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42: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政策;机遇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其沿线共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2015年3月28日,历时两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包括了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具体方案,“一带一路”自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5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将轻纺等行业列为重点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并显著提高对外投资的便利性。今年1月份《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做好境外合作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布局,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9月工信部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利用好“一带一路”机遇加快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新疆政府也了多份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文件,主要有《关于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专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可见,“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显见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近四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基本平稳;利润总额不断增加,运行质量较为稳定;固定投资持续增加,且增长率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基本平稳。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指标虽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增速却放缓;特别是出口额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且纺织服装出口额下降水平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

随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产能过剩、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以及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出现新格局等形势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业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指出,“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困扰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创新能力弱;产业成本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缺乏中高端产品,部分存在产能过剩;品牌建设不足。可见,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从外部环境到自身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机遇

在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1.生产成本降低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国家,GDP水平普遍不高,人工、土地等要素水平较低,例如2014年,越南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980美元,仅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可见在这些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水电房地产价格都会使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另外,国家与地方制定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也使得产业各项成本降低,如新疆实施的各项补贴政策。

2.缓解过剩产能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量大,尤其是纺织机械工业,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过剩的纺织服装产能将转移至沿线国家。资料显示,2015年纺织机械对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出口分别增长16.35%、13.88%、17.48%,远高于整体1.87%的负增长率。

3.贸易投资环境改善,物流效率增加

首先,《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并设立了丝路基金与亚投行等为产能合作提供资金支撑,可见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效率会增加。其次,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会极大提高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交通联系程度,使得物流效率增加。最后,《关于新形势下做好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创造了沿线国家的良好安全环境,提供了安全保障。

4.加快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将加快产业布局步伐,进行跨区域布局甚至是跨国布局。一是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向西转移。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去年放缓7.3%,中部地区17.2%的放缓程度则更大,相反地,新疆投资增长达1.3倍,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率达31.4%,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二是明确表示要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这意味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跨国布局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增长率为6.1%,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增长率为18.2%,是其3倍。

5.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与行业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投资与并购对全球各种优质资源如原料、设计、品牌、市场渠道等进行产业链的垂直延伸,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利用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部分向西部、国外转移腾出来的国内空间与资源,东部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并且鼓励发展生产业,如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等。可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也将加快。

6.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虽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GDP水平不高,但将其结合后整体来看,却是不容忽视的市场。65个国家人口总量44亿,GDP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29%,而贸易总量只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可见这些国家市场潜力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将会更加多元化。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近年增长放缓,2015年对四大出口市场的欧盟、日本出口分别下降9.4%、11.7%。根据表2可知,2015年1-10月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下降,仅对16个国家出口实现增长,而其中不仅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幅也大;从洲际来看,仅对三个洲国家实现了增长,而其中就包括非洲与中东两个“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显见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对“一带一路“新兴国家呈现较好的态势,对这些地区出口仍能保持增长。

四、结论

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虽然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但从总体看,其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政策的提出。利用好这些机遇,积极把握需求增长与消费升级的趋势,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将保持中高速发展,并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参考文献:

[1]秦玉才,周谷平.“一带一路”读本[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2]张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个利好[N].中国纺织报,2014.11.3.

[3]桩子.自保与突破:中国服装企业大胆“走出去“[J].中国纤检,2015.12.

[4]王天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纺织业国际布局[J].中国纺织,2015.

第2篇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服装、茧丝绸、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业规模企业数1684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4.4%。从业人员26.3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32.3%。作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期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3.8%,其中缴纳税金218.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5.4%。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期末的2.15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为我市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市场遍及日本、欧美及亚非拉15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快打造现代纺织强市,对的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行业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年均增长13%。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14个。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三、大力实施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一)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做强棉纺织业。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二)以彰显基地特色为重点,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做专服装服饰业。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四)以创新产品功能为重点,做精茧丝绸业。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以产业拓展延伸为重点,做特化纤业。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强化产业协调。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集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的格局。一是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扶持激励措施,协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优化布局。加快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两个市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学规划-先锋色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区外色织印染企业退城进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把好产业门槛,正确处理“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矛盾,鼓励区外的大中型色织印染企业搬迁入园,鼓励企业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集聚。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家纺、大生集团、联发等重点企业为骨干,修改完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攻克国家重点扶持、推广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打造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在川姜镇与观音山之间规划布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国家级特色基地,为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四是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简化信贷流程,放宽信贷风险容忍程度,结合纺织服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

第3篇

一、大力推进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纺织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纺织服装出口1470亿美元,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25%,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纺织行业的发展数量型增长特征较为明显,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纺织数量型增长方式将受到严重制约,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新形势下要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根本性转变。品牌是质量、效益、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品牌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力推进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是实现纺织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纺织服装行业牢固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需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尽管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迅猛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与纺织服装大国的地位相比,我国服装品牌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不仅在世界服装品牌之林中难觅中国服装品牌的踪迹,即使在国内市场,中国服装品牌也同样面临着种种压力。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强势品牌,即使拥有世界一流的装备和工艺,也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厂,替人作嫁衣裳,其结果是长期耗用大量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加工费。自主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大而不强的主要症结,成为制约我国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我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迈进,就必须加强服装自主品牌建设。

第三,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纺织服装业既是关系国计,又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服装产业对农业、化工、纺织、印染、织造、服装市场等多个产业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并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提升与转变。同时,作为富民产业,服装产业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致富一方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等多个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服装产业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背景下,服装产业更是在繁荣中西部地区经济、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注重和发挥纺织服装行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就必须迅速转变“以量取胜”的观念,走出“打工经济”的思维,摆脱“世界工厂”的定位,抓紧品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服装行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第四,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服装产业属于品牌驱动性产业,国际上服装强国的发展经历充分表明,服装产业上下游链条上的不同资源配置都是以品牌为中心而展开的。品牌在整个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带动者、整合者及推动者。从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纺织产业业态发展一般都经历过大规模低端加工制造到出口加工带动型,再发展到原创设计开发和品牌经营等几个阶段。当前,国际服装产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通过强势品牌的核心带动,整合产业链,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确立在世界服装产业格局中的强势地位,已成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国际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五,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全面推进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需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基本具备率先推进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优势和时机。服装品牌建设对于全面推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此,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快我国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服装作为全面加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重点行业率先推进,研究探讨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国家自主品牌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加入WTO,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强势拉动下,我国服装产业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是促使我国服装产业再度升级。目前,国内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已经形成,企业创建品牌的意识普遍增强,服装行业向品牌化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同时,一批具有行业发展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各服装产业集聚地之间和企业之间已经开始了全新、深化的合作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地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共同创建区域品牌。尽管我国服装企业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创品牌意识,但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道路还很艰难,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国内高端市场目前已被一批国际顶级品牌在一定程度控制着,90%的国际顶级服装品牌都已进入国内市场;在中端市场上,随着快速时尚品牌ZARA、H&M以及一批国际二、三线品牌陆续进驻中国,一批在价格上与其相近,但在设计、快速反应、品牌运营等各方面尚无法与之抗衡的国内服装品牌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对于国内大量服装品牌而言,目前只能在二、三线市场以及县级市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还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国外产业资本越来越多地以合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可以说,国际服装品牌的本土化竞争之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危及到了国内服装产业的产业发展甚至安全。

综合分析,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培育自主品牌快速成长的大环境尚未形成。尽管各部门都在推进服装品牌建设,但尚未形成合力,难以对现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个别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制假售假打击不力,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各种评比、摊派、也加大了企业的负担;消费者盲目崇拜洋品牌的心理等状况,使服装自主品牌的创建步履艰难。

二是企业创建品牌的实力仍然不够。创建品牌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我国服装企业仍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无力维系海外市场的营销成本,资金制约了硬件的提升、品牌的宣传、销售网络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而品牌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匮乏又从根本上制约了产品、品牌、管理、运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没有形成。十多年来,中国的服装企业虽然有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品牌,但这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仍然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没有形成稳固的消费群体,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价格战。即使一些服装界的领军品牌,他们的市场成功也不是品牌的胜利,而更多的是渠道终端模式的胜利,剔除终端营销模式的因素,品牌的贡献十分有限,而且相当脆弱。我国服装企业大多创新能力不足,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主要是以仿制、翻版为主,原创性的设计明显不够。有品牌的多数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仍在实施“跟进战略”,服装品牌的文化内涵不够深度,始终显得过于直白或比较肤浅。这是导致我国服装贴牌加工企业多,原创品牌企业少;产品风格雷同多,独创特色产品少;外贸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重要原因。创新能力的不足和信息化建设的迟缓,又是对市场反应能力低下的必然反映,这两点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服装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大力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任务极为紧迫

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增强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建设“纺织服装强国”的长期性任务。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服装自主品牌为基础,以推进服装自主创新设计为支撑,以大力推动品牌营销为依托,以提升服装行业发展水平为目的,走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服装产业自主品牌建设。我们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自主品牌推进体系:创建不同层次的国家级、省级和重点企业的服装设计服务中心,支持企业提高营销运作能力,在服装行业中形成多个拥有市场优势地位、具备消费引导能力的原创服装品牌;鼓励加工型服装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设计创新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强化采购和营销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不懈努力,使一大批加工型企业发展成为可以主动向客户提供设计样品、一定数量的企业以自有品牌出口;促进服装产业集群向高质化发展,加强现代产业供应链,扶持服装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公共性品牌。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强化服装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树立正确的品牌发展观,不断加强企业研发能力的建设,逐步提升服装品牌的综合运营能力,全面推进自主服装品牌的创意提升。

其次,要加大对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扶持。要积极创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装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多方位品牌推广服务平台,加大对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及扶持。

第4篇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for the economy of the Fuzhou City. In the concept of developing the economy of the western area of Taiwan Strait, how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would advance the economy of the Fuzhou City greatly. The garment industry actuality of Fuzhou City was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 were provided.

纺织服装业是抚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曾明确提出要扶持纺织业等支柱产业逐步壮大。2009年5月14日,政府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发挥闽浙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这都为抚州市的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纺织服装业在抚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抚州市位于江西东部,辖 10 县 1 区和 1 个经济开发区。在所辖区域中,除了临川区和金巢经济开发区外,南城、黎川、金溪、崇仁和东乡等 7 个县都以纺织服装业作为支柱产业。2007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类企业 81 家,产值共计 442 176 万元。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共 552 家,工业总产值 3 048 392 万元。无论从企业数目还是工业总产值的角度来看,纺织服装类企业都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 14.5% 左右。

二、抚州市纺织服装业现状

纺织服装业的主要活动包括原料生产加工、成衣制造和产品销售,同时还需要技术、人力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等辅助要素作为支撑。原材料生产加工与当地自然条件关系密切,而成衣制造、产品销售以及相应的辅助要素则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关。

1.原材料生产和加工

2007年,抚州市棉花产量达 7 398 t,蚕茧产量达 1 785 t。从生产区域来看,每种原材料的生产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县。全市棉花的平均产量是 1.53 t/公顷(表 1),其中南城的棉花平均产量约为宜黄的 4 倍,差异显著;全市蚕茧生产区域的平均生产率是 0.52 t/公顷,生产率最低的是金溪,桑园面积为 1 342 公顷,比东乡的 1 206 公顷还多 10%,但生产蚕茧还不足金溪的一半。生产率最高的是南丰,虽然只有 2 公顷桑园,产量却达到 6 t。总体来说,棉花和蚕茧的各生产区域的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

从产地分布中可见,主产蚕茧的东乡、金溪、乐安与主产棉花的临川、崇仁、南城各成三足鼎立之势,棉花主产区较蚕茧主产区更为集中。其中,蚕茧的主要产区乐安、东乡也是主要的加工地点,加工地点与高产区基本吻合,全市 80% 左右的蚕丝都产自这两个县。

2007年,抚州市共产棉布 9 434 万m,其中南丰生产 119 万m,金溪 970 万m,临川 8 346 万m。棉花高产地崇仁在棉布加工方面未能占据一席之地,未能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2.抚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分析

价值的增加和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如果将抚州市的纺织服装业看作一个整体,若想增加整体的价值,必须设法增加“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附加值,进而促进产业进步。笔者已经分析了纺织服装业中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接下来选取在国内纺织服装业有着显著地位且同属于海西经济区域的石狮市,借鉴其发展经验,分析抚州市纺织服装业的成衣制造和市场营销等其他环节。

历经 20 多年的发展,石狮市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拥有一个庞大的服装产业集群,成为全国主要的纺织面料集散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染整基地。成衣加工所需的拉链、商标、衬布等辅料都可以在当地进行生产和配套销售。而且,成衣生产在全市范围内存在明确的市场划分,相对专业的分工,既便于相互协助,又避免了整个市场的恶性竞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和专业生产,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目前,石狮市已经拥有富贵鸟和七匹狼等自有品牌。2008年,石狮市有纺织企业 844 家,服装业 5 030 家,纺织服装业产值共计为 2 420 742.98 万元,占总产值的 49.44%。相形之下,抚州市2007年全市服装总产量 5 083 万件已算可观,但和石狮市年产 2 亿多件(套)相比,还相差甚远。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的存在会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如果行业内存在规模经济,将迫使新入企业选择较大规模进行生产。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抚州大多数纺织服装类的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产品成本偏高,缺乏竞争力,必然会削弱抚州纺织服装类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行业利润率,难以引入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导致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利润率的降低。

此外,产品较低的科技含量造成进入壁垒低。如此恶性循环,使产品缺乏特色,产业整体竞争力降低。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通过促进资源有效利用,进而降低成本。但抚州多数企业都各自为战,分散在全市各区县,不能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除金巢开发区存在以明恒纺织、华艺服饰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群外,大多数企业没有明显的分工合作,难以体现出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不论是面辅料的生产,染印、成衣加工,都难见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

从市场销售来看,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主体市场的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整个市场销售仍处于初始分散经营阶段,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商业基础要素。在全市的亿元商品市场中,共有豪德贸易广场、江西轻纺城等 5 个拥有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销售店铺的销售市场,共计摊位 892 个,2007年总成交额 18 674 万元。这与石狮 18 条服装商业街和 8 座专业市场,120 亿的年销售额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资金和人才瓶颈

经济发展的两大要素是资金和劳动力。产业升级和市场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目前,抚州市纺织服装业的资金额并不充裕。抚州市外来资金主要源于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苏四个区域。2007年,纺织服装业共计使用资金 127 065 万元。这远不能与石狮市在海西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上累计 70 多亿的成交额相比,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因资金的缺乏而难有提高。

从劳动力供给来说,抚州市作为内陆城市,并不缺乏普通劳动力。但是纺织服装业急需的高端设计人才,则相当匮乏。在纺织服装业的整个“价值链”中,服装设计是最容易产生高附加值的环节。在石狮,大部分骨干服装企业都建立了产品开发设计室和服装资讯馆,某些企业还高薪聘请了全国知名设计师作为公司首席设计师。抚州的纺织服装类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困难,难以吸引和利用高层次人才,在生产设计方面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保证。

三、提升抚州市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针对抚州纺织服装业现状,结合海西经济区域的特殊性,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提高原材料生产率,就地就近进行加工

《意见》中提到,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抚州的具体情况,可从提高原材料生产率和降低加工成本方面着手。首先应重点帮扶原料产量大户,加强各县区种植养殖生产的交流学习,努力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促进棉花蚕茧等纺织原料的增产增收。其次应大力扶持资源产地的加工业,从原料本身出发,应用本身的资源优势,就地就近进行加工。这样有助于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种植养殖户,便于生产调整。同时,还可以节省异地加工费用,降低加工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就业。

2.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在全市范围内重新规划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发展,从产业划分、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等方面进行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大力扶持纺织服装类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辐射到其他中小企业。鼓励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整合资源配置;鼓励更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进入园区。对于各区县的工业园区,应积极规划引导企业在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注意市场划分,促进相互协作,避免彼此的恶性竞争。在技术方面,应鼓励各企业更新现有技术,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3.加大政府引导力度,促进企业对外交流

从石狮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意见》中提到将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这将为抚州市对外交流提供极大便利。抚州市政府可牵头引导抚州本土纺织服装类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共同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为纺织服装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软硬件支持。从抚州市对外引资的数据看来,福建省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根据《意见》,将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抚州市政府应充分利用发展海西经济区域的契机,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和交流,努力为企业提供和创造融资机会,帮助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纺织行业装备水平。在人才方面,政府可用技术支持的方式,聘请、委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迅速成长。对于有条件引进人才的企业,政府可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优惠,帮助企业降低引进成本。企业自身也可以和各专业院校合作,通过委派员工深造学习,定向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获得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M]. 陈晓悦,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36 43.

[2] 抚州市统计局. 抚州市改革开放三十年[R]. 2007:195 218.

第5篇

一、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的基本概况

1.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业已实现了规模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而印度的纺织服装产业则正处于规模发展的初期,虽具有劳动力廉价、原料多样化和庞大的国内市场等优势,但其投资不足而且分散,原料加工成本较高,企业设备陈旧且规模偏小,所以印度纺织服装产业当前正着力于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集聚。

2.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实施不同发展战略。中印两国政府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产业未来发展也都进行扶持和规划,但两国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存在差异:我国纺织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在于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和纺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结构优化和自主品牌建设,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调整以优化结构”。而印度政府对纺织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在“扶持以促进其发展”。

3.中印纺织服装产业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优势。中国在纺织原料上比印度具有优势。例如,中国在棉花、化纤、蚕丝、苎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其中化纤、蚕丝、苎麻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半数以上,亚麻产量居世界第二,也明显优于印度。但是印度黄麻和天然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优于中国。此外,中国在纺织机械上领先于印度,而印度的纺纱生产成本则远低于中国。

二、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特点及趋势比较

1.中印纺织服装贸易规模比较。本文以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衡量贸易规模。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2009年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51.29亿美元,而中国早在1996年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就达到了516.49亿美元。可见,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早已完成了规模化经营,而印度纺织服装产业正逐步积聚并形成规模优势。

2.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比较。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均较快,且受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很大,其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尤其显著。中国最高增幅为2006年的24.91%,印度最高增幅为2005年的21.48%。近年来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都远大于印度,具体表现为1998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额负增长9.22%,而印度只有负3.51%,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降幅达到10.56%,印度则仅下降了4.01%。可见,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印度。

3.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比较。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上均为顺差国。印度从2007年开始贸易顺差规模与中国1996年的贸易顺差规模相当,达到180亿美元左右。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顺差规模是印度的7.46倍(详见表2)。虽然中印两国在世界纺织服装贸易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优势,但是两国的贸易竞争力却呈现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印度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6年的0.84下降到2009年的0.74,而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其中1996年仅为0.35,而2009年上升到0.76,超过同期印度的竞争力水平(详见表3)。

4.中印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结构比较。中印两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结构具有很大的趋同性。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份额以61类、62类和63类商品为主,印度纺织服装出口以62类、61类和52类为主。数据统计显示,61类产品在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份额逐步加大,从1996年的21.81%扩大到2009年的33.33%;63类商品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步提升;而62类商品的在纺织服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1996年占比为41.67%,到2009年降低为28.96%。在印度纺织服装贸易中,61类商品的比重逐步加大;52类商品在纺织服装贸易出口中的占比大幅度下降;62类商品多年来持续维持较高的比重,该商品对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的贡献度最大。

5.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在本国贸易中的地位比较。中印两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近年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大于印度。中国在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7.82%,到2009年逐步下降为8.3%。印度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3.7%,到2009年降低到5.67%。总体来看,中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高于印度。

三、中印纺织服装贸易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1.印度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均低于中国。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印度与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存在很大的差距。1996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规模是印度的5.2倍,2009年扩大为7.3倍。中印纺织服装贸易规模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1997年至2009年的13年间,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平均增长速度是10.87 %,印度的平均增长速度是7.64%。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的增长上表现出共同的波动态势,大部分年份中国与印度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

2.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与中国相反趋于下降。1996年以来,虽然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上都保持顺差国地位,且贸易顺差都在逐步增加,但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1996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84,2009年下降为0.74,波幅平稳。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1996年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仅为0.35,2009年该指数快速攀升至0.76,波幅较大,增长速度较快。

3.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结构与中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从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构成来看,中国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1类、62类和63类,三类产品约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7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2类、61类和52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65%左右。从纺织服装进口贸易来看,中国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类、54类和55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进口额的6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类、54类和59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进口额的40%左右。

4.印度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略低于中国。1996年以来,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都大幅度下降。1996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17.82%,印度同期为13.7%;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8.30%,印度同期为5.67%。

5.中印两国对纺织原料的争夺主要集中在52类和54类商品。从中印纺织服装的进口商品构成来看,两国对52类和54类商品的进口依赖程度都较大,快速增长的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将加剧中国和印度在国际纺织服装原料市场的竞争。较大的供需缺口及较小的进口需求弹性将推动纺织服装原料价格的上升。

四、新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策略

1.实施基于价格歧视的全球市场渗透战略以降低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要针对对我国反倾销频繁的国家、对我国贸易设限较多的国家以及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国家,在纺织品出口时适当抬高价格,以高价格、高质量、高端品牌介入,以价格上的增加弥补数量限制或减少而导致的贸易损失,从而维持较高市场销售额。例如,我国纺织服装贸易过度集中于美国和欧盟地区,对这些国家应该适当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品牌和质量赢得市场。针对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不多或者从未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未对我国纺织服装设置限制和壁垒的国家、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国家则宜在不违背国际价格准则的基础上,利用纺织品无配额时代的良好国际经济环境,主要以较低价格和中低端品牌进行逐步渗透,争取抢先竞争对手并占领足量的市场份额。

2.发展错位竞争以分散纺织服装贸易风险。中印两国不仅在纺织服装贸易的产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在贸易的区位结构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仅在出口产品上面临激烈的竞争,还在进口原料(例如,棉花和人造丝线)市场上存在激烈的争夺。在出口产品上,中国应该适当加大63类商品的比重,在进口产品方面应该降低对52和54类商品的依赖程度,在出口方面降低对61和62类商品的依赖程度,以避开饱和市场中的恶性竞争。此外,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于印度。所以,我国在与印度竞争时,实施错位竞争战略可以有效地分散贸易风险,避免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

第6篇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江苏(常熟)第十五届服装服饰博览会暨2014江南国际时装周新闻会上记者获悉,已举办了14届的中国江苏(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今年将迎来“大变脸”,首次推出的以休闲为主题的“江南国际时装周”将与服博会形成全新的两大载体平台,进一步唱响常熟“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产业优势。来自中纺联、流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常熟市政府的领导出席了此次新闻会。

很多城市都在举办服装服饰行业的相关展会,常熟服博会的亮点在哪儿?

常熟服装城管委会主任陆建达表示,江南人文底蕴深厚,同时也是国内工业经济较发达地区之-。此次精心打造的江南国际时装周将以“江南织造”为定位,希望将江南的文化底蕴、精致的制造技术和江南特有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以国际化的视野呈现常熟服博会的独特魅力。

从初创至今,服博会已是常熟市政府每年为推动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而举办的品牌活动。而作为服博会改革创新起始之年,今年的展会既传承了往届的服饰文化积淀,又在内涵模式上进行丰富和充实。

据记者在现场了解,本届服博会将突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商城”的理念,主要包括男装指数、采购订货汇、炫梦分享营、展示交易会、购物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江南国际时装周突出“休闲时尚”的理念,力争打造常熟“江南织造”标准、“休闲装产业”论坛、“乐活常熟”休闲文化,主要包括“炫梦”时尚设计展演、高端论坛竞话、休闲装产业年度人物评选等系列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男装指数的宣传片也在会现场首次亮相。

作为常熟纺织服装产业转型提升的一大亮点,中国常熟男装指数工作从去年7月开始启动,由常熟服装城和常熟市纺织服装协会具体负责指数的采样、编制和工作,联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国家信息中心、东华大学成立合作团队,江苏省纺织服装协会共同参与,坚持“准确监测、深刻分析、快速反应、科学决策”原则,向市场传达精确的生产、交易信息,建立起有效的价格、景气指数交流平台,力争成为全国男装产业的“风向标”。

第7篇

[关键词] 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WTO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的取消,一方面为我国服装出口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世界服装贸易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估

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最终会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通过一系列显示性指标进行衡量。我们可用这些指标,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量和评估。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与世界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的比值,它反映了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

表1比较了我国和其他一些主要服装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服装市场占有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94年我国的市场份额从世界第三位上升到了第一位,成为世界服装生产第一大国,并一直保持第一的地位。2000年以后,我国的服装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占有率更是突破了25%。反观其他主要生产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生产线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韩国等国的资源成本逐渐上升,其市场占有率随之减少。

表1 世界主要国家服装国际市场占有率 (%)

资料来源:李双燕赵文武: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5):30-33

2.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1 ,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

表2是根据我国服装产业进出口情况所计算的TC指数表,该表显示1998年~2003年6年时间里我国服装产业总体TC指数均大于0,同时,从1998年的0.56到2003年的0.67,TC指数在逐年上升。这说明我国服装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而且在总体上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要注意到该指标是以贸易金额来计算的,并没有考虑商品质量的高低,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服装产业出口数量庞大,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事实。

表2我国服装产业进出口情况及TC指数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统计研究,2005,(1):30-34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也称RCA指数,它是通过一国某产业在该国总出口中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计算出来的。如果一国某产业的RCA指数>1,则说明该产业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反之没有。RCA指数越大,则该产业的竞争优势越大。

下图是根据我国服装产业在我国总出口中的份额和世界贸易中服装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计算所得的我国服装产业RCA指数图。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服装产业的RCA远大于1,上世纪90年代末甚至达到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服装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强度在逐年下降,这一情况表明了我国服装产业在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在实际竞争力不断降低的隐忧。

我国服装产业RCA指数图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4/ 2005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二、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但同时,该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1.上游产品部门发展缓慢

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出口加工型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只是外国服装的“加工车间”。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服装加工产业的发展快于其上游产品部门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瓶颈”现象。上游产业的面料、辅料生产与服装生产脱节,缺少适合高档服装的面料,使得我国每年有60%的高档面料不得不依赖进口,而这又不利于降低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加大了我国服装产业角逐国际市场的难度。

2.低层次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819.13亿美元,同比上升24.28%;进料加工贸易出口199.59亿美元,同比上升12.68%;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07.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1%。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服装出口额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虽然在下降,但仍然占有相当大比重。服装产业加工贸易的主要优势在于容易获取的廉价劳动力,但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生产阶段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意味劳动密集型服装的价格与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先进技术的价格比越来越低,即作为外国服装经销商的“加工车间”,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只是从中赚取一些微薄的加工费。

3.单纯依赖价格竞争

我国服装出口虽然数量不断增长,但平均单价却在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服装出口平均单价是每件2.36美元,到2002年达到最低点每件2.23美元,到2005年增加到每件2.68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53%,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3.56%。然而,出口单价仍不及发达国家服装出口单价的四分之一。

结合我国服装的出口额不断上升的事实,说明我国的服装出口至今还未完全摆脱数量型增长的模式,非价格竞争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尤其是出口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不高,因而出口经济效益和单位创汇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仅仅依赖价格竞争意味着任何价格的波动都可能对我国服装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问题是由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因素所导致的。

三、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前文所述说明,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为了使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在长期中得到持续提升,本文针对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如下。

1.“走出去”策略

“走出去”是指使我国的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各种生产要素输出到国外,到国外投资开办工商企业,将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和布局。其核心的经济含义是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集成。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策略中,选择好目标投资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服装企业应该重点选择以下两种类型的市场进行投资:第一类,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等国。因为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在这些国家设厂无须长途运输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第二类,一些政治稳定的非洲国家。非洲服装市场潜力巨大,并且产业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这使得在非洲投资设厂可能获得较高收益。同时,非洲的一些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给服装企业提供廉价的原料。

2.产业链条深化策略

一直以来,纺织服装产业被看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高科技向服装业的导入,现代纺织服装业已变成了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意大利的服装出口中包含了大量高技能劳动力,生产和制造过程中较多地应用了电脑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技术。相比之下,我国的纺织服装生产主要依靠从事简单和重复性工作的非熟练劳动,仍表现出很强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在美国市场上意大利服装的平均价格为16.09美元,而中国服装的平均价格为3.57美元,仅为意大利的四分之一。

为此,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加大技术密集型服装的生产和开发。在加工贸易中也应该尽量延深加工深度,从原料或半成品的生产向最终产品的生产延深,提高最终产品生产的比重;提高加工的精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合理和节约使用原材料;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当然,服装产品结构的深度化及高附加值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3.品牌建设策略

品牌建设策略是提升我国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它不仅能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还能解决我国服装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的服装产品,从面料选择到款式设计,从产品的工艺到对流行趋势的把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知名品牌。因此,首先应该把提高服装品质上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审视,从服装的硬件生产水平――厂房、设备、技术、流程,再到服装的软件生产水平――产品定位、面料选材、款式、流行趋势的把握多方面的进行整合,从面料入库到成品出库,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国际化的品质,为提高品牌竞争力打好基础。

从服装产品的渠道来看,国内目前主要销售渠道还局限于大流通、大批发或为国际品牌代工的阶段。事实上,如果想在服装销售中占得先机,那么就必须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目前,服装产业的新兴销售渠道主要有中高档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国际化网络等几种模式。我国的服装企业必须在渠道上有所创新,使产品尽可能地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方可提高品牌认知率。

此外,在打造服装品牌的时候,产地与设计师的优势也应该尽全力进行把握。通过与世界服装强国联姻,有效地借助产地优势,可以大幅度的增强品牌信任感。同时,国内服装品牌可以与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达成协议,成立服装研发中心,通过不断深入地交流来对国际服装趋势进行把握,同时可以借国际设计大师之名来提升自身品牌的竞争力。

第8篇

一、发展现状

20xx年,××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把握国内纺织产业重心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及时确立把纺织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的战略决策。几年来,纺织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总体上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五年内先后引进了天顺纺织、恒昌纺织、金源纺织、三邦实业、宏丰制衣、宝源彩纺等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达12家,占地面积1100多亩,总投资达15亿元。

二是产业规模大。全县已形成75万锭纺纱规模,占全省纺纱规模的1/3,年织布可达800万米,年产针织服装可达630万件(套),初步形成了“纺纱纺线织布制衣”的纺织产业链。企业95%的设备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20xx年,××县被省经贸委授予“江西省纺织产业基地”称号,今年8月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三是经济效益好。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纺织产业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平均达产达标率接近80%。上半年,园区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13.2%,占园区工业销售收入的27%;实现税收3200万元,同比增长111.3%,占园区税收的27%。

四是就业人数多。目前,纺织企业直接吸纳了6500多名劳动力就业,占园区就业总人数的23%。以天顺纺织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供销一体模式,发展农村家庭纺织100多户,引进织机近600台,每年可帮助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和全民创业。

××县纺织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够优。纺织产业以纺纱为主,织布、服装加工占的比重较小,不到总产值的15%。纺织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企业只进行来料加工。此种经营模式不仅利润率低,而且抗风险能力差。二是科技含量不够高。现有纺织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核心技术大多是从外部引入或者与外部联合开发。企业产品主要为化纤纱、纯棉纱,加工模式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所占比重小,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智能化转杯纺、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在该县纺织行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三是产业规模不够大。目前,纺织基地化纤产能仅12万吨,与外地产业基地相比,差距明显。比如浙江萧山区汇集的纺织企业达20xx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近500家,20xx年的化纤产能达404.7万吨。

二、发展机遇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外贸依存度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比较明显,但从总的发展趋势看,纺织产业发展正在逐渐好转,再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国内国际的需求潜力是最长远的机遇。从国内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13亿人口的纺织服装品消费绝大部分靠国内的纺织产业来供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纺织服装品的需求还将不断增长。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均纤维消费量从20xx年的7.5公斤增加到目前的15公斤左右,但与发达国家人均年均纤维消费量30—4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内需市场也存在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特殊材料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需求量迅速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将每年增长80—100万吨。这些意味着纺织产业发展还有很大有空间和潜力。从国外来看,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国际纺织行业中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较强竞争优势,在全球纺织贸易市场占有1/3左右的份额。

2、国家对纺织工业的重视是最直接的机遇。在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纺织工业被定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纺织工业的极端重要性,国家将会对对纺织工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营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3、现有纺织产业的布局调整是最有利的机遇。目前,全国已形成广东西樵、浙江萧山、福建长乐等有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11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五省的纺织产业集群就占总数的90%以 上。受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国家鼓励东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江西在承接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中有着突出的优势,如毗邻东南沿海省份的区域位置、诸多的优惠政策及较低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对全省四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的××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4、××纺织产业取得的发展成就是最现实的机遇。××纺织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园区平台、交通区位、产业聚集、生产成本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优势。平台方面,纺织工业园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规划中的××纺织印染集控区目前已顺利通过省环保局的环评审批;交通方面,××距离省会南昌仅50公里,距港口城市九江168公里,南昌与邻近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并可实现铁海联运,交通十分便利,已经开工建设的昌奉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杭南长铁路、九长铁路将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产业聚集方面,集中了以金源为龙头的纺纱企业4家,以三邦为龙头的纺线企业2家,以及宏丰制衣等针织服装加工企业4家,纺织产业已初具规模。依托现有的聚集效应,可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生产成本方面,纺织企业对用电和用工的要求较高,用电、用工成本分别在生产成本中占40%和20%左右的比重,××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而且执行的工业用电价格为全省最低,对纺织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此外,××有较为充足、稳定、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思考对策

1、着力延伸纺织产业链条。按照“做大中间,做深两头”的思路,壮大纺纱生产规模,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上游产业要着力引进原料生产企业,下游产业要着力引进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企业。一是突出产业特色。重点抓好原料、织造、印染三大基础项目,原料项目重点发展涤纶短纤和再生涤纶短纤生产项目,力争引进年产20—30万吨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满足××纺织原材料需求;织造项目以配套本地原材料产品为主,发挥技术装备优势,提升织造能力和水平,重点生产高、中档服装面料;印染项目尽快启动纺织印染集控区的建设,抓好印染、水洗、整理企业的合理布局,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创造有利条件。二是狠抓产业招商。抓住国内纺织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重点瞄准国内纺织产业原料生产、织造、印染、服装加工行业的百强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纺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步发展,增强产业链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三是搞好政府引导。立足长远发展,注重培植纺织器材生产、物流仓储外包、印染污水处理等关联配套产业,并引导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根据××纺织产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配套产业的种类和规模,有针对性地鼓励本地私营企业和外来企业的发展,做到“及早规划、政府引导、逐步形成、滚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