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10:4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框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说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基本达到了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西安工程大学 应用化学专业 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建设 学生能力
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的制定与实施,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教学计划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宏观框架。专业建设是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计划中的课程的设置来实现的,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所以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
目前,国内外的高校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己选课,自己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而另一种是由专业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前一种可以照顾学生的兴趣,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但是也要有学校的框架性指导。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的是后一种形式。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是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化学为基础;已形成材料物理与化学、界面与胶体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工业分析四个专业方向;拥有博士后1人,博士6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教学和实验人员共19人的稳定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绝大多数成员出身是211大学),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一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数十篇SCI科研论文,申报数项专利的显著成绩。七年来学生年就业率平均为90%。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较宽广的应用化学知识、较强的基本实验技能、现代实验技术及初步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化学工艺生产知识和化工技能,能从事化学、化工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开发与管理、解决一般化工生产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其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使学生受到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研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
(1)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并熟悉文献检索方法。
(2)掌握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能够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生产、科研与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3)了解一般化工过程特点及单元操作工业基础知识;具有化工制图的基本技能。
(4)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具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
(5)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图文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能熟练上机操作。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部分。公共基础教育涉及人文社科管理系列、体育系列、校公共选修课,外语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其中外语系列包括大学英语和自然科学双语课程;自然科学系列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计算机应用等理论和实验课。学科基础教育涉及工程基础系列、技术基础系列、专业基础系列和选修课。工程基础系列包括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及化工(厂)设计、金工实习;技术基础系列包括电工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基础及应用;专业基础系列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专业教育包括界面与胶体化学、材料化学基础、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工程、专业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与专题等。这个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实施可以达到重基础、宽口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我们专业建设这几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从反馈途径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但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今后我们要突出品德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培养目标也要与时俱进,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着重通过毕业论文环节进一步加强品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校的应用化学专业能突飞猛进,走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方法;钢结构检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而课程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因此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建设工程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应用于建设工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质量检测在工程建设中也越发彰显其重要意义。目前我省检测行业的新情况、新发展对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为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我省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而当务之急,既要从规范、实战、可操作的角度出发,又要站在提纲挈领、全面了解的高度,针对不同专业检测内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人员上岗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为了满足市场上的检测人员空缺,所以在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了钢结构检测这门课程。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工程系的一个新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建筑钢结构施工和加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钢结构详图设计、钢结构检测、钢结构加工厂技术管理、钢结构施工企业的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及钢结构设计等为就业岗位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向情况如表1所示。把TeklaStructure引入教学的原因主要是:首先,钢结构行业发展过快,人才严重不足,行业只能向电脑寻求帮助,很多企业选择TeklaStructure实际是无奈的选择;其次,国内在产品质量方面要求过低,机械式的电脑程序可以满足低要求的需要;第三,目前TeklaStructure软件的使用人员,业务能力和对软件的熟练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应掌握结构、建筑、机械、焊接、施工等多个专业的理论,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熟练TeklaStructure软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软件的优势[2-3]。钢结构检测课程服务于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群)重要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检测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实际,认真操作,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钢结构检测课程依据我国目前钢结构检测标准与规范,并结合实际的钢结构构造发展趋势,重点阐述钢结构检测基本知识、钢结构检测仪器操作方法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钢结构检测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通过仪器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岗位工作的保证[4-5]。
1课程培养能力目标
1.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学习,学生专业能力需要掌握如下:1)掌握钢结构施工图的看图方法和步骤,熟练识读钢结构施工图纸;2)熟练应用TeklaStructures进行钢结构工程模型的建立,掌握软件基本操作;3)通过TeklaStructures提供的报告文档,掌握项目工程材料计划的制作;4)利用TeklaStructures创建图纸功能,掌握钢结构详图的生成,并绘制完整的钢结构详图。通过钢结构检测课程学习,学生专业能力目标如下:使学生达到无损检测中超声检测二级人员的检测水平,部分同学考取超声检测二级人员资格证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颁发);满足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对“钢结构检测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
1.2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两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TeklaStruc-tures软件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拓展和完善学生的详图设计能力和钢结构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工程中能及时发现钢结构原材料、制作过程、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缺陷,从根本上保证钢结构稳定安全。
1.3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1)较好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2)较强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深化设计能力。3)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有较强的责任心,适应工作岗位要求。4)思想作风;环境保护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2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2.1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上课期间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老师利用实际工程由浅入深逐步讲解。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老师讲的速度比较慢,学生课上录用手机拍照录像或者记笔记的方式记录上课需要注意的内容。课上同学们听一节课,自己练习一节课,有问题可以随时问老师,也可以相互讨论。在课后,每个星期安排学生在机房上两天晚自习,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已学内容[6]。
2.2多媒体及网络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PPT演示建模及钢结构的基础知识,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影响资料,其中内容主要包括门式刚架结构、钢框架结构、超高层混合结构(包括劲型混凝土异形型钢柱和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等案例项目,案例项目中包含对应案例的结构施工图、Tekla模型及钢结构深化详图。提取案例中的代表性的位置及节点,作为钢结构详图设计模块的素材。学生自行创建所选取位置Tekla模型、进行构件、零件图出图、图面调整,完成后保存,保存后提交作业。
3钢结构检测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每次上课前会随机提问学生并回答上节课的内容,回答情况会计入平时成绩。由于课程中文字性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每次上课都会给学生留15分钟背诵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时间。
3.2多媒体教学法
本课程较适宜多媒体教学法。知识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堂认识;在技能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练习。
3.3仪器操作演示法
本课程较适宜钢结构检测仪器演示教学法。知识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仪器演示与多媒体、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堂认识;在技能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模型演示,学生动手操作[7]。
4课程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
4.1教学内容
结合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的特点,以案例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分上下两学期完成。上学期安排4个案例,从简单的二层框架、无吊车的单跨门刚厂房、多高层框架、到含吊车的门刚厂房,由简到难,在案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同时,在案例的学习中,穿插对相关施工图的讲解,同步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上课内容见表2。钢结构检测上课内容包括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内容见表3。实践课程及要求如下:(1)钢结构超声检测作为这门课程的重点,实践中不多于三个人为一组进行实操训练,实践内容包括仪器调试、试件检测以及最后出检测报告。(2)钢结构沉降变形检测、构件涂层厚度检测、构件尺寸检测,一组多人进行分组实践;(3)焊缝表面磁粉检测、高强度螺栓力学性能检测在课堂上由老师演示。
4.2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按照以下方法进行:(1)考核主体为课堂表现、考勤评价、作业评价相结合;(2)成果形式一般采用平时成绩表、点名表、期末试卷等;(3)采用百分制记录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4)考核标准注重学生知识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
4.3考核要求
课程考核按照知识单元分别考核,课程考核的成绩则是每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累计之和。每个单元按照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知识、能力、素质)两方面进行考核,综合评价考核可采用试卷、实操、作业、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定。(1)过程评价(30%)过程评价从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工作成果四方面考评。(2)结果评价(70%)结果评价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考评。
5结论
建筑钢结构工程专业培养学生三个核心能力:“钢结构详图设计能力”“钢结构施工技术能力”和“钢结构检测能力”。为了培养“钢结构详图设计能力”和“钢结构检测能力”专业开设了专业的核心课程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及钢结构检测课程。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工程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与企业无缝对接,直接上手工作,学校的就业率必然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山玉.钢结构深化设计软件TeklaStructure应用综述[J].山西建筑,2010(2).
[2]吴绍强,罗天娣.钢结构与TEKLA⑧Structure[J].电子信息,2011(2).
[3]陈玉骥,张玉红,魏陆顺,彭可可.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信息,2016(4).
[4]王建红.高职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4(1).
[5]石中林.钢结构主体结构结构鉴定检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6]陈玉骥,张玉红,魏陆顺,彭可可.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信息,2016(4).
关键词:教学团队;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37-02
一、引言
建设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研究大多阐述了教学团队组建方面的案例与规划,对于教学团队组建的功能,团队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未作较详细的分析。对此,本了如下的两点工作,首先明晰了教学团队的组建功能,提出了目前教学团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其次,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例,阐述了团队建设的相关举措。
二、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功能
(一)体现专业水平,体系高度综合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专业体系,有效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任务,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专业教学团队实质是复杂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综合体,代表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营造氛围,人才培养至上
大学应当营造人才培养至上的氛围。目前,社会中存在部分不重视教学及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培养广大教师以营造人才培养至上的理念,探索在新形势、新社会环境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将其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并自觉自发地形成人才至上的理念,融入平日的学习中去。以期营造人才培养至上的教学氛围与学习氛围,纠正目前社会中的不良倾向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三)思维碰撞,探讨教学难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有各式各样的难题。通过建立团队协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团队成员的不断讨论与实践,激发教师们产生对于教学难题的新的有效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促进团队成员一齐攻克教学难题,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并提出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翻转课堂、摹课等新兴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传承,注入青年活力
优秀的教学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学生是一贯有益的。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中年教师有经验有创新,青年教师创新多,想法多。如今信息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通过老、中、青三代老师的交流合作,能够有效地传承本院本课程中的指导性思想和教学特点,保证优秀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延续。
(五)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学力综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效果。教学的具体过程与时代背景及教师的个人特色有着重要联系。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能够促进教师们探讨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心得。共享信息资源,汲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及教学方法,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六)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提出了“2011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实际产业状况,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最新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能够使学生思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并激发他们新的想法。
三、现有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及分析
(一)普遍单干,缺乏紧密的实质合作
各成员在教学团队之外也还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或是行政工作,在团队固定合作事项之余,教师交流合作不多,因此,目前一些团队成员合作质量并不高。可以建立团队专用讨论室,鼓励老师间多交流。规定老师间需要进行实质的合作教学项目,并将此计入验收标准。希望通过此举,教学团队中的各成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互相协作,共同提升教学能力,并增加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二)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由于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部分队员对于自己在教学团队中的权责不明晰或是没有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建立权责档案,每期任务权责需签字确认,在期末团队验收对各人权责履行情况进行验收,将其计入考核标准。
(三)研教比重不清,缺乏自身优势
教学和科研的比重设置相对重要,各位成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有一定的偏向性,有所成就,优势互补。总体上不能顾此失彼,需保证教学与研究大致平衡;其次,应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及专业发展方向,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及所学知识的思考,有利于其专业课程学习及创新。
四、南航工业工程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举措
(一)组建
实行教学团队建设的首席负责人制度。每个教学团队设首席负责人1人,成员为有该课程建设意愿和从事该课程教学意向的任课教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应为具备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持续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编在岗教师,同时,应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在遴选方面,团队首席负责人可由成员推举或者系主任指派产生。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教学团队的首席负责人。团队负责人负责该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分工、建设和质量控制,负责提交检查和验收材料。
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属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核心或有特色的课程(群)。团队中至少有2名成员在3年内承担过本团队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团队需拥有较好的年龄和学历层次构造,团队成员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积累较为丰富。为了高度融合,提高团队的建设效率,鼓励能同时进行双语或者英语课程建设、同时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优先。
(二)激励
为了持续鼓励团队协作进步,采取“建设启动―合格验收”的资助模式,学院按照年度预算,给每个系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拟建设团队按照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建设工作,各系按照实施方案的计划节点进行检查。参考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分目标完成的激励机制。在专业建设团队目标方面,按照时间或者效果设立不同的分目标。教学分目标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团队总目标的完成。分阶段完成相对应的目标,当分目标完成后,即给予相应的激励。其次,建立多方面激励。各系根据情况给予拟建设教学团队适度的启动经费支持。启动经费主要用于拟建设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调研差旅费、资料费、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版面费和教材出版费等。由于团队核心成员相较于普通成员要为团队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故团队核心成员应当给予更多的激励。另外,对于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给予特别表彰与奖励。
(三)考核
团队需提供各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志等基础性材料,积极建设教材(含自编讲义)、习题集、案例集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且质量良好;在学校教学共享平台系统中架构教学网站。各团队应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如含课程内容的教学视频、微课程视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企业视频,课程相关的前沿教学素材等,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团队应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论文、围绕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企业参观、实习、课程竞赛等。教学改革和探索是教学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在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团队成员合作并发表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的2~3篇教学研究论文。
为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参与团队建设,要求建设期内有3名以上老师从事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团队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能主动参与院系的各类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的申报、研讨和建设工作,这些公益工作对团队、学院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团队成员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团队成员的学生有效评教结果100%达到良好及以上;教学督导组听课效果良好,团队成员无教学事故,这些是基本的要求。
(四)交流分享渠道
团队内部具有良好的交流机制,成员积极围绕教学改革进行交流,定期在团队内部组织有明确主题的教学沙龙和教学研讨会,为了进行示范和分享,应撰写1~2篇简讯至学院网站。通过不定期的答疑、课程沙龙和网络手段等,团队成员和学生的课堂内外互动交流充分。青年教师可以利用人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交流平台,与学生及时开展线上互动交流,为师生交流注入新活力。面向校外,定期开展沙龙或其他活动与其他各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相互进行探讨交流,汲取经验。同时深入与企业的交流,定期安排教师及学生前往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来校演讲交流。
五、结束语
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并让学生得益于此。任何教学改革都将围绕这个核心目的展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建设性的作用。本文希望能够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将来的深入研究及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期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不断探索中更加完善,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更加良好有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确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言的,民办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都是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相对于研究型高校,更重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侧重于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是为中小企业培养骨干员工的,他们对现实操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另外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相比,应用型对理论的研究应该比技术技能型的更深入些,对专业业务的培训可塑性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性更高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不断地分析和改进技术,经过系列培训可以担当重任成为企业管理层。
因此,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既要注意适当的理论引导,也要注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人文精神和诚信品质,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又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实务操作,能够与企业需求相契合,研究和技能相结合的,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建造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的学院中,会计学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专业,分别是:会计学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金融会计方向、ACCA方向。这四个方向在就业上各有特点和鲜明方向,同时也存在交叉替换关系。在过去的几年里,学院在这些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方面不断地变化、修正,力争反映出该专业的特色。在专业核心课程的了解上也不断地变化。就目前而言,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我们是理解为将学生培养为具备各种会计业务处理、涉税业务处理、能够熟练掌握企业会计部门主要日常事务处理的人,而需要设置的相关主要课程。就我们目前而言,经过不断地论证和组合,会计学专业方向以管理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初中高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作为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其中将初级财务会计、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作为学科基础课程,上述其余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另外设计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多个高校进行论证研究,认为初中高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这些课程为核心专业课。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主要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的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开设,金融会计方向的在会计学方向的基础上再开设与金融行业相关的会计课程。
在笔者看来,就目前而言,上述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体系不能鲜明地反映出应用型大学的特质,缺乏相关实践技术的训练课程。在设计核心课程体系时,个人觉得除了上述理论课程外,应该加多几门实训课程,将财务分岗实训、财务案例分析等纳入核心课程,实现应用型教育的有效性。
3立足于应用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3.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安排上公共必修课,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才开设初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大二各种专业课开始汹涌而至,应接不暇。这是按照研究型大学课程开设的,对于应用型民办高校,应该根据专业特性和学生的特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建议要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个人认为可以在大一第一学期课程设置财经法规课程,让学生对会计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明白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大一下学期可以安排初级财务会计学和初级财务会计实训,让学生及时地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训练,加深印象。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尚可的话,还可以安排财务管理课程在本学期。大二上学期可以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同时安排经济法或者税法在该学期,可以安排会计信息系统或者ERP软件等软件操作课程,确保每个学期都有实训课。大二下学期,可以继续安排中级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的学习,同时开设财务分岗实训课程,作为对会计课程的一个总结操作。大三上学期,学生已经对专业核心课程较为熟悉了,可以加深难度,安排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在实训方面,安排ERP沙盘模拟,中级财务会计实务等让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运作进行熟悉。大三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了,可以安排审计和财务分析课程,课堂中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大四上学期,可以安排案例导读、跨专业模拟实训等课程,设计较为逼真的企业环境,让学生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毕业工作前进行一次模拟的工作。其余专业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平时选修课程进行,设定一定的选修学分制度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3.2界定好核心课程授课内容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初级—中级—高级财务会计学是属于主干课程中的核心。这三门核心课程的授课内容和难易程度应该呈现逐步递增加深的趋势,目前很多高校对这三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存在重复现象,这样既浪费了课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循序渐进接受度。例如,初级财务会计学中的存货计价方法、计划成本法、应收账款资产减值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增值税进项转出等知识点可以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中学习。学生只需要对会计的基本原理和简单运用掌握透彻就好,由于目前社会上较少企业采用手工做账模式,因此里面关于凭证和账簿的知识可以采用手工实训的方式进行引导讲解,不需要花费太多课时;而对于中级财务会计学,可以针对六要素进行详细业务的学习,另外再对财务报表进行学习即可,对于高级财务会计,如果课时不够,考虑安排两个学期:一个学期对特殊业务进行学习;另一学期以合并报表为主进行学习,对于应用型高校,合并报表大可不需进行很详细的讲解。
4提供良好的教学组织保障
4.1采用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所有的高校都明白应该采用行动、案例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真正教学起来能做到的却极少。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大学的主力军,应该注重教学效果,将教学方法灵活性运用于教学中,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教学模式。高校在课程建设时,可以对相关的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析,力争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理论以后工作都能用得上,工作时遇到相似问题就会自然地想到相关处理方法。教学方法花样各不一样,比如情景模拟法、情景想象法、案例教学法、问题中心法等,只要能达到目的的就可以运用于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信的能力。
4.2丰富教学资源
核心课程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便是需要建立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在这方面,应用型大学可以采用建立学习网站的方式进行,在学习网站上将相关核心课程的基础知识、具体业务流程、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具体的实务操作进行分类展示,建立会计专业案例库等。在教材选用方面,尽量选择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教材既要有详尽准确的理论,也需要有一定的案例和实操练习。自编教材也具有一定的可选性,但是要确保适用性。
4.3建立应用型教学教师团队
高校的学习中,虽然说主要是靠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意义重大的。民办高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教师的聘用上比较多样化,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状态,即中年骨干教师少,公办高校退休返聘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居多。这样就导致平时在教学中,出现老教授极度注重理论讲解,缺乏实际应用引导;而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在课堂中也缺乏联系理论的案例。这对于培养应用型学生是极其不利的。民办高校应当采取措施稳住教师队伍,利用老教授引导理论学习,重用中间骨干教师,培养年轻教师,为年轻教师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每门课程安排相对稳定的教师进行授课,相互交流,形成特色教学。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任务和目标。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每个学校都在积极地改进中,笔者所在学院也在积极响应中,在深化特色教育、深化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会进一步地优化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宇,张园.大学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2]华娜.谈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
[3]王仕勋.浅谈高职院校校风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关键词】中等 职业学校 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21-0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五个对接”。这要求职业学校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应和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有效对接,为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奠定基础。
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环境条件的差异,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侧重点的差异,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建设更多体现校本化的特点。因此加强校本化教科研,借助于产业部门的力量,开发和实施专业课程,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而进行课程开发建设就必然要分析行业或企业工作的典型职业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强调职业教育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习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探索行业、企业工作的典型职业活动,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构建理实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以行动导向课程为载体的教学情境。
1.教学情境构建原则
1.1人本性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
1.2科学原则
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针对不同生源结构、不同专业的不同专门化方向,科学定位和设计教学情境。
1.3先进性原则
教学情境设置和内容选择要来源于工作,并反映当前最新科技和新知识新方法。
1.4实效性原则
教学情境设置要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和企业实际,满足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符合职业标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1.5情境性原则
力求课程建设和实训室建设同步发展,充分考虑将学生置于职业场景中开展学习,实现理实一体化。
1.6开放性原则
教学情境设置要坚持校企合作,骨干教师、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参与。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开发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开发,必须要经过基础调研、典型职业活动调研分析、教学情境凝练三个阶段。
2.1基础调研
基础调研分析是职教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岗位需求,明确就业岗位(群)、人才规格要求,明确专业定位、专业内涵,为下一步典型职业活动调研分析提供依据。对于园林、林业等较为成熟的长线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作补充调研分析,对新设置专业要做充分细致的调研。
2.1.1调研的具体任务
1.了解专业所对应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内涵。
2.明确适合中职生就业的职业岗位群,明确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包括:职业道德、行为态度、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的要求。
3.明确与本专业培养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要求。
2.1.2调研程序与要求
1.精心设计调研方案,选择适当的调研方法,合理分配任务。调研方案包括:目的、内容(以提纲或问卷形式表达)、对象、组织方式、方法等。
2.科学设计问卷和提纲提前下发。
3.筛选调研对象,确定调研样本。基础调研对象主要是行业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一线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学校主管和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调研样本的确定主要考虑企业代表性和足够数量。一般占到本行业企业总数的5%以上。
4.进行问卷、访谈和坐谈。要提前沟通和预约,做好充分的准备。
5.信息汇总与整理。梳理出有效和有用的关键信息,并加以分析整理。
2.1.3调研结果分析
1.通过市场需求分析,准确掌握本职业领域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确定专业范围,准确界定专业名称和专门化方向。
2.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准确把握中职学生能胜任的岗位群及其职业要求。
3.梳理分析国家职业资格对本专业领域职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4.通过分析找出专业建设差距明确改革方向和主要内容,并提出课程改革建议。
2.2典型职业活动调研
2.2.1开展典型职业活动专题调研
通过第一阶段的基础调研,明确了中职毕业生工作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针对工作岗位,通过开展专题调研确定其典型职业活动,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描述。这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下一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的唯一依据。
开展专题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职业活动,并对典型职业活动的职业特征,从典型职业活动描述、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以及职业资格标准等八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填写《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表》。
除此之外,开发建设人员还要深入实际工作第一线了解真实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第一手资料,掌握生产过程一般规律和形态。主要包括:了解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了解工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和各环节的工作日、工作要求,了解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
2.2.2分析确定典型职业活动
在对职业活动流程进行综合分析之后,选择那些反映工作领域本质规律、具有典型性和具有教育价值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要注意的是,典型职业活动具有完整性,通过所有典型职业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能力,各典型职业活动之间具有逻辑关系,但不重复,并无包含关系)编制典型职业活动表。
典型职业活动表编制完成后,再召集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题座谈会,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使参加研讨的人员就典型职业活动表中的典型职业活动进行描述,并对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八个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参加座谈的企业专家应是有能力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技术人员,有较为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并善于表达。召开会议前应提前通知与会专家,请他们做好必要准备。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应全面具体而详细,避免大而空。
2.3教学情境凝练
典型职业活动分析确定后,将其转换成学习领域,即可以成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既符合行业、企业生产规律,又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工作项目开发
从世界范围看,从赫尔巴特的知识本位综合课程、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经验本位综合课程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本位的核心课程,综合课程自19世纪末起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在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脑科学研究不断深入、革新主义课程观的逐步渗透下,综合课程在发达国家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
展,比如美国的STS课程、英国的交叉课程、日本的综合性学习……
目前,我国关于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大都还是着眼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而对于职业教育开设综合课程的研究,以及成功的职业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模式还是很少。我校自三年前开始启动综合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已经有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电子商务、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等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分别在四年级进行了综合课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开发“综合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课程改革有着极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人本主义者提倡的综合课程就是要打破过去分科课程间过于孤立的现象,重视知识的广度和内容,促进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融合在一起。
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职业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教育类型,所培养的对象主要在生产一线解决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流程中的技术问题和组织管理问题,其任务的完成体现为“技术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相对应地,这类人才的培养也应以整体化和综合化的方式来进行。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是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合成,是一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职业学校在课程建设上,需要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不同于以往课程中的实验,不同于某一单项实训课程(如钳工、钢筋工、点钞等实训课程),也不同于学生进入企业的顶岗实习。它是以职业岗位所需要某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教学任务,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技术规范、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生产问
题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项目开发
1.工作项目
我校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形成了统一的认识:综合课程不仅仅指教学内容,而是包含了教学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从其构成的方式来说,不只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学生角度来说,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性培养;不是一种单一的课程,而是一组课程的总称。因此,课程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应该是完整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所要求的全部内容,突出的是职业劳动过程的系统性,而不只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可以说,“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核心点就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开发的工作项目的
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这个工作项目进行的。工作项目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工作项目应是工作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综合性和一定难度
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2)项目应有明确的、清晰的工作任务说明。(3)工作项目应具备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特点。(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自主学习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处理在
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通过工作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学习成果应有具体的成果展示。
2.我校综合实践课程项目举例: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综合实践课程
我校电子商务教学团队负责人李燕老师任教的网络商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授课平台选择的是淘宝网,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以往学过的图文图像处理、摄影技术、网页制作技术、中英文录入、市场调研、网络营销、物流管理、人际沟通等多学科知识。该综合课程依据淘宝网店的经营流程,通过淘宝店的开张、商品拍摄与处理、店铺装修与管理、店铺营销推广、撰写店铺经营总结报告、真实商业项目植入6个子项目的实施,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下表列举了其中项目3的教学实施方案。
网络营销综合实践课程项目3教学实施方案
三、几点思考
1.工作项目是核心
从目前我校的综合课程项目来看,项目开发确实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现有项目已经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但代表性还需进一步商榷。此外,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完全对接、职业规范与教学内容的完全融合往往会受到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需要提出的一点是,承载着“综合实践课程”重任的工作项目要区别于一般项目课程中的“项目”。项目课程中的项目,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产品化的一个个项目,将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规范等传授给学生,“以学为主”;而“综合实践课程”有点类似于我们通常所提的“毕业设计”,是一个对所学全部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以用为主”。
2.教师素质是关键
“综合实践课程”自身的性质要求担当开发和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熟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能够准确分析出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将其中的学科知识、技术规范、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融合于课程的教学项目中,对现有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符合要求的教师紧缺是目前“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最大困难。我校电气系创造条件,将专业老师送到综合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院校进行定期培训和学习,让老师们既亲身经历综合课程
实施的过程,也能够在与高职院校老师的交流中取到真经、少走弯路,这对于综合课程的启动是很有帮助的。企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参与、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是综合实践课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不过,这一必要条件在转化为现实保障条件的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且不说有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的政策壁垒始
终难以攻破,就是教师到企业实践也因为教师编制始终跟不上学
校规模发展的脚步而难以保质保量。
3.学生是主体
如前所述,综合实践课程的课堂主角应该是也必须是学生,但从笔者所观察到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虽有较大提升,但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体现得还不够,大部分课堂中“教师的讲”所占比例过大。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自身学习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不强。另外,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还不习惯于放手。教学设施硬件条件的限制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同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现不足,不全面。既然是综合课程,培养的是综合能力,那么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是全面和综合的。
4.教学管理是保障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由于其贴近真实工作过程的要求,在课时安排、场地安排等方面都不同于常规教学。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实验场地的专属性要求必定会对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带来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能够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为专业教学提供好保障。例如,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四年级时一学期有三门综合课程,每门课程连续6周授
课,以保证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学生每6周变换一个学习项目。教学管理部门在课务安排上就要紧跟专业要求,首先将师资、实训场所分配到位;其次要针对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变更教学常规检查要求;改变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方法和要求,以服务为宗旨,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丰富成果是推力
课程改革是永恒的课题,教学改革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综合实践课程在我校的多点开花,笔者认为应该可以进入第一个收获季了。特别是已经经过三年探索的部分课程,任课教师需要从项目开发、教学实施、过程评价形式、学生管理、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效果对比等各方面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一方面,这是后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教师立足课堂进行教学改革、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教学研究的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论文、课题、校本教材、教学资源库等形式丰富的成果性材料,不仅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大量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璇.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综合课程发展概述:以美、英、日三国为例.当代教育论坛,2011(11).
[2]汤百智,徐岩,杜皓.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综合课程建设的思考.职教通讯,2005(06).
关键词:职业能力 开放教育 资源建设
开放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开放教育如何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在谈到今后改革的重点时指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发展趋势,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与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知道“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呈现和支撑”,既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坚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因此,我们开展开放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亦必须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宗旨,要遵循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建设以精品课程为主打,各类优质课程资源为补充,覆盖专业所有课程的优质学习资源体系,努力适应学生多样性的需要,为社会大力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开放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启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电大系统2004年前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基本停留于单一课程资源建设阶段,并且主要停留在探索和研发多媒体技术层面,此时还尚未树立课程建设的理念。2004年以后各校才系统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2006年以后相继出现一批中央电大精品课建设项目,2007年开始有了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现在全国电大系统以建设开放大学为目标,开放教育开始进入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的全面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阶段。
回顾近几年开放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历程,无疑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国家和中央电大精品课程,各校立项建设了一大批校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亦层出不穷;各种课程资源建设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条件的学习需要;组建有一批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教学和课程建设团队;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网、卫星电视接收、双向视频教学系统、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教室、视听阅览室等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为远程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电大学历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职业教育,站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角度分析,近年我们的专业课程建设亦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一是课程建设项目的确定上级主管部门把申报重点往往定在公共课、基础课,学校为了多争取建设立项则把举荐重点放在有什么人申报什么课程上,围绕建专业围绕职业能力突破课程建设考虑的少。二是课程建设目标定位上较多的注意了素质、知识目标的描述,但职业能力培养意识往往相对薄弱。三是教学设计上,理论性课程课时较多实践性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重知识性传授轻技能性培养;四是实践性办学条件有限、投入相对不足;五是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专业上的系统规划比较欠缺。
现在国家十分重视远程教育,确定未来几年要大力兴办远程教育学院,全国电大系统以建设开放大学为目标,中央电大等五所学校率先进入开放大学行列,开放教育开始进入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的全面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阶段,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务必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来开展。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是贯彻国家“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教育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它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高校办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对我们电大开放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规范性要求。电大开放教育主要定性为开放在职继续教育,学生主要是两大来源:一是高中、中技和高职毕业参加工作者;二是在读中职学生。据湖南电大统计,2012年和2013年两次春季本专科招生39988人,30岁以下的占67.6%,在职生占59.2%,其中学历为中职者占63%。从湖南的招生来看,学生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中职学生是我们开放教育的主体,中职学生选择电大开放教育主要目的还是提升职业能力问题,他们或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解决就业,或希望通过开放教育在职学习,获得职业上的更好发展。但无论是在职还是在读生源,他们主要工作还是在社会基层生产一线,更多的是掌握实际生产技能。因此,开展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专业学习资源体系是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真正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是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目前学者们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的内容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第二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第三种认为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岗位能力。由于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战略”中提出了对我国劳动者的能力要求,把劳动者的能力分为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能力,我国目前1800多个职业,其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活动均以此为限进行,因此这一提法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我们发现旅游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能力都有特定的内涵、都有相应的培养课程及培养要求。
1.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课程建设需要。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职业上的普适性和广泛性,是人们在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最基本的技能。以国家劳动部关于行业职业核心能力8项指标为参照,通过比较不同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标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上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及简单交流能力、有较强的计算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精神和较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勇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工作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从事旅游职业或其他职业活动的基础,又影响辐射到旅游行业通用能力和旅游职业特定岗位能力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这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反映到专业课程教学上主要需要搞好《地域文化》、《大学英语》等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建设。
2.旅游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及课程建设需要。通过研究旅游业职业相关行业规范,旅游行业通用能力的要求是:探索具有较强的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口头、文字表达及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熟练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具有旅游产品营销与旅游项目活动策划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活动组织及实际问题处理的变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旅游美学鉴赏能力、具备酒店管理基本知识和客服能力。这些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建立良好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资源来保障。
3.旅游职业特定岗位能力的培养及课程建设需要。目前旅游企业大体有计调部等7个部门,7个工种岗位,每种岗位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见下表:
从上述旅游企业岗位能力的表述来分析,一般来说旅游行业企业特定岗位能力通常由专业主干课在发生着独到的培育作用,客观上需要我们加强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
三、开放教育专业课程资源体系建设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学习条件的改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日新月异,云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既然人的职业能力是一个由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岗位能力所组成的能力系统,学生进入职场前的各种能力都是需要学校通过各种课程、采取特定的教育方法培养的。因此我们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应该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适应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学习条件的需要,树立专业课程系统论建设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全面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坚持全面开展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远程开放教育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学生学习的好坏既要靠自觉也要靠课程资源,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高素质精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管理教师的职责主要就是全面开展专业课程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可选择的优质资源。湖南电大2012年春开始全面清理课程资源建设情况,提出三年内要将各专业实施计划中省管课程全面建好,充分把握了开放教育发展的大势,专业管理教师纷纷申报建设校级精品课程,有望“十二五”内全面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任务。
2.突出搞好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一个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就是5-7门,专业主干课在培养学生特定岗位能力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课程学好了方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应该是一个由各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资源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具有优先建设地位,要力争把它们建成校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
3.组建若干课程建设团队。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与普通院校相比具有特殊性,落实到各教学院部通常一人主管一个专业、承担多门课程建设任务。这种体制的弊病是课程建设深受教师精力和能力的制约,因此,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必须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应鼓励支持教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组建若干课程建设团队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同时,目前电大教师不少缺少行业实际工作经验,加上近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行业企业日新月异,学校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有计划的选送教师深入企业实习、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需求,以保障专业资源建设需要。
4.促进职业能力形成的教学设计。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景,通过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与整合才能形成职业能力。这些规律要求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无论是课程整体设计还是单元设计,在理念上应去除把开放教育仅仅看成知识传承的平台的不良认识,注重强化实践性教学;在内容上应更多的关注是什么、如何做,以够用为本,精讲多练;在方法上应更多的选择性使用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职场、问题调研、互动答疑等教学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5.改善实践办学条件。实验、实训是学生能力养成的基本途径。也许知识是讲教出来的,但能力则是训练而成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学习条件的改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日新月异,云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它们在知识的传播上充分展现了远程教育的优势,但远程教育的短板,实践性教学方面实习实训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彰显,特别是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生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十分明显。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是现代高校办学占领科研、教学制高点,实现教学、人才引领的必要条件。开放教育必须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只有通过先进优良的设备设施才能训练出一流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后劲。开放教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需要各省校、分校和教学站,一方面要深入拓展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途径,建立完善校外办学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大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投入,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 1] 张璇. 开放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思考[ 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
[ 2]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04(2)
[ 3]戴兰萍,陈晓斌. 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湖南省发改委立项课题 2007
陈晓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经管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4)
作者信息:陈晓斌,男(1964.8―),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乡村旅游
关键词:课程 校企合作 三赢
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
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1]
二、校企合作的优势
首先,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再次,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被提上议程,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
三、现行中职数控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过于专业化,忽略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职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这是工业化社会要求的具体落实,它以职业岗位的分化和职业技能的相对稳定为前提,重视的是职业资格的获得。应该说,这种职业岗位能力本位和主导的思想,是基本适应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但一些中职学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过于强调专业化和针对性,专业面狭窄,则难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发现,随着科学技术和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并不是劳动技能的日益复杂化,而是劳动技能的简化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和工业化所追求的岗位技能专门化、复杂化特征相反的一种趋势。[2]
2.课程内容过多关注职业的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更多地考虑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制注重文化课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强化,忽略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缺乏应用性和可开发的空间。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依据区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确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直接提供数量庞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中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适应性,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规定着各种职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规格与标准。只有紧扣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变化,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数量、规格等客观要求,才能明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出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2.形成全方位参与中职课程决策的机制,增强课程决策的科学性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其课程设置必须由行业或工作部门提出职业要求一一包括职业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的各项技能指标。教育部门在课程决策中的任务只是根据教育科学的原理,把职业目标合理地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置、设计、开发中得到体现。换句话说,教育部门更多的只是充当一个“教育专家”的角色,而“技术专家”的角色应由用人单位(或行业)来充当。同时,要吸收学生参加课程的决策、设计、编制和实施,使课程开发编制人员的队伍由现在的用人代表、培养人代表(教师等)、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即加上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如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在课程编制后,对于课程结构与形式的选择,也要听取学生的意见,适应其需求和特点;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有选修课程的权利。[3]
五、校企合作,实现“三赢”
1.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学校在合作中挑选今后的行业合作伙伴,在建立实习基地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合作探索、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等其它形式,促进职业学校及企业加速发展。
2.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校企合作内容包括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也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3.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并且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主办,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