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5 15:33: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教学研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文化
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已经趋向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重视汉语言的教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现代中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二、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 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 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 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 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 了材料。
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三、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 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 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 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 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 “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 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四、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培养
一、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语文素养培养的构建。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看,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展开。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的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开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就无从开展。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系构建
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系构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
1.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地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会使语文教学程式化而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最终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途径
诚然,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途径还有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
1.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实施途径
以人教版5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诠释。这样就能通过预设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集中,同时也可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2.改善教师讲授模式的实施途径
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建立,应本着了解、实用为标准。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对教师讲授模式及内容进行创新,进而满足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建华.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
1.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深层内涵
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既应该重视文言词汇及句式的积累,更要重视艺术形式及内容结构方面的赏析。只有使学生在学习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享受,才可以真正感染并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从而喜欢上文言文。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一下册《鸿门宴》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字词语法,还要使学生明白项羽是因为刚愎自用并且不听忠言而错失良机的,刘邦是因为礼贤下士并且善于从谏而成功从虎口脱险的。让学生从刘邦及项羽的为人方面获得做人的启示,例如他们二人分别对待项伯及曹无伤的态度与实际做法,其中刘邦为了拉拢敌对阵营里面的重要人物忠于自己,不仅“兄侍之”,而且“约为婚姻”,“立诛杀”已经背叛自己的手下曹无伤,可是项羽则轻易出卖给自己带来关键情报的曹无伤,始终信任明目张胆地保护刘邦的下属项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善于发现,同时将之引申,不仅要将古人智慧呈现于学生面前,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2.通过“诵读”方式提高学生文言语感
文言文教学比较特殊的一个要求就是大声朗读并且口熟而成诵。和现代文进行比较,文言文比较讲究韵律,而且古人通过吟唱方式诵读各种诗文的主要原因是朗诵对理解内容非常有利。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音,并且注意停顿,将人物语气感情全部读出来,使其在诵读过程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体会文意、感受文章意境及体味人物的情感。部分难句及长句一时很难领悟透,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够慢慢弄清其义,获得的效果显著优于教师的指导。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过秦论》及《兰亭集序》等文言文的时候,这些文言文的感情都十分丰富、句式非常整齐并且音韵和谐,读起来让学生有回肠荡气之感,均属于好的朗诵材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文,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无法使其享受古文里面的音乐美。教师能够开展各类朗诵表演,增加背读的乐趣,将文言文所含的韵律美及音乐美有效展示出来。
3.给学生创设充足的想象空间
由于文言文语言十分简洁、典雅且凝练,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应该善于挖掘那些存在想象空间的句子,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想象空间。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相关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能够对《左传》部分有关内容等进行扩充,其中文言文的背景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消除课本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枯燥性,从而将学生兴趣有效激发出来。
4.将“授渔”当做指导思想,并且引导学生如何迁移
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处于文言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位置,并且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深入分析文言文及现代文之间的区别,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找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慢慢掌握文言文有效学习方法及技巧,从而提高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能够开展各类学习文言文的相关主题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加学生校园生活所具有的丰富性,还能够让学生更加亲近文言文,逐渐形成文言文校园学习热潮。比如,教师可以在国庆期。间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古诗文相关朗诵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内外主动搜集相关内容,并且认真学习及体会。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5.结语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新课程下对高中化学实验"新定位"
我国的化学教育,近20年来在加强实验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但从充分发挥并落实化学实验和实验教学的功能、体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来说,仍然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实验教学本身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实验资源、教学时间、班级规模等各种制约因素,使人们对实验的熟悉以及化学实验教学受到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冲击,严重影响了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实验教学,将化学实验提高到一个全新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1.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内容,除了完整的学生实验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和化学计算等新授课中,以及各种类型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都会出现化学实验。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化学实验是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训练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这一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思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
二、还原学生主体性,积极参与实验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Cl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Cl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Cl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拓展课本实验,培养创新的能力
课本中的实验,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许多实验还"留有余地",在化学实验总复习时,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改进、完善、拓展,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如在复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HCl、NH3的喷泉实验时,我们可进一步对其进行下列探索和拓展:[原理分析]HCL、NH3能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答:HCl、NH3均极易溶于水,胶头管中挤出的少量水可溶解较多的气体,从而使烧瓶中压强减小形成喷泉)[定量思考]假定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顶端到烧杯液面高度H为35cm,胶头滴管B能挤出0.5mL水,则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答:气体溶解度≥17)[思维拓展]除上述通过气体溶解来减小瓶内压力形成喷泉外,还可采用哪些途径?(参考答案:在烧瓶外包冰块,通地降温而使压强减小;在胶头滴管处接一空针简,往外拉,通过扩大容器体积来减小压强;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HCl、NH3膨胀,使气体通过导管与水接触而形成喷泉)[创新探索]平时,我们看到充满氢气的气球放在家中,过一段时间后,看到逐渐瘪起来,往往误认为口扎得不紧,其实是由于氢气和空气的扩散率不同造成的。
四、多增加传统实验的改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长期以来,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繁琐,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由老师演示,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人教版)NaO性质探究实验中NaO与CO反应,传统实验是制取CO气体并通入NaO,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用玻璃管伸进NaO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O与CO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对传统实验的改进,可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以实验探究为化学教育的突破口,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1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课堂 构建途径
1.引言
高中阶段,语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的语文素质将直接影响其他各门学科的有效学习,也对其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今,新课标对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构建生动、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并且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是如今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长期目标。笔者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对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2.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今,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迎合新课标提出的各种要求,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把握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刻,致使语文课堂形式化和低效化。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开始普遍追求教学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忽略对学生综合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相关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往往一味重视图片的内容,而忽略对文本的语言解读。同时,部分教师为了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而不断将教学目标细化,导致目标太多,内容太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一些教学研讨会中,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各种评优或者成果展等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对怎样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措施并没有深入研究,最终导致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课堂中,选择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使语文课堂开始失去原本的语文学习的特质[1]。此外,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就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通过考试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舆论都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学校的升学率对语文教学进行评价的,这就给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和社会激烈竞争的现状,使分数渐渐成为测量学生整体素质的仪器。但是,语文应该是一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审美精神的重要学科,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分数就能对其进行评判的,需要长期的文化沉淀。特别是高中阶段,更需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综合语文文化素质的培养。
3.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
语文课程特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与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同,因此,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中,首先应该建设审美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语文本身的美进行鉴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文学阅读期待。如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追求语言美、人文美,以及课堂情境中的意境美。让学生能够在充满美的课堂中有效学习,不断培养文学审美素养。
其次,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将课堂的“主人”身份还给学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因此,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白自身的角色,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在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开展课堂活动。这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将整个课堂的教学目标设置在每个学生尽最大的努力都能达到的合理位置上。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最后,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后,还要致力于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无限的知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延伸与拓展,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并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有效提升其语文素养,还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2]。如在教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课文时,我对于海子的卧轨自杀行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伟大的天才,为何选择这自杀的方式来终结自己的生命呢?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对其思维进行拓展训练。
4.结语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自身的角色,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不断开创具有审美的、有效的课堂,逐渐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从而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素养,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大家都知道,教学没有完美,充满着遗憾。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虽说目前高中课改在强力推进,高考语文分值也将大幅提升,但实话实说,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积淀的顽疾在短时间内的确难以根除。
一、顽疾简述
简言之,高中语文教学顽疾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系统在内外异常因素长期作用下,教学内容或结构形式发生异变或教学功能不全或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以致产生或明或暗的不良影响的不正常状态。
针对顽疾,医学上通常做法是:通过诊断病因,找准病根,接着开出药方,治病救人。此法亦适于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病因诊断与剖析,及时并准确发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行为缺陷,从而制定相应对策。
二、病因剖析
语文教学是个多维的系统,同人的机体类似,出现的毛病有轻重之分,亦有内外伤之别。下面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予以剖析。
1、教师方面
(1)课前准备:比如必修、选修课程定位不准,各方面教学资源缺乏,对学情了解不到位,备课不认真,文本解读不透,预设课堂活动不周全,编写教学设计过于粗糙甚至不写,作业布置超时超量、难易度把握不够,专业素养、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充分,教学工具准备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等。
(2)课中教学:课中教学:不考虑学生实情,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主要让学生被动地看、听、读、记、写,学习无互动,无快乐;学生阅读不够,体悟不透,只能胡乱理解,架空分析;解读文本不愿作个性化解读;课堂活动松散零乱,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教师没起好“导演编剧”“穿针引线”的规划、引导、点拨等作用,缺乏教学智慧等等。
(3)课后延伸:不重视作业的评改与反馈,在量与质上大打折扣;习惯于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参考资料,训练习题的设置过于粗糙,与学生实情不符,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与时代脱节,甘做井底之蛙,不愿吸纳教学新理念,不去关注教学新动态、新发展;教学上按部就班,不进行教学反思,也不愿与同行研讨交流,习惯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等等。
2、学生方面
各种主客观诱因导致对语文本能性的不重视;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或者说是预习不够充分;不喜欢多读多看内外读本;学习资源匮乏;上课不听讲、不记录、不思考,学习方法单一,体验深度不够;作业马虎,甚至干脆不做;课后用于语文巩固与提升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少之又少,该背诵积累的落不到实处等等。
另外,学校管理、学科分类、教师引导、考试机制、家长意见、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关联诱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活动开展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三、治疗药方
1、勤练内功本领,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的成与败,关键取决于教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巨变,我们语文教师要紧跟发展步伐,活到老,学到老。要夯实自身功底,不断充实专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要及时通过各类培训、学习、研修、实践,熟练掌握高中语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诊断知识、心理诊断知识体系以及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借助“教学相长”、同伴互助、研训进修等途径不断丰富专业涵养,提升专业水平,力争成长为成熟型、专家型语文教育工作者。
2、注重教学反思,增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造血功能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不断趋于成熟并最终成为反思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重要路径和渠道,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促使教师增强教学责任感,提升专业知识内涵,丰富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成就教学辉煌。
高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教学反思,就必须以自身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教学行为为努力方向,以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后扎记、立体教研等为主要形式,借助新的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知识内容体系、教学活动组织等的合理性与决策性进行反思、审视、分析和检验,从而得出结果,并及时将之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学习――实践――反思――提高”螺旋式发展。这样一来,由于注入了造血功能,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就不再是止步不前,而是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了。
3、勇于科学诊断,实施个性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靠教学反思解决教师的教学顽疾的确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还得有大量的行动与实践作支撑。受医学病理学启发,个人觉得应该勇于论断,运用个性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去治疗高中语文教学上的顽疾。
高中学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个性倾向渐次明朗,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也更明显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可能主要是因为: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策略,存在阻碍他正常学习的心理、生理、环境等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就要科学诊断,找准问题所在,以便开药方治病。比如,通过调查问卷、参考文献、行动研究、案例分析、观察访谈、经验总结等方法,开展一系列有关学生方面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性格差异、学习方法、兴趣动力、环境条件、智力因素等综合性研究,弄清学生语文学习实情,归纳分析相关数据材料,找出该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阻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科学论断,对症下药,制定学习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及时反馈学生,并跟踪帮助改进。
4、创新教研形式,倡导集体会诊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们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这三关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必须度过的难关。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探索,我简单就在教学活动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谈一下我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1. 给学生个支点,让他们学好文言文。这个支点就是一本《古代汉语字词典》、一本语文书和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这个支点的建立,可以帮助同学们自主学习文言文,同学们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到成功的感觉。比如,在教学《苏武传》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这句话对学生来讲很难,但是借助参考书,学生自主研讨,划分了句子成分,找到了像“‘以中郎将’是介词结构做状语,‘匈奴使留在汉者’是定语后置句式”这样的一个隐含的句法成分规律之后,学生能够很快给出正确的翻译。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尝到了甜头,自然地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不仅重视文言知识,更要注重文章内容,灵活设计课堂。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我给了学生自导自演学习文章的机会。自导自演时,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也让学生牢记了烛之武这样一个“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的经典人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阅读兴趣。
3. 小组竞争,强化阅读兴趣。小组竞争阅读,竞争翻译,这些竞争机制的引入让学生们不断地体验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让同学们从“怕”文言文,到“爱”文言文。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文言文阅读,同样,也适合其他内容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读懂浅易文言文。基于这样一个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重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讲授。面对这样的一个挑战,学生很茫然。
1.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以课本为基础,多读、多诵、多背。课前诵读是每一节语文课的必修内容,学生们放声朗读,给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非常好的文学氛围。大约4分钟的文言文阅读既不会影响正课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坚实的文言语感。
2. 语法教学经常化,语法学习主动化。所谓经常化,是指无论是讲读课还是习题课,只要是文言文阅读课,我都会带领我的学生们温习语法知识,不断地补充我们的语法基础知识功底。所谓主动化,是指多给学生时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锻炼。对于一些难点较多的句子,教师应当给予点拨,对于一些语法简单的句子,学生应自主翻译,不懂得地方相互研讨。这样,将语法教学渗透到日常学习当中去。
3. 实词、虚词总结规范化。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课上或课下的时间总结课文当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时还会颇富创造性地给学生拓展延伸的空间。
4. 文言笔记随时写,文言成绩步步高。教导学生多做文言文笔记,将日常学习当中总结的知识写到笔记本上,将遇到的困惑写到笔记本上,将困惑的解决方案写到笔记本上。这样,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就已经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经典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