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09:42: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童音乐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应该把握好早期儿童和音乐教育这两个词的内涵。早期儿童音乐教育虽然属于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一、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
理论上分析,0~6岁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本文认为应该包括幼儿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家庭音乐等,但具体的学习目的、内容与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略有差别,关键是由早期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建立在年龄基础上的早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局限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皮亚杰认为人类是通过认知来有效适应环境的,人类的思维以表征行为和动作的图式进行组织,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互作用,使个体得到发展。因此,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早期儿童主要包含在前两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感官和肢体动作感知外部世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学习首先从聆听音乐入手。因此我们必须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响环境,这包括他们的歌声、器乐声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便儿童积累初步的音乐听觉经验。
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特点是伴随语言发展,储存了各种表象,可以用符号进行思维,促进了想象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没有建立守恒,儿童跟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仍以感官为主。因此,同样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引导儿童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差别,同时辅以可操作的玩教具(打击乐器、节奏图谱等),便于儿童多感官通道参与学习音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早期儿童仍然处于感官学习的阶段,因此其音乐教育也要以刺激感官为主,丰富他们的音乐感性经验;并且充分利用身体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身体动作和音乐有效结合进行音乐教育。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①因为“一种音乐教育的哲学为我们的专业生活提供了基础,既解释了其作为一个领域的价值,也指导着我们的行动”②。音乐教育哲学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的看法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观念,一般包括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看法。当前主流的音乐教育哲学是雷默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埃里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两种。雷默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埃里奥特则反对雷默的观点,认为其割裂了感知与创作的联系,提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强调音乐教育的实践,主要探讨聆听、表演和音乐表演本质间的关系。
作为音乐教育分支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我们无法完全抛开这两种哲学的争论,但正如埃里奥特本人所说的“没有绝对正确的音乐教育哲学”。那么,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何去何从?早期儿童的特点可以指引我们选择合适的哲学观。美是必然存在于音乐教育中的,我们不可否认审美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但面对倾向于用感官和肢体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儿童我们也不排斥实践。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中关于艺术领域是这样说明的:“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③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决定了早起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独特性
美国音乐教育家EdwinE.Gordon在其著作《AMusicLearning Theory for New bornand Young Children》中强调,音乐启蒙教育要早,最好从0岁开始,他通过对18个月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研究,他坚信音乐学习是有关键期的,除非在5岁前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建立音乐学习的基础,否则后续将无法弥补。
蒙台梭利强调幼儿的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及早对早期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也并非为了把早期儿童塑造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希望播下“音乐的种子”,为早期儿童奠定初步的音乐学习的基础,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音乐欣赏和创造力。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情感的艺术,我们相信音乐学习必然是由音乐感受与体验开始的,这是早期儿童进入音乐的必经之路。因此,基于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其提供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和体验,科学合理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据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音乐教育。
1.营造音乐感受与体验的环境
早期儿童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地、不是自发地、不是通过天生素质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而主要是决定于后天环境的学习。EdwinE.Gordon强调18个月以前的儿童就应该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广泛地接触音乐。
2.音乐律动
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已经知道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动作在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早期儿童用肢体动作对音乐的反应更早一些。这也是什么我们不排斥实践的原因。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且和生活密切关联的是节奏性的动作”④,据此我们认为音乐律动是适合早期儿童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贯穿早期儿童发展的始终。
3.歌唱
歌唱是人的天性,柯达伊说过,歌唱属于每一个人。当然最关键在于早期儿童动作发展的同时语言也在逐渐发展,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我们应该像对待语言学习一样对待音乐。随着早期儿童语言从辅音、元音、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营造音乐的环境,鼓励他们随着音乐哼哼或者喃喃发音,EdwinE.Gordon认为早期儿童越早开始音乐的喃喃发音,将来就越有可能获得音乐感。因此说唱活动是更适合早期儿童的一种歌唱方式。
4.探索音响和乐器演奏
早期儿童主要用感官来认识世界,其中听觉作为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早期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2岁前,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并喜欢通过探索敲击玩具、用品等发出各种声音。乐器演奏是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符合他们的兴趣,是他们很好的音乐体验,有助于培养早期儿童的音乐节奏感。
综上所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这主要是由早期儿童身心特点决定的。而通过对音乐教育哲学价值取向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音乐家,而是接触、感受、聆听、表现音乐的独特个体。因此,对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可能跟我们对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期望值不高有关。
三、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其独特性
在早期儿童的空间尽可能地提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内容。
(一)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经验
如何为早期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环境中的发展”,并将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组成的嵌套模型。微系统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是两个以上的微系统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外系统是个体没有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比如社区,宏系统:基于上述三个系统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我们要构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环境,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家园沟通、社区音乐(区域音乐)以及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入手,整体联合为早期儿童音乐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接触的环境,使音乐生活化,以此唤醒早期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为例⑤:
首先,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欣赏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音响,培养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兴趣和倾听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倾听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汽笛声、火车的隆隆声等)及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
其次,创设丰富多样的日常音乐活动。可以是无意识地听,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音乐律动和即兴创作表演;也可以是有意识地专注于音乐的活动,例如音乐歌唱、音乐欣赏等。
最后,创设幼儿音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设置丰富的音乐区角活动,引导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音乐活动。
(二)提供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机会
首先,处于动作发展敏感期的早期儿童,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律动的乐器――身体,探索、尝试、发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以音乐节奏为媒介将身体动作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律动活动。在节奏活动中创编动作,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注明是哪种动物,让幼儿用走路、跳跃等动作表现这种动物。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同伴可以根据动作的节奏敲打乐器或拍手,并让大家猜一下你装的是哪种动物。
其次,为早期儿童多提供歌唱表演的机会。幼儿在歌唱时,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观察周围生活,认识更多的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了解生活,有利于动作更加形象逼真。
最后,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主要是打击乐器,例如大鼓、铃鼓、沙槌、三角铁等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还有固定音高的琴,例如木琴、钟琴、定音鼓。
在音乐律动和乐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早期儿童而言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精细动作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乐器演奏时注意选择适合他们身体活动特点的动作进行。
(三)激发早期儿童音乐创造的兴趣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具有创造的潜能,他们也喜欢创造性的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利用节奏进行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一些节奏乐器,或者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简易节奏乐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用法,让幼儿用这些乐器为歌曲、诗歌、歌谣配伴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节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节奏型朗诵诗歌、古诗;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做一些节奏游戏⑥。
创造性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生活的点滴为早期儿童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为幼儿音乐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本文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现早期儿童本身的独特性,逐层分析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期望带给早期儿童更好的音乐教育。旨在通过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从最简单的音乐要素学习,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经验,采用适合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启蒙早期儿童的“音乐种子”,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注释:
①[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②[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④Rae.Pica,著.王惠姿,译.0-8岁婴幼儿肢体动作经验与教学[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2-6.
对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早期开发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儿童以后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早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完全是从0开始的感知,我们在对儿童音乐教育的早期开发中要抓住儿童的心理思维及生理感知注重其发育节律,从儿童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进行研究。本文对音乐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及如何去开发这种早期的音乐教育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以下个人观点:开发儿童音乐教育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音乐教育材料,然后在材料中寻找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潜在因素,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进而从婴儿期、幼儿期和童年期这3个不同年龄阶段来进行主要分析。最后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1些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讨论。教师应该不断地创造新的方法,设计新的活动,促进幼儿在综合的、不断与人交往合作的、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启蒙教育;音乐才能发育
ABSTRACT
Its a very important part to do some early musical training and research to children for the diathesis education. It plays acrucial role to the growth of the children.the first feeling that the human beings have of their outer world all begins with zero.Sowhenwe do the early musical educatioonal research,we should know 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 childrenspsychological thinking and physical perception and do some research about the differentperiods of the childrens growth.
This text to role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and how develop such early music education.go on initial analysis.get the following individual view out of: Develop children music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different goal choose different music education materials.then may promote infants to socialize the potential factor developed to look for of the material.and carry on education in an appropriate way.And then come to carry on main analysis from three different age stages: Infancy.infancy and childhood one. Discussed to som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course finally. The teacher should create the new method constantly.design new activity.promote infant in a comprehensive one.constantly until people associate cooperate.creative music activity get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Propagation; Music to development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前言……………………………………………………………………………1
1、音乐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1
1. 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1
2.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2
3.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2
4. 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3
2、怎样去开发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3
1. 从0岁儿童的潜能开发入手…………………………………………3
2. 利用幼儿的创造力去激发他们的音乐想像力………………………4
3、如何针对各个阶段的儿童进行合适的音乐教育………………………4
1. 婴儿期…………………………………………………………………4
2. 幼儿期…………………………………………………………………4
3. 童年期…………………………………………………………………5
4、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1些问题及解决方法………………………………7
1. 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7
2. 如何促进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8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儿童音乐教育;优势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78-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根据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的名字所命名的,这是一个对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独创音乐教育体系,它主张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特别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的个性展示和创造性。反思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无论是音乐院校还是音乐教育机构,仍长期使用着“教师教,学生学”的陈旧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学内容也主要是教歌唱、学乐理、练钢琴为主,忽视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想象。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和体系,会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国的儿童音乐教育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独创特点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人的很多情感都可以通过语言、肢体、表情、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这是最原始的人类就已经具备的能力。而这种本能的表现力,又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也是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是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他们可以自由地用肢体、乐器、舞蹈、语言随心所欲地演绎,只要能彻底地抒发内心世界就行,不用担心舞蹈跳得齐不齐、美不美,也不用特别地注重乐器演奏得是否没有错误,只要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就是最好的,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那么对学习乐理、节奏、乐器演奏就会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
奥尔夫教育的重要原则是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课堂上,孩子们可以用跳舞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也可以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合奏不同声部,一首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们快乐的即兴表演中诞生了。奥尔夫音乐为孩子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锻炼了孩子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注重创造精神的塑造,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二、奥尔夫教学方法多样化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迥然。一节成功的音乐课离不开多样化的、操作性强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孩子的思维特点更侧重于具体形象、直观清晰,情绪也很容易受到感染,而游戏是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奥尔夫音乐教育讲究综合性的教育,结合游戏、体态律动、诗歌朗诵、即兴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学习多样的表达方式,大胆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在趣味横生的歌唱、节拍、律动、音乐剧中感受快乐、感悟音乐。
奥尔夫曾在他的书中写道:“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地、机体的,原本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舞蹈、动作、语言结为一体的,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更适合儿童。”奥尔夫认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最适合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愿意亲自动手的生理特点,在教会孩子演奏、演唱、识谱的同时,又结合了即兴舞蹈、诗歌朗诵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无形中帮助了孩子自由的创作音乐。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切以儿童出发,必须要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中。奥尔夫有一套专属的乐器,在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或小提琴,主要采用精制的打击乐器,种类分为无固定音高乐器和有固定音高两大类,用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奏出旋律,用无固定音高的乐器打节奏。
无固定音高的乐器主要分为木质类、散响类、皮革类、金属类四种,包括了如:单响筒、双响筒,木鱼、木棒,沙锤、串铃、三角铁、碰铃等。
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是音条琴,根据材质分为木质的高音木琴、中音木琴和低音木琴;金属的高音铝板琴、中音铝板琴和低音铝板琴;还有声音更高更清脆的小钟琴,也有少量的弦乐,主要是像大提琴那样的只有两板弦的低音弦乐器。这是一套很容易掌握的乐器,即使是没接触过音乐的儿童也会使用,学生在这样一个游戏般欢快的课堂上,通过不同乐器的合奏,必然会全神贯注,不知不觉地接受节奏、音高、旋律协调统一的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趋于开放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从精神实质上讲,它是一个广博、开放、兼收并蓄的大体系,打开了音乐教育的新视野,带来了音乐教育的全新思考。通过音乐,真正的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情商与智商协调发展、体能与智能同时培养,这是我国的教育体系所不能及的。
回观我国音乐教育的传统模式,只是单纯地教唱歌、教材单一不变、内容也主要是以单首的歌曲出现的,学生主要是模仿教师或者已有的音乐作品,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没有创新和创造,教师也是严厉地对待学生,追求“成果”,把自己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给学生,而学生在音乐方面由于先天遗传等各种客观因素的不同,音乐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相差甚远,那么超差的学生自然会感到有压力,于是他们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通过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我们应该能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有它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学前儿童音乐是反映0―6岁儿童的生活和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艺术。它是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既要遵循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更要以全面教育为中心,通过音乐的手段、音乐教育的途径促进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按,是以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过程,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提高儿童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因为在儿童每唱一首歌曲,每弹一首乐曲,每跳一段舞蹈时,在每次音乐活动中,都能使儿童得到美的教育。例如:在教幼儿《孔雀舞》时,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孔雀昂着头走路的动作,做好孔雀开屏的动作,使幼儿体验到身体线条给幼儿带来的美感。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
学前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脑的外观形态,和重量都处于变化之中,大脑皮层也正处于发育之中,需要新颖鲜时的信息刺激以开发智力。在这一阶段,儿童若能经常进行音乐活动,大脑右半球得到良好发展,整个大脑也就能在左右两个半球的紧密合作下 增进其功能。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脑的健全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促使儿童听觉能力发展
学前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听觉能力十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儿童时期学习音乐并进行听觉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儿童在学习音乐时,不断地学习分辨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不断学习分辨声音的音色、音质等,是听觉敏锐程度提高。因此,音乐作为教育手段对儿童听觉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首好的歌曲同样是一首好的诗歌。儿童在学习唱歌的同时也扩大了词汇的积累。音乐和语言都有节奏、句子,同样具有高低、强弱、快慢、音色等变化等表情因素,经常让儿童听音乐,这对提高学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十分有益的。
3.促进儿童注意、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时间艺术。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儿童为了学会唱歌,必须注意倾听音乐,为学会舞蹈动作或乐器演奏,必须注意倾听和记住与动作或演奏有关的音乐特点等。在这些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都能得到发展。
4.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音乐能够直接而有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感情,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好的音乐活动所产生的强烈感情之影响,甚至会成为儿童终生的精神财富。多参加音乐活动,儿童的积极感情一定会丰富起来。
5.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世界观等,个性有着极大的个别差异。音乐不仅是通过音响来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而且也是极富个性的艺术。正是因为音乐本身具有个体性的特点,使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上有着独特的教育
作用。
6.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在与周围人群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音乐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音乐交往,如合唱、合奏、集体舞等,使儿童体会到与人合作和与人共享的快乐。在音乐活动中,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需要和信心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由于儿童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所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兴趣的直接支配。教师应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使儿童对音乐活动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使这种兴趣得以巩固、保留,以至成为终生的一种需要。所以,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就成为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前儿童音乐素质的发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音乐能力的发展是音乐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含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作力等,是多种音乐能力的综合。音乐能力人人具有,大多数儿童不是不具备音乐能力,而是由于在他最容易接受音?费盗返哪炅淙鄙佟岸?朵”和“心灵”的训练,从而丧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所以说,重视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
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为儿童的音乐活动伴奏、教儿童欣赏音乐、排练和指挥节奏等,都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上的一定艺术质量。因此,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能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要防止过分地以一些专业训练的要求来对待儿童,枯燥的技能训练是无益的。
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儿童从小对周围世界能有正确的认识,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心,有责任感,有毅力,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等。音乐教育可以净化儿童的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晚开的金盏水仙淡淡的清香氤氲中,再一次打开《本能的缪斯》,重新读着这些平实的文字,我又被其中的精彩之处打动。《本能的缪斯》的作者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的音乐学教授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这本体例及内容颇为独特的书,以自胎儿到暮年的整个人生为经,以作者对挪威、美国、俄国三国儿童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及其他当代相关研究成果为纬,再以历史上诸多名人、艺术家的事例及作者家人间、亲友间的温馨趣事为点缀,向读者呈现出音乐这个“本能的缪斯”,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歌唱的种种表现,剖析了现行教育中妨碍人类“本能的缪斯”成长的各种荒谬做法及其后果。“仅仅教会儿童读得更好、写得更好、算得更好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压抑了儿童心中的缪斯,就是压抑了人性。”
作者强调的“本能的缪斯”是指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因此,他所描述的这类“缪斯式”的活动几乎可以包含儿童所有的自发性、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儿童自发的歌唱、游戏、绘画等,都是他们“本能的缪斯”的自发、自然的显现。
“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基本因素,远在出生之前就已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出生后,母亲的声音对新生儿至关重要,“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一种‘婴儿交谈’,一种特别的音乐性的‘母语’。”
当然,作为一本讨论儿童音乐教育的著作,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儿童的音乐活动,其中,我觉得颇为有趣的是儿童自发性歌唱的部分。“在儿童每天所做的不计其数的活动中,从拉粑粑、系鞋带到孩子间的嘲弄或沙箱内的天真玩耍,自发的歌唱作为一种基本因素进入这一切之中……它为他们的游戏带来了节奏,为他们的运动带来了形式,为他们的词语带来了暖意。对儿童来说,掌握自发的歌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儿童文化中的普遍性语码,给儿童的表达和成长一把特殊的钥匙。”“自发性歌唱很自然地铸造着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感觉和个人意识。”通过这种自发性歌唱,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清理出了一条道路。
书中配合作者精辟观点的插图也让人觉得亲切又好玩。像那对坐在马桶上,自发地哼唱着“所有的粑粑掉下来,掉下来,掉下来……”的快乐顽童,就会让读者忍俊不禁。
芬兰的Soili Perkio通过对家庭音乐生活的研究发现,当今世界的许多地方,传统儿歌和游戏存在着被遗忘的危险。如果我们询问曾祖父母那一代记得多少儿歌或游戏,他们可能会说出一长串曲目;祖父母那一代也会记得一些。但是,如果你问年轻的父母,答案可能是零,他们不知道任何节奏活动、歌曲或游戏,他们经历的是“电脑・电视・流行文化”的童年。显然,我们正在面临失去美好的传统儿歌和游戏的危险。而不同文化中历经几代人的儿歌或游戏,往往蕴含着智慧,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身体、意识、空间感、协调性、动作技能、平衡感的发展;积累关于日常生活与节庆传统的知识,锻炼记忆力;在对视觉、听觉或动觉的反馈和观察中,体会与人相处的快乐,学会唱歌和与他人玩耍等。她强调,儿童需要游戏,游戏使儿童与他人、周围环境和大自然产生亲密的联系。因此,必须研究怎样延续家庭中的唱歌和游戏传统,必须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一起唱歌和游戏。如果教师、父母和儿童能够分享古老的儿歌,那将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怎样使这些儿歌引起媒体和出版商的兴趣,让他们乐意出版传统的音乐材料?
英国的Alison Street博士和Susan Young博士介绍了“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19世纪70年代以来,从对成人和婴儿互动的观察中得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声音表现水平的动态范围,包括声调轮廓、有趣的强弱变化和即兴行为等,被认为是语言掌握和交流技巧的促进因素。然而,我们在给年幼的孩子选择音乐时却常常没有考虑过关于音乐交流性的以上因素,相反,通常会倾向于选择适合集体的表演和有利于凝聚集体的音乐活动的曲目。“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五、音乐亲子交流与人际交流
荷兰的Margre van Gestel强调通过亲子交流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她认为,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是音乐。胎儿在出生前就可以听到声音(23-24周),当父母为未出生的胎儿唱歌时,胎儿可以与父母形成情感联系。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就起源于胎儿的听力和情感经验。但是,由于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父母不再有时间给孩子唱歌,而是仅仅把孩子留在摇篮里听音乐。很遗憾,这种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歌唱能力或亲子关系的发展。父母亲自给孩子唱传统的摇篮曲,是激励孩子歌唱的起点。
意大利的Anselmi认为,3岁儿童的音乐教育应以音乐理论学习为基础,建立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引发儿童自发的创造而不仅仅是模仿。观察18-24个月孩子听音乐的反应可以发现,一个正确、连续的刺激可以立即得到孩子的反馈,包括动作、声音或操作物体。这些反馈很迅速,通常是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控制或选择怎样反应时发生的,因此是自然随意的反应。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建立,个性逐渐萌芽,已经具备了从教师的谈话中理解自己的反应是否正确的能力。但是,在学习音乐表达的过程中,如果儿童没有及时地反馈,预期的师生交流便很难进行,教师很难评估孩子的发展阶段,也难以采取促使儿童音乐能力和谐发展的最佳策略。因此,有必要对个性化和创造性策略进行研究,鼓励孩子在没有压抑感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方式对音乐做出反馈。她介绍了在罗马公立托儿所大班的25个孩子中间开展的一项研究:两只蝴蝶(画在两张A4纸上)的游戏,一只粉色,一只黄色,蝴蝶说不同的语言,一个2/4拍,一个节拍,两个节奏都不易记忆,而且,它们常常忘记自己的语言,需要孩子们的帮助。大部分孩子能对不同的蝴蝶拍出相对应的准确节拍。这表明,虽然这里大多数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但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音乐能够打破交流的障碍。这就是与孩子一起从事音乐活动最重要的目的。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Eliz-abeth Mackinlay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作者通过自我人种志研究,采用表演和叙事法将作者身为两个儿子母亲的个人经验进行反省和研究。作者写道:祖母曾经哼唱的歌曲让她想起童年,当她自己成为母亲,也希望能像祖母那样唱歌给孩子听。“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女人在我们小时候为我们提供持续的稳定感(同样也包括拒绝和否定),这些感受来自于女人的手、眼、身体、声音,是我们最初的感知和最早的社会经验。”本文总结出音乐为母子交流提供的多种方式及效果,如在家里唱歌可以控制行为、缓解压力、减轻疼痛、提高身体意识和协调性、开发想象力、表达只能通过歌曲理解的各类情感;和孩子们一起大笑、转圈、拍手、哼唱、大喊大叫、观察、模仿、摇摆……通过唱歌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此文揭开母子音乐世界的一角,吸引着更多的母亲分享她的经验。
来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Patricia st.John研究了婴儿与老人的音乐交流。社会文化理论重视关于社会环境、人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以寻找和解释世界的意义,音乐以其内在的社会化功能而成为促进代际交流的理想方式。作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以参与代际音乐活动的两个特殊人群为对象:7对婴儿及照料者(婴儿年龄为3~16个月)和8个退休的修女(年龄为70~94岁),力图探索他们之间的音乐互动怎样使老年人找到新的意义,同时丰富了彼此的音乐经验。音乐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是参与者和观察者。
研究者于2007年夏天在美国东北部一个私人音乐活动中心进行了6段各1小时的音乐活动,对活动进行录像并编码,特别记录了活动中的动作和非语言交流状况。参与者的日志及其与照料者、修女在活动前后的非正式谈话记录作为对录像的重要补充数据保存。此外,照料者和修女在活动结束时完成的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也是研究资料之一。研究表明:相处和分享是相互影响的基础,关系是代际交流的核心。如一位母亲惊讶
于自己愿意与修女交流,另一位母亲则对自己能积极参与陌生人的活动而暗道震惊。修女们惊讶于她们与孩子相处自如。通过集体音乐活动,如随着歌曲摇摆或一起玩“藏猫猫”等简单活动,每个人都能发现代际分享的快乐。这些婴儿与老人之间的交流启示我们:1邀请比命令更有效。老人经历着丧失独立性的失落,邀请能打开封闭的心灵之门。2选择提供控制感。两个亚文化人群都缺乏对生活的控制能力,需要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力。3认知能力的显现需要时间和耐心。婴儿和老人都要找到以能力而不是无能参与的方式。4每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能施展自己的能力。修女们在日志中表明对婴儿“没有期望”。但是,在记录观察内容时,她们对婴儿的能力感到惊讶和敬畏。5真诚与诚实赢得尊敬。如果你不真诚,婴儿是知道的;他们不喜欢虚假的表扬,成人也同样如此。
六、音乐教师教育
肯尼亚的Elizabeth J.A.An-dang’o从全科教师的角度介绍了该国的情况。全科教师相对于专业教师是指较少或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他们教授所有的科目。在肯尼亚,大部分教师进行全科教学,仅私立学校有少量专业教师。研究者观察全科教师以判断他们怎样在现有的环境条件里实施音乐和体育课程,分析音乐教育的实践情况。
肯尼亚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实施正规幼儿教育,音乐是学前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培训者、课程开发者和学前机构管理者共同致力于改进和支持音乐课程。最新的音乐和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活动组织秩序,由专家按照音乐的具体元素和幼儿学习音乐的方式设计活动。音乐元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力度等。
肯尼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有至少42种本土文化,每个文化群体有其独特的音乐遗产。与其他非洲国家不同,各本土文化、本土语言对政策的影响很少,因为高层规定了官方语言是英语,国家语言是斯瓦希里语,但本土语言对区分民族群体有很大作用。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比音乐教育本身更体现实用性。通过访谈教师和观察发现,全科教师认为,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社会化,是把孩子们组织在一起的手段,音乐是整个学校唯一一起学习的科目。但是,这也引起了孩子们是否接受了适宜年龄的音乐教育的忧虑。在文化影响方面,民族歌曲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少,尽管音乐和体育课程指导里都有所强调,但教师对教本土音乐略有微词,认为学校里有来自不同文化的儿童,因此民族音乐教学不适宜进行,他们自己更喜欢英语和斯瓦希里语音乐。另一个原因是教师自身接触的民族音乐不多,他们做学生时就未曾在学校学过。但是在开展研究的10周里,有3位教师改变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态度,愿意唱自己民族的歌曲;1位教师让班里的孩子演唱各自民族的摇篮曲,孩子们都热情参与了这个活动。这就有力地否定了肯尼亚流行的观念――城市孩子无法欣赏本土音乐。另一个重要观察是诗歌的作用。孩子们背诵许多短诗,这是学习音乐重要的先决条件,学习诗歌有利于节奏的掌握。尽管教师还不能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联系起来,但是这个发现使音乐教育可以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来开始,即将音乐和诗歌的节奏联系起来。
研究表明:全科教师在创编歌曲以组织孩子活动方面很有创造性。创编歌曲大都简单短小,节奏主题与文化相关,大多数包含简单的切分音,最常用的拍子是二拍子,旋律主要采用大调。但是很可惜,教师在音体课上并不总是能够选择简单适宜的歌曲教给孩子。总之,全科教师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要把民族音乐当作音乐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科教师可以理解更深层次的音乐,愿意探索音乐的节奏、力度、音高,甚至简单的曲式结构。但他们需要学习音乐理论和表演实践,以便学会分析音乐的各要素;全科教师是隐性的音乐家,他们需要鼓励、挑战和必要的支持以便在学前阶段实施音乐教育,从而激发孩子潜在的音乐感,成为能够对音乐教育负有更多责任的人。鉴于全科教师所受到的音乐专业训练有限,一方面,应增加全科教师与专业音乐教师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应给予他们表达音乐观点的自由。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天性;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13-2
一、音乐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
大部分现代城市规划中,都包含有儿童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实际上就是供儿童玩耍的地方。使儿童充分利用周围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环境进行学习,让儿童了解生活、了解自然,到实践中去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孩子们通过玩耍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提高动手能力,从而亲近自然,亲近艺术,寓教于儿童生活之中,使生活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新颁布的音乐素质教育纲要在艺术活动领域里明确提出“教育者应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儿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如要更好的挖掘儿童对音乐的即兴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潜能,作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儿童的心理并给以良好的导向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儿童游戏的天性
众所周知,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心理学专家也认可:“游戏的良好应用可以很好地开发儿童智力。”这里的游戏不仅仅包括孩子之间的游戏,独自游戏,也包括一些动手游戏例如拼图,积木和诸多电脑游戏等任何可以引起儿童兴趣,引发儿童思考从而开发儿童智力的游戏。如今,很多教育者提倡抓住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因为游戏符合孩子爱玩耍的天性,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发挥儿童的即兴创造力和变化表演力,既轻松又有效果,一点一滴的积累,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其愉快健康地成长。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主张以儿童教育为立足点,以儿童的天性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并提出了教育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为中国近代科学师生观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从儿童天性入手,寓教于乐
“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与教育的结果。重要的是循循善诱,耐心地创造条件,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激发儿童的热情呢?我们可以从教学方法上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去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爱护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自由、注重儿童的创作,由此而引发儿童的兴趣,从而增强音乐教育的效果。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而国民创造力水平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结晶,是中国人创造力强的有力证明;而近代中国文化落后的根源则在于封建专制统治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于诱导启发,可以事半而功倍。因此,现在我们要提倡注重培养创造能力,并且从儿童时期开始,从音乐教育开始。
(三)教学游戏化,发展儿童个性,培养欣赏力和创造力
凡是使儿童快乐的刺激,如语言、形象、图画等,容易使儿童感觉印象深刻,“刺激”发生的时间愈长次数越多,这种观念就越牢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融入游戏,使儿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而完成音乐教育的目的,这是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将“音乐游戏”列入教学计划,并将部分中国乐器作为玩具引进课堂,是一个绝佳的快乐教学典型。游戏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无须强使儿童感到他们有义务来从事这种活动;其二,儿童必须能够直接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快乐。音乐教育的游戏性特征应该是随着儿童的成长而逐步转变、发展的。即使到了成人阶段,综合性的音乐活动仍然会存在,因为它们是人类对音乐的自然需要同时也是音乐价值的一种体现。
游戏是激发和呵护儿童灵性的家园。在游戏中,儿童体验自由,体会创新,发挥想象,表达情感。如果脱离了自由的游戏式的音乐体验,音乐教学将可能蜕变成纯粹的技能练习,而儿童艺术的灵性、音乐的天赋也就可能被扼杀掉了。
二、音乐教育中明确儿童的学习动机
(一)社会中现存的不良学习动机
在社会上兴起的“学琴热”中,有的教师与家长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用音乐专业训练的要求来对待普通儿童,使儿童陷于枯燥的音乐技巧练习中,弄得这些孩子苦不堪言,兴趣全无。当面对“为什么让孩子学钢琴”这一问题时,家长们道出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有的盲目为了考级,为了升学加分;也有望子成“大师”的;有的是“赶时髦”,还有许多学校将音乐课当成“唱歌课”,上课就是教唱歌,除了唱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凡此种种错误的认识与做法,显然是与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相符合的。
用这些动机来主导孩子的音乐学习都是毫无益处的。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把原本相通的各种艺术感受人为地分割开来,使充满即兴和变化的艺术活动变成了毫无创造性的临摹活动。家长和老师对音乐教育能不能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但关系着我们能不能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学习,也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果和从中得到益处的多少。
关键词:《猫和老鼠》;古典音乐;儿童音乐启蒙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05-02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创新,作为孩子家长越来越用科学严谨的视角来看待早期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启蒙更是家长们几乎必选的启蒙方式之一。音乐对人的智商、情商、记忆、认知等等方面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基于此,孩子的家长们在早期音乐启蒙中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就美国动画而言,声音主要的用途更主要用于增加角色个性的描绘,用音乐预示即将发生的事及控制情绪的转换。这样的作用,常常可以在迪斯尼动画电影或是动画片中看到。《猫和老鼠》又叫《汤姆和杰瑞》,它从1940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卡通之一,故事内容简单,基本没有语言,都是通过背景音乐来表达故事角色的思想活动。在《猫和老鼠》这部作品中,古典音乐与动画处于并列和相互的关系,不再是音乐服务于动画,而是两者合二为一,这使观众第一时间感受到视觉与听觉相统一的冲击力,对孩子启蒙教育影响较大。
一、古典音乐的内涵
古典音乐作为音乐形式中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从广义上看,古典音乐在西方很多国家发展得都比较快,而且有一些知名的作曲家,尤其是欧洲的创作艺术,更是在古典音乐的历史上增添了很多文化特色。一般来说,音乐按照发展的阶段来分有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两个大类。现如今,我们对古典音乐的定义一般是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开始,一直到19世纪结束前所创作的音乐,我们统称为西洋古典音乐。一般人印象中的古典音乐往往会被认为是西方音乐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古典音乐是经典和高雅的代表,这些看法并不全面。古典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古典音乐指的是从西方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开始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包括了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等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音乐;而狭义的古典音乐则指的是一种带有古典音乐风格的音乐,是以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量古典音乐大师为人类留下的宝贵音乐作品在许多动画片中被引用。由于这些音乐的加入,使得原本枯燥单调的动画赋予生机,也使得虚拟的卡通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二、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
一般来说,在动画创作中的前期美术设计制定部分,尤其是角色场景的设计都会直接涉及到造型、色彩、声音彼此间的搭配,这些在当今的动画制作中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部分。但如果考虑在前期结合一定的古典音乐,创作者很可能从心理学视角将古典音乐要素的色彩引入,进而体现出画面的音乐韵律感,甚至音乐的画面感。在影片中色彩的冷暖变化甚至同一个场景中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也是有节奏韵律的,角色造型、场景制作的高低胖瘦厚薄远近实虚,也是有节奏韵律的。《猫和老鼠》通过对各种交响乐和管弦乐的使用来表现剧情,而汤姆和杰瑞的动作也和音调的变化同步。没有任何语言,在通过画面编配的大量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人们只需要根据汤姆猫和杰瑞鼠滑稽的表情以及夸张的动作,就能够被深深的吸引,从而尽情地感受每一集故事的幽默和风趣。
古典音乐在《猫和老鼠》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动画片中,音乐的配乐是为剧情的需要服务的,它往往能够根据剧情的发展,场景的过渡,画面的转移,卡通人物的情绪变化来运用相对应的音乐元素,从而在揭示主题、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在名为《好莱坞音乐厅》的一集中,汤姆猫化身为交响乐团的指挥,身着燕尾服,手拿指挥棒,派头十足,而老鼠杰瑞这时也赶忙来凑热闹,也想来指挥这场音乐会,而汤姆猫对于老鼠杰瑞的到来却完全不欢迎,其恶劣的态度惹恼了老鼠杰瑞,从而老鼠杰瑞进行一系列报复行动,使得汤姆猫为了演出的顺利进行而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指挥,最后老鼠杰瑞如愿成功指挥全场而告终。在这一集中所用到的乐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蝙蝠序曲》。《蝙蝠序曲》的序奏部分采用三部曲式,乐曲以一个速度为小快板的全奏开始,热烈而欢腾,而此时汤姆猫隆重登场,指挥范儿十足。在汤姆猫的指挥下,乐曲也逐渐舒展开来。在整个乐队轻柔的伴奏下,双簧管奏出充满生机的主题,流露出明显的喜剧色彩。老鼠杰瑞也适时登场。在交响乐团的演奏中,指挥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本集中,更引人关注的则是汤姆和杰瑞的激烈交锋,而它们之间的火花也与整首乐曲的演奏契合起来。当老鼠杰瑞决定实施行动来对付汤姆猫时,全曲进入最,在波尔卡舞曲的欢快节奏下,速度越来越快,情绪也愈加激昂,全曲也在这热烈的氛围中告终。
再如在名为《猫的协奏曲》的这一集中,汤姆猫化身为钢琴演奏大师,为我们倾情演绎着弗朗兹·李斯特的《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2号》。在汤姆猫进行演奏的同时却无意中吵醒了置身于琴箱中安睡的小老鼠杰瑞,从而展开杰瑞的一系列报复行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具有浓烈的匈牙利民族特点,饱含着李斯特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在汤姆猫和老鼠杰瑞的斗智斗勇中,乐曲由开始的沉重压抑逐渐进入欢快跳跃的部分,乐曲的速度越来越快,力度也越来越强,仿佛带领着我们进入了一场狂欢派对。一如既往的是汤姆猫不敌老鼠杰瑞,在一番征战中,汤姆猫已无力招架,整场表演则在一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在《猫和老鼠》中还有许多很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比如在名为《飞行猫》的一集中,汤姆猫为了捉住金丝雀和老鼠杰瑞无意中学会利用裙伞做成了飞翔的翅膀,当他得意且悠然地飞起来时,我们耳中能听到欢快的圆舞曲调,这时我们听到的乐曲,正是“钢琴诗人”肖邦所创作的《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这首身心都在跳跃的圆舞曲在此时为汤姆猫插上了翅膀。这些悦耳的乐曲和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着孩子们,潜移默化,并伴随着孩子们的童年,成为孩子们音乐启蒙的第一课。
三、《猫和老鼠》中古典音乐对儿童音乐启蒙的效果
(一)听觉注意力的培养
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动画对儿童启蒙的影响不仅仅因为其中画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也不能小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在《猫和老鼠》这部作品中,对儿童听觉注意力培养的影响非常明显,能让儿童感受到来自视听两个层面的艺术冲击。例如,在《猫和老鼠》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汤姆拼命追赶杰瑞的场景,而在这一场景里面少不了急促的钢琴声、猛烈的鼓声和响亮的锣声,再配合频繁的色彩变换和场景切换,能让儿童对动画片有种别样的注意,尤其是能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产生感染,增强儿童的听觉注意力。
古典音乐中不同作品、不同场景、不同乐器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听觉差异,对于儿童启蒙而言,好听的音乐对于儿童以后的教育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与判断。在《猫和老鼠》这部作品中,不同的乐器种类以及各种乐器的不同演奏风格等等,都在刺激着儿童的听觉,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影响着他们的心灵,这就是音乐启蒙的魅力。
(二)音乐形象的初步建立
儿童对音乐的认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音乐启蒙教育时期音乐的熏陶作用、规范性等都会对儿童音乐形象的建立产生很大影响。相信《猫和老鼠》对儿童的影响范围应该是以亿为计量单位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是杰瑞和汤姆之间的斗智斗勇,而是其中近乎完美的声音效果,尤其是二位主人公与背景古典音乐之间的契合度非常高,高兴时、搞恶作剧时、悄悄做事时等等场景灵活生动的音乐,能让儿童听到音乐,即使不看画面也能想象到会是怎样一个场景。这就是音乐产生的效果。
音乐形象属于哲学中的美学范畴。我国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与欧洲国家存在很大差别,其中之原因也少不了宗教音乐背景的影响差异问题。在《猫和老鼠》的作品中,音乐是作品的灵魂部分,其作用甚至超过画面的效果,汤姆的出现经常有种“伪绅士”的感觉,而老鼠杰瑞的出现常有一种明星闪亮登场的范儿,音乐贯穿于作品之中,儿童通过其中的音乐能产生情感的变化和对美的认识,建立良好的音乐形象。
(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对于儿童启蒙时期的教育非常有帮助,能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儿童年龄到3岁之后就开始识别不同旋律之间的差异,4岁之后就有音乐的节奏感,5岁之后就能分辨声音的响度和美感,6岁之后就能有音乐的欣赏和协调能力,7岁之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都进一步完善,9岁之后对音乐的美感认知基本形成,并具有一定的音乐辨别和判断能力。因此说,不同阶段的儿童对音乐的认知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启蒙时期的音乐教育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猫和老鼠》的作品中,实现了人物形象与音乐虚幻的完美融合,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与背景音乐相协调,让儿童在观看的时候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置身于动画之中,去学习、思考、领悟其中的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在儿童音乐启蒙时期,对于音乐的感觉以及对于肢体的协调性的控制都是在发展的,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能在心灵上产生想象力和感染力,并逐渐形成抽象思维,产生有意识的心理动机。
四、结语
科学的实践已经证明音乐启蒙教育对于儿童的成才至关重要,音乐会影响到儿童的智商、情感、思维、能力等等很多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儿童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启蒙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对儿童音乐审美的培养。首先,《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整体意识。其次,《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节奏意识。再次,《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欣赏意识。最后,《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审美意识,一些经久不衰的曲目带给儿童足够的美感,视听效果通过神经传递到孩子的心里,能引导孩子客观理解音乐的整体性美,达到音、心、形的完美统一,使儿童确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和世界审美。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徐绪标.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刘冬昕.古典音乐在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2(01).
[3]王晓璐.动画片中音乐的艺术魅力[J].艺海,2010(09).
[4]李刚,孙丽娟.动画与古典音乐的联姻[J].文艺争鸣,2010(18).
[5]闫飞.论古典音乐与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提升[J].新西部下半月,2010(08).
[6]陈斌.在多元化的交融中凸显民族个性——新时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发展的思索[J].当代电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