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低碳经济基本特征

低碳经济基本特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低碳经济基本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低碳经济基本特征

第1篇

一、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义

“低碳生产”,译自英文为low carbon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缩写为LCM或LCP,是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而言的。依据我国第一次(2004)、第二次 (2008)经济普查结果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分析,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大中型企业聚集于工业行业的特点十分突出。分布于冶金、电力、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和化工等工业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以其极少的数量不仅贡献着较大的经济总量,而且消耗着大量的能源、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工业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始终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全面推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促进其由传统的线性生产模式、末端治理模式等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现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以电解铝生产为例,我国目前年产电解铝产量约1300万吨,全年仅电解铝生产一项就需耗电约1950亿度,约合300兆瓦发电机组74年的发电量。如果通过加强管理、改进设计、引入先进技术节电1%,全年电解铝生产就将节电19.5亿度,依火力发电1亿度约需消耗3.39万吨标准煤计,不仅可以节省约66.11万吨标准煤,而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8.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3万吨。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 从工业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并依据强制性、市场性、自愿性环境管制以及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角度,探索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机制和途径,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体系形成 基于“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平衡”的思想,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探索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实现途径,有助于推广节能技术,并通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与低碳技术,促进我国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低碳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特征与实现途径

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相比,低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应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基本特征

(一)低能耗 工业生产中的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两部分。前者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煤、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消耗和电、煤气、蒸汽等二次能源消耗;后者是指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厂房等在其取得或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两者之和称为全能耗。产品生产的全能耗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在全面研究能源消耗、实现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问题时,应同时考虑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既要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又要千方百计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充分发挥设备、厂房的作用,使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间接能耗最低。低能耗既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又是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低碳排放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低碳排放,即努力降低或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必须是低碳排放的生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低碳生产,也就失去了低碳生产的意义。低碳排放可以分为“相对低碳排放和绝对低碳排放两个方面”。前者基于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效益原则而言,如果生产过程中单位碳要素投入带来经济利益的相对增加,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幅度低于生产产出(可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总值或销售收入表示)的增长幅度,则可称为相对低碳排放;后者则强调一定时期内一个企业碳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然而,即使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实现了相对低碳排放,由于过度追求生产发展,碳排放总量依然可能大幅度增加,从而无法遏制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因此,低碳排放不应仅是相对低碳排放,而应以整个国际社会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为目标,在相对低碳排放基础上实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绝对低碳排放是低碳生产的基本特征。

(三)低污染 “在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能源使用和工艺排放,其中约有36%来自工业;而在工业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中,钢铁、水泥、塑料、纸和铝等5种主要原料的生产排放占到了56%以上。”实现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即通过不断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会使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得到明显抑制。

然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论是降低能耗、还是减少碳排放,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做到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是持续不断地降低全能耗以及碳排放的改进过程。因此,应该基于“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平衡”的思想,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探索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实现途径,具体包括:减少碳源排放;提高机器、设备的能源效率;减少浪费,主要指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时间、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杜绝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等;有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减少排队及等候时间、生产优先等。

三、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综合成本效益是指为实现低碳生产而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与取得的各项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工业企业实施低碳生产的综合成果的体现,包括经济效益(主要指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指资源、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并且可以从企业内、外部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一)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经济(或财务)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经济(或财务)效益分析主要指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低碳生产成本与收入的比较分析,通过计算为组织实施低碳生产而发生的费用增加或节约额以及资源有效利用而增加的收入额进行经济效益或财务效益分析,其结果表现为企业会计利润的增加或减少。

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实现低碳生产的财务成本包括:为组织实施低碳生产而发生的教育、培训费用,以Cj表示;低碳技术研发费用,以C d表示;采用低碳生产新工艺、新技术而发生的设备购置或改进成本,以C p表示;低碳运行费用,以Cr表示等。

内部财务成本C为:C=Cj+Cd+C p+Cr。

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实现低碳生产的财务效益或收益包括:由于水、电、汽等各种能源节约而降低的费用,以Re表示;由于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而节约的费用,以Rg表示;由于有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而节约的费用,以Rm表示;由于废弃物回收、重复利用而增加的收入,以Rw表示等。

同理,内部财务效益R表示为:R=Re+Rg+Rm+Rw。

则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经济(或财务)效益ΔP=R-C。

对于通过改进工艺、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以及合理组织生产等方式实现的低碳生产而言,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财务成本与收益容易区分、便于计算分析。例如,在电解铝生产中,通过运用新型生产技术、加强综合管理水平延长电解槽的使用寿命就可以大幅降低电解槽大修费用。对于拥有172台的306kA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年产14万吨铝锭的电解铝厂而言,每次、每台槽的大修理费用大约100万元,未改进前槽生产寿命为1000个槽昼夜左右,在技术改造将其使用寿命延长至2000个槽昼夜的情况下,则每一年内可节省的修理费用为:(365/1000-365/2000)×100×172=3139(万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逐项计算,即可得出企业一定时期内实现低碳生产取得的经济效益。

对于实施低碳设计、低碳施工、低碳生产的新建企业来说,其成本效益或经济效益分析则可以通过不同模式下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对比来进行。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社会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社会效益是指实现工业企业低碳生产对社会所作出的综合贡献,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外部效应,主要包括:各种能源、资源消耗量的减少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低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在当前能源、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两者都体现为正外部性而使外部社会成本降低。

(1)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节能、降耗情况分析。工业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而使能源、资源节约的分析可以采用技术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从多方面进行。以电解铝生产为例,按照当前铝行业普遍采用的冰晶石-氧化铝熔融盐电解法,其能源消耗主要取决于平均槽电压(V平均)电流效率(CE),电解生成1千克原铝所耗费的电能计算公式为:

式中,A表示生产作业系统中一整套机器(1,2,....φ), 代表机器的最大编号;B表示一整套产品(1,2,...,N),N代表产品类型的数量; E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所使用的能源系数;δ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所使用的剂系数;C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消耗电能系数;S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的完工时间:Pj表示在j机器完工产品需求量;L表示生产设备每加工周期所需剂;E表示生产设备每加工周期所耗电能。

(2)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碳减排情况分析。工业企业可以通过绘制生产流程图、划定系统边界、确定优先顺序以及数据整理等步骤,构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低碳排放计量模型,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准确地测定与计量,它是加强碳排放限额管理和控制、实现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工业企业的碳减排情况分析主要有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分析。前者也称最大最小值测试,用以测算参数发生最好和最差情景时的碳排放水平,计量思路及过程较为简单。后者可通过附有该分析的软件包或专业的寿命周期分析(LCA)包来完成,通过确定并输入每项参数的概率密度、分布类型(如正态或对数正态)、具有可信度的输入值上限/下限以及相关系数等,经过多次重复的计算过程,可以得出不同生产状况下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全面了解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碳减排情况。

以年产14万吨的我国某电解铝厂生产情况为例,参照情景分析方法,并将电流效率(CE)统一取值94%,开工效率按照全年不间断运转(即开工效率为100%)计,采用直流预焙槽,综参考文献:

[1]王君:《中国微小企业融资进展与前景》,《银行家》2007年第10期。

[2]潘家华、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哲学;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8402

1 低碳及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目的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起相互理解的桥梁。低碳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实际上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解决长期以来高碳排放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可持续的影响,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3种情形,第1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2种情形是零排放;第3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3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潘家华研究员指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有多种方式来实现发展,而每种发展的路径、速度和规模会受到一定硬性约束。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为了指导低碳经济实践,建立概念与政策之间的联系,必须设立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

在21世纪,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给多数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困难,研究生态价值观,对于理解哲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国加快科学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

2.1 生态观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低碳经济体现了关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解”的真理性,对于人类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我国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哲学基础来自于的生态自然观。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问题尚未凸显,马克思并没有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深刻预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价值,形成了的生态价值观。恩格斯曾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以免进一步“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包括,人与生态环境同生共荣的价值理念;为全人类长远发展谋福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价值标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与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前提就要尊重客观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同样人类要达到与自然地和谐就要尊重客观规律。

2.2 科学发展观与低碳经济

面对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现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和发展观,进而找寻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自然观的实质,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被发展的客体,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将会给人类发展的前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环境哲学正是在这种生存危机境况下人们不得不考虑“人如何才能在自然界自处”的严峻情势下形成的全新的“生存智慧”。

在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中,不仅包含主客体关系,而且还包含整体与局部、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自然界是系统的整体,而人不过是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局部的要素而已。从逻辑上说,系统整体之中的局部要素不可能成为系统整体的主体,因此人不可能把自然界系统整体作为他的实践对象,人只能作为自然界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要素在系统整体规律的决定下参与整体的运动。在人与自然界整体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绝对限度。这就需要在超越自然的同时担负起对自然的责任,建立起超越与责任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观。

2.3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的继承与发展,是把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协调好气候目标与发展目标的可能途径,在工业化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人类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从长期的发展目标看,低碳经济和中国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众所周知,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其倡导的是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满足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问题需求和相应的碳排放权利,这与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度一致的。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在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征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能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3 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科学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1 发挥碳汇潜力

碳汇是指任何能够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碳汇林”和碳捕获与封存。发达国家的土地利用已基本定型,碳汇的潜力较为有限。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历史上毁林和植被破坏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增加造林来增加生物碳汇,具有相当可观的潜力。“碳汇林”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其规划和建设都要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相一致。

3.2 倡导低碳化消费,抵制奢华浪费

(1)推行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2)推行绿色交通,即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绿色交通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将绿色交通理念注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之中,研究城市的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土地使用和轨道交通系统两者协调发展。这种理念是三个方面的完整统一结合,即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

3.3 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着过度依赖煤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应为:逐步降低对消费比重,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中国一贯以节能作为能源领域的优先工作,今后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这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低碳技术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

一、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

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低碳产业和相关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难以改变,那么要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只能通过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高效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能效准入制度,鼓励和规范家电、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以价格为杠杆,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从消费者一方入手做到节约能源;加快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低碳生产。

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可以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使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全球环境使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改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低碳技术等逐步提高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竞争力,从而健康快速的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2).

第4篇

[关键词]低碳技术;发展;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31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和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同时,绝大多数国家还面临着改善国内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巨大挑战。由于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所占据的优势,较早地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到调整和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适应新的国际环境,需要在现有发展模式下求新的突破。

通过发展和应用低碳前沿技术、更替或更新大部分能源基础设施、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及早部署并以较低的成本转型,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为确立未来竞争优势的基本共识和现实选择。

1国内外研究进展

低碳技术是指以能源及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减少或消除二氧化碳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广义上也包括以减少或消除其他温室气体为特征的技术。涉及钢材、建材、电力、煤炭、石化、化工、有色、纺织、食品、造纸、机械、家电等工业领域,以及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大力实施低碳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加快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已成为全人类的迫切需求。国外对于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研究相对较早,目前国际上已经将推广低碳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节能减排措施。越来越多的国家深刻认识到低碳技术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美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能源危机后就开始关注低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建立了专业的低碳技术转化推广体系,出台了相关法规措施,大力推广低碳技术。欧盟2007年年底就提出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制定了宏伟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CCS技术和经济上都可行时,欧洲所有新建的燃煤发电厂都采用CCS技术。早在2001年,英国政府就投资并按企业方式运作“碳基金”,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排除由传统的生产模式到低碳生产这一转变过程中会遇到的人力、资金、技术等障碍,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投资具有顺应趋势和较好市场前景的低碳技术,多元化、多角度地拓宽市场。

中国目前正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应对气候变化;2014年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管理暂行办法》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大力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的推广;2015年6月,我国在编写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了减碳目标和相应的措施。面对严峻的减排趋势,国家科技部于2014年1月了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涉及19项技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4年12月《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4年本,节能部分)》,涉及13个行业,共218项重点节能技术;并于2014年8月、2015年12月分别了《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一批)、(第二批),涉及12个行业,62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

目前国内一系列低碳技术推广比例偏低,绝大多数技术成果尚处于局部推广阶段,从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低碳技术普及率1%左右,个别技术普及率仅约05%,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迫在眉睫。

2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快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在国内实现低碳技术的转让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不断地投入低碳技术新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但是目前低碳成果转化、低碳技术推广的比例较低,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相关信息渠道不畅,企业对技术了解程度不够;企业技术实力偏弱,缺乏外部专家支持;投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企业有畏难情绪;技术转化资金缺乏。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低碳发展领域新技术推广和集成服务的手段不足;低碳技术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学研各方面技术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够充分;与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和推广有关的信息咨询、资源集聚、风险投资等机构尚不健全。

3建议

对应目前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较低的现状,建议政府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解决目前低碳技术应用存在的困难。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体系来支撑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加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来说,企业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特色的技术服务,政府没有打造各类技术的集成平台,没有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实力。基于此,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体系,为低碳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提供支持。

建立多领域的协作机制来支撑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技术,不仅涉及技术本身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也涉及经济成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所以,企业是否接受某项新的低碳技术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方面的指导,还会从经济成本、经济效益、优劣势等多角度,对该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考虑。建立多领域的协作机制,全面分析技术所涵盖的减排潜力、成熟度和耗时、成本和效益等多个方面,以此来让企业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低碳技术。

第二,以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来强化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利用自己的宏观调控功能,在标准、规范等方面形成知识库储备,逐步制定各类市场准入要求、规则,规范市场,并加以推广。这能够直接指导企业选择合适的低碳技术路径,也对市场的规范和推广有帮助,让企业在应用低碳技术后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如果研发了一项新技术,但又不能有效地应用、推广,这项技术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优势。目前,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科技系统人员经过多年的能力建设,已具备相应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但主要是由基层应用低碳技术,如果基层人员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甚至企业畏惧谈“碳”,这将非常不利于低碳政策和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各省、市、县的相关人员及重点能耗企业的负责人进行系统培训,将有利于提高基层的重视程度、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水平。低碳技术的有效应用与推广能够使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的研究对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地球生态学家指出,对人类而言,地球迄今仍然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乐园。过去一万年以来,人类在农业、工业、科技以及文化上所取得的绝大多数成就都发生在一个十分温和的时期。但是自18世纪末进入工业化时代起,人类进入了一个被称为“人类世”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逐渐从大自然手中夺过了“船舵”,成为这个星球的新主人。地球上的所有系统都由人来定义,受人来统治。于是,世界经济在工业化后就逐渐进入到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生活时代。这就使得能源、资源和环境等样样告急。实践证明,这种高碳生活过不得,因为得不偿失,其后果是不可逆转的。

高碳生活对工业革命者来说,是一种掠夺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的急剧扩大,得益于对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勘探、开采、加工和利用。不难理解,生产和生活是消耗能源和排放碳素的重要环节。说白了,现代经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化石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化石经济就是高碳经济。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碳经济,这种依靠巨量化石能源投入来制造大量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时要勇于说“不”敢于说“不”,反思高碳生活行为的不理智性、不理想性和不负责任性。人类别无选择,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之路必须反思能源利用方式和种类,在对化石能源进行情景开发、高效使用、节约利用的同时,不断开发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新的动力源,逐渐实现生产投入中低碳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替代,以实现财富增加与碳排放减少的“双赢”目标。

敢于对高碳生活说“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光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制造业与人民生活基本消费严重依赖于高碳能源,短期内不可能实现颠覆性转变。因此由高碳生活向低碳生活转变必将是渐进式的发展之路。但走这条路是有潜力的、有希望的和可持续的!

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环保既是发展,也是转型。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已是我国国情新的基本特征。而环境问题的背后,往往是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强环保可以倒逼经济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同时保护环境、促进节约资源会带来大量新的需求,促进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兼顾发展的同时,已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渐开始替代原有的化石能源,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和旧技术逐渐被淘汰。中国工业化必将跨上“替代性减碳、技术性减碳、循环性减碳和结构性减碳”的“四轮马车”阔步前行。

要敢于向“高碳生活”说“不”。这个“不”,其实也涉及到从走高碳发展道路到走低碳发展道路是一场面临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这次革命意味着: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一选择使人类文明面临一次重大转型。转型是机遇。中国西部也正面临着新一轮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作为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者和环保课题研究者,笔者要说的是:必须握紧绿色环保与低碳生活这把“双刃剑”,绝不能再走“高碳生活”的老路,必须走对全球气候及环保有贡献的低碳生活道路!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设想

一、前言

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城市规划对城市低碳发展有着长期的、结构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融入低碳经济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就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进行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一)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建设,为人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其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体系,即: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

(二)高效性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低能耗趋于最小化,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二是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三是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四是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三)循环性

低碳城市规划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即:一是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二是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三是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

(四)和谐性

一方面表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且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三、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的几点设想

(一)能源规划

节能优能、开发新能源是能源规划的重点。当前,我国能源规划中应把眼光瞄准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首先,应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地热、海洋能、燃料电池、氢能等绿色生态能源的利用率和产业化,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可大幅度的减轻环境压力。其次,应大量采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并从资源的开采、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置中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减少他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二)交通规划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是实现“低碳”目标的方式。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改造传统的交通模式,开发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例如规划高效的地铁、轻轨和brt公交系统的规划,并应配套建设相应的停车换乘设施,以实现地铁、轻轨、brt方便、快捷的无缝换乘;或是规划安全、方便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立步行(自行车)优先、公交为主、限制小汽车使用的交通组织方式,同时做到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以期能降低交通能耗,减少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节能减排。以北京为例,如果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一个百分点,转向公共交通,每年可减排氧化碳42万t。

(三)建筑规划

建筑设计与施工,严格遵从建筑节能标准,推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推进建筑节能设计。一是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以为人类提供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和声环境等;在屋面、墙体、门窗等建筑外的围护结构上使用具有隔热和保温性能的材料,在空调等建筑暖通设备上尽量使用能耗低的产品,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资源,强力推进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设计和建造富有景观美的太阳能屋顶和光能利用建筑,推广住宅小区太阳能路灯和景观照明。二是建筑的规划应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三是应加强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大气净化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噪音弱化设施的维护与升级,以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和声污染。四是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四)产业规划

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可见产业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大淘汰污染工艺、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以旅游文化产业、光伏产业、低碳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和低碳现代服务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确保城市产业结构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产业布局上,要将同类产业和相似产业集中布置,形成产业园区。对于一些有着一定污染的产业,在减污减排的同时,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市的郊区,并设置绿化防护带以进行控制。

(五)水循环规划

规划“低碳生态”城市时,在生态用水节水方面,对于严重缺水和严重水污染的规划防治,需要建立更为长远和实效的目标。国家在对“低碳生态”城市的硬性规定中明确指出:开发建设不得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危害和冲击,不得恶化水源质量。因此,在水环境规划这块,可做到:

(1)在水循环利用方面,应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保证有足够的水量和洁净度。

(2)修建水库,运用雨水收集技术,将所收集的雨水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可用来浇灌城市内绿地、冲刷路面等,以大大减少城市自来水。

(3)加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中水回用工程、垃圾综合处理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三废”处理能力。如运用中水回用技术,将城市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使其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后,用于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

(4)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上,应用透水性良好的地面,可很好地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可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可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使时产生的噪音,可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六)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

(1)构建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过分的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造成城市商业和居住区彼此分离,商业区、居住区成为“孤岛”。而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则须改变过去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即:

1.城市建设坚持混合使用土地,避免建设大面积单一功能区域。

2.增强城市内部各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促进多样性的成长,促进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减少长距离交通路程所带来的能耗和污染。

3.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强调开发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避免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全,减低建设效率。

4.城市分期开发中,首先要建立并保持一个初期的混合使用意向,然后应建立详尽的分期开发计划,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开发目标。

5.提倡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以减少对新环境的大气、噪音、景观的影响程度,并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如上海的城市布局一直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争取达到就业与居住平衡,以减少居民出行距离和时间。以上海的卢湾区为例,位于中心区的卢湾街区的2000m范围内土地使用形态呈现明显的混合用地形态。用地的主体是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达到50.4%,在公共设施中,办公、零售商业、医疗、文教、娱乐等用地都占有较高的比例。

(2)构建适度紧凑的内外部城市空间形态

紧凑城市理念是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理念之一,其强调紧凑、功能混合和网络形街道,有良好的公共交通设施、高质量的环境控制和城市管理。

1.城市外部空间形态

在规划方面。应调整新区临近周边地域的用地功能,发挥新区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等优势,在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设施网络的规划上与周边区域有机衔接,以服务新区辐射周边地区为原则,统筹安排。

2.新区内部空间形态

紧凑城市理论在新区内部空间这一层面的空间控制主要集中在新区的分区、邻里和走廊上。分区是围绕一个主导的活动而组织的城市功能组团;邻里是具有一个平衡活动系列的微观城市地区;廊道是用以分割和连接分区和邻里的线通运输或者绿地系统,即分为交通廊道和绿地廊道。

邻里空间应该是紧凑的、步行友好的和土地混合利用的。邻里设计需要做到工作购物、上学、娱乐的混合平衡,增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减少人们长距离出行的动机,并且应该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和价位的房屋以促使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的人们互相交往。

公园、农田和开敞空间应该在分区和邻里内有机分布,并用以定义和连接不同的邻里和分区,通过创造优化组合的交通与用地景观格局模式充分发挥绿地廊道的景观生态效应。

交通廊道是区域范围内分区和邻里之间的主要分隔和连接渠道,包括主要道路、轨道线和河流航道。在新区规划中,要使新区发展轴线与交通廊道布局有机契合,大力发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沿线采用土地混合利用的策略,创造交通、土地经济、以及社会生态最佳整合的发展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低碳城市作为一个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比较新的概念,低碳城市建设也将成为今后各国城市发展的主流。在今后30至50年中,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因此,当前的城市规划应融入低碳理念,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形成城市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韶辉,牛惊雷.紧凑城市理念新区规划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

第7篇

1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的理论分析

水稻种植大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受农户自身因素、生产环境因素、经济和外部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假设影水稻种植大户响影响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有以下3类:

(1)农户基本特征

农户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的性质、是否外出打工。从理论上说,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其技术应用行为呈正相关,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可能越全面,因而应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高;就农户的性质来看,本研究将稻农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稻农,另一类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作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可能拥有比普通稻农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优先获得和掌握新技术;农户外出务工可能会拓宽其视野,增强其对新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由于外出务工很可能会提高收入,因此其对新技术的投资具备一定的资金积累。

(2)农户生产特征

本文研究的农户生产特征有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和土地所在地的地形。土地种植规模是影响农户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规模成本递减的原理,一定规模的耕地面积会降低农户投资农业科技的成本,从而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需求越强,农户规模偏小会阻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但也有研究发现只有当农户家庭耕地自有面积超过一定规模时才会实现规模成本递减,进而成为影响农户科技投资的因素[15];种植土地由于地形的差异会导致稻农在应用技术时的基础设施、信息的通畅条件等不同,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技术行为。

(3)农户技术应用的政府政策环境

由于低碳农业技术具有正外部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困难,因而在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支持既有资金也有制度的扶持。

2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

(1)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农户中有63.70%的农户只有初中文化,20.98%和2.97%的农户分别具有高中和中专及以上的文化水平,12.39%的农户只有小学文化。从年龄来看,49%的户主在41—50岁之间,另外处在30—40岁和51—60岁的户主分别为22%和24%;另外样本农户中有24.51%的农户是更容易接触到新技术的村干部或科技示范户,有6.28%的农户具有外出务工经历。

(2)从农户的生产特征和政策环境来看,样本农户的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的平均值分别为201.69亩和17.67万元,有59.14%农户的土地位于平原地带;在被调查的农户在采纳低碳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接受过政府支持的占比达到了66.39%。4.1.5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上面的实证模型,本研究运用Eviews6.0软件对1069个样本进行Logit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从模型结果中的赤池信息量、施瓦茨信息量以及平均最大似然值看,模型的整体效果良好,检验结果LR值为65.62,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McFaddenR2值为0.059,由于样本是横截面数据,所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根据估计结果,除土地所在地地形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系数达到了较高显著性水平,农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行为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户主文化程度变量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其系数为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农户获得、使用和掌握新技术。但是总体来看,在已经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266户农户中,由于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水平不足,导致现代生产要素在传统生产应用中的低效或无效,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传授心得科学配方施肥时,农户掌握得慢或不能完全掌握,导致滥施化肥、农药等现象常有发生,在应用了技术的226户农户中48.9%的农户在应用技术后认为其对生产经营效益的作用不显著。

第二,农户性质变量和是否外出打工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比普通稻农在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上更具有便捷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论村干部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而更容易获得政府或企业的技术支持,而科技示范户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强、能力强而成为技术应用的先锋代表;外出务工能够起到开拓农户视野,提高其对应用新鲜事物如技术的认知能力,进而有助于农户在生产中采纳新技术。

第三,农户规模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种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新技术应用的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土地地形变量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地形差异对江西水稻种植中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调查的农户种植规模都在50亩以上,其耕地的地理位置都不会太偏,或因达到较大规模而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因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著。

第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政府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发挥了作用,这些政策包括制度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已应用了低碳农业新技术的226户农户中,有74.56%的农户获得过政府的支持,76.2%的农户对政府的技术推广政策满意或非常满意。由此分析可看出,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他技术服务主体的服务功能还未能建立完善起来的问题。

3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1)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低碳农业新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但水稻种植大户总体的文化水平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户对技术的有效需求,而且还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外出务工具有拓宽农户视野的作用,说明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培养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技术应用能力。

(2)土地经营规模在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中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3)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主体,但另一方面暴露出其他服务主体还未能有效发挥服务功能。

3.2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以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努力提高水稻种植大户的教育水平,以提高农业新技术采纳比率及其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程度。同时重视在农村高中教育,尽快将免费义务教育延伸到农村高中或职业教育,此外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函授等方式,通过示范引导、进村式品种技术推广等多种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各类传播媒介,为农户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提供常态化的平台和服务,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二是把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作为推动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的基础条件,引导农户家庭经营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例如鼓励农户采取联合与合作、与涉农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采取政府引导、能人带动的方式,利用市场机制等诸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土地流转规范运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提高水稻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将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纳入政府农村社会公共品建设规划体系之中,发展到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业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大对农业推广体系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如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和宣传等软件的投资;提高农技服务体系的效率,在实现农业的低碳转型过程中,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把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为推动水稻生产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努力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

第8篇

1.低碳物流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输运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减少物流活动中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输运成本,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目前,很多对低碳物流的认识都是从低碳经济迁移过来的。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由此可推,低碳物流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低碳化、低污染、低排放的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物流管理包括几个步骤:

(1)运输低碳化

(2)仓储低碳化

(3)流通加工低碳化

(4)装卸搬运低碳化

(5)包装低碳化

(6)废物回收增大能源利用率

(7)寻找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进行物流运输与管理。

从整体来看,低碳物流支撑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促进各产业链的产业结构,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物流的基本特征

1.低碳物流具有整体性。低碳物流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很多商业运营步骤,所以低碳物流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低碳物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由能源开发和管理手段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只有关注整个链条的每一步,物流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称为低碳物流。物流是一个大的系统,也具有整体性,低碳物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低碳物流在某种程度上与物流收益运作上有所出入,对物流的整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今,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态势等经济因素都会影响低碳物流的发展,所有的环境因素对低碳经济起着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

2.低碳物流具有环保性。低碳物流的发展,由其目的可以看出,对环境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利用新型的科技技术,高超的管理手段,降低碳排放量,具有显而易见的环保性

3.低碳物流具有技术领先性。低碳物流利用能源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生物能开发技术、低碳技术、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等高新科技技术,进行日常的物流输运与管理,开发系统管理碳足迹,并采取行动。不管是在公路输运还是在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路运输方面,科学家不停地努力研究方案,优化内部结构系统,使节能减排不只是一个口号,把各种新研究投身于低碳物流的运作中。

4.低碳物流具有标准性。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关于低碳物流的标准,低碳物流的具体操作过程需要量化,确定一个低碳物流的标准是有特殊意义的。很多公司贪图安逸,不愿意做出改变,本来是进行长途运输,改为短途运输,相应填的报表油量减少了,这样的做法只能从数字上减少了碳排放量,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增大能源的利用率,单位面积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的标准,进行统一协调,提高低碳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运作水平,只有这样,低碳物流才能真正落实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

5.低碳物流具有示范性。低碳物流作为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整个经济领域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在提醒人们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同时,给其他行业也带去了压力,如何适应低碳经济这一不可逆的趋势,是其他行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低碳物流在效益和能源利用方面,都运作得有条有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极大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同于增大了企业的运营利益,这个一举两得的例子成为各行各业的商业例子,变得有例可循。

三、低碳物流的发展模式

1.开展多式联运。物流设计到各种输运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路运输等,在这几种运输形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聪明的企业会分析自己的业务,把自己所需要的运输方式和相应的排碳量做好登记,可以排列组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进行交通运输,综合减少碳排放量,优化产业链结构,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2.采取低碳采购的方法。低碳物流的采购是一个敲门砖,可以从起始端通过采购低污染高能效的材料,减少碳排放量,刺激供应商不断寻找新型材料代替以往高污染的材料,建立完整完善的评价体系,供企业参考,选择性价比最高能源利用率最高的材料,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考虑了经济效益。

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甩挂运输,可以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物流的效率,保证车辆降低车辆空驶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有应急的方案应对,由此减少碳排放量。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原理和甩挂运输的原理差不多,都可以有效增大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量。

四、物流活动的循环式模式

物流是一个可重复完整的商业活动,低碳物流应该秉承低碳经济的三大原则,循环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资源化原则。低碳物流可以在企业,供应链,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可循环的链接,建立互相信赖的合作,增大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从循环经济中找到运作模式,循环物流起着链接人类、自然、社会的作用,对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