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审计的重点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关联方;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审计
一、 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呈现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之势。由于上市公司内部交易事项的需要,同时伴随着关联方关系的出现和关联交易的产生。因此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和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
在上市公司的经济交易事项中,实际操作的关联方交易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高风险性和不公允性。概括来讲就是,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以违背市场竞争的不公允的价格为基础,同时不易被审计人员察觉和发现,而一旦出现非法的关联方交易便会对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营的经济秩序、国有资产和国家税收、上市公司经营者和投资者甚至是股东及广大股民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对于和上市公司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注册会计师而言,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对审计风险、审计质量和审计程序产生的影响更是重大和不可忽视的。
二、 上市公司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作了如下规定:在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管理中,如若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实施重大影响,便可将其定义为关联方;如若两方或多方受同一控制,也可以将其定义为关联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是指,无论是否收取价款,发生在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之间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行为。当然,国家允许上市公司合法且充分披露的关联方交易,审计并不需要关注企业的每一笔关联交易,只需要对重大关联方交易予以充分关注。
从以上关联方及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概念的分析中,我们不难推测出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具有的以下三大特征。首先,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是一种高风险的特殊交易。其次,关联方交易是不公允、非市场的交易。由于关联方之间有着相互牵制的利益关系,决定了关联交易无法在正常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交易和竞争,交易价格有失公允性。最后,关联方交易其实是一种主体特定且合法,而客体多样的交易活动。
三、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内容
(一) 关联方交易审计的概念
概括而言,关联方交易审计是对企业关联方关系的判断,以及对企业关联方交易业务进行的审计。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关联方交易的价格、原因、能力和关联方处置方案等各方面进行审查,从而确定企业关联方交易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在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进行审计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审查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是否依法进行;审查上市公司提供的与关联方交易有关的财务报表、各项合同、资产清单等是否是真实可靠的;检查验资评估活动和验资报告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等。
(二)目前条件下关联方交易审计的侧重点
在实际工作的审计中,对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的准确判断是进行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第一步。在当前条件下的关联方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在着手审计一所上市公司之前,首先对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做一个了解,特别是有众多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因为关联企业众多,要事先判断可能存在潜在关联方和潜在关联交易的情况。然后,在开始实施审计程序时,审计人员全面了解整个企业的规章协议等内容、当前主要的业务方向和企业今后发展策略等问题,从而分析可能产生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的可能性。同时在判断识别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时保持审计应有的独立性和职业怀疑。
为了避免被审计单位认为对注册会计师已识别的关联方交易只有披露即可的态度,审计人员也要重点检查已确定的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是否充分,否则也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造成巨大的消极作用。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发生关联方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上市公司在涉及关联方交易的地方尽量不披露,对报表使用者造成误导,不能真正意义上的看清企业的真实交易状况,这严重影响了关联方交易的公开性。因此注册会计师会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检查:一是,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交易是否全面,避免出现对关键的关联交易不做重点披露、避重就轻的情况;二是,对于涉及关联方交易的重大事件没有披露,从而报表信息使用者误解,影响经济决策。
这严重影响了关联方交易的公开性。因此注册会计师会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检查:一是,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交易是否全面,避免出现对关键的关联交易不做重点披露、避重就轻的情况;二是,对于涉及关联方交易的重大事件没有披露,从而报表信息使用者误解,影响经济决策。(作者单位:辽宁省边防总队大连湾边防检查站)
参考文献:
[1] 张洁琳. 关联方交易及其审计风险防范[J]. 财会月刊,2010,(28).
[2] 张丽艳,路世昌.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及其审计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大而粗,缺乏指导意义。在实际实践中,有的审计人员将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直接复制审计实施方案中,未能有效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使得形成的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看似很全面,但实际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审计实施,针对性不强。而且过于全面的方案,在实际审计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审计质量检查中,往往会存在没有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执行而影响审计质量评价的情况。
(二)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不突出。突出审计重点,预测审计疑点,有利于审计人员迅速、准确、有效地发现问题,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方法。但有些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罗列,重点不突出,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三)没有针对具体审计事项,制定获取合理、充分的审计证据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执行具体审计实施所需要的时间;或者指定的步骤和方法操作性不强。
(四)宏观分析意识不强。审计的目的既要促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还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分析,发现宏观管理中的问题,为党政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制作审计实施方案时就要结合被审计单位情况,对相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为审计中深入挖掘这些问题提供指导。
二、审计实施方案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按审计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凭经验审计,随意性大。审计实施方案一经制订,没有特殊需要调整的情况,就应该照章执行,以期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避免走弯路。但在审计实践中,往往正式开始审计后,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搁置了审计实施方案,完全是结合审计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工作,审计重点选择、人员分工、时间进度安排等方面都处于随机应变状态,有时甚至偏离主题,导致重点不突出,不能很好地实现既定目标。
(二)审计过程中未能按规定进行方案调整。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往往只根据审计项目的客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审计思路、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和审计分工,但具体的调整过程和内容并不在实施方案中及时反映,审计过程中对实施方案基本是置之不理,更不会按照程序要求及时修订方案并认真执行,只是在审计结束后整理归档时才按照最终审计报告对实施方案予以调整,也不经过任何审批手续。
三、科学编制和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的措施
(一)深入细致进行审计调查了解。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性质、组织结构、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财政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情况。调查了解时可以书面或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制度,观察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场所、设施,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以使调查了解的内容更详实。
(二)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可操作性。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该牢牢把握立足全局、突出重点的方向,尤其是要突出重点。一是对审前调查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初步测评,排查内控薄弱环节;二是可以充分利用以前审计成果,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多发点。三是查阅与被审计单位行业、性质相同的单位的审计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进行横向对比,发现共性问题,作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重点内容。
1.深入开展调查分析,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我们应当深入地学习、研究相关部门的基本情况,从它们的职责范围、发展目标、资金结构、现行的政策措施以及面临的主要矛盾等入手。同时,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时期开展分析,进而积极地把握部门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需要重点审计的领域、项目和资金,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年度工作计划。2.高效整合审计资源,开拓创新审计方式。一是加强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经济责任等审计内容的相互结合,探索、完善审计成果共享的途径和方式。二是注重保持工作的连贯性。坚持对特定项目开展持续审计,从时间纵向上反映有关情况。三是注重构建审计对象的关联性。对不同部门管理的投向一致、内容相近、具有可比性的项目资金开展审计,提炼出相应的审计成果。四是根据不同的审计任务要求,灵活安排专项审计调查和跟踪审计项目,充分发挥两者的宏观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二)审计实施阶段
1.切实强化审计实施方案的龙头作用。要把方案当成审计实施的“路线图”,防止出现方案缺乏实质性、针对性内容,不具有指导意义的情况。特别要防止方案的执行与编制脱节问题,坚决杜绝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和凭经验办事的情况。2.突出审计重点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抓手。面对行业各异的审计对象,在项目规模大、时间跨度大、审计难度大的情况下,必须紧抓重点内容、重点环节、重点资金,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低效松散、偏离主题。3.增强案件线索意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要注重发挥审计监督全面性、经常性的职能优势,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和发散思维方式,把握本质,揭示全貌,严谨细致,一查到底,更加有效地发挥在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4.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的应用水平。审计人员应当进一步树立信息化意识,积极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管理全貌,采集相关的财务和业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挖掘、整理,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审计思路、审计方式与计算机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审计成果利用开发阶段
一、严把政策执行关,坚持依法依规到位。该局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严把政策执行关,把工程项目建成为民心工程、效益工程、廉洁工程。一是严格审查招投标程序的执行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严格审查确定招投标人、编制招投标文件,把握招投标文件与中标合同的实质内容,除审查工程项目招投标资料编制内容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外,还重点把握其实质性内容,认真查看投标文件是否与中标合同保持一致;严格审查招投标人之间的关系,根据招投标容易出现串标、围标现象,挖掘线索、了解招投标人的股东结构、投资比例及其变化情况,查看招投标人之间或者投标与投标人之间的重要协议和资金流向,审查评审委成员的背景与资格。二是严格审查合同约定的执行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严格合同约束,建立健全合同底线分解制度、定期工作报告制度、工程项目变更管理制度、合同总结评价制度,认真规范合同文本内容,杜绝合同转包和违法分包等现象。三是严格审查项目预结算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严把工程项目预算关、签证手续关、工程质量关、价格材质关、定额套用关、取费标准关、项目效益关,促进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严把审计程序关,坚持监督监管到位。该局坚持阳光审计,认真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监督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的有关单位,有效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一是政府投资送审项目审计由业主单位直接送审向业主单位交重点办审核复核后送审计局审计转变;二是政府投资签证项目审计由事后审计向审计局派人到县重点办全程跟踪审核,经重点办、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特派员、纪检特派员签证后送审计局审计转变;三是政府投资资金审计由以工程核减审计为主向工程建设程序、制度管理、财务决算审计并重转变;四是政府投资对象审计由以建设施工单位审计为主,向既审计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又注意延伸到设计、采购、管理等其他相关单位转变;五是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由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兼顾并突出效益审计转变;六是政府投资问题审计由查违纪违法问题为主向查违规问题,最大限度地规范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转变。通过内部监管、社会监督,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质量。
三、严把外聘中介关,坚持制度规范到位。该局坚持用制度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防范力度。一是建立中介委托摇号制。委托县财政采购办和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网上公开报名、专家公开审查、公共资源中心公开摇号,录用了10家实力较强、资质较高的中介机构,且每个项目委托中介审计都经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摇号确定。二是建立项目中介约谈制。对500万以上项目,实行分管领导定期对项目主审和聘请的中介机构负责人就项目完成时间、质量要求及廉政纪律进行约谈。三是建立重点项目全程二审制。对1 000万以上的重点项目实行二审,在一审的基础上,从聘请中介机构库中随机抽取二审单位实施。四是建立二审费用一审支付制。即项目中介二审过程中核减率较大产生的相关费用,由一审实施单位支付,将核减空间压缩在一审过程中。五是建立在手项目限时限额制。规定中介机构库存项目数额,避免大量项目同时滞留在某一中介机构。六是建立审计质量考核淘汰制。制定聘请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按年度进行百分制考核,实行末位淘汰。七是建立重大项目跟踪负责制。对政府投资2 000万元以上项目,在聘请中介审核的基础上,该局固投组分别进行跟踪审计,严防审计风险。
四、严把项目变更关,坚持审计内容到位。该局注重政府投资项目设计概算、施工图、合同价、工程量清算、工程结算等内容的审计,认真把好图纸变更、工程量增减和隐蔽工程结算关。一是注重审计项目概算的合规性。重点审查概算所列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建设项目前期决策批准的项目内容、项目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立项批文的标准、各项费用是否发生、计价依据是否合规、费用之间是否重复计算以及投资额是否控制在批准的投资范围内。二是注重审计施工图预算的正确性。重点审查所编预算与施工图纸是否一致,查证各项计算是否与有关规定一致,是否有虚假或错漏,验证其可行程度,检查各分项工程是否完整无缺和预算量、计价、计费是否真实、准确。三是注重审计工程项目合同的合法性。重点审查合同范本是否规范、签合同人与投标人是否一致、各项约束指标政策是否遵循了依法、公平、公正原则。四是注重审计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重点审查标底的编制是否符合国家清单计价规范,工程量清单项目中的费用与清单外费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项或重算现象。五是注重审计工程结算的真实性。重点审查前期、中期、后期结算方式是否合理控制了工程造价,合同付款方式以及可调价的调整因素是否合理,计算单位工程经济指标是否与该地区工程造价指数相匹配。
关键词: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一、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现实需求
2011年7月7日,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审计署决定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以及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实行“关键岗位重点盯防”。会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指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审计对象尚未实现全面覆盖,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全面展开。今后,在对各级领导干部全面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审计署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三项重点:一是突出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二是突出关键岗位,加强对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三是突出重点事项和重点资金,加强对管理、分配及使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部门、单位和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我国的经济工作岗位众多,其中不乏管理、分配及使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关键岗位。这些岗位在经济监督上容易被忽视,导致这几年出现了一些案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关键岗位的部门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很有意义。
二、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用认识不足
某些审计人员认为只对达到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才有意义,对级别较低的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毫无意义;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对免职和因其他原因离开工作岗位的部门领导干部作用不大;审计过程中只偏重于审查家底经费,查看与经费收支有关的账目,对其他的经济活动缺乏监督力度;一些人事部门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看作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考核,在部门领导干部提拔、调动、免职和因其他原因离开工作岗位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不能客观地分析运用审计结果。对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模糊,造成相关人员思想难统一,给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增加了不应有的阻力。
(二)先升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展开
一些单位在部门领导干部升任更高一级职务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种情况在现实中的普遍存在,使审计工作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如实反映其任职中的情况和问题,将违背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该同志的升任已成事实,且担任了更高的职务,将对审计工作不利,审计结果也起不到为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作用;充其量只能起到反映情况,摸清家底的作用。
(三)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制定不健全,结果难运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提升、调动、免职三类即将离开原岗位的负有经济责任的有关干部。由于这三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审计的内容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而现行的审计制度在审计范围、程序、内容和结果运用等方面没有明确区分干部离任的不同情况,在实际操作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各方的风险责任等方面也没有具体区分这三类情况的规定。导致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对提升的干部按规定的内容审计外,其他情况审计人员只是凭主观感觉和一些经验,导致审计内容不规范,审计结果运用效益差。
三、完善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认清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1、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正确合理考核干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用大量的数据、详实的资料反映部门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的工作情况。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可通过审计结果,正确评价干部。一方面为合理、正确使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为正确评价免职、退职的干部提供科学依据。
2、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即将离任的部门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对违法乱纪、贪污腐化行为的抑制,可以促进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改变某些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观念,对部门领导干部既是一种预警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能促使干部在任职期间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和廉洁自律的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
3、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接任人的工作顺利开展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如实地反映干部在任职期间内相关的资产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这将给接任人尽快适应工作、搞好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接任人可以通过审计资料全面了解新单位的家底及情况,总结借鉴前任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吸取出现问题和失败的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
(二)着力提高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真实性
1、选择合适的审计时机
采取“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办法,再决定某部门领导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相关职务,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后,由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审计结果,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任用。这样可以避免被审计对象利用职权进行干扰,打消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有利于掌握真实情况和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有利于审计机关作出真实准确的审计结论。
2、探索创新审计方法
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时间紧、内容多,审计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真实性,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的完成。一是与预算执行相结合,从银行账户入手进行审计。二是审计查账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部门领导干部的审查离不开审计查账,同时也可以采取其它审计调查方法。三是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在被审计单位自查的基础上,要求被审计单位被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同时也要求被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作出承诺。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
3、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1)审计评价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用实际工作业绩与预定的可考核目标对比的方法来评价被审计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被评价对象主观努力所不能够控制的影响其工作业绩的客观因素。
(2)应进一步明确提升、调动、免职三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以便审计人员在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区别对待,达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3)改革失误和要区别对待。改革失误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导向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而非个人主观过失所造成。是指某些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侵害国家利益,致使国家和公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审计人员要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区别两者的情况。
(三)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评价体系
1、科学确定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制定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结合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情况,以任期审计评价内容为基础,可以将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归纳为经济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两个方面。
2、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很难达到客观、公正之目的。应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为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应主要运用计算机处理,人工输入标准及其审查结果,靠系统测评。
3、统一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基数指标法、绩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所依据的标准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最终定位到干部任免的关键问题,评价结果要求准确、统一。为此,要统一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从诸多审计评价方法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来作为统一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林钟高,龚明晓.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一是继续坚持完善以前好的做法,采取公证审计和跟踪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在公证程序性审计中由于时间限制难以查深查透的问题和未能延伸审计的单位,可不受公证审计报告期时间限制,扩大到跟踪审计中进行,跟踪审计中揭示的重大、敏感问题,及时发出审计建议书督促整改,并在下一年度公证审计报告中反映。二是对于情况复杂、投资额大的项目,探索推行“一年审多次,多次审一年”的方式,保证审计覆盖面和审计深度。三是积极探索同类项目审计。学习借鉴审计署外资司经验,对执行面广的“伞型”项目,在抽调参与审计的设区市之间开展同类项目审计。统一工作方案:审计目标、内容和重点;统一审计实施:进度、信息动态、沟通协调;统一审计成果利用:审计处理、审计报告。通过同类项目“三统一”方式审计,切实做到重点突出,方法明确,进度一致,使审计更有深度和可比性,进一步提升审计成果。同时,开展同类项目审计,还有利于加强对市县审计机关外资审计业务指导,锻炼队伍,培养外资审计骨干。四是积极探索外资审计与项目单位内审自查相结合的外资审计新模式。制订内审自查方案,明确自查内容重点,对自查单位重点抽查,确保效果,进一步提高审计覆盖面,防范审计风险。
二、认真贯彻外资审计新规范新指南
2012年审计署重新规范了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报告格式和内容;修订了外资审计指南。审计署专门出台国外贷援款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和考核办法,连续3年开展全国外资审计质量检查。省审计厅也出台加强审计业务管理12个办法。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折不扣贯彻执行。要进一步明晰审计思路,深化审计内容。坚持全面审计。既要审计国外资金也要审计国内资金,既要审计项目执行、项目建设也要审计项目管理,既要审计资金使用也要审计项目建设质量,既要审计项目部分也要审计非项目部分,既要审计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情况也要审计遵守国外贷援款协议情况,既要审计财务问题也要审计绩效问题,坚持突出重点。外资项目审计范围是既定的,项目是明确的。年年审,不是简单重复,要关注重点,抓住关键时期、环节,有所突破。要坚决贯彻“内外一致,如实披露”原则,审计发现的所有问题,坚持全面、如实对外披露,依法作出审计处理,维护审计的严肃性。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审慎处理,防范风险。
三、进一步推进外资项目绩效审计
近几年我们重点选择交通、水利、林业行业的外资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并采取将绩效审计与公证审计、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关注每个外资项目的效益情况,探索绩效审计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实践的同时,认真总结近几年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经验,撰写外资项目绩效审计案例,在全国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参与了审计署外资项目绩效审计课题研究,推动了我省外资项目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方向。“十二五”期间,审计署、省审计厅对绩效审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审计署外资司出台了国外贷援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案例。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指标体系,借鉴外资项目绩效审计好的做法和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按照“十二五”规划期间,重点开展涉及环境、民生和可持续发展外资项目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每年至少选择一个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同时投入更多力量,在外资项目公证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扩大绩效审计比重,拓展外资审计空间。
四、进一步加强外资审计成果综合利用
外资审计在这方面有优势:外资项目涉及多个行业、领域;每年审,是典型的跟踪审计;项目建成后要还贷,最适合开展绩效审计。我们要利用优势,体现外资审计的成果。每年可以选择一个行业,或确定一个专题,归类、汇总一些情况和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写出有份量的审计信息和综合报告,上报审计署和省政府,为宏观决策服务。
五、进一步加强外资审计能力建设
1 绩效审计的历史
绩效审计的概念来源于发达国家1940-1950年间,在这个时间欧美国家已经开始进行了绩效审计的工作,并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实现了财务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共同发展的一个全新局面。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效实际的地位不断的上升,有些政府已经把审计的核心工作转移到了绩效审计上,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也把绩效审计放在了审计工作的核心位置,在技术审计的过程中,开展审计工作的国家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国也是较早一批接触到绩效审计的一批国家,但是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发展较为缓慢,绩效审计仅仅应用到了发达地区和一些公共资金的管理上,还不足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新型审计工作的要求。
2 绩效审计的目标
绩效审计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发展的特殊的审计方式,审计工作通过技术手段验证生产活动是否达到了活动的期望值,审计工作中任何审计目标都有相对明确的审查目标。这是审查的前提的条件,必须有目标才会尽心审查工作。我国现在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共自己浪费严重,国有资产流入国外和民间等,在审计的工作中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根据资金成长的要求,采用绩效审计是财政工作具体和人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财政审计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5个要点:
第一、需要健全相应的绩效审查的基础建设,强化资金的内部管理,通过资金的透明性。
第二、以审计财政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规范财务管理,提高审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三、利用绩效审计的手对岸揭示财政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现象,才发挥资金管理的游戏,提高资金的审计力度。
第四、提高应评价系统为核心的审计方法,利用财政资金的绩效作为引导,把大量的资金引入更好的收益中,发展资金得做用,提高资金的利益的尽可能的放大。推动资金的良性发展和增收。
第五、以服务的最终的目的,绩效的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是对资金的服务制度,通过对资金的审计,为我国的资金的持有者提供合理的资金决策依据,在资金的管理上,与绩效设计工作相互帮助。利用审计的功能,为企业提高资金的效益,同时资金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体现在评价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实现程度,即通俗的将就是坚持政府投入资金是否有效利用,支出效率是否高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也是考核政府的重要依据。经济性评估反映政府树立成本的意识,节约开支,用有限的资金多办实事、好事;效率性评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比;效果性评估反映工作最终结果,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成,人民和社会是否满意。因此,审计机关应当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
从我国实施情况看,财政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公共资源支出经济性审计阶段,即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应立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掌握影响公共资源支出绩效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财政绩效审计,围绕“经济性”,重点放在财政资金的节约上。二是全面财政绩效审计阶段,即提高阶段。该阶段要在“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审计国情的财政绩效审计制度,将初级阶段的无体系财政绩效审计发展成为适应中国审计体制的全新绩效审计模式。三是升华阶段即基于提高阶段的全面的效果性财政绩效审计。中心内容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绩效,最终体现财政支出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吻合性或接近度。
3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财政审计是考核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估一个政府的绩效,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求。在目前的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管理的重点在于财政支出,那么,财政审计就必须研究财政公共支出,针对公共支出的内容和特点有重点地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我国财政公共支出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调节领域支出,重点解决各地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问题;二是公共投资领域支出,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自然垄断产业,高风险、高技术产业,农业这种弱质和有风险的产业等。
在上述财政绩效审计内容中应该确定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以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为审计重点。实施行政运行成本审计要关注与运行成本相关的事项进行审查,科学系统的评价绩效性,并拓展到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将绩效审计的成本转化为管理的成果,抑制行政运行成本的超计划增长。二是以财政支出管理为审计重点。要始终坚持“管理出绩效”的思想,实现由最初规范财政部门自身行为到促进财政转变以支出管理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配套财政管理制度的目标。
澳大利亚对政府绩效审计非常重视,民众对审计报告关注度高,维多利亚州审计署每年都要安排30个以上的绩效审计项目。如2011年安排了29个主要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政府部门、企业和基建投资项目。其确定项目(选题selecting topics)必须向全体选民公布,征求意见。选题来源一是议会年度安排的重要资金项目、二是度高的事项及部门、三是议会认为政府实施的重点项目执行情况。议会和审计署对选择项目有周密的程序,平时大量收集数据并相互比较和筛选,并对潜在选题在审计署内部就其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自由和充分的讨论,并与相关部委沟通、反馈。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提高审计公告力度
1.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库。澳大利亚的审计机关在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审计机关本身不规定评价标准,不设计评价指标,一般通过数据分析和采用各行业各部门现有的技术标准或指标进行评价,以保持审计评价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目前,国内的绩效审计评价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寻找合适的评价指标。很多行业有自己的评价指标或已制定的技术标准,但在审计机关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时,审计人员因不熟悉该行业的情况,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指标,对于该行业是不是已有技术标准也不清楚,因此审计机关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库。指标库对国内所有审计机构开放,绩效审计人员可以按照需要到指标库里寻找和选用,这样能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2.加速审计报告公开进程。澳大利亚经验告诉我们,公开审计结果,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的绩效和改进情况进行监督。以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审计经验,我国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例如: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
二、突出绩效审计选题,围绕社会关注热点
在澳大利亚绩效审计过程中,预备阶段就是进行绩效审计的选题,确定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在选择审计项目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预料可以通过审计在提高责任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最大程度地增加其价值的行为;二是在可获得的审计资源限制下保证适当的覆盖面。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的实际,在选题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突出重点。开展绩效审计应注意突出重点,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共管理中的难点问题,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问题的审计,如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有很大影响、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资金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公共设施、专项资金等。对这些重点领域,绩效审计要有针对性地切入,统筹兼顾,并区别轻重缓急,及时反映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府加强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服务。
二是要明确目标。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因此,在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事先考虑到所选项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能否通过绩效审计得出明确结论和提供管理建议,并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从而实现增值且能获得预期社会经济影响。因此,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被审计单位利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项目。
三是要考虑实际。在考虑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可操作性。对绩效审计环境和基础条件不具备的项目,不能轻易被列为绩效审计项目,如:由于部门单位职能不清、项目或资金预期目标不明确而可能导致难以进行绩效评估的;审计取证范围和资金涉及面过宽、缺乏被审计单位合作支持、数据获取和分析难度过大的;审计研究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过强,而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综合分析管理能力等还比较欠缺,又没有外部专家的技术支持的;审计机关不具备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在项目实施时间上有苛刻限制等等。
三、积极转变审计理念,努力探索审计方法
澳大利亚的政府绩效审计启示我们,要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转型,必须更新理念,拓展绩效审计的方法。
1.在审计内容上:从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内容来看,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我们应该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然后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确定目标、范围、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效益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