有针对性、富有现实性的伟大实践。教师的职前培训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教师继续教育关系着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针对贵阳市花溪区区情和教师队伍状况,以及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力图通过对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调查研究,寻找出制约我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和影响中学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问题。
一、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调研实施
为全面了解花溪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研随机选取了全区6所初级中学,4所普通高中181名教师为样本。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形式展开。问卷共14道题,包括三大部分:(l)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任教情况,共5道题。(2)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包括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收获、对继续教育的看法等,共9题。(3)对花溪区教师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评价,对今后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是2道陈述题,从中更切实地了解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和需求状况。结合问卷调查,通过访谈和考察对花溪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调研。
(二)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1.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效果的认同程度
根据调查显示,我区的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是认同率不是很高,认为有用的占52.2%,认为效果一般的占40.4%,说明现在的培训效果,或者说收到的实效距离教师们的期望还是有一定距离。
2.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
我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培训模式。(1)新教师培训;(2)学历提高培训;(3)班主任培训;(4)校本培训;(5)骨干教师培训
3.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
调查统计后发现,虽然大多数教师对继续教育持肯定态度,但还是有部分教师没有从自身专业发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认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
(三)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
1.中学教师主体性彰显不够
当前的培训模式主要为专家讲授,教师记笔记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大班培训普遍存在,我们常常会采取“会议式”的培训形式。这种培训模式,实际上仍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很多参培教师认为培训的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实践,讲授者对教师的己有经验、教师的创造力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
2.缺乏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我们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年末的评查验收外,几乎没有其它的监督评价。这种做法只重视了评价的总结性和诊断,忽视了评价的形成。培训进行中未收集反馈信息,培训后不总结经验,好的经验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3.对新课程的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课程教师培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通过新课程通识培训和部分分学科培训,我区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并试图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和贯彻这些理念。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与新课程理观念的冲突,让不少教师感到较大压力,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主要的焦点问题。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实践,怕造成课堂管理的混乱……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以及学校自身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培训力度,切实解决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难题。
二、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培训者素质良荞不齐
培训者是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教师的“教师”目前,担任我区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主要是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教师。培训者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培训者科研方向不明,科研水平不高,有的培训者自身角色意识模糊,职业归属感不清。有的培训者于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的研究。参加培训的教师往往抱着很大热情,挤时间来“充电”,想要得到培训者有价值的指点,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迷惑不清的问题,但却失望而归。
(二)忽视学员的主体性
我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大多采用满堂灌、整体推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追求整齐划一,忽视成人学习的特点。忽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无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等背景,将教师视为“一张白纸”,忽视教师在培训中的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作用。
(三)教师缺乏积极态度
教师缺乏赶超意识,容易满足于眼前已有的东西或者是已获得的东西。参加继续教育后,一部分老师的思想观念和从前一样,仍固守着原有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继续以旧思维对付新理念。在调查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自身内在素质和教学技能,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单纯是为了“晋升教师职务”、“获得培训合格证或继续教育学分”。这种带有很重功利意识的“实用主义”影响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态度。
三、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是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规划教师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完善教师培养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素质
培训工作是一个专门职业,应该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我们应加快建立一支职业化的、高素质的教师继续教育专职培训者队伍。专门的培训队伍在培训活动中应该是以一个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培训者应该广泛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不断发掘整理新的培训资源,为被培训教师选择培训课程。除此之外,专业的培训队伍还应做好聘请培训教师、确定培训教材,编制办班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沟通协调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关系等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并对培训对象进行考核、鉴定和服务。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在培训活动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关系着教师继续教育的成败,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当给予最多的关注和投入。
(二)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
林崇德说:“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培训应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促使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观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通了,才谈得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培养的基础。其二是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参加继续教育便是教师实践其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形式。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各国教育发展的思潮和指导教育改革和规划的基本原则。在职业生涯中的教师继续教育,旨在促使教师能够满足时代需要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增强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师能够在学习化社会中,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促进专业的成长,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三)借鉴成功经验,丰富培训模式
发达国家在教师继续教育领域的探索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又称PDS学校,是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地方的公立中小学或学区合作成立的一种师资培训学校。这种合作是针对师范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在职教师跟不上时展需要的现状,提议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共同负责师范生的培训以及在职教师的进修提高。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师范教育的职前培训计划,使在职教师有机会参加进修,提高其素质,进而改进整个教育质量。PDS学校的创设,是最近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运动所产生的一个硕果,它在以往互相隔绝的中小学与大学之间架设起了沟通的桥梁,对大学师范生、中小学教师甚至是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赢”的好模式。③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国际上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前沿信息和最新动态,可以借鉴国内外有关教师培训模式的成功经验,充实到我们的日常培训工作中。我区也在积极构建“研训教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探索“教中有研、以研助训、研训促教、研训结合”的路子,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在本文的调查写作中,笔者切实感到,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性的转变,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和新变化。我们只有在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指导下,在不断扬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立足实际,正视当前的继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区的继续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