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教育方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教育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教育方式

第1篇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社会对综合性卫生人才的特殊需求,这要求卫生教育者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通过对德育教育方武的创新,不断培养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的新型卫生职业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新形势要求卫生教育者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以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医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新型高素质卫生人才。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实用性人才,这要求卫生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者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发展的高标准应对现实的严要求。

1 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年龄小。综合素质不高。

学生在校年龄多为15岁—18岁,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但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挫折容易消沉泄气;同时缺乏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容易被误导,既有表现自己才华和知识的强烈愿望,又受鄙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承受着应试教育失败、对个人发展前景迷茫的心理压力等。

他们多是中考落榜生,这部分学生多存在厌学情绪,难教、难管、违纪率高,多数的学生不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或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是在家长考虑了社会就业形势、个人就业能力甚至人际关系网等各种因素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因而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动力、压力。

2 德育教育思维创新:树立主体性的德育观和健康积极的人才观。

医学是一门神圣而又高风险的特殊职业,要使上述年龄普遍偏小,同时综合素质急需提高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应岗位需要,做一位爱岗敬业、医德高尚、医技高超的医务人员,这就对卫生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授人以技,同时还要授人以德。德高方能服人。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使人“主体性”的思想得以确立。对学生而言即要求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情感发展和精神成长为本,明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即主体性的德育观,它以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一种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3 德育教育内容创新:以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为本。

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医患之间矛盾被媒体最大化,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能面对现实,正视挫折,并能从挫折中崛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遇到困难不退却,对前途充满信心,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工作,消除和预防矛盾、痛苦、抑郁和悲伤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唤醒、保持和调动学生的信心、热情、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和持之以恒的心理状态,这有助于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繁杂、苛刻的医疗工作。

4 德育教育方法创新。

4.1 说理教育法:即教师借助语言和事实启发、引导医护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在说理过程中,应注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愉快、民主氛围,这样有助于淡化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痕迹,防止居高临下。此外还应注重情理交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注重说理的逻辑,做到有理有据。同时注意说理形式多样化,说理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4.2 讨论法:即教师组织和指导医护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教育意义在于经医护生集体讨论的道德准则有助于医护生个体态度的改变,且讨论的过程也会影响医护生的道德发展,并收到提升医护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效果。但应注意在开展课堂讨论时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确保医护生在课堂讨论中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并能主动而又真实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还应根据医护生道德发展阶段特点,启发其积极思考,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4.3 实际锻炼法:医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活动与专业课实验、实习及实际操作同实践技能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其德育教学就不仅仅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课堂的外延更加宽泛了,既可能是实验室,又可能是实习基地,也可能是临床医院的病区、病房,还可能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社区。基于这一特殊性,故其德育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一种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在德育教育方面,实际锻炼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组织医护生参加社区医疗服务和到医院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把医学伦理道德知识、观点、信念、情感转化为道德践行,增强道德意志,丰富道德情感,不断提高道德认识。

总之,中等卫生学校的德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教书育人的阵地,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渗透到本门课教学中,使我们的教育做到既教育人,又发展人,坚持德育观念、内容、手段的不断创新,以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传授物理知识与培育科学精神相结合

(一)培养学生乐观察、勤思考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应介绍“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牛顿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或向右抛开呢?”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钻心去研究。后来,他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引力。引力遵循的规律即为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牛顿一生都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所以,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领域都有突出贡献。

(二)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

在讲天然放射现象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波兰著名物理学家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发现钋和镭的故事。他们从实验的经验中知道,所属奥地利管辖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炼油厂冶炼后的废渣铀沥青矿里,一定含有镭元素。他们通过努力,无偿地得到了这些废渣,但把它运到巴黎却颇费周折。他们既没有合适的实验场地和设备,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理化学校校长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废弃不用的木棚。木棚顶有很大的天窗,但有数处破裂,下雨就会漏雨。木棚内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寒气逼人。冬天虽然可以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有火炉子附近才有稍许暖气。他们所需的一切仪器设备都须自己花钱购买。木棚里仅有一张陈旧的松木桌子,几个炉台和几个汽灯。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极富刺激性的毒气,他们只好把这类工作移到门外院子里去做。尽管如此,室内外仍烟雾缭绕,毒气弥漫。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居里夫人有时需用一根与他体重相同的铁棒搅拌沸腾着的沥青油矿,累的精疲力竭。由于居里夫妇从事实验研究非常辛苦,所以随便应付饥饿屡见不鲜。处理完了一吨铀沥青矿渣后,才得到了确定的结果:原来在含镭最富有的矿石中,一吨所含有的镭还不到几分克。通过介绍上述科学史,让学生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在讲“光的干涉、衍射现象”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19世纪法国工程师奥古斯汀・菲涅耳。1814年菲涅耳开始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他做了一系列光的衍射实验:小孔衍射、狭缝衍射、锐利的直边衍射等,并对小孔衍射现象做了认真的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因此,使得法国科学院论文评比委员会的相信光的微粒说的许多持怀疑态度的专家、学者不得不心服口服。评比委员会成员泊松看了菲涅耳的计算后发现,根据这些计算会得出在一个图片的阴影中应当出现一个亮点。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观察到这个现象。泊松提出这个问题想以此来驳倒菲涅耳的波动说。菲涅耳面临这一严峻考验,他的理论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菲涅耳依据理论要求进一步开展实验,结果真的观察到了亮点,这充分证明了菲涅耳波动理论的正确性。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史,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要事实求是、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二、传授物理知识与培养学生反对邪恶、追求正义以及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相结合

(一)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品格。如:1910年玛丽・居里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纯镭元素,并确定了它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由此她成为第一个在不同学科内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是全世界为数极少的几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中的唯一女性。她荣获重奖后,把奖金全部捐献给一些科学团体、实验室或用它来接济穷学生。通过对这些科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如在讲原子弹和氢弹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爱因斯坦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前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决反对使用原子弹。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史,让学生了解爱因斯坦反对邪恶,追求正义的人文主义态度和精神。

三、寓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职

根据我院内涵发展需要及我系学生管理发展的特色要求,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方案如下;

一、确定活动总体思路及目标

活动的开展将按照“一个宗旨,二个主体,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稳步推进,即通过以专任老师和学生干部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带动全系其他学生的广泛参与,让这些素质教学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与课堂的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与平时的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服务学生、成就学生的良好局面。

二、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系部每月安排一位老师开展一次德育相关的活动,每位老师每学年至少开展二次的专门德育教育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只需选出主题(主体和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关)后组织各班学生开展活动,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一方面逐步提升教师的师德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并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具体课堂方面,要求每位专业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围绕专业教学,尽量设计一个有关德育的小插叙,贴近学生实际,开展3-5分钟的德育教育。 3-5分钟德育教育的形式(可以是故事、PPT、FLSH等等)和时间(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由各个专业教师自己决定。要求每位专业老师每星期至少在课堂中为学生开展一次德育教育。利用课堂,潜移默化为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明白德育的重要性,进一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同时也是提高老师的创新能力和授课质量。

(二)讲座、报告、演讲是课堂德育教学的有利延伸和必要补充

没学期让德育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如10月份开展“中国梦、励志、修身、博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11月份开展“德育”和“安全”为主题的辩论赛;12月份开展“诚信”考试的签名活动等,这些活动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延生。

(三)丰富多彩,具有品位及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是系列德育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根据我系日常工作要求,每学年都有以下特色主题教育活动:12月感恩教育主题;3月清明、诚信教育主题以及开展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系列活动;4月安全文化月校园安全主题;5月心理健康主题;9月职业道德主题;10月面试的礼仪主题;11月份就业政策、创业主题等。这些活动是我们实行德育及学风教育的有效载体。

(四)社会实践是学生体验生活、深化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成长、提高德育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1.如“告别陋习,修身正德”文明监查活动

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规范》为指导,深入开展不文明行为监察活动。通过设置“文明监督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校园不文明行为、班级不文明行为、宿舍不文明行为、网络不文明行为加以制止和规劝、教育,并组织学生讨论身边的不文明现象以及讨论解决方案,营造出“告别陋习,修身正德”的浓厚氛围,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道德养成。

2.“爱护环境,低碳环保,厉行节约”理念宣传活动

各班级以旧物改造比赛、图片展,班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爱护环境,厉行节约” 理念宣传活动,加深广大学生对低碳的了解,倡导学生加入低碳活动,培养学生节约一度电、一滴水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理解低碳要从生活的小事入手,爱护寝室、爱护校园环境,将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落实到道德品质养成的实际行动中去。

3.大力参与行业协会活动,塑造我院学生对外优秀德育形象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 教育方式 德育实效

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通过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能力,引导学生在各种日常活动中逐步提升德育水平,这是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所必须满足的一个要求,为此,班主任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小学生与游戏是不分家的,很多小学生对做游戏非常感兴趣,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当地开展各种趣味游戏,并在游戏中加入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道德修养。这里所涉及的知识可以是各种知识,也可以是一些趣味的知识竞赛,只要能让学生感到有趣、能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活动就可以组织参加,从而让学生在参加游戏中逐渐增长知识。

比如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互相谦让协作的重要性,带领学生玩了“过独木桥”的游戏,首先教师在操场上画了四个长为4米,宽为30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将小组同学分为4组,每组6人,随后教师给学生说了这样一个场景:“大家都在一个小岛中游玩,哨声一响意味着小岛发生地震,大家必须迅速通过独木桥,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全部通过,哪个小组就是获胜者。”这样一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学生如果不能有较强的互相协助的心理,很难顺利通过,因为一出事大家就喜欢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经过一次演示,全班同学都没有通过。大家都非常沮丧,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视频中的小朋友听到哨声后手拉手一字排开顺利通过,大家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通过这个独木桥并不难,关键在于齐心协力。

二、相互平等,让学生在和谐中逐渐成长

教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管理过程中的平等问题,很多教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是可以给予各种优越条件的,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班级中没有太高地位,也往往受到冷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素质。为此,教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以更加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中逐渐成长。

比如某位班主任发现班级中有一位同学经常被其他同学告状,说他喜欢管闲事,且不喜欢学习,于是教师将这位同学叫到办公室询问,经过交流教师了解到这位同学爸爸是领导,常常到处巡视,他也想想爸爸一样当领导,于是教师第二天让这位同学当上了副班长,并承诺一个月后班级同学支持可以一直做下去,但必须得到班级同学的好评。这位同学回去后很兴奋,每天继续巡视班级,但发现大家都不喜欢他,于是他询问教师,教师耐心地给这位同学讲了做领导的艺术:“领导要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应该管事但不能管闲事。”这位同学听到教师的教诲后尝试着改变,并向父亲请教,最后终于获得同学的认可。这个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三、巧妙批评,让学生在反思中自我改正

任何学生都会犯错,犯错后如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是目前很多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一旦犯错就应给予严厉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学生犯错后,教师应该巧妙合理地给予批评,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主地改正错误。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当校长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他看到一位同学在操场上拿着砖头砸人,于是将其制止,并让他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他随后就到。陶行知先去询问周围同学为什么这位同学砸人,得知他是因为有人欺负女同学才出手砸人。回到办公室发现这位同学已经到了办公室,于是拿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守时先到了。”学生以为校长要批评他,却得到一块糖,随后校长又拿出一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住手你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最后校长递给他一块糖,并说道:“这块是奖励你主持正义,让受欺负的人得到了保护。”说到这这位同学已经无法忍受,痛哭流涕:“老师,我错了,我不该拿砖头砸人,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陶行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错误,从而让学生自主改正错误。

总之,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德育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德育水平,帮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教师应注意多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其次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同学,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应采用巧妙的批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改正,从而让学生道德水平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德育教育;实践;诚信;榜样;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1 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2 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3 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4 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5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第6篇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方式

据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农村普通高中里,大多数学生的思想、信念中积极因素是主流,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和奋斗意识,这说明农村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整体上是好的,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部分学生有不良的思想信念,等等。由于德育工作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下文论述的是在农村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一、从课文中挖掘德育渗透因素

德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亲情、友情、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等等。在高中的英语课文中,有很多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因而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挖掘,在讲述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比如,在讲述“Global warming”一课时,可以通过文中所述的工业发展、大气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不要随意破坏环境,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校园,保护城市环境。

再如,在《Sharing》一课的教学中,可渗透进分享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分享,比如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分享,分享的物体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物品,也可以是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比如分享成功、分享喜悦、分享感动,等等。教育学生任何时候都怀着一颗分享的心。

二、将德育渗透于例句之中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课文内容来渗透德育,而且还可在大量的例句中渗透德育。比如“He will shoot higher who shoots at the moon than who aims at a tree.”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目标越远大,效果就越佳,可用其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教育学生在树立理想目标时,不要把目标树立得很低,太容易企及的目标让人缺乏奋斗的动力;要尽量把目标树立得高一些,通过努力奋斗之后实现的目标,得到的效果要比目标低的效果好。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将目标树立得太高远,遥不可及的目标容易挫伤学生的奋斗积极性。

再如,“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is based on harmony”一句,该句的意思是社会的进步是以和谐为基础的,可以此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教育学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他人保持关心和友爱,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友好相处,等等。

三、利用英语活动实施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英语学习,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可多组织一些英语学习活动,比如办英语墙报、玩单词接力游戏、排演课本剧、组织英语辩论赛,等等。在这些英语学习活动中,也可同时渗透进德育的内容。

比如,可通过班级的英语墙报制作一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理想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等德育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吸引班级的学生去观看、学习。也可在英语辩论赛的过程中渗透进对学生的德育。在辩论赛的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要分工、协作进行材料准备工作,这个过程中就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其合作完成任务。在辩论赛上,辩论双方要努力驳倒对方,但是在辩论赛结束后,双方要结束“敌对”关系,恢复好同学、好朋友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会学生迅速地转换身份,迅速投入到每一个情境中。

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德育因素,使德育融于教材。教师除了要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是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 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去,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结合三月“植树节”、四月“爱鸟周”、“世界地球日”、六月“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资料,访问当地环卫站,参观工厂,了解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处理办法,通过环境保护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把环保知识教育与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结合起来,与学雷峰、为社会做好事等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青少年护绿队,分块包管校内外区域绿地,开展护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

二、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环境意识转变为自觉行为,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联系起来教育,把学校的教育置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息息相通,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生物百项活动”等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参与中提高人格品味。 这几年,学校成立了“大气监测”、“水质测试”等课外活动小组,用动、植物做试验,进行环保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小增强环境意识,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想结合,加强直观性与时代性

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可分别组织学生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与观察,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它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而且应该融入各科教学当中。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该深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渗透德育内容,使显性的知识与隐性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把知识传授与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寓德育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之中。

五、注重过程评价,改革评价方式

第8篇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将法制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的范畴,而没有独立的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教育目标来实施。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遵守法律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道德素质并不能涵盖法律素质,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必须要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与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视远远高于其他方面,尤其是在法制教育方面,往往将法律素质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甚至纳入德育教育范围,弱化了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功能,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定位,在机构设置上,很少有单独的法律教育研究室,大多数法律教育研究从属于德育或者政治教育研究,在师资力量配备上,也往往安排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对法制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非常不利,法制教育的效果更难得到保证。

二、法律知识教育多,法律意识培养弱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法律意识是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对法律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抵制和斗争,直接影响着国家法律、法规权威性、震慑性落实的效果,也影响着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程度。近年来,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和法制教育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我们也看到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方面,仍旧较为重视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内容繁杂、针对性差。法制课教材大多具有知识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法制教育课程中,相关教材以普及基本法律知识为主,基础性教材内容宽泛、庞杂,务求面面俱到,几乎涉及了法律专业所有的基础课程,将法制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混为一体,使学生学习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重点和要点,对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际指导意义较差。二是教学中将法律知识分解为各个要点,要求学生掌握熟知,然后通过一些案例分析的样板,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式为他们提高法律意识奠定了较好地基础,但是也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知识的积累是意识提高的前提,但是只有会运用知识才能够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巩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三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课本,法律观念较为模糊,甚至对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分不清,在自身权益遭受侵犯时,不能主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抑或不了解被侵权是违法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我安全和权益。

三、法制教育体系不完善

法律是社会生活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离不开法律这个大环境,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成为学校和学生格外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衔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在就业的标准和门槛中,并没有法律方面的相关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健全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尚不健全,造成法制教育未能全方位渗透,不能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设置单一。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高职院校普遍设有《法律基础》课,课堂教育也被当作考试过关的任务来完成,完全违背了法制教育的初衷,在学校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的状态下,学生也满足于做笔记、背题目,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对法律一知半解、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法律于己无关,可以想象,此种法制教育体系下,怎能奢望培养出法律意识较强、法律素质健全的人才?二是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岗位的需要,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够严谨,没有做到结合相应专业特点设计法制教育内容和方式。例如在经济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常常接触到的应是合同、公司、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条文,课程开设时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是经济法课程,实际上,民商法更符合经济专业有关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际需要为导向,而不能随意设置。

四、法制教育模式改进的方向及措施

1、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律以其权威性成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当今高职学生就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了更多的困扰,高职院校应当高瞻远瞩,认识到法律素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促进以及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影响,切实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把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来抓,应当改变以往认为法制教育就是德育的错误观念,将法制教育从德育的范畴内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法律知识的平台,使他们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具备相当的法律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既要实现育才的目标,也要实现育人的目标,真正破解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短板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2、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法律信仰为主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保障,有法律信仰才能够做到守法遵纪,并将守法作为一个人终生的责任和义务来对待。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应及时转变法制教育的思路,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积累中脱离出来,将法律知识作为法制教育的起点,而将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律信仰为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就读的大多数青年学生,他们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法律信仰的新一代共和国的建设者,既要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创造社会财富,也要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培养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首先要增强法律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和主观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确保法律知识讲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创新加强课程模式。高职院校要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探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实际需要为根本,在开设一般的法制课的同时,各专业的教学要从本专业的不同特点出发,增加设置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法律专业课。如理工类院校的特点是发明创造的机会比较多,可以考虑开设涉及专利、商标等方面的法律课程,文科类的职业教育可以开设著作权方面的法律课,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可以开设与自身相关的一些法律课程,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搭建好的平台,使学生在学好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法律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应改变追求结果忽略学习过程的做法,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法律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教学和考核都紧紧围绕着培养法律素质、法律信仰来开展。

3、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学实践

一是由于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技能的绝对重视,在法制教育中,教师往往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应当在课堂教学上求新求变,务求实效,使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建立法律教育基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巩固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促进法律素养的提高。二是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职业性较强,学生实习和实际工作的机会较多,在法制教育中,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这一特点,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以及职业预期,在开展普及型法律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法制教育层面,创新教育模式,应当开办部分与各专业职业发展相关、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专业相关法律的关注,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的需求,融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例如,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开设《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私法》等课程,将对学生法律知识积累、法律素养提高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轮船航海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交通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课程,有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权益保护。只有让高职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对他们学习、就业甚至一生的影响,他们才能够保持对学习法律的高度热情,进一步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自身实际职业能力。

4、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