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德育的核心

现代德育的核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5:33: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德育的核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德育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61-0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征有三个: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结构调体系建设要求,遵循职业人才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创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就要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规范和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理念:以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理念奠定人才培养的基础。

创新管理理念,

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高职院校的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现实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应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发展。

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教学内容要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要求一致,符合职业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体现职业性、工作性、实际性,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一体化”教学的知识连续性和“分段式”教学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在任务实施、项目推进过程中规范实施步骤和实施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坚决摒弃学科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环境的设立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目标,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基础、专业能力、创新理念等内容贯彻到教学内容中来。

实习实训教学的规范性 规范专业教学中的实习实训项目、程序、过程、目标、效果,紧密联系企业车间的生产管理过程,强化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良好工作习惯的形成。学生到企业实习要以教育教学为目的,规范实习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教学的特点,培养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教学考核的规范性 (1)课堂教学考核。课堂教学方面考核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基础素质。(2)实习实训考核。实习实训方面注重在规范的实习教学过程中设定过程考核目标,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就是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过程。(3)到企业实习目标考核。以工作任务的完成、工作结果的质量、实习效果提升和应用作为考核目标。(4)毕业设计的素质考核。以实物制作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发展、创新理念建立为考核重点,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创新建设标准,

体现专业建设的动态性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核心是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是动态的专业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应发挥地方企业在专业设置、调整、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形成专业建设的动态机制。

专业建设基础 专业建设的基础就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区域产业的特点,要求在专业建设上要有新思路,打造专业建设动态机制。

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动加强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部门、行业内部的龙头企业的合作,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开阔专业就业方向,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建设师资 专业师资队伍应是“技能”和“知识”不断更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心内容,把教师企业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建设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并形成长效机制,聘请企业研发、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不断优化的动态建设制度。

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外在体现,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人民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服务性。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平台,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服务、技术推广。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成为继续教育和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的基地和学习平台,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成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融合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推动专业教育与素质养成的协调发展。

创新校企合作内涵,实现

课程建设的普适性和针对性

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核心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深化校企合作,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原则,实现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促进企业对在职员工素质的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交流新行业、新技术、新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向学院发出人才需求信号,培养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新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庭、社会多赢的局面。

课程建设的普适性、针对性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切入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基础,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学生个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普适性,要体现学生就业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针对性,建设创新型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把就业教育与成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对接,实际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建设能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学生就业、订单培养、社会要求的实用课程。

创新实习实训思路,体现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的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实现学生职场能力的提升。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专业性、真实性,通过校企对接产业平台,建立与产业紧密联系与融合,根据企业创新方向,导入真实的生产项目,设计仿真项目,把行业的先进设备和企业真实的生产设备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结合起来。条件成熟后,学生课堂就建在产业园区、企业生产车间,实现实践教学的“真实性”。

校内实训基地环境要有企业文化特点,应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高职实训基地的理念应具备企业精神的某些特质,企业精神中的主人翁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务实精神等,也应当成为实训基地精神理念的重要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应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引入、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使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最终落实到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上来。

学生在校外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的阶段,是学生与企业之间互相了解的有利时机,学生通过对企业的了解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全面考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专长和特点,为每个学生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岗位,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创新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成才指导、心理指导、就业指导、生活帮助、人际交流帮助、生活服务等方面提升层次。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学生生活的益友、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就业的指导者、学生成功的支持者。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提炼学校特色,明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坚利.再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2011-12-16].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6112727828&cata_id=N195.

[2]王俊,薛建荣,王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1):109.

[3]陈德锋.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34.

第2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英语课堂;教育

技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活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在一步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思考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值得关注的是何种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更有利。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关系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即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教师要做的是了解这些技术的功能及用法,更好地改造我们的课堂。不同类型的课堂需要有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英语课堂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

课堂整合的方向面对现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英语课堂也开始出现了变革。由于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外语本身的学科特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成为目前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

1.多媒体改变常规英语课堂

在现今的教室中,原来的讲台由一个铁柜子代替,而这个铁柜子所包裹的是一台电脑。这台电脑不仅具有我们家里一般电脑的功能,它还可以控制屏幕的亮度和屏幕的升降,有扩音器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PPT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多媒体传达给学生,使其更为明确、更为具体地展现给学生们。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创设逼真的交际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在积极主动参与交际性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从而克服传统教学由于缺乏真实的交际性语境而使课堂交际性练习效果难以让人满意。[3]

2.多媒体改变英语听力与口语课堂

学生听说能力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以前的听力是由老师拿着录音机完成的,音质与音准完全取决于录音机的质量。但现在听力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后,不但教师拥有一台电脑,接受训练的学生也有。他们可以戴着耳机听到音频里的声音,也可以听到教师的声音,提高了之前所不能保证的音质与音准;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话筒听到学生的回答,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发音,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学生在观看专为课程设计的情境教学时,既可以接受标准的读音训练,又能反复听、看、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

3.网络技术与手机应用软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要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加全面的知识,不但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学生自主学习有更多的方式,这样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整个世界。实施信息网络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资源,充分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性特点,有利于在外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不难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英语课堂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它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可以从更多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和最全面的讲述,教师也可以改变原始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创新来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8—9.

[2]娜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研究———对我国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2008,(1):52—63.

第3篇

不久前的“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比赛中,我有幸与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70多位选手角逐切磋,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回眸反思,我深深地地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成功的有利武器,下面结合这次比赛谈谈我在这方面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视听渠道,提高了学生记忆水平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相比之下,触觉、味觉、嗅觉等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量则显得微不足道。

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获取的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视与听,同时来自于视觉的信息比其他方式获取的信息更加容易持久记忆。依此类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离不开视与听两个重要渠道,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改制、编码、转译等加工,将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我在教学《第一场雪》设计导语时播放录像,同时动情地描述:同学们看,下雪了!雪花铺天盖地,漫天飞舞,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她给山峰戴上了白帽,她给树林披上了白袍,她给田野铺上了银毯,她给房屋穿上了棉袄。这是冬爷爷送来的礼物,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尽情地欢乐。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雪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学生兴趣我借助古典音乐,动态画面,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想象思维,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来。

(二)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而现代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网海畅游,汇集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比如在教学《第一场雪》中,让学生真正领悟“瑞雪兆丰年”的深刻含义体会由这场雪给人民带了的喜悦心情,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那么怎么才能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决定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我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学生通过网络的搜索找到这场雪的时代背景,了解了当时正直,很多人因饥饿而死,而这场雪则预示着明年的丰收。这样一来使这一难点随之化解。同时也让学生在资源共享中领悟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和个性化,使课堂活起来

比如在教学《第一场雪》第二、三环节是教学的主体,重点,难点都在这两个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领悟到这场雪的大和美,我恰当出示动态画面和多幅美丽的雪景插图,同时利用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在视、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冲击下,不知不觉走入了雪花飞舞,白茫茫的雪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雪大,雪美在学生头脑中定格成像,让学生真切的领悟到雪韵,突破教学的难点进而获取相关的知识。

教学中,第一步:感悟雪之“大”。

设计意图:借助这个动画让学生感受鹅毛大雪飘然而至的情形,利用媒体音响渲染,触动学生感情。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能产生如闻其声之感,而且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步: 研读雪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1.品味“粉妆玉砌”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一词语想不想亲眼看看粉妆玉砌的世界?先闭上眼睛,自己想象一下画面――睁开眼睛。(出示画面:田野中、树林里、屋顶上、公园里的雪景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粉装玉砌的世界。

2.“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老师把它们带来了,瞧!(出示柳树、松树积雪图)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图片的演示,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活。让学生充分感悟雪后美景,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通过这样多种感官的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获取的知识长久的定格在头脑中。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使信息技术广泛介入学科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但是在整合之中也应该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是有机的“整合”,绝非简单拼装的“凑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需要先“整”而后“合”,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水融、有机结合的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这意味着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一次挑战。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整合

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就不言而喻。信息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下面结合我的实践,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持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圆的认识”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手推车、摩托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大家都是很自然地忙着赶路。然后,马路上行驶的车子分别换上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车轮,出现车子颠簸,甚至停驶的情况。我设问:谁能说说这种现象吗?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圆认识的欲望,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地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改变学习工具,提供展示平台

常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只有课本、作业本、笔和尺子,再好一点就是增加剪刀、胶水和纸。这对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构建知识造成了极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创造性也因工具的缺乏而难以得到发挥。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认知工具和更能展示个性的平台。

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在对网页上的图形进行分析、概括后,初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进而启发学生:既然轴对称图形有这样的特征,那么怎样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要求学生打开“画图”,运用各种工具按钮,自由绘出一个或几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所学概念的特征,在“画图”中自由创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的放飞,这样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而且更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利用图文结合,突破重点、难点

通过教师对信息设备的主要操作,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演示所开发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出的课件,具有图、文、声、貌交互式强的特点,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节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现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再拼组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把数学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转化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由于学生直观地观察了圆转化成长方形之间的过程,比较容易理解圆的面积公式,也领悟了“圆的半径决定圆的面积大小”这一规律。这样有效的整合解决了以往教学中传统教具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获取网络信息,丰富学习素材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来源单一,主要途径是统一的课本、教具、学具。而通过互联网这个知识信息库,运用小学生能够掌握的网页浏览与上传下载技术,改变信息来源,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如在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的多少,也有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是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只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媒体,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就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曹盘珍.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信息技术[J].广西教育,2011(16).

第5篇

【关键词】美术;信息技术;兴趣;传承和交流;观察;创新精神

在素质教育响彻祖国大地的今天,以及新课程的实施,有效整合学科之间的联系成为时展的必然。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正好迎上了这个机会,其实各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只要把这种联系有机的整合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美术教育同样如此,提高全民艺术素养关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怎样做好艺术教育应该是全民的义务和愿望,更是我们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怎样做好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成为我们当前的有待解决的课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取得的独特作用,开始关注美育的教学,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因为青少年的美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也是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时代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以及敢于创新的生活态度,成为年轻一代家长对教育的共识;从而美术教育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评价的机制和方法还是以成绩论英雄,以至于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有待推进,过于强调学生的考试科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将谈谈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带来的好处。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特别是欣赏课,需要展示大量图片,供学生观赏,仅仅书本上的几副插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并加以文字说明,效果非常好。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表现在绘画课,往往是教师示范一次,学生再画,或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画。这样就会造成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师绘画视频,让学生掌握方法步骤。然后练习,教师辅导,效果会更佳。趣味性:可以利用多媒体上活动课、手工课,甚至播放学生喜欢的动漫作品或电影等,会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通过课程整合,有助于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得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为了一种新趋势、新方法,达到与美术课程的完美整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美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也是资源的整合,加上现代电脑美术的出现,进一步拉近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运用好美术的媒材和形式,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现代视觉艺术,增强学生多种感官的冲击、有效增强了学生审美教育的机会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热情和动力等。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就避免了过去老师一人讲的局面,也增强了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莫奈的《睡莲》、齐白石的《虾》、毕加索的《公牛》等组画的对比欣赏,既增强了视觉效果,又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通过摄影作品的欣赏学习,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参与的激情和愿望。欣赏中外画家的美术作品,还有利于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

过去的美术教学,一本书、几张画片等,就是一节课,想想我们来自农村的学生,许多人看都没看到几张画,怎样提高欣赏?甚至于在他们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对美的正确判断,就被扼杀在美的摇篮里。现在好了,有了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的资源有助于养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应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通过图形、声音、视频等来直观地呈现事物和现象,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来达到教学目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从而使这节课达到既有趣又有意义。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际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意实践的心理品质。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即鼓励学生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最好是让学生自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具体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使学生达到努力探索的精神。在生活方面,我将广告、招贴画、摄影欣赏引入美术欣赏教学,将这一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扩大欣赏中的“阅读”量,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美术作品,积极地参与鉴赏活动,增加美术创新与鉴赏的实践经验,在丰富而广泛的欣赏实践中,接触美术文化所呈现的生动性、丰富性,对于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去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丰富学生的观察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随着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现代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美术现代化教育带来了挑战,教师要不断探索美术教育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美术信息素养。总之,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

[2]美术教学参考(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

第6篇

一、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培养了学习兴趣,会使他们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进行学习。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出示生动有趣的画面和播放有韵律的音乐,就能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鲜明、生动的形象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顺利进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多媒体技术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进行“催化”,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显示,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一座美丽的花果山上,住着一群猴子。一天早上,猴妈妈为她的三个宝宝每人准备了一个饼,但要分早、中、晚三顿吃,猴妈妈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给了老大;老二看到了,它觉得一份太少了,需要二份,于是猴妈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老二两份,满足了老二的要求;老三看到了,它觉得二份也太少了,最好是三份,于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九份,给了老三三份,同样也满足了老三的要求。”此时画外音和文字同时出现:“小朋友,从故事中我们看到老三吃了三份,那它吃的最多,是吗?”由于视觉、听觉同时作用,再加上故事本身对儿童又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一开始同学们就集中了注意力,又由于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学习热情高涨,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主动学习中去,一起讨论了起来,并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2)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运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猜想”、“转化”、“推导”等模块,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合作地探索新知。这时,教师可以从满堂的说教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启发、组织学生主动学习,适当的反馈上,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或围着教师转的局面。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思维更加积极,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氛围生动而活泼。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该出手时就出手。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走进了课堂,但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只有钻透教材,找准最佳作用点,多媒体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盲目滥用,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它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每一种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特点,扬长避短。比如通过实验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用多媒体模拟,因为实验是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操作过程与操作技巧。

(2)简洁明了,避免花哨,喧宾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数学,利用多媒体设计的课件应简洁明了,尽量少用花花绿绿的图片,有的教师为了美观,采用了许多颜色、图片,学生的注意力是被吸引过来了,但却被图片所吸引,结果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3)精心制作,避免粗制滥造。在制作课件前,应钻透教材,精心设计。制作时,要尽量做到满意为止,不能凑合,特别是在细节方面,更不能马虎。声音也是课件制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采用声音的恰当与否,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声音。

第7篇

[关键词] 学习兴趣 主体性 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理解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好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理解。

1.化无形为有形

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学习“点的轨迹”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像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代数中的“函数”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让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

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

4.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100名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10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

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

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很有创意。

第8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慢慢融入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但是在教学手段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也面临着要与一些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融合的局面。在众多先进的教学手段中,通过做实验这一教学手段不失是一个符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要求的教学方法。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和概念是可以由“做”数学实验来帮助加深理解的。

在中职数学中圆锥曲线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学生总是把圆锥曲线的学习看成是纯粹的数学研究,而这一部分的知识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都显得枯燥难懂。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上,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动手实验,增加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可以改变一下这种学习的状况。那么数学实验怎样才能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在双曲线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这样的实践,效果很好。

二、案例呈现

师:同学们以前肯定做过物理实验、化学实验,那么有没做过数学实验呀?

生:没有。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数学折纸实验——折纸画双曲线。请同学们把课前印有一个定圆F1的纸片(图1)拿出来,并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在定圆F1右侧取一个点F2(图2)2.在圆上任意取一点P1,对折白纸,使得P1点与F2点重合(图3)3.连接P1与F1,并延长,交折痕处为点M1(图4).4.继续参照第2、3步骤任意取点P2,P3,P4,…… ,相应的找出点M2,M3,M4,……5.用光滑的曲线连接点M1,M2,M3,M4,……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5分钟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我们先来看看甲同学的作品(图5),你能看出这些点M1,M2,M3,M4,…连线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吗?

生1:一段圆弧 生2:双曲线的一半

师:为什么只画出双曲线的一半?

生:画图时只取了圆F1的左半部分圆周上的点P。

师:我们再来看看乙同学的作品(图6),画的很漂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曲线吗?

生:双曲线。

师:乙同学画的精确吗?怎么样能做到精确无误呢?

生:不精确,应该取遍圆上的所有点才会非常精确。

师:说的很对,但是要想取遍圆周上的所有点,这个工作量很大,远非人力所能及,下面老师可以借助电脑几何画板软件,让电脑来完成作图。(教师打开多媒体投影仪,播放已做好的几何画板动画,改变图中的定长2a的大小,可以画出不同的双曲线。)

师:同学们观察刚才的折纸实验作图中,︱PF1︱-︱PF2︱的值始终等于多少?你能归纳一下双曲线是满足什么样性质的点的轨迹吗?

生:︱PF1︱与︱PF2︱差的绝对值等于圆F1的半径,双曲线是到两个定点F1,F2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一个定长(圆F1的半径)的点的轨迹。

师:说的很对,这就是双曲线的概念。

三、案例反思

大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也不例外。传统教学常常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探索重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以上案例中讲到双曲线的定义,通过这样的折纸实验,可以再现数学发现的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