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4 08:0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学生;计算机;使用
一、计算机对中学生的用途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实际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上网总人数已超过2000万,其中学生上网人数日趋增加,占上网总人数的20%以上。经过我们的多次摸底调查,发现中学生的上网情况是:68%的人上网是为了玩游戏,39%的人上网欣赏文艺、体育,35%的人在找朋友聊天,26%的人上网发电子邮件,只有16%的人关心计算机软件,6%的人学习卫生知识及关注新闻。由此可见,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搞娱乐和交朋友。网络对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念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看到网络有利的一面,也应该特别关注不利的另一面。
二、中学生是否应该使用电脑
计算机对中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比比皆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摧残身体。如果长时间上网,对一个人眼睛的伤害非常严重。由于学生对游戏的痴迷,达到了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疯狂地步。由于玩游戏时精力高度集中,伴随着血液加速、心跳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再加上电游、网吧空气混浊,人口密度大,烟味、食物味、汗臭味,五味俱全,机器声、打闹声、脏话声,声声刺耳,卫生、环境条件极差,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
2.心理受损。由于网迷对上网有着很强的心理依赖,轻者影响学习、身体,严重者致使心理变态、心态扭曲,许多未成年人一旦上网,便无法把握,将太多的时间精力花在网吧里,致使学业受影响,老师批评、家长生气,反而心理负担更重。
3.影响学业。学生一旦对网络痴迷,就是对人生追求的放弃,成绩直线下降。我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些网迷们的内心世界去体味他们的感受,但可以想象到他们通红的眼睛、疲惫的心理到底有多少精力去学习。但中学生是否还应该使用计算机呢?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中学生是应该使用电脑而且还必须使用电脑,在这个时代,上网和操作电脑是现代人的基本技能之一,它是现代人获取知识和便利生活学习的必需途径。不懂电脑的人会被时代淘汰,电脑毕竟已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之一,如能正确使用电脑,通过电脑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电脑是学生获取信息、作为学习资源和工具的不二之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懂得利用计算机来发展自身,这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
我们怎么才能平衡计算机的利与弊,怎样才能让中学生在必须使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正确使用计算机。电脑游戏是一个载体,有利也有弊,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电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应多教育并引导孩子让其正确使用电脑,让孩子深刻意识到错误使用电脑的危害,严格控制孩子玩游戏、聊天等的时间,让孩子把时间充分利用到时间上来。
2.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生理时期,但这也正是塑造性格的时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把中学生培养成爱憎分明、有规划、有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计算机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利也有弊,但中学生使用计算机却是十分必要的,因而正确使用计算机就成了焦点,只有正确使用计算机,才能让计算机为中学生的成长增添色彩,让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优势 学生 思想教育
近年来,互联网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学生生活,并以其快捷的信息、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强烈的时代性,把广大中学生吸引到电脑前,吸引到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面前,对青年学生的交往手段、生活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网络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由于我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一类初级中学,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率先在多媒体教室、会议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和三个微机室,并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应用。在网络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正确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培养网络时代“四有”新人,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学校的作法是:
一、举行辩论会,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中学生都喜欢上网,宜疏不宜堵,而上网干什么,上网有什么利与弊,不少学生是糊涂的。为了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我们举办“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激烈的辩论,让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如何上网有利,如何上网则有弊,使学生真正懂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二、办好校园网,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
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和信息技术课时间,为学生成长服务,如开展网上团课、网上党课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发动并组织学生建立新闻时事、校园生活、班级风采、文化艺术等为代表的特色网站,将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并通过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网上讲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激发上进心和创造性。从而把学生从商业网吧吸引到学校的网络阵地上来。
三、利用校园公告牌(BBS)、QQ、E-mail等网络手段加强师生交流,指导学生健康上网
BBS是反映学生和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窗口,及时了解学生所关心的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乃至班级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中许多突发事件的前兆。加强对网络运行环境的监控和管理,对BBS上的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分析综合、及时引导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政工处、团委和思想政治教师及班主任充分利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开放心理咨询信箱,进行网上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以真实姓名或匿名形式给老师发邮件,教师通过网络回答学生问题,突破了时空限制,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且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学生不必俯首帖耳,彼此能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既为学生解除了思想困惑,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同时,通过老师课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指导,让学生明白: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是一个万花筒,有香花,也有毒草;有人间真情,也有世态炎凉;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关键是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从中建构有用的信息,为己所用。
四、利用网络素材,充实德育内容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近几年来,我们从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出贴近时代的、有针对性的网络素材,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如将“感动中国”杰出人物、“永远的丰碑”中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等下载制成优美的教育文本,实施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扩大了中学生视野,拓展了思想教育内容,又提高了德育课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更多地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道德素质,如诚信、敬业、自信、创新、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事实前把握时代脉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解决“知与不知”的同时,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提高当代中学生道德素养。
五、利用校园远程监控,引导良好学生行为发展
我校的校园远程监控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结合当前的德育工作,也为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利用这一技术,开拓了德育工作的新“视野”, 发挥了“窗口”“眼睛”的作用。在监控中,我校成功的防范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倾向,老师及时介入谈话,转变了学生思想。
【关键词】中学生;手机;影响;利与弊;对策;合理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作为通讯工具手机的普及,手机已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街上可以看到人手一机的情景。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初中生,高中生。现在学校内使用手机的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要想管理好学生带手机的问题,我们应该了解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家校合力管理方能奏效。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也进入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校园,在每个班级中,拥有手机的学生,不在少数,据某中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学生每天带手机上学,有73%的学生拥有手机,手机生产商把中学生视为他们将来庞大的销售市场,中学生使用手机更应该值得关注。
那么,中学生用手机一般都做什么?调查统计:与家联系占38.55%,发短信占52.17,玩游戏19.13,上网8.99,闲聊44.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手机的使用一方面给学生与家、老师、同学的联系提供了方便,但手机短信、玩游戏和闲聊等给学生带来的危害却是巨大的,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从使用手机的现状来看,我们总结出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的方面:
(1)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2)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3)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
(4)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
(5)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6)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7)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8)现在的手机都有很强的上网功能,随时查阅学习资料。
中学生手机三大用途:收发短信,玩游戏、上网。有超过70%的中学生已经不把手机当成与人通讯的工具,而是一台与电脑一样,能收发短信,上QQ、玩微信,能玩游戏,能上网,还可以听歌,收发图片的“迷你”小电脑,跟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比较,手机的好处当然很多。
同样,我们总结学生使用手机有弊的方面:
(1)分散注意力,学业成绩下降。调查发现,配有手机的学生,大多数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课间就那么几分钟也要玩玩手机,对手机十分牵挂与着迷。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学习。
(2)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学生用手机躲在被窝里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不仅影响自己休息,还干扰他人休息,严重影响第二天学习效率。课上手机响起来,更会扰乱教学秩序,影响听课效率,蔑视教师劳动。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不仅老师反感,其他同学也极其反感。
(3)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考试作弊,败坏考风学风。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在学业成绩检测时,有的学生通过手机舞弊,弄虚作假,欺骗家长,欺骗老师,自欺欺人,严重危害教学秩序,败坏考风学风,以致不思进取,不专心学习,成绩下降,升学无望。
(4)影响校园治安,配带手机,学生安全无保障。一些学生在回家路上玩手机,不注意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路上玩手机,还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了可趁之机,学生往往被骗、被打、被抢。寄宿生的手机放在寝室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他人拿走。个别学生还利用手机纠集同学和社会闲散人员打架,严重违法违纪。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
(5)手机对人有辐射,频繁用机,损害身心健康。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手机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手机传送的电波辐射,或多或少地要被人体吸收。科学实验表明,频繁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身体发育,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免疫功能失调。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
(6)亲情疏远,教育虚无飘渺。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依靠手机对学生进行遥控管理,这样势必减少对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机会,减少家长与老师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由实变虚,由直接变间接,由亲近变疏远。家庭教育的缺位,会给学生成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7)朋友,情感纠纷不断。学生之间有事无事打手机,相隔一步之遥也打手机,同学之间的猜疑,与异性同学交往,很多都是因手机而起。手机已成为中学男女生交往过密的帮凶,加速了中学生社会化。有些学生甚至与社会闲杂人员有联系,校外朋友一声呼唤,便谎称有病请假。这些都给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带来很大麻烦和障碍。短信、QQ、微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
(8)不良信息,玷污心灵。黄色泛滥,不利成人成才。手机上网、QQ聊天、网络游戏、不良短信,以及黄赌毒严重毒害青少年。尤其是黄色信息、黄色网站等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个别学生就是受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有的甚至违纪违法,最后走上犯罪道路。据了解,兰州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5%以上是不健康信息。
(9)炫耀攀比,助长享乐思想。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学生既矛盾又痛苦,认为社会很不公平,容易产生怨恨和报复心理,轻则厌学违纪,重则违法犯罪。
(10)手机消费,额外增加父母负担。有些同学玩手机到了疯狂的地步,打电话、发短信那是家常便饭。有的学生手机费用极其高昂,少的百元,多的达数百元。中学生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消费,也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大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
用手机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来使用手机,在哪些地方,在哪些时候使用。我们也坚决反对同学上课用手机发短消息、上QQ或微信、考试进行作弊等不良的行为。同时,我们也肯定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作为中学生,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对手机的使用,做到自我约束。只要我们合理地使用手机,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另类的帮助,一定会成为我们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伴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网络 中学生 案例 反思
1 案例
课间,无意中看到一个男同学龙某在作业下面压着一封还没有写完的信,从他惊慌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正专注于此。我示意他随我来到教室外面,问了不到两旬他脸就红了,告诉我,他迷上了上网聊天,而且和一个女生建立了不一般的网友关系,每天都要电话联系,没有心思学习,整天都想上网聊天。我听说后大吃一惊。又找其他同学了解情况,确实是真的,而且还有学生给我说,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和他一样都迷恋上网。他们每天晚上下自习后都会悄悄地去上网,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为此我以龙某为重点,我再次专门找龙某谈话:“老师希望你正确对待上网,相信你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只要改正,我不会告诉你家人……”接着,几个晚上下自习后,我都打电话到他家落实他是否按时回家,课余时间对几个迷恋上网的同学进行辅导,上课时用眼光不经意的注意他们。此外我又在班会上介绍了一些由于沉迷网恋而发生的悲剧,再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主题,加以适当的引导,教育他们要注意网络陷阱。组织学生在班上举行了一次“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的辩论。我在辩论上,就这个问题再次针对学生认识的一些误区进行引导教育,告诉学生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提醒学生谨慎交友,防范网络陷阱,注意适当使用网络。许多学生听后基本都改变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通过了解发现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几个迷恋上网的同学成绩取得了很大进步,有的还进入班级前十名。
由此发现,尤其是针对这样一些涉及学生都比较敏感的问题时,引导应该比一味禁止效果要好得多,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结合类似事例,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反思。
2 反思
2.1 要切实改变封闭式、传统型的教育观念,树立开放的、现代的、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观。以网络为载体,在提高未成年人良好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养成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行为,向促进学生道德能力发展转变。
2.2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班会课、讲座、法制报告会等,让孩子真正明白,电脑网络是用于获知最新信息、查找资料、提高认知世界的水平和能力的学习工具。而不是一个仅仅用于游戏和娱乐的“玩具”,增强其心理免疫力。
2.3 学校可多举办一些有益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业余爱好的多样性,拓宽知识面,活跃校园生活,避免上课、下课、做作业的单调生活。
2.4 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心里一旦有困惑大多讳疾忌医,不肯找心理医生进行疏导。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爱面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注意观察,随时随地随人做好学生的心理政导工作,而不是稳坐钓鱼台,待在所谓的办公室里。
2.5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与未成年人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协作,最大限度优化校园环境、网络环境。
2.6 加强家校联系,帮助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是孩子整个教育体系最重要一环。学校应利用家长学校或带法回家等材料帮助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形成合力,提高实效。
3 对策
3.1 改变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法。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事实上,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
3.2 懂得适时适量地交替给予一些鼓励性、赞扬性、肯定性语言。如,“不错,继续努力”、“做得真不赖”等。必要时可暗示不足之处。经常与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采纳合理的建议;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协助孩子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
3.3 懂得间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独立承担家务劳动,并长期坚持;也可以带孩子出去旅游,既能开拓孩子的眼界,又能锻炼动手能力、交际能力。
3.4 在学校不能控制的业余时间。家长要适时监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网或去网吧的质、量、度,孩子自制力差,综合判断能力较弱,父母要适时提醒,适当督促孩子上网有度。引导孩子怎样正常使用网络。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成瘾 原因 对策
中学生迷恋网络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自我整合、多力塑造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心理还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容易过度使用网络或成瘾,对身心健康和家庭、学习都造成了伤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扩展了青少年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迷上网络,不懂自制,学习一落千丈,甚至有的学生因此患上了“网络综合征”,具体症状有抑郁、失眠、精力难以集中、狂躁等,在行为上,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
一、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在现实中很多同学存在人际交往困难,而在网络中没有这种交往障碍,能够获得日常生活无法得到的满足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中学生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因此不少中学生长时间沉迷在网络之中,造成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一些学生不能感受到家庭亲情的关怀,很少与家人沟通交流,因而寻求网络上的关怀。还有一些是因为成绩不好,经常受老师的批评,同学和家人的嘲笑,而在网络上寻求一种成就感和发泄情绪。
二、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却被网游害”,成了许多因沉溺网络而葬送学业的中学生的真实写照。网络成瘾对中学生的危害不仅仅体现在学业上,网络成瘾还会在生理、心理、道德和人际交往方面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危害,不少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网络成瘾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
如何应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我结合自身经验和其他班主任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实施。
1.利用舆论,正面引导。
为加强舆论引导,经常开一些关于上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组织和参与。比如举行辩论会:“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倡导绿色生活”,让他们自己去搜索资料,去认识网络的利与弊,真正从心里权衡利弊关系。另外,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也经常进行正面教育。
2.给孩子持久的温暖与关怀。
老师、家长及同学对经常上网的学生要进行心理沟通,不能对他们进行一味的强制教育(打骂、讽刺等),要让他们从心里愿意和大家一起进行配合,愿意接受治疗和监督。拯救迷恋网络的孩子,就像一场力量不对等的拔河比赛:一边是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地劝导,一边是奇妙网络世界的诱惑,靠爆发力是无法获胜的,要学会打持久战,给学生持久的温暖与关怀。
3.建立制度,防止反复。
班主任可以建议班级立法委员会把整治集体上网纪律措施制度化、经常化――任何人在学校期间外出上网都要受到严厉处置。在周一到周五的学习时间不准他们上网,并且不让他们中午从家出发时间太早,让父母规定好来校时间,掌握好晚自习放学时间和到家时间,把他们的空闲时间控制好。在平时上课的时间,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住校生要求他们中午一点前必须到教室午休或学习,进行签到(班主任可以不定时去抽查),另外与寝室管理员沟通,加强查房力度。对于上课打瞌睡者进行严格的惩罚,学生不敢上课睡觉,晚上就不敢包夜打游戏去了。另外,在班里经常找可靠的学生了解“民情”。
4.循序减少上网时间。
对于周末时间,班主任可以和家长、学生沟通,制定好循序减少上网时间的计划。比如第一次周末可以允许孩子4个小时上网,第二次3个半小时,然后3个小时……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关的计划,减少上网时间。
5.不定时检查。
放学后,班主任可以在学校周边的网吧进行不定时检查,并且告知家长也要进行不定时的跟踪。
6.积极和家长联系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当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保持尽量多的理解和关怀。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预防子女网络依赖及成瘾起到重要作用。父母对子女的上网行为采取放任不管或者完全禁止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明智的做法是支持,但不纵容,也就是要对子女的上网活动进行干涉、监督、顾问和限制。有什么情况,班主任应积极和家长联系,可以互相了解学生在家在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临时有情况不上晚自习了,有的学生就会不回家上网去,可以要求学生第二天回来务必带着家长签字条:几点几分回到家,家长签名。另外,抽查个别学生,给家长打电话核实一下,以防学生自己或找别人签名。
7.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一些学生经常上网是因为觉得空虚,没有事情可做。可培养他们的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学习美术、音乐、打球、郊游、游泳等。经常让班里的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周末去组织这些爱上网的学生进行一些郊外活动。另外,班里一些活动让他们参与,比如出黑板报,组织运动会,等等。集体活动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受重视,生活也充实了,可以增加与同伴的交往和接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能锻炼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等,从而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8.积极表扬,督促学习。
让学生们找到自信,发现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时,积极进行表扬,督促他们学习,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让繁忙的学习充实他们自己。
9.良师益友。
对于这些学生们,要真心爱护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愿意和老师说贴心话。严谨教学,让他们佩服老师、尊重老师。
10.社会各界的支持。
目前,社会上盈利性网吧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甚至有些人没有营业许可证,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营业,他们不管你是什么人,玩多长时间,只要有钱,就会接待。呼吁社会各界关心青年一代,加强网吧管理,禁止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教育部门要彻底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只喊口号,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家庭和学校教育正常化、科学化,学生的学习压力才会真正减轻,学生不再厌恶学习,这样学生迷溺于网络的现象就会减少。学校也应该加大体育设施、文化生活的建设力度,让学生有很多的课余活动,降低去网吧的可能性。
三、结语
网络游戏这一领域已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探索,但是应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还不够成熟,干预方法不够多样化。奉劝那些沉溺于网吧的学生们,快从虚幻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吧,最宝贵的东西――“时间”,正从你点击鼠标、轻敲键盘的手指间悄悄溜走,无法挽回。为了你们的身心健康,为了你们的学业成功,为了你们的明天和前程,一起告别网吧,远离“网毒”,驱除“网魔”,回到可爱的校园,回到温馨的家里,把握眼前的一点一滴,同创一片明净的蓝天。
参考文献:
心。
所谓"深层次互动",我们认为深层互动的前提是: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需要互动,更谈不上深层互动。其次是:有方法,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互动,互动的形式多样。比如小组合作,对话讨论,游戏,实验等;三是:有创新,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所创新。
通过师生深层次互动,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唤醒生命的潜能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渴望求知的欲望强烈。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上得到提高,更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师生互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课堂上的师生深层次互动呢?笔者曾经主持《师生深层次互动的有效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恰当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是课堂上达成师生互动的必要准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文本内涵。这时教学就会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因为学生有话可说,使深层互动成为可能。创设问题情境的互动方式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兴奋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形成的思维品质个性心理,提高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要求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独立探究和发现各种问题,做学习的主动发现者、探究者。如我在教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依法维护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案例,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经营者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②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然后请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结合案例,对经营者的种种不妥做法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讨论列举类似情况下解决纠纷的可行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维护消费者人格尊严的重要性,知道法律是维护人格尊严的有力保证。
二、有效引导和启发点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深层次互动起来,需要老师主动"煽情"。师生互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学习、自主评价、主动交流,老师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和学生交流探索的过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分组后师生互动不起来,学困生无从下手,不懂得怎样"动",优生不愿开口、不想交流。即使是交流了,每节课都那几个同学,师生互动又变成了老师独"动"。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和启发,尤其是对待中差生,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交流和探索,使他们和同学、老师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互动"。例如我在教八年级思想品德第5课《与父母平等沟通》时,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父母,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启发、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能以实际行动去回报自己的家。又例如在教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6课《换个眼光看老师》时,我收集了现代教育名家李镇西的一些教学事例融入到本课教学中,这样既有利于把李老师的教育教学事迹与书中的材料相比较,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从内心里理解和尊重我们的老师,掌握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有效方法。
三、创新互动方法方式,精心设计师生活动过程。
课前教师要确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目标,设计不同的活动过程。还要把握互动的情势,不断促进互动的深入进行。互动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利用投影、录音、课件、网络等现代化辅助手段,使课堂容量相对加大,师生深层次互动成为可能。课堂因师生深层次互动而精彩,杜郎口课堂上的互动方式值得借鉴。他们或坐或站,时而板演,时而静心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时而激烈辩论,时而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大胆地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5课《克服逆反心理》这一框题的过程中,首先明确逆反心理的普遍存在性,然后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教师扮演父母,学生扮演子女,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孩子"逆反的原因,从根源上去解决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找出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再例如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22课的拓展天地《上网的利与弊》时,我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辩论会,正方为"上网对中学生有利",反方为"上网对中学生有弊",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与教师互动交流。课堂上我给予相应的指导,引导辩论的整体进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懂得上网既有利也有弊,要文明上网、上网不伤身、有选择地有节制地上网。
从事"师生深层次互动的有效教学"研究多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转变了教育观念。该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应时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改善了课堂环境。通过师生深层互动的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论文摘要: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对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高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它所带来的有害信息是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行为的环境因素,传统道德规范己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网络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己达成共识。本课题针对目前高中生中存在的不良网络道德的表现,寻求在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第一层面,邀请学校、专家对崇明中学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进行论证;第二层面,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做到研究与实践双管齐下,并请专家同行指教,找到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
调查研究法。作为实践研究法的辅助方法,崇明中学从2002年10月开始历时一个月,利用网络道德测试方式对高一年级50名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法。通过学生上网情况分析,结合个别学生经常上网吧的现象,有重点的找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探寻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的网络道德。
(二)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在历时一个月的网络道德测试阶段,学校对高一年级111名学生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和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以及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等因素进行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研究,并对平时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部分学生家长及城桥镇相关社会人员进行访谈与调查,然后又用一个月的时间抽取高一年级50名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测试。
2.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培养
2002年10月,学校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信息科技课向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并付诸实施:
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
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
增强自护意识,慎重约会网友。
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
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科技课上开展“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班级公约。
其次,通过班委、团支部力量,建立“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其成员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自律委员、小组长、学生代表。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订班级网络道德教育计划、制度(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等职能。它的职责是: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督促值日班长做好工作,组织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
从2002年12月到2004年5月,学校借助德育部门的力量,开展“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赛,通过论辩,选手们得出了上网有两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沉溺于网吧的学生上课时精神恍惚,身在教室心在“网”,中午与傍晚放学后会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课余时间都耗费在网吧里,它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转型期,经网络中形形的不良诱惑,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辩论赛提高了中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参赛的选手和学生观众纷纷表示要远离“黑网吧”,远离“电子鸦片”。
学校还依靠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专栏,进行网络道德案例的分析,如:孩子为何上网成瘾?QQ的背后……从一系列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还使一部分学生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的人格表现完全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却可能正扮演着“光明破坏者”的角色。
为此,学校从技术层面普及学生网络知识,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三、研究成果
(一)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曾经对111名高一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与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如何看待网友、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的态度等。
调查内容显示:从上网的目的来看,47.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26.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等,26.2%的学生是为了和朋友联系:从上网的场所看,54.1%在家上网,17.1%在网吧上网,13.5%在同学家上网,15.3%在亲戚办公室上网;从交流的对象看,53.3%是和同学或认识的朋友交流,27.1%是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交流,19.6%选择为其他;对所交网友态度看,9.9%的学生认为不是真的朋友,25.2%的学生认为和现实朋友一样,64.9%的学生认为只是随便聊聊;针对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0.9%持肯定态度,1.8%表示经常,9%的表示偶尔,88.2%的学生从来没有;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如在语音聊天室骂人等现象),60.4%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11.7%的学生表示没什么而且很好玩,11.7%的学生表示别人骂所以我也骂,16.2%的学生持其他观点。
综上调查情况分析:不良网络道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欺骗恐吓行为。(2)访问“不宜”网站。(3)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网上交流。(4)摹仿“黑客”行为。
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主观原因:一是高中学生双重人格的冲突,二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三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客观原因:一是繁重的学业负担,二是缺乏现实的网络道德教育者,三是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内容甚少。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措施
首先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即“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增强自护意识,约会网友慎重;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其次采取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1.利用班会、论坛(网络与道德、网络语言的纯洁性等专题)、午会课(网络道德教育宣教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制订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
2.通过学生会、团委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由各年级学生分会主席、自律部学生及干事组成,工作方法是同违纪学生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围绕违纪事件对违纪学生的思想,认识态度进行较深入的了解,给予相应的教育,并有专人负责记录,由违纪学生确认,提出改进建议,定期与违纪学生保持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及表现,鼓励其抛开违纪包袱,确立今后行动的方向。
3.依靠学校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论坛(网络安全讲座),进行网络道德案例分析,丰富校园网内容。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德育 体系构建 实践研究
1.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全球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网络通过它特有的“虚拟性”、“便捷性”、“低物质依赖性”等运行方式,飞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是新鲜事物的抢先体验者,自然很快融入其中。但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滋生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一方面,人们轻松建立新的社交圈,学生轻松实现信息资源实时获取,学校则轻松实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自律意识尚淡薄,上网成瘾、浏览不健康网站、荒废学业、传播不良信息、散步谣言等网络道德问题层出不穷。中学生德育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2.中学生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者缺乏网络德育教育意识
中学阶段作为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个体一生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中学各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县级中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念里,以传统的道德教授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传统型教师网络知识的欠缺和计算机技能上的不足使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发展无法得心应手地应对网络道德问题。并且长期以来对中学生上网影响缺乏系统调查分析,对其影响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对一些负面影响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学校在建设网络道德环境的工作上思想意识落后,重视程度较低。
2.2网络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中学生上网造成了多起不良事件,特别是近期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的不断增加,把学校的德育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对传统德育方式和德育效果的质疑越来越多。现实却是让人忧心的,即使有少数学校开展了网络德育课程,但还以传统的分数僵化地考查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仅抹杀了德育教育的功能性,而且使网络德育沦为边缘的看客。另外,照本宣科的讲解、三言两语的评价导致学生个性的压抑和德育教育效果的丧失。
3.中学生网络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本文通过对市县级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与现实相适应、易于操作的网络德育体系,主要宗旨是参与式教育,主要措施是实践教育。
3.1基于校园网校级德育网站的建立
以学校校园网为基础建立德育平台,主要是以班级网络社区为基本元素,提供教育者和学生平等对话的空间。很多在日常生活无法开口说的话,在网络上反而变得比较容易说出口。只有教、学平等了,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笔者以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校园网为基础,建立了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的德育网站,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
3.2基于移动网络的德育沟通体系
如今的QQ、微信等社交沟通软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互联网聊天工具,Web2.0时代的QQ已经涵括了非常多的产品服务,也是学生心灵、心理、个性展示的窗口,能够获取学生很多通过对话教育无法获得的信息。如今,QQ、微信等在中学生中普及程度非常广,根据笔者在学校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拥有QQ号的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5%以上,家长也在90%左右。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围绕它开展各种网络社交活动,因此,注意通过QQ观察和了解学生和家长在网络中的活动,能够深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家长个性、家庭状况,也能够对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早进行预防。
因此,笔者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学生QQ群、微信群和家长QQ群、微信群,设立了联络专用QQ邮箱,建立了班级博客,开通了辅导员微博。通过手机、学校网络室、家庭上网,构建了立体联络沟通渠道,扫除了监管和沟通死角。
3.3网络德育主题活动
建立制度化的学校网络德育主题活动,是反客为主的主动性参与式教育,必须制度化并长期坚持。如每月组织1次“辩论周”,每学期组织2次主题演讲比赛,并将班级组织责任落实到班主任,实行奖惩制度,进一步激发参与、认知、实践的热情,在深入讨论中实现德育的知行合一。
(1)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的网络德育主题班会,具有轻松活泼、接地气、灵活多样的优点。一个班的学生和老师都比较熟悉,容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笔者在学校开展以网络德育为主题的“辩论周”活动,一周内,在3个班级同时开展了《网络对中学生成长的利与弊》、《网友该不该交?》、《网络让我们变懒了吗?》等系列辩论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主体意识。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广泛查阅资料积极备战,赛场上条理清晰的陈述、激烈的辩论、敏锐的问答都彰显了网络德育深入人心,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进步”的教育目标。
(2)以学校为单位的主题教育活动
以学校为单位的主题网络德育活动是开放式的,重点表明学校立场,表明对网络德育的重视和支持。前期应广泛宣传,以海报、动员会等形式烘托气氛,取得广泛支持后进行。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主题的系列演讲比赛,几乎人人参与,仿佛不是教育,而是一个节日。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遵守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自由观,摈弃“网络虚拟,道德虚拟”的错误思想。
3.4网络时事微点评
采用灵活的方式,在上课前、课间、自习等时间,用10分钟左右时间对近期发生的网络德育有关的问题进行“时事微点评”。点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通过观点的陈述、批判、比较、延伸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网络德育的生动化和日常化。一次微信群里发了一则消息,笔者就在上课前给大家播报了这则消息,让学生判断真伪,并说明理由。短短十分钟,辩论的气氛十分热烈,各方观点争相发表,在证明真伪后,学生学到了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判断谣言,并意识到谣言的破坏性和传播谣言的危害性。
4.结语
随着全球范围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进程的加速推进,Web2.0、互联网+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网络时代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带来中学教育包括德育教育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者必须转化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教育者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网络德育立体系统,任何单一的、粗放的方式均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加速的多元化思想。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认识和研究网络的特点,转变自身固有观念,中学生德育不能仅仅着眼于传统的班会课堂,更要努力构建一个容易被中学生接受的德育信息平台,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平台实现全面推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