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10:41: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康复护理训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pinal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 48 cases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in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functional exercise of low back muscl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pinal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and compared th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83%, higher than 75%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pain JOA (Japan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reatment score) score by comparing the data of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JOA score were improved, 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low back pain JOA sco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ODI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questionnaire score) by comparing the data of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JOA score were improved, 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DI sco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spinal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for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it can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spinal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thoracolumbar fractur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unction training of lumbar back muscle
【中?D分类号】R27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01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创伤之一,患者不仅承受巨大了伤痛,还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1]。近年来,临床上发现运动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使胸腰椎骨折患者尽快康复,其中以脊柱核心稳定训练最为实用[2]。本次研究通过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加入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9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4.27±0.81)岁;损伤原因:坠落伤7例、钝器伤3例、车祸伤14例;损伤部位:胸椎骨折13例、腰椎骨折11例;骨折类型:压缩型5例、脱位4例、爆裂型7例、屈曲型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91±0.72)岁;损伤原因:坠落伤6例、钝器伤5例、车祸伤13例;损伤部位:胸椎骨折14例、腰椎骨折10例;骨折类型:压缩型4例、脱位5例、爆裂型8例、屈曲型7例。排除标准: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高血压疾病者。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资料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保证每日合理饮食,避免患者在无协助情况下下床活动。对照组实施腰背肌功能锻炼,具体方法如下:(1)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与硬板床上,伸直头、肩,带动双上肢向后上方抬起,保持双腿伸直,换成双下肢向后上抬高。(2)五点支撑法,患者平卧与硬板床上,用头、双肘、双脚五点作支撑,身体注意保持成一条线,保证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上述两种方法均需要护理人员从旁协助和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计训练动作和调整训练强度,对于病情较重、恢复较慢的患者可从分解动作开始训练,随着肌肉力量的恢复再进行连贯动作,训练强度按照从弱至强的顺序递增,直至其可以自行进行功能训练。
观察组实施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具体可分为四个内容:(1)训练脊柱周围深层小肌肉群;(2)增强肌肉收缩力并延长其持续时间;(3)增强动、静态肌肉力量;(4)增强动作连贯性及身体协调性。具体方法如下:①对于术后1-3天的患者,协助其进行双下肢肌力锻炼与关节被动活动,可采用静力性收缩,但不可使用主动运动,以免造成损伤,影响康复情况。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收缩股四头肌与臀大肌,维持收缩15-30s后,进行放松,保证每日3次,并对其髋、踝、膝等关节进行被动活动。②训练患者的上肢肌肉,使用扩胸运动和展臂运动对上肢肌肉进行活动,或使用拉力器加强上肢肢体功能,每日2次,每次10-15min。③对术后2周的患者开始锻炼腹肌肌肉, 以仰卧起坐法为主,收缩腹肌,上肢保持直线,双肩离开床面维持20-40s,每日两次,训练初期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待患者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后,自行进行训练。④术后4周的患者可进行站立行走,于卧位起立时,先在床沿上俯卧,一腿先下地,然后撑起上身,再放下另一条腿成站立位,中间不经过坐位,由站立位卧下时需按照相反顺序进行。⑤适当给予脊柱柔韧性训练,并进行强化,具体方法为:取坐位,上体保持正直,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头部慢慢向后仰;取站位,一手叉腰,一手自然下垂,身体保持正直,向下垂手方向弯腰。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定[3-4]
两组患者均在12周后对比其护理前后临床康复情况。观察两组下腰痛JOA评分,分值为0-29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改善情况越好;使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统计患者的ODI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采用下腰痛JOA评分计算患者的改善指数,并统计其改善率。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处于25%-60%之间为有效;低于25%为无效。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康复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75.00%,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
2.2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下腰痛JOA评分变化情况
两组护理前下腰痛JOA评分经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下腰痛JOA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下腰痛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2.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变化情况
两组护理前ODI评分经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下腰痛JOA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大多因为外力造成胸腰椎遭到损害而引发的,直接导致胸腰椎骨折的外力有屈曲、伸展、剪切、压缩等,这些外力会使脊柱机械不稳定,并出现畸形,严重者会损害神经,甚至出现爆散骨折[5]。胸腰椎骨折患者会出现局部剧烈疼痛,压迫时疼痛加重;损害神经时会出现躯干、双下肢麻木,或出现刀割般疼痛,严重时会造成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双下肢感觉运动完全丧失;合并损伤的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6]。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1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9-02
脑梗死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病,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科开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岁;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贯穿整个康复全过程,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急性脑梗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前,护士应当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取得其信任,给予关心和照顾,尽快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1.3 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
1.3.1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尽量保持功能位置,如肩部外展、内旋、屈肘,肘部垫功能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置功能垫,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与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1.3.2 减少患肢受压时间
间断解除患肢压迫时间,恢复患肢血液供应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患肢废用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及压疮形成的重要措施,每1-2h翻身一次,并将翻身情况进行记录,翻身前后均应置肢体于功能位,在压疮好发部位涂抹塞肤润,可缓解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1.3.3 适时进行患肢被动及主动运动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及早开始患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训练,是肢体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的关键,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除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语言与肢体相结合;在合适的时候,还应尽早进行床上与床下的肢体运动相结合。一般早期先在床上对患肢进行被动的康复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活动幅度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时,再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康复过程的一个飞跃,也是患者生活是否能自理的关键。随着病情好转,应适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进行如下训练:下肢康复训练首先在家人或陪护的协助下站立,逐渐过渡到扶杖站立及座椅站立;随后进行迈步训练,仍先由助手协助步行,采取瘫痪下肢足底系栓1宽布带,当病人想迈步时,助手协助往上提布带,协助瘫痪下肢向前迈步。上肢康复训练一般采取提取重物或手握握力器锻炼上肢肌肉运动力度,通过对指训练及拾拣小物品锻炼手指的协调能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防跌倒事件发生。
1.3.4 理疗
(1)电针疗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高热等情况。予针刺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三阴交,辅以低频低强度电刺激,一般为50Hz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引起患者烦躁为宜,持续20min,1次/天,14天为一个疗程。(2)针灸配合患肢运动:按肢体穴位针刺,上肢取曲池、合谷、内关等。以上方法根据偏瘫肢体可交替针刺,同时配合患肢的运动,可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激发其营养机能,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变形,同时运动可牵引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和韧带的正常伸展活动。
1.4 饮食护理
为患者制定了“五低三高”的饮食原则(低热量、低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纤维、高矿物质),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豆类,以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等。
1.5健康教育
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开展30min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脑梗死护理的基础知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饮食原则等,积极回答家属的提问,使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后遗症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疑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强化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适时指导后续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发现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若能进行合适的系统化康复训练,明显减少患者的肢体残疾程度,能不同程度的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3 讨论
随着人们营养摄入的逐渐增多,脑梗死发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护理与构建社会和谐贯穿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从心理、生理及实际行为上让脑梗死患者看到恢复的希望,通过健康宣教及其他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让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遵医的依从性,进而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及情绪低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为偏瘫患者走向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早期系统的行为干预可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促进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修复,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降低瘫痪程度。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对降低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艳.脑梗患者心理护理特点[J].健康必读,2013,12(1):426.
关键词:脑梗死;肢体功能;早期
急性脑梗死是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或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的疾病[1]。因其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有极高的致残率甚至是致死率。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不仅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且还会加重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为此,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改善他们的症状,提高他们生存质量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除基本溶栓治疗外,还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上述时间来我院治疗的患者15例,女9例,男6例,年龄48~79岁,平均(62.3±6.5)岁,发病时间1.5~36h,平均(15±1.8)h,通过临床诊断以及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5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史中无脑卒中病史及后遗症。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生活质量指数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相关检查,从各方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经皮股动脉进行穿刺,然后在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置入4F或5F导管,运用脑血管造影找到动脉狭窄或闭塞处的栓子,经微导丝导引插入微导管至栓子处,最后用微量泵将50万u 尿激酶和100 mI 生理盐水混合液以1.5万~2.0万U/min缓慢加压注入,于此同时注入造影剂,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2护理方法
2.1心理辅导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通过沟通减少患者思想上的顾虑,从而避免患者的不良情绪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放弃康复训练;其次要避免患者营养不良,对于能吞咽的患者,要鼓励进食,原则上应少食多餐低脂低胆固醇,不能吞咽的患者应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2.2卧床康复护理 此阶段由于患者不能离床活动。对此,康复护理措施主要是肢体的被动运动以及肢体活动摆放。①肢体摆放:在患者的肩下垫软枕,掌心向上的外展外旋位。从而维持患侧肢体功能位;软枕垫在骶髂关节处时,要求脚尖要垂直并保持向上呈内收内旋状态,以免造成患者足下垂。②肢体被动运动:为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和避免肌肉萎缩,应对患肢进行按摩。③吞咽功能的训练:1次/d按摩患者的咬肌和面部肌肉,可有效恢复其语言及自主饮食的功能。
2.3离床康复护理 ①起立坐下运动训练: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时,可每天做此项训练。患者身体保持倾斜或取坐位保持30min。②站立训练:患者由床上独自坐立,同时锻炼双下肢。如果下肢力量恢复达到要求,便可进行下地站立练习。③平衡训练:让患者独自练习站立,同时练习保持平衡。
2.4步行方面的康复护理 患者平衡能力良好并可重心转移,基本步伐趋于稳定时,便可逐渐改善其步态,与此同时也要强化手部康复训练。根据个人喜好,可以开展一些画画,写字等练习。
2.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选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
3结果
15例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4w后效果比较,见表1。
4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常伴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发生36h进行早期溶栓治疗以及康复训练,一方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护理时重点要做好患者认知能力的康复,重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在早期康复治疗中,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适当的锻炼恢复方案,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强度由小变大,在患者可承受范围内,循序渐进进行锻炼,切勿造成患者过度疲劳或锻炼中运动过猛而造成骨折、骨移位的发生。在早期康复锻炼中,要密切观察患者肌力改善、自我感觉及临床反应状态,据患者临床状况及时调整早期康复锻炼计划。
本文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3,6,12(6):682-684.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功能锻炼;运动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主要症状为: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马尾综合征、肌瘫痪等。为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训练与护理对功能的恢复和恢复程度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与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02月~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46例,年龄23~62岁,病程5年以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纳入标准:①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腰臀部及下肢不适,酸痛麻木,弯腰困难,相应椎间隙或椎盘压痛,直腿抬高阳性;②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择期进行了髓核摘除术;③所有患者都签属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采取常规护理,患者量力而行进行康复锻炼,开始锻炼的时间和幅度不做具体要求。研究组术后麻醉消失后就开始对其进行不同阶段系统,正规的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
1.2.1康复训练 ①研究组康复锻炼应由专科护士指导进行分别在患者住院等2d、手术前1d、手术后和出院前进行多次示范、模仿,监督患者练习并纠正错误,患者可根据训练计划选择所需内容反复观看、练习,直至掌握。出院前1 d指导患者回去后继续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维持正确姿势,同时演示床边腰肌锻炼(坐起式、蹲站式、扶床行走等);②术后7d~6个月,进行加强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使腰背肌强壮有力,增强腰椎稳定性,纠正腰部不良姿势,治疗和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复发。方法:指导患者戴腰围及上下床的方法,进行纠正腰椎姿势和平衡能力的训练,坚持腰臀、背臀肌锻炼,腰肌放松和伸展运动,下肢肌肉锻炼;③术后3w以后的长期运动方式:此阶段要逐渐加强腰背肌肉训练,柔韧度训练,有氧训练,注意纠正不良姿势,注意腰背部活动的自我保护,防止复发。方法:鼓励患者在腰围保护下开始下地行走,进行腰背肌巩固锻炼,教会蹬脚、踢腿、伸展、转腰、悬拉,快速行走,退步行走,慢跑和游泳等运动的方法。
1.2.2康复护理 ①重视心理康复LDH因病程长、易复发而使患者在理上始终受到疾病的困扰,应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做好健康宣教不但需要做好一般的出入院宣教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观看录像和宣传栏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知识、治疗特点、配合方法、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充分重视其对治疗护理措施理解及对疾病的认识,患病期间应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出院前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发放宣教资料,进行具体示范和指导,使患者了解防止复发的知识;③随访方法出院前1d发放医患联系卡,卡上有医患双方的联系电话、地址、复查时间,并交代注意事项和复查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登记患者来电咨询,研究组回院复查的时间为1次/w。
1.3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后进行康复评分,参照中华医学会脊柱外科组1993年制定的评定标准表[2]:①优:术前症状完全恢复,工作生活中无不适,无复发,患者感到满意;②良:术前症状大部分恢复,工作生活中有不适,无复发,患者基本感到满意;③差:术前症状减轻,工作生活中仍有不适,有复发,患者基本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采用STATA 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多样本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后评分优、良、差分别为:50%、34%、16%,对照组的优、良、差分别为:30%、34%、36%,观察组优良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LDH是一种常见腰腿痛疾病,多发生于20~50岁青壮年,与年龄、、劳动强度及脊柱承受压力等有关[3]。临床上以L4~5及L5~S1两个节段最为多见[4],择期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地缓解或解除患者腰腿痛或肢体麻木的症状,其术后功能锻炼则是巩固其疗效和恢复其功能极为重要的措施。而临床上,患者由于疼痛及认识不足或方法掌握不够,导致腰部肌肉缺乏锻炼,尤其是术后卧床,肌力进一步减弱,使脊柱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从而影响疾病的愈合,所以进行术后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合理,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与护理非常有必要。表1术后康复锻炼恢复情况可得研究组患者恢复的优良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娄湘红,杨晓霞,主编.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35-33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7.
脑梗塞,又称脑梗、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该病起病急、病程长、致死和致残率高[1]。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其死亡率已有所降低,但抢救后多数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病变。因此,医护人员应彻底改变“重治疗,轻康复”的现状,重视护理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愈后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11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治疗脑梗塞的患者共6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66.34±12.11。将这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女性15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为64.64±12.16,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33例,女性17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为65.66±11.26,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使用常规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以及营养脑神经的药物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行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经常翻身变换
瘫痪肢体肌肉松弛,静脉回流不顺畅,很容易出现水肿,通过翻身变换有利于预防肌肉萎缩。通常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健侧卧为主[2],频次为每隔1h定期翻身一次。手指尽量保持轻度弯曲、掌心向下、瘫痪下肢伸直、膝关节伸直以防止屈曲畸形。翻身时,注意力道适中,动作轻盈谨慎,借助枕头和沙袋等物品作支撑,使患者处于不同的卧位。
1.2.2被动活动
对于瘫痪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他人协助完成瘫痪肢体运动,可以由专门的康复护士完成也可以在护士指导家属完成。被动活动主要有3项护理:良肢位摆放、肢体按摩和协助关节运动。按摩时要求身体放松,侧肢体进行按摩。常用的手法包括摩法、滚法、揉法、振法和按法[3],方向沿手指,手臂,腕背,前臂至肩部,从患者远端向近端做向心性按摩,一般情况下每天2次,每次至少需要20min。
1.2.3主动活动
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意识,根据肌力不同,患者的训练动作要遵循先简单后逐渐复杂的基本原则。膝关节、活动足趾关节等要反复屈伸,手指能动性的保持或恢复可以通过我健身球以实现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要自觉进行独立翻身运动, 包括健侧位翻身和患侧位翻身,患者仰卧位,双手叉握完成独立翻身训练。逐渐改善肢体运动系统,为坐、立、行创造条件。
1.2.3.1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抗重力做运动时,可以让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康复护士先将病床调高,患者翻身为健侧位,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缓缓移向床边,再借助肘部和前臂支撑起上身。根据肢力情况,让患者保持坐立一段时间,肢体恢复较好后,转为轮椅坐位训练。
1.2.3.2站立训练
锻炼患者躯干肌和各大关节,刚开始站立时,动作要缓慢,先在护士、家属或拐杖的搀扶下完成,然后逐渐减为单人独立站立。每次需维持站立一定时间,可以从1min开始训练,直至10min或以上为止。
1.2.3.3行走训练
当患者能抵抗重力且能抵抗一定阻力时,或者可以独立徒手站立较长时间(15min以上)时对其进行行走训练。应先在康复护士或家属的搀扶下原地上下抬放双腿,再试着迈开双腿、交替前行。视情况确定是否可以独立行走,在行走训练过程中若有不适则应回床躺卧休息。
1.3 观察指标
让患者在入院时和住院30天后进行偏瘫肢体肌力测试和选择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肌力评定方法[4]:肌力等级通常分0级―5级。各级具体评定内容为:0级: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Ⅰ级: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肌肉收缩;Ⅱ级:无法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Ⅲ级:能抗重力完成运动,但不能抵抗阻力;Ⅳ级:能克服中等阻力;Ⅴ级:能完成运动且能克服充分阻力运动。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用Excel记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测试情况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我院治疗30天后,对照组和康复组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情况比较经过χ2检验,得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测试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
≤II
≥III
≤II
≥III
对照组 33 16 17 18 15
康复组 33 4 29 5 28
P值 ―
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在住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经t检验后发现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接受治疗30天后,两组Barthel指数的分数有一定差距,且P
表2 两组患者住院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住院时 住院第30天
对照组 33 6.4±4.54 45.67±6.87
康复组 33 6.5±5.34 60.57±5.67
P值 ― >0.05
(备注:计量资料为:平均值±标准差)
3 讨论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255000山东省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约30%~72%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2],尽早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和功能训练,可改善吞咽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对我科收治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制定了以吞咽障碍功能训练为主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治疗组30例(康复组)和常规护理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康复组30例,女20例,男10例,平均年龄(656±65)岁;对照组30例,女22例,男8例,平均年龄(641±76)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既往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入选标准①脑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③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⑤全部病例吞咽障碍诊断明确。
2护理方法
康复组的康复护理训练方法:分为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
21吞咽基础训练15例患者均接受吞咽基础训练,即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训练。具体方法:①摄食吞咽器官(口唇、颊部、舌、软腭部、咀嚼肌、咽喉肌群等)的训练;口唇张合:让患者面对镜子,独立进行紧闭口唇的练习。此时麻痹一侧会被拉至健康一侧,患者可用自己的手保持正常位置。舌伸展不充分时,用纱布轻轻包住舌尖用力向外拉,然后让患者往后收缩舌部,使舌部前后运动。②发声、构音训练;练习发元音,并且尽可能拉长时间;练习吹蜡烛。③诱发吞咽反射训练;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④吞咽模式训练;从鼻腔深吸一口气,然后完全屏住呼吸。⑤呼吸强化及排痰训练;按住墙壁或桌子,或两手在胸前交叉用力推压(pulling)。⑥低中频率通电疗法:为了维持或增强吞咽相关肌肉,经过皮肤进行电刺激。
22摄食训练[4]使用食物同时并用、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训练。①:让患者半卧位或采取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②食物的形态:柔软,密度及性状均一; 有适当的粘度,不易松散; 通过口腔和咽部时容易变形;不易粘在黏膜上。③摄食入口量;使用“一口量”约3~4 ml,在给予食物时,让患者想着“吞咽”的系列动作,将勺放置舌中部,把食物倒在舌上,鼓励患者吞咽。为防止吞咽时食物误入气管,在进食时先嘱患者吸足气,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④进食速度:速度应由慢开始,不宜过快,同时还要注意餐具选择,观察使用情况,尽量选用适宜、得心应手的餐具,有助于顺利摄食。⑤进食时对舌肌麻痹致搅拌失灵者,可将食物团送至舌根部,随之用匙轻压舌根部,引起吞咽反射将食物吞下。对伴有面瘫的患者食物从患侧口角掉出来潴留在颊部,应让患者用健侧手持匙,把食团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或让患者自己用手托下颌,使口唇合拢,舌稍缩回附着上腭,再进行咽下运动[5]。
23吞咽训练注意事项①吞咽训练时应注意:空吞咽与进食吞咽交互进行,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②患者情绪经常不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所以护士要把训练方法、过程和转归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取得配合并加强心理护理,整个吞咽训练过程要吸引患者注意力,因患者注意力常不集中或注意时间很短,应用强烈、简短、夸张性语言刺激,待注意力集中时,抓紧训练。③早期摄食功能训练,每周效果评价1次,共3周。④进食前后协助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4治疗时间康复组患者吞咽训练观察时间为3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的当天,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做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而出血性脑卒中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均可进行,每天在早、中、晚饭时根据上述训练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每次治疗时间30 min左右,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告之并教会家属,取得家属协助治疗。对照组的方法是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进行护理治疗。
3结果
见表1。
4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影响营养摄入和发音,产发悲观心理,致使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则造成严重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有效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不但可加强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并发症,有效防止误咽[6]。经过早期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的康复组我们发现效果有明显改善,本组30例患者经过早期康复训练后有效率达90%,肯定了早期进行康复摄食训练的效果。说明及时合理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可使患者更早恢复经口吞咽进食。由于患者脑卒中后发生了较大的心理变化,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心理[7],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很重要,我们应当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尽可能地争取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同时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还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8],加强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从而避免发生误吸,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2]黄东锋,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 中华物理 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3274.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
[4]智建霞,崔欣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7) :595597.
[5]汪洁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价中国康复学医志,1996,46(11):3841.
[6]张志红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中外健康文摘,2010,26(1):41.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针炙加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对照组:肢体康复训练法和传统针炙和实验组:热敏针炙加心理护理、肢体康复训练法。针灸3周后观察比较结果。结果:治疗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加热敏针炙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肢体、传统针灸疗法.热敏炙、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脑卒中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涌现。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卒中单元是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脑卒中患者管理模式。作为传统医学的精粹———针灸疗法,在治疗脑卒中的医疗实践中有几千年的历史,已有很多的报道,将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康复理论技术有机地结合,是一个新契机。自从2007年以来,我科就开展了针炙配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2009年在此基础上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后改用热敏针炙法不仅治疗效果满意,还缩短了康复疗程,现将观察结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6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中分别提取60例首次发病中风偏瘫者,所有患者在进行针炙与康复治疗时神志清楚,无智力障碍,体格检查基本能合作,住院天数6——8周,年龄最小42岁,最大70岁,脑出血30例,脑梗塞30例,2008年12月以前的60例为对照组,2009年1月以后的60例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
2、1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疗法:头针取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上肢取肩井、肩骨禺、臂月需、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下肢取环跳、风市、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昆仑、八风,体针每次选用其中的5~7个穴位,各穴交替使用。运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7天。
2、2观察组
2、2、1心理护理是热敏炙达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保证。向患者及家属充分介绍热敏针炙的作用和特点,解除病人的疑虑和恐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晕针护理
所谓晕针即指治疗中病人出现头晕、恶心、心悸、眼花、呼吸短促、呼吸困难等不适。嘱病人针灸前适当进食及注意休息,因为饥饿、疲劳、过度紧张都会导致晕针。当出现晕针的先兆时应嘱病人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轻者躺下休息一会儿即可,重者可用指尖使劲掐病人的十宣(在手指尖)、人中、内关等穴位,等情况缓和后,让病人安静休息一会即可,必要时要立即停止针灸。
(2)护理
针灸时应给病人以最舒适的,告诉病人身体应放松,不要随便移动身体或改变姿势,以免造成疼痛、弯针、断针、滞针。对烦躁病人可给予适当约束并加强床旁看护。
(3)出血、淤青护理
针灸治疗结束后部分病人针灸穴位处会出现出血、淤青现象,少量点状出血用无菌干棉签轻按针孔即可,淤青在数小时到几日后会自行消散或吸收,热敷可以加快吸收消散,嘱病人不必过度紧张。
(4)安全护理
脑卒中病人多伴有肢体感觉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艾灸治疗时如有烧灼感,应嘱病人及时告知或示意医护人员。
(5)排便护理
通常每次针灸治疗时间很长,所以对意识清楚的病人应嘱其在行针灸治疗前排空大小便,以减少在治疗时不必要的变动,从而减少疼痛、弯针、断针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6)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行针灸治疗前忌过饱、过饿。告诉病人在每次治疗前应注意将身体清洗干净,以减少局部部位的感染;尽量避免化妆、喷洒香水及涂抹护肤品,以免影响医生对疾病的正常诊疗。针灸时室内空气应新鲜,温度要适宜,病人以穿宽松、棉质、两节式套装较为方便。这样会方便医生行针灸治疗,且能避免过多的暴露病人,在治疗同时要注意为病人保暖,避免受凉感冒。针灸属于相对安全的物理疗法,针灸后针刺部位痒、麻、肿、胀的遗针感数小时或1d~2d后会自行消失,应嘱病人不必担心,针灸治疗后洗浴、运动及其他的治疗不受影响。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52-02
外伤性截瘫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创伤,预后较差,而指导其康复训练是获得满意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科自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对65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训练,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5例患者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15~66岁。骨折部位:颈椎骨折15例,胸椎骨折28例,腰椎22例。
1.2康复训练方法:
将患者的康复训练护理大致分为早期、中期或轮椅阶段、后期或步行阶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将康复训练步骤及内容制成图片及图像让患者观看。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以加强对治疗的信心积极性。
2 早期的康复训练护理
2.1 采用变压充气床垫,定时翻身以预防褥疮,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吹蜡烛、吹气球等)、咳嗽训练。进行咳嗽训练时结合运用扣击振动法以保持肺部通气良好。
2.2 尿路康复可采用间歇导尿法,手压逼尿法或套储尿,并适当给患者增加饮水量,以防尿路感染或结石。
2.3 患者饮食要定时定量,经常更换花样品种,以促进患者食欲,同时食物应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粗纤维等。顺着结肠走向自上而下在患者腹壁上按摩,按摩时由轻到重,由慢到快逐渐加大压力和频率,压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按摩2次,每次5~10min,保持大便通畅。
2.4 对丧失运动功能的部位和肢体进行按摩及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挛缩和畸形。活动前后按摩关节周围的肌肉,在无痛范围内从近端到远端做全身关节的满幅度活动,每个肢体活动5min,操作要轻柔、缓慢而有节奏。被动运动训练,应每天进行1~2次,直至患者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保证充分的关节活动范围为至。活动前做一些必要准备,如用温水浸泡和擦洗关节及肢体,促进关节和肢体血液循环,使肌腱和软组织软化,便于活动。患者开始坐起时,可指导患者自行用双手活动双下肢,还可在双脚拴上系带,患者可自己拉着系带活动关节,而进行一些主动锻炼。
3 中期或轮椅阶段的康复训练
3.1 翻身、起坐及坐位平衡、转移训练:先用斜板或摇床逐日增加角度,然后靠坐、扶坐、逐渐主动地手扶床栏自立,其程序为卧位、靠坐、扶坐、自坐,4次/d,5~10min/次,按病情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患者坐起后一手支撑,另一手抬起保持平衡,然后改为双手抬起保持平衡。可与患者做接、投球练习,训练坐位动态平衡。坐位平衡满意后可利用滑板或上方吊环进行床与轮椅、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换训练。
3.2 增加肌力的训练:在保持脊柱稳定的原则下,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当运动,使患者不发生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及抗阻训练,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运用哑铃、弹簧拉力器等简单器械,也可在床上坐位徒手或利用小型倒立架作撑起上身的练习。
3.3 中后期或步行联阶段:
对于可能恢复步行能力的患者开始进行以站立和步行为重点的训练,对于不能步行的患者进一步训练其轮椅上生活的技巧,加强残存的肌力和全身的耐力。当患者能自己控制上胸部,学会借助背阔肌使骨盆倾斜时,可行站立训练,让患者借助双腋杖下床站立或扶床栏站立,进而穿戴支架围腰、护膝练习站立,平衡迈步,其程序为扶床边站立、扶双杠站、扶人站、扶双拐站、自站,一般练习2~3个月。行走训练:以健康部位的肌肉带动肢体,站稳后辅以支具或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行走训练。其程序为扶双杠、扶双拐、扶单拐、自行走,4~5次/d,5~10min/次。在站立,步行练习未达到熟练程度时必须有人保护,护者位于患者后方,在患者失去平衡时及时纠正。
3.4 针炙治疗:针刺对脊髓损伤病人的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有明显效果[1],取穴时应取头部穴位和四肢阳径的穴位及一些强壮的要穴,使神径细胞的各种酶类活性增加,轴突运输加强,代谢旺盛,加速神径营养因子的转运,利于神径再生和神径功能的恢复或促进脊髓神经再生。
3.5 物理治疗:作为运动疗法的辅助治疗手段,如磁刺激[2] 、中低频脉冲电疗等。
4 结果
65例外伤性截瘫患者,出院后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1~2年随访,有3例发生I度褥疮,1例发生轻度尿路感染,4例瘫疾肌体轻度肌肉萎缩,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本结果提示:外伤性截瘫患者有很大的康复潜力,如果能得到及时、合理、正确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不同程度地达到生活自理,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缩短康复时间,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