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药产业调研

医药产业调研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药产业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药产业调研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 创新 融资 产学研联盟

生物医药行业是永续增长的朝阳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GDP增长水平。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以张江高科园区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为模块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科研水平和企业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要推进上海生物医药走上创新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选择适合的创新突破口

生物制药业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新思想极少。实际上,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中,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因此生物医药产业要加速健康发展必须寻找适合的创新突破口。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药合成、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其整体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在选择创新突破口上,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积极推进小分子药物、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和药物生产新工艺;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力争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生物制药企业是一个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维持其成长的阶段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产业,对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资手段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但生物医药产业并未吸收到足够的发展资金。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利润低、产品竞争力差。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总体新药研发水平不高。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金渠道相对单一,以企业自筹和国家项目基金支持为主,缺少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医药项目的技术评估平台,为风险资本进入、退出创造条件,鼓励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生物医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信贷政策,促进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将科技资源分配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技术领域,加大开发研究、产品生产的投资,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的产业化。此外通过间接的产业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与外资、本土研究机构进行横向研发合作,强化中小研发企业集成创新的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活动的研发投入,增加创新基金的启动资金规模、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加强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业。

三、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

生物医药业技术产业化过程包括: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四个阶段。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生物制药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在美国有两种模式实现成果转化:一种是通过专业力量帮企业申请专利,做知识产权的管理,或者是帮助企业做市场推广;另一种方法则是将科研成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试验费用和时间转嫁出去,出口无形产品,把中间环节外包出去。但这两种模式做得都不彻底。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应当通过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来加快实现产业化。要实现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主体,企业应努力培育自主科技开发力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打破条块和体制上的界限,实现产学研协作、联合。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以企业开发中心为主体,组织产学研紧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集中进行技术开发,力争实现产业某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事实上,现在要完成成果转化已不只需打通产、学、研三个环节,还应包括政府、融资以及相关服务。要做好这个多要素的联盟,就需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和投资孵化基地。

四、建立新型研发服务平台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和现有企业一体化程度低,生物医药企业尤其需要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本。这个共享的平台应该主要包括技术、市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产品技术评估。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建立的一种能为科学家、企业、资本服务的研发服务平台正在受到瞩目。这个平台把新药研发的流程拆分以后标准化,在新药研发首端(科研)到尾端(销售)环节都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并且这个平台能够反复使用,因而能够降低研发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利用中国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效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报告课题组.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2008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2008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在最近的20几年时间内,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为作为代表的生物科技的发展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企业界及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专家指出21世纪将成为生命科学的时代[1]。在生物工程研究及应用领域最活跃并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就属生物制药,制药技术已经获得了生物科技领域中60%以上的研究成果,现如今总销售额远远超出10亿美元的生物产品大部分都出自于生物医药。因而,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了21世纪的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的难题

1.1药物创新研制和产业化水准较低 自1985年左右开始,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迅猛发展,目前处于"厚积薄发"的时期。对药物的创新研制[2],不断可以为企业带来品牌效应,更能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所以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国各项资金的支持下,渐渐的从模仿制造变为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但是现阶段的药物创新研制和产业化水准依旧较低,我国具有相应的基因工程技术而进行药物生产的企业仅为整个生物制药企业的1/3左右。

1.2缺少健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制度 科技成果的转化决定了其对经济发展所达到的贡献度。但是,目前的生物医药研究的资金相对短缺,成果转化的渠道不宽广等原因,导致我国现阶段的生物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率依旧较低。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缺少技术转让的制度。针对产业科研来讲,唯有将科研院所研发所得到的成果迅速的被企业及市场营销推广,才可能实现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

1.3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短缺 各生物医药企业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情况,大多是机械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人才短缺严重,同时资金运转、项目运作、市场拓展人才也比较紧缺,特别短缺的是从事生物医药评估、合作及市场运作的专门型人才,现阶段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人员是一些中专或是大专生,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加入,来推进生物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的方案

2.1以市场为主导来展开生物医药技术的开发研制 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大部分是由我国各级科研机构完成的,研究人员自主选择研究目标,并没有顾及到技术的市场可接受性。这种科研制度知识我国的科研工作比较盲目,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及服务于企业的要求等。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同时也浪费了我国的科研资源。

因此,强烈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本着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展开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状况的调研活动,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指出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品种类。所制定出来的战略不仅应该符合国计民生的需求,同时要顺应市场的认可并以市场为主导。这样,我国的各级科研部门就可以依据这个战略进行有目的的开发研究工作,所研发出来的医学成果也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市场的发展需求,更容易得到企业及风险资本的接受。

2.2加大生物医药的人才培养 培养及储备专业化人才是保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生物医药人才的储备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方案,培养并引入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及营销能力的中、高端人才,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我国各类高校也应该结合自身的优点,创建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对能够掌握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及前言、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及医药特色的生物科技应用型高端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2.3建立科学的生物医药产业标准 优良的生物医药产业标准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及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标准。我国在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标准时要考虑产业的上升能力[3],进而着重的引导生物产业朝着快又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生物医药产业标准的研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点,建立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医药行业标准。

2.4通过政府开展的采购措施来降低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风险 ①应该把一些治疗症状广泛、疗效显著、安全性能较高并且价位较低的生物科技药物加入到目录,来开辟出生物医药产业的早期市场,将大量的资金引入到这个领域来,来缓解科研中的资金压力,使其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突破性的进展,重点是使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一个优良的产业链,进而将整个产业带入良性的循环的轨道。②目前将生物科技药品加入医保目录还有很大的难度,解决产业化资金问题还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比如,利用企业内相关产业的多元化来发展资金的初始积累,来达到企业的盈利,进而为生物医药科研提供充足的资金,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有可能成为现阶段生物制药类企业发展方式中最可行的一种方式。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就可以进行灵活的创新,或者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或者买断技术进行产业化发展;或者企业内部完成一部分研发,实现企业创新技术主体的创新模式。总之,利用多种模式的建立及下游推进上游的模式来帮助企业完成内部产业链的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和资金支持的良性发展的局势。

参考文献:

[1]丁锡申.中国基因工程产业化发展历史、现状、存在问题与国际的差距和发展战略[J].生物工程进展,2011(19).

第3篇

关键词 抚州市 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工业 中医药农业 中医药商业 金融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要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抚州是历史上著名的药都,我国三大中药帮派之一“建昌帮”的发祥地,素有“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誉。“十三五”期间,抚州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强化金融支持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发掘和弘扬抚州传统中医药文化,支持和帮助赣南苏区产业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医药工业发展情况。抚州中医药工业基础好、类型多,而且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截至2015年,抚州市拥有中成药生产企业32家,占全市49家医药类企业的65,其中规模以上13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家,汇聚了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昌诺药业、桔王药业、桔都药业、山高制药、仁丰药业、百盛药业等一批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6亿元,其中仅银涛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超过6亿元。中药生产企业产值上亿企业有4家(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百神昌诺药业和科伦药业)。作为抚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抚州的中医药工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企业基础好、类型多、剂型全,在江西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市有中药批文近300个,基药中药品规34个,国内独家中药品种数8个,分别为珍视明药业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百神昌诺药业大黄总蒽醌、大黄总蒽醌胶囊,银涛药业右归胶囊,山高药业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仁丰药业百癣夏塔热分散片。13家中成药制剂生产企业,涵盖了注射剂、滴眼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口服溶液剂、糖浆剂、喷雾剂等10多个剂型。中药滴眼剂和口腔喷雾剂全省也仅1 ~ 2家。二是已形成一批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的骨干中药企业。有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如珍视明的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夏天无滴眼液,银涛的六味安消胶囊、右归胶囊、强力定眩胶囊,昌诺的活血止痛胶囊,山高的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桔王药业的舒胸颗粒,红星药业的结石通胶囊,仁丰公司的六味木香胶囊等。这些中药品种(企业)已经成为抚州市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一批新药即将投放市场。近年来,各企业均加大了医药研发力度,如昌诺药业的国家二类新药大黄总蒽醌原料药及制剂已正式获得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有十多个新药正在研发中,将陆续申报。目前我市各药品生产企业已累计获得新的药品注册批准文号45个,还有一个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和十多个新药等待国家局审批。四是“建昌帮”具有独特的自成体系的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建昌帮”饮片拥有广阔的市场。“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且一直得以继承和发扬。“建昌帮”中药饮片在国内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日、韩、东南亚地区备受青睐,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饮片销售价格每吨2万元,加工毛利达30%以上,纯利达15%左右。出口产品毛利达35%以上,纯利20%左右。

2.中医药农业发展情况。抚州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具备传统优势,拥有16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1个。全市中药材种植种类达四十余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其中黄栀子、泽泻、陈皮、四花青皮是闻名全国的地道药材,广昌县是全国泽泻三大主产区之一。目前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企业29家,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量近10万吨,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种植品种多,有黄栀子、金银花、当归、泽泻、灵芝、紫株、杜仲、元胡、白术、薄荷、玄参、桔梗、白花蛇舌草、决明子、吴茱萸、厚朴、丹参、金毛耳草、黄柏、铁皮石斛、白芷等植物性中药材种植,还有梅花鹿、熊胆、石龙子等动物性中药材养殖。江西天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黄栀子种植、新品种培育、栀子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的企业,已形成年加工6000吨黄栀子干果及附属产品生产能力,公司先后投资近6000多万元建设黄栀子基地,有黄栀子基地18个,面积达6万多亩。二是分布范围广,种植区域相对聚集。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市,但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南城县、黎川县、金溪县、东乡县和广昌县6个县(区),光临川区种植规模就达4.4万亩。全市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中药材主要有黄栀子、山药、灯芯草、金银花、泽泻、水栀子、白花蛇舌草、铁皮石斛等品种。

3.中医药商业情况。一是在中医药流通方面,抚州市目前尚无大型中医药专业交易市场,无大中型药材购销企业,只有抚州医药公司及开心人大药房、江西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华民康大药房、抚州市春天平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连锁药店兼营中药材。市内中医药商品流通不畅,亟须引进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中药销售网络。二是在中医药医疗服务方面,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建有3所特色中医院,10个省级基层临床特色专科,2个名中医工作室。全市有国家名中医1人,江西省名中医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

4.抚州市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情况。抚州市一直将生物医药作为全市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扶持、培育上市、发展总部经济等多个方面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抚州市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围绕“全产业链”模式,大力培育中药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构建以现代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为主导的中医药研发、生产体系,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

(二)强化中医药产业财政性金融支持

一是及时掌握国家中医药产业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参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对中药材贷款贴息资金等,积极为中医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注资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参与医药企业贷款的抵押、发放和还贷工作。四是加大对中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具有爆发性增长的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入驻。

(三)改进和创新对中医药产业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面向中医药产业的信贷产品创新,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和信息优势,因地制宜推出各种信贷产品,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为企业融资及成长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不断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药材龙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三是积极向上级行主动推荐本地的特色医药企业和项目,大力争取资金支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贷款授权方面的弹性,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

(作者单位为抚州农行)

参考文献

[1]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DB/OL].人民网,2016-02-2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11号)

[DB/OL].人民网,2016-03-04.

[3]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抚州日报,2016-03-

22.

[4] 罗娜,帅筠.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江西样板”的“抚州模式”[DB/OL].人民网(江西频道),2016-05-24.

[5] 李保金.温建民:设立发展基金推动中医药产业化[N].经济参考报,2016-03-18.

[6] 郭鸿军.金融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思考[N].金融时报,2009-11-30.

[7] 廖斌,谢文君,吴柏涛.补“短板”金融该如何定位?对樟树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金融时报,2016-06-04.

[8] 刘克俊,王维林,姬红玉.金融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探析[N].金融时报,2012-12-31.

第4篇

关键词: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0704

伴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日益显现,知识密集性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大都以集群形式发展。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经济属性就是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生物产业集群作为知识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迫切需要通过知识创新的推动,来实现集群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由于创新网络集群具有的知识外溢性、创新平台共享性、要素集聚效应以及根植性等优势,使得知识创新更容易进入集群内部,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因此,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向创新网络集群的升级转变便成了政府提高本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创新网络式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1 创新网络的层次划分

依据各行为主体之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密性,本文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体系的核心价值网络、辅助网络、支撑网络三个子网络的层次。

1.1 核心价值网络

核心价值网络即由生物医药产业相关联的各企业主体间形成的互动、合作网络,企业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绩效的主体,是创新网络系统的核心。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要实现研发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需要水平链上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垂直链上供应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密切联系。

1.2 辅助网络

核心价值网络和辅助网络共同构成了主体网络,辅助网络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以及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与流动过程。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网络中,大学与科研机构集中了生物技术的高技术人才、知识,是核心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提供者,是知识扩散的中心。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网络在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互动合作的产学研交流平台。产学研合作交流可以实现知识储备的双向互补优势,增加创新机会和创新产出,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1.3 外部环境网络

外部环境网络是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关于新技术、新知识等的交融和互动。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内部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与外部建立资金、信息等系统的联系,实现引进的主导学习形式;同时外部环境也可以为网络内部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实现集群内外部先进技术的吸收与转化,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外部环境包括集群外的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等。

2 创新网络视角下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2.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范畴,需要全方位衡量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本文构建了涵盖创新知识溢出、创新网络组织、社会资本这三个层面,共计23个有效评价指标的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综合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全貌,详见表1。

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从大到小排序,得到一个反映各指标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程度的权重序列表,如表2所示。

3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江苏省是我国的医药大省,其医药市场需求比较大,其优越的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基础,为承接生物医药产业的转移和集聚提供了先发优势。同时,江苏省又是生物医药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也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因此,研究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借鉴意义。

3.1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测评

通过调研,定量指标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专家打分环节是通过互联网的GlobalTestMarket调查网,邀请研究产业集群方面的专家进行打分获得相关数据。

在统一数据量纲后,将得到的数值转换成九分制,再乘以表2中相对应的指标权重,最后将各分项指标的所有数值相加,便得到该产业集群的综合得分。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3.2 结果分析

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存在一些问题,处于孕育突破、有待进一步发育成熟的时期,各行为主体结点间还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3.2.1 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与国际上公认的9分制评价标准相比,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为5.0527(表3),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子准则层的8个方面得分依次是“信任与合作(1.0140)”>“创新能力(0.84)”>“集群效益(07358)”>“学习能力(0.7320)”>“集群规模(05634)”>“法律规范(0.5070)”>“创新环境(03849)”>“社会文化(02756)”。

以综合得分的均值0.6316为标准,集群规模(C21)、法律规范(C32)、创新环境(C13)、社会文化(C33)这4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政府、企业及相关组织应着重采取更为有效的战略措施,改善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拓展集群规模,培养集群文化,进一步增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活力。

3.2.2 集群内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一方面,虽然江苏省具有医药优势资源,但“消费观念对创新的激励程度”(表3:D133)是市场对创新意识认可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1834,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2316,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意识层面上,仍主要停留在仿制药生产的阶段,原创型新药研发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仍显不足,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网络内的企业数目、产品种类众多,但“R&D经费投入强度”(表3:D113)是体现资金投入对创新支持力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4162,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674减少了10.94%,说明集群内一些中小型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依靠自行研制和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强。由于创新动力的不足,生物医药产业链便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加工,导致产品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层面。

3.2.3 “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江苏省辅助网络层的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尚未建立完备的基于长期高度信任合作的专业化与协作学习的网络配套体系。“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表3:D122)是体现集群成员间通过相互学习、知识共享形成的创新网络机制完善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0541,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0829降低了34.69%,说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之间,呈现技术改造、学习能力等相互脱节的情况。

“新产品产值率”(表3:D123)是体现创新成果合作专业化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2366,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980降低了52.50%,是制约竞争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说明通过集群内部的科研机构与创新企业之间的高度专业化合作,实现新药迅速利润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这种低关联度、低带动性的网络配套体系将不利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步,削弱了集群的对接合力,其竞争力也随之会减弱。

3.2.4 风险投资基金尚未发挥作用

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贷款或投资等募集方式作为生物医药企业创业和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研发过程的深入,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不愿去支持那些科研结果不确定而在短期内又无法预见成果的研发项目。“创新环境”(表3:C13)得分为03849,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次末尾,说明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不理想,高融资约束阻碍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

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也聚集了一些投资机构,但大多数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同时现阶段的产权交易、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基础条件方面的不足,导致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狭窄,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缺乏使得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后期及产业化的过程中遇到资金瓶颈,导致江苏省的许多生物医药企业在长期的潜力项目上的风险投资资金严重不足,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集群产业化的进程。

3.2.5 政府的政策有待调整

江苏省的跨国医药企业众多,为实现以研发为主的生物企业的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良好的政策环境。

“法律规范”(表3:C32)只有0.5070的得分,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第六位;其中“法律环境完善程度”(表3:D321)得分仅为0.0650,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0657,说明江苏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欠缺,集群内的许多企业为了避免承担技术成果泄漏、知识产权不受保护的风险,以企业内部的实验操作代替了公共实验平台的技术研发。这种情形下的集群内部知识、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是难以发挥作用的,严重阻碍了江苏省生物医药网络式创新集群的发展速度。

3.2.6 集群文化等软坏境有待加强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的核心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围,浓烈的集群文化氛围是集群竞争力提高的环境基础。但在江苏省的评价中,集群的“社会文化”指标评价得分0.275(表3:C33),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最低值,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相互合作的创新文化、根植于集群的传统文化氛围不是很浓烈。

4 基于创新网络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4.1 核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

为解决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

4.1.1 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自主型的技术研发,充分利用集群内部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培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把握技术创新源头领域,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赢得技术竞争的主动权。

同时,江苏省应依托集群内部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抓住跨国医药公司在本省大力发展的契机,将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引进来”策略相结合。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与分工,有选择性的引进、消化、吸收、改造一些对自身企业发展适用性强、经济性好的先进外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促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土壤,以提高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4.1.2 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针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目前的投入资金瓶颈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创业资金的投入与引导。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研发需要有相当程度的风险资本保障,初来集群的创业者一般都存在资金短缺、有形资产抵押和担保缺失的现象,他们研制出来的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面临巨大的风险融资渠道的需求。

因此,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需要在资本投资、技术转移等方面增强吸引力,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生物科技银行等机构,促成证券公司、风险投资者与企业直接交流,从而为企业的基础研究吸引资金,降低药品创新开发的风险。

4.2 辅助网络层的提升路径

健全“产学研”合作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协作机制。首先,“产学研”合作化,需要研发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采取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的合作形式,进一步发挥集群的孵化创新功能。由研发机构提供人才资源,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共担风险,建立起大学与科研机构向中小型企业转让技术的责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使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提前进入企业的创新机制中,逐步建立起战略联盟的关系。

其次,“产供销”一体化要求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寻找与工商业有着一整套特定联系的大学与研究机构,这可以使集群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求迅速找到研发的方向,并在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后,利用医药企业原有的市场网络迅速找到销路。同时,还要促进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企业与各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经济合作,以此形成“产供销”的协作机制。

4.3 外部环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

江苏省的外部环境网络中,政府角色起了主要的作用,面对集群文化淡薄等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政府政策的定向,加强社会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从而建设一个内外兼优的生态药业。

4.3.1 明确政府政策和法律方向

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于以“投资驱动”为主逐渐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进程,在该进程中,为更进一步培育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政府应制定出符合本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首先,建立起适合创业、创新的地方制度环境,对集群内的重点企业给予让利等扶大扶强政策,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有关重大生物科技攻关项目需实行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的服务。

其次,加大对人力资本等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的质量。面对江苏省重人才引进,轻内部培养的现状,政府应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沟通的作用,加快江苏省生物医药人才的积累速度。

最后,创造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活动的法律环境,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生物医药企业的先进创新技术成果的扩散。

4.3.2 建立根植于创新网络的集群文化网络

面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文化淡薄的问题,集群应该鼓励企业打破自我封闭和保守意识,形成根植于集群的共同文化学习愿景和制度的软环境。通过积极搭建新药销售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各种平台,来促进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它机构之间的各种非正式或正式的交流,培育集群内部组织间的相互高度信任与深化合作的本土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和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扩散和再创新,从而实现集群创新要素和创新网络之间的协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明靖.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3.

[2]庞俊亭.虚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聂津君.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4]赵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7.

[5]田贵生.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GEMC构建[J].企业经济,2014,(1):111114.

[6]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黄林.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J].企业经济,2011,(1):1518.

[9]蔡晓慧,余静文.产业集群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3,(7):7378.

[8]徐徕.产业集群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

[10]王小丽.信任机制下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策略[J].企业经济,2008,(3):1517.

第5篇

2009年10月,吉峰农机和金亚科技同时成为首批28家登陆创业板的企业,潜伏其中的九鼎投资一夜成名。

成立于2007年的九鼎投资,是股权投资领域的一员新兵,然而其发展速度和投资成绩,却令市场瞠目。目前,九鼎投资旗下管理6只人民币基金和1只美元基金,管理资金30亿元,累计完成64个投资项目。

打造经纬交织的业务网络

全国性的业务网络体系是九鼎的一大特点。一方面,九鼎投资勾画出业务网络的“经线”―以200人的团队进行全国布局。2010年以来,其已完成全国范围内近30个办事机构的组建,并派驻了专业人员。这些“驻军”在各自辖区内拉网式搜寻符合九鼎投资标准的目标企业。从创投机构的人数来看,目前国内类似九鼎规模的PE较为罕见,达晨创投的人员也仅60余人。

另一方面,在重点关注的五大业务领域,九鼎投资也建立了国内最大规模的专业投资队伍,从事该领域内的项目调研和行业开发。这构成了九鼎业务网络的“纬线”。

经纬交织的业务网络,帮助九鼎投资频频出手。以2009年11月底成立的医药产业基金为例,九鼎投资邀请前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网总经理禹勃出任该基金总裁。作为中国医药产业界资深人士,禹勃一手打造的网站年成交额最高达到2800亿元,并在医药界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很快,禹勃从医药行业中挑选了一批优秀人才,搭建起国内最大的医药投资团队。不到一年时间,九鼎医药基金捷报频传,落子国内不同区域的多家医药企业,涵盖医药研发、制造、销售等医药产业的大部分领域。2010年,九鼎医药基金投资的案例数量,占整个PE界的半壁江山。

投资主线:传统产业+二三线城市

九鼎的所有投资都集中在消费、农业、医药、先进制造、新兴产业等五大领域。其中,消费类有12个项目,包括西部最大的连锁超市红旗连锁,中国知名的糖果品牌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已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的浙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医药类有15个项目,农业类有10个项目,先进制造业有15个项目,新兴产业有12个项目。这些投资项目中,几乎没有一家明星公司,95%以上的企业籍籍无名。

第6篇

[基金项目] 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2014MDGLXYQN0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资助(PXM201401422607000049)

[通信作者] *张立东,主治医师,E-mail:

[作者简介] 叶华,博士,讲师,从事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Tel:13611247908,E-mail:

[摘要] 民族药产业面临市场空间狭小、资源枯竭、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和后继乏人等诸多困境,前景堪忧。该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当前民族医药产业的构成要素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民族药产业摆脱困境并实现持久健康发展提出对策。民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生态资源、民族医学、产业政策、人才培养和现代技术5大要素,通过企业、政府和公众三方共同努力可有效应对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困境,最终实现民族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藏药、蒙药、彝药、维药、苗药、傣药、土家族药等民族药物及其制品[1]。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传统和独特的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据初步统计,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药物,其中有独立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2],孕育出了诸多良药,如云南彝药中的云南白药、苗族药中的灯盏花系列药物等。民族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

少数民族地区是民族医药的发源地、主要使用区域和药材资源的战略储库,也是民族医药企业生长的沃土。近年来,涌现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民族医药企业,例如云南白药、晶珠藏药、贵州益佰等,但从总体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知名度低,在文化、管理、资金、技术、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民族药产业又面临应用市场空间狭小、资源枯竭、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和后继乏人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地理位置偏远和历史原因,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另一方面,造成目前的发展困境,与重经济轻生态、重药轻医、重创新轻继承、重硬件投入轻人才培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片面发展观直接相关。因此,改变发展观是促进民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理念[3],即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注重发展的可行性、公平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从而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核心思想见图1。构成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生态环境、民族医学、人才培养、现代技术和政策法规,5个构成要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见图2。

民族医药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之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5个要素的分析阐明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于民族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三级自治地方的总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近2/3,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多样,物产丰富,大部分野生药材资源分布在这些地区。野生药材不仅是人类防病治病的重要资源,更关系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随着人口剧增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理念的提升,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民族药物及天然药物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激增。民族医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资源,多被视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亮点。国家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民族医药发展。四川、贵州等省份将中药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少数民族聚集的广西、贵州、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份在“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均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同样落后,民族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往往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缺乏支撑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技术、文化和配套政策,造成了民族医和民族药的发展缓慢,医药发展不均衡;药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产品市场空间狭小,仅限于某民族区域内使用等一系列问题。

2 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

2.1 生态环境 民族医药产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其所消耗的药材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药材资源具有蕴藏量有限、资源分散、生长周期长或不可再生的特点。目前,我国民族医药产业还主要依靠野生药材资源,在600余种常用药材中,纯依赖野生药材资源的占400余种,人工种养的品种约占200种[4]。

受片面发展观的影响,过分强调经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乱砍滥伐、过渡采挖、盗猎现象严重。西部民族地区的药材资源呈现出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的态势,同时野生药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种供求关系的失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了野生药材价格的大幅上涨,药材价格的波动必然传导到下游产业,从而损害整个产业链条。

2.2 民族医学 民族医药不仅是资源依赖型产业,也是文化依赖型产业。由于民族医药标准化的道路还很长,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药离开民族医寸步难行。民族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独特,其术语与传统的中医还不能接轨,更谈不上与现代医学接轨,因此必须由民族医指导使用。

由于地域偏远,语言独特,民族医学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流传的区域相对狭小。加之诸多的历史原因,许多具有宝贵价值的典籍已经遗失,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宝贵经验财富正随着民族医生的去世逐渐消亡[5],这些都给整理、继承和发展民族医学带来了困难,致使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同期民族药学与现代技术融合的速度较快,民族医学与药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民族药脱离民族医学理论指导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受现代科学的冲击和对于民族医学的偏见,很多人将民族医与不科学、巫医联系起来,这种观念使得的民族医学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困难,限制了民族医学发展的空间。

2.3 科技创新 吸收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民族医药体系较为封闭,应用的范围千百年来固守着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地域空间,墨守着固有的诊治手段,创新能力不足。

从民族医药应用形式看,其中的大部分停留在较为原始状态,药物的加工离不开砍、削、捶、切、蒸、嚼、熬等,药物的应用形式多为外敷药糊、药丸、药酒、外贴药膏和汤剂等[6]。少部分品种发展成为成方制剂上市销售,目前国家药品标准共收载民族药约1 220种。从已经上市的民族药质量标准现状看,民族药存在严重标准缺失,药材基原不清,品种混乱,矿物药安全性研究薄弱等问题[7]。

从产业链条看,野生药材的采挖还很原始,药材的人工种养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低,药材生产质量意识淡漠;药材炮制加工行业的质量标准还不完善,已有的炮制规范其质量控制水平一般也很低下;甚至有些品种还未建立炮制规范,提取物生产企业对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式粗放,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药品生产行业多数为中小企业,由于研发不足,生产的产品多停留在较原始的剂型。

2.4 专业人才 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受人口基数、传承方式、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民族医药专业人才缺乏。民族医药教育传承模式包括传统的祖传师承和现代的学院教育。

在理论体系尚不完备的民族医学中,祖传师承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例如侗医药、苗医药、彝医药。该模式存在法律争议,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民间的这种祖传师承模式不被承认,传承人的医疗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据统计84.15%的侗、苗、彝医药传承人不具备合法行医资格。此外,还存在传承人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和潜在传承人数量极少的问题,有些医学流派面临失传的风险[8]。

对于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的民族医学,主要以学院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如蒙、藏医药建立了专门的学校或学院。学院教育虽然不存在失传的危险,但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创新轻继承,重科研轻教学,重现代医学教育轻民族医学教育等问题。

2.5 政策法规 法规政策是民族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宏观上调控产业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制定了若干针对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总体上缺乏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法律法规方面,关于野生药材保护的主要法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制定于1987年,制定时间较早,内容相对落后于现实情况,虽然对野生药材有了相应的法规,但针对道地药材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无法有效地保护道地药材,造成道地药材的濒危甚至是灭绝。从执行情况来看,对某些禁止没有规定或无法追究法律责任,造成有法不依情况普遍;从执法主体看,存在多头管理,主管部门不明确等问题,造成执法不严[9]。法律法规修订周期太长,不能适应资源保护的动态要求。

产业政策方面,针对民族医药产业,从国家到自治县制定了若干的扶持和保护政策,如国家层面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等,省级政府制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青海省发展中药藏药蒙药条例》等,还有区或县级政府制定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藏医药条例》、《黔东南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等。这些政策的初衷是加大民族医药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其中也都涉及保护药材资源的内容。从实施效果看,政策的实施可能促进了民族医药产业一时的发展,但由于政策的前瞻性不够,政策法规之间缺乏系统性,对民族医药的长远影响值得商榷。例如,很多政策都提到了培育民族药大品种和加快民族药质量标准提高,主要是基于经济效益和占领市场的考虑,大品种或列入国家药品标准都意味着药材需求量增加,政策制定时缺乏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研,新药开发立项或重大研究项目立项中也存在类似问题;民族药品的定价政策没有考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药材的定价机制不合理,不能体现“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的原则”,不能有效保障生态环境,价格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需求;在合理用药方面,由于国民认识偏颇,珍贵濒危药材及其中成药受到追捧,使用这类药材资源甚至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这种潮流加剧了药材资源的枯竭。

3 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药材资源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一,应加强资源的普查工作。目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正在进行,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制定合理的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政策。但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周期长,不利于及时了解资源动态。各地区应主动监测本区域药材资源的变化情况,创新资源调查机制,鼓励多方参与,特别是研发、生产和经营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资源的动态监测。

第二,科学采挖,加强替代品研究。采挖野生药材要做好搞好撒种补播、轮采轮挖工作,把人工栽培与天然种植、人工驯养与天然放养有机结合[10]。因地制宜建设珍稀濒危药材野生抚育基地,促进资源修复和增长。加强药材可替代性研究,扩大药用部分,从同属植物中寻找功效相同(或相近)的物种替代濒危稀缺药材,或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繁育濒危药材。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搞好道地民族药材的人工种养,建设规模化栽培、养殖基地,逐步实现产业由依赖野生药材资源向以人工种养药材为主的转变。

第三,促进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应综合考虑药材资源的消耗速度、储量和再生能力,关停一批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提取企业。对资源短缺及濒危的中药材,在其资源尚未恢复且未找到替代资源之前,应暂停其他相关品种的工业化生产[4]。

3.2 加强民族医学的整理和传承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一,应加强民族医药典籍研究。以《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蒙医金匮》等民族医药典籍记载和临床实际为依据,正本清源,核对、修订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处方配比等[11],指导民族药合理应用。

第二,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抢救性继承和整理工作。有文字记载的古籍应利用信息科学的手段加工处理,利用网络技术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古籍的整理。对于口传古籍更要加强抢救性继承和整理,将口传古籍转化成书面文件。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使医药古籍可以永久保存,广泛流传。

第三,加强在世名老民族医的继承工作。尽快建立相关制度,建立传承工作室站加大投入,筛选优秀的传承人,通过师带徒,随师伴诊的方式继承,做好学术经验的发掘、整理;鼓励在世名医著书立说。

3.3 培养民族医药专业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第一,在完善民族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医药的学院教育。院校教育要把培养学生掌握民族医药理论和实用技术的能力作为第一要务,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要突出经典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医学思维方式;对于药学生的培养除了必要的医药理论学习外,应突出资源学、鉴定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主干课程,提高学生对民族药的辨识、种植、开发、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12]。

第二,推进师徒传承教育。通过口传心授将民族药的理论、临床技能综合地传授给徒弟,是民族医药培养人才的传统做法。实践证明,师承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徒弟在跟师过程中,能够实际接触病例,并得到老师的点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老师的思维模式、治病遣方用药的精妙。

学院教育结合师承教育是传统医药学习的最佳路径,既可以避免学院教育的理论化、教条化,也可以避免师承教育在系统学习方面的不足。

3.4 制定系统科学的政策是引导民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第一,在政策制定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应将“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调整为“适度发展”,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坚持经济发展不能以资源破坏为代价,应将保护资源和生态放在第一位,在药材资源不能保证持续供给时,不应将民族医药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二,政策的制定应注重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以药材资源保护为例,新药、科研立项,首先要考虑药材资源的可承受性,避免药材资源的破坏;新药审评时,企业须提交药材资源的储备情况或开发计划、资源风险预警措施等资料,并进行现场检查,以此作为是否批准上临床的依据;国家标准不应增收野生资源已经严重减少且尚未实现人工种养的药材及相关中成药。药品定价要充分考虑生态补偿机制;要扭转以服用珍贵濒危药材为荣的错误观念等。

第三,制定的政策应权责分明。应当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关系,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动员公众积极参与的原则。企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因此在政策设计时,一方面要保护公众利益,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3.5 与现代科技融合是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药品作为关系人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安全、稳定和质量可控的要求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基础理论的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药物制剂的研发和药品的销售使用等都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现代医学研究能够证明民族医药的科学内涵,指导民族药更合理的应用,并拓宽其应用市场;现代栽培技术能够逐步实现药材的科学种植、养殖;组织培养技术为野生药材的繁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先进的药物分析方法为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保证;物联网技术能够降低医药物流成本等。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应当以技术为先导,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升级,走高产低耗的可持续道路。

总之,民族医药发展应当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法规为引导,以药材资源为根本,以民族医学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最终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医学得以弘扬,民族医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专业人才储备充足,为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士奎,蔡景峰.中国传统医药概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2] 曾育麟.民族药的概况及展望[J].药学通报,1981,16(1):3.

[3] 常江,王忠民.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114.

[4] 周福成.保护药材资源引易产业发展――对中药民族药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的建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6):43.

[5] 徐士奎,罗艳秋.从产业化角度打造民族医药发展载体[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5):82.

[6] 李如海,石钰,李凝.民族药新产品的制剂研究设计[J].中国民族药杂志,2011,10(10):51.

[7] 杨洋,张艺,黄宇,等.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7):2878.

[8] 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15.

[9] 黄璐琦,郭兰萍,桑滨生,等.我国野生药材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及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881.

[10] 胡书平,刘同祥.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1):76.

第7篇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医药行业是获得国际公认的关系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特殊产业,也是融入较多高新技术,高投入伴随高回报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产业产值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销售额将达到600亿美元;而且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并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研发上,更体现在营销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上。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医药营销人才,对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竞争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趋势

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尤其中药产业是我国最具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扶植民族医药和中医药事业,因此行业发展需要大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缺乏既懂医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另据来自北京东方慧博网、智联招聘网以及中华英才网的信息也显示,虽然营销类职位是目前招聘类别中的热点,但从2007年已的招聘信息看,有技术类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是目前企业最急需的。现今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市场营销人员时,已不再单纯看重市场营销专业的背景,更注重是否具备某一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医药市场对既具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营销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药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不成熟。目前,在全国约75所高等医药院校中,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有31所 ,如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但因我国高等医药院校规模普遍较小,在加上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设置起步较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培养的学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与医药市场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和清晰。“培养目标是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育过程而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与协作化,科学技术发展高度专门化与综合化的双重趋势。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有新的更高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的21世纪高级商科人才规格和质量水平做出的规定。”因此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差异在哪里?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3.课程内容结构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首先从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看,缺乏规范性。市场营销专业在我国是较年轻的专业,而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更是近几年才开始兴办。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师资的安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往往都采取了“边建、边改、边完善”的做法。其次,在课程内容上交叉重复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主要是由各位教师在授课时对教学内容沟通较少造成的,这使得有些内容多门课程都讲,严重重复;相反,有些内容任课教师认为应由其他教师来讲,而实际上谁也没有讲。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困难和对某些知识点认识的混乱。再次,有时由于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师总是强调教学内容多,计划学时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则认为教学信息量小,听课不“过瘾”。而旧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的情况,也使得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4.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营销理论和医药知识,更强调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目前,我国医药院校市场营销的教学,还处于灌输理论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营销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就导致了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可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这正好与重视能力,从而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相反。

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随着医药院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素质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将会受到医药企业的欢迎。因此,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本专业设置以及专业额培养目标,并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落实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来,这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保证医药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准确定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别于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时,必须强调和利用自己的特色,培养出具有医药特色的人才。因此,其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根据医药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来设立。同时也要立足医药高校自身发展条件来定位。并且在就业方向、人才类型和质量方面,都能够适应医药经济的发展,要开拓出反映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富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营销人才。

2.合理设置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把本科教育等同于专业技能或职业技能教育,过窄的专才教育会局限学生的视野和未来的发展潜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凸显医药的特色,因此应建立能够彰显医药特色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医药学三个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应为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这部分课程确保作为一个新世纪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德、智、体、美和技能方面的素养。公共课由公共基础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组成。(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医药国际贸易等;这部分课程保证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经济学科专业知识。(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医药企业管理等;这部分课程保证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学科学知识。(4)医药课程模块:基础化学、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概论等;这部分课程保证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医药知识和技能。(5)营销专业课程模块:市场营销学、推销与谈判、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这部分课程保证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6)工具课程模块: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应用文写作等。(7)实践教学模块:统计软件SPSS、市场调研、营销模拟实验、医药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专题设计等。此外还应适当增加任意选修课课程。

3.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随着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吧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渗透到课程中去;另外,由于医药商品的特殊性,都决定了市场营销专业的一些课程,不能照搬一般的课程内容进行讲授,而是要把医药知识与营销知识有机的融合。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影响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实现教与学相辅相成。

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目前,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的条件更加成熟,现代化设备使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抽象问题,增强直观认识。

4.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和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上。包括案例分析、实验课、课程的课间实习、开展读书活动和学术活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策划、毕业专题实习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尤其是毕业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有一个可供学生实际业务操作的实习基地,以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创新环境,使学生通过实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迅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严格控制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积极发展护理、药学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也提出了包括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所以,做大做强高职药学药品类专业,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专门人才,是发展我国卫生事业,振兴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任务。

一、行业背景分析

1.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药学人才

药学人才是医药行业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是促进临床治疗和药品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提出要建立药品应用和供应保障体系,在县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指导临床用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四室一房”(“一房”指药房)建设,建立以全科医师为核心,包括药师和护士的医疗服务团队。卫生部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大力开发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人才,到2015年,药师达到55万人,到2020年,药师达到85万人。”国际药学联合会公布,每万人口累计应有执业药师6.2人,而我国每万人累计执业药师数不足2人。

2.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药学人才

河南省现有药品零售企业约1.8万家,批发企业352家,生产企业322家,医疗机构制剂企业67家,互联网药品交易、信息服务84家。据统计,我国目前执业药师近28.2万人,大部分在东南地区,广大中西部省份执业药师人数严重缺乏。截止2014年12月,河南省注册执业药师人数仅1万余人,在执业药师注册人员中,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注册总人数的62%,非药学、中药学专业人员占注册总人数的32%,低学历、非药学和中药学专业者还占较大比例,需要更多高级药学人才来弥补执业药师的缺口。

二、医药行业调研

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在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对药品的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环节广泛开展行业调研[1]。明确了药学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使药学教育与行业产业相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对接。[2]调研结果见表1。

表1 职业方向、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行业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搭建校企、院对接平台

坚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紧紧围绕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品使用三大领域培养人才。建立由学校、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医院等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制度,规范管理,保障合作的顺利实施。

2.创新高职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明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结合岗位需求和岗位胜任力,在“突出职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定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总结归纳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色。

3.构建“专业平台+职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该体系以人文社科类课程、药学基础课程及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平台,在此基础上开设不同职业方向课程。该体系的实施为毕业生选择不同的就业岗位提供必要的知识及技能储备,突出在培养共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针对性、灵活性。

4.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协作模式,一方面鼓励行业企业专业人才来校任教学,同时选派专任教师到企(院)业顶岗实践,提升专业技能。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