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纺织产品行业

纺织产品行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0:19: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纺织产品行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纺织产品行业

第1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为目标,采取集中整治、综合执法的方式,着力解决矿产品加工业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引导矿产品加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整治范围和内容

(一)整治范围

全县范围内的所有矿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整治存在废水排放现象的矿产品加工企业。

(二)整治内容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整治未批先建等环境违法行为。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擅自开工建设、开工生产的企业一律限期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对选址不符合环保要求或因其他原因不能通过环境保护审批许可的,责令其停止建设。

2、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整治未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即擅自开工生产、试生产等环境违法行为。对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使用的要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试生产超过期限未申请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要责令其限期验收。

3、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重点整治擅自拆除、闲置、间歇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对上述违法行为要责令其重新安装使用污染治理设施,并依法予以罚款。

4、限期治理任务完成情况。重点整治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仍继续生产且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对未按期完成治理任务仍继续生产且超标排污的,要责令其停业或关闭,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1年9月1日—15日)

县环保局对所有钾、钠长石粉厂进行拉网式排查,调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生产工艺、各项环保制度执行情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排污状况,并登记造册,确定重点整治企业名单。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1年9月16日—2012年6月30日)

2011年12月31日前,凡被列入本次整治范围内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改。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补办环评审批手续、未进行环保“三同时”验收的完成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无有效污染处理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并通过环保部门验收。各企业都要按要求主动积极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企业由县环保局报请县人民政府责令实施停产治理。

2012年6月30日前,经停产整治仍不能通过环保部门验收的企业,由县环保局报请县人民政府依法实施关闭。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7月1日—9月30日)

2012年9月30日前,县环保局将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中整治的企业名单、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违法情况、处理整改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列表备查。县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有关部门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四、整治措施

(一)宣传动员,营造整治工作良好氛围。召开整治工作动员会,大力宣传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及环保政策,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企业负责人认清形势,端正思想,顾全大局,积极参与综合治理行动,形成良好的综合整治氛围,确保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第2篇

一、棉纺织制造业要继续创业,努力创新

近年来,很多人对棉纺织行业的印象大致有两个,一是棉花,要么是价格涨跌搞得人心惶惶,要么是储备棉和配额搞得人心所向;二是棉纺的生产能力,不是超亿锭的细纱机,超百万的棉织机,就是2 000多万t的纱产量,800多亿m的棉布产量;实际上,棉纺织行业也有值得大家津津乐道的事,一是创业,二是创新。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低成本、薄利润、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2011年以来,棉纺企业遇到了入世以来最困难的阶段,国内棉价持续高于国际棉价,甚至有的棉花品种价格接近或高于部分棉纱产品价格,导致棉纺织企业经营困难,涉棉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严重受挫。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在新一轮的创业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走创新发展之路。

长期的实践证明尽管创新能力的高低不能制约中国纺织品制造业发展,但是,创新与创业有着同样的思维和行为,同样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推动行业的发展,需要耐力和毅力,去创造、去变革。

二、棉纺织制造业实施的“三新”战略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产品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发达国家,企业产品创新的资金投入可占到总产值的5% ~15%,甚至可占到年产值的30%,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投入基本上不到1%,棉纺织行业也不例外。

产品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一些优秀的棉纺织企业正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实施三新战略,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开辟新客户、开发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迈进,即向创新、向创造升级,目前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

一新:开辟新客户。这里说的新客户就是利用新产品开发出来的新客户。棉纺织行业是纺织服装的基础,不仅要立足本职,生产出质量上乘的新产品,更要为新产品进行新的市场开发,通过国内外市场信息,提高分析预测市场的能力,从而确定营销策略,挖掘潜在客户;可见客户的欲望是要靠企业来拓展,开发的产品更需要让客户来接受。

二新:开发新品种。面临棉花问题,许多企业越来越感到需要减少对棉花的依赖,增加非棉纤维的用量,优化产品结构。这样既能有效摆脱棉花的制约,也能较好地降低资金成本,赢得市场。目前大约有5%左右的棉纺企业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三新:开拓新市场。这里说的新市场应是新产品开发出来的新市场。许多棉纺企业深知我国是纺织大国,不是纺织强国,这就要转型升级,同时还要守住并深层挖掘传统市场。棉纺企业在国内市场寸土不让,国外市场寸土必争的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3年 1 — 3 月,棉制纺织品出口金额累计6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7%。

三、棉纺织业的产品创新乐曲声声

1. 产品创新一步曲:对棉花的依赖程度降低

我国棉花的生产,受土地资源、种植成本、种植技术等限制,产量保持在700万t左右,并逐年呈小幅下降趋势。棉纺织工业使用的纤维正面临新的考验,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棉纺织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非棉纤维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随着化纤短纤技术的进步,化纤短纤的产量在逐年增加,棉纺织行业应用非棉纤维生产的纱、布产量也在增加(图 1)。

如图 1 显示,最近 6 年来,棉纺织行业用棉量减少了19个百分点,非棉纤维的数量、质量、品质为棉纺织业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棉纺织产品的开发也促进了非棉纤维的发展。

2. 产品创新二步曲:新型纤维的应用更加广泛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纺织新原料不断问世,纺织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型纤维体现出了生态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三大发展趋势,新型纤维的差别化、功能化、环保性是保持棉纺织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棉纺织企业采用多种纤维进行不同组分的混纺、交织加工的产品,不但使其各种纤维性能得到有效发挥,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增加了良好的服用性能。

一直以来我国棉纺织行业,通过产品研发,新型原料的应用,优化和丰富我国棉纺织产品结构,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这里所指的创新就是:或者更新,或者创造,或者改变。表 1 中的新结构纱线,是指在粗条成为细纱的过程中,对喂入部位、牵伸部位、卷绕部位的工艺或部件进行创新。初步测算,不同纤维或纺纱方式生产的新型纱线约占年纱线产量的10% ~ 15%。

新型原料与新型纺纱技术的组合,通过不同纤维、不同比例、不同方式、不同的交织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不仅可以使各种纤维性能得到充分体现,并能创造出全新的、成千上万种的纱线或面料的系列产品呈现给客户,这就是棉纺织行业的产品创新的发展方向。

3. 产品创新三部曲:科学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有自主创意的产品设计能力。美国、日本、欧洲的纺织业之所以延续100年、200年,是拥有核心的创新技术。按照目前各国纺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美国侧重于环保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日本注重新型纤维或自动织机开发技术;欧洲各国则继续维系纺织机械和检测技术。我国是世界纺织第一大制造国,但是掌握的核心技术却很少。

新工艺参数的不断优化,创新发展了纺纱结构、织物组织以及后整理技术。我国棉纺织业的工艺技术正在不断创新提升,高档的纱布产品的总量在世界是第一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纱布生产的工艺技术甚至已经在指导着进口设备技术的提升。以纺纱、织造为例,多组分赛络竹节紧密纺纱线就是我国自己不断创新的工艺技术,织就的面料手感柔软、平滑,布面会呈现出规则的抽纱和挑纱,其类似竹节样的纹理效果,比一般织物具有更好的透气吸汗性能,附加值高,多为品牌服装选用。

棉纺织行业正在逐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新的加工流程的应用,推动了绿色环保的生产,推动了高效短流程装备的使用,推动了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

四、产品创新的展望

我国的棉纺织行业创新有良好的基础,领导重视,职工努力。棉纺织企业的产品开发至少需要包括总体方案设计、技术研发、原料选择、工艺参数设计、设备改造、工艺测试、成品效果设计、销售以及大量的资金支持九大关键部门人员的无数次的尝试、改造和努力,假设每一关的成功率为50%,那么创新的成功率只有0.2%!可见,创新过程的艰辛,但和棉价差相比,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里,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调整,来提升自身实力。

第3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要求,为切实维护我单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我单位立即组织、监督对馆内及养老院进行全方位危化品隐患排查治理、消防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集中行动。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面部署开展危化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检查行动

根据文件指示,单位高度重视,结合自身情况,要求各部门充分认识做好危化品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措施,扎实抓好各项事故隐患的排查落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各负其责,狠抓隐患整改,以法律为准绳落实“四铁”要求,确保排查整改到位。

二.认真开展危化品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第4篇

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质量信誉,培育知名品牌,引导和鼓励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实践卓越绩效模式先进管理方法,促使观念转变和管理创新,提高质量管理科学有效性,引导企业不断追求卓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质量创新发展大会在湖州市召开。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致辞中表示,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纺织工业的GDP增速也有所下降,但产业用行业经济运行多项数据位列纺织工业前端,真正肩负起我国纺织工业新增长极的重任。然而在产业用领域凝心静气探讨质量尚且不足,会议对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具有意义。他针对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质量行动”指出4点欠缺:一是质量体系不完善,二是产品全生命周期呵护、体验和服务不完善,三是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型不到位,四是质量文化建设和质量控制长远目标尚未达成。“十三五”是建成纺织强国的决胜阶段,产业用行业急需在国家“三品”战略指导下,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企业质量控制的精准性和一致性,树立质量领先企业标杆,推动行业卓越绩效评价,践行工匠精神,完善质量文化和体系建设,引领产业用纺织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强调,在诸多国家级规划和纲要中都贯穿了质量要求,会议以质量创新的主题正当此时。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质量提升是其重要的发展路径。产业用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其应用是关系人体安全、工程安全、环境安全的重要一环,以质量为抓手,要落实到企业主体中去,要重视制造分析和质量短板,要积极推广管理创新,要认同行业推动的保障作用。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规划解读中指出,2016年前10月行业经济运行表现出利润总额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一方面是原材料处于低位,另一方面也缘于行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十三五”规划明确,产业用纺织品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和增强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5篇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and hygiene textiles industry briefly, brings forth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this industry, including deficiency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weak public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lack of policies guiding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is industry is quite considerable, especially for differential and functional medical materials, biomedical fiber and textile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1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简况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指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有 200 多类产品,其中高性能医用纺织品占10%。近年来,我国医疗和卫生领域对纺织材料的需求潜力巨大,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也逐步暴露了诸多限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2000年之后,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2009年产量达到 59.5 万t,2010年产量预计超过 70 万t。目前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医疗防护用和卫生用纺织品,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外科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纺织品及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则大部分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已经超过 60 亿美元。

2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调研反馈,目前国内使用的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大多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和型号单一,价高质低,功能性和舒适性俱差。在医疗用纺织品方面,医疗系统仅对产品供应商有一定的认证,缺乏统一的材料和产品采购标准、认证办法和配送管理体系,并缺乏质量监管机构。我国医院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低。大部分科室、区域还是使用普通棉布防护衣,只有在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才会使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镜及医疗橡胶手套,且使用率不高。由于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我国卫生用纺织品的大部分高端市场已经被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品牌占领,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为这些品牌供应原料,较差的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内打恶性价格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标准和规范制订工作严重滞后

标准工作滞后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据统计,目前和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相关的现行标准共计 32 个,其中仅有 3 个是在2003年非典时紧急制定的国标,其他均为医疗系统制定的行业标准,且多为产品标准或术语,直接有关纺织品的标准不超过 12 个。另外,还有正在制定的两项医疗用纺织品国家标准。国际上采用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标准超过 60 项,且主要为材料测试方法,以及对产品通用要求的标准规范。因此,如何根据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详细的标准工作规划,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基本上以卫生系统为主导制定。由于医疗系统制定的标准术语和纺织系统的习惯多有不同,在标准的使用和术语的统一上存在较多的不衔接之处。因此,纺织系统应加强材料和测试方法的行业标准制订,并推动医疗系统制定终端产品的通用要求和应用测试标准,做好材料和产品的标准对接。对一些普及性较广的大类产品和关键的重点产品,应主动配合医疗系统推出成套国家级推荐性标准,甚至是强制性国标。

缺少材料采购指南和使用规范,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医疗系统对于不同危险环境没有对防护级别要求进行成套的标准评估,医院采购和使用防护用纺织品多凭经验执行。目前我国医院的采购工作通常由医政科或设备科来执行,由于产品标准和材料认证要求的缺失,采购时只能通过查验“三证”(生产执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2.2认证工作阻碍行业健康前行

由于缺少标准和使用规范的技术支撑,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认证相对空白,特别是医疗用防护产品审批认证机制混乱。普通棉布防护衣和普通非织造布防护衣为一类医疗器械,可由市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一次性和多次性医疗防护服属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但是对于材料和产品的相应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并未认证和规定。目前国内医疗用纺织品的流通渠道复杂,优异产品使用成本昂贵,更多的产品存在优质不优价现象。另外,医疗用纺织品的产品信息跟踪管理和售后服务水平低,也给交叉感染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

我国生产的大量高档医用手术衣、口罩等产品出口经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和包装之后,高价返销回国内,流通环节的延长大大增加了最终用户的成本,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滞和隐患,更抑制了高性能产品在国内医院的推广。例如,我国作为世界一次性手术衣的生产大国,很多从国外进口的手术衣其实是由我国制造而成,而医院采购价格远高于出厂价格。

2.3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薄弱

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大多数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受规模实力和发展背景所限,科研投入比例相对较小,大部分企业存在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受标准、使用规范和市场采购体系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多数创新实力强的大企业被迫远离国内市场,这也是国内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综合竞争力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托科研院所、检测中心、认证机构、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调整医疗用纺织品或卫生用纺织品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及其综合经济效益,摆脱高档产品依赖进口和中低端产品恶性竞争严重的局面,已成为当务之急。

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储备和配送机制不健全。国内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基本是企业自产自销,缺少能与多家企业具有稳定联系的物资检测和配送机构,产品调度不畅,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生产供应易出现混乱局面。此外,国内各部门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对重大疫情的监测预警与信息交流不畅,使得储备品种与数量难以满足应急需要。

2.4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

有关医疗职业防护法律法规制定的不明确和个人防护保障机制的缺失对我国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需求影响很大。卫生部了《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护人员在诊疗和相关工作中的个人防护作了规定,但是除《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规定了防护用品的质量性能要求、穿脱顺序和戴用有效时间外,其它法规没有对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提出具体规定,更没有对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标准化要求。

3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发展空间和趋势

3.1市场发展空间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02 ― 2010年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 20%,出口增速超过 29%。但我国医疗用纺织品的综合技术性能尚不能充分满足需求,尤其在外科用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另外,国内医院、卫生机构的应用尚未真正打开,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应用都有待大力拓展。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广泛应用在组织再生、骨骼填补再生、创伤治疗、生物粘合剂、放射治疗、透析和过滤、美容外科等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全球矫形外科修复材料和制品市场的增长率达 26%,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材料、血液净化材料、药物缓释材料也呈高速增长的趋势。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 2%,据预测,今后 15 ~ 20 年间,该产业将以 15% 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次性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是重要的应用趋势。重复使用型手术服经消毒处理后,其阻隔过滤病菌的能力会下降,同时,在洗涤过程中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美国,90% 以上的医院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主要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更多地采用非织造材料,手术室用非织造布产品等高档次、开发领域巨大的医疗非织造布产品因其科技含量高、利润可观而成为其中的发展重点。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用非织造布产品的开发正在提速,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不惜花费巨资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据悉,仅德国目前就有 17 家纺织研究机构在进行医用产品的研发。未来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研发将更多地关注材料的防渗漏技术、吸附臭味技术,抗菌、防血液渗透、抗静电、舒适性等功能。

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市场基本上属于自给型,净出口量呈迅速上升趋势,少量的进出口产品以前主要是跨国公司/港台企业为调剂境内外销售品种而产生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纸尿裤、护理垫等,大多是为国外公司做贴牌加工(OEM)。

3.2产品及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医用纺织品中,医用防护、保健、卫生用纺织品类和外科用非植入性纺织品类,量大面广,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并可大量出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专门用途的功能性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别化和性能指标水平。外科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大部分依赖进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特殊的生物医用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目标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

3.2.1高档医用防护材料

全面提升材料的均匀性和产品稳定性,不断降低成本,将是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如可对SMS非织造复合材料进行“三抗”(抗酒精、抗血、抗油)和抗静电、抗菌、抗老化等处理,提高耐静水压、抗酒精等级和纵横向断裂强力。

3.2.2新型医用敷料

材料高效性、产品高效能、护理高效率代表了新型医用敷料总的发展方向,同时将更注重产品的生物活性和智能性。新型医用敷料的可开发种类包括含银抗菌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等。产品要求可塑性强、粘附性好、透气透湿性好、抑菌促愈,并有止血、镇痛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能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裂和胞外基质生长的功效,有效吸收伤口渗出液,干燥后可形成阻挡外来细菌侵袭的物理屏障,为上皮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下游应用产品包括创面用敷料、止血海绵、医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纱布绷带、弹力绷带、石膏绷带、创口贴等。

新型卫生材料:将更多地采用生物可降解型、抗菌型、超吸水型等功能性纤维原料,从而提升一次性婴儿和老年尿布、卫生巾、功能湿巾等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在一次性卫生材料中,重点开发面层材料和导流层材料,研究开发材料的可降解性能,提高面层材料的柔软性和功能性,以及导流层的蓬松性和复合化,增强可持续的差动导流性能。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支架材料的降解速率可智能化控制和标准化制备是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支架材料的结构成型工艺与降解特性、与细胞的吸附性能是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解决特殊纺丝、织物成型工艺以及组织器官成型和热定形、生物相容性、功能涂覆技术,开发人造皮肤、心脏瓣膜、人造血管、疝修补片、人工肾、可吸收缝合线、卫生用线等高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重点突破产品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实验。

4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跨纺织和医疗卫生领域,医疗用纺织品的生产与市场许可需得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SFDA)许可,生产企业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ISO等。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的衔接上,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解决依赖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科研课题立项、投资引导上,重点向医用防护用品相关单位倾斜,给予资金支持,致力于对已有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的自主研发。

4.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于主要产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并对使用范围提出建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产品。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进行科技开发、组织生产及采购,促进研、产、销、用的良性循环。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医疗防护用纺织品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科研单位与医疗使用单位的紧密结合,严格规范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强流通经销环节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督,凡二类以上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只有经过严格认证的专门流通机构才具有采购和经销资格。医院应从有资质的流通机构中购买医疗防护用纺织品,流通机构要具有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生产监督的能力。

第6篇

中国纺织: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的企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及时满足了对帐篷等产品的大量生产需求,是否承受了一次对于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的一个现实考验?

朱民儒:我们是面对国民经济中的其他行业服务,凡在灾难面前,必冲锋在先。这次紧急调拨的救援物资中,帐篷用布和降落伞布都是用产业用纺织品,由于数量巨大,我们的企业在日夜赶工的基础上仍能够保证品质和数量,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共有十六家企业生产帐篷,都参与了国家民政部的统一调度,24小时不间断工作,全力生产,企业上下齐心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最多的高质量帐篷帮助安置好几万灾民。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在地震发生的当夜便往灾区紧急运送200顶帐篷,截止到5月19日晚六时已发运帐篷5383顶,睡袋1440个,行军床200张,气垫床176张,棉被300床。江苏远大新纺织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在6月20日前生产出6000顶救灾帐篷发往灾区,七月底又赶制1万顶。如果没有这30年来的发展基础,今天我们的企业要做到这样快速高质并非易事,特别是近几年,我们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纺织:我们的确看到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在近几年较为突出,在2007年,当整个纺织行业遭遇种种困难,企业利润率下降时,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企业似乎状况良好,是什么原因?在我们印象里,产业用纺织品一直不是一个规模大的行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

朱民儒: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近两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全年行业遇到了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率降低、人民市升值等因素的影响,2008也是困难较多的一年,在纺织行业普遍利润率较低的情况下,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仍能实现较高的利润率,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科技含量高、应用领域广,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之一。

2007年全年各类非织造布总产量超过170万吨,同2006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纺粘和水刺非织造布,分别占非织造布总量的40.5%和6.86%,其增长率分别达到30.78%和34.36%,年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全年出口非织造布22.13万吨,金额达5.67亿美元,同比增长28.04%;进口非织造布15.39万吨,金额达6.69亿美元,同比增长12.07%。

中国的非织造布发展速度非常快,年增长率保持在7.5%左右。早在5年前就超过了日本,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随着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有可能超过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商。

目前,产业用纺织品的平均利润率是10%,比纺织行业整体利润率较高,有些企业开始看到机遇,到协会来咨询行业发展情况,伺机转型。许多地区也开始将产业用纺织品作为发展重点,而从国家政策上看,也向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倾斜。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较高,处于服务于社会其他主要行业的地位,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航空航天、建筑、交通运输、高速公路、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用途,同时也深深的依赖于经济基石的强大与否。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几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快,今年上半年达10.5%,这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提供了时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要求提供更多的产业用纺织品。如基础建设方面,土工材料、防水材料、垃圾填埋、水利设施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产业用纺织品,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大量的产业用纺织品应用到医药卫生领域;国内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令汽车用纺织品也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有专家预测,未来40年将是产业用纺织品大显身手的绝佳时机。其次,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为产业用纺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随着化纤产品的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有了较大飞跃,如过去降落伞材料都是丝绸面料,又大又重,而现在新型的化纤涂层材料非常轻巧,重量只有3~4公斤,便于携带,减轻了战时负重,加强了伞兵的作战能力。

中国纺织:其实,产业用纺织品这个概念提出至今并没有很久的时间,人们对于产业用纺织品也有一个从不熟悉、不重视到逐步了解和应用的过程,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朱民儒:当初,我自己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也是个门外汉,从1998年进入纺织行业,2002年组织筹办了产业用纺织品协会,我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亲历行业的各种变化和发展,从一知半解到深入行业研究,并由衷希望能够为行业发展做更多的实事。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材料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并主要应用在国防军工、航天工程方面,我国国防军工项目从来没有因为纺织品材料出现过任何问题,这一点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按照应用领域,纺织品被正式划分为:服装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从此,产业用纺织品的新材料新技术逐步从国防、航天领域向民用推广。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基础;九十年代快速增长,21世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只有麻袋、帆布,绳、带、缆等几个品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1980年,整个行业产值只有500多万吨。到1985年才提出产业用纺织品的概念,1988年开始有统计资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迅速发展,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2003年、2004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05年增长率也高达16%。虽然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年增长率都处于较高水平,但占纺织工业纤维总量的比重约为13%左右,而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占到20%以上,在日本甚至高达50%,与全球平均比例18%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量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空间。现在,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将作为纺织工业的重点发展,这无疑为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

中国纺织: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我们日常生活

中所了解的并不多,30年来,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都扩展到了哪些领域?而未来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增长亮点有哪些?

朱民儒:我们也希望人们能更多的了解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从前,人们对产业用纺织品认识不够,一提到纺织就是穿衣,盖被,现在大家则意识到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用纺织品无处不在。首先航天卫星、军工武器都离不开特殊的纺织品材料,还有路基建设、土工隔断、垃圾填埋场底下的铺底、炼钢发电中的防护服、烟道器的滤材、环保除尘设施,还有如西服袋子、首饰包装袋、各种无纺布环保袋等等,不光是提供方便还美化我们的生活。

铁路应用的土工布,以及火车篷布都是由性能结构优良的纺织品制成;农业上广泛应用的防虫网、遮阳网、保温被,还有以往用草来防止土地沙化的办法已经改为用产业用纺织品来固沙;建筑上,北京奥运会场馆中水立方和鸟巢采用的膜结构都是尖端的产业用纺织品,到2010年世博会场馆建设,也会大量使用膜结构材料产品,购物中心、体育场馆的顶棚等等也将广泛采用。

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采用过滤用纺织品,加强烟灰过滤,净化水源和空气,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亮点之一。车用纺织品的快速发展,北京目前有360万~370万辆汽车,其中的坐垫、轮胎、内饰等30~40公斤/车的纺织品用量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土工合成材料、建筑用纺织品、医疗卫生保健用品、防护服、包装用纺织品等等以及军工和文体用品等产业用纺织品在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在医用纺织材料领域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人造器官、人造血管、可吸收缝合线、人工关节、以及许多尿毒症患者使用的透析器都属于生物医用纺织品材料,目前大多都依靠进口,这些产品的国产化是我们的企业将要去攻关的目标。

在产业用纺织品所需的高性能纤维还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如碳纤维以及对位芳纶等,当前国内产量几乎为零,需求量年均超过几千吨,市场空间很大。现在真正发展的高性能纤维几乎90%以上的统统都是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服务的。比如,一架飞机,它里面所用的大部分材料都是纺织复合材料或纺织品,尤其是碳纤维。一台777飞机要使用2吨半碳纤维,787飞机预计要用到12吨半的碳纤维。

中国纺织:在回顾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后,您似乎对于产业用纺织品的未来前景更具有信心。那么未来产业用纺织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有哪些?

朱民儒:我们的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首先面临的就是要突破知名品牌的零记录。我们还没有自己的国际和国内知名品牌。品牌建设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品牌是企业的命脉,是竞争的灵魂,能否培育企业自己的强势品牌,是企业素质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目前,行业内缺乏大企业,80%的企业规模较小,是家庭作坊式,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都比较低,主要在低水平产品档次延伸。而发展高端产品的企业受国产原料的限制,对于高性能纤维的需求较大。另外,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完善和提高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标准化水平,让企业具备市场适应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由于产业用纺织品和非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需求。目前天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学院都开设了非织造布学科,这一过去不被大家在意的学科,如今已经非常热门,毕业生分配已经被预订到了2012年,可以说有的学生一进校门就被企业预订了。协会也开始做大量人才培训工作,加强专业书刊和技工培训的教学工作,提高行业整体专业素质。今年5月就举办了首届非织造布行业培训班,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企业和高校的非织造布专家、学者为来自24家非织造布企业的40多名代表进行授课培训。

第7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 纺织品出口 知识产权保护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人国际市场的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已踏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之一,并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纺织品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其中,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速度与纺织品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相脱节,知识产权意识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成因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3月3日,我国政府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了加人书。同年6月3日起,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2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在纺织品行业取得显著成绩,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创造了良好客观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并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也日益与TRIPS协议相协调,这些都对我国纺织品企业进驻国际市场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

    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

    (1)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既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甚至践踏他人的知识产权。还有一些人只注重申请国内专利而不去申请国外专利,使得专利流失。

    (2)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等一系列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发表了《中国知识产权的新进展》白皮书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分散,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甚至出现条例内容、责任限定、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冲突。

    (3)我国纺织品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水平低下。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纺织品专利技术实施率仅为10%左右,纺织品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仅占科技成果总数的I S %-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转化率。

    2、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成因

    (1)内部原因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尚不完善。我国有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

    第二,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科技创新不足,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在纺织品出口的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的万分之三,先进的纺织设备70%依赖进口,作为原始积累的模仿就不再有生存空间。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2)外部原因

    随着我国加人WTO以后,国外的跨国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排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进人市场,有时会通过滥用其权利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受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促使我国建立健全了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在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我国不断完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目前,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机制相互补充并通畅、有效运作,积极、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2)改善纺织品商品出口结构,冲破纺织品出口限制。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主体。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产品,增加高档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价值,从而提高售价;就纺织品材料来说,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多采用绿色环保、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材料,从而避免纺织品出口时受到国际准则的阻碍。

    (3)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量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我国纺织品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先进的纺织品技术的引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将极大促进中国纺织品企业通过合资或其他合作方式获得技术。严格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将使国外的纺织品技术提供方减少对侵权行为的担忧,愿意向中国的纺织品技术受让方提供较先进的技术。

  (5)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将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确立为国家战略。我国已经着手开展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实际可行、科学合理、充满创新的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在2008年,我国推出了“1+20"模式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它将基于纺织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交易三大平台的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人推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事业做大做强。

    2、消极影响

第8篇

(一)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

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物流与客服等活动组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其特有的价值。[1]格里芬(GaryGereffi,1999)在迈克尔•波特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GVC)模型,认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得商品生产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或国家的狭义范围内,而是通过国际分工与跨国合作方式在不同成员国之间形成了完整的合作体系。这种分散在世界各国(地)的商品加工程序,通过自由贸易形式将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全球(商品)价值链。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运用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是资金、人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的必然结果,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实体商品的生产或虚拟服务的增值。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成员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并彼此依存,通过参与蓝图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测试、品牌推广、渠道建设等,进而享受流通过程中的产品增值与利润分配。全球价值链理论是基于纵向维度来看待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与生产组织过程中的分工,价值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利润空间。某个环节涉及的产品生产工艺越复杂,所需的技术含量越高,对误差的要求也越精密,所要求的条件与门槛也越高,参与者在利润分配中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增加政府投入、集结各种优势资源、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措施,加速打造产业集群,以构建独一无二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增加本国贸易收入。为衡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商品生产与贸易的效率及其通过相关产业链获取的增值程度,笔者引进了“贸易增值率”这个指标。通常而言,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2]通过这个公式,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在加工贸易环节所获得的附加值多少主要取决于国内相关产业链的深度与长度。在全球产业链参与环节越多、上下游配套设施越齐全、对国外先进技术依存度越低,就越能获得理想的贸易增值率,反之亦然。

二、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过加工或装配后再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3]纺织品加工贸易是中国加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关键产业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形成了产品质量上乘、品种丰富多样、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加入WTO之后,中国纺织品加工企业凭借劳动力价格优势,大量承接了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与地区的订单,从而实现了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2013年,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总额为532.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95.5亿美元。但与此不相称的是,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企业平均利润常年维持在极低水准。2012年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从事纺织品加工贸易的企业净利率仅在3%~5%。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的紧缺,加之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更多纺织品加工贸易企业开始面临增产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二)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加工贸易形式落后,企业利润微薄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各行业发展普遍缺乏资金支持,只能以“三来一补”方式参与到世界加工贸易行列。“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主要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等方式。[4]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3年底,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5.83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达到3.79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依托劳动力供给充沛及其价格低廉得到一定发展。但与世界纺织品贸易强国相比,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始终缺乏实质性提升,大部分企业依然从事着含金量较低的来料加工业务。中国的纺织品加工贸易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底层。按照台湾地区宏碁实业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关于全球分工微笑曲线模型,整个价值链中,最有机会能够获得高附加价值的区域往往位于曲线的两端,即产品研发与品牌营销。[5]国内纺织品行业由于长期缺乏足够研发实力,只能为国外品牌进行代工,从中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开发与品牌营销能力,即便是质量上乘、用料充足的产品也只能以成本价为基准进行销售,无法享受国际品牌产品所独有的品牌溢价。以国际时装品牌范思哲为例,某款大衣在美国本土的售价是299美元,而国内服装企业只能获得每件12.9美元的代工费用。反观日本的优衣库品牌,2013年财务报表数据显示,该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维持在47%与23%的高位。优衣库等服饰品牌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市场营销的重视,通过对自身品牌的塑造,让旗下服装超越了普通消费品范畴,成为当下年轻消费者的一种时尚主张与生活方式,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优势地位,轻松获取高额附加值。

2.研发设计能力不足,产品款式落后

中国服装加工贸易企业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大多数企业是由当地小型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所有者思维方式陈旧、管理方法落后,对当前国际大环境以及全球价值链变化缺乏清醒认识。反映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主要表现为很多企业经营者对纺织机械与设备投入不足,有将近7成的纺织品加工企业在近10年内没有更新过生产设备,CAD排版裁剪机等新型智能化生产设备仅为少部分企业所拥有。部分企业经营者对过去低价夺取出口市场份额做法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不重视纺织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导致行业整体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款式落后。目前,这些企业员工构成多以农民工为主。由于员工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行业平均薪酬较低,阻碍了优秀产品设计人才的跨行业流动。在这个背景下,国内纺织品行业新品设计乏力,绝大部分产品依靠国外来样加工,其余则来自对国外品牌的“山寨”,即便有少量原创作品,但在时尚性与美观性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3.环保意识缺失,对生态纺织品重视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欧美国家消费者愈加重视纺织品的环保性能,纺织品进口检疫标准与贸易门槛逐渐提高。目前,北欧各国正在兴起生态纺织品热潮,其影响已经通过国际化产业分工体系波及全球纺织品产业链上下各合作成员国。生态纺织品是指采用无公害原料,并以规定生产流程制作的对人体健康无明显伤害的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流行对加工出口国的上下游企业都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中国纺织品行业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态纺织品发展趋势缺乏敏锐嗅觉。2013年,由于产品化学品残留超标,中国有近98亿美元的出口纺织品被退回,相关企业损失惨重。造成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行业如此被动的原因是,一方面,中国产品环保标准严重滞后。由于国家质监部门介入程度不够,中国纺织品生产一向存在多重标准,绝大部分纺织品生产企业执行的是国家标准,与欧盟标准相比,中国纺织品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生产工艺落后对中国纺织行业充分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形成巨大阻碍。以出口到美国的生态纺织品为例,美国商务部对该类产品的生产流程与工艺制定了详细、严格的技术规范,明确规定产品不得经过氯漂白处理、不得经由防霉程序、不得进行阻燃整理工序。反观国内,由于环保监督过于宽松,相关违法成本太低,大部分纺织加工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即便短期内加大投入、集中整治,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无法快速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技术要求。因此,由环保指标所构筑的出口贸易壁垒将成为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的巨大障碍。

三、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政策建议

(一)转换生产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

政府要鼓励行业内企业努力向国际纺织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从而有效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产业增值率;通过强化技术投入,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创立自有独立品牌;深入海外市场,设立产品分销渠道,建立与国外用户直接接触的渠道,推动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行业实现由“订单模式”向“市场模式”的升级转换。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内销市场已悄然启动并逐渐形成规模,为纺织品行业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要着力引导纺织品加工贸易由原来的“单一外销模式”向“内外销并举模式”转变,加大产品出口转内销的尝试;推动企业商业模式与经营理念更新,竭力打造为消费者所接受的服装、服饰知名品牌;立足国内,放眼全球,通过整合国内消费者需求,一改以往被动生产的局面,以海外订单反向定制创新型模式,实现全球价值链参与角色互换,推动纺织品企业实现从低端制造商到高档品牌运营商的实质性跨越。

(二)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

有关部门应通过树立行业典范方式,推动企业管理者及时转变经营理念;通过设立纺织行业技术改造专项经费财政扶持政策,加快企业技术装备与生产工艺革新步伐;通过鼓励纺织品企业设立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完善产业研发体系,提升中国纺织产品核心竞争力。建立高质量专业人才队伍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推动纺织品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为全方位满足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储备人才资源;加大行内企业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设立针对高层次人才的落户优惠政策并给予其相应奖励经费,有效提高国内纺织品行业的研发水平。加强纺织品企业内部建设,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自主研发等方式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巩固和扩大现有大宗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出口的同时,大举进军国际高档服装及其产品深加工领域,提高时尚品牌服饰的生产与出口比例,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高附加值回报。

(三)提升产品检测标准,完善上下游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