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慧教育课件

智慧教育课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5:33: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慧教育课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智慧教育课件

第1篇

关键词:会计 教学内容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65-01

多年来,我国会计职业教育高职、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学本科一样,都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原则要求设置的,只是稍作删减。这样的教学内容,高、中职学生难以学懂,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实用。

据财政部相关资料称,我国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以上,《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经济业务很多在小企业中就不发生,其中有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小企业中没有必要、也难以做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业务和处理方法,只适用于大型上市公司,对绝大多数小企业并不实用。为此,财政部于2011年颁布了适用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从2013年开始在小企业实施。

由于97%以上的企业都是小企业,也就是说会计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在小企业工作,对于高、中职毕业生来说,无疑就业去向都是小企业。另外,从高、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也只能适应小企业会计工作,最多只能接受《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从近几年高、中职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合格率就可以证明。据笔者调查,几所高、中职学校近几年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合格率和会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合格率数据如下表。

通过对有关学校的了解,陕西省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合格率为70%~80%左右,会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合格率为5%左右;中职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合格率为10%左右,会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合格率在2%以下,并且逐年下降。

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高、中职学生达不到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水平,中职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都很困难。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必要性还是可能性来看,会计职业教育《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内容也应该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

具体教学内容,高职层次可以完全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

1.1 流动资产

(1)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2)短期投资:包括取得短期证券、分得股利或利息、出售。不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应收预付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其中坏账损失核算采用直接转销法。

(4)存货:包括原材料、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等。原材料核算包括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法,存货发出计价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2 长期投资

(1)长期债券投资:包括购入债券、应收利息、折价溢价摊销、处置。折价或溢价摊销采用直线摊销法,不计提减值准备。

(2)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取得股份、应收股利、处置。采用成本法核算,不计提减值准备。

1.3 固定资产

包括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修理、改扩建、减少、处置。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租赁付款总额和相关税费计价入账;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计入产品成本或管理费用,大修理费用按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不计提减值准备。

1.4 无形资产

包括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处置。采用直线摊销法,不计提减值准备。

2 负债

2.1 流动负债

包括短期借款、应付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等。

2.2 非流动负债

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不包括应付债券。应资本化的利息费用,在竣工决算前一律计入在建工程科目,不计算开始和暂停资本化的时间。

3 所有者权益

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不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筹资。

4 收入

包括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资产出租收入。

5 费用

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6 利润及利润分配

包括营业外收支、所得税、利润分配。所得税费用按应付税款法核算,不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7 财务报表

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表,其中现金流量表取消补充资料部分。

中职学生就业去向一般为微型企业,微型企业的经济业务更简单,中职生的接受能力也较低。因此,中职层次的教学内容,应在上述高职层次教学内容上再精简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在资产核算中,精简一些不常用且难度较大的内容。货币资金中取消其他货币资金;取消短期投资;存货核算取消计划成本法,只讲实际成本法;长期债券投资中取消折价溢价摊销;长期股权投资只做简单介绍;固定资产折旧只讲年限平均法,取消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财务报表中取消现金流量表。

总之,近些年,我国会计职业教育《财务会计》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难度偏大而在绝大多数企业不实用的问题,教学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也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应当改革现行教学内容,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需要。《小企业会计准则》正是我们教学内容改革的标准。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0前言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智慧的学习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1]。智慧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不断推进的同时,新技术环境也迅速地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新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智慧教育如何开展,新形式的智慧课堂应如何构建[2]。

1智慧课堂的概述

“智慧教育”一词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的概念。对于智慧课堂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研究主要依托融合于课堂的自主的、泛在的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方式进行[4]。

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智慧课堂的技术特征

智慧课堂可以应用资源共享、学习情境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智能学习分析、移动通信互联、合作交流、即时反馈等技术进行教学,形成开放、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模式,智慧学习满足了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2.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为“教”与“学”的融合和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使“教”与“学”相互渗透、融合一体,因而对智慧课堂的实用教学流程结构设计,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来考虑[5]。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课前、课堂、课后)结合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探究学习、智能学习分析、课后作业、信息化辅导、反馈测评等教学步骤构成智慧课堂完整的教学过程。

2.3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

2.3.1课前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放送预习内容、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流,问题讨论。

2.3.2课堂

课堂上,教师根据学情采集,导入新课,讲解学生课前自学时的疑问,进行探究学习。课上主要为互动式教学,智能学情分析,布置课后作业。

2.3.3课后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信息化辅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试卷问答、在线提问、作业视频等方式反馈测评。

3智慧课堂实践教学的讨论

3.1技术支持

智慧课堂实现的前提是学校构建的信息技术平台。目前,高校都配备微机室,大多数学生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就为实现智慧课堂提供前提。2017年锦州医科大学将实现全校区覆盖无线网络,在技术层面上满足智慧课堂的实施。智慧课堂模式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2学习个性化,跟踪智能化

智慧课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让学习真正个性化。由于移动通信设备的可携带性,使随时学习成为可能,跟踪学习也更智能化,更真实的挖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3.3反馈即时性

智慧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评价,课前预习与反馈、课堂探究学习与反馈、课后作业测评与反馈,反馈信息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即时性反馈形成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3.4互动交流立体化

智慧课堂模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时空的实现互通。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畏惧感,创造了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

3.5学习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便捷化

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如微视频、教学课件、电子图片、语言教学、学习材料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智能化的学习资源,便捷的推送方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个性学习、快乐学习。

4结语

随着数字终端的兴起和网络应用的日趋成熟,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6],其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7]。智慧课堂作为新型学习环境,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够满足“数字土著”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应用价值[6]。此次,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教学中,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等.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65-71.

[2]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3-70.

[3]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4]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64-68.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6]李丽娟,郑晓丹.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数字教育,2015(4):40-48.

第3篇

课程的合理设置在职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有“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分属于两门独立的会计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与会计实际工作岗位脱节,这与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使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原有“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大多存在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实际流程相脱离的弊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较薄弱,缺少生活经验与实践认知,对理论不易理解和掌握,先讲理论后讲实务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均产生了消极影响,使部分学生对财务会计课程畏惧厌倦,所以“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与结构亟待调整。为了使课程设置与会计岗位相适应,同时兼顾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需要,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起就将原有“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这两门课程按会计岗位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课程名称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分别在第二、三、四学期进行该课程共计180学时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

整合后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以会计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为依据,综合分析了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学生的基本情况、培养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按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逻辑关系,确定与该课程学习内容相对应的工作任务,以确保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工作任务以及学生基本情况的有效对接,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具有适应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建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账、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其能胜任各会计岗位工作要求;其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各会计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等要求。根据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结果,将课程内容整合成三大模块,以每项工作内容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每一模块的教学项目,根据每一工作过程所需完成的典型任务确定每一教学项目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每一学习任务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如:模块一入门岗位能力(出纳岗位核算),包括“出纳岗位认识”、“库存现金业务核算”等子项目,其中“库存现金业务核算”工作任务包括核定库存现金限额、提现、现金送存等子任务。

二、编著高质量教材

教材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鉴于公开出版的教材中尚未有成熟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专门教材,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组织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项目化校本教材。该教材在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内容,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项目教材编写模式,以会计工作流程为线索进行编制。该教材将会计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共设置了八个会计岗位群,具体包括出纳岗位、往来会计岗位、财产物资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资金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每一岗位均以其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展示仿真会计资料描述岗位具体任务任务指导明示岗位工作流程按照流程处理业务学中做,做中学小结与上岗一试”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该教材坚持以岗位为导向,以任务为引领,强调岗位业务处理流程和岗位职责,突出职业化;教材充分考虑与助理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的衔接性,将考试内容融入教材内容,既能满足助理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需要,又以完成岗位任务、掌握职业技能为目的,实现“证书、职业与学业”的融通;教材内容编排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岗位任务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材采用仿真会计资料,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模拟业务处理场景,更具真实性、客观性;教材穿插学中做、做中学、上岗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练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高职的培养目标相冲突。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设置以仿真会计资料为背景的上岗试、教中做、做中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边学边做,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系统性、科学性,保证了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将本课程按出纳岗位、往来会计岗位、财产物资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资金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八个项目岗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真实业务背景下的操作和训练,以强化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2.任务驱动教学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任务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知识点更形象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出纳岗位核算中提现工作任务时,采用的教学流程为:展示仿真资料描述具体任务进行任务指导列示任务工作流程按流程操作业务进行评价与小结布置课后实训任务。

3.案例教学法在课程内容设计时配套引用涵盖某企业一个月完整经济业务(包括原始凭证)的实际案例,这个实际案例贯穿整个能力训练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的同时,能提交一套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会计报表的完整的会计资料,体验成就感。

4.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在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将实训室模拟为企业财务科,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从事会计各岗位工作,熟悉工作流程。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出纳、往来会计、财产物资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成果会计、总账会计等角色,引导其分工合作,利用账、证、表实物完成整个训练项目中建账、制单、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强调会计工作中各岗位之间的联系以及会计核算程序,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辅之实物演示教学手段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快速展示每节课的工作任务及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边讲边用实物演示操作过程,手把手教,使教学内容自然、具体、形象化;学生边听边根据发放的实物凭证进行演练,当场得到教师指导,师生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

2.运用网络等教学资源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并建立合理的学业评价考核制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增加随堂实验课时,边讲边练,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完成后,还应集中五周左右的时间进行综合实训,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应达到1∶1,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岗、课、证的有效融通,同时也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建立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评价考核制度,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提高,顺利实现课程目标。具体表现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50%+终结考核成绩×50%其中:过程性考核(50%)=常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提问、职业道德、自学能力等)×10%+课外作业×10%+课堂实验全套账务资料×30%;终结性考核(50%)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会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以上对该课程改革的粗浅体会,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教学改革,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

第4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知行统一;教学原则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以学生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实践性要求“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这是课标对本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论述。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观,它是保障课程所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空谈、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的讲授,而是建立在学习、感悟、践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

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贯穿于品德程的始终,特别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更体现了这一原则。教材中“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做一做”体现了由知到行的统一。课标的“了解”、“理解”、“应用”、“经历”、“认同”、“领悟”同样体现了由知到行的统一。在教学中如何知与行的统一的教学?就是加强行为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行为评价。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具有想动脑、想思考、想提问、想说话的情感取向和强烈欲望,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要巧设问题,做到问题紧扣主题指向清晰,具有学习价值和创新性;要少而精、避免琐碎和表面化,增加思维空间和思维含量,杜绝像“是不是”“能不能”等耗时无效的问题。要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在创新思维、体验思维快乐的过程中学习,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如:巧用教材留白;适度点拨,“你的理解很深刻,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个这样的例子?”“是什么力量让这位残疾人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绩?背后又有怎样的感人故事呢?”2.创设表演情境。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故事、游戏、小品、角色表演等形式再现于课堂,在活动中学生与小伙伴密切合作,碰撞思维、交流语言,加深体验,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3.创设影音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课堂气氛,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引感共鸣,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有话想说、有话可说。4.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5.创设实践情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品德课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略实践的指导和养成。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合理可行的实践情境,融入社会对话,将品德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落实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行为教育

有人把师父领进门(致知),修行在个人(践行),错误理解为致知是教师的事,践行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就在教学上人为地把知与行分开了。而从课标的了解:“要求学生说出或者写出实例或对象的特征或行为要求”、理解:“就是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或整理,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应用:“初步分析所学内容的因果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经历:“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主动认识和验证是非获得一些经验”、认同:“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具有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了解”、“理解”、“应用”是致知,“经历”、“认同”、“领悟”是践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不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是修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个人修行。知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教育本来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教育要渗透品德教育,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在要有意识地进行为教育,对所获得的认知去身体力行,使他们处于敢尝试、敢创新、跃跃欲式的精神状态。

三、行为养成

学生要形成行为意识由此而产生由知到行的转换,需要一些环节或契机,这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以及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转化,即意识转化为行动。同时加强学生的行为训练,训练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事例,学生身边的实例。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行为目标,并为学生实现这一目标训练给予指导,逐步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教学应该由枯燥的说教灌输向生动的活动体验转变。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感官齐动,激发其学习情趣,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角钱小店”的情景让学生参与购物,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购物本领全拿了出来,有的对商品精挑细选,有的还讨价还价,在实践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然后,我用一句话:你选择的商品能不能吃?不露痕迹地引入正题,开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挑选商品。在研究合格商品应包含哪些信息这个环节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商品,获取信息,然后,采取小组合作方式研究,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购物的经验,确定什么样的商品才是合格产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枯燥的说教,学生在有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会了购物,学会了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行为评价

第5篇

前言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15〕36号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明确指出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在主要任务和措施中提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求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迫在眉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重要举措。

创客概念起源于美国,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群体,其特征是创新、实践与分享。国内创客教育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杨现民、李冀红认为创客教育可以分为创客的教育和创客式教育。前者是指为培养创客人才;后者是指运用创客理念与思维对目前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后者比前者影响更广。创客式教育是指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思想为一体,契合学生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以课程为载体,融合各学科知识,在本质上深化了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创客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通过专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创客教育与高职会展专业教育更易融合,其融合路径对其他应用型学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创客教育与高职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条件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职在校生个性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个性张扬、好奇心与创造力较强,但耐心不足;第二类踏实认真,执行力较强,但新奇想法相对少一些;第三类既无新奇想法又不肯踏实认真。

通过对创客群体分类,可以分为创意者、设计者与实施者。创意者是创客群体中的精灵,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出改进的办法,将其整理归纳出创意和点子,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设计者是创客中的魔法师,可以将创意和点子转化成可执行计划;实施者是创客中的剑客,具有强有力的行动力,能够按照设计计划与图纸将创意变成现实。

大学生群体富有创造激情与热情,想象力丰富,具有共同的知识素养与兴趣爱好,拥有共同语言,合作关系更为稳固。通过群体创客文化与群体影响力,能够实现以小群体带动大群体,以小部分人带动大部分人,以第一、二类个性学生带动第三类个性学生,实现不同类型个性大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实现创客创作。

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特征,结合创客群体类型在会展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会展专业学生进行分组分类:创意者、设计者与实施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创客教育将专业学习变成一项创造性活动,要大胆突破、尊重个性,充分挖掘学生亮点,发挥其特长,激发起内在潜力,协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将传统枯燥的专业学习努力变成充满趣味性、创造性的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构建

专业教学是会展专业教育核心部分。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核心就是运用创客理念与思维,根据会展专业学生个性特征类别,结合行动导向与新建构主义理与项目化教学法开展会展专业教学,真正体现“创意变成现实、做中学、乐于分享、协作学习、跨学科”等创客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主要分为四步,具体路径见图1。

第一步学生根据各自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内容,成为创意者、设计者或实施者。这一步中教师起到协调指导的作用,主要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教师不要过多干涉。

第二步教师在充分理解创客理念前提下与学生共同制定创意者、设计者或实施者职责,创意者的主要职责是随时记录自己创意火花,为会展活动不同阶段提供新奇创意;设计者主要职责是将创意转化为可执行计划,设计者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创意者与实施者的关键环节;实施者是创意最终执行者,主要职责是将创意与点子落地,变成现实。

第三步是整个融合路径中最关键的一步。选择真实会展项目按照项目化教学方法组织创客小组成员根据各自职责与特长相互协调,爆发出巨大创新活力,从而保障整个创意最终变成现实。专业教师将某一个教学项目分解成若干个独立子项目,每个独立子项目要求创客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

创客小组的具体操作步骤:首先创意者根据每项任务给出创意与点子;随后设计者联系沟通创意者与实施者,将创意点子变成可执行计划,可执行计划既要保证尊重了创意者创意又能够立足现实使实施者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最后在创意者与设计者共同参与下,实施者做出创意成品。

在此步骤中值得注意的是创意者工作过程中并不是不需要设计着于实施者参与的,而是以创意者为主,设计者与实施者共同参与。在设计者与实施者执行过程并不是墨守成规遵循毫无创新而言,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不断创新,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创新重点有所不同。创意者创新创意在于新奇点子与想法,设计者与实施者创新在于在实际操作中涌出新的想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是创意者、设计者、实施者自我评价、彼此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不断创新、实践、分享。

三、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实证分析

以我校会展专业校内综合实训课程专业教学过程为例,对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进行实证分析。我校会展专业校内综合实训是不同年级会展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的,从展会活动策划到招展招商、展会营运现场管理以及展后跟踪服务一系列活动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一项校园综合自办展。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6届,从最初的公益性小范围的校园展变成现在市场化运作营利性展会项目。

第一步,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创客教育理念,创意组、设计组与实施组组员应具备的特征与素质(具体见表1),不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各自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组别,互相切磋、相互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以适当引导,但不能过多干涉。过多干涉会侵犯学生的自主权,从而影响其内在潜力的发挥。

第二步,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细化创意组、设计组、实施组各自的职责。在这一步骤也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不同组别有不同的创新任务与职责,沟通协作完成整个展会活动。其具体职责见表2。

第三步,将校园综合实践展会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与具体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让学生边学边做,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同步进行,由不同年级组成的各创客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具体见表3。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创客组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其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储存量不同,但其创意水平不受储备知识的影响。因此为避免高年级占主导影响低年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任务1中创意组只提出展会活动创意,设计组制定出大致可执行方案,接下来再根据不同不断阶段不同任务内容制定细致完善执行方案。在随后的任务中设计组实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加强创客小组内部交流,通过老带新从而增强其创造力。

第四步,根据创意组、设计组与实施组任务完成情况,采用多方评价机制进行评价总结。具体包括各组自评与相互评价、展商评价、观众评价、专业教师评价与校外资深创客评价,各组自评与相互评价指标专业学习兴趣度、团队协作性、做中学结合性、分享性;展商与观众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对本届展会满意度相关方面指标;校外资深创客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创新性、创新链完整性、成果应用可转化率;专业教师评价指标包括三部分即各组自评与相互评价指标、校外资深创客评价指标以及展商与观众对展会满意度评价情况。

四、总结

第6篇

【关键词】中职花卉课程 “做中教、做中学” 教学模式时间与探索

中职花卉课程是中职园林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总理在大连市轻工业学校调研时提出:职业教育应在做中教、做中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为此,中职花卉课程必须积极开展“做中教、做中学”, 构建以能力为目标,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鉴于上述目的,笔者在中职花卉课程的教学上,进行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设计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任务模块

开展“做中教、做中学”,必须将课程教学理论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组合,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当前实施“做中教、做中学”首推任务引领(驱动)和项目教学。为此,我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将课程划分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模块,在任务引领、项目教学中渗透理论学习,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具体教学任务模块设计的理念是结合花卉生长周期进行教学,根据花卉生长周期中的苗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休眠期等4个主要的物候期,确定了种子的识别、花卉的播种繁殖、宿根花卉的分株繁殖、球根花卉的繁殖、一、二年生草花的间苗、移植、花卉的扦插繁殖、花卉的嫁接繁殖、仙人掌类的嫁接繁殖、花卉的上盆、换盆和翻盆、木本花卉的高压繁殖、花卉形态特征的描述和记载、水仙造型加工及水养等教学任务模块。

二、开展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相融合的教学过程

在每个教学任务模块中,我根据各项技能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量和质量标准,学生一般分组进行操作,定时定量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现场边学边做,教中学、学中教,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即在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在教师的边讲边做和学生的边做边学中,学生的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最终掌握了与之相对应的播种、扦插、分株、嫁接、组培、培养土配制、上盆、施肥、浇水、环境调控、植株调整(修剪、打顶、抹芽、剥蕾、摘叶)、病虫害防治、花期控制、花坛花境施工与养护、盆花装饰、制作水培花卉和合盆栽等技能。具体教学过程是通过“任务导入布置、分析任务(提任务时要进行任务的情境设置)收集任务的信息任务的决策与计划任务的实施成果自我评价成果展示、交流教师小结、知识归纳、总结提高”的过程来展开的。以花卉的分株繁殖为例,选用苗期大花萱草和鸢尾为材料进行,课堂安排在实训现场进行。首先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掌握分株繁殖的基本原理和分株的基本方法,然后由教师布置任务,启发学生得出操作技能要点,接着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分工,有的整地、有的挖掘种株、有的分株,分工合作,合理利用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打分,教师作总结,强调技能要点,指出存在问题,布置作业,学生完成实训报告。另外,在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时还要与时俱进,依托行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并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这样更有利于“教”和“学”的动力以及“做”的热情。

三、建立新型科学考核体系

实施“做中教、做中学”,就必须以技能考核为主导,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科学评价模式:理论知识采用笔试、口试;实践能力以过程考核与任务考核相结合,以任务考核为主,技能考核分多次进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每个学生在完成各个典型工作任务时的具体表现(包括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考核。最后综合理论考试、平时表现和技能考核等几项成绩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于基础相对差的学生,理论考试的欠缺,可以熟练的技能操作来弥补,这种评价方法更能真实客观、科学地地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花卉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地位,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做中教、做中学”的改革尝试,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创造性;发挥;学生;激活;课堂;活动;拓展;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新课改实施的大环境下,农村小学如何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呢?笔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体会作一归纳。

一、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是非常有创意的。考察新教材,比较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本套教材图文并茂,不仅在呈现形式上更活泼、更生动,还在于它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示范,更在于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开阔思路的样榜。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按照小学生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各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和品味教材,使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说,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以提升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一课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先让学生学习“穷山恶石头”的小村庄如今变成了“陕北第一文明富裕村”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人们辛勤劳动得来的,总结出“劳动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源泉”这一观点。我的教学活动并没有止于此,而是让学生从中总结出“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然后进一步举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懂得应该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者。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活动,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竞赛等,适当运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模式,解决一些“德育问题”,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结合、自主交流,教师只作适时调控、引导,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

例如,《爱护花草树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及如何去爱护。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实地考察调查,了解绿化现状;可让学生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如意采花、在树上刻字等,让学生明白其害处。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积极参与社会。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样才能真正从心灵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三、利用媒体课件激活课堂

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生动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如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那些抽象的知识难以产生兴趣,多媒体课件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我从网上或音像资料中收集各种有关老张掖的图片、画面,如破旧的房屋、狭窄的街道……经过制作,再配以音乐、解说,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画面中感受到了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同时,我还利用不同时期的照片、图片、录像片等,进行对比教育,让学生真实地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潜移默化中,爱国主义的种子已深深埋入学生心中。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把复杂的理论简洁地展现出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品德知识的兴趣,而且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通过活动拓展延伸课堂

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因此,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开放的活动形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五彩缤纷的世界,把学生推到各种境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也进一步学会认识社会,学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在开展“我能做好”的活动后,我让学生把会整理的事儿做个列表,列出自己每天准备做的事情,如收拾自己的书包、整理书桌和抽屉,整理玩具、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等,并留出给家长写评价意见的地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养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深化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 绘画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启示

一、绘画治疗相关理论

(一)绘画治疗的定义

绘画治疗是艺术治疗的一种治疗模式,对其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四十年代。Naumburg认为,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治疗师通过观察绘画者的画,让其解释含义,并分析画的象征意义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分析。起初绘画治疗仅限于儿童和精神病患者,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出绘画投射测验,致力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特征。至今,绘画治疗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包括:自由画、画人测验、家庭动态图,等等。

(二)绘画治疗的理论

1.心理投射理论。投射是将自身想法或行为转移给他人的过程,它有助于患者在无意识中释放压抑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困惑和焦虑。绘画治疗基于心理投射理论,使来访者通过创作作品将自身的情感和想法转移到他人身上,达到缓解自身压力的目的。

2.大脑偏侧化理论。人的左脑和右脑掌握着不同的功能区。左脑主要负责抽象逻辑理解、语言、分析、五感等;右脑主要负责美术、音乐节奏、空间形象记忆、身体协调等。研究表明,人的创伤记忆存储在大脑的右半球,因此很难用言语描述创伤记忆。研究表明,人类的许多行为活动都需要大脑各个系统的共同作用即使是简单的绘画创作。

(三)绘画治疗的机制

绘画心理治疗师Robin分析绘画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绘画治疗采用绘画的方式了解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来访者通过创作作品表达宣泄内心情绪并与咨询师交流,绘画是其向他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渠道。

2.在语言之前我们的大部分情绪活动就已经出现,创伤在被用语言描述之前就已经被储存在大脑中。创伤记忆也是前语言的,语言很难准确表达,言辞面谈交流难以治疗。

3.绘画本身是中立性的,来访者可以处于一种安全轻松的环境中运用这一工具,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不受道德伦理标准的约束。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和感受通过绘画创作表达出来,如果能够被咨询师及时发现并加以转化,那么这些破坏性的力量可以转换为建设性力量。

4.绘画治疗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心理治疗和创作治疗。心理治疗在给来访者提供帮助的同时,创造过程也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探究自我内心世界的视角。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

近年来,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案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学生的人数正在急速增长,到2014年毕业人数达到700多万,就业难的现状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变得更加焦躁和恐惧;再加上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容易被社会风气和外界因素影响,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而绘画治疗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三、绘画治疗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学生运用绘画这种非语言工具,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在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的同时给咨询师创造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机会。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运用绘画分析技术,能够发现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探究自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绘画治疗可以运用于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任一课题,如在学习自我意识是画自画像,在学习情绪管理中自由作画等。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四个环节实现绘画治疗:作画―交流―分析―总结。作画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绘画主题,学生根据给出的主题自由发挥。交流是在完成绘画后,小组内部相互交流讨论,解释自己所画作品的涵义。分析是老师结合相关理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总结是老师对学生所画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回答学生自我分析过程中的问题。绘画治疗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绘画技巧,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心中所想,在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即可。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必须有一定的伦理和规范,使学生处在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中,才更有利于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四、绘画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启示

绘画治疗以绘画为纽带,一方面降低了来访者的防御心理,另一面不受语言的限制,是一种适用性很强的心理疗法。此外,治疗师通过来访者创作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分析其想法和感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应用绘画治疗,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绘画治疗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绘画本身能使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和了解自我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心理问题,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增进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此外,在绘画治疗中,师生之间共同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发挥教育的感染力。例如在学习情绪管理一节时,采用绘画治疗,让学生自由作画,从而更好地探究自我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Malchiodi CA.李晓庆,译.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4.

[2]Naumburg M.Dynamically Oriented Art Therapy: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New York:Grune & Stratton,1966.

[3]张雯.自闭症儿童多因素调查分析及绘画艺术治疗干预[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