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产业问题

体育产业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产业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产业问题

第1篇

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领域被关注。人力资源管理试图提供一个管理“人”的战略方式,强调的是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而非人员控制,主要关注的是组织内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问题,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为最终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之于体育产业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将一系列有关“人”的管理观念与技术,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纠结的劳动关系管理中脱颖出来。我们认为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应包括:

(一)企业组织

企业的组织目标相对单一,像商业健身俱乐部、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商、体育经纪公司这样的组织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利润,其人力资源管理范式趋向于以“利润为中心”或以“成本为中心”。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工薪劳动者”;对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商而言,技术管理人员、制造工人和营销人员是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对职业体育而言,运动员、教练员、球队经理构成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可以说,职业体育在商业层面尚缺乏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育经纪业的情况则比较乐观。通常,体育经纪公司会在全世界搜寻天才运动员,进行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评估,帮助运动员签订合同、开发商业活动,体育经纪公司;运动员的管理工作体现了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特征。我们考察了国际管理集团(IMG)、奥克塔根体育经纪公司以及创新艺人经纪公司(CAA)等几家绩效突出的经纪公司在运动员、经纪人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发现其共同特点是将运动员、经纪人的规划、培训、评估、薪酬等工作同公司经营策略紧密的联系。

(二)非营利性体育组织

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目标一般为社会效益最大化,其人力资源管理范式更多看重的:是对社会的责任以及社会效益的创造等。对非营利体育组织而言,组织目标的实现同员工自身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特别是体育志愿者的管理,已成为体育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非营利性体育组织掌握着除职业体育联赛外的绝大多数体育赛事,且不乏奥运会、世界杯、世界田径锦标赛这样世界闻名的赛事资源,也是世界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引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所从事的工作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形态。所以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来说,人力资源就是一切。

(三)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公务员。体育产业内,政府组织的目标是多维度的。体育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范式受到国家公务员制度及行政法规的制约,往往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而在市场范式下,效率就不能仅仅作为“兼顾”的对象了。因此其人力资源管理范式更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变量与管理情景更多,需要公平与绩效的综合平衡。综上,体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亦无外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其重点则在于“体育组织”与“人力资源”之间的相互匹配。这种匹配,是开展体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

二、江苏省体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江苏省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我们对江苏省体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对象锁定为健身俱乐部、体育场馆、体育局、体育用品商、职业俱乐部等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以及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由于体育产业事业与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少,对外公开的资料有限,唯有对研究对象的中、高层主管或领导进行深度访谈,才能了解内部相关作业流程,以获取较深入且有用的资讯。最终接受访谈的专家共21人,其中包括7名学者专家。除了接受深度访谈,所有受访对象(学者专家除外)还要填答一份调查问卷,另外,对于没有时间接受访谈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将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4份,问卷回收后,按研究目的以及数据类型,去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9份。

1.选择体育产业从业的原因调查。该调查我们设置了11个选项(1收入稳定;2收入高;3工作环境好;4福利好;5社会地位高;6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工作;7退休后有保障;8工作有挑战性;9可能的培训机会多;10个人爱好;l1可能的发展机会多),并要求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多项选择。其中选择收入高、工作有挑战性和个人爱好的人最多,分别占被调查者83.7%、77.6%和77.6%。

2.招聘新员工和员工培训情况调查。招聘新员工依据调查设置了8个选项(1上级指示;2岗位空缺;3增设新的分支机构;4实现组织市场拓展目标的需要;5原有员工不能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要求;6人才储备;7照顾关系;8为社会解决就业。)其中招聘新员工依据以岗位空缺、上级指示和原有员工不能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要求选择人数最多,分别占被调查者的85.7%、75.5%和42.8%。另外,从成本和效益考虑,83.7%的被调查者认为新招聘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的学历应该是硕士,有4.1%认为专科就可以,12-2%认为应该是本科。在员工培训调查中,平均每年接受一次培训的占89.8%,进行2次培训的占4.2%,进行3次4次或更多培训的均占2.0%。

3.绩效管理等情况调查。在调查中89.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对他的工作成绩能及时发现;8.2%的被调查者人为不能及时发现;而53.1%的被调查者表示,领导对他的工作成绩会及时给予肯定;46.9%的被调查者认为不会。调查结果还显示,有38人的被调查者表示想过要离开现在的单位,占被调查者全部(49人)的77.6%。87.8%的被调查人为,从长远来看主要应该采用“收人(含股权)及其他物质鼓励”方式激励员工的积极性,12.2%的被调查者人为应该通过“提高职务或级别”。49%的被调查者表示,按照现在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工作条件,组织能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吗;51%的被调查者则认为能够招聘到。通过调查,结合深度访谈,本研究得出:江苏省体育产业实务领域在人力资源招聘部分较依赖体育产业人才教育,在人力培养与开发部分,提供职前培训,但普遍不关心员工的发展,甄选员工较为被动,以主观印象为主,对员工考核不严格、效果不理想,员工培训的次数偏少,员工离职是较为严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二)江苏省体育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原因剖析

1.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真正以战略为导向。当前,江苏省多数用人单位普遍在员工招聘制度、劳动合同管理、新员工见习制度、奖惩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做得较好,而在与组织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职位管理办法、培训制度、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后备干部储备制度、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合理化建议制度、员工申诉制度等方面做得不够,尤其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还没有得到管理层的足够重视。由此可见,大部分组织仍然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的阶段,还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上,更没有建立完善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人才外部引进难。目前体育产业人才结构性短缺,在全球范围内对体育产业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争夺异常激烈,很多组织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在江苏尤其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在这场激烈的人才竞争大战中,组织为了能够获取员工,不得不降低门槛、承诺高待遇、跟风务虚、重学历轻实力、重名头轻品行,结果造成员工队伍忠诚度低、实干作风差、不稳定,组织发展缺乏人力支持。

3.业绩考核方法不合适。在体育产业领域,劳动成果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它是一种服务性产品,创意性产品,如比赛、健身课程和休闲项目等,很难采用传统的以产品的数量和劳动时间长短为主要指标进行业绩考核。这些都对传统的业绩考核方法提出了挑战。4激励理念与手段落后。首先,激励理念落后,江苏省多数用人单位仍然仅把员工当做纯粹的“自然人”、“经济人”,忽略了其“社会人”的需求。其次,激励手段落后。多数用人单位的激励措施仍属于较低层次的满足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经济激励,缺乏较高层次的成就激励和社会激励等精神激励,虽然有些用人单位也提出股权激励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激励措施,但实际操作性差、条件苛刻,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5.培训工作跟不上。在江苏省,体育产业尤其是大部分中小体育企业普遍对员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教育培训投入少,缺乏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和人员,缺少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策略,结果导致企业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不到提高。综上所述,要解决上述江苏省体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改革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三、江苏省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首先,应加强与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合作。除此之外:

1.制定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战略的有机衔接,即要基于组织的战略来确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制定满足这些需求的主要目标、策略和措施,将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人力资源计划,用这个计划来确定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组织通过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为组织战略目标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有效传递提供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2.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一是做好人才的外部选聘。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以素质模型为基础,建立科学的招聘程序和选拔标准,对竞聘者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进行周密的综合测试。也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二是加强人才的内部选拔。通过内部选拔进行人员配置,可以满足企业人才的发展需要,相比外部引进具有诸多优势。如:企业与员工相互了解,可以提高选聘工作的准确性;内部员工熟悉环境,便于快速进入角色;通过竞争上岗,可以激励员工努力上进。此外,更重要的是,内部员工熟悉企业的战略目标,能更好地贯彻执行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更好地传承组织文化。内部选拔时,要根据职位等级选拔人员,凡职务晋升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系统的测评,择优录用,大力推行领导岗位竞聘制和重点岗位竞争上岗制,以能力、素质、业绩为考核重点,杜绝论资排辈、弄虚作假,在用人上形成公平竞争的导向。

3.建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KPI(KeyPerformaneeIndicators)指标,即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量、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一种可以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KPI考核可以使各级主管明确各级部门的主要责任以及对下属的工作要求。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不仅实现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而且实现了个人绩效、团队绩效与组织绩效的整合,通过自上而下的战略传递与自下而上的绩效传递实现组织目标与绩效的联动,从而支撑了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维系。

第2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融资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它最初起始于金融机构为了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增加流动性而进行的业务创新。后来资产证券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将证券化技术用于实物资产,实际上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融资手段。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除了通过影响税基而可能对建筑企业的现金流产生一定影响外,会计风险对建筑企业的现金流并不产生实质影响,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和交易。金融机构很快发现,范围不断扩大,也加入了证券化的行列。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从金融机构扩展到其他部门,如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部门。此外,企业会计表示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一定时日的财务内容,一般它是用本币来表示的,因此,外币交易也必然将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换算成本国货币。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进行经营活动,要全面、真实、完整、综合地反映跨国公司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母公司就必须将国外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母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整个跨国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2]。但由于国外子公司的财务报表通常是用当地货币计算、编制的,所以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以前,母公司必须先把国外子公司用外币计量的财务报表转换为用母币(即母公司的报告货币)计量的财务报表,即用本国货币表示的财务报表,这一过程就是外币报表的折算过程。

二、资产证券化融资在我国体育产业中应用的可行性

发行债券取得的资金带来的收益可能会高于相关的利息费用,并且由于没有发行额外的股份,发行债券可以使股东每股收益增加。债券期限灵活,不仅有长期和中期的,也有短期的,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最后,债券发行具有本金安全,收入固定,一般信用都很高,目前在我国发行的债券到期不能偿付本息的情况很少见,因而给投资者带来的实际收益远高于名义收入。以上这些都为债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我国体育债券的定位。体育债券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以及国家金融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结合基建项目,分析财务集约化管理模式下完善内部控制防范会计风险。如教练员村以及体育比赛期间商业操作资金运用等[1]。关于企业内部状况的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了解本企业会有哪些有利条件可以利用,可能会有哪些机会,会有多少威胁和障碍。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企业能不能利用?有威胁、有障碍,企业能不能回避和克服?这就需要对企业内部状况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只有将内外分析的结果综合一处,才可能获得恰当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规划。(2)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与瓶颈。鉴于二十余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客观上形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些潜在优势,正因为成本领先优势具有此等好处,所以,企业很愿意采用成本领先战略进行竞争,一般而言,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控制成本。即企业对已有的成本支出进行控制。控制成本的重点应放在占整个产品成本比重较大的成本项目上,或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偏差(超支)较大的成本项目上。

三、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政策措施与建议

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并对其开放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市场。需要投人特殊的而不是通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机械设备,所以要支付比实行低成本战略生产、销售标准产品(批量产品)更高的成本。对企业来说,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实体的功能、售后服务以及通过广告等市场营销手段、以商标等的差异作为产品差异的市场管理等方面。

企业采用先进的专用设备,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要求企业具备足够资金以及市场的支持,只有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批量足够大,形成规模效益,才能最终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1)建立注重成本的企业文化。成功的低成本供应商通常不厌其烦地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从来不忽视任何一个有潜力的领域――日本制造商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懈地探索在经营运作的各个层面不断降低成本的方法。一般来说,低成本生产商通常拥有一种很注重成本的企业文化,职员广泛参与成本控制,不断地将自己的成本同某项活动的最优秀员工进行标杆学习,深入审查运作费用和预算要求,制订各种不断改善成本的方案,经理人员的额外福利也不多,各种设施充足但并不浪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升级。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管理者过度关注成本控制,而忽视了消费市场的变化;再次,企业单纯为降低产品成本而改造企业生产流程,致使企业失去灵活性和适应能力[2]。但是,如何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潜在的优势,是当前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瓶颈就是资金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充足的资本都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我国体育产业融资尚存在很多问题,但发行体育债券融资对我国的体育产业融资来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四、结论

企业应该首先考虑在产品实体的功能和售后服务上形成差异,而市场管理则是形成产品差异的最后的、并且有一定风险的手段。集中化战略集中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设计一整套行动来生产并提品或服务,以满足某一特定竞争性细分市场的需求。包括某一特定的购买群体,某一特定的产品细分市场,或某一特定的地理市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二者是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达到目的,但集中化战略是在较窄的市场目标范围内来提供比对手更为有效或效率更高的服务。企业可以采用以低成本为基础的集中成本领先战略和以差异化为基础的集中差异化战略。其中,集中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从某些细分市场上成本行为的差异中获取利润,企业要做到服务于某一细分市场的成本比竞争对手低,此战略取决于是否存在这样一个购买者细分市场,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付出的代价要比满足整体市场其他部分的要求所付出的代价要小。集中差异化战略是指从特定细分市场中客户的特殊要求中获取利润,此战略取决于是否存在这样一个购买者细分市场,他们想要得到或需要特殊的产品属性。

参考文献:

[1]袁磊,黄文武.中国体育产业融资新渠道――资产证券化[J].商场现代化,2006,11:110-112.

[2]倪刚.“体育产业融资结构与方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15-18.

第3篇

关 键 词: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生活业;产业融合;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30-09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022号,以下简称22号文]以及2011年4月《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让我们深感我国体育产业正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第一,对中国体育产业结构当前现状的研判有不妥之处,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理论上缺乏有效解释;第二,体育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导致产业发展受到较大的体制障碍和运行机制不畅;第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定位不清晰、管理不到位,导致产业发展示范作用不明显;第四,体育产业政策缺乏有效性实施与绩效评估,并缺乏后续具体配套政策,导致产业政策的权威性和效能不突出;第五,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还未形成高效的产业信息机制,以及存在统计漏洞,导致产业数据缺乏准确量度。如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些问题将制约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结合22号文件以及《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深入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当前存在上述5个方面的问题,并立足中央对体育产业顶层规划的战略背景,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此为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产业结构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无论是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提高效益,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产业结构的优化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今后二三十年,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在此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也势在必行,《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在“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都给予了重点阐述。但当前体育产业主流理论界在有关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主导产业研判上,还存在认识上的一些问题,这关系到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理论上能否提出正确的路径和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的问题。

1.1 我国当前体育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问题,无论是学界研究还是政府文件,都一致认定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内部本体产业产值和相关产业产值比例不合理。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相当畸形状态,这种畸形主要表现在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占了体育产业增加值的79.1%,①在美国这个数字只有不到30%,但作为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为核心的体育本体产业的增加值比例只有15.43%,②因此他们认为中国的体育产业结构出现了错位现象。

笔者认为,这样一种中美体育产业产值构成的比较,在研究方法上显然是有问题的,即拿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直接与美国体育产业现状进行比较,忽视了中美体育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刘扶民?1?指出,我国体育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内同类产业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是说,我国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美国体育产业早已进入发达阶段,把中美两个处于完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进行产值结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不合理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产值占美国当年体育生产总值的61.3%?2?,那么美国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或70年代初期的比重肯定要更高。因此,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当前的体育产业结构比例仅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体育产业结构,这完全符合中国当前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因此,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值占整个体育产业产值70%的比重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个数据,这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是一致的,也与中国当前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新兴工业国地位是完全吻合的。

1.2 “本体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规模已经初步成形,但在体育产业的经济结构上仍不完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在市场上比较狭隘。我国体育产业大多分布于的沿海地区,例如广州、上海、山东等省市。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资源,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为发达,所以在沿海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从整体来看,规模仍较小,在体育产业的结构和体制上不完善,市场化整体程度还比较低下,因此需要对我国的体育产业不断改善与变革,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积极探索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科W的发展观念,树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体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但整体素质较为低下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其中包含体育竞技表演行业、体育用品行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等相关行业的体育产业格局,并作为我国体育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因此人们更加关心自身的身体健康,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也随之提高,形成了如李宁、361°、安踏等一系列体育品牌。这些体育品牌的推广,为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效促进了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体育用品行业在每年的销售总额约达百亿元,体育彩票的发行量也显著提高;此外,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开展了大量排球、篮球、乒乓球等职业竞技比赛活动,体育产业经济显著增长,极大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虽已初步形成规模,经济快速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在管理上仍出现较多问题,整体素质不高,在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要走适应我国国情的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体育产业经济发展问题上需要不断创新与完善。

(二)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但仍面临挑战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以体育支柱行业的发展和兴盛带动了体育产业中其他行业发展,如体育旅游业、体育广告业等众多行业,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大多位于沿海地区,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旅游产业,形成了体育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在我国广东、深圳、上海、山东等地区,体育旅游产业越来越繁荣,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户外活动,如沙滩排球、铁人三项、攀岩、漂流等多种体育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的品牌效应。体育旅游部门相继开展了多种体育项目活动,在一时间极大带动了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为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长久来看,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与预期效果相比仍出现较大落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体育产业与旅游行业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体育旅游业对当地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发展特色,总体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仍面临着挑战。

二、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扶持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人们的思想受计划经济影响产生严重的思想束缚,过分强调政府的投入,对商业开发重视不足,体育和经济之间发生脱节现象,对体育产业经济没有准确的定位。我国的体育用品生产仍处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过渡阶段,在企业经营中对体育产品的质量、包装、品种等方面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产生十分大的差距,经济方式较为单一和分散,且长久以来我国体育赛事的举办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包办的,企业在赛事的参与中缺乏自,获利得到份额较少,企业的积极性遭受严重打击。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的体育产品竞争能力,在经营机制上尚不健全,不利于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政府虽制定了相关政策,但从总体来说,政策缺乏科学有效性和系统性,因此体育产业的经济政策仍不完善;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混乱;在体育场所开发商缺乏科学的配套措施;从整体上看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仍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二)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

国内外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大都是在共性中追求个性,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打造体育产业链,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但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缺乏政策扶持,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突出体育产业的重点,当地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利用,在体制上和政策上存在严重的不足。总之,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与我国国情不能很好适应,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道路严重不符,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且在体育市场的管理上缺乏有效的产权保障和品牌管理,市场内部的管理出现混乱,体育产业的企业和商家过分追求产品的销售利益,缺乏有效的咨询和指导,体育用品的售后服务难以得到保证,体育市场开展困难,因此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第5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动态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健康观念、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已成了人们不懈的追求目标。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当代体育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无限的活力、多元的价值加速融入生活经济的大潮,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及提高人们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并直接间接地扩大了体育产业市场,促进并推进了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育的经济价值和体育的商业价值,本文以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为起点,对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动态进行综述,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二、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

经营,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交换就同时有了经营;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在本世纪初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只在美国这样一个小范围内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随后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形成了多行业、多种类、多系统、多领域结合的、大规模的、真正的多元化现代经营。在逐渐成熟和日趋扩大的经营发展进程中,美国经济学们提出了“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

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应该是伴随着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社会化、商业化等等的兴起,在体育消费不断扩大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逐步明朗化的。纵观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进程,横比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状况,可以将以美国为首的英、德、意等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高度发达的第一集团”;以日本为首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发展中的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达的第二集团”;以中国为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个别先进国家除外),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展中的第三集团”。

在这“三大集”中,第一、二集团国家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非常相似。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或停滞不前,带来了提供健康体育、休闲活动等公共事业组织机构维持正常运行的“经费危机”。而解决“经费危机”的最终办法,都选择了将商业经营机制导人原来单纯作为发展事业、社会福利的公共事业组织机构运行之中。从而建立了“不仅适用于盈利为目的商务活动,也适用于社会公共发展事业活动”的体育产业经营新观念。认识到了经营除谋求盈利以外存在着的社会功能,走出了职业体育等于体育产业的误区,打破了体育事业的经营,拓宽了体育产业的经营范畴,在进一步扩大体育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迅速提高了产业化的参与程度,从而巩固了体育产业的社会经济地位。第一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成功,不但为第二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第三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兴起提供了借鉴,并促进着体育产业经营走向了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在导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始了体育系统内部“经营创收活动”为主的体育产业化尝试。随着社会物质基础地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再加上闲暇时间地增多和高龄化社会的开始,体育发展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体委“中山会议”把体育产业化列入议事日程。市场经济体制内容正式写进了《宪法》,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出台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足球开始实行“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并在全国正式发行体育彩票,同时开始启动实现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的具体步骤——组建了国家各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式启动了“社会福利事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由原来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教育部正式实施学校教育收费制度,使“适应教育发展,加快学校体育改革进程”成了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借鉴第一、二集团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远大目标,将体育产业发展作为2l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体育产业发展高峰的到来,加快了我国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接轨速度,又推动着这个发展趋势可能更快地成为现实。

三、体育产业经营的研究动态

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份:基础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经营的原理、结构、产生、背景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体育产业经营的启蒙研究也包括在内);应用研究,主要是关于如何提供体育机会、制定实施计划、解决体育产业经营中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研究。

1.基础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基础研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其中霍华德(Howard,D.R.)和克朗普顿(J.L.Crompton)两位先生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代表。他们公布的研究成果不仅介绍了闲暇体育作为产业经营的观点,而且还重点论述了商业经营与闲暇体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建立闲暇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研究命题,并且对这个命题的研究,在他们的同期或后期公布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此后,以“对在公共体育M·闲暇体育·体育服务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重要性”,和“对在行政为主导的公园闲暇活动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以及作为闲暇产业经营包含的实际业务”等课题的研究为起点,在高等院校开始了“对高等院校中闲暇体育的计划制定和高等院校中休闲体育计划的经营”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随着再次掀起的世界性健康体育浪潮,虽然,“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研究”,和“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在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对于人们是否真正掌握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方法,是否真正养成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习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使其更接近产业市场经营运作的研究,仍然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在这项研究中,杰尔逊先生发表的“关于对闲暇体育服务计划以及计划制定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是指导这一时期闲暇体育实践的优秀成果之一。另外,关于将体育产业经营的理论结构、学科特点、重要性等方面作为中心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育产业经营的特征分析》、《体育产业中的经营作用以及体育产业经营的作用》、《经营研究成果在闲暇活动研究中的作用》、《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社会学的关系》、《怎样在体育产业经营中体现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实例》、《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体育管理中的体育产业经营学》、《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福克斯艾尔、马斯林、山下秋二、扬奈克斯等,我国随着体育产业化发展目标地明确建立,广大科研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立足于对体育产业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研究,重点突出并加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方法等应用研究。张发强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将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类型划分为“体育的主体产业和为体育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为体育部门开展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经营活动”三大类。谢琼桓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详实的数字为依据,在高度总结、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李明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系统论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期、体育产业类型和体育产业经营体系》为基础,在理论上初步构画出了“中国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框架。他公布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体育产业学入门》和《中外体育产业比较与思考》。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体育产业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一批学术论文和专著相继出版,如鲍明晓的《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和《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全面反映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2.应用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应用研究,是广大体育产业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产业经营的主要作用,可以理解为“灵活运用体育产业经营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解决体育产业中的具体经营问题”。因此,关于体育服务产业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发挥经营作用的具体方法研究,在应用研究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顾客”(作为顾客的体育参与者)和“体育产业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这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将顾客作为体育服务产业的具体消费者,对其行为特征的微观研究;后者则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的功能、评价等相关问题的微观、中观、宏观的综合研究。

体育产业的应用研究,一直是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重中之重。因而至今发表的体育产业研究文章大部份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足,特别是对体育产业认识和理解上的缺乏,再加上经济、产业、经营等必须具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基础不牢,“精品和名品”长期处于孕育之中,实际中的许多应用研究成了“工作总结”或“国、内外工作情况介绍”或“涉及到应用的研究”。直到卢元镇公布了《体育消费行为与心理及其发展预测》和《中国的老年健康与老年体育》的研究成果,才打破了这一持续很久的僵局。另外,田雨普和杨印川先生公布的《20世纪末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成果,蔡军先生公布的《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成果,王天民先生公布的《我国西北地区民众对发行体育彩票态度的研究》成果,周毅先生公布的《中国职业足球的产业化研究与对策》研究成果等等,都可认为是代表作。因此,我国的体育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经营是经过“十月怀胎”、“足月分娩”的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灵活运用经营方法,充分发挥体育功能,提高体育功能效率,为所有需要体育的人们提供适时体育机会的实践科学。随着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虽然体育产业经营的各种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仍然主要集中在解决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对策或具体方法的应用研究。从以上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经营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同研究对象,准确地说:体育产业经营是一门新兴的、以社会学、心理学为起点,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等各种关联学科组成的“集团科学”,所以“跨学科交叉、多学科结合”应该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如何结合经济学、经营学、市场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以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基点,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丰硕成果灵活地运用于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并在具体的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体现出来,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渊彦等:体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明:体育产业入门[M].南方出版社,1999

第6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立法;理论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30-02

一、引言

体育产业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以体育的发展为依托,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提供体育产品的同类经济活动和经济部门的总称,其中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体育产业是体育以产业化的形态而发展的一种制度体现,它体现了体育产业主体间发生的社会关系,涉及体育经济行为,这种制度体现也就是体育产业法制化的过程。体育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体育产业立法的价值趋势,决定其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完善体育产业立法也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能更好地规范体育产业经济行为,也是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

二、完善体育产业立法的法律原因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体育产业立法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原因,这些原因都是促使体育产业法律规范不断完善的因素。以下就完善体育产业立法的法律原因进行论述。

(一)《体育法》立法上的不足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作为体育的最高层次立法,在体育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也是我国体育产业法规制定的依据。《体育法》四十四条对体育经营做出了如下论述:“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以健身、竞技等体育活动为内容的经营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和监督。”仅有的对体育产业的概括规定不能够解决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规范的具体问题。

《体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体育产业是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的,而体育事业则属于公益性质。体育产业本身对经济价值的追求与《体育法》注重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分歧,并且《体育法》反映了当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体育的定位,主要是由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手段来规范主体的行为,这样,体育产业就不能将体育和经济的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由《体育法》调整具体的体育产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早已找不到适合体育产业可操作的法律依据,无疑影响了体育产业法制化的进程。

(一)体育产业配套法规存在的问题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对应的配套法规来规范和管理具体的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体育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建设也不适应产业的发展,配套立法滞后,可适用法规数量较少,内容覆盖面较窄,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无法可依,以及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市场管理不顺、法律责任界定不清晰等问题。[1]

就目前已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而言,针对体育彩票业制定的法规稍多,而其他产业的法规很少甚至是处于空白状态。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来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例如体育市场宏观管理、体育经营许可、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和体育无形资产保护等,各地以现有《体育法》和法规为依据,结合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条例和管理办法。地方立法在一定范围内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地方立法的效力相对较低,加之适用范围有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出现立法冲突、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现象。

(三)其他部门法在体育产业适用上存在的问题

体育产业的立法并非独立存在的,它跨越了许多法律部门,特别是与调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相配套衔接。而这些法律规范中的制度和原则,在体育产业适用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运动员对其姓名、肖像等进行商业利用而享有的权利,《民法通则》对姓名权、肖像权的规定已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即便是《体育法》中也没有相关规定;体育赞助、竞赛、冠名、转播等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一般都通过合同的形式加以固定,但是由于体育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特殊性,超出了《合同法》规定的有名合同的类型,在《合同法》总则当中亦很难用基本原则和理论来调整具体的体育经济行为。

《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部门法都可以为体育产业的适用提供法律依据,但是这些部门法无法对某一具体的体育经济行为和体育产业活动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细致的规范。

三、我国体育产业立法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体育产业法规的地位

一般认为,凡在法律体系中具有独立地位的法,就能够以法律部门的形式存在,而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则是法的调整对象。那么,体育法律规范首当其冲调整的是各种体育法律关系,但是体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体育产业法律关系难以由原有的法律规范来进行调整,因此产生了体育产业法规体系。体育产业法规体系是调整不同内容的各种体育产业法律规范形成的协调有序的整体,是体育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体育法规体系与体育产业法规是一种整体与部分、上位与下位的关系。体育产业法规的制定要以相关的体育法规为依据,以体育法和一些其它部门法为龙头,以数十个行政法规以及一大批政府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支撑,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作为体育法规体系的一个分支和下位体系,体育产业法规在处理我国体育产业各项具体事务的同时,促进整个体育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2]

(二)体育产业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1.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

任何社会的法都是源于社会的需要,体育产业立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立法。我国的体育产业立法应当充分反映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维护和保障公民参与体育的权利,切实为人民谋福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体育产业立法还应逐步确立各种体育组织的独立地位,建立各种要素,形成充满活力的体育运行机制。同时,完善体育产业立法还应结合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与体育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保持紧密的适应关系,并将体育产业立法置身于整个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发展及其法制建设之中,以适应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2.协调统一的原则

体育产业立法应是对体育法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那就必须要根据现实需要,使调整不同内容、不同效力和不同表现形式的体育产业法规互相配套。各个独立的法律规范具有各自的特性,与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不发生重叠或矛盾,从而避免体育产业法律规范与其他部门法的冲突,保持整个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和相对和谐统一。这就要求体育产业立法应以《体育法》为指导,各法规之间配置得当;要把握体育产业各个法规在体育法规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法规的关系,在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保持高度一致;也要求各法规的名称、体例和技术标准的统一,避免交叉、防止抵触和冲突。完善体育产业的配套立法是实现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还要与国家整体法制建设同步,逐步形成互相协调的法律体系。

3.均衡开放原则

要注意体育产业法律体系中权力立法与权利立法,管理性立法与监督性立法,原生法与实施法,实体法和程序法,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等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法规的均衡搭配。同时,这些法规要能保持一定弹性,能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而作出变动,保持开放状态。[3]另外,体育产业法还应借鉴外国先进的立法经验,并结合国际惯例,在国际纠纷发生时能够通过救济途径获得解决。

(三)我国体育产业法规体系的结构

体育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它涵盖了职业体育产业、大众体育产业、体育彩票业、体育经纪业、体育无形资产业以及相关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旅游业、体育赞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保险业等产业。体育产业法规是由体育产业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统一法律整体,它是内外协调一致的,即对外与其他法律部门相协调,对内则是体育产业各种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互补,以发挥体育法的整体功效。

体育产业法的结构除了一般的产业法规外,还包括两大部门。一是体育主体产业法规,包括职业体育产业法规、大众体育产业法规、体育彩票业法规、体育经纪业法规、以及体育无形资产业法规,这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二是体育相关产业法规,包括体育旅游业法规、体育赞助业法规、体育广告业法规以及体育保险业法规等。体育产业法规体系的结构也会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规范化。

四、结论

法律在适用于体育产业方面已暴露出问题,这就需要有新的法律规范来适应和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这些法律规范应具有统一的原则和目标,承担共同的任务。同时,应明确体育产业法规的地位,才能明确体育产业法律规范适用的准确性。体育产业法规体系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应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朱孝红.对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立法的价值审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2):43-45.

[2] 赵 芳.构建我国体育产业法规体系相关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92-594.

[3] 郝武南,苏巧如.论体育产业化与体育产业法制建设[J]. 体育学刊,1999(3):52-54.

[4] 杨洪云.我国体育产业立法的完善[J].体育学刊, 2003,10(4):12-14.

第7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陕西;因子划分;发展策略;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23-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并展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陕西作为具有丰富民俗和体育资源的大省,如何借助产业融合的春风,加快传统民俗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成为目前思考的重点。要理清楚这个问题,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陕西具有何种体育文化。为解决该问题,从次一级机能文化区入手,结合不同的文化因子对陕西体育文化特征进行总结;二是目前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三是结合陕西文化特征和问题,从政府角度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对策,从而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

一、文化产业与产业融合关系

产业融合通常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和其他的产业相同,都是在市场大规模生产下的一种产物,并具有精细化、大众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特点。而从文化产业的字面意思可以认为文化产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文化的产业化;二是产业的文化化。其中,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化的观点,其主要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的内涵,这主要反映出在文化和产业中的不同元素之间的融合;而产业的文化化则更加强调泰罗制的生产方式,更注重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使得其他的产业也逐步具备文化的内涵。因此,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一种内涵,而产业则是一种形态。文化必须要依附和寻找新的载体,从而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

同时,对产业融合来讲,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因为任何的事物在其演化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地伴随着相反的活动,并在矛盾和促进中不断发展。而在分工更加专业化的前提下,必然会使得不同的专业产生融合,并促进不同文化资源的整合,扩大各自内容的来源和呈现的形式,以此实现文化产业自身的不断壮大。

二、基于因子划分的陕西体育文化特征

要加快陕西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必须要理清楚目前陕西体育文化呈现的特征。对此,为更好地研究陕西体育文化特征,奠定产业融合基础,从一级和次一级机能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文化资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以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因子划分,可以将整个陕西看成文化区,在这个文化区中,包含武术、摔跤、骑射、举石等体育项目。而这些体育项目的与陕西行政区域文化划分有很大的关系,并通过行政区域机制加强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第二,以娱乐性体育项目作为因子划分,可以将陕西体育文化区分为关中体育文化区、陕南体育文化区和陕北体育文化区,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如陕北地区干旱,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这种气候使得陕北地区的人们长期以游牧或者是半游牧进行生活,让人们形成了一种豪放、浪漫的性格,由此产生了如秧歌、二人踢场等具有体育形态的体育活动。又如关中地区,关中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古代重要的行政中心。因此,对于关中地区来讲,其体育文化多以游戏体育为主,如“跑马城”游戏。

第三,以民俗体育中的龙舟竞渡作为因子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岭南和岭北体育文化区,特别是安康地区。产生这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的原因,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陕北和关中地区相对空旷,多以放风筝作为主要的民俗项目,但是在陕南地区,由于人口变动大,地理位置相对以茂密的树木为主,从而让这些地区的民俗活动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而龙舟竞渡则以祭祀为主,并兼具身体锻炼。

由此,通过对陕西体育文化的划分,可以发现陕西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如地域性来讲,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陕西形成了以陕北、关中和陕南为主的独特体育文化区域;健身性则是从体育自身的功能出发,任何的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健身作用;娱乐性则与陕特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三、陕西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的自觉意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延续和发展的保障。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淡薄。而意识的淡薄,也使得陕西传统体育文化地位逐步下降。在陕西当地,很少有人参加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取而代之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西方体育。正是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忽视,导致文化断层和文化自觉性的缺失问题相当严重,有些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已经失传。因此,提升对陕西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强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自觉意识,成为制约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第二,融合市场化程度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给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的冲击。通过对目前陕西体育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包括武术、礼射、赛龙舟等体育项目。但是,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对陕西部分地区的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在陕西西安、渭南等地传统体育项目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以健身培训为例,目前在西安市内的健身俱乐部主要是以瑜伽、有氧训练、跆拳道等训练为主,特备是在一些青年群体中,这几类体育项目更是大受欢迎。而在少儿培训方面,跆拳道项目开展程度更是要远远优于传统的武术项目。对于陕西传统的体育项目来讲,无论在社会的关注度和广告效应方面,都严重滞后于上述的几个体育项目。由此,“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我们可以看出,陕西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融合程度很低,不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第三,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融合相对封闭。陕西作为我国中部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文化渗透和融合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和主流方向。但是,受传统农业文化思想的影响,陕西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还相对保守和封闭,很多文化之间的交流仅仅局限在某个小范围的地域,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和模式。由此,正是这种相对封闭的思想,让陕西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之局限在西部地区,如那达慕大会。而相对于西部来讲,陕西东部地区的体育活动更少。因此,加快陕西传统文化和体育融合模式,成为目前加强陕西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点。

四、文化产业发展下的陕西传统文化与体育融合策略

第一,加大对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针对陕西传统文化和体育融合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对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作用。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鼓励社会化资本进入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持中,从而提高传统体育文化的的市场化程度,并激发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活力。同时,通过社区、街道等力量,宣扬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通过社区的作用,通过广场舞、社区活动等方式,宣传陕北秧歌,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

第二,加强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融合模式的创新。借助上述分析的陕西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性、娱乐性等特点,结合目前陕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如将陕北秧歌编制成具有特色的迎宾舞蹈,并在各大景区、娱乐公园等开展礼射、摔跤、武术等表演项目,以此大大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除旅游业以外,陕西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强与特色农业、居民健身活动、外来体育文化的融合。如借助现有的那达慕大会,在原有大会的基础上,丰富体育活动类型,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大会,在加强不同产业融合的同时,加强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同时,编制具有陕北特色的秧歌广场舞蹈,加快与现代健身理念的融合。

第三,加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品牌和集群建设。借助陕西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建立三大产业集群,并通过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体验性来做大和做强陕西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全面发展陕西体育文化产业。借助陕西三大文化区域――陕北、关中、陕南,建立以西安―榆林―汉中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城市。如将西安作为关中地区的一级“点”的传统武术项目为主,同时辅之于闹社火、踩高跷等特色传统体育文化表演项目,从而辐射整个陕西经济;在陕北,形成以安塞腰鼓为主,以秧歌为辅的体育项目,并主打陕西红色旅游;在陕南,以划龙舟为主要项目,配合游泳等,从而构建集合休闲、观赏和娱乐的特色旅游。由此,通过这种三点一线的方式,实现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产业集群建设。

第四,加强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人才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继承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充分发挥陕西高校的作用,培养更多传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加强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教练员和社会指导员队伍的开发和建设,从而为陕西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五、结语

总之,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只有不断地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的自觉性,并通过政府、社会等的广泛参与,通过丰富融合模式等,才能更好地对陕西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进行保护,并推动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杨.陕西区域体育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 刘志敏,连殿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与发展模式研究――以阿瓦提县“刀郎体育文化”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1):

79-81.

[3] 王晓燕,林小美,赵寒治,等.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温州南拳为研究对象[J].浙江体育科学,

第8篇

[关键词]中美体育产业发展比较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伴随着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的临近,我国的体育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在此体育发展的黄金盛期,中国体育产业将何去何从,将如何走出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背离的怪圈,无疑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籍世界最发达的体育产业——美国体育产业的研究出发,探析及结合或解惑当前中国体育产业的困境,以期对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布局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一、美国体育产业长盛不衰的探究

1.美国体育产业的界定

美国是世界头号体育强国,也是世界头号体育产业大国,无论是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还是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都堪称一流,位列美国十大支柱产业之内。因此,体育产业已经是美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当之无愧的“新贵”,本文首先从其体育产业的界定出发,目的是理清错综复杂的体育产业链,找出它的主体盈利产业。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产业统计标准和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和的模糊性,美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很难界定,根据美国有关经济部门的统计,体育产业的范畴包括体育的商务活动和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所以,从这层含义上看,体育产业是一个由许多特点各异的子系统构成的集合体。从分类上界定,美国体育产业包括:职业体育产业、健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产业、特许纪念品销售、体育经纪人(公司)等。

2.四大主体体育产业各领

职业体育产业、体育健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用品产业是美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四大主体体育产业,成为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发动机。职业体育是美国体育产业的亮点,也是美国体育产业中历史最悠久且至今仍富有巨大话力的一个领域,传统上分为四大职业体育联盟,管理实行联盟制,即由参加联盟的各职业队的老板组成委员会,负责整个联盟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具体经营工作由联盟选举联盟总裁负责,联盟总裁也称为首席执行官,他对联盟的经营事宜拥有决策权、惩处权及裁定权。体育健身产业是美国体育产业“创新效应”映射的焦距,近年来,随着新材料使运动器材出现“创造性的革命”,以健身俱乐部为主流的美国健身体育产业日益火爆,其特征体现在,现代化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运动器械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羽毛球为例,一只钛合金球拍,重量不到80克,仅为一只羽毛球重量的17倍,但可将球速击至每小时240公里(试验数据)良好的运动器械性能一方面提高了运动质量,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运动损伤产生的概率,由此引发了美国健身锻炼的热潮。休闲体育产业是美国体育长盛不衰的法宝,这是由于休闲体育侧重刺激、追求极限和好玩等因素,从而吸引了美国男女老少的眼球,自然而然的成为美国体育的“摇钱树”。体育用品是美国体育产业的“权重股”,它是美国体育产业中的一个大户,占据目前美国体育总营业额的近三分之一,体育用品包括体育器材、运动鞋和运动服三个大类别。

3.体育经纪人良好的“催化剂”作用

查阅美国体育的产业经济史,体育经纪人可谓是功不可没。体育经纪人是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与第三人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竟赛的订阅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体育经纪人的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从客户性质上分为运动员经纪人、体育比赛经纪人、体育组织经纪人等。(2)从经纪活动的内容上包括运动员经纪、体育赛事经纪、体育保险经纪、体育旅游经纪等。(3)从业务范畴上体育经纪人涉及体育比赛和表演的组织、策划和推广。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发达体育市场,而且也是体育经纪人发展最发达地方,这主要归功于对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制度,一个是非政府机构的管理包括NCAA的管理和运动员协会的管理。另一个是政府机构的管理有联邦政府的管理和州政府的管理。这两个系统的管理有效的保证了美国体育经纪人行业各利益方协调运作。

4.政府体育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

众所周知,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典型代表,美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这种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生了演化,演化成为一种混和经济,即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共同作用的经济体。此种模式下,没有哪一个产业的经济能游离政府作用之外,政府总是根据需要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假如政府能在市场和宏观调控的博弈中游刃有余,必将推动行业经济的发展。调研美国的体育产业,不难发现美国政府积极推行的各种宏观体育产业政策可谓是恰到好处,比如,给予职业体育“反垄断豁免”、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建设体育场馆、给予职业体育版权保护政策,以及给予业余体育经济资助政策等等。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

1.体育产业的比重偏低,主体产业不突出

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凸现出严重滞后的困境。据调查,2007年,我国体育产业每年的总产值约为3000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仅为0.7%左右,而美国体育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未能呈正相关关系,脱离了经济发展的轨道。此外,尽管我国的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却缺乏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前乃至今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考虑到我国举国体制的现实,对体育产业利与弊的权衡,本文认为应将体育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经纪业,但目前四大产业无论是规模、市场运作,还是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力都有待提高。

2.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根据2000年~2003年对北京、浙江以及云南等七个省市的调查,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构成了我国体育产业的骨干产业,3个产业门类的增加值之和占各省(市)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均超过80%以上,其中体育制造业占的比重最高,按照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其所占体育产业的合理值为60%左右,而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总体偏低,这与我国体育人口较少,体育消费理念滞后有关,因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导致行业各利益方的重新资源配置,使得产业结构布局愈加不合理。

3.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

现代体育发展的最突出特点之一,是体育与经济高度关联、相伴而行,在经营上实行实体化经营,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像美国的NBA,英国的英超联赛近几年都采取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营销战略,其成功的运行机制值得我国体育产业界借鉴,尤其是我国的竞赛表演业,然调研并剖析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可以发现虽然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学术界和体育产经工作者们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徘徊在低水平、无序化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上,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比如乒超联赛,我们拥有一流的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外部环境,可是在国内,乒超联赛却是一个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市场,这些现实应引起诸多反思,并付诸相应的对策,当务之急是大力调整抑或是改变现有的体育经营模式,构建真正实体化的经营运行机制。

4.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正是由于这种转型经济,使得我国的制度建设还不成熟,有的制度刚刚建立,有的还没有建立。政府在调控体育产业市场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出台的各种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表明,目前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三、结束语

探究美国体育产业长盛不衰的秘诀,一是四大体育主体产业各领,二是体育经纪人市场发达,三是政府体育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相比较而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主要有:体育产业的比重偏低,主体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李诚志:美国体育产业怎么赚钱[J].中国体育

[2]火爆的美国体育产业[J].电子商务.2002(6)

[3]马铁:体育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