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公益活动

健康公益活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42: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公益活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健康公益活动

第1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19-02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逐年上升,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三百万左右,每分钟就有五人因心脑血管病夺去生命。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住院患者中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住院的患者为1166名,占总住院人数的12.7%。死亡人数为40名,占总死亡人数的15.3%。尤其是本次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以上疾病在我县发病更多的原因在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因此,针对易发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非染传性慢性病的关键所在。

我县地处长白山下高寒山区,是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江地区,朝鲜族居住23.8%,受朝鲜族的生活习惯影响,吃咸菜多、嗜好饮酒;冻季因冷室外活动少;再加上因改革开放后,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餐桌上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增加,如某些富裕起来的居民缺乏保健意识,每日用油量、盐量不控制,动物性食物增加等是最主要因素。

因此,要从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入手加强健康宣教,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才能从原头上控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发生。我院经院部和有关专家精心研究制定了全县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的长远计划。计划在五年内充分利用医院各类专家特长,向全县城乡妇女、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人群中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尤其充分利用节日,特殊的纪念日为全县特殊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更多的居民掌握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昌戒烟限酒,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的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体作法:

1制定中长期健康教育公义活动计划

1.1普及内容及目标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搭(2007)》的普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防治教育,覆盖率达90%,知消率达80%以上。使全县80%的居民掌握每日进食盐量、食用油量、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的正常指。

1.2 具体实施方案:

2011年:(1)首先.在全院全体职工中进行培训,使更多的医务人员在做好自身健康管理的同时,向患者、向周围群众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心脑血管病防治方法。(2)迎“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为契机,首先在全县妇女中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活动,尤其是在延边地区受朝鲜族民族习惯的影响,一家三顿饭主要由妇女来承担烧制,因此,努力提高全县妇女的健康意识,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

2012年,在全县范围内医务人员中和机关干部中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利用不同节日,也就是在“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八一五”老年节等,对全县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中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入村屯、厂矿全县职工、农民中进行健康宣教,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2具体实践活动:

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为充分利用 “三.八”妇女节这一契机,深入农村、社区为我县妇女送健康、送温暧等服务民生活动。按照我院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成立开展健康教育下基层公义活动领导小组,主动与县妇联联合,妇联牵头以政府形式向全县下发关于“全县妇女健康教育活动通知”。教育的场所和受教育的人员由妇联以政府行为干预,根据农村、社区实际情况上报受教育时间、地点,来按需安排全县各乡、镇、社区巡讲,为了保证宣教质量,在全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妇产科专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专家及高级营养师中,具有讲课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库,院部每次派2名副主任以上专家,其中一名为高级营养师,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07)》。为了使更多的居民,掌握准确的每日用盐量和油量带着已量好的盐和盐勺、量油的汤勺和量杯,以更形象的进行宣教,医院随时提供车辆、同时发放用餐补助,使下乡宣教人员的用餐不用当地乡镇政府或居民负责,自已解决。这样通过3个多月的时间内,巡回全县9个村和2个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工作。今年在全院职工中分两批四次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同时参加人员给予继续教育加分,调动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

3.结果评价:

3.1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健康管理意识,为今后人人参予健康宣教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2 本次活动参加人数为800多人,同时每人发放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07)》宣传单。并调查了解了,每个家庭用盐量、油量等的家庭生活方式及个人体重和有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健康信息及联系方式,以便发现健康隐患及时沟通指导。

3.3在我县妇女中进行了一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搭(2007)》的普及,和妇女多发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防治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妇女健康管理、科学养生知识,为预防全县妇女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体会

4.1我院是全县最大的医疗机构,因此,全县高级医疗技术人员聚集的地方,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在积极治疗已病的同时治疗未病同样重要,因此,有计划的组织相关医疗专家走出医院到基层、到农村、到社区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质,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勇耻的责任。

4.2健康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应与当地政府联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健康教育工作,

4.3针对该地区人群不同的生活习惯、健康壮况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下基层公义活动计划

第2篇

目前国内校园公益理念和公益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公益氛围和公益习惯缺失,公益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校园微公益活动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活动的开展没有理论指导,没有现成经验的借鉴。笔者的思路是先建立校园微公益组织,通过对校园微公益活动的跟踪指导、精心培育,逐步形成校园微公益特色品牌项目,两年来在实践环节积累了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最直接、最生动的材料,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实证探索与思考,总结出校园微公益活动开展的原则与特点,探讨制约校园微公益活动发展的瓶颈以及对策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1 高校校园微公益活动开展的原则

1.1 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原则

微公益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公益的主体,它强调把个人微小的力量集中到一起。校园是大学生聚集的地方,最容易发挥集体的力量,应该成为微公益活动的主体。笔者做过一项调查表明,虽然只有11.2%的大学生了解微公益的内涵和意义,但97.8%的大学生表示“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愿意去做微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这说明90后大学生具备强烈的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识和引领社会风尚的主动性。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实践,重点培养他们的公益习惯,营造一种全民微公益的氛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使他们在参与微公益活动中,获得认同、肯定、自豪等正向心理感觉,进而养成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自觉性,推动整个校园微公益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1.2 保持活动开展的连续性原则

低年级的学生作为微公益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能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热情,但是进入高年级以后,考研、求职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中断或者放弃参与微公益活动,造成校园微公益活动人员缺乏稳定性,活动开展没有连续性,从而导致微公益活动无法持续开展下去。然而,开展一项微公益活动如果做不到长期有效的积累,很难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在开展校园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活动的常态性,把活动固化为一个特色品牌,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其次要做好内部传承工作,在开展常态活动的同时,吸引和培养一批熟悉该项微公益活动内容的新人,保证参与微公益活动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从根本上保证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3 坚持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原则

坚持在校园微公益活动中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校园微公益活动日益完善和成熟的标志。校园微公益活动参与主体是大学生,让学生作校园微公益组织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处理微公益活动的各项事务。老师只需要做好活动的参谋和引导工作,在开展微公益活动之前帮助学生创新形式、选好内容,在活动初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予充分的指导。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生能做好的尽量不要参与,学生做不好的也要给他们机会去做,允许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候犯错误,但要引导他们及时的进行纠正和经验总结。通过一次次校园微公益活动的成功举行,管理成员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他们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进而不断提升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

2 高校校园微公益活动具备的特点

2.1 立足校园

校园微公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立足校园,在校内组织一系列大学生能够参加,并且愿意参加的校内微公益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笔者指导的筑梦基金成立两年来,坚持举办校园拾荒、年级义卖等特色校园微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就在大学生的身边,方便参加,容易实现自身价值,使参与微公益活动变成了举手之劳的事情,他们参与的热情得到提高、自豪感得到提升,逐渐形成人人微公益的氛围。在校内开展微公益活动,有的学生是物质上的捐赠,有的学生是时间上的投入,所有这些举动,都透露出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支持和认可。

2.2 受益面广

校园微公益活动需要凝聚集体的力量,受益的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大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的爱心无疑会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成长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一代。以筑梦基金为例,成立两年来,有近2000名学生参与过校园拾荒活动,近400名学生参与筑梦基金在筑梦爱心留守儿童辅导站和农民工学校的爱心支教帮扶活动中,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不仅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人,更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爱和感恩,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具备了微公益的意识和习惯。

2.3 学有余力

作为学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微公益活动应该是在他们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利用业余的时间来完成的。校园拾荒、年级义卖活动都是在周末进行,支教帮扶活动则是在寒暑假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来安排具体的活动。另外,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一般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因此微公益活动的开展也应该在大学生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微公益活动才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筑梦基金的实践告诉我们,相比直接捐钱来讲,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捐出自己的时间更为合理可行。我们对曾经参与筑梦基金活动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93.7%的学生都有类似“帮助别人的时候我是快乐的”等正向心理的暗示。

2.4 团队管理

校园微公益活动具有参与面和覆盖面很广的特点,这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强化团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实现微公益活动的透明化、零成本管理。筑梦基金成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团结、和睦、温馨的大家庭,团队成员在活动过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既是奉献者也是受益者。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没有谁是真正的管理者,大家都是筑梦的管理者”,这是参与基金管理的学生最真切的感受。

3 制约校园微公益活动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笔者在对校园微公益案例筑梦基金进行探讨和思考的时候发现,制约微公益活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活动的传承问题。通过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表明,作为发起成立筑梦基金的2009级学生至少参与一次活动的比例为95.8%,2010级为87.3%,2011级为80.5%,虽然筑梦基金的影响力在扩大,但是参与活动的大学生的比例却在不断降低,这其实是筑梦基金的传承出现了问题,不能很好的传承就使活动缺乏连续性,没有连续性就无法凝练出校园微公益特色品牌项目,就会降低筑梦基金活动影响力,进而会影响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3篇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对策

学生公益素养培养是高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公益素质的提升正通过各种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劳动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我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调查,调查涉及对公益的了解、参与情况及对公益事业的期望和建议等。同时提出对发展95后大学生公益事业的措施与建议。

一、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

从总体上看,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于完善、国内外交流日趋频繁、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这些变化都猛烈地撞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对95后大学生的公益素养发展产生极大地影响这就使得95后大学生在适应时代变革、主流积极健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公益精神的理解。在95后大学生的身上具有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思考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这就使得他们没能深刻理解公益精神。在95后大学生所认识和参与的活动中,公益活动大概就是捐钱捐物、无偿献血、当活动志愿者,参加这些活动就算有公益精神。但是,公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并不遥远,公益就在我们身边,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微笑,都可以称作为公益。

(二)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但功利色彩鲜明。95后大学生的主流公益精神还是积极健康的,他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但是,有些95后大学生在参加公益事业时,真实原因并不是在于公益精神,而是由于自身的利益。目前95后大学生中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物质享受和现实世俗生活。因为有的学校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作为评奖评优的硬性条件,有的学校将公益活动的学分当做必修学分的部分。如果参加公益活动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参加的积极性恐怕很有可能会打折,真正做到无私奉献的同学很少。

(三)想法很丰富,但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95后大学生对公益更多还是停留在想法层面而很少付之行动。当看到那些弱势群体,会在心里感叹,然后就这样走过,却再也没有下文,不想因此而使自己付出,如财务、劳动等。即使愿意提供帮助,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做些什么。

二、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成因的分析

(一)95后大学生缺乏公益教育。大学生的公益思想化为公益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素养值得关注,我国的公益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促进公益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提高公益行为主体的公益素养。具备公益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而95后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公益行为的重要群体,是未来公民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公益素养还不够。

(二)党团组织对学生公益素养提高的重视不够。各级党团组织重视不够,没有把公益活动当成团组织对外的窗口和向外延伸的有力拳头,没有把公益活动作为实施跨世纪青年工程的有效手段,这主要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很多工作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保障机制,缺乏发展机制,因此出现了学生公益素养不够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应该在兼顾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时还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公益素养。

(三)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冲击校园。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大学生和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来广。了解逐渐深入,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正侵袭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些学生的“另类”价值观和消极人生观也因此形成。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文化等方面都融入全世界,但同时也刺激着一部分学生的精神思想,使部分95后大学生将公益精神抛之脑后。

三、对提高95后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95后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公益意识,积极主动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当然大学生进行公益的方式也有许多,不止捐钱捐物这种方式,可以关注经济落后地区孩子们的教育情况,尽量带给山区孩子们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也可以一起关注身边环保,我志愿,我环保,环保每一周,健康每一天,宣传环保等等,这些都是每个95后大学生可以做到的非常便捷可行的公益方式。大学生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多多关注旁边社区的孤寡老人,每月定期去看望老人给老人捶捶背唠唠嗑。95后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以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尽早背负社会责任。

第4篇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坚持“岁月久远,关爱不变”的理念,积极举办公益活动的影响逐渐走向广度和深度。通过频道十年公益活动的运作,我认为操作公益活动的要素,即“天时、地利、人和”。

关于“人和”,在这里我们从企业与媒体、企业与受众两个角度来理解。要通过公益营销实现品牌的升值,必须选择一个有权威的媒体平台。电视媒体拥有最广泛的受众人群,声画合一充分还原公益活动的感人画面。综合性频道在新闻、娱乐各方面的资源对于多角度打造、多平台展现公益活动十分有利。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提升销售,占领市场份额。打动品牌目标受众是公益活动的潜在要求,这也对媒体量体裁衣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针对大众,量身打造特别的活动与节目,打动目标受众,提供最佳的活动宣传出口,是“人和”的关键环节。比如都市频道与郑州华山医院合作打造的“健康中原行”就是人和的良好范例。对于郑州华山医院来讲,私立医院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好。都市频道在全省人民心中具备强大影响力,通过频道的宣传,双方合作为河南人民进行义诊,把专家诊疗和仪器检查送到家门口,打消群众的顾虑。义诊活动持续近两年,走遍全省18地市,实现了观众、企业、媒体三方受益。

“地利”,在正确的地点操作公益事件。还是首先看企业的需要,营销范围是全国?区域?城市?农村?其次进行活动的地点选择也尤为重要。拿我们与维雪啤酒的2007广场消夏活动为例。夏季酷暑难当,傍晚时分群众纷纷走到广场上乘凉。我们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出发,双方协商确定企业重点宣传的地市,顺势在广场举办消夏活动,邀请频道知名主持人、超级男声、超级女声进行文艺演出,吸引消夏群众的注意力。演出中穿插喝啤酒比赛、接龙游戏等互动环节,直观体现维雪啤酒的口味、包装信息,在笑声中生动传达“欢聚时刻怎能没有维雪”的品牌理念。频道与维雪的合作,双方互相给予较大空间,把频道宣传与品牌互动有机结合,活动效果非常明显。

对于企业来讲,首先需要评估自己能够承受的付出和预期的收益,选择合适的时机切入“公益”形象,即公益营销的“天时”。任何企业或品牌并非生而具备公益形象,从何时介入“公益营销”的区域呢?选择不付出可以从一次公益事件入手,以后碰到合适机会持续介入,打造企业的爱心形象。2007年,我频道《都市报道》栏目报道白血病女孩张越的事件,“新日集团”不仅自发为小张越捐款,还积极与媒体配合,走向社会共同组织爱心募捐,充分彰显企业的爱心,将“新日”品牌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品牌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短期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企业有大预算就可以做一场活动,甚至一档公益节目。每年6月A8月,“高招”总是最被关注的话题,而每年高考考生中近1/3家庭贫困。无力承担一个大学生的花费。都市频道从2003年起就在高招录取的7-8月开展“爱心接力”活动,资助家境贫寒的大学生解决就学困难。“爱心接力”以其富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策划和成功的市场运作成为都市频道的年度品牌活动,并在《都市报道》中开设特别板块,随时关注最新进展。五年来与格力空调、河南移动等知名品牌的良好合作,既为家境贫困的大学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又为支持公益事业的企业塑造了更高的品牌美誉度。

2008年奥运在即,商业活动在奥运光环下显得暗淡,是公益活动大放异彩的一年。我们相信,只要根据企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有影响力的媒体共同开展公益营销,就一定能实现企业、媒体、受众三方共赢。

第5篇

【关键词】广播 公益活动 品牌形象

作为广播媒体,要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广播的亲和力、建立一个健康有影响力的媒体品牌,让受众形成对该媒体持久关注,除了策划好百姓关注的报道、做好听众喜爱的节目外,适当组织些社会公益活动十分必要。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广播媒体管理和策划人员,就广播媒体如何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形象作点浅显的思考。

一、广播媒体开展公益活动要紧跟时代脉搏,唱响时代主旋律

由媒体发起的大型公益活动,必然代表了它向受众传播的价值观,那么,正确与否的舆论导向,是否始终围绕着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贴近群众的生活脉搏,就成为决定这项活动成败的关键性因素。2008年11月,由六安市民生办、市政府纠风办、市人民广播电合举办的“关注民生工程,构建和谐六安”,《政风行风热线》大型户外广播直播特别节目在皋城广场举行,16家民生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来到现场,接受市民和听众的咨询与投诉,短短2个小时的活动,就收到咨询投诉200多例,现场解答30多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正确的把握了这次公益活动主题与媒体主要受众群需求的结合点,有效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并进一步引发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广播媒体开展公益活动要持之以恒

媒体要让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活动本身必须具备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六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率自2002年开办以来,每年都会开展以“爱心送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其目的在于以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号召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尽己所能地帮助一些家庭贫困或家住山区的高考考生安全、快捷、准时抵达考场,从最初的出租车送考,到后来的企业用车、甚至是私家车送考、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几年来成功接送近5000名高考考生往返考场,为帮助考生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考试提供了有力服务,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目前,“爱心送考”公益活动已成功开办8年,而且一般都在高考前夕拉开活动帷幕,因此每年在同样的时期都能唤起公众对于这项慈善活动的关注,而这种由媒体培养起来的、持久而稳固的受众关注,正是牢固建立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性因素。

三、广播媒体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要不断推陈出新

社会公益活动要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六安人民广播电台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时,对于选择的项目加以创新,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让内容更加翔实。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省劳动模范评选表彰之际,六安市都会开展一些评选劳模、宣传劳模等系列活动,掀起“劳模光荣、劳模伟大”的学习热潮,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争当先进,为这个市的发展多做贡献。六安人民广播电台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其中组织劳模自驾游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局限于劳模,还有向劳模学习的普通群众,这样既可以强化名人效应,增强活动的号召力,又可以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参与到其中,贴近群众,增强活动的广泛性,让广大干群在游山玩水中受到教育。

四、广播媒体开展公益活动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以其传播速度迅速而独占一方优势。这突出表现在广播新闻传播上,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更具有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即时性”,即采编播同步,是典型的现在进行时。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或对重大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时,现场记者或主持人只需一部手机或话筒就可同步将信息及时传播出去。2008年5月12号,汶川地震发生后,六安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广播自身优势,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举办了一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爱在天地间”广播电视大型赈灾活动,副市长亲自出席活动并带头向灾区捐款,短短4个小时的现场直播,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共鸣,他们纷纷到广电中心捐款、献血,其中来自梅山的残疾小伙子步行几十公里,赶到现场,将仅有的500元捐助灾区,全国先进工作者周世友带头捐款8000元,并怀抱捐款箱街头募捐,六安一监狱10名服刑人员在听到广播后自发献血等等事迹,在现场掀起了阵阵,谱写了一曲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篇章。同时,在节目中,我台记者还通过手机将抗震救灾第一线最新的灾情、民情及政府的各项抗震措施和安排以最快的速度发回,让群众通过收音机就了解了现场灾情及相关情况,发挥了广播的巨大作用。据统计,仅当天上午献血的市民就多达300多人,募集单位和个人捐款30多万元。六安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广播“即时性”的优势,在“快”字上做文章,始终坚持向听众提供最新资讯,满足了听众求新求快的心理需求,在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在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五、广播媒体开展杜会公益活动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其他部门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

一方面,广播媒体可以与相应的社会行政部门携手合作,开展各种公关宣传,既尽了社会责任又融恰了与合作单位的关系,提高了媒体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六安人民广播电台每年举办的服务“三农”大型公益活动,主办者有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等上十个党政主要部门,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公安、司法、文化、卫生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这些部门的参与不仅能提高活动的档次,更能真正为农民办实事,提高了公益活动的实效。

另一方面,广播媒体可以和电视、网络或是报社联合起来举办公益活动,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各自的经验,利用其他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地对这项活动进行立体的宣传。仅以2009年10月18日,“知民情、解民忧、促和谐”――《政风行风热线》大型户外直播走进霍邱活动与新闻网合作为例,利用互联网,让所有关注民生工程的热心的网友可以快速、直接的参与到活动中,只需在网上提交自己需要咨询的问题,即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部门的答复。在90分钟的直播活动中,共接到热线电话和网民提问120个,场内、网上参与市民达近万人。广泛宣传了实施民生工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广播媒体在这一实例中充分体现出,借力其他媒体共同宣传,可以使媒体举办的公益活动吸引更为广泛的关注,形成更加强势的宣传效果,并且使活动的参与方式更为多样。

六、广播媒体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要走市场操作之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公益事业,从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它与媒体举办公益活动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由媒体发起并提供活动的宣传平台,由企业以赞助等方式参与,有利于共同将公益活动的影响力扩大。

由六安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劳模自驾游”大型公益活动在每一年都积极尝试与著名企业联手,共同开展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与他们的消费者拉近了距离,与传统的广告相比,这种合作方式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对企业品牌的认同感,而六安人民广播电台将企业提供的各种方式的赞助,用于加大力度推广该项公益活动,将爱心开展得更为有声有色。■

第6篇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发挥整体实力,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特色与活动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科学文化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通常,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严格审核活动内容,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

    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具有一定专业性,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二)高校公益社团的运行要坚持长期化由于个别不规范的公益社团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活动,让收益人对大学生产生浮夸虚荣的不良印象,若活动质量存在折扣,特别是形式化问题严重,更会给公益领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正规的公益社团也面临着社团成员每学年更新换代的问题,致使一些公益项目因接替成员的取向和参与程度等原因而中断。优秀的公益社团对成员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能够持续关注所在公益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三)高校公益社团应积极建立稳定的宣传渠道通过网络、电视、现场展示等途径,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传递社团活动留给社会公众的公益精神,同时也可树立社团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宣传不适当,好事也有可能变坏事。坦然付出,坦然接受,没有施舍与居高临下,也没有受宠若惊或低人一等,这样的公益文化才是培育公益精神的健康土壤。此外,省、市相关单位在给社团评价的时候,不能因为影响力就认可为优秀社团,而要把社团的扎实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作为考量的重要因素,避免挫伤公益社团的积极性,使其走向不做事或少做事、虚假宣传的歧路。

第7篇

摘要:随着企业捐助活动的日益增加,公益营销逐渐受到强烈关注。本文探讨了目前我国企业在公益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选择,为企业实施公益营销提供参考,使企业在参与公益活动时,达到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公益营销;策略选择

绪言

公益营销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使企业通过公益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其中尽显企业对社会进步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关心,从而在这一活动产生公益效益的同时,使得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在进行购买行为时优先选择该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简言之,公益营销既能体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可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我国企业已越来越多的开展公益活动,但是公益营销做得并不是很好。

一、企业公益营销存在的问题

国内企业在开展公益活动时,一般只考虑到应怎样尽到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并没有将公益活动和企业效益的增加结合起来,最终只能沦为“出力不讨好”“损己利人”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公益营销的意识。

中国的传统观念使人们认识到做好事应该不留名,这就束缚了企业的公益营销意识,造成目前我国企业公益营销发展的滞后,使得国内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这一状况不对等。正是由于这一意识的缺乏,导致企业不能很好的把握公益活动中开展公益营销的良好时机。从而使得企业介入公益营销活动的程度较低,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很多企业家在参与公益活动时,大多只考虑如何使企业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没有想到怎样使这一活动达到双赢的效果。

2.缺乏战略性公益行为。

要想在公益活动中获得双赢的效果,就应把参与公益活动作为一项事业来做,这样就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需要持之以恒。而我国企业在参与公益活动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多是出现需要捐赠的热点事件时,如地震、希望工程等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加入到慈善公益的活动中来,并没有一个长期的战略实施。与中国企业的随机性捐赠行为相比,外资企业的捐赠,就具有很大的计划性,LG电子、可口可乐、思科等都对中国教育有长期投资。这样就形成了,在我国公益营销一直都是跨国企业在唱主角的现象。对此,有人认为是由于国内企业实力较拆,也有人认为是国内企业的意识觉悟不高。但是,在最近几次的热点事件中,国内很多企业积极出钱出力,制造了很大的社会福利,可歌可泣,但这种暂时性的公益行为并没有造成双赢的结果。

3.缺乏娴熟的公益营销运用。

公益营销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常被一些跨国公司运用,而我国的企业由于缺乏公关思维,在这方面一直止步不前。从营销的角度看,我国企业在搞公益赞助时,往往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要么策略不当,无法达到双赢结果,最后只当无名英雄。

二、我国企业公益营销的对策

鉴于我国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时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策略可供选择:

1.博得消费者的信任。

公益营销的对象是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也是公益营销的最终目标。消费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购买同一品牌商品,是因为品牌信任度的存在。品牌信任度是一个品牌的核心能力,拥有了品牌信任度,就表明企业在营销时就可以降低成本,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顾客,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等等。拥有了品牌信任度,也就拥有了大批的粉丝顾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销售商品其实就是在销售信任。因此公益营销的核心就是信任营销,公益营销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纽带。

2.使公益营销战略化。

企业在选择公益营销的时候,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该活动可以即时的为企业扩大销售,增加利润,而应把目光放远,将公益营销加入到企业战略中去。这会为应得足够的发展空间。通过公益活动,可以向消费者暗示:我们的企业不是冷酷无情的,贪得无厌的、唯利是图的赚钱机器,而是充满同情心和爱心,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慈善者。

3.公益活动要及时。

当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出现时,正是媒体大众对事件高度关注的时候,这时如果企业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主动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肯定会获得比付出的更多的关注度。公益营销同市场营销一样,投入的成本并不一定要高,但是你要能抓住合适的机会,能够做到“雪中送炭”,能够提供“及时雨”。例如,非典时期,蒙牛增加了公益广告的力度,提醒大众注意健康意识,并率先向国家卫生部捐款100万元,成为中国首家捐款抗击“非典”的企业。2003年,蒙牛搭乘“神五”一起腾飞,2004年,蒙牛为奥运健儿“加奶”等,在赈灾捐款中也是踊跃向前、极力参与其中,受到了媒体和广大公众的特别关注。

4.公益营销要有针对性。

每个企业都应有自己的品牌核心项目,并且要使这一项目与企业的营销战略保持一致。善于搞公益营销的企业往往在选择其要参与的公益项目时,会非常的谨小慎微,其选择的项目都是能够有利于自身营销目标实现的公益活动。因为他们明白不管企业的能力多强,都不会有一家企业能够仅用自身的资源就可以承担起多方面的公益事业,而绝大多数的公益事业是针对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客户、员工、社区和供应商,以有意义的方式来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公益活动的受众应与企业的消费者群体有相关性。

三、结语

关于公益营销的研究对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公益营销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积极投入进去的一项战略事业,它不仅是企业对社会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获得自身盈利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公益营销活动,就能为带来企业和社会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沧浪. 蒙牛公益营销传播的共赢之道[J]. 广告主,2008,(7).

[2]顾惠忠. 公益营销[J]. 企业研究,2007,(1).

[3]王粤, 黄浩明. 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M]. 北京: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公益社团 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01-03

20世纪80年代至今各国政府普遍开展了以理性界定政府职能和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让政府由管制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变,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把更多市民社会领域交还给公民管理,实现政府与国民、国家与社会形成一种合作共事的协同治理关系,共同来承担对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责任,而非政府组织(NGO)作为继政府和私营部门之后的“第三部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高等院校大学生公益社团作为非政府组织(NGO)的新生力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公共产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性质及特征

高等院校大学生公益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共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以开展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为目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如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爱心服务社等。由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概念出发,公益性学生社团指的是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作为组织目标的学生社团。基本上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性质存在广泛共识,一致认为他们通过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法律咨询、爱心救助、留守儿童教育、普法宣传、环境保护、消费维权、交通安全等为社会提供了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显然,这些新兴的高校公益社团已经不同于校园中的传统社团,不仅为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社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内,而是更多的指向社会领域。大学生公益社团通过与社会各种组织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第二,社团活动内容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大学生公益社团以服务社会,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始终把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不懈努力。第三,社团成员具有强烈的志愿精神。大学生公益社团成员敢于吃苦,无私奉献,志愿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不求回报,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志愿服务精神。近年来,大学生公益社团凭借其优异品质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增进社会福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 大学生公益社团参与社会管理的SWOT分析

3·15春风社是由宿迁学院经贸系与宿迁市工商局联合创办的消费维权组织,其成员主要是由拥有消费维权共同兴趣、爱好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具有自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特征。3·15春风社在市工商局的精心指导下,以传播科学消费知识、倡导理性消费理念为宗旨,帮助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消费者正确选择商品和服务,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安全、健康消费,改善社会消费环境,提振公众消费信心,努力推动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1.大学生公益社团的优势与不足

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大学生公益社团因其参加主体是在校大学生而具有相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相信科学、相信真理的精神。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3·15春风社成员不仅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帮助群众识别造假现象,避免以假乱真给群众带来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消费理念传播到群众的思想意识中,纠正了群众的错误观念,为全社会创造了破除迷信的良好氛围,如向群众纠正绿豆治百病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消除群众抢购绿豆的现象。

第二,积极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大学生具有亲和力,对待群众就像亲人一样平易近人,能够做到主动贴心服务。同时在宣传政府政策上,由于不像政府工作人员那样穿戴严谨的工作装,群众不会与他们有传统观念上的距离感,更易于被接受。其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无论在社会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的确定上,还是在公益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的选择上,他们都能做到别具匠心,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取得公益活动的良好效果。再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志愿者精神。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朝气蓬勃,不惜抛洒汗水,不怕吃苦劳累,不图物质回报,无私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满腔热情地参加社会公益事业。

第三,高效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了促进高校公益社团的健康发展,创造公益社团发展的优良环境,必须实现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创新管理,才能确保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可持续发展。3·15春风社虽然是学校众多社团组织的一员,不同的是该社团挂靠在学生会社会实践部下具体管理,由高年级学生会主席和社会实践部部长、副部长分别担任3·15春风社的社长、副社长。他们都经历过大一、大二的长期实践锻炼,具有良好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能力,从而保证了3·15春风社具有高效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组织的核心能力之一,特别是对于具有扁平化、松散型特征的社团组织来说,团队成员的合作是社团组织成功发展的保证。大学生公益社团成员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合在一起,更可贵的是都拥有一颗为群众提供帮助的心,把社团成员凝聚成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团队,从而促进了各项公益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尽管大学生群体参与公益活动有诸多优势,但任何社会管理主体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即使政府机构也不是万能的,大学生公益社团也不例外。大学生公益社团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的不足体现在:大学生公益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许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在校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所需知识间有一定差距,不能灵活做到学以致用,为公众提供专业性指导;没有行政权力执行权,对于社会不良现象或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不能采取强有力的制止措施……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公益社团优势的发挥,易造成大学生开展的公益活动流于形式,极大挫伤了大学生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公益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大学生公益社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帮助,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才能弥补自身的缺陷,努力使自身达到最优化状态。可供大学生公益社团选择的社会合作资源有很多,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公司企业、新闻媒体、个体经营者等,本文以3·15春风社为例,重点关注了政府机构在大学生公益社团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所得结论也可为大学生公益社团与其他组织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从社会功能结构看,政社分开也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非政府组织来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才能进一步发展,人类政治文明才能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公益社团作为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社会政治发展环境。对于我国大学生公益社团而言,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过程中职能范围缩小,机构人员精简,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去协助政府共同为公众服务。同时政府推行民主行政,旨在让公众或公众代表实现自我管理,也特别鼓励大学生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直接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公民。此外,大学生公益社团与政府合作,也可以获得政府职能专业化指导,为公众提供所需的恰当服务,弥补自身理论学习与实践需要的差距,保证自身正确的发展方向。

尽管大学生公益社团有较为宽松有利的社会发展环境,但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挑战,如因为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体制转变影响,大学生不再是天子骄子,社会形成了大学生无用的偏见,对于提供服务的大学生报以轻视冷漠的态度;社会组织认为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担心大学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也不愿让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动机也容易被公众质疑或误解为个别利益集团谋利。

大学生公益社团SWOT分析表

内部环境 优势:科学文化素养,主观能动性,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劣势: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社会实践能力差,理论与实践差距,没有强制性权力。

外部环境 机遇:宽松的政治环境,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推行民主行政,政府机构人员精简,政府职能范围缩小。 挑战:社会偏见与轻视,学生安全顾虑大,公众质疑公益动机。

三 大学生公益社团参与社会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不仅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了良好平台,能够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践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而且有助于实现我国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过程民主化、方法科学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新时期公民自治精神,在我国即“主人翁精神”,为我国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社会应当鼓励大学生公益社团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公益社团的优势,加强政府机构的引导,健全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管理体系,促进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

1.注重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内涵建设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思想理论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和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大学生开展的公益活动只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首先,大学生公益社团应始终秉承公益理念。参加社团不是为了荣誉和物质奖励,不是为了宣传自身、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是要戒除功利主义倾向,脚踏实地,真正向社会公众付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其次,大学生公益社团应树立服务意识。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就应当不怕苦、不怕累,不因生活住宿条件差而厌恶,不因群众冷漠不理解而灰心,始终坚持热情微笑服务。再次,大学生公益社团应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群体是即将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心系群众、心系社会、心系祖国,把个人发展与祖国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