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言康复的疗法

语言康复的疗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6 10:4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言康复的疗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言康复的疗法

第1篇

儿童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因急性鼻炎、鼻窦炎反复发作所致。久之可影响患儿身体和智力的发育,甚至可能继发全身性疾病。因儿童鼻窦结构发育尚未完善,鼻腔、鼻窦组织恢复能力比较强,对儿童慢性鼻窦炎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很多,但由于多数患儿及其家长缺乏耐心,加之对相关疾病的认识不足,不能够坚持完整治疗而未获得满意的效果。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我科对169例慢性鼻窦炎儿童采用鼻窦负压置换疗法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同时施以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69例儿童均根据病史经临床诊断以及鼻窦CT扫描确诊为慢性鼻窦炎,其中男98例,女71例,年龄3~16岁,病程3个月至5年。

1.2临床表现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黏浓性涕,咳嗽,头痛

及面部压痛,可伴有精神不振,记忆力差等症状。

1.3治疗方法采用鼻窦负压置换疗法。具体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头垂放于床头边缘操作者双腿上,给患儿左右鼻腔各滴入0.5%麻黄素液3~5滴,轻轻按揉双侧鼻翼,3~5min后嘱患儿起床擤尽鼻涕。脓涕多时可使患儿将脓涕擤出后再滴药液,患儿再取上述,将含适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生理盐水约1~2ml滴入患儿治疗侧鼻腔内,使橄榄头插入其前鼻孔,同时按压对侧前鼻孔进行负压间断抽吸(负压不超过2磅)。抽吸时嘱患儿间断发出开~开~开音,如此重复6~8次即可。治疗过程中为避免引起患儿不适或鼻出血,动作要轻重适宜,抽吸时间尽量短暂,每次每侧抽吸不要多于8~10次。鼻窦负压置换治疗5 d1个疗程, 1次/d,1疗程后根据治疗反应改为隔日1次,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1.4健康教育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治疗能否获得满意效果,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它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首次接受治疗的患儿,治疗前我们注意询问、倾听病史,阅读病历资料,主动讲解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等。介绍鼻负压置换治疗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预期效果以及治疗时患儿可能产生的不适感等。耐心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疑问,使其对疾病和治疗有一个清楚,正确,客观地认识后,给予主动配合。治疗中我们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指导患儿学会正确的滴鼻、擤鼻方法,帮助患儿掌握治疗的配合要领并讲解其作用。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部分患儿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我们采用语言赞赏等方法鼓励患儿顺利完成治疗配合。治疗结束后我们向家长强调患儿坚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并交代回家后仍应按时、按量用药和治疗用药的注意事项。告诉患儿及其家长儿童慢性鼻窦炎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呼吸道感染与变态反应造成的黏膜水肿是鼻窦炎的主要原因[1]。提醒患儿应注意预防受凉感冒,保鼻腔通畅,注意合理营养,适当加强锻炼,若症状复发必须及时治疗等。

2结果

169例患儿通过鼻窦负压置换治疗7~15 d(6~10次)后,88例鼻塞,黏脓涕,咳嗽,头痛完全消失,占52%;54例鼻塞,黏脓涕症状减轻减少,头痛消失,占32%;27例间歇性鼻塞,有粘性涕,无头痛或偶有头痛,占16% .总有效率100%。随访12周,95%患儿及其家长对治疗效果评价满意,98%患儿及其家长认为护士实施健康教育后患儿鼻窦炎复发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认为医院开展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3讨论

儿童慢性鼻窦炎是一个多因素疾病,抗菌素及抗组胺药物对慢性小儿鼻窦炎疗效不明显,不宜长期服用。鼻内用药对暂时缓解鼻塞有一定效果,但也不是有效方法,局部处理对基本能合作的儿童是非常必要的[2],正负压置换疗法是利用吸引器的抽吸力使鼻腔产生间断性负压,将鼻腔和鼻窦内之空气和分泌物吸出,药液借负压作用灌入鼻窦内反复多次清除各鼻窦分泌物。应用此方法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用药安全、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痛苦感觉小、患儿容易接受。且操作简单、成本低,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一种较理想的保守治疗方法。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施行儿童鼻窦炎知识的教育,加强了护患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患儿及其家长对儿童鼻窦炎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促进其积极参与治疗与护理,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提前恢复。而且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儿家长应对疾病的能力,使其掌握了更多的自我防护技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复发,减轻发病症状,缩短发病时间,延长稳定过程,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57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b)-0034-03

Effect of the new triple therapy of Evofloxacin combined with health education treat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Hp-positive for quinquagenarian in community

CHEN Qin-ming LIN Shao-bin HUANG Li-hui YU lian CHEN Wei-ping CHEN Hai-b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Puni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Puning 515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iple therapy of Evofloxacin combined with health education treat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Hp-positive for quinquagenarian in community.Methods 196 quinquagenarian patients with 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Hp-positive treated by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chos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98) and control group (n=98) according to of ID number.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standard triple therapy,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new triple therapy of Evofloxacin combined with health education.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Hp eradication rate,healthy behavioral cognitive score and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and Hp eradication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Levofloxacin;Triple therapy;Helicobacter pylori;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Health education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流行病学统计显示,约有1/3的Hp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标准三联疗法是临床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传统一线治疗方案,但近来报道认为,由于患者依从性、抗生素耐药等原因其Hp根除效果已经不可接受,提出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新三联疗法作为标准疗法的优化方案,但左氧氟沙星新三联疗法的使用有效性被部分临床医师质疑[3-5]。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明确新三联疗法治疗的有效性,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中老年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196例,以标准三联疗法为对照,分析左氧氟沙星新三联疗法治疗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中老年Hp?性慢性萎缩性胃炎196例,按照患者就诊ID号奇、偶数区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98例,男女分别为54、44例;平均年龄(58.3±5.6)岁;平均病程(3.3±1.1)年。观察组患者98例,男女分别为56、42例;平均年龄(58.6±5.5)岁;平均病程(3.4±1.2)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相关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Hp(+);②所有患者无严重心、肝、脑、肺、肾等重症器官系统疾病以及慢性病急性发作;③所有患者治疗前2周无试验相关药物使用史;④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以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标准三联疗法治疗:阿莫西林(国药准字H20000493,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0.25 g),0.5 g/次,2次/d;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93560,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20 mg),20 mg/次,2次/d;甲硝唑片(国药准字H37023756,山东鲁北药业有限公司,0.2 g),0.4 g/d,2次/d。观察组患者予以新三联疗法治疗:盐酸左氧氟沙星(国药准字H20064837,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1 g),0.4 g/次,2次/d;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甲硝唑片,0.4 g/d,2次/d。所有患者治疗周期均为8周。

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针对中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的情况,以简明扼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以及家属介绍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治疗治疗措施,向患者反复强调规律按时用药的重要性,禁忌随意增减剂量以及停药,能在陪护或者家属监督下服药以避免多服或者漏服。

治疗结束后进行尿素呼气试验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健康行为认知评分。

1.3疗效评价标准

尿素呼气试验(-)即为Hp根除。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Hp(-),患者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Hp(-),患者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部分消失为显效;Hp(-),患者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部分明显改善为有效;Hp(+),患者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采用自制健康行为认知评分表,分为疾病知识、药物管理、饮食管理、症状管理4个板块,每个板块包含25道相应知识小题,以“全部知道/全部依从”记为4分;以“大部分知道/大部分依从”记为3分;以“少部分知道/少部分依从”记为1分;“不知道/不依从”记为0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Hp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健康行为认知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项健康行为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腹胀等为主,对照组发生2例恶心,1例口苦;观察组发生1例恶心,1例腹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5,P=0.651)。

3讨论

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萎缩性胃炎发病后胃黏膜受损、萎缩,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又更易于被Hp侵袭感染,形成恶性循环[6]。同时,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试验研究表明,胃癌大部分情况以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异型增生-胃癌发展曲线进行,Hp作为胃癌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胃癌启动、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促进作用,因此,积极根治Hp感染,防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抑制胃癌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部分研究提出,根治Hp以解除其黏膜侵袭、损害,有助于逆转萎缩性胃炎[7]。目前临床根治Hp感染治疗方案中以标准三联疗法为一线治疗方案,但由于患者依从性、抗生素耐药等原因,近年来各地治疗失败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标准三联疗法Hp根除率已下降至

左氧氟沙星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研究显示,左氧氟沙星通过抑制DNA促旋酶抑制细菌DNA合成而原发耐药较少,因此,尽管多重耐药菌可同时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但对左氧氟沙星仍具有较高敏感性[10-11]。同时,口服左氧氟沙星的吸收率为100%,胃黏膜药物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杀菌效果更有效。部分研究学者故而提出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新三联疗法,刘玉山等[12]在132例Hp感染患者研究中,对比、分析标准三联疗法与新三联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新疗法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标准疗法。朱时燕等[13-14]在新三联疗法根治Hp感染的Meta分析中认为,左氧氟沙星新三联疗法比标准三联方案有更高的Hp根除率,患者依从度好,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第3篇

[关键词] 针灸;康复疗法;急性中风;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33-02

中风不但以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在存活下来的患者中绝大多数都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在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针灸治疗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同;目前,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中风的康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针灸医学与康复医学因在适应症上有相同的疾病谱,治疗的切入时机也相同,而在治疗方法和学科理论上更有极强的互补性[1]。近年来,两者的结合疗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中风的临床治疗中,本文笔者对60例急性中风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急性中风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和语言障碍;同时排除有意识障碍和严重肝肾功能疾患而影响治疗和训练的患者。120例患者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1.5岁;脑梗塞79例、脑出血41例;左侧偏瘫83例、右侧偏瘫37例;病程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康复疗法治疗,具体如下:

1.2.1 针灸方法 取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位及华佗夹脊穴为主,上肢取、肩、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太冲;伴有语言障碍者加廉泉、哑门、通里;体针每次上、下肢各取2穴。穴位常规消毒,毫针直刺1-1.2寸,进针得气后,反复提插捻转获取针感,健侧用泻法、患侧用补法;接通电针,若患者关节僵硬,肌张力增高可采用连续波;若患肢软弱,肌张力低者开采用疏密波;而口眼歪斜、语言青涩、吞咽困难可用断续波,电针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次/日,每次通电30min,10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再进入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2.2 康复疗法 在中风瘫痪的患侧肢体的颈肩部加软枕,用来垫高患侧上肢超过肩部,以免造成肩关节半脱位。上肢的被动锻炼:治疗师对患者患侧的肩关节轻微的进行挤压与按摩,上臂做内旋、外展、伸曲的转换运动,肘关节、腕关节做伸曲运动,腕背尽量弯成30-45°,手指做伸展、分开合并的转换运动。下肢的被动运动:治疗师帮助患侧的髋关节做内、外旋与躯干成90°的伸曲转换运动,按摩腿部肌肉,顺序自上而下,再屈起患肢,一手支住足部,另一只手做摇橹运动,主要避免造成骨盆回缩,关节僵硬。膝关节做屈伸转换运动,轻微按摩关节处,小腿关节做内、外旋。屈伸转换运动,趾关节也要像指关节一样做伸展、分开合并的转换运动。床边被动肢体功能恢复锻炼是每日2-3次,每次最少40min。

1.3 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Barthel指数对其进行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①基本痊愈:ADL60分以上,生活基本自理;②显著进步:60-40分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③进步:40-20分为重度残疾,生活明显依赖;④无效:20分以下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疗效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1。

3 讨 论

中风治疗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发病后的早期治疗,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脑出血后语言、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间在发病后3个月内;因此,康复疗法越早越好,通过对患者重要穴位的刺激,不仅能够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独立生活,还能激活部分处于休眠状态的突触,发挥代偿作用。因中风后的患者易出现人体抗重力肌的痉挛,上肢体现在屈肌痉挛,下肢体现在伸肌痉挛;而在肢体康复训练过程中,良肢位摆放是最佳的康复手段。通过有效的正确的康复训练,增加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恢复,尽可能促进偏瘫肢体的恢复,减轻残疾。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第4篇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它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非常高。脑梗死病人80―90%会留下后遗症,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使其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早期康复治疗能使偏瘫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障碍,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早期康复护理至关重要。

1 早期康复时机

根据 WHO 建议,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护理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脑 卒中后,脑功能恢复在发病数天后即开始,1 ~ 3 个月时恢复 最快,3 个月后因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继发而使 恢复减慢。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 立或侧肢循环的形成,,同时也强化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情况。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只 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 即可开展早期康复。因此,脑卒中发病 3 天内开展康复定 义为早期康复较为恰当。

2 促进早期康复的干预措施

2.1 在卒中单元中开展早期康复卒中单元是一个针对脑卒中患者诊断、治疗 、护理、营养、物理康复、心理治疗及健 康教育为一体的独立的或相对的综合性病区。它的基本目 标是通过干预措施让患者“主动接受治疗的医疗环境”,从而 预防一切可能的并发症,它把药物治疗、护理、物理康复、心理 康复、健康教育等组合成一种和谐紧密的治疗系统。护士应 尽可能地在卒中单元帮助患者开展早期康复。

2.2 正确的摆放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当中。

卧位时肢体宜置于抗痉挛或良姿位,仰卧位时:上肢外旋稍外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远端比近端抬高,肩关节处垫一软枕。患肢膝下放一枕头,使患肢稍微屈曲,大腿内收并稍内旋,小腿外侧放一垫物,足尖朝上。健侧卧位时:胸前放一枕头,把患肢放在枕头上,伸直,患肩前伸。双下肢膝间垫一软枕隔开,患侧下肢稍微屈曲。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患肢伸展,手指伸开,双下肢之间放一软枕,健侧下肢屈曲放在上面。良肢位早期应用可以预防偏瘫肢体并发症,防止和对抗痉挛,但要注意,以上姿势应经常变换,原则上2个小时翻身一次,防止褥疮的发生。

2.3 床上训练 这是最基本的的功能活动之一。

2.3.1首先让患者学会翻身:健手与患手交叉相握,双上肢伸直,将健侧下肢插到患侧下肢下面,屈膝,四肢和身体配合,以健侧带动患侧,完成患侧卧位。

2.3.2由卧位到座位的训练:患者向健侧翻身,用健肘支撑起上身,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坐起来。3.3坐到站位的运动训练,把双足向后拉,平放到地上,身体前倾,脚用力后蹬,臀部离床,站起。

2.4 行走训练 行走练习是康复治疗的关键一步。

它是培养患者生活自理的第一步。患者立位时先调节平衡后,手扶平衡杆或助行器,先迈患肢,向患肢移动重心,再迈健肢。训练时护士站在患侧,嘱患者迈患肢时,缓缓自患侧移动身体重心,护士及家属支撑患侧膝关节,然后迈健肢,反复练习,直到独立行走。

2.5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目的是能够使患者生活上自理。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用正常的运动模式来进行日常活动,尽量减少他人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入厕等。

2.6 语言功能训练

有许多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鼓励其用简单的手势或运用健侧手以笔交谈、沟通。再试以同时采用写、听、看、读、说等训练方式,用语言加视觉信号来进行训练,反复练习,循序渐进,提高书写能力,以弥补口语能力不足。尽量大声说话,大声读报,数数,大胆的与别人交谈。因患者不能用语言表明自己的所需时,出现烦躁,发脾气,护理人员要耐心观察,细心领会,及时做好沟通,以取得患者训练的合作。

2.7 心理康复护理

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不仅使身体受到了伤害,心理上的打击亦使患者感到恐惧、悲哀、绝望,不能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护理,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生活上的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讲解疾病的病情,原因,治疗,护理,康复,取得他们的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康复锻炼,尽早让他们到康复室参与集体训练,使他们互相鼓舞,学习,竞争,消除他们的孤独自卑感,使其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接受康复治疗。

2.8 音乐疗法 近年来,学者比较重视音乐疗法在脑卒中康 复中的应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活动可以帮助患者发展其听 觉、视觉、运动、语言系统、社会、认知技巧,同时音乐可以帮助患者学习正确地表达自我情感的能力。音乐疗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强化认知功能,恢复和降低脑卒中 后抑郁及相关负性情绪等方面。王玲等对 60 例脑卒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加以接受感应式音乐疗法,应用 HAM 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疗效有统计学意义,对脑卒中抑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音乐治疗作为辅助手段促进了早期康复,但这种新疗法在许多方面还不 成熟,评价方法并未统一,音乐选择也无标准,这些值得我们不断探讨。

3 小结

不少脑血管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疾导致,也有许多是早期没有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导致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失去生理功能。其中早期活动是早期康复中最重要部分,语言、运动和吞咽功能的康复是主要内容, 心理和音乐疗法作为辅助手段促进了早期康复。但是一些问 题仍存在争议,如早期康复开始的最佳时机。具体内容 、早期下床站立训练的时机和强度、疗效,对音乐疗法的深层机理缺乏研究,疗效难以评价,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工 作,为患者建立完整、规范化的康复体系。

参考文献:

第5篇

孤独症学生的教育转化不是以治疗为中心,而重点是在评估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孤独症及相关交流障碍儿童的康复治疗和教育项目,以及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行为分析”对孤独症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一定效果。还有一些疗法专门针对某些特定功能,如针对其沟通功能的辅助沟通系统;激发特殊情感,促进社会技能发展的音乐疗法;针对其感官异常的感官整合训练等。然而,近半世纪以来关于孤独症的探究,大多是针对某一问题行为进行研究,或只是针对某一种康复疗法的疗效进行评估,很少有研究能达到详实而真实记录和展示一个孤独症学生全方位的问题,也没有研究多种康复疗法之间的关联,从而成为了纸上谈兵。

本研究是建立在对该孤独症学生有一个详实而真实的了解,并且还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以期获得更为真实的结果。

一、学校教育在该孤独症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语言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孤独症学生康复过程的核心环节。由于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封闭,与世隔绝造成了语言发展的先天障碍。语言能力的严重滞后,阻碍着孤独症学生敞开心扉去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成为孤独症儿童训练中的关键。

在训练中,首先要对孤独症学生现有语言水平有清晰的了解,训练目标起点要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我在训练时,分两步:第一步先训练其被叫名字马上有反应及应答。第二步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其次训练中多结合游戏,以提高兴趣为主,让孤独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教师有目的性的语言训练。

2.行为能力的训练

孤独症学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理解语言的能力差,不擅长语言表达,因此,平淡的讲解当然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行为能力的训练就不一样,它能帮助孤独症学生培养达成预期的行为效果。

在训练时,分三步:第一步敢与人对视,能和家长教师有语言交流。第二步学会与人主动打招呼。第三步在教师组织下和班级同学一起参加群体活动。

3.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可帮助孤独症学生引起持久注意和增强记忆,促进其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取代呆滞、自残等行为,塑造形成正常的新行为。

在训练中可运用音乐来陶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可加大运动量的训练,促进发育器官的成长,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训练中群体训练与个别训练应有力地结合在一起,可取得较好效果。

二、孤独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1.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

孤独症学生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兴趣,更不会察言观色,也不喜欢一般性的说教,他们缺乏理解语言的能力,有效的刺激必须建立在患者对治疗者和治疗环境的欣然接纳之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孤独症学生他们更需要尊重和关心、信任,从而获取信心,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不是哪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何况是孤独症,他们往往存在个体差异、多方面的障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另外,学校教育有利于孤独症学生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其适应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除对每个学生采用不同训练方式外,个体化教育与团体训练相结合还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3.活动内容和形式也要多样化

学生在内容枯燥,活动形式单一,或活动时间持续过长时,易疲劳,以致厌倦,从而注意力也易转移。因此,必须丰富活动内容,经常变换活动形式,提高参与的兴趣非常重要。即使是要训练某种能力,也应根据情况,对活动进行重组或提供一些新鲜有效刺激。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第6篇

小儿脑瘫的常见病因

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主要有3大类:

宫内因素家族有先天性遗传病,家族性先天畸形、频繁流产、孕妇在怀孕期间创伤、胎儿受压,母亲是高龄妊娠、有习惯性流产,妊娠三个月时病毒感染、接触X射线、吸烟、酒等。

生产因素 早破水、产伤、脐带绕颈、窒息、多胎、剖宫产,生产时难产发生脑出血、窒息后继发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因素 低体重儿、早产儿、过期产儿、黄疸、低血糖,脑外伤、脑膜炎、高烧、惊厥等。

小儿脑瘫临床表现

不少脑瘫婴儿,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家长们并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明显的异常状况,特别是一些脑损伤轻微的孩子更容易被忽视,对孩子表现的某些发育落后或异常运动,被误诊为佝偻病、缺钙、缺锌、营养不良等,或者有的家长感情上不愿意接受孩子有异常的现实,不愿意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使得婴儿错过了早期诊断,贻误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脑瘫孩子在早期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只要细心观察,不难被发现。

脑瘫的早期表现

在各方面的发育都比同龄儿童差:

哺乳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经常呛奶、吐奶;哭声微弱或有尖叫、出生后少动,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易惊、头常后仰;手指紧握拳,不会张开;3个月头不能抬起;4~5个月不会翻身等。

发现孩子出现上述问题,结合母亲在妊娠时或孩子出生时的一些高危因素,应及早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进行治疗。

脑瘫的主要特征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复杂。即使单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性瘫痪患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方面。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前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1~1岁半时能行走。脑性瘫痪患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伸、摇晃四肢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异常增高。

姿势异常 脑性瘫痪患儿异常姿势有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俯卧位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仰卧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关节等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反射异常 脑瘫患儿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脑瘫的类型

根据脑瘫孩子表现的不同临床特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痉挛型 主要以肌张力异常增高为主,手脚不能灵活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小,双腿不易分开,坐位时身体前倾,爬行时双腿同时向前跳呈青蛙样跳,扶站时,双叉呈剪刀步。

手足徐动型 肢体运动难以用意志控制,表现为不主自运动,身体姿势不对称,双手不能在胸前互握,说话时吐词不清楚,安静时身体比较放松,紧张时不随意性动作增多。

共济失调型 全身肌张力比较低,不能准确完成动作,手和头部出现震颤,呈醉酒步态,平衡能力差。

混合型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

张力低下型 肌张力低下,全身瘫软,不能维持正常姿势。

在几种类型中,痉挛型最常见,约占75%。

脑瘫的伴随表现

脑瘫孩子常常会有一些伴随障碍:

体能障碍 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童差,体质较弱,易生病;常有流口水、咀嚼、吞咽困难。

智能障碍 部分孩子伴有智力低下。

癫痫 脑瘫伴癫痫比例较高,在治疗脑瘫时,要注意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

语言障碍 大多数脑瘫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表现有语言落后或发音不清等。

听觉、视觉障碍 多伴有斜视,有皮质盲,听力障碍。

牙齿发育不良、行为障碍等。

脑瘫的诊断

根据我国制定的诊断标准,小儿出生时有高危因素,出生后表现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体格检查发现异常神经反射,参考头部CT或磁共振检查,即可诊断。

脑瘫的治疗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瘫已不再是人们以前认为的不治之症。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轻脑瘫所致的残障。

脑瘫主要表现的是运动功能障碍,对脑瘫的治疗不同于其它临床疾病,不是单靠药物或某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综合康复治疗过程。通过康复治疗使其功能恢复到可能达到最大的限度,使脑瘫孩子能够重返社会。

对脑瘫孩子的康复治疗,要考虑到儿童对疾病和损伤的反应在解剖、生理和心理等诸方面不同于成人,残疾和功能障碍对儿童发育、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功能评定上要考虑到发育上的特点,康复计划和管理要照顾到儿童的兴趣、接受力和理解力,在形式和方法上也要有特殊考虑。

脑瘫治疗的原则

全面康复 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处在身体发育阶段,处在受教育时期,残疾儿童首先是一个儿童,除儿童基本需求外,残疾儿童还需要得到克服或减轻其病残的服务,并且要帮助他们取得满意的心理、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环境适应。使他们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要进行全面康复。全面康复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全部在内。这就需要社会各机构配合。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小儿的大脑在不断地成熟和分化,体格在不断地发育,因而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越早治疗,功能恢复越好。

康复治疗与教育相结合、与游戏玩

耍相结合 小儿期是成长发育和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脑瘫儿童的治疗与教育相结合可避免因治疗而延误的受教育的时间,将有助于身心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脑瘫儿童大部分伴有智力发育落后,同时在运动、平衡和手眼协调方面亦常有困难,这些状态常妨碍他们对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游戏来把训练“寓”于娱乐之中,才能收到效果。

康复治疗与有效药物和必要手术相结合,与中医中药相结合对并发癫痫的孩子,需要控制癫痫发作后才能进行康复训练。对一些遗留四肢严重痉挛、肌腱挛缩或关节变形的患儿,手术矫正畸形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如针刺、按摩、点穴、中药等等,对于残疾儿都有一定的效果。

家庭训练与医疗康复相结合 残障儿的康复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治疗师每天1~2小时的训练不可能解决患儿今后的问题。同时,脑瘫孩子的康复训练应该是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中,孩子进食、穿衣、洗澡、如厕等,都需要家长在家中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对孩子的家庭护理方法也应该有特别的要求,这样可以更好让孩子得到一个连续的康复训练,尽可能地生活自理。这也就需要家长掌握一些家庭训练、护理的方法。

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

运动疗法(PT)运动疗法是理学疗法的一种,是脑瘫康复的核心,是指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促进正常运动及姿势的发育,抑制异常运动,达到康复的目的。

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是将身体的活动方式交给患儿,使之掌握正常的运动功能,克服作为脑瘫症状表现在肌肉痉挛,无意识的不随意运动,以及肌张力的松软或过硬的异常,一步一步的训练,使运动尽可能地正常化。

目前常用的运动疗法包括Bobath神经发育疗法、Voita疗法、上田法等。

作业疗法《OT》 作业疗法是应用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进行训练,使其生活、认知、学习能力得以恢复、改善和增强,帮助其重返社会的一种治疗方法。

语言训练 语言治疗主要是针对小儿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等问题制定不同课题,进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进食、构音障碍等训练,达到语言理解、表达、交流、书写目的。

引导式教育 通过教育的方式使脑瘫小儿的异常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正常,包括饮食用具技能、就餐、穿脱衣服、书写、绘画能力、姿势与移动、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等。强调孩子主动参与学习与训练,通过学习和训练,孩子的体能、语言、智力活动得到同步发展。

感觉统合训练 脑瘫患儿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患儿的康复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运动游戏.感觉游戏,协调视觉、听觉、触觉、固有感觉、前庭觉,抑制异常感觉,增强机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各种正常运动感觉。

水疗 水疗是综合康复的一种手段,既是一种运动疗法、也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水温、静压、浮力、矿物、药物刺激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改善协调性,提高平衡能力,纠正步态等。

理疗 采用多种仪器通过脉冲电流作用于受损肌肉,改善局部肌肉营养状况,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减低肌张力,促进血液循环,抑制异常姿势。

针灸 利用中医经络、腧穴原理,选择不同穴位,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肢体、肌力、关节功能改善和恢复。头针法是祖国医学的经络疗法,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相结合,经过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针刺方法。

按摩 按摩是治疗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方法,运用各种推拿手法,起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利关节作用。达到降低肌张力,增强肌力,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发育的目的。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指在高压环境中(氧舱内)吸入纯氧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新生儿窒息、脑瘫、高危妊娠等,出生前后或婴儿时期脑部受损患儿通过高浓度和高压力的氧气治疗,使受损细胞修复和再生,脑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和重建,促使运动、智能、神经心理发育。

矫形辅助工具 为了更好地促进康复,通过力的作用以预防、矫正畸形、补偿其功能而应用矫形器。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多的有踝足矫形器。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并不是脑性瘫痪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再结合康复训练,可以缩短康复疗程。

常采用的有SPR手术、选择性外周神经切断术、跟腱松解术等。

药物治疗 改善脑功能:脑活素、施捷因(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金路捷(鼠神经生长因子)等。

其它治疗方法 心理疗法、文体治疗、认知教育等。

脑瘫的护理

家庭康复护理就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应用康复护理理论和康复护理技能指导患儿及家属在家庭中的护理与训练,使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与日常生活护理贯穿于每日的生活中,最终达到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的目的。

日常正确姿势护理

正确的抱姿

痉挛型脑瘫 让小儿双臂伸直伸向妈妈的背部或围住妈妈的颈部,髋部及膝盖弯曲并双腿分开放在妈妈腰部两侧。身体贴近妈妈的身体。

手足徐动型脑瘫 小儿双腿靠拢,关节屈曲,尽量接近胸部,双手和在一起,这样将患儿抱在妈妈胸前或一侧。

弛缓型脑瘫 最重要的是给小儿一个很好的依靠,可采用手足徐动型抱法或一手从患儿右腋下穿过,另一手托住患儿有臀部。

正确的坐姿

小儿取坐位,双腿分开,膝关节保持伸展位,诱导躯干挺直;或小儿坐在椅子上,保持髋、膝、踝三个关节部均屈曲90度。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就是人们为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身体动作群,即进行动、食、住、行、个人卫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穿衣训练与护理

穿衣是一个复杂的技能。要选择宽大的衣服,最好有拉链或按扣,衣服上有不同图案,教会小儿辨认前后左右及衣服各部位名称、用途,拿大玩具娃教会患儿为其穿脱衣服,然后再为自己穿脱衣服。裤子应选裤管宽松,有松紧带的便于穿脱,严重智力障碍儿可穿开裆裤。鞋子应选松紧带或尼龙搭扣样式,袜子有弹性不宜太紧。

进食训练与护理

脑瘫小儿中,多伴有摄食障碍,咀嚼困难,吸吮和吞咽困难,因此进食训练是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础训练。进食的选择和摆放,一定要抑制异常姿势,避免不必要的不自主运动和动作的出现;而身体左右对称,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小儿可取半位,双腿分开放在地上或踏板上,髋、膝部弯曲,上身成自然弓形。

进食中不要让小儿仰卧位或头部向后仰,以免引起姿势僵硬及出现呛咳和窒息。对于全身肌张力较高,呈屈曲状态患儿,可采取俯卧位方式进食。进食时注意选择合适的桌椅及餐具,如带吸盘的碗及双耳杯等。食物选择宜先糊状,再半流食、汤类、次之为固体食物,以健脑食物补充为主,如猪脑、猪心、猪骨髓、芝麻、银耳、香蕉等。

大小便训练与护理

大小便训练不能过早,以2岁后训练为宜。

训练时掌握排便和合适的便桶。排便时臀部坐住便器,膝部弯曲并分开,两足平踏地面。便桶的前面最好为有握把的便器,以小儿坐着能双脚踏地为宜。

训练按照先日间训练,后夜间训练;先训练小便,再训练大便;先训练使用痰盂,后训练坐侧、蹲厕。根据小儿便溺时间规律选择训练时间,并定时让小儿坐厕,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教会小儿在需要大小便时能及时告诉他人,并学会控制大小便以保持身体清洁干燥。这对于建立小儿的自尊心、独立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安全护理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尤其在小儿进食和行走方面,防范窒息和跌伤发生;

家长要了解一些意外伤害发生的抢救意识与基本手段;

学习正确的康复训练,建立基本常识,避免脱臼及骨折事件发生;

保持室内环境整洁,空气清新,防交叉感染。

脑瘫的预防

脑瘫的发生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伤害,对家庭、社会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预防脑瘫的发生非常重要,应该从脑瘫发生的原因,从不同阶段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出生前的预防

做好母亲孕期保健工作,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对高危孕妇要注意保护措施,尽量减少早产,防止意外事故;

保证孕母营养,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避免放射线照射,不乱用药物;

妊娠早期避免各种感染,特别是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一旦发现感染要及时进行处理;

孕妇应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长期看电视、打牌等,孕妇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及精神状态,避免到不良环境;

积极治疗各种孕期疾病,对妊高症、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糖尿病等要及时进行治疗。

出生后预防

做好新生儿护理,注意观察孩子吸奶、睡眠情况,观察皮肤黄疸消退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

第7篇

关键词:综合性康复疗法;脑瘫;治疗效果

脑瘫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的儿科病症,以运动障碍、发育姿势异常等症状为主,且伴有智力、感觉障碍症状,影响身心健康。目前,临床针对此病症均实施药物疗法,但最终效果不满意护患需求。故而,需探究安全、有效的疗法治疗[1]。近年来,通过我院不断研究发现,综合性康复疗法可于脑瘫患儿中获得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的探究该疗法临床价值,本文将我院收治者作为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2年4月~2015年3月收治脑瘫患儿100例作为对象,按治疗意愿分成不同疗法组:对照组50例,男性、女性分别27例、23例,年龄段2个月~5岁,平均(2.4±0.4)岁;疾病分型:20例痉挛型,15例不随意运动型,8例混合型,5例共济失调型,2例肌张力低下型;研究组50例,男性、女性分别28例、22例,年龄段3个月~6岁,平均(2.5±0.5)岁;疾病分型:21例痉挛型,14例不随意运动型,7例混合型,4例共济失调型,4例肌张力低下型。2组患者疾病分型、年龄段等临床资料无区别,P>0.05。

1.2疾病诊断 ①纳入标准:患儿均符合脑瘫病症诊断,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感觉障碍、癫痫等症状;②排除标准:药物过敏、配合意识差、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迟缓者于治疗前排出。

1.3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药物疗法,如: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药物方式为静滴,根据患儿年龄确定服用剂量: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患儿5.0ml/d,6个月以上患儿10.0ml/d,静滴1次/d,持续性静滴2w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再行下一疗程,持续5个疗程;脑苷肌肽注射液:药物方式亦为静滴,小于1岁患儿1.0~1.5ml/d,大于1岁者2.0ml/d,静滴1次/d,持续性静滴2w为1个疗程。同时,还可根据患儿病情行丹参、脑神经生长素等疗法;研究组患儿于该基础上行综合性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语言疗法、作业疗法等,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该训练过程中,需叮嘱患儿家属积极配合,行患儿的运动、学习、认知功能训练,提高患儿自理能力;根据患儿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情况制定个性化功能训练方案,抑制患儿不正确姿势,诱导患儿正常运动、发育。此外,还需给予患儿引导式教育,该教育实施过程中,需提前设定游戏内容、活动,引导患儿自主解决问题,提高社交能力,帮助患儿积极、主动的面对、解决问题;高压氧疗法,使用婴儿氧舱设备,将设备压力调整在0.05~0.10Pa范围内,时间为30min,持续1个月,便于恢复患儿脑部细胞生理功能,改善缺氧现状;另外,还可实施针灸、按摩等疗法,改善患儿血液循环现状,改善肌肉张力,促进正常生长、发育。

1.4评定项目 治疗结束后评定病症效果,并统计Barthel评分变化情况。病症效果标准:①症状消退,异常性姿势消失,肌肉张力恢复正常表明疾病得以治愈;②症状减少,异常性姿势开始消失,肌肉张力接近正常表明疾病得以缓解;③症状未变化,异常性姿势、肌肉张力仍处于治疗前状态表明疾病治疗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病症效果属于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Barthel评分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临床效果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病症缓解率有区别: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

2.2临床Barthel评分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评分有区别: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瘫为临床常见病症,发育迟缓、身体发硬、反应迟钝为主要表现,影响身心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引发脑瘫病症的主要因素为脑部损伤、脑发育缺陷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将降低患儿智力,影响正常发育[2]。目前,临床针对此病症以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康复疗法为治疗原则。徐北东等[3]报告显示,对早期脑瘫患儿实施康复疗法,可减轻障碍,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新生儿神经细胞具备的可塑性、功能重组性是康复治疗的基础,对患儿实施早期综合康复疗法,可最大限度的改善患儿功能,提高病症效果[4]。一般来说,脑瘫患儿的综合性康复疗法主要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水疗、电疗等,运动疗法可通过所制定的正确训练方案,可加快大脑皮层康复速度,改善肢体功能,预防残疾;作业疗法提高患儿自理能力,改善整体功能;水疗可改善患儿血液循环现状,改善呼吸功能,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功能,纠正异常姿势;电疗可提高患儿细胞膜通透性,预防肌肉萎缩[5]。此外,还可从我国中医传统的康复疗法中选用,如:针刺、耳针、按摩、穴位注射等,根据患儿特征,抽选神道、中枢、风市等穴位辨证针刺,该增加脑部血液流动总量,改善细胞代谢功能,减少脑死亡,加快损伤组织修复速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研究组患儿实施上述综合性康复疗法后,病症得以缓解者46例,占比92.0%,高于药物疗法的74.0%,有区别,P

综上,临床针对脑瘫患儿行综合性康复疗法作用突出,可改善病症,减轻肢体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曾西,范杰诚,王留根,等.综合康复疗法用于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6):108-109.

[2]唐强,李雪静.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现状研究[J].中国康复,2009,24(4):269-271.

[3]徐北东,张红石.针刺结合按摩及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瘫4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0):119-120.

[4]冯志梅.小儿脑瘫53例综合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880-881.

第8篇

【关键词】 偏瘫; 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 神经缺损; 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158-02

doi:10.14033/ki.cfmr.2016.26.089

偏瘫发病后,患者往往由于肢体和功能障碍而出现健康问题,并造成心理应激反应,不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极大的影响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1]。且由于偏瘫患者的病程长,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也会为家庭带来非常大的负担[2]。临床除了对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外,进行神经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本文对所选76例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2月所收治的76例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综合组和传统组,每组38例。综合组男16例,女22例。年龄42~75岁,平均(56.23±5.12)岁。传统组男

20例,女18例。年龄44~74岁,平均(56.34±5.32)岁。所有患者均在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偏瘫患者,其中脑卒中患者23例,脑出血患者12例,脑梗死患者18例,脑外伤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综合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综合性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运动治疗和语言治疗。

心理康复治疗:偏瘫患者在发病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造成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使患者对自己的治疗失去信心,无法有效的配合治疗。为此,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医生可以通过支持疗法和认知疗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治疗时间为1 h/次,2次/d。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治疗与护理的满意度。

运动康复治疗:运动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其神经和肌肉的功能,保证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患者对于未来生活的自理能力。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步行训练、起坐训练、翻身练习、摆放休息姿势等。按照患者不同的病情程度和康复阶段进行不同的运动康复治疗。患者的治疗时间为40 min/次,2次/d。

语言康复治疗:语言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语言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听力训练、发音训练和语言训练,每位患者由最简单的训练开始,并逐渐增加难度。帮助患者恢复其语言功能和脑部记忆功能。患者的治疗时间为3 min/次,2次/d。

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比较6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汉密顿抑郁评价量表和神经功能缺陷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汉密顿抑郁评价量表:无抑郁≤53分;54分≤轻度抑郁≤62分;63分≤中度抑郁≤72分,严重抑郁>72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的评分与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呈正比,患者的评分越高,神经缺损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汉密顿抑郁评价量表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的评分差异不明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综合组为(48.76±4.33)分,

传统组为(52.36±5.78)分,治疗6个疗程后,综合组为(20.16±2.03)分,传统组为(25.68±2.37)分,两组患者治疗各个阶段的HAMD评分差异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DS评分差异不明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综合组为(11.05±3.21)分,传统组为(13.65±4.35)分,治疗6个疗程后,综合组为(8.62±4.32)分,传统组为(9.23±4.86)分,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临床NDS评分差异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偏瘫是指,患者受到脑卒中或外力刺激的影响,出现身体侧面肢体、面部肌肉等部分活动障碍和功能障碍。在偏瘫的发病原因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其中以脑外伤、脑卒中的影响最大。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的改变,脑血栓、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偏瘫患者的患病原因,与脑血管疾病有直接的关联,患者一旦出现偏瘫,其运动功能、肢体功能、神经功能、语言功能都会受到影响[3]。患者往往一夕之间从一个健全的人变成了“残疾人”。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得许多患者都会出现应激心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单单需要运动功能等肢体的康复,还需要对应激心理和反应进行探究,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及失望等,严重者会使患者抗拒治疗,造成患者治疗与护理依从性下降,对患者的康复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偏瘫患者中,约75%的患者在出现偏瘫症状的同时,还并发抑郁症状[4]。随着临床对偏瘫的研究日益加深,临床对于偏瘫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越来越重视,通过对患者采用积极的心理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除此之外,对患者应用积极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肢体与语言康复训练,也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的关键方法[5-6]。

通过对本文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与ND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评分逐渐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但综合组患者上述指标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传统组,治疗6个疗程后,综合组的HAMD评分为(20.16±2.03)分,传统组为(25.68±2.37)分,且综合组的NDS评分为(8.62±4.32)分,传统组为(9.23±4.86)分。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N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受损康复效果,积极的引导患者消除抑郁情绪,减轻患者的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度,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小荣.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6):37-38.

[2]周丽平.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0):117-118.

[3]肖春莉.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2):109.

[4]刘卫华.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