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第1篇

摘 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至今世界各国仍在努力摆脱危机阴影。此次经济危机与历史上几次经济危机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不可避免?为什么影响如此之大?该文章将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来解释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虚拟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角度来讨论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 根本矛盾 相对过剩 虚拟经济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为标志,次贷危机开始全面升级。一场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逐步由美国蔓延到全球、由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直至今天,全球主要经济体还在为何时能够彻底摆脱危机阴影而努力。

一、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解析次贷危机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次贷危机与历史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无区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由于外部竞争的压力和内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各生产者涌向利润率最高的行业,并积极提高劳动率,搞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同时整个社会没有统一的规划,这样就不能保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能造成买卖脱节,供需脱节。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扩大,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更加彻底,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效需求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导致大量相对剩余人口和失业的产生。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重要的商品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购买力而找不到销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过剩的危机就爆发了。这是危机爆发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原理。

这次经济危机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本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危机,只是作用形式发生了改变而已。借助于发达的信用系统,近二三十年来美国的透支消费越演越烈,资本家们生产出大量的商品,但是劳动人民手头没钱,有效需求不足,而透支的权利给了他们消费的能力,于是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实情况,信用膨胀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这只不过是把危机延伸到未来发生而已,一旦发生不确定因素,对未来失去信心,经济泡沫破裂,危机无法避免。总的来说,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表现出来的基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危机爆发。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时代的新特征:虚拟经济和全球化

再具体一点,这次次贷危机是借助“金融衍生品”与“经济全球化”这两个新载体,导致危机的时间与空间远超之前的规模。次贷危机的本源其实就是房地产泡沫崩裂,在过去十几年时间内,美国房价普遍上涨了50%-100%,其涨幅超越了实际需求的支撑,这就是危机根源的泡沫所在。既然高房价不可能持久,回归理性实属必然,但是透过华尔街投行家们所创造的“次级贷款证券化”,使得房地产价格风险被进一步放大。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时代的新特点,在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的虚拟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导致的金融危机和世界性危机。

(一)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产生使同一种资本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是实际资本在现实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运动,二是作为实际资本“纸质副本”的虚拟资本在证券市场上的运动。虚拟资本可以相对独立于实际资本而运动,使得有价证券买卖能够成为投机的工具,从而造成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商品难以转化为货币,有价证券也难以转化为货币,这必将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由于虚拟资本相对独立于实际资本的运动,它能推动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扩大生产运营规模的有力工具,也能将社会闲置的货币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加以利用,同时也决定了一旦虚拟资本出现问题,给予经济的打击也是彻底的巨大的难以恢复的。严重的信用危机使金融领域坏账、呆账大幅增加,信用紧缩,造成经济衰退。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二)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及弥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后发优势以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和社会价值观出发,利用受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并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市场经济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剥削雇佣工人的强度,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开来,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具有必然性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使得从一个国家引爆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经济体,打击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恢复难度更大。

三、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当代经济危机的意义

用马克思的观点分析次贷危机的意义在于充分认识到此次经济危机的本质,为缓解并最终解决引起危机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对下一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在不能解决根本矛盾,无法避免危机爆发的必然性的情况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湖南区域竞争力;“两型社会”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触发金融界连串倒闭潮,并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美日欧等多国陷入衰退。多国公司陷于财务困境,营运难以为继,裁员、减薪、破产现象频发;政府纷纷出台救市计划,降息、降税、增加补贴、增加投资、金融改革等措施相继出台。而曾经作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的冰岛在金融海啸中,整个国家的财富几乎全被蒸发,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

一、世界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

2009年底,就在各项救市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人们开始对经济有了乐观预期之时,迪拜宣布破产,使经济危机的发展方向变得扑朔迷离。2010年初,希腊再次宣布国家破产,全球股市应声暴跌,世界经济再次遭受重创。至此人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危机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金融风暴将向纵深发展,何时见底的问题再一次变得复杂。

全球性的市场震荡,也使得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局面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近期美日欧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来看,尽管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滑已经成为过去,但经济上行的迹象并不十分明显,复苏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可以说,我们既要对经济转好抱有信心,又要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有充分估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猛烈的经济刺激政策重锤打破坚冰容易,而要融化破碎的冰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经济的恢复还需要假以时日。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08年,为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政府积极主动,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央行的连续5次降息和降银行准备金率;出台《国务院刺激经济十条意见》,宣布政府4万亿的救市计划;针对股市、楼市、汇市和保险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大规模减税;实施“家电下乡”及改善民生等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完成了年初提出的“保八”目标,实现了8.7%的GDP增速,并使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在全球经济衰退中迅速恢复增长的大经济体。如图1所示,尽管本轮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创近十年来跌幅最大,但同样很明显的是,从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经济初现复苏曙光。然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是否会发生逆转,通货膨胀的风暴会否再次席卷而来,现阶段都还无法确定。2010年国内出现的西部旱灾、南方暴雨、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社会出现的希腊破产、全球股市暴跌等不良迹象都将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变得任重而道远。

三、金融危机下的湖南区域竞争力

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省份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就审时度势提出了既符合区域实情又鼓舞人心的“弯道超车”的口号,旨在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利用金融危机对所有区域都不利的影响,在消极的经济环境中积极进取,从而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而长株潭“两型社会”也是湖南有信心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图1也表明,目前在金融大风暴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正在再一次探底,“V”型反转之后的总体趋势并不乐观。

(一)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基本经济指标

值得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湖南的基本经济情况是稳定的,其结果也令人们有信心继续对抗新一轮的危机。2008年湖南的GDP是11156.64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2007.40、4933.08和4216.16亿元。2009年湖南的GDP是12930.69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969.67、5682.19和5278.83亿元。上述数据说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向好,区域竞争力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如图2所示,2009年湖南的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项指标值都较2008年有所提高,其中GDP增长了15.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15.19%和25.2%,第一产业产值减少了1.88%。

(二)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居民消费价格

湖南自2008年至今每个月的CPI指数(见表1),从物价水平的比较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居民消费价格增加的幅度要大于爆发以后。具体表现为2008年的CPI增幅大于2009年,而2009年的CPI增幅小于2010年,即CPI增幅呈“U”型分布。从整体物价水平来看,本轮经济危机造成的物价攀升是明显的,给居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2008年。尽管2009年的物价水平相对有所回落,但总体上还是偏高,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远还没有消除。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向纵深发展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态势的不确定性,湖南的物价水平也呈现了再一次上行的势头。

(三)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区域经济结构

2009年,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湖南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展开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各项工作,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各项工作的进展来看,绝大多数经济指标的实绩好于预期,好于同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5∶2.1,2009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9∶2.7,可见湖南的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是第三产业比重不够,仍然需要积极有效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四、金融危机下湖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尽管目前湖南经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新一波的危机冲击已经发生,区域经济何时见底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继续保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金融大风暴,扎实推进“弯道超车”计划,是当前湖南的首要选择。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把握“两型社会”机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两型社会”试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对处在“中部凹地”的湖南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湖南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结合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力图将湖南的经济结构从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同时“两型社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不仅为湖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湖南产业的升级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和突破口,这些都将从不同的层面增强湖南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

第二,抑制通货膨胀,保障居民支付能力。我国CPI的核算,剔除了房价上涨这一重要因素,因而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可能比公布的CPI指数所反映的要严重得多。要打压通货膨胀率必须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国家要稳定经济就必须对高房价进行适度打压,但又不能打压过猛,如何把握合理的尺度变得十分困难。近几年湖南房价的走势可谓一路高歌,除了2008年下半年有过小幅下跌之外,从2009年年初至今湖南房价实现了又一轮持续飙升。尽管2010年初,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炒房和房价上涨的政策,但由于政府此次的调控对象主要为一线城市,对湖南房价的影响并不显著。湖南现阶段要做的是坚决抵制房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保护居民的消费能力,挪开压在社会总需求背上的高房价。

第三,配合国家政策,改善区域经济形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保障,同时也依赖于湖南自身对各项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以此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以防止区域经济增速下滑。主要做法有:一是夯实基础,稳住投资步伐。抓住难得的国家政策机遇,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激活民间投资。二是转变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提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低碳化水平,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开拓市场,发展外向经济。鼓励企业开拓出口市场,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同时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四是办好实事,继续改善民生。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着力提高就业率,加强住房保障,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树立居民的消费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袁灵,王朝阳.金融风暴下的湖南区域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

一、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回顾

东盟国家是我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产品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中国与东盟在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上各具特色,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为双方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04年的“早期收获”计划,掀开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序幕,降税进程启动当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剑1058.7亿美元。2007年东盟跃升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提前3年实现双边贸易达20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开创了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河。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及东盟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日渐凸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逐步加重。

在此之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连续五年获得两位数的增长率。然而,从2008年三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第二季度的10.1%下降为9%,第四季度降到6.8%。2009年,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空前。从对外贸易来看,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只增长17.8%,而2009年前五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7634.9亿美元,同比下降24.7%。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2 国际金融危机对东盟经济的影响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冲击的扩展,对于高度外向型的东盟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各国出口贸易急剧下降,企业生产订单减少,银行信贷大幅紧缩,失业人数开始增加。从东盟经济看,2008年第四季度,东盟主要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全年经济增长率普遍下滑。据统计,印度尼西亚经济虽然仍增长6.2%,但下半年明显放缓;越南GDP增长6.23%,明显低于前几年7%~8%的增速。马来西亚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滑落至4.7%。泰国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4%,低于第一季度的6.1%和第二季度的5.3%。新加坡2008年第四季度GDP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12.5%,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环比下降。同时,全球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东盟各国的汇市和股市急剧下挫,外国资本大量撤离。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东盟各国实施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扩大内需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发展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长势头放缓,2009年上半年甚至出现负增长。2008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增幅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贸易逆差28.3亿美元,同比下降80%。2009年1~6月份,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为880.6亿美元,同比下降23.8%。

但随着中国和东盟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一些列措施见效,经济、贸易所受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分析来看,2009年1月份,进出口总额为1418亿美元,同比下降29%,到6月份,进出口额为1825.7亿美元,同比降幅为17.7%,降幅比1月份减少了11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的下降在减缓,且有开始回升的兆头。如果按照现有的回升持续下去,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到2009年底或2010年初将会出现正增长。

四、中国与东盟经贸的发展前景及新形势下的对策

从目前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2009年10月24日,第六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落下帷幕。此次博览会商品贸易成交额和投资合作双创新高。从商品贸易的成交量看,累计商品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6.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从投资合作方面看,本届博览会共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6个,总投资64.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19%;国内经济合作项目204个,总投资618.45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1%。可以看到,中国越来越重视东盟,而东盟也对中国越来越信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即将建成,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影响将越来越大。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税收 改革思考 分析研究

对于金融危机来说,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经济金融上的问题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对我国财政税收等方面产生出相应的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要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方面,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确保财政税收的稳定。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改革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对财政税收等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且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影响下,我国与世界经济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就可以在借鉴其他国家一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从另一层面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不断发展,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的财政税收等方面产生出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中为了降低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危机的危害,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工作。

做好税收管理工作可以满足我国财政税收上的改革需求。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经济发展中财政收税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税收类型,不仅可以对需求总量等方面进行调节,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开始不断增加,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对现阶段的财政税收进行有效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税负税收制度

对于税负税收来说,是一个国家中的整体税负水平,同时也是纳税主体经济负担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一般来说,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政府支出出现变化,税收收入等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政府规模以及财政支出总量等方面与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就要建立出完善的税收制度,保证税负水平的适中。在实际中想要建立出完善的税负税收机制,首先,就要最大限度的减少纳税人的税外负担,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其次,是要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做好物业税的征收工作,从而保证税收制度的合理。

(二)正确处理财政及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从现阶段来说,我国的财政税收整体水平主要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增长上的。也就是说要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工作,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保证财政税收的稳定发展。因此,借助财政税收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了财政与经济发展上的良性互动,同时为了保证良性互动的快速发展,政府方面就要做好介入工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等现象。

(三)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就现阶段的税务管理工作来说,税收征管属于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依靠相关的税法规定等在税收工作中进行征收、检查以及管理等工作,以此来掌握好税收的变化情况。同时还要做好税源的管理工作,促进生产与组织收入上的结合,所以就要做好税收工作调查工作,通过科学的税收征管组织来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详细的说就是要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来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1、就要明确管理的职能

就现阶段的政府税收征管来说,其主要的职能就是要保证市场经济环境上的平衡,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就要向着专业化的管理方向不断发展,管理管事与管户上的相互弥补,提高管理的效能。为了实现双管制度形式,就要减少管理的层次,将业务流程作为方向,明确管理的职能,发挥出管理的效果,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2、要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结构

对于扁平化组织管理结构来说,就是要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实现平行化的征管体制,同时还要按照集中原则与职责明确原则来整合好基层征管机构,通过保证执法主体减少数量与审批的环节。对业务单一与职责交叉部门进行整合,可以保证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中实现高效的运用。从而减少纳税人的缴税麻烦,为纳税部门提供出方便快捷的支付方法,提高工作的效果。

(四)完善当前地税与国税协调机制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税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税收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税收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加强国税与地税机关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利用好信息资源,保证国税与地税工作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合理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想要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发展,就要认识到进行财政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改革与研究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财政税收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史小勇.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2010,(22):9-10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级债;中国中小企业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一、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次级债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美国对于中国而言,比中国对于美国而言更为重要。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国有企业利润下降、上缴税收大幅度减少在最近几个月表现特别明显。而此前存货较多的国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难的地步。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原因。

2.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是巨大的。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二、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中小企业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环境的低迷,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中国金融环境首当其冲地会受到巨大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中国市场宏观环境发生变化,这使得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中国整个消费市场将发生变化。一旦普通消费者感觉到”严冬”来了,一定会收紧支出,这对消费市场的刺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消费市场不旺盛的时候,对所有的企业都有影响。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当某个运行良好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照样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运作。因为,只要产业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直接对出口企业造成影响。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的企业。

因此,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入,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会越来越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一系列的问题与困惑摆在了企业面前:

1.出口增速下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2.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

3.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

4.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对中国企业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时,应当将外部冲击与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的特点分离,以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1.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仍有可能扩大出口。

2.以内需市场为导向,主动调整结构。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外部基本是隔离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比较是良好的。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内部需求也逐渐旺盛。因此,在外部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

第6篇

关键词: 鞍山钢铁公司;产品策略;产品结构调整;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81-02

根据鞍钢公司网站公布的信息,鞍钢产品线由11大类、72小类、数百种具体产品构成。种类繁多的产品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大型工业企业的需求。可以说,鞍钢作为大型基础性钢铁产品生产企业,其很好地实现了为下游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保证工业产业链稳定衔接、稳定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工业体系受到冲击,由此导致的连锁效应波及了各行业的全部企业。从世界范围内看来,以全球业务为主或对外出口占有较大比重的大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全球工业基础产品需求下降,促使以提供这类产品的大型企业不得不做出产品线调整策略,实施包括停产低附加值产品、降低销量下滑产品产量等措施。鞍钢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及时调整了产品线结构,停产了市场需求量降幅较大的产品。这一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从2009年第三季度报告来看,鞍钢股份实现净利189.3亿元。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鞍钢产品策略现状

同多数大型企业一样,鞍钢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据季报显示,鞍钢2009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56.33亿元,较前期减少29亿左右。2009年初,鞍钢下调钢材产能目标,由原来年产2 000万吨降至1 900万吨,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变化。2008年度鞍钢产量为1 498万吨。此外,有消息称,鞍钢有一条年产量约在30万吨的螺纹钢生产线已经复产,而此前该生产线曾被淘汰多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鞍钢可能将重启低端路线。因为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基建行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因此,导致包括螺纹钢在内的建材价格上涨。鞍钢重启这条生产线,也反映出鞍钢在产品策略调整方面已经开始付诸于行动。

金融危机前,鞍钢产品结构情况如下:鞍钢产品主要划分为11个大类、72个小类、数百种具体产品。大类包括:彩涂产品、热轧产品、镀锌产品、线材产品、厚板产品、型材产品、冷轧硅钢产品、冷轧产品、中板产品、无缝钢管产品和大型产品。

二、鞍钢为应对危机采取的产品调整措施

2009年1至5月,鞍钢累计出口钢材62万吨,加工出口专用钢材65万吨,占全国总量32%,位居各大钢铁企业之首。同时,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设备优势,通过扩大产品出口,减轻了国内市场的压力。通过构筑双赢的营销新机制,鞍钢与用户结成紧密型战略联盟,扩大直接用户比例,减少中间环节,加强与重点用户的合作关系,保持了价格的稳定。鞍钢通过自身产品和销售商的优势,可以在稳定市场价格波动、调整全行业产品结构中发挥一定积极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上,鞍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产品策略做出调整。

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

鞍钢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思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鞍钢依然在年初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生产超高强船板的企业,新开发的环保纯化镀锌产品大量出口欧洲,搪瓷钢生产实现零的突破。2150生产线可以批量生产集装箱用钢板、高强耐候钢板、汽车大梁钢板以及各级别管线钢板。生产专用钢材比例和板管比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造成销售量下降的产品及时减产或停产,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2.依托科技,开发高精尖产品

鞍钢依托技改优势,把调整品种结构放在了优先地位。大力加强新产品研发,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国际品牌。目前,鞍钢新产品占钢材总量的比率已达到40%以上。特别是一批国内市场急需的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取得成功。一是开发冷轧汽车板,成功占据国内轿车板市场的一席之地;二是满足国内铁路建设高速钢轨的需求,生产出优质高速重轨;三是建成彩涂板生产线,生产出家电用和建筑用的彩色涂层钢板。

3.优化生产,降低成本

鞍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环节的优化,压缩生产成本,努力改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通过干熄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焦炭强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确保了高炉配煤、配矿结构稳定,高炉生产始终保持稳定顺行。通过强化生产过程组织,实现由现有的程序化、连续化的常规生产组织方式,向机动灵活、动态调整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努力实现投入最少、效率最高、效果最佳;坚持以炼铁为中心,控制铁前成本,坚决贯彻精料入炉方针,保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提高成本竞争力;防范原燃料市场价格风险,在保持大宗原燃料合理库存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坚持市场导向,以销定产,实现效益最优;进一步发挥产销研体系的作用,全面加快产品调试和开发进程,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工艺、技术和装备优势。

4.锁定国家重点工程,拓展国内市场

国家大型工程对钢材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中标大型重点工程不仅能大幅提高企业效益,还能打响企业品牌,提升在行业内的地位,扩大市场份额。面对国外需求的锐减,鞍钢加大力度占领国内市场。随着国家大型工程的增加,鞍钢也调整了产品策略,严把生产关,狠抓质量,在多项重点工程中接连中标。这样不仅使鞍钢在金融危机中稳定了销量,更提升了鞍钢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为鞍钢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鞍钢未来产品策略分析

1.调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产品线结构

面临经济危机后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鞍钢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技改项目,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努力增加国际市场需要的或国内长期依赖进口的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促进科技进步,提升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

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与创新,鞍钢在产品生产工艺上有了进步,技术装备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较,鞍钢的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还很落后,鞍钢还没有几条真正现代化的、工艺上有竞争力的生产线。由于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从而造成能源和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效益差。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鞍钢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第一,要建立促进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使得企业新增效益中科技进步的因素逐步扩大;第二,推广先进成熟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工艺技术设备逐步实现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第三,要推行“清洁生产”,投资向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倾斜。

3.保证产品质量,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

由于鞍钢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和质量落后,因此鞍钢要继续坚持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采用引进、消化、自制相结合的措施,大胆吸收国外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改变公司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现状,加快市场急需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陈光明.鞍钢产品走向海内外市场脚步铿锵[EB/OL].,

2004-03-25.

[2] 王卫平.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分析[J].经济世界,2000.

[3] 白友文.2009年中国整个钢铁行业悲中望喜.[J].浙商,2009,(2):87-89.

[4]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Z].国务院办公厅,2009-01-14.

[5]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DB/OL]2009-5.

[6]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介绍[EB/OL]., 2009-11-21.

Anshan iron and steel product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 under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crisis

WANG Hao,ZHU Xiao-lin

(Industry and commerce management college,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Anshan 114051,China)

第7篇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转轨国家也深受其害。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转轨国家纷纷实施经济刺激计划,采取多种措施稳定金融业,扶持实体经济,大力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收到了实效。这些重要的举措也为转轨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恢复经济增长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和俄罗斯等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进一步深入分析,认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使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今后一个时期转轨国家恢复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后危机时期

自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重创全球经济,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陷入深度衰退,一些转轨国家甚至同时出现了货币危机、股市危机、债务危机、实体经济危机、经济增长危机以及政治危机。面对这些危机及其所导致的金融动荡、经济下滑、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状况,转轨国家纷纷实施经济刺激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实体经济,维持金融业稳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对失业人口的救助以减轻危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一些国家还获得了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的经济援助。这些举措对转轨国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恢复经济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下载。

一、逐步走出危机阴影的转轨国家经济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逐渐复苏,全球经济逐步摆脱危机,加之转轨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奏效,绝大多数转轨国家的经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有的转轨国家甚至较快恢复了经济增长。

(一)较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经济刺激方案。而且,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是转轨国家中规模最大的,对于2009年经济的恢复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表1反映了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的12%)用于实施财政经济刺激措施的情况。

由于4万亿元巨额投资的拉动和其他的相关措施,使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这种态势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以较快扭转。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8.7%(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6.2%,一路上行至二季度的7.9%、三季度的9.1%、四季度的10.7%)。二是主要物价指数触底回升。2009年CPI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转为上涨,12月上涨1.9%;PPI连续12个月下降后,12月首次转为上涨1.7%。三是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明显。2009年,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实际增长35.2%,全年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6.9%。四是外贸出口快速恢复。2009年12月,外贸出口增速由负

增长转为较快增长,出口规模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最高水平的96%。五是金融领域形势明显向好。主要表现在:宏观金融环境稳定宽松,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同时,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及存款增速较快,12月末分别同比增长31.74%和28.21%。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3 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9%[1]。

(二)缓慢复苏的俄罗斯经济

俄罗斯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转轨国家之一。受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历经9年增长的俄罗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金融市场也由动荡演变成为一场金融危机。俄罗斯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表2反映了俄罗斯20082009年的经济状况。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及由此造成的深度经济衰退,俄罗斯采取了若干救助和刺激经济的措施:一是对银行系统注资,以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并确保金融体系和本国货币的稳定。二是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大型企业(也包括一些中小企业)采取重点扶持措施。三是对一些重要经济部门采取特殊保护措施,根据不同行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计划。四是维持社会稳定,关注民生,加强国家社会保障,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减少失业并增加就业,从而兑现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所有承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俄罗斯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1%和1.3%。表3显示的是俄罗斯反危机措施的相关情况。

上述措施的实施使俄罗斯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了复苏迹象:其一,2009年卢布先贬值后升值,全年未出现大幅贬值现象,从而避免了重大损失。根据俄央行的资料,2009年112月,卢布实际有效汇率下跌了3.8%[2]。其二,俄罗斯银行部门保持了整体稳定,没有出现一些专家预测的第二波危机。俄罗斯政府和央行的干预措施增强了储户对银行业的信心,居民存款在2009年增长了27%,提高了银行业的稳定性。其三,实体经济虽然在2009年上半年出现严重下滑,但在下半年由于政府支出的增长推动了国内需求回升,使产出逐渐恢复。从表2可见,俄罗斯2009年GDP下滑了7.9%,略低于预计。2009年第4季度GDP只下滑了3.2%,经济恢复要好于预期。同时,经过季节性调整的数字表明,俄罗斯经济在2009年第3季度开始了微弱复苏,在第4季度出现了加速的趋势。其四,俄联邦财政状况也要好于预期。2009年,由于石油出口收入的增长,预算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5.9%,没有超过占GDP 7%的警戒线[3]。进入2010年后,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2010年第1季度,GDP同比增长了2.9%,扭转了2009年第4季度-3.8%的下降趋势。根据俄联邦统计局截至2010年4月的数据,俄罗斯经济形势继续好转,失业率由3月的8.6%降至4月的8.2%,为4个月以来的最低;零售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2%,实现了连续4个月增长;实际工资上涨了6%,为2008年10月以来的最大增幅,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7%;卢布兑美元汇率连续第4个月升值;4月工业生产指数继3月上升5.7%之后再次上升10.4%;固定资本投资增长2.3%,也是2008年10月以来的最大涨幅[4]。

(三)触底反弹的东欧国家经济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东欧转轨国家经济在2009年大幅下滑,表4反映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

另有资料显示,到2009年第2季度,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波兰、塞尔维亚和乌克兰等国的工业产出已转为正增长。波兰国内需求相对较强,而且GDP保持了正增长。图1反映了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工业产出增长情况。

一方面,由于国际需求改善,再加上货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东欧转轨国家的外贸出口。从2008年中期至2009年中期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期间,外贸促进了波兰GDP增长3.2%,捷克增长0.5%,斯洛伐克增长1.6%,匈牙利增长7.3%(但其国内需求下降了10.5%)[5]。特别是2009年第4季度,全球经济的复苏推动了东欧一些转轨国家出口的增长。

图2 部分转轨国家出口情况增长率

资料来源:UniCredit.CEE Quarterly,2010Q2.

另一方面,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银行体系没有出现系统性的破产倒闭,存款者也没有普遍丧失信心。虽然如此,由于经济恢复缓慢,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不得不削减对私有部门的贷款以修复资产负债表,从而影响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无法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图3表明了转轨国家银行对私有部门的贷款情况(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转轨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逐步摆脱危机的严重影响,出现经济向好态势,主要得益于转轨国家果断实施了经济刺激和救助计划,特别是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并稳定金融业,千方百计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对失业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转轨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些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是较为明显的。

二、后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广泛采取刺激经济和其他干预措施,不仅使各国经济也使全球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特别是亚洲经济的有力增长以及美国个人消费需求的复苏对全球

资料来源:UniCredit,CEE Quarterly 2010Q2.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毕业生 择业心理

本文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校级课题成果,主持人:王飞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开来,我国经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时一起出现了一系列的波动。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实体: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减弱了市场对就业拉动力;中小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经营上更加困难;外贸出口型企业降低了劳动力需求。由于经济衰退而引起失业率迅速攀爬,所以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不容乐观,其择业心理日趋复杂化、严重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这些对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适当的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择业心理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任物。

一、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美国房产市场出现泡沫而导致的,其所带来的严重影响迅速向全球蔓延,尾随而至的还有经济危机、信贷扩张、金融萧条等。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方面。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有:1)高增长下的透支性经济以及日益膨胀的不良资产。2)不健全的市场体制。3)缺乏“出口替代”模式。外在因素包括:1)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不利影响。2)国际贸易、分工以及货币体制不合理,不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由于当前的经济全球化,高度的国际分工以及中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一直利用外需模式去支持,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可能单独完成。总之,在金融危机下,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导致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使他们顺利就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毕业生在择业时通常的心理问题

1、焦虑

由于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在克服一些障碍的过程中存在恐惧或担心的心理,害怕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受挫而导致失败,从而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最终产生焦虑、紧张、不安、恐惧等心理。导致毕业生出现焦虑的问题有:自己将来的工作能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能否实现自己预期的职业理想?自己所期望的薪水能否得以实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毕业生尽快进行择业,进而阻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2、自卑或者自负

通常来讲,就业中自卑心理主要包括:(1)对专业具有自卑感。许多不太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发现招聘市场上几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需要,有的单位工作待遇较低等从而产生失望的心理。(2)在生活中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不能恰当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同样会产生自卑心理。(3)在学习以及其它活动中具有良好表现的学生,一般他们会有很多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有些毕业生则没有这些证书,这时学生常常贬低自我,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同自卑相反的就是自负。很多专业比较热门的毕业生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深受社会的欢迎,常常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对工作任务信心满满,而他们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在工作中常常遭受失败的打击,进而形成了自卑心理。

3、依赖

主要是指在就业时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没有独立意识以及进取的精神。很多毕业生不靠自己去找工作,而去依赖父母或者靠朋友托关系,甚至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抱怨心理。

三、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的择业观

1、高效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的选择

在对毕业生的择业方向进行调查时发现,7.9%的毕业生选择政府部门,8.9%的毕业生选择事业单位,8.7%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57.9%选择私营企业,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0.3%,其他占6.3%。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比较倾向于私营企业,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逐渐趋于合理与现实,比较符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2、高效毕业生在起薪工资方面的选择

所有毕业生在就业时都普遍关注工资薪酬的问题,薪金期望的标准将决定着就业的成功与否。在对2011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工资进行调查时发现,选择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9.3%,选择工资在1000~1500元的毕业生占48.1%,选择工资在1500~2500元的毕业生占30.4%,选择工资在3000元以上的毕业生占12.2%。由此可见,金融危机背景影响下,2011届大多数毕业生在期望的月薪方面较为合理。

3、高效毕业生在择业渠道方面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在择业的时候通过招聘会进行的毕业生有52.1%,通过一些网上信息进行招聘的毕业生有25.30%。现场招聘能够通过面对面的形式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与沟通,网上

招聘信息比较丰富且择业成本较低,所以毕业生常利用这两种渠道进行择业。另外还有15.25%依靠家人以及亲戚,表明了很多高职毕业生的依赖心理仍然十分严重。

四、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的指导

通过上述的调查结果,针对择业方面,高效教育工作者应指导毕业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

1、指导高职生要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工作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要指导其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投入到相关行业去实习,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升。

2、指导高职生要踊跃参加学生干部竞选活动,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培养,如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以及换位思考能力,一些企业在招聘时都明确提出:学生干部优先。

3、指导高职生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创新思维的能力,勇于摆脱思想的束缚,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自己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与思考习惯。

4、指导高职生形成勤奋,毅力,踏实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他们勤于学习、思考与勤奋,因为企业更加青睐于勤奋的人才。

5、指导高职生对世事进行充分的了解,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去学习一些与财会、安全、保险、商业、管理等方面有关的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

6、指导高职生积极参加学校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用于迎接挑战并面对挫折,培养高职生用于面对困难与失败方面的能力,并将解决困难的方法找出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培养他们在面临挫折与失败的时候要安定自如。

7、指导高职生在自己所面试的公司进行长期工作,明确自己对所应聘单位的目标,并踏踏实实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切记不要有随时跳槽的心理准备。

五、结论

现实的实际状况通常要比理论要复杂很多,也可能要结合于多种情况,因此,在对高职毕业生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因为身心健康与自己成才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将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生理结合起来,在其他方面积极因素进行相互作用作用下,毕业生在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才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 韩包海.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8

[2] 庄晓芹庄娱乐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态及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3] 李有志.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铜陵学院学报,2008(6).

[4] 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

[5] 贺建邺,金本能.高职生就业质量现状与提升策略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