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经济管理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企业风险 风险触发 风险管理
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所可能遇到的一切风险,而且还面临着制度转轨时期所特有的风险,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变。企业风险的存在,不仅可能引起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发生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由于风险的积聚和传递引起社会总财富下降,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国企业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可行、有效的管理对策,尽量避免企业风险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一、企业风险背景
21世纪以来,企业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交易方式已从实物型向信息型转变,虚拟经济、电子商务、数字模拟、信息高速公路等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方式;世界范围或一国之内企业的合并与收购事件层出不穷,企业的生产、交易范围和企业信用体系扩大;WTO等通行的世界商业行业规则在各国普遍推广,跨国企业大量涌现,经济趋于全球化。从国内的形势看,中国正面临向市场经济转型深化的关键时期,企业既要面临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体制问题,如:产权不清、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政府寻租现象严重等,又要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企业之间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还要面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所特有的现实条件限制,比如:基础设施(如金融市场、法律体系等)不完善,资源匮乏等。
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风险的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变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财”和“物”,即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变化
这些是最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资产,同时也是企业风险载体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它们变化的趋势是:“财”的形式更趋多样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更加广泛,如果不能有效掌控,都会使企业预期的财物损失加大。
2.法律责任范围扩大
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得各经济主体的责任和利益更加清晰明确、行为规范性增强。另一方面,入世后,我国商业的运作规则将逐步向国际惯例、国际规则靠拢。因此,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无论是范围上还是程度上,都有扩大和加深的趋势。
3.信息和技术资源占据战略性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已经作为一种要素,同技术一道参与到企业的竞争力组成中。技术是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信息就成为企业赢得市场、赢得机遇的核心要素。反过来,信息的缺乏或不及时很可能导致企业发生严重损失甚至生存危机。
4.企业品牌等无形价值凸显
这里所说的企业品牌不仅包括企业本身的声誉、企业的信用,还包括企业的产品、注册商标、专利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知名品牌意味着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与认可,意味着可以创造价值。如果品牌受到损害,企业受到的损害将是长期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5.人力资源含义外延
现代企业所应拥有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人力”的存在与否,更主要的,还要考虑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员工等人力要素的身体、心理与文化素质、行为的合意性以及对企业的诚信度等。
今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后三类风险载体在我国企业所面临风险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二、企业风险触发条件
风险载体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未必一定会导致损失,风险的发生往往存在“导火索”,也就是触发条件。如果可以提早发现、控制或切断这些导致风险发生的“导火索”,那么企业就可以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拥有主动权。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同时也将是入世所做的承诺在更基础、更核心的领域兑现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企业风险的触发条件将突出表现为:
1.经济利益驱使的过度竞争
市场供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时,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就会选择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进入市场的企业也会增加,生产者数量和产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供给量大量增加。而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扩大规模简单,反之就不易了。当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时,生产投资的短期不可逆性,就必然引起企业要进行“亏本生产”或者开工率不足,资本闲置。从而引起一连串的支付危机、信用危机、企业品牌危机,甚至导致全行业亏损。这种规律在中国的市场上不止一次的表现出来。如:中国的彩电行业仅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7次价格大战,其结果是,目前中国的彩电价格已比美国市场低20%~30% ,属全世界最低。而目前,这样的趋势又出现在能源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如:煤炭价格的上涨导致各地小煤矿大量涌现,房价的成倍上涨导致大量投资涌入房地产开发行业,这些利益驱动的过度竞争的危害在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就会有所显现。
2.国际能源价格陡然上升
国际能源价格的陡然上升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对能源行业本身的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的陡然上升会极大刺激国内的相关能源行业的生产投入。由于这些行业往往是以采掘业为主,因此单纯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只考虑产出而不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的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就会表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当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方式是以当地的GDP来衡量的时候,就会对这种价格引起的生产刺激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对关联行业的影响。能源行业的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各行各业中以这些能源为原材料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相应的产品价格上升。如果这些产品价格的上升通过产业链上的价格传导机制传递到下游产业,就会导致更大范围的产品价格上升,甚至全社会范围的价格水平上涨,诱发通货膨胀。
3.政府政策的应急性特征
宏观调控是政府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很好的方式,但倘若运用不当,反而容易成为引发企业风险的诱因。我国政府的政策实施往往有应急性的特征,即针对出现的紧急状况而即时出台相应的政策,而当外部环境变化之后,又再紧急修正。这虽然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但是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企业的生产是有自己的周期和规律性的,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的行业,企业的生产投入不可能迅速转变。如果在一个生产周期还没有结束时就遇到政府转变政策,企业将会面临很大的损失。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政策风险是企业难以控制,难以把握的。
三、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企业风险管理都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防患于未然”是避免社会财富净损失的最佳途径,也是风险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也应主要放在损失发生前的风险规避和控制工作上。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风险不仅仅会给微观个体即企业本身带来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而且通过风险的积聚和传递,还有可能对某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还应该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审视企业风险,引导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企业积极应对企业风险。本文基于风险管理上述两个方面的含义,对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危机能力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有的还会成长为跨地区、跨行业、资产规模大、关联企业多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作用显著。但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企业的经营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因此,企业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风险状况的影响做出评估,力争在损失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同时,企业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状况有所预测,并提前根据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危机预案。
2.转移法律责任风险,降低企业责任损失
鉴于企业面临的法律责任范围越来越广,遭受责任损失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企业应该通过建立法律顾问和专业律师相结合的法律事务体系,适当运用保险等风险转移工具,转移法律责任风险,降低企业责任损失。企业的法律事务体系应是分层次的,对于一般性质的公司法律事务由企业的法律顾问解决,而针对特殊的、专业性较强法律案件则聘请专业律师来解决。企业应该在对自身面临的法律风险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投保、可以投保的责任风险,利用保险工具来转移其责任风险,将自身责任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同时,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和正在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应该注意研究国际商业、行业规则、法律规定的差别,避免由于对规则了解不够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强化信托责任,重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曾经在我国极为严重的呆、坏账问题,以及前面提到的政府政策突然转变问题,我们认为都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在一个信用缺失的阶段。这种信用缺失不仅表现为个人,如管理者、员工对企业的信托责任意识差,而且也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信托责任意识差。比如:有的资金经营机构或个人擅自挪用客户的账户金额从事其他投资活动。从表面上讲,信用的缺失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信息传递机制。而从本质上讲,其原因是全民信用意识的缺乏,即缺乏“信托责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坚实的信用基石,而这种信用基石的建立要靠全社会的努力,要从个人信用、商业信用、国家信用等各个层次上,保证市场经济中信用的实现。
4.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促进增长方式的尽快转变
在我国企业采取何种类型的生产方式往往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着巨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和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企业创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如:提供优惠税率、给予特别审批等,这使得企业愿意围着政府转,受政府的指挥;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影响着当地的GDP的总量和增长速度,而我国的地方政府和官员考核制度中的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就是当地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和官员、特别是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官员为了获得较好的政绩,鼓励企业尽最大努力提高生产数量和规模,在技术和资本条件有限情况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只能采取高投入的生产方式,以至于忽视了生产的其他方面,形成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除了要从经济制度上加强企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之外,地方政府的官员考核制度也必须要改革。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哈继铭:全球经济面临调整 热钱流入楼市趋缓.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1月18日
[2]余东华:中国家电行业的市场集中: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8月
关键词:国有企业;传统管理;精益管理;精益转型;
Abstract: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ccupy more soci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China should also bear responsibilit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enhance management efficiency, reduce production cost, reduce waste,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enterprises is not only the need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own development, also is the state and society to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emands. The complex situation in the opportunities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spread to bring pressure and China's sustaine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has been far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ust b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advanced management, such as lean management, to deal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posed more high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of the troubl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uts forward some views of enterprise implementation lean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lean management; lean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位处于支配地位,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党的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 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规模化计划经营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或思想仍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严重的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亟需引入更为科学高效、精细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
一、传统管理下的国企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某大型国有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困境
某省属大型国有施工企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之初即具有人才、资金、土地资源、政府的支持等诸多有利条件。成立之初,企业踌躇满志,雨后春笋般的设立了二十多个子、分公司,并在开拓国内施工市场的同时以老挝为起点向国外开拓市场。但老挝的几个项目遭受巨额亏损惨淡收场后,公司“走出去”战略即告夭折。公司不仅在国际施工市场的开拓中,遭遇惨败,在国内市场上也连连失利。国内项目部基础管理混乱,问题频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像救火员似的穿梭于各个项目扑灭火情,但仍无助于事情的根本解决,项目连连亏损。企业施工市场打不开,所投资成立的二十多个公司也绝大多数亏损严重,大多数都遭到市场淘汰,投入的资金不仅血本无归,有的还给企业带来了巨额恶性债务。这个先天条件十分优越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在经历短暂的表面繁荣后,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日益衰败,及至2005年,已处于濒临破产的境地。在政府的帮助下,该企业经过深化国企改革、兼并重组,艰难存活了下来,但经营发展仍举步维艰。
(二)传统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摘要]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应用到高职药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具体研究本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评价。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 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51-04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QI Xiuling LI Peng YU Na WANG Lei CHEN Junrong LIN Zhongtao ZHANG Yuanyuan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working process-oriented theory will be applied to th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Careful study will be carried out o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course-orientation, course-oberjectiv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curriculum resourc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reforms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to stud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ake the teaching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meet the needs of personal trai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030004)。
[作者简介] 祁秀玲(1966.12-),女,汉族,河北东光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已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方向[2]。所谓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以培养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模式[3]。因此,在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针对药学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完成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渗透和融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逐条解释法律条文的枯燥与乏味,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 课程定位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药学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能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经营、调剂等工作[4]。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通过学习药事组织体制、药品法制管理、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价格、广告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以及药学技术人员的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工作所必需的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药学实践中常用的药事法规,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的知识和药事法规的规定,指导药学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326。
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本课程属于药学人员从事实际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技能,支撑了从事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处方调配工作的规范从业能力培养,同时也是药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以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前导课程,同步课程有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鉴定技术、临床疾病概要等,共同为后续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 课程目标[5]326~327
2.1技能目标
①运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事药品注册申报等工作。②能运用药品生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管理等工作。③能运用药品经营管理相关规定规范处理药品进、存、销、运中的质量管理。④能运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调剂及管理等工作。⑤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药学实践中的问题。
2.2 知识目标
①掌握药事管理的基础知识。②掌握药品监管的原则和主要内容。③掌握药学实践中各环节的管理办法及规定。④熟悉我国药品监管组织体系及内容。⑤熟悉药品标识物、广告、价格的管理规定。⑥熟悉中药材(饮片)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管理规定。⑦了解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药品专利(商标)保护知识。
2.3 素质目标
①明确依法从业的观念。②树立保障用药安全为首要任务的理念,养成踏实勤奋、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③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④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 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校企合作。
3.2 设计思路
为了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近年来我们对药学专业主要岗位进行了调研分析,归纳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了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了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按照药品的形成和流通过程将学习情境进行序化(表1)。根据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过程管理规范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6],包括药品注册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处方调配等内容,力求与医药行业药事管理各方面实现一致性。本课程依据药学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以药学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兼顾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升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了34个学习任务(54学时):认识药事管理;药事管理体制;药品、药学、药师;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特殊药品管理;分类管理、基本药物、医疗保险用药管理;中药管理;药品标识物与价格、广告管理;新药注册;仿药、进口药、补充申请与再注册;药品生产企业开办申请;GMP认证;原辅料、包材采购、验收与检验;药品生产管理;药品入库、储存、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批发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储存、养护与出库、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零售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检验;药品储存、养护、出库与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房处方调配;仓库验收、养护与药品发放;临床药学工作;医疗机构制剂配置申请;原辅料采购、验收与检验;制剂生产;制剂入库、保管、使用。
3.3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以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对药事法规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序化教学内容,即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内容,例如药品经营过程监督管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见表2。
4 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
4.1 课程特点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特点表现为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法律法规更新速度很快。
4.2 学情分析
正确的学情分析是增加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7],本专业面对的是高中起点的专科学生,智能类型多属于形象思维为主,不善于学习陈述性知识,学习情绪化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高,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很低。但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乐于实践。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学生习惯了启发式教学;通过先导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药学基础,但知识仍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后续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服务于实践。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培养。
5 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基于上述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性地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5.1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品调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单元项目,以学生为主体驱动课程教学过程,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校内的企业资源和校外实习企业的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如在药品注册时引入企业真实的报批资料。在教学习药品调剂过程的监督管理时,在学生完成必备理论和处方调配技能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沧州市人民医院药房为平台,在药房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顶岗实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就业环境,感悟企业的职业道德,该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2 教学方法
5.2.1 案例教学[8] 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如在讲述药品管理法时,首先介绍一个相关案例,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板蓝根颗粒经某省级药检所抽检后,鉴别项目不合格,启发学生回答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该批药品如果检验结论无误应该属于假药还是劣药的范畴?从而引出假、劣药的概念;接着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质量部门负责人,在接到该不合格报告单后应如何处理该质量事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示学生应该首先对留样产品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符合规定,可以申请复验。然后提问学生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公司应该在自收到药品检验报告单后多长时间内提出复验申请?向何部门提出复验申请?复验时尚需提供哪些资料?对复验样品的来源是如何规定的?一系列问题均涵盖在一个案例内,紧扣学生思路,逐步导入本次新课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学习。
5.2.2 PBL教学[9]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方法特别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特殊药品时,首先给出几个问题:①品与麻醉剂的区别是什么?②品、与的区别是什么?③品和流失有哪些危害?④如何加强对品和的监管?使学习一直以问题为中心,为解决药学实践问题而学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思维得到启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5.2.3 情景模拟[10] 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进入职业情景,能更快地掌握学习要点。如在药品注册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注册人员,教师模拟注册管理人员;在药品生产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生产操作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物料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教师模拟GMP跟踪检查人员;在药品经营管理中,学生模拟销售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教师模拟GSP跟踪检查人员。通过模拟实践、情景再线,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5.2.4 学法指导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内容更新很快,我们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生部网址告诉学生,介绍在网站上下载法律法规文件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生时时关注两个网站新的法律法规文件。
5.3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见习、知识竞赛。我们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到药品的使用单位见习,边参观边讲解,非常直观,不仅易懂,而且记忆也深刻。通过知识竞赛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运用药事法规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该活动举办两届,学生均踊跃参与。
6 课程资源
6.1 师资队伍状况
本专业从事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工作的专兼职老师12名,接受由行业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在7名专职教师中,有6名教师有行业工作经历,具备丰富的药学实践经验,其中2名教师参加了药剂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项目《药事管理与法规》建设任务。
6.2 教材资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药事管理与法规》,该教材优点是与行业紧密接轨,但是与资格考试联系不够。因此,我们将题量丰富的执业药师考试用书推荐给学生参考使用。
6.3 案例资源
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资源建设中注重搜集和整理各种药事管理与法规的案例,包括文本案例库、视频案例库。案例内容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在以往的药学实践中实际遇到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是最好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兼职教师每年也提供了大量新的案例,案例库得以逐年更新。
7 教学评价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学生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90%)和实训成绩(10%)构成,均包括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两部分。过程性评价成绩包括阶段性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实践表现、实践报告完成情况等。期末理论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接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其中,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是通过听课反馈的方式,给任课教师给与评价,而行业专家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各岗位学生见习、实习以及就业学生的表现给予课程的评价。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建设建设,即以药事管理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托,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本课程建设实施几年来,效果良好,2012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药手段[J].黑龙江教育:高教教育与评估,2009,(1-2):112-114.
[2] 宫晓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J].大学教育,2012,12(1):83-86.
[3] 周巧英.“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 (2):136-137.
[4] 邓红华,黄秋霞.《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142-143.
[5] 杨世民.药事管理与法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2.
[6] 张丽娟,黄志艳,李建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 2011,(23):152-153.
[7] 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60-63.
[8] 祁秀玲,陈俊荣,,等.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50-151.
[9] 祁秀玲,陈俊荣,于永军,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66-167.
>> 产业升级环境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转化为职业人过程的时空范围的探讨 大商科背景下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探讨 企业视角的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 “二课”背景下经管类学生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构建 行业背景高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职业人视角下中职学生品质教育探讨 高职经管类课程教学电子资源的构建思考 “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经管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调查研究 谈高职经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就业的关系 高职高专经管类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管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 高职经管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设想 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 经管类实践教学中的沙盘模拟课程探讨 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换位思考”的运用探讨 探讨式教学在经管类核心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经管类学生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2011.
经管类专业有很多,专业不同课程也有所差别。
经管类专业的大学课程有:经济管理、涉外经济管理、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信息与科技情报、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学、科技经济与决策管理、世界经济学、企业管理、数量经济学、投资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经贸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市场管理、工业企业营销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防经济、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城市经济管理、经营管理与外贸、经营管理、环境经济、国际投资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代号
本科专业代码、名称
专科专代码
专科专业名称
考试课程
01
02
03
04
020101 经济学
02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3 财政学
020104 金融学
620101
财政
经济学
620102
税务
620104
国际金融
620105
金融与证券
620106
金融保险
620107
保险实务
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
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
620111
投资与理财
620201
财务管理
620203
会计
620204
会计电算化
620301
经济管理
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
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
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
620305
国际商务
05
030101 法学
690101
司法助理
法学基础
690102
法律文秘
690103
司法警务
690104
法律事务
690105
书记官
690107
检查事务(豫)
690201
刑事执行
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6-02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CHEN Shao-yan, KONG Xiang-hua, YAN Zhi-la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points of master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foreign languages, computer as well as network skills and related discipline knowledge, training one's managed capac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tively, consummating ability structure,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capability and predominating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to discuss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后设立的,是经济类专业中最具国际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之一。国贸专业是一门专门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有关政策法规,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1]。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贸易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医药公司、三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部门以及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等。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与其竞争岗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海归人员[2]。本人根据几年来对国贸专业的学习心得,在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上,谈些看法,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多筹码提些建议。
1 应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学好从事经济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例如宏观、微观经济学,定量化分析方法,管理知识等,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且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国贸专业的学生还应掌握其他例如外语、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学科知识。从专业特点来看,国际贸易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经济活动;对一个从事贸易的人来说,外语是支撑整个事业的支柱。不掌握外语知识,便失去了交流;而失去了交流,就像一个剑手抛却了利剑。这就决定了国贸专业对外语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把外语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国贸专业开设贸易专业英语,要求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等,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建议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笔试、口语水平,争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还要尽量考取更加实用的BEC、GRE、托福或雅思等证书,积极创造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杜绝“哑巴英语”现象。
一名优秀的贸易人员要求具备很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尤为重要。网络信息传递由于信息量大、适时、成本低而成为贸易人员获取市场行情、市场需求、建立客户联系、洽谈、成交以及履行合同的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迅速普及,电子报关、报验等甚至成为某些职能部门接受的唯一办公方式。因此,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积极考取省级、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网上贸易的专业技能,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愈显重要。
2 积极锻炼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与理工技术类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略显不同,经济类业务人员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这是由其专业性质决定的。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除对外洽谈、签约之外,在合同的执行阶段和内部的日常工作中,大量涉及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一些非常规性决策等管理性工作,而且通常要求业务人员独立完成此类工作。另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贸易人员,看你的电话本上有多少个电话号码,看你一个月内与多少人交往,便知道你能挣多少钱,此话虽显偏颇,但还是不无道理地表述了人际交往对贸易人员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里,国贸专业的学生们除了应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管理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在就业招聘中,在同等条件下,很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选择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其原因就在于此。
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锻炼。
3 完善自身能力结构,积极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
国贸专业的专业性质,还决定国贸专业的学生应懂得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例如应多参与文体活动,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因为文体活动不但可提高人体运动功能,改善体质,陶冶性情,锻炼毅力和耐力,还可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具备文体特长者还应积极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争取获得好成绩。又例如应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听经济、法律类的讲座,拓宽知识面。再例如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多做兼职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增添生活费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促使我们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且还可利用实际工作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使我们日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最后,尽量争取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科研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以培养自身科研思维和锻炼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多才多艺,对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只要全面做好迎接社会需要的准备,掌握多方面知识,具备多种能力,竞争力就能提高,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2):105-107.
高校生师比教师需求量教学工作量合格评估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了“内涵发展”时期,强调“质量立校”和“特色兴校”成为各高校追求的目标。合理的生师比,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办学效益的必要前提,更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我国高校生师比的现状
生师比的高低是教育的内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教育投资、人口基数、学校类型、在校生规模、班级规模、教师人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程度、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从宏观层面上看,难以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衡量所有高校。事实上,各高校在发展中承担的角色和目标定位不同,对教师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
1999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新建本科高校的生师比一再上升。如浙江省,1999年是11.55;2005年达到17.6的历史最高水平。为了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和保障教学质量,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规定,生师比的合格标准上限为181,限制招生的上限为221。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生师比短期内生师比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教育部考虑的这一实际,在本轮合格评估中将这一指标合格的标准确定为不高于221。
在本轮的新建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新建本科高校要使生师比这一指标合格,从理论上来说,要么压缩招生规模,减少在校生的数量;要么通过引进或外聘兼职教师来提高教师数量。对一个新建本科高校来说,多大的生师比是合理的呢?对于这一问题许多高校的管理者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而是根据教育部的上限要求,主观的臆造一个生师比。为了这个臆造的生师比而虚构外聘教师或是将本校非教学人员硬拉进教师队伍,从而达到降低生师比的目的。这样做即使评估过关了,但对于今后学校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一个高校合理的生师比是多少,应当进行科学地测算,不能主观地确定一个低于教育部要求上限的生师比。科学的做法是在保证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下,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生、专业规模的多少,科学地测算学校各类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师的需求量,从而确定体现自身特点的、合理的生师比。本文以我校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新建本科高校的评建工作有所帮助。二、高校生师比测算的基本思路
一个高校的生师比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找出一个通用的科学方法。但对新升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办学层次中只有本科和专科教育,教师也主要以教学为主,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教学。因此,当专业数、学生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班级的要求,就能计算出学校当年的教学工作量,然后按照教师工作量标准,便可测算出教师的需求量,生师比也就自然求得。
我校为了教学的方便,一个专业招生人数一般是按70的倍数来安排的,下面的分析中教学班按70人计算。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各专业基本相同,因此下面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经济管理系为例来分析。
三、依据培养方案核算教学工作量、各类教师需求量及生师比
(一)依据培养方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师需求量与比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文社科类专业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下面依据我校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计算一个教学班(70人)的教学工作量。我校本科培养方案大致包括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第二课堂等。根据我校现行的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的规定,现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教学工作量统计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没有考虑教师批改作业、命题评卷、辅导,以及个别课程的实验分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公共课为1006学时,专业课为2950(或2662)学时,总课时为3956(或3668)学时。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12.93或12.65。由于专业方向选修时,部分专业方向人数较少难以同时开设两个方向,按1.5个方向计算,专业方向课为432学时,那么专业课为2806学时,培养方案总课时为3812学时,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为12.79。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文科类专业中具有代表性,但对于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来说专业课的教学工作量将高于该专业的比例,因此两者的比例将小于上述比例,只有将全校所有专业全部计算才能得到各类教师的准确比例。
(二)按教学工作量计算院系专业教师需求量及生师比――以经济管理系为例
2012年6月,我校经济管理系在校生1776人,实际教学班27个,平均每个专业班为65.78人(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每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量仍按70人计算)。由于我校本科培养方案在总学时、总学分、模块构成要求的一致性,因此,经济管理系五个专业的工作量基本相同。下面该系2012年春季学期学生数和教学班数做静态分析。有关指标如下:
一个专业班每学期教学工作量平均为476.5学时(3812/8学期);
全系27个教学班每学期教学工作量平均为12865.5学时(476.5*27班);
一个教师每学期平均教学工作量为148.14学时(8.23*18周)(我校现行的教师工作量标准是:高、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周工作量分别为9、8、7学时,教师周平均工作量为8.23学时[我校高级职称(含按高级职称计算工作量的博士)教师比例约为35%,中级职称的教师(初级职称的硕士工作量按中级职称要求)约为65%,8.23=9*0.35+8*0.65]);
全系每学期教师需求量平均为86.85人(12865.5学时/148.14学时/人);
满足经济管理系教学需求的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分别为22.91和63.94,即不少于23人和64人,那么,经济管理系的生师比为20.411(177687)。经济管理系现有专业教师如果少于64人,可根据要求外聘部分兼职教师。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一般理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总学时要高出人文社科类专业200~300个学时;如果再考虑理工科专业实验分组、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实际总学时将会高出文科专业约500学时,按上述方法计算,全校的生师比将是19.841(按两类学生、专业各占1/2计算)。下面将是根据调整后的情况计算的我校各类教师的数量与比例,见表2。如果将教师批改作业、命题评卷、课外辅导、教育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非假期期间的科学研究等工作均考虑在内的话,一个高校的生师比不会高于181,教育部关于办学条件中关于181为合格的要求是科学、合理的。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按照教学工作量和教师工作量标准计算一个高校的教师需求量和生师比是科学合理的。在本轮合格评估中,按上述方法,一个高校可以计算出各个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量,然后根据教师工作量标准和在校学生数计算出本校的生师比,以及各类教师的需求量、各个院系的生师比,外聘教师数量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生师比的政策选择受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目标定位、高校性质、师资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各教学环节的加强和深化,及研究生教育的开展,生师比也必然会由现在的高位向低位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实际生师比一般较高,在评估过程中不能根据评估指标的要求主观地确定一个生师比,而后让个教学院系去盲目的外聘教师,从而达到降低生师比满足评估要求;应根据本校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计算出应有的工作量,再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和学生人数计算出本校的合理的生师比。虽然实际的生师比大于评估指标的要求,但通过科学的核算,至少学校知道合理的生师比应该是多少,从而引导学校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引进计划和外聘教师的数量,向生师比181合格水平靠近,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昊.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师比的实证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