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6 16:02: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

第1篇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预计小春粮食产量达14.86万吨,同比增长6.1%;蔬菜产量4.8万吨,同比增长6.35%,食用菌产量0.7万吨,同比增长3.05%;林草产值达3.97亿元;成鱼产量0.28万吨,同比增长18.34%,产值0.56亿元,同比增长18.38%;出栏生猪30.86万头(核定数)、肉牛1.4万头、肉羊4.21万只、小家禽545.17万只、兔251.7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9.83%、4.63%、1.29%、16.30%、1.39%,肉类产量5.14万吨、禽蛋产量1.3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3.08%、2.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75.4元,增速16.3%(核定数);预计农林牧渔总产值23.63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加值增幅9.9%。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好抓实粮猪生产。积极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别是生猪稳产保供摆在首位,装满“米袋子”“菜篮子”。全县小春粮食扩面2.09万亩,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4万亩,同比增加2.2万亩;大春粮食作物播种规划面积170.37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生猪出栏30.86万头(核定数),同比增长19.83%;生猪存栏(核定数)61.55万头,同比增长22.80%。

(二)高质量谋划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围绕优质粮油、生猪、道地中药材、优质蚕桑等主导产业,加紧谋划编制《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重点园区规划。二是按照“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龙头、深化大合作”的建设思路,组织开展2021年度县级园区考评工作,筹备省四星级园区、市一星级园区晋级和蚕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新晋市级园区工作,集成建好“21115”现代农业园区及中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区等六大现代农业园区。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抓好15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运行管护,对全县周边、工业园区周边、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耕地及其他可疑风险点位开展重金属监控取样分析,及时污染防控预警,指导全县做好耕地安全保护利用,持续维护好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认定成果(全部为优先保护类152万亩)。

(四)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自去年启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以来,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门研究制定《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分类处置意见》,广泛宣传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相关规定,全面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指导乡镇完善图斑信息和举证资料。截至目前,共上报问题图斑2324个,面积759.55亩(其中耕地687.16亩,含基本农田469.93亩)。

(五)切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召开县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季度联席会议暨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工作推进会,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和村庄清洁长效管护机制,研究出台《县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实施方案》《县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督导方案》,启动《县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截至目前,完成2021年5个项目村1500余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运营、1617个“美丽·宜居乡村”垃圾分类收集亭建设等方案已挂网招标。

(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2020年度项目建设进度达到80%以上,完成投资1.5亿元,预计4月底完成项目主体工程,10月底完成项目竣工验收。二是启动2021年度项目方案编制,加快推进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新增耕地协调等前期工作,确保9月底开工建设。三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土地集约化经营等相结合,启动全县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着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

三、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粮猪稳产保供。坚持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的定位,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6.3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81.48万吨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4.12万亩,出栏生猪115万头,蔬菜(含食用菌)产量稳定在47.5万吨以上,水果产量稳定在4.23万吨以上。

二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布局,着力建设20万亩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蚕桑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蔬菜现代农业园区、5万亩柚现代农业园区。今年力争省星级园区晋级1个、创建市一星级园区1个、培育认定县级园区60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1个,新增省级农民专合社示范社4个,家庭农场入库数达到2893个。

第2篇

关键词 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现状;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89-0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此,连云港市各级农业部门把耕地质量建设作为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认真贯彻耕地保护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投入引导、规划指导等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和先进技术推广,耕地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回顾

1.1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1.1.1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连云港市农委组织成立耕地质量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会商、解决耕地质量方面的重大问题,并通过各种形式落实任务和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1.1.2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耕地质量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连云港市各级涉农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落实《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管理办法》《连云港市县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法律法规,形成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1.2 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

1.2.1 组织实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按照江苏省农委开展耕地等级划分、中低产田类型调查等相关要求,及时组织召开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会议,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调查,根据基础地力、耕作条件、基础设施、主要作物生产能力等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制定合理的耕地质量建设规划。

1.2.2 初步建立区域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连云港市不同农区生态环境、土壤类型、耕地制度等,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层次建立农作物土壤肥力、农田环境质量等耕地质量定位动态监测点20个,主要分布在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砂姜黑土、棕壤5种耕作土壤上,基本覆盖连云港市主要土壤类型。在耕地质量监测中严格按照《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方案》要求,规范操作,严格试验、逐项分析,确保土壤肥力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为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提供可信的基础数据。并分年度撰写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可信的基础资料。

1.2.3 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连云港市政府出台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意见,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体现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农业部门切实履行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职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自200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以来,全市按照“试点启动、区域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开展新一轮土壤普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四县先后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有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粮食产量的增加,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国家、省先后下拨项目资金1570万元。通过多种形式培训830多次。累计参加人数5.162万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逾273.919万份;采集土壤样品38602个,植株样品5616个,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9个项目,累计分析化验大、中、微量元素等46.59万项次;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上开展“3414”等各类试验示范2568个;建设万亩示范区29个、干亩示范片136个、百亩示范方288个,发展示范大户1320多户。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3.75万hm2,研制并推广主体配方28个,推广专用配方肥29.64万t,应用面积47.04万hm2。氮肥利用率提高4.89%,磷肥利用率提高2.32%,钾肥利用率提高2.55%,减施肥料总量为82790.208t,累计节本增效14.8亿元。土壤肥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与1982年相比,连云港市土壤全氮含量上升0.211g/kg昏有机质含量上升927g/kg。

1.2.5 大力推广土肥新技术。根据不同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按照灌溉改良型、盐碱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类型,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中低产田肥力水平,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的目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先后实施“百日增肥”、“补钾工程”等重大项目,推广精确施肥、有机质提升、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化肥深施等耕地质量保养综合技术,年推广秸秆腐熟还田1200hm2,微量元素叶面肥逾120t。促进耕地用养平衡,遏制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趋势。

1.2.6 扩大有机肥推广应用范围。截至2010年底,累计推广商品有机肥8.4万t,在粮食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应用面积为4万hm2,节约纯N63.00kg/hm2,P2O524.30kg/hm2,K2O 29.25kg/hm2;粮食作物平均增产12.8%以上。蔬菜作物增产24.3%以上,平均增产增收1473元/hm2,累计增加效益5892万元。同时全市积极积造有机肥,年均积造优质有机肥600万t以上。

1.2.7 高点定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云港市农委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精心组织,集聚合力,整体推进,强化考核,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一是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步步落实;二是因地制宜,高点定位,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制定具体方案;三是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四是整合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等项目资金集中连片建设,确保项目资金整合最优化、使用最大化、效用最高化;五是严格对照标准,确保项目实施一片、优质一片、成功一片,达到“项目建设集中连片、粮食为主经作示范、提高标准强本固基”的建设特色。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1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6.24%。

2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服务能力无法满足耕地质置建设需耍

由于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导致耕地质量管理与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不足,科技服务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20年时间,由于土壤利用强度增加和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使土壤质量变化剧烈,原有的土壤理化性状数据普遍过时。不能代表现今的土壤质量现状;二是全市耕地质量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不能满足对耕地质量宏观监管和分类指导的要求,难以做到对耕地质量进行预报预警和对耕地质量实行有效监管;三是耕地质量监测投入过低,监测点过少。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点仅有20个,与省农委按1:2:3比例要求的100个相差甚远,无法满足耕地监测的需要。

2.2 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造成质量退化

一是补划与占用的基本农田质量不相当,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占用基本农田,而补划的基本农田及复垦的土地质量普遍不高,以劣补优、以次充好现象严重,综合等级落差在1-2个等级;二是西部丘陵岗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较重;三是耕地土壤缓冲性能下降,造成部分耕地质量下降或隐性下降。由于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耕层变浅,影响土壤耐旱、蓄水、降溃等抗逆性能,土传病害增多,土壤抗御自然灾害的缓冲性能明显下降,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本居高不下。四是土壤养分非均衡化。由于对农田的有机肥投入不足、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微量元素入不敷出,导致耕地养分不平衡性增大,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五是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及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过量施肥、盲目用药的现象严重,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在土壤中的积累也日益增多,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耕地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土传病害和生理病害增多,不仅增加防病治虫的成本,也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据调查,受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面积已达10%以上,接近警戒线面积的12%。

2.3 农业投入不足。制约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

对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足,仅靠少量项目资金难以维持,致使田间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沟渠林田路不配套,灌溉排水效能低下,有的甚至完全丧失功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影响高标准粮田建设速度。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24%,低于全省39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措施方面的投入过低,例如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投资标准仅为7500元/hm2,与高标准农田要求的投入18000元/hm2相差甚远。

2.4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限制土地贡献率

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必须以农机作业为手段,通过技术与装备的有效集成,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贡献潜能。目前,连云港市农业装备以小型机械为主,动力不足。配套水平低,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难以支撑农业科技贡献水平的不断提升,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的发展需要。例如:积造施用有机肥仍以传统的人工措施为主,劳动生产率低;化肥施用也以撒施为主,缺乏深施器械,氮肥利用率长期徘徊在30%;缺少深耕机械,难以改善土壤通透性能和协调水、肥、气、热功能;缺少反转灭茬、粉碎秸秆等高效还田机械,造成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污染环境,对交通安全和人民财产构成威胁,而且也浪费大量的有机肥资源。

3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对策

3.1 建立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耕地质量监管机制。加快制订耕地质量建设规划和具体管理措施,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完善耕地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质量跟踪制度、占补平衡质量验收制度和耕地质量建设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各级农业部门相应成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专项机构,确保农业部门职责履行到位。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不重视、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状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在项目验收时把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作为重要的验收依据。二是建立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机制。尽快研究落实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专项资金。三是建立耕地质量护养机制。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综合治理、高效监管”的方针,强化耕地净化与地力培肥工作。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源、不同的污染程度分别采取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等措施,使其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标准,恢复和改善其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能力。依法严厉查办假肥料、假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业用上“安全药”、“安全肥”;防止和减少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及生活垃圾、污水等对农田的污染;开展一系列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施肥技术,引导农民合理施用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合理运筹施肥比例,科学配置肥料资源,全面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到位率,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以达到节本增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结合连云港市实际,积极争取土地出让金中的部分资金用于地力监测,实现耕地质量保护“四个能力”的较大提高,即尽快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农田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县2级配套监测点规模,实行常年定位监测,确保省、市、县耕地质量监测点比例达到1:2:3,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实时、动态、长效、有效监管目。动态掌握全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实现对耕地质量变化的预警预报;建设市、县2级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每个监测站含若干个监测点;建立县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县域范围内监测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及县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更新;建立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综合监测站;改造市级土壤肥料化验室。更新和完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其对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和环境质量指标的分析化验能力;建立市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市级范围内监测数据计算、存储、传输、汇总和区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更新。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形成网络健全、层次分明、手段先进、功能齐备、管理规范、与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管体系。查清全市耕地质量状况,调查全市主要耕地污染的类型、程度、范围以及耕地质量退化的类型、面积和程度,对主要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和土宜性评价,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的发展

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资料。

3.3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确保农业部门的职责履行到位,全面推进全市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通过进一步改善基本农田田间基础设施,推行节水灌溉措施,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功能,示范区田块整理及灌溉设施符合“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能力显著增强。示范区基本农田地力水平提高0.5-1.0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标准粮田下限标准。粮食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50-1500kg/hm2。建设障碍型耕地土壤改良工程示范基地。复垦型耕地土壤熟化工程示范基地,污染型耕地土壤修复工程示范基地,绿肥良种繁育基地,尽快出台有关秸秆还田鼓励政策,对完成秸秆还田指标的给予物质奖励,对焚烧秸秆的给予经济处罚,确保大量秸秆回归农田。

3.4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以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增强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和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重点推广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先进保养技术,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制定有机肥积造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精制有机肥推广、城肥下乡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建设土壤改良、熟化、修复等示范基地,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同时扩大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对低洼易涝地、低坡旱田和灌区末梢等区域。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压缩旱作面积,扩大早改水实施面积,“十二五”期间全市旱改水面积2.67万hm2。

3.5 加大整建制推进力度,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

加大粮、蔬、果、茶等农业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实行整建制推进,并建立相应的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全面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通过精确施肥参数采集体系、精确施肥高新技术试验示范体系、科学施肥指导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构建全市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施肥指标体系。重点搞好全市肥料信息网络、施肥科技入户培训工程及新型农化服务联合体建设,加大新型肥料的推广力度,确保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氮肥用量削减40%以上,以降低施肥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施肥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土地整治;理念

1:土地整治概念

土地整治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田、水、路、林和村进行综合整治,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提高土地产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 的重大战略。

2:土地整治存在问题

2.1:认识不够全面深入

土地整治应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最近十多年开展的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来实践来看,由于土地整治工作的主导部门仅限于单一的国土部门一家,导致了片面强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优化用地布局等土地工程目标,对于很重要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等社会目标则考虑较少。此外,从土地整治工程本身来看,以往的土地整治,内涵上主要集中于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增加,不考虑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范围上以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为主,很少延伸到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只是单纯地保护耕地,未强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2.2:协同不够积极有力

这主要表现在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等未得到整合,部门协调难度大。土地整治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多家部门,然而整治工作各自为政,规划、资金、项目选址等各部门自行分头进行,导致规划不衔接、项目重复投资、资金分散使用,难以整合各要素,形成全域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土地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统筹协调,但目前,土地整治工作往往以专项任务为主,缺乏全域性、综合性规划和统筹安排各部门资源的机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2.3: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土地整治工程中,技术标准要求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和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落后、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简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土地整治工程一般未体现地区、类型、工程的差异性,导致标准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并很少关注过程标准及生态环境等指标。污染土地修复标准未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考虑,也未从人体健康风险及地下水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筛选。同样,矿山土地复垦标准、参数的制定未对生物气候带、矿山及其开采工艺类型、复垦目标、损毁类型进行区别。

3:土地整治改进对策

3.1:提高认识水平

对土地整治应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在追求土地本身的工程目标的同时,对于以农民权益保护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置这一目标不可偏废,否则就背离了土地整治的初衷和目标。应把土地整治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土地资源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今后对土地整治的认识应调整为:内涵上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范围上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综合整治转变,由农村土地整治延伸到城镇工矿、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将由单纯的建设性保护耕地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转变;手段上将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政策的综合运用转变。

3.2:强化统筹协作

多规合一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走向平台统一的必由之路,土地整治应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进一步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自身规划。土地整治工程复杂、任务繁重、涉及部门较多。因此,必须克服各自为政、分头行动、项目重复投资、资金使用分散等局面,政府应加强统筹,参加部门要积极配合牵头部门,整合项目、资金、技术,使土地整治在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形成全域全方位的局面,以充分发挥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

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问题

1 认真做好实地踏查和调查工作,慎重投标

注意招标公告信息,选派有施工经验的人做好现场调查和工程量清单核准工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施工首先由招标单位在国家认可的媒体上招标公告,施工单位应注意搜集相关公告信息,特别是搜集本地区本行业的招标信息,及时购买招标文件。文件购买以后,根据文件内容、施工图纸及工程量清单做投标文件。在文件编制之前,应按照文件指定的联系方式积极联系建设单位,派有施工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实地踏查和调查。了解施工区域的通讯、交通、电力和水资源情况,调查施工人员生活设施能否落实。施工现场应达到通讯畅通,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电力供应方便,生活设施满足需要就可。其次调查建筑材料的价格、机械费、人工费单价,风土人情及社会治安情况。调查清楚以后,写出调查报告,交由公司讨论。对不利施工的现场情况要及时沟通,协调甲方给于解决和保证,把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达成协议后把甲方答应满足的条件落实到合同内。技术人员要仔细研究设计图纸和工程量清单,把漏项和计算错误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招标单位或建设单位。这些做好以后,开始做工程投标预算,根据工期和资金占用情况充分计算资金利息。按常理,施工利润达到10%即可考虑投标。

2 仔细研究关于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方面的合同条款

一旦企业中标就需要签定施工合同。一般的施工合同大部分是通用条款。法人或其授权人往往不注意合同条款内容,建议施工单位一定要请公司法律顾问或咨询律师仔细研究工程合同条款,特别是资金拨付比例、履约金和保证金的返回时限,特别是设计调整和变更以后如果出现不利于企业施工情况下应如何给与补偿;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双方的责任,违约后补偿等方面的条款也必须认真研究,把合同条款修订到有利于企业施工、又利于工程建设的情况。

3 中标后认真做好工程施工准备工作,合理使用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员

准备充分才能保证施工正常进行。施工队进场以前,要派专人到现场做好施工准备工作。首先建立项目经理部,落实施工队的生活设施,采购建筑材料,调运或租赁施工机械等。到施工现场确定工程主体的平面位置,签订各种合同,完善开工手续。其二要根据农时特点和材料供应情况,提供详细的施工计划。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批准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搜集资金拨付、农时和气候和其它不可预见的信息,及时调整和修正工期计划。

施工单位要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对分包形式的工程要签好合同。首先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除上交必要的工程保证方面的资金以外,还必须有施工启动资金。按常理,工程启动资金应达到合同额的30%左右,如果资金缺乏就要融资或贷款。融资要慎重,必须签好融资协议和进行必要的利益分配说明,防止产生经济纠纷。资金使用不可帐外循环,即使自有资金也要专户储存。申请工程款要及时,避免资金链断掉。在设备配置方面主要是根据工程需要尽量配备自有设备。自有设备不足、运输和管理不便的情况下,就要雇用或租赁设备签好租赁合同。特别注意不能新购置设备,因为这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在人力配备上,合同签订之日起,就要召集人力。为保证临时雇用人员不流失,一种建立基本工资制度,就是在休工的时候也要开工资,保证人员不流失;一种是施工期间加班奖励制度,以保证工期质量。还有一种是包工制度,这种制度可能保证不了质量,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要注意资金安全并确保农民工工资。

4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避免窝工,造成工期延误

根据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性质在工期内合理确定每个单项工程开工和竣工时间。一般来说,在水田种植区,农田水利中的沟渠工程应集中在秋季施工,秋收前后是最好的时机。建筑物工程避开雨季和沟渠利用期施工,以减少导流费用,但要特别注意在10月末前完工,防止低温影响工程质量。道路工程务必在6月份开始施工到秋收前结束,避开雨季,此时段施工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不影响交通。其它工程也要根据农时和天气情况适时选择合适的施工时间。施工时段确定以后就要认真研究施工组织,合理搭配人员,设备和材料。小型建筑物工程建设的关键是备料和材料运输。材料运输受天气和道路情况影响,会出现运料困难,甚至会出现与道路施工争嘴的请况。小型建筑物工程材料运输分两种,一种是集中搅拌混凝土后再运输到工地,优点是不受天气限制,可随时制作混凝土,缺点是如果距离太远容易引起骨料离析,影响混凝土质量。一种是现场搅拌,缺点是运料困难,浪费严重,混凝土搅拌质量没有保证。有经验的施工管理队伍雇用或自制罐车运输,解决了所有问题,但成本较高。所有施工均应根据工序采取流水线方式作业,各司其职,互相制约,避免窝工。例如建筑物施工,可分为材料运输,定位定线、基坑开挖、支模绑筋、混凝土浇筑,拆模、回填等工序。道路工程也要分为土方整形填筑,石料运输,摊平碾压,整形等工序有条不紊进行。

5 特别注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保证农民工工资

任何时候,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保障农民工工资都是大事。安全生产方面,首先是根据合同,划清责任,一旦出了事故按合同约定执行。为防止出现安全和质量事故,必须加强管理,规范操作,避免人为事故。对于意外事故,则要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降低风险。农民工的使用,除考察其技术技能以外也要充分考虑其道德素质,防止进入讨薪陷阱。无论是安全还是农民工问题,都必须以合同约束,哪怕是雇用一天,也要签好协议,明确双方责任,防止陷入工资纠纷,分散企业精力,影响工程建设。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不能以包代管,发现窝工怠工现象要及时纠正,或马上解散工人。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工上访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5篇

(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新建一批灌区,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田间工程建设,开展农田整治,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和川西北等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渔港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重点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农用航空。加快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开展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强化气象灾害、草原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国家、省、市(地)、县(场)四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五)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六)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强农业公益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在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病虫害重灾区和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

大力发展农业经营。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继续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实施草原保护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培育门类丰富、层次齐全的综合利用产业,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淘汰报废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物质装备,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 好经验,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示范带动范围,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七区二十三带"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水土资源匹配,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农业生产条件具有良好基础,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蚕茧等其他农产品主产区,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加快推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事关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24个省(区、市)80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该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主要指《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确定的棉花、油菜、甘蔗、天然橡胶、苹果、柑橘、马铃薯、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等12种农产品优势区,以及蔬菜、蚕茧等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区域。"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区域内各类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继续巩固棉油糖、水果和蔬菜等产品供给保障地位,着力强化技术装备支撑,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继续巩固生猪、牛奶等大宗畜产品供给保障区的主体地位,强化出口水产品生产基地功能,加快现代养殖业发展。

(二)率先实现区域。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该区域交通、区位、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主要指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主要指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十二五"期间,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合理确定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水产业,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6篇

羊尖镇位于锡山区东部,东接常熟市,西、南邻厚桥街道,北至东港,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羊尖1个社区和羊尖、南村、宛山、廊下、南丰、严家桥、丽安、龙凤巷8个行政村。本地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林木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境内水网密集、灌排便利,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并获得高产。羊尖镇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号召,结合乡镇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优化调整,切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现代化农业设施设备配套,全面提升镇域农田生产环境和农村环境风貌,全力打造地方经济发展新高地。

一、基地建设情况

(一)、产业化基地建设

羊尖镇现有耕地面积2.56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万亩,水稻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到54.7%,全镇集中流转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总面积达到0.8万亩,主要是苏香粳系列、南粳46和南粳5055,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7.1%。核心示范区位于严家桥村,相对集中连片2647亩,格田成方,周边水网密集,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在建设上实施农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经营产业化。2019年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水稻)基地并成功通过省级验收,同年获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在核心区,一年两熟,实行稻油轮作,每年投入25万元,开展大地艺术的创作,在油菜田中用小麦、二月蓝和冰岛虞美人等勾勒图案和文字,在水稻田中则用彩色水稻来作画,增加农耕文化气息,提升基地整体形象;建设健康步道和观景平台---景垅亭,步道两侧栽种波斯菊,供游客和周边住户漫步田间,移步赏花、登高观赏、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在栽秧季开展亲子活动,包括栽秧体验、稻田抓泥鳅和拔河等,让小朋友体验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今年又投入了45万元,对基地内沟渠、道路进行翻修,平整土地以及田埂的修葺,使田容田貌焕然一新。

(二)、“五新”技术试验示范

在核心区内开展全镇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今年主要引进展示新品种隆优619和武育6622,同时开展近300个小品种的研究繁育展示;并开展新型缓释肥和省土壤监测试验。往年开展的试验和技术有:水稻(小麦)测土配方试验、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缓释肥试验、水稻氮磷钾肥利用率试验、性诱剂诱捕纵卷叶螟(大螟)试验、秸秆全量还田和机插技术、水稻-绿肥轮作技术等。

在技术上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机插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水稻机条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人机飞防技术等;在管理上统一措施: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机械作业、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种方式、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水浆管理。

今年启用了稻油轮作新模式,明年设想稻鸭共生模式。在水稻上我们施用有机菌肥(可施可力40公斤/亩或纳克菌肥10公斤/亩,后期再施用30%硅锌氮肥20公斤/亩),减少化肥的使用,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引进高地隙乘坐式植保机和无人植保机,今年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全程采用无人植保机开展,并进行现场飞防观摩学习。

为提升农业种植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农民效益,慧飞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中心专家,分别于5月和7月,在基地内举办了三期无人植保机的培训学习,吸引了我镇及周边乡镇种植大户、农机手以及农技人员共计30余人前来学习,为本地飞手体系的组建打下扎实基础。

目前基地上正在开展飞防体系建设,包括通过卫星、无人机和RTK配合对全区田块进行精确测量;对外承接飞防业务;植保无人机的维修、保养和租赁业务;开展飞手的培训指导。

(三)、种植方式

基地种植以机插稻为主,种植过程做到全程机械化:包括秸秆还田、耕翻、育秧、栽插(条播)、防治、收割、转运、烘干。在生产过程中做到浅水栽插、湿层施肥,减少化肥流失,增加肥料利用率;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科学预测预报,开展统防统治,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增设诱捕器和蜜源植物的种植,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同时使用无人机防治具有亩需水量少,节约用水、农药利用率高等特点,进一步降低了污染风险。

二、稻米加工

我镇现有2家粮食加工销售企业--无锡市安镇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羊尖分公司和无锡市福羊农机专业合作联社,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吨以上,年销售优良食味稻米3100多吨,拥有烘干设备19台套,日烘干能力达到437吨,仓储达到5100多吨。

无锡市安镇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羊尖分公司采用与规模种植户签订合同,开展订单式种植,对稻谷统一进行收购,大米加工设备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上,年销售大米5000吨,其中优良食味稻米销售2500多吨,烘干设备1台,烘干能力达到200吨/批次,仓储能力达到5000吨,现注册有锡宛和锡狮2个商标,以锡宛香米和锡狮无锡大米品牌进行包装和销售。

无锡市福羊农机专业合作联社,加工设备日加工能力50吨,年销售优良食味稻米600多吨,烘干设备18台,烘干能力达到237吨/批次,仓储能力100吨,现注册有严家桥和锡羊2个商标,以严家桥大米和锡羊大米品牌进行包装和销售,另外“锡龙凤”商标正在注册中。

三、品牌培育

目前我镇稻米品牌有严家桥、锡宛、锡狮和锡羊,正在申报中的商标有“锡龙凤”,其中以“严家桥大米”为代表的品牌大米,已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2019年荣获第三届“无锡好米”品鉴活动银奖;2018年分别与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有限公司、无锡东航食品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首个登上飞机成为航食餐饮的无锡土特产;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市场保护协会、中国品牌调查统计中心认定的《中国优质大米》荣誉;“严家桥大米”被无锡市8个部门联合授予“真正无锡味·无锡地方土特产”大米称号。另外,已注册冠名的“锡宛香米”“锡羊大米”凭着良好的米质和口碑,在周边的商场和餐饮饭店也逐步打开了市场,赢得了青睐。

目前我镇正在探索打造多样的稻米产品自主品牌和电商化网络平台,建设羊尖镇稻米产业物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优良食味稻米基地。

四、包装废弃物回收

为推进我镇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创建美丽乡村,2020年我镇开展农药包装和农膜(地膜)废弃物回收与处置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切实做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核心区农药配置集中在农机库进行配药,农药包装物留在农机库包装集中回收点,并由市农药零差价配送点定时集中回收,田间无废弃包装物产生。

第7篇

党的十报告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没有改变。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世界大国来说,农业强大是国家强盛的根本。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农业竞争力也是世界最强的。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农业,由目前的农业大国向未来的农业强国迈进。十坚持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坚持改革和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农业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发展政策要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农民收入到2020年翻番目标。当前重点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强农产品价格调控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补贴要克服路径依赖,强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目前,农业补贴发放过于分散,政策的边际激励效应已经很小。对于规模经营主体来说,目前基本没有得到补贴,而由于其经营规模大、商品化率高,一旦给予补贴,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将十分显著。因此农业补贴增量应当不再“撒胡椒面”,而要向规模经营主体等新型主体倾斜,以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与此同时,要将补贴总量与国家财政实力增长挂钩。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每年都以超过10%的名义增长率快速上涨,如果农业补贴总量不能达到这个增速,就意味着农业补贴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要继续大幅增加农业补贴规模,争取将转移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到2020年提高到12%~15%。

 

农产品价格调控要扩大调控品种,完善调控手段 要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不仅要覆盖上涨的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要使种粮收益增速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从长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种粮收益,才能满足遏制“非粮化”倾向的需要。要探索鲜活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目前,这个领域仍比较薄弱。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多具有区域性、短暂性特征,因此调控不能只针对上市环节,而应当将目标前移,在农产品上市前就尽量消除价格波动的因素。应当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产地信息制度,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结构,避免产量大起大落;支持重点产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调节上市档期;引导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渠道,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农产品流通协会和经纪组织,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拓宽资金渠道,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 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实现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据测算,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增产粮食80公斤。按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70%计算,将现有中低产田全部改造,可使粮食增产1000亿公斤以上;按改造一亩中低产田需要1200元计算,共需投入1.5万亿元。这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消耗过剩的钢铁和水泥产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大中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应当将固定资产投资重点转向农田水利建设,既能够继续发挥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也不会引发重复建设和通货膨胀。应当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制定统一的补助和建设标准,整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管护。

 

农村改革要有利于强化对农业农村的扶持

农村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不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解除制度束缚,激发内在增长力,强化外在推动力。当前,要着力推动三方面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 将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独立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承包权长久不变,通过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农民对承包权的预期,保障其财产收益;经营权可由农民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流转。探索完善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物权功能,允许农户以经营权抵押贷款或入股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允许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户继承承包权。推广实物计租、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办法,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农业组织制度改革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新型经营主体与传统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有本质不同,农业生产更注重商品化,更自觉运用科技和节约成本,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更高,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对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关键是出台针对性的补贴政策,如发放种粮大户专项补贴、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等。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关键是探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鼓励涉农担保公司、龙头企业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帮助其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建立符合合作社特点的会计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关键是监督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避免“非农化”,鼓励其将经营收益合理返还农民。

第8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建设 思路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16-01

新疆兵团第六师一五团于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首批纳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垦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棉花全程机械化、滴灌自动化高新节水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兵团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1.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在发展节水滴灌方面,一五团从2001年开始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完成滴灌推广面积11.8万亩,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灌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推广滴灌自动化技术是实施兵团农业“六大”精准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一五团已示范推广滴灌自动化技术1.2万亩。

2.农业机械化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截至2014年底,一五团拥有各类拖拉机782台,农业机械总功率达到14664KW,全团农业机械化水平92%,其中棉花农业机械化水平为83%。2014年,一五团重点是做好5万亩棉花机采工作,棉花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棉花播种面积的80%以上,棉花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4%,较2013年再提高4个百分点。

3.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截至目前,一五团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区8米宽的砂石路面铺设46公里,渠道防渗30公里,铺设输水主管道55公里,条田林网建设5793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精准农业的试点示范,标志着兵团开始向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现代农业迈进,代表和展示了兵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兵团现代技术和物质装备集聚发展的展示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是率先实现区。

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因素影响较为突出。一五团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化。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五团二、三产发展滞后,种植业比重高,形成了种植业独揽大局的局面,而畜牧业、果蔬园艺业没有形成规模。在种植业中是以一种或者几种作物种植为主,单一的作物种植,增加了市场的风险。

3.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一五团的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已不完全是生产多与少的问题,而是顺利地实现价值。作为大宗农副产品生产者,我们只能作为市场和价格的消极接受者,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能适应兵团大农业的大规模的农副产品流通的要求,农产品营销主体单一,市场管理服务不到位。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五团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在中低产田改造、土壤盐碱化治理中效果不明显,不仅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也影响了一五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3]。一五团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加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构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难度大,从而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1.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科技创新为手段,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和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果蔬园艺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使区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推进市场化体系改革,处理好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关系

兵团在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五团作为兵团经济的主要载体,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提高职工适应市场的能力。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业基础设施是一五团农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要以“三大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培肥地力,提高土地持续利用能力;扩大高新节水灌溉应用规模和领域,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等环节取得新进展。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原料保障。二是“建好基地引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防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农机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继续健全农机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和调动一五团、职工及相关企业的积极性,要把棉花机采作为提高一五团综合机械化水平的突破口。

6.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保持兵团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