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行业前景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服务输出;服务贸易:香港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9-0033-06 收稿日期:2009-05-19
随着技术革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安排,国际服务输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日益成为各国贸易竞争的新领域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步把国际贸易的重点,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庄丽娟,2004)。目前。服务输出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外向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香港发挥人才、信息、资金、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背靠中国内地的优势,在商贸服务、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对亚洲乃至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最新的国际评估结果显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全球列第三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服务输出对香港经济的“起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香港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7年服务输出贸易额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高达40.3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和巩固。本文试图通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历程特征、原因及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促进香港服务输出在未来更加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大都市服务输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
(一)服务输出总量分析
香港虽是个弹丸之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百万分之八,人口也只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一多(张作乾,1999),但根据全球服务输出的排名及所占比重来看。香港的服务输出位居全球前20位,超过瑞典、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区也领先于新加坡、中国台湾等,排行第四。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香港服务输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见图1)。1980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仅为292亿港元,而到2007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猛增至6518亿港元,可见香港在服务输出,包括旅游、离岸贸易、金融、商业和专业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强大竞争力。根据WTO秘书处的数据显示,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总值位列全球第12名,占有2.5%的份额,反映香港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重要的商业及服务枢纽角色。并已经成为可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商业大都会比肩的世界服务业之都。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1980年至今,香港服务输出大多数年份保持两位数增长,只有在少数年份(1997~1999年,2001~2003年)因香港经济先后遭到世界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股票市场价格狂泻等的冲击出现低速增长或负增长。为了尽快扶助香港经济复苏,中国内地和香港2003年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CEPA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服务输出高速发展,其后几年的增长率均维持在15%左右。
(二)服务输出结构分析
根据国际标准以及香港本地需要,香港服务输出分为六个主要服务组别,即运输、旅游、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下简称商贸服务),以及其它服务(香港统计年刊,2008)。
一直以来,运输、旅游和商贸服务为服务贸易带来了大量盈余,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服务输出组别。近年来,香港服务输出结构不断地优化,金融服务与商贸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出现较快增长,无论输出额,还是在服务输出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有所增长,而旅游、运输等劳动力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从输出额数据来看是有所增长,但在服务输出总额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见图2)。
自开埠以来,香港因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自由港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大量的金融、会计、工商管理、法律、贸易等方面人才,为金融服务成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奠定了基础,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提高和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也推动金融服务不断向外输出。到2007年金融服务输出额达1001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3.92%,占服务输出总额的15.36%。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在香港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贸服务一直以来是香港服务输出总额占有量最大、增长也最快的组别,2007年商贸服务输出额为2014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5.28%,占输出总额的30.9%。这两类服务输出组别的较快增长,显示了香港服务输出结构逐渐由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转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这将有利于优化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服务输出市场分析
多年来,香港服务输出贸易伙伴一直集中于亚洲、北美洲和西欧三大市场。2006年,亚洲占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50.22%,北美洲占23.05%,西欧占19.45%。香港往这三大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占整个服务输出额的90%以上,而往大洋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在整个服务总额中还不到10%(香港统计年刊,2008)。虽然近年来香港加大了对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服务输出,但服务输出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受服务输出伙伴国特别是美欧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较大,所以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稳定性,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到目前为止,香港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立领事及商务专员。而从输出国家或地区分布上来看,中国内地及美国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其次是台湾、日本及英国等。199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40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16.7%: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51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21.2%。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的签订,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减少双方的贸易壁垒。到200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1370亿港元,比重增加了8%;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1190亿港元,比重增加0.3%(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但从CEPA签订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实施效果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服务开放的领域也不足,对香港服务提供者要求过高、限制太多,申请审批手续繁杂、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影响服务输出
的实际运作(饶小琦、钟韵,2009)。
二、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分析
“前店后厂”的模式使香港经济得以成功转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香港服务输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与很多因素相关,本文试图借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理论中的“钻石理论”(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分析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波特的菱形的钻石体系以四大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政府(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2003)。本文认为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发达服务业的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及政策、机会。
(一)生产要素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它包括:天然资源、基础设施、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香港是东西方贸易及交往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中外贸易的桥梁,有优良的港口,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仓储设备,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投资手续简便。开办企业的门槛非常低,配套服务非常完善(刘冬杰,2007);香港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融之处,具有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其沿用了普通法和其他国际认可的规则和惯例,金融、法律、司法等制度均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它是一系列经济发展要素的集散地,大量的市场信息、资金、技术在这里汇聚,并自由流动;香港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会计师、律师、建筑师、规划师、评估师等10大专业团体的专业人员形成团体效应,仅会计师就有2.6万人,金融业雇员达到近18万人,约占香港本地总就业人口的5.3%……这些共同推动着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杨国川,2009)。
(二)市场需求
香港的服务输出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吸引香港以外地区使用香港的服务,其二是鼓励香港的服务业“走出去”为香港以外的地区提供服务。作为全球商贸中心,目前全球有近4000家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了地区总部或者办事处(杨国川,2009),因此对相关的商贸服务、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等都产生了很大需求,使香港的服务输出走上了腾飞之路。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大批香港企业内迁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产业与其配套,从而带动了法律、会计、金融、物流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刘冬杰,2007),对距离内地地理位置最近、文化基础最近、服务业先进的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三)发达服务业的支持
服务输出要发展,就必须与其相关产业比如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新兴服务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而香港是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含量的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经济体,近年来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本地经济中也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90%,香港就业总人口中有近90%从事服务业。其中,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服务和专业服务四个主要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2000年的48.7%增加到2006年的57%;就业人数比重也从2000年的43.3%增加到2006年的47%。发达的服务业使香港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国际网络,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枢纽地位,从而为香港服务输出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8)。
(四)产业结构的转型
香港大力推进“前店后厂”式发展模式,将增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到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及相关生产支持(杨国川,2009),实现了从“工业化”向“经济服务化”的转型,在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创造了大量需求,这不仅推动了香港服务业及服务输出的持续增长,也提升了香港的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水平,使香港迅速崛起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据统计,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额比1980年增长了22倍以上,输出地位也稳居全球前20位。
(五)政府及政策
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除了经济发展规律使然,香港特区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政府发展当地经济所有的提升投资环境的政策,都是对服务业的促进和支持。多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一直都在强化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并在推动香港成为亚太商贸、物流、旅游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上不遗余力。
另外,香港是一个全球闻名的自由港,实行税种少、税率低、税制简单的自由贸易政策,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了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香港也一直坚持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自由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即“积极不干预”政策(顾宝炎、许秋菊,2007)。香港的金融市场自由开放,没有外汇管制,资金、黄金和外币自由进出,外币自由兑汇,黄金自由买卖,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很多内地的企业纷纷到香港的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直接促进了香港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用香港人的话说,就是以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出口贸易之所以能发展到足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无非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指引。
(六)机会
从CEPA协议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内地在法律、会计等38个领域对香港采取了192项开放措施,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措施已实现国民待遇,开放的服务行业2009年也将达到40个,包括会展、银行、运输物流等相关领域的服务。截至2008年5月底,香港共有37家银行全面办理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4项个人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达776.8亿元(饶小琦、钟韵,2009)。与此同时,内地访港旅客稳步增长,不仅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复苏,也给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随着内地进出口需求的增长,香港作为地区性运输及仓储服务枢纽继续得到保持,其他贸易支援服务(例如业务洽谈、广告、市场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贸易融资服务、保险、品质认证和测试、贸易仲裁等)向内地的输出会继续加大。CEPA的实施不仅抵消了金融危机对香港服务输出的影响,而且促使香港经济和服务输出全面繁荣。
三、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分析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
根据上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及原因的分析,得出香港服务输出额总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稳健增长,到2010年预期香港服务输出总量达到7000亿港元,年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参见图3)。香港的服务输出也将稳居全球前20位,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商业及服务枢纽的重要
角色。
从服务输出组别来看,商贸服务与运输服务将继续成为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组别,但随着香港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活动的转型,金融资产管理、保险、地产服务的资本服务领域的增长潜力很大,其中,金融服务的增长潜力为最高,而旅游和运输服务输出将有所下降,但是其输出增长预期会较输入快,所以这两者仍然能获得盈余。
从服务输出市场来看,预期香港不仅不断增加对亚洲、北美洲和西欧等主要市场服务输出,而且还不断开发新兴市场以促进其服务输出的发展。中国内地及美国仍是其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随着内地制造业不断发展以及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进一步升级,内地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动力,香港对内地的服务输出基本集中在旅游服务、商贸服务和运输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但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输出也将得到较快增长。
(二)主要服务输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带动了香港经济的“起飞”,而四个主要行业中的金融、物流、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等领域的枢纽地位。2006年,三者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近四分之一,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之和超过15%。
1 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金融业作为香港服务产业的支柱性行业,是带领香港迈向知识型和高附加值经济的火车头,其服务输出成为金融业的重要收入增长来源。但是,伴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先后崛起如东京、新加坡、曼谷、汉城、台北和上海等多个不同规模及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杨英,2002)。同时,中国内地很多城市的财富及金融资产迅速累积,金融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这些都会给香港服务输出带来挑战并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从近年来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来看,在未来的发展中,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在总服务输出额所占比重仍是不断增长的,其对金融业产值的贡献也将逐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其所占比重甚至会超过旅游服务输出,在香港服务输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反映了金融服务输出强劲的增长前景。
近年来,美国是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最大目的地,其次是英国及新加坡,而中国内地的贡献维持在低位,约占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3%。从区域来看,西欧及北美对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总收益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亚洲区的贡献则为四分之一(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所以,在未来短时期内,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市场还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但是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将逐步得到开发。而随着香港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中国内地居民及企业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以及在香港的集资活动持续增长,香港向内地的金融服务输出将逐步增加,内地因素在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中也渐显其重要性。
2 香港运输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运输服务发达,一直保持着世界最繁忙货柜港及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地位,其服务输出是香港目前三大服务输出行业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行业(杨英,2002)。但是近年来,香港运输服务越来越多的受到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机场和货柜港口的挑战。内地运输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收费低廉的优势,使香港运输服务的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威胁。
但是。从香港运输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以及香港运输服务的营运环境来看,预期香港运输服务在未来短时间内仍会不断增加。也仍然高于金融和旅游服务输出额。但是三者之间的差距将有所减少。同时,预期运输服务输出在服务输出总额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其对运输服务产值所做的贡献会有所减少。
从对香港物流服务输出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内地是其发展的主要贡献者。随着香港和中国内地合作关系的更加紧密的发展。香港联合广东物流业将大珠三角地区打造为世界级物流城市群,同时,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输出也将不断增加,物流服务输出能力不断提升。
3 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性旅游中心。旅游业十分发达,其服务输出额也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近年来各国均纷纷着力发展旅游业,并有不少国家已将旅游业建设成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也由此越来越激烈,并日趋白热化。这些给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杨英,2002)。
从近年来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服务输出额有所增加,但是其占服务总输出的比重并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因此,预期香港旅游服务输出额在未来的发展中仍会有所增长,但其占服务总输出比重将有所下降或维持不变,对旅游总开支增长的贡献也将有所下降。
从旅游消费的主要来源来看,旅游消费主要来自度假旅客,其次是商务旅客。但是,随着香港会议及展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CEPA实施后,香港与内地企业业务的不断增长。商务旅客对旅游服务输出的贡献将预期上升(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
从对旅游开支增长所做的贡献来看,中国内地的旅客是带动香港旅游服务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个人游”计划的扩大。内地来港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使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预期在未来的发展中,内地因素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在内地市场的作用将因进一步合作而不断扩大。同时,因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来自非中国内地旅客也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历程特征、原因及前景进行分析,揭示了服务输出对香港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重要,并已发展成为香港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还带动了香港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对增加就业、平稳物价、繁荣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香港应更好的发挥其地域等优势,发展服务输出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2008年上半年进口钢铁炉料重点品种情况表
关于表彰2007年度废钢铁统计信息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聘用第一批兼职通讯员的通知
中亚地区进口废钢市场资源简要分析
2008年上半年东北地区废钢铁市场分析及下半年市场展望
华北地区废钢市场分析与后期预测
2008年华东地区废钢铁市场运行态势及其预测
2008年我国中南废钢铁市场形势分析及预测
废钢市场及行业分析
废钢分类管理研究与实践
建设1200-1250吨液压废钢压剪机生产线的思路
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实现保供与降本增效双赢
浅谈以炼钢转炉污泥为主体制成转炉炼钢复合造渣剂(球)试验及效果
重点大中钢铁企业废钢铁收支存平衡情况表
2008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废钢情况分国别统计
2008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废钢各海关情况统计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
加强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第四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上的发言
从1976到2009——王镇武谈中国废钢铁行业管理体制发展
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拓展企业服务层面提高行业装备水平
困境之中寻出路——攀钢钒公司废钢厂应对危机、降本增效小记
向质量要效益——记攀钢钒公司废钢厂质量管控二三事
我国废钢铁加工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发展、标准化建设及前景展望
四川邦立重机系列抓钢机抓料机产品特点及发展趋势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高炉矿渣粉末化发展前景分析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废钢铁收支存平衡情况表
抓好废钢综合利用,促进钢铁行业节能减排
废钢铁加工产业要与钢铁工业同步发展
后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
扩大钢铁循环利用促进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
钢铁供需分析和市场展望
低碳经济时期中国废钢铁市场发展前景——2009-2010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2009年废钢铁市场回顾及2010年走势展望
多吃废钢降低铁钢比促进节能减排
延伸废钢资源管理提高电炉综合效益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促进废钢产业化发展
>> 我国通信服务行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服务行业的服务补救分析 SAP 新业务分析软件服务行业客户 汽车服务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中国自助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英语专业学生在移动通信语音服务行业就业情况及前景分析 浅谈金融服务行业创新 留学服务行业优秀品牌 浅谈服务行业如何选址 服务行业品牌创立研究 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实际性运用 集群化发展: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成长路径探析 论我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转向服务行业还是高科技行业 加强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HSE管理的分析 博弈论维度的服务行业消费者维权分析 我国服务行业投入产出分析 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知识管理的分析 福州物业服务行业安防人员流失问题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现状及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9.
[3]张厚明.我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问题研究[J].发展研究,2014,( 08) .
[4]尤靖.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信息界,2014,( 06) .
[5]史炜.节能减排应变被动为主动[J].世界电信,2015,( 04) .
[6]刘炜.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0) .
[7]马秋卓,宋海清,陈功玉.碳配额交易体系下企业低碳产品定价及最优碳排放策略[J].管理工程学报, 2014.
[8]赵道致,史功明.节能服务公司参与的低碳供应链减排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
过不了多久,这句话或许会成为一句时髦用语。
随着“第七届北京金融博览会”11月初在北京开幕,今年的金博会银行展台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占据醒目位置的手机银行展台。而且,往往是这类展台前咨询相关业务的人较多,也较踊跃。
手机银行为何走热?
原因很简单,一部手机可管理个人所有金融账户(分属不同金融机构),满足全部投资、理财、消费需求(购物、支付账单、交通费);同时,对企业客户而言,亦可随时掌控企业网银第一手财务信息,并实现移动授权等多种移动金融服务。难怪各家银行纷纷点燃战火,跻身移动金融大战之中。
“移动金融”战火弥漫
通过在展台中央布置多部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本届金博会的不少银行展台吸引了最多的年轻参观者。
移动金融是金融机构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有关金融服务的总称。目前移动金融主要形式包括:手机钱包,手机银行。手机钱包是通信运营商同银行联手将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绑定,通过手机办理相关银行业务;手机银行则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
此前,2010年3月,中移动以398亿元巨资认购浦东发展银行20%股权,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开启了国内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联通推出移动支付、手机银行业务;2010年起,深发展、浦发银行及招商银行都开始发力移动金融业务。
在银行业内看来,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人数已达3.03亿,年增长率超过30%,到2013年用户规模则可能达到4.97亿户左右。
正是在用户数量级的增长中,银行不仅将战火点燃于个人移动金融消费的战场中,还在让“战争”不断升级。在金博会举办前夕,10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企业手机银行iPhone客户端,实现了企业手机银行与企业网上银行的互联互通。
据了解,在深发展之后,众多股份制银行也在磨拳擦掌,欲跟随入场。
抢占手机银行先机
根据易观智库《2011Q2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二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到200.18万亿元,环比增长5.2%,同比增长57.1%;二季度网上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3.6亿,同比增长47.8%。
相对于接近饱和的网银,手机银行还是一块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
根据交银国际所做的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用户调研显示,用户开通手机银行的首选功能是消费、支付,其次是财务查询、小额转账、手机商城等。
另据艾瑞咨询的《中国企业手机银行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有65%的企业客户希望通过手机银行来处理财务。目前中国的企业手机银行还处在起步阶段,虽市场需求旺盛,但仅有极少数银行推出企业手机银行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手机银行的加速发展是必然趋势。作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产物,手机银行能真正实现把银行“带在身边,握在手里”的可能。
并且,随着手机银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版手机银行的收费将与网银一样,相比柜台,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还能省不少的手续费。
移动金融以“安为先”
财务管理等金融相关业务直接关系到个人财务、企业运营的核心,因此,是否能够提供更高的安全标准及使用便利,是手机银行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和各大银行一样,深发展等新推出的手机银行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技术上采取多道防火墙力保安全性。
比如:手机银行首次登录需输入注册手机接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并且结合该行的“公司金卫士”短信通知服务可以实时获取账户变动信息,这就相当于设定了“两道安全网”。
登录账户要与移动电子设备进行绑定,即使是账户和密码信息泄露,如果不在绑定的手机或者电脑上,其他人也无法登录。
对投资者而言,这是好事,因为投资渠道更多了;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私募机构而言,这也是好事,因为业务范围更广了;但对一向自认为是财富管理“正规军”的公募基金而言,这是洗牌的警报。
然而,公募基金仍然一如既往地盲目跟风、抢发产品。中小盘股表现好了,发中小盘基金;医药股好了,发医药基金;QDII表现好了,发QDII;信用债好了,就发信用债产品。
要说敬业,公募基金可算是足够敬业,但,没有灵魂的奔波,最终会是徒劳。利率市场化以及混业经营会改变这种靠小打小闹便可苟延残喘的局面,一场公募基金的海啸正在逼近。
过去的成功都已过去
之前,就像许多人批评的,公募基金公司依靠牌照垄断的红利,旱涝保收,现在,牌照垄断没了。
过去十五年,公募有一些成功的模式,但在新的环境下,这些过往的成功均无可复制性。要说过去,华夏、嘉实、易方达、南方、博时均有其成功之处,管理资产的规模就是最硬的证据。
以华夏为例,其成功有诸多因素,比如有:出色的领导者范勇宏、王亚伟的明星效应、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强有力的投研以及营销团队,当然还有行业初期的制度红利、行业红利等。这些笔者在《重估华夏》、《公募明星宿命:被资本吞噬的范氏样本》等文章中都有详细的分析。
但这些助其成功的因素,都会在利率市场化以及混业经营的时代洗礼下,遭到磨损。十年后,现有的前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仍然能留在行业前十的,恐怕一半都不到。
支撑这一预言的重要逻辑是,公募基金公司成立时间最长的发展了十五年,但大多数基金公司并没有想明白:要走什么样的路,即公司的定位在哪,这包括在公募行业的定位,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定位。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些定位,便是指导企业前行的灵魂。
但很多基金公司并没有坚定的方向感,只是跟着跑堂。同行发短期理财产品,自己就跟发短期理财产品;同行发货币基金,自己也发货币基金,目光永远紧盯在别人身上,而无暇打量自己的头、脚、身子,还有灵魂。
近期,笔者读到马明哲在平安集团的内部讲话,深受启发。
讲话中,马明哲对平安的战略目标做了较为清晰的阐述,他不无危机感地说,作为传统金融业,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等现代科技行业。很多网友用“野心”来总结马明哲的这些话语。
要我说,当前的企业应该有野心,尤其是身处面临空前变革的金融行业以及财富管理行业的企业。
利率市场化以及混业经营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在中国有限的金融史里,多数人并没有亲身领教过这两大腥风血雨所具有的摧枯拉朽之威力,即使有所了解,也仅限于教科书上。
马明哲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阿里巴巴、腾讯等现代科技企业,有粘度极高的用户群、有进攻性的企业文化、有反应敏捷的组织体系和先进的网络技术。
一旦“准入”条件放开,这些企业将会像饥饿的狮子,再一次颠覆传统。而脱胎于国企的很多银行、券商,以及过去十五年跟着证监会教鞭发展起来的公募基金,就像温水中的青蛙,等到他们清醒之时,很可能已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带上你的灵魂上路
元旦以后,各家基金公司都在奔波。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新发产品接近80只,而去年同期,新成立的产品数量不到一半。然而,你总能听到基金公司高管的无奈和矛盾。
他们会很在意某一家基金公司年内打算发20只产品的消息,但他们也深知,现在发产品,前三年基本都亏损;他们看到同行的所谓创新产品取得较好发行业绩时,内心纠结着到底要不要跟着学。他们丢不下过去,也不敢打破当下,更不敢尝试未来。
在共同基金领域,笔者最尊崇的是先锋集团的创始人约翰・博格尔。在先锋发展的几十年里,每当公司资产规模上一个台阶,他都会给员工讲话,有鼓励的,有有关公司发展方向的,有关行业前景分析的,等等。
他不忘记过去,但他时刻在挑战未来,并开创了很多先河。在本专栏中,笔者也会随后推出包括先锋、富达在内的成功共同基金公司的成长经历,希望从他们的成败中汲取营养。
先锋之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处在行业的第一梯队,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条是必不可少的,即博格尔从起初就认识到,先锋从事的是新兴产业,属于储蓄业务,而不单单是投资。对一个公司而言,这便是灵魂、信仰。
遍数成功的美国共同基金公司,有的靠债券起家、有的靠货币起家、有的靠ETF起家、有的兼而有之。这些有借鉴意义,但不一定适合模仿。
未来中国的大资管时代,市场必将是一场混战。诸多金融机产品的多元化和渗透化前所未有,这给了伟大的企业以脱颖而出的机会。
关键词:银发产业;老年健康产业;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有老龄社会的趋势。时下,1对夫妇照料2对老人和1个孩子的“421”家庭格局已屡见不鲜,老年服务需求也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而老年市场中产品与服务资源却供给严重匮乏,这助推了银发产业的大力发展。综合性的银发服务体系在国家老年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融合了老年人医疗卫生、养老护理、精神娱乐需求等内容建立了一体化银色服务市场平台,成为当今经济市场的“潜力股”。
一、银发产业需求与内涵
1.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趋势。老龄委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已经突破2亿,预计至2025年可能超过3亿,2033年甚至可能突破4亿。全国老年人数将在今后20年迈入稳步增长期。国际标准界定,国家老年人数(60岁以上)占总人数十分之一时为“老龄化社会”,当达到14个百分点时为“老龄社会”。因此,我国即将由“老龄化”转型为“老龄”社会。
2.银发产业基本内涵。银发产业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形成的新型综合服务体系。在社会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和老龄社会的趋势中,银发产业被灌注了巨大的经济能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银发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与保健服务,除了本位产业之外,银发产业发展了更多的相关产业与子产业,涵盖了金融、保险、卫生保健、护理养疗、旅游休闲、教育等诸多产业。银发产业横跨了制造业、服务业,面对“421”这座结构金字塔,产业的突出多元化使之聚沙成堆,商力无限。
二、银发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1.银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作为发展中的新型服务类产业,国内银发产业整体缺乏标准化的运作和严格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研产售”一体化产业集群。面对老年保健品基础行业的“一枝独秀”,其它潜力巨大的衍生产品却仍然匮乏,创新产品需要稳定的资金流打入市场,例如老年电子服务类产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对落后也使银发产业的现实构想进展缓慢。发展滞后的老年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2.国外银发产业借鉴分析。日本作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一直把银发产业当成经济体系中的大力丸,这也让英国杂志惊叹:“日本正把经济变为银色。”日本用其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了养护筹资问题,产业侧重于预防健康与精神追求服务。韩国作为亚洲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卫生体系与预防保健产业的资金投入逐年上升,在短短12年内用不到7个百分点的GDP就实现了全民医保制度,对银发市场的判断和投资相当效率与准确。
3.银发产业前景分析。社科院预计银发产业在未来20年间有望达到20万亿的产业规模,这期间必将创造大批的就业机会,促进健康消费,拉动经济内需,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年龄的老年人的不同服务需求,市场也会逐步发展得结构多元、内容丰富。银发产业将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型为以“预防”为中心,朝向医疗卫生、现代服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发展壮大,有望形成我国卫生经济转型的新蓝海。
三、银发产业建设对策
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也将助推银发产业的蓬勃发展。以下是对银发产业建设发展的一些建议:
1.银发产业的发展需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驾护航,这是我国重大而迫切的“银色”任务。当前现有的护理保险制度尚缺乏护理保障,政府要有计划,逐步深入地建立商业性银发护理保险体系,这是国家养老的必然趋势。
2.老年护理业和老年社区服务业作为银发产业的主导产业需深入开发和实践。多样化、多层次的护理体系既是社会养老的迫切需要,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渠道,可实现银发产业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3.构建成熟稳固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银发产业摆脱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的必经之路。相关部门应协同市场大力宣传“银色”商机,积极引入投资者,成立专门的老年产业融资机构,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和服务机构创造持续稳固的资金流。
4.依托老年人不断提升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拓宽银发消费市场。针对老年人对旅游、文化活动、体育、保健等各种需求引领“银色"产品的开发设计,打造老年品牌,突出银发休闲娱乐,丰富银发市场,实现“老有所乐”。
5.兴办老年教育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银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老年教育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结合老年健康和老年福利教育促进老年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改变老年人陈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质量认知,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
四、展望
银发产业“钱”景可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蓬勃发展的银发产业将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也将实现社会“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最美夕阳构想。
参考文献:
[1]陈希琳.“银发”时代新“钱”景[J].经济, 2013(12)
[2]芮晔平.发展“银发产业”化解老龄化危机[J].现代经济信,2013(16)
【关键词】金融数学 投资组合
一、金融数学相关理论
(一)投资组合理论
该理论是于1952年由马尔柯维茨提出的,其主要通过利用方差来对投资组合风险进行计算,即投资组合理论主要是指在特别时间内的方差最小点与最大点之间集合,同时指明当无差异曲线能够与某投资组合有效边界发生相切时,那么其选择的投资组合决策为最佳,反之,则最差。
(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该理论是由著名专家学者夏普、林特纳以及默顿经过多年探讨所得,其主要以投资组合理论为根本,研究和提出证券投资回报率与投资风险之间存在必然关联,进而根据研究分析提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当投资者在证券交易市场上选择适合的股票时,其所选择的股票应能够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所得函数与证券走向线相切,而所得相关切点值和市场线中的斜率是取得最佳资本资产定价的重点,也是资本资产定价的核心。通过金融产品选择对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应用,使其能够在证券选择、投资估算、资本预算以及投资风险分析等方面都有显著成效。
(三)B-S期权定价公式
B-S期权定价公式是在1973年由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的,其通过多经研究与努力证明了期权的合理价格并不依赖于投资者喜好,且与当前值和未来预测相关,并根据研究总结提出能够计算期权定价具体公式,称其为B-S公式。B-S公式的提出为期权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发展提供了依据,并由于该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证券产品开发与定价。与此同时,著名专家默顿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股票支付红利期权定价公式和看涨期权、看跌期权的定价公式。
二、金融数学理论研究在我国的新进展
(一)随机最优控制理论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各国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金融产品可能带来的相关随机问题,进而将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应用于其中,且通过利用测度理论和泛函分析方法概括得出随机最优控制理论。直至上世纪70年代时,通过对该理论的应用和分析发现其是连续时间内解决最优投资问题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随后的应用中对其进行深化的研究,并发现其在假设连续型交易条件下会随着交易的变化而发生连续变化,这是其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证券投资的典型差别。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弱化连续变化下最优控制理论存在的相关问题,致使随机最优控制理论产生。我国在随机最优控制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专家彭实戈经过不断研究,使得我国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二)鞅理论
当前世界各国在金融理论方面研究和应用都以鞅方法定价理论为基础。鞅理论提出在证券金融市场有效假设的条件下,证券价格等价于一个随机鞅过程。同时,各专业学者在以等价鞅测度概念为前提条件下,制定了一套用于解决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问题的方法,有效规范了金融市场的定价计算和良行运作。我国郭文旌等著名专家也对鞅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最优停时理论
最优停时理论是概率理论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随着该理论在概率方面的广泛应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投入其中,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加快了我国金融行业和产品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合理化应用和分析最优停时理论,有效解决了由固定交易费用证券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相关问题,概括归纳出投资决策简化算法,同时将最优停时理论与投资组合等理论相结合,优化理论理念,简化方式方法。
三、金融数学的发展存在问题及展望
(一)金融数学新问题
金融数学模型建立在以假设为根本的前提条件之下,而这些前提条件可能与当前实际情况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同和不合理现象,因此,这些假设前提的存在就变得极不合理,并且需要通过利用金融数学理论方面内容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由于各国金融背景和经济形势都明显不同,其普遍根据自身国家的金融情况来明确金融模型和方式方法。同时,即使这些假设条件能够与实际相符合,顺应各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其金融产品和社会需求也随之创新和变化,进而所出现的问题也各有差异,金融理论和数学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多。
(二)明确实证研究方向
实证研究主要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和真实有效性,即所选择数据应由金融市场现实数据信息所得,通过金融类型建立有效的金融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分析基础,总结得出相关数据信息存在的规律性,最后对所得数据信息与现实数据进行比较。假如数据并非金融市场中实际存在的数据信息,仅仅是根据研究人员专业角度出发,根据其专业经验来确定数据信息内容,或者根据研究人员逻辑推理所得,而这些数据分析难以准确地、客观地揭示出金融市场真实发展规律。
(三)金融数学研究展望
当前金融系统普遍由多元化、不确定性等多元素构成,因此,其对金融数学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前金融市场行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一方面,金融市场出现突发事件、信息不对称、波动等情况都要通过利用金融数学来解决。金融市场上的波动情况主要是体现在随机方面,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则能够有效解决波动现象。除此之外,随机最优控制和随机微分方程这些方式也在不同的金融领域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突变理论和冲击理论也同样应用于金融行业之中。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人们难以通过数学理论来对其进行处理,但一些对策理论能够很好的与金融行业应用相结合,比如:统计学和计算机学已在金融数学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从此可以发现,金融数学的全方位研究和应用能够更快的推进国家经济形势发展以及创新金融产品类型。
四、结束语
在当前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过程中,金融数学并不是万能的,但其又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金融数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把金融数学研究和金融管理发展作为当前国家大事、要事来抓,我们坚信其一定会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宗岐,刘宣会.金融数学概述及其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24-27.
关键词:产业结构 中俄贸易 贸易前景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一个传承历史发展而又转化既有状态的过程。一国产业结构状况对外决定贸易成为刚性因素。对于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即产业结构对一国贸易结构具有内生约束作用,贸易则是对国内优势产业的对外反映。曲文轶(2008)认为两国产业结构对双方经济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的空间,即产业互补,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俄罗斯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李汉君(2010)利用2002~2009年中俄贸易商品结构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对俄贸易商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纺织品及原材料和鞋靴类商品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俄对中国出口商品“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中俄贸易结构的对策。从产业结构视角对两国贸易进行分析,对两国贸易前景正是本文的切入点。
二、俄罗斯产业结构分析
俄罗斯产业结构是对前苏联畸形产业结构的继承与发展。前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指引下,形成了以重、化工业支柱的第二产业过于庞大,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的产业格局。从1992年俄罗斯进行“激进式”改革之后,俄国经济就进入了全面崩溃状态,各产业处于停滞状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俄罗斯通过能源贸易使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其增长是在产业结构微弱高级化与较大不合理性的基础上实现的。作为分析产业结构的数量指标,本文选取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情况以及三次产业内各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来研究。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是指在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2000年,俄罗斯第一、二、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8.0%、46.6%、46.0%,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相当,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期的产业化水平(日本在2000年的三次产业贡献率为1.3%、28.2%和70.5%)。到2008年三次产业贡献率变为2.3%,28.5%,69.2%。从2000和2008年两个端点的数据来看,第一、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第二产业贡献率由46.6%下降为28.5%,下降近50%,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则显著上升。
1998第二产业构成比远大于第一、二产业,到1995年,第三产业占比增加到52.9%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06年,这一比值关系一直维持在20%左右的差距左右,2006年三次产业构成为4.8%、38.6%和56.7%,与1995年的构成相比,只有第一产业变化较大,由7.9%下降到4.8%,而第二、三产业关系较为平稳。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换并不显著,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难以体现。
按照2003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主要结构数据,各行业在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无明显变动,即各产业内部高级化不明显,在第三产业内,贸易修理业由2002年的34.3%上升到2010年的40.0%,比重有所增大,其占比居于最高,同时,金融保险业由4.6%上升到9.9%,但其占比仍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交通通讯业所占比重则处于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内交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商业服务及公共管理业等产业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产业高级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这些行业总计占比不超过50%。俄罗斯第一、二产业内各行业发展无明显变动趋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没有得到体现,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相当低的水平,没有形成明显的带动经济增长、关联度高的导向性产业,进一步高级化后劲乏力。
三、俄罗斯贸易现状分析
2000~2008年,俄罗斯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资源性产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际市场对燃料和矿产品需求的增加和价格的持续走高,此类出口在总出口中比重也不断提高:2000年俄罗斯出口燃料和矿产品总额为704.17亿美元,占出口比重的66.71%,到2009年,出口总额达到2093.94亿美元,占比达到69.02%。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比分别由2000年的7.13%、23.50%下降到2009年的6.94%、21.06%,贸易结构的能源化和逆工业化趋势明显。在进口方面,2009年度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达1531.08亿美元,比重达79.83%。农产品、燃料和矿产品的进口比重为15.16%、3.81%。对外贸易结构是对俄罗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应,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不容乐观。
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国家分别为荷兰、意大利、乌克兰、中国和德国,其主要的进口国分别为中国、德国、日本、乌克兰和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为东亚地区重要贸易伙伴,中俄贸易是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俄罗斯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2000年至2009年,中国对俄罗斯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出口比重由18.7%上升到44.4%,纺织品及原材料和鞋靴类商品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由63.6%下降到19.03%。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俄双边贸易多数商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负增长,从各商品占比上看,俄罗斯队中国出口依然是矿物燃料类商品最多,占比达到46.8%,木及木制品、木炭、钢铁、鱼类、矿砂、矿渣等居于其后,而这些商品都是低附加值的资源类商品,这些商品共占俄对我出口的72.8%,从这些商品所在产业上看,除鱼类属第一产业外,其余商品均属第二产业低加工度原材料产业部门。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来看,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其附件占比重的44.4%,纺织品、鞋靴等轻工业低附加值商品占比为15.2%,远低于机电设备的占比。中国对俄贸易的高级化趋势正在逐步加深。
四、中俄两国双边贸易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