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5 10:19: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国经济市场现状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家统计局于15日初步核算数据,2013年一季度GDP为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比2012全年回落0.1个百分点,低于经济学家的普遍预测。由此包括世界银行的很多研究机构下调了对中国经济全年的预测, 全年的GDP预测增长数据甚至低于8%。
此外,最新公布其他经济数据没有缓解中国经济预期被下调的结果。五月份汇丰银行公布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2,低于四月份的50.4,甚至回落到近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15个月负增长加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悲观预期。《华尔街见闻》评论这是“中国经济的黑色5月”。
有学者指出指出,中国式金融抑制是导致中国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2010年3月至今,我国的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在这期间的阶段性放松只发生在2012上半年。从去年下半年的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高利息,导致中国经济持续恶化。也由此说明,中国经济仍旧持续受到金融抑制的冲击。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由于金融抑制的市场现状。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的发展受到抑制是由于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的干预,而滞后的金融体系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两位教授认为,金融自由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利率价格反映出中国市场的金融抑制非常严重:非正规金融市场民间短期借贷的利率价格是20%-30%,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利率价格为14%-15%,金融衍生理财产品的利率价格位于5%-7%,此外,信托的利率价格为7%-10%。
就中国经济市场现状分析,财政政策是无法采取扩张政策的。此外,货币供应量M2已经突破100万亿的界限,货币若是继续大量投放是不明智的,所以货币扩张政策也无法实行。而且,过高的实际利率制约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进而限制了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与此同时,居民收入限制了居民消费,因为居民的消费与中国居民的收入是成正比的,没有显著增长的居民收入导致中国居民消费难有起色。在这样的显示情况下,我们只能期待股市的乐观的未来预期可带动经济增长。股市可带动消费和投资的积极性,而若未来股市低迷,经济下滑会更加严重。
此外,解除金融抑制而努力实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流动性陷阱是不存在的。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降低到最低的水平时,人们将会预期利率将会上升而债券价格则会下降,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而利率将不会再下降。发生流动性陷阱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而就中国经济现状而言,虽然货币发行量指标M2突破了100万亿,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规模,因为央行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进行了冻结处理,导致银行的储蓄中有20%的存款准备金率,而且还有不足于20%的资金运转于房地产市场之中。有学者直接表明,中国正处于十年以来货币政策最为紧要的使其。一方面,中国的100万亿的储蓄总额和3.5万亿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拥有大量的资金储备;但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上由此产生的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
就目前而言,稳定我国经济是金融有效改革的一个必要的宗旨,中国需要解除金融抑制。有学者提出要取消信贷规模。笔者认为这一政策近期内无法实现,但是扩大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是可行的。在全部的金融体系中,占85%以上的是商业银行,占50%以上的是四大银行,金融市场严重不协调(田东山,2011)。这说明,在中国间接融资市场占绝对优势。并且,考虑到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政府主导的特性决定了非正规金融在经济中无法逾越的地位。非正规金融的成本优势就是具有一定的可发展环境,且难以压制(吕奕飞,2013)。以长期的角度分析,可以预期中国中小型企业所需要的金融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部门的共同支持。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并扩大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发挥其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罗纳・T・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卢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邵伏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3]. 李朝民 《市场利率及其风险控制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4]. 陈飞翔 《非正规金融的利率研究》[D],CNKI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5]. 田东山 《经济转型期:民族贫困地区金融信贷投放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统计研究》,2011(10)
[6]. 吕奕飞 《金融抑制、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剖析》[J],《行业时代》,2013(9)
[7]. 滕泰 《普遍下调中国经济预期?》[J],《英才》,2013
Abstract: The subject analyzes the survival crisis and competitive pressures faced by higher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an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he 21st century, which would force the two part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rket dynamics, to meet market demand and improve their resilience and vitality of innovation. Higher arts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S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MEs can provid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higher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and they can promote each other by cooperation. The study on building common development system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has a very high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value.
关键词: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市场经济;地方中小企业;合作
Key words: the higher arts and design education;market economy;local SMEs;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88-02
1 辽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辽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从80年展至今,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和现代产业高标准的人才需求的情况下,高等设计教育的“人才产品”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如传统培养方式,成长的设计人才既缺乏实际应用性又缺乏创造性,不符合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学科体系构成单一重复没有特色,装潢、环艺、工业产品、染服、陶瓷等学科遍及各高校,很难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专业划分过窄,专业界限过清,缺乏交叉综合;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对话研讨,忽视对学生解决问题和自学等能力的培养;师资来源单一,缺乏整体的教师提升机制;教学方法封闭,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学生缺乏深入的实践学习等。这些都是我们高等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1.2 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辽宁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与大企业相比,更具创新和活力的优势。然而在规模和实力上却处于劣势,处于上升发展期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运作不顺畅,不愿意或认为不值得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企业形象、产品外观、产品包装等设计规划,从而出现了大量象征价格低和质量低的“山寨产品”,缺乏独立的自主品牌,缺乏技术层面后的产品外观设计开发,缺乏长远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发展设计规划等,都制约企业长远发展。而在国外一个新产品的推出,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外观设计,再到品牌推广需要很长的周期和投入,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中国经济虽然经历了大阔步的发展期,同时以能源消耗,环境破坏作为巨大代价,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出卖廉价劳动力获得微不足道的利润成为“MADE IN CHINA”——缺乏创造性、简单重复性和高能耗的代名词。
1.3 辽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地方中小企业关系分析 在发达国家,高等设计教育采取工作室的形式,企业合作于高校共同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包装、推广,相互借力,共同受益。近年我省很多高校纷纷效仿该教学法,然而没有深度实质性规划。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中小企业二者各自为政,缺乏优势互补,没有构成资源共享与互惠互赢的合作体系。造成高校大量优势资源浪费,中小企业也因资金和思维观念等问题继续忽视产品的深度开发,二者始终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
2 促进辽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地方中小企业发展互惠合作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反倾销 市场经济地位 完全市场经济国家 不完全市场经济国家
一、反倾销释义
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如美国政府规定:外国商品刚到岸价低于出厂价格时被认为商品倾销,立即采取反倾销措施。虽然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是,仍把反倾销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市场经济地位释义
市场经济地位(Market Economy Status,简称MES)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名词,它表示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状况。按照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一般可区分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此外,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三、反倾销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现状
“市场经济地位”是一种生态发展的环境,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争取国际贸易各国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
自中国2001年前往正式加入WTO以来,已有9年的时间。作为WTO成员,中国享受到了GATT/ WTO多边贸易谈判削减关税给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以及取消非关税措施而消除或减少对外贸易的障碍,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并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国加入WTO后仍然是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并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第15条更为国外对华反倾销裁决中采用歧视性的计算正常价值的方式提供了理由,从而使中国出口企业遭受不应有的重大经济损失。
分析《议定书》第15条规定,WTO既没有肯定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确定中国是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而且15条的(a)款的规定并不是针对中国整个国家是市场经济地位或非市场经济地位,而是针对中国应诉企业是否有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在应诉中能否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就要看在不同反倾销案件中的应诉企业能否提供充分的材料证明自己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这种模糊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成为中国企业败诉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业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4年开始,已有新西兰、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正式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陶泽邦《在理性对待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反倾销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现状分析》一文中写道: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对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承认,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可,对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保证我国正常的外贸出口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然而,占中国进出口总额45%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无一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没有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十分不利。
中国未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国外就具有了实施对华歧视性反倾销的条件。在反倾销中,“正常价值”是确定倾销是否成立的一个要件。根据《反倾销协议》,“正常价值”的确定一般有三个标准,即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第三国出口价和出口国结构价。以上这三种正常价格的确定方法仅适用于来自市场经济国的商品,而对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商品,可采用特殊标准。欧美等大多数国家一般采用“替代国”的取价方法,即选择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的价格代替正常价。从欧美对华反倾销案件看,被作为替代国的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外,奥地利、日本、瑞士等经济发展程度远高于中国的国家也常常入选。如此一来,本来没有倾销,却被别人替代,产生的倾销幅度可能会很高。1998年中国水表在巴西反倾销调查中,选用了西班牙为替代国而计算出284%的倾销幅度就是例证。
有关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正如2009年8月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的那样,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事实上是反倾销中的一个技术概念。“正如我跟大家说到的,它与裁定倾销幅度时是否选择替代国问题有关,所以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助于中国企业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参与公平竞争,也防止个别国家和企业采取这些措施歧视中国的企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坚持对外开发,加速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既定的目标,这才是问题的根本。那么,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呢,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将该问题正式纳入WTO的多边贸易谈判之中。第二,要通过双边谈判,促使更多的国家在国内立法上确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截至2006年底,在对中国发起过反倾销调查的31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21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由此可见,双边谈判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第三,比对国外市场经济标准,继续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08年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有许多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优点,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市场标准,但一定坚守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第四,当对华反倾销中替代国选择不可避免时,选择正确的替代国是关键,中国不轻易接受进口国主管当局提出的替代国的建议,要敢干怀疑对方的替代国选择,进而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替代国的选择。第五,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运行机制,增强自身反倾销应诉能力。第六,对国外的双重歧视应予以坚决抵制。
参考文献:
[1]胡晓红.中国反倾销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唐玉臣.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与企业应诉反倾销[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8).
[4]陶泽邦.理性对待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反倾销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现状分析[J].大学时代, 2006,(3).
2、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3、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
5、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
6、我国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7、河南省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8、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9、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10、论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危害和对策
11、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2、不完全对称信息条件下小额贷款需求者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
13、保险销售误导现象研究
14、论保险业与银行业的渗透、竞争与合作
15、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6、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
17、基于次贷危机启示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18、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19、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探讨
20、积极财政政策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2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规律研究
22、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思考
2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2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5、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分析
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27、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考
28、论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31、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研究
32、大小非解禁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33、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及运作分析
34、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35、股指期货交易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36、新农村建设下河南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
3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某一地区的实际调查与分析
38、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39、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40、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41、家族企业融资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42、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探讨
43、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
44、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5、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46、我国中小银行竞争力探讨--以××银行为例
47、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48、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初探
49、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50、中国风险投资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1、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5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
53、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54、汽车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55、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竞争特点及对策
56、保险欺诈行为的博弈分析
57、综合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创新发展
58、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理性选择
59、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
60、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61、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
62、创新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63、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64、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65、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变的效应研究
66、我国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
67、关于完善农村信用社体系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68、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69、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70、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71、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扩张问题研究
72、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
7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7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75、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跨文化风险及对策
76、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探讨
77、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78、巴菲特投资管理策略研究
79、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80、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81、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与金融危机
8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
83、我国垄断性行业暴利的来源、影响及治理对策
84、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风险研究
85、银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86、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87、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88、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89、如何看待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与管制
90、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的认识
91、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92、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93、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思考
94、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9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6、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97、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98、试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限度及其完善对策
[关键词]中国 东盟 直接投资 现状 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42-01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全面展开,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绝对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速达60%以上。从表1,中国企业在东盟各国直接投资的存量总额上看,到2010年年末,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为1435021万美元;从流量看,表2,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440464万美元。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1.资源、能源导向。2.市场导向。3.技术和管理经验导向。4.外汇储备丰裕,人民币升值等其他原因。
三、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有利因素
1.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比较邻近,各方面的状况也相似。2.东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3.中国与东盟全面经贸合作活动的开展。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2.东盟国家内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因素。3.政治制约因素。4.南中国海等领土问题纠纷的影响。
四、促进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战略对策
(一)投资产业选择策略
农业方面,泰国、缅甸、越南盛产大米。椰子、亚麻、棕榈油、天然橡胶等资源丰沛。东盟国家大都处于热带,大米多出口。可见,东盟农业资源丰富,对东盟第一产业的投资一直是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的重要领域,因此应继续加强对东盟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
(二)投资方式选择策略
目前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企业中,八成以上采用的是合资方式,采用独资方式的企业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东盟国家对外资控股额有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选择合资方式经营有利于中国企业吸收和利用东道国企业的优势,学习借鉴有用的技术和经验,弥补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不足,对降低经营风险也有帮助。而对于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大型跨国企业来说,选择独资经营方式则更为有利。
【关键词】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
1.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工具的适当使用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以及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日趋重要,中国人民银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和市场进行有力调控,最后实现最终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在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以其灵活等特性为人行所青睐,但面临中国经济下行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改革的深化。公开市场操作的许多问题也暴露在我们眼前,许多的因素正制约着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处理。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的央行票据操作。结合当前经济环境,对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现状和央行票据有效性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和弊病,提出改进目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效果的意见。目的在于寻找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在运用时的突出问题,用数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提出相关建议,憧憬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发展之路,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理论储备。
2.实证分析
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回购交易有期限差别,数据分析不易,但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较容易研究,因此本文使用了2012年1月至2014年12的央行票据月度的净投放的绝对值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量,与月度货币供给量(M1)做相关分析。
如表1所示,对其在EViews6上进行回归分析,选取M1值为y,央票操作量为x,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如图经过查表,F值=6.917476显著,t值=64.73765显著,对其进行异方差检验如表3所示:
如表3可知,nR2=0.859113
3.主要原因
分析产生图上结果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债券市场发展不健全。国债是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操作工具,国债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其发行规模较小,种类较少和较低的流动性,国债期限结构也比较单一,其中60%-70%的国债都是中期的,而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数量相对极少。短期国债因其流动性强的优势使得其成为商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优先之选,而长期国债在改善商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上的优势突出。
其次,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时突出问题比如政府连年财政赤字、金融监管体制不够发达等,不容忽视的是在长久积累的体制和结构不足的情况下,又遭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得有效需求不足现象在国内市场显著,令人行不得不将利率下调到十分低的水平上。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并不会一帆风顺且十分复杂棘手。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就弱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的作用。
再者,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和中国外汇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外汇占款对冲压力越来越沉重,这对央行票据到期兑付时所发挥作用产生很大制约作用。
4.政策建议
第一,不断发展完善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重点应放在对拆借市场交易主体的增加上。同时二级网络的建设不可忽视,要逐渐实现融资中心向金融中介机构的过度。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坚定不移地稳步进行国债市场化改革。
第二,坚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稳步推进以人行基准利率为焦点的弹性市场利率机制,努力改进和完善商行存贷款利率机制,力求达到货币市场利率与国债二级市场价格有效衔接的效果。这样将会使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灵敏度变得更高,为公开市场操作更加准确地调节利率水平和结构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适时适度扩大一级交易商数量,不断创新交易工具,我认为人行应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前提下,在适合的时机将满足要求的债券、信托投资公司发展为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对象。与此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创新类似SLO、SLF等的新型工具,以补充当前操作工具的缺陷。
第四,加强不同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不同的优劣,往往经济形势很复杂,这就需要两种或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行结构调整时,运用再贴现业务可实现信贷资金总量与结构调控的有机统一,并有利于中央银行资产的票据化,也为公开市场业务增加一个监测货币的窗口。不同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可以强化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新常态 建议
一、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245741亿元人民币,2015年进出口总额是1978年的692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9.3%,进出口总额目前已居世界第一。这体现出我国积极实行改革开放,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投资带动贸易增长等措施符合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
二、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对外贸易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
我国1978-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67670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9.7%。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24574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9.3%。
(二)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总额的关系
运用SPSS软件对货物进出口总额进行回归分析,得出GDP与TOTAL的关系式为:GDP=1971.108+2.16TOTAL t=29.057 R2=0.958 F=8440291。
经济意义:拟合优度R2=0.958,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优度很高。t=29.057,说明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显著的。F=8440291,表明回归方程整体通过了F检验,解释变量进出口总额对被解释变量GDP有显著影响。模型方程式表明: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有促进作用。
(三)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口总额的关系
运用SPSS软件对货物进口总额进行回归分析,得出GDP与IM的关系式为:GDP=2736.646+4.531IM t=38.402 R2=0.976 F=1474.698。
经济意义:拟合优度R2=0.976,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优度很高。t=38.402,说明进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显著的。F=1474.698,表明回归方程整体通过了F检验,解释变量进出口总额对被解释变量GDP有显著影响。模型方程式表明:进口总额的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发挥了较大的推进作用。
(四)国内生产总值c出口总额的关系
运用SPSS软件对货物出口总额进行回归分析,得出GDP与EX的关系式为:GDP=4147.291+4.051EX t=21.230 R2=0.924 F=450.717。
经济意义:拟合优度R2=0.924,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优度很高。t=21.230,说明货物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显著的。F=450.717,表明回归方程整体通过了F检验。模型方程式表明:当进出口总额增加1亿元人民币时,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4.051亿元人民币,表明我们出口总额的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完善扩大进口和增加出口政策
本文研究结论是相对于出口,进口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效用更大,所以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适度扩大进口。坚持总体上稳中求进,集中思考和把握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配置、两类规则,主动适应外贸发展新常态。
(二)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坚持走进出口贸易平衡的发展道路。出口和进口作为对外贸易的两种基本形态,两者应相互联系和融合,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中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顺飞.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6
关键词:外资撤华;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一、我国外资撤离与利用的现状分析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外资引进总量庞大,外资利用规模逐步增加,跃居世界第二;外商投资的产业和地域分布集中;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幅放缓且未来有减少的趋势。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资企业数量为27406家,同比增长16.9%,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08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2011年全国新设立外企数量为27712家,同比增长1.12%,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160.11亿美元,同比增长9.72%;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1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资企业数量为24925家,同比减少10.06%,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117.2亿美元,同比减少3.67%;2013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资企业数量为22773家,同比减少8.63%,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175.9亿美元,同比增加5.25%。
从在华投资的几个主要国家近几年投资额度来看,基本上都是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10年开始,美国、日本、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稳中有降,日本2012年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73.8亿美元,2013年下降至70.64亿美元,跌幅达4.3%;美国2012年对华直接投资31.3亿美元,2013年达33.53亿美元,小幅上涨6.7%;韩国2012年对华直接投资30.66亿美元,2013年达30.59亿美元,下降幅度为0.23%。综上所述,伴随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外国对华投资下降趋势明显。
二、外资撤华的原因分析
1、国内原因
(1)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大幅度上涨,增加在华投资成本。
随着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我国原有的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国内企业实力的不断提高,与外资企业在争夺市场的竞争中日益激烈。迫于降低成本,风散风险,规避反垄断法规的制裁,大量外资企业选择逐步退出中国,迁移到东南亚及拉美等新兴国家和地区。
(2)物价上涨抑制消费需求,影响外企投资信心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也随之大幅上涨,物价上涨必然抑制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疲软会挫伤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外资企业对华投资持观望态度,影响投资信心和期望;而且其反过来引进外资减少也会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抑制消费需求,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会迫使外资撤离,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3)外商投资政策的调整削弱了其竞争优势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商投资政策的变化,大体经历了由以宽松为主到逐步管制,由税制差别化到税率统一的发展历程。2008年起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法》被认为是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的重大转折点。《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增加了外商投资的成本,提高了内地资本的竞争力,标志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达到了法律制度上的统一(25%)。
2、国际原因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的高风险,投资收益的低回报以及投资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造成外企对外投资能力大幅减弱,外资不得不撤出中国市场。据商务部2013年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表明:美国、欧盟、亚洲十国等对华投资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减、转移和撤离。
三、外资撤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外资撤华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撤离有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缓解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外资撤离一方面能够释放市场空间,吸引更多的国内企业进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提高市场的竞争活力,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为内地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实力提供了机遇。
外资撤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生产运作得到重新整合,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从而调整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以最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外资撤华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外资撤离,撤走的不仅仅只有资金,还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外资撤离会造成技术外溢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流失,形成技术断层。外资的撤离,毫无疑问会损害我国的科技创新的成长,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同时也不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外资大量涌入,极大地推动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设厂,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扩展就业渠道,在推动财政收入增长渠道多元化的同时,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因此外资撤离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财政收入的减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四、应对外资撤华消极影响的策略
1、完善外商投资立法,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要实现外资的综合利用和有效竞争,努力营造一个统一、稳定的法律环境。既要积极引进外资,又要保持贸易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加外商投资的信心,免除其投资的后顾之忧。加大对非正常撤离外企的打击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资非正常撤离的监管,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完善外资准入体系和资信评估,依法追究逃逸外企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资利用结构,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加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外资的引进。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技术水平低,产业链上的创新环节少,产品附加值有限。很多企业都力图改进技术,发展品牌来确保自己处于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上。而我国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只能选择加工制造及产品销售等非价值重心作为自己的战略发展重点。
3、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
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有利于我国迅速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性;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走出去”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和全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我国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加强与投资国的经济往来,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伙伴关系,实现战略合作,这样投资国才不会轻易的选择将投资撤离。(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