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09:42: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学前教育;艺术能力;重要性;培养方法
学前教育对少年儿童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受学前教育,使得幼儿园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的职能更加的多样化。如果幼儿教师注重在学前阶段对少年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那么,将对少年儿童日后的艺术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开展之前,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在家教育孩子,而不是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进行基础教育。在这种情形下,大部分少年儿童的基本认知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养成的习惯也与父母有关,因此,得到的艺术修养也与父母大体相似。而在今天,大部分父母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幼儿教师成了与孩子接触时间较多的个体,孩子的日常习惯和思维习惯大多受老师教育的影响,幼儿教师也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要给少年儿童以人生的启迪,为少年儿童展开美好的社会生活画卷,使少年儿童在健康、快乐、勇敢、智慧的起点出发。在日常的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仅是少年儿童的陪伴者、守护者,更是少年儿童的引导者。所以,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由于幼儿时期是少年儿童大脑发展时期,所以,教师的传授更对孩子的思维素养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对幼儿教师的重要性
1.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幼儿教师自身修养的完善
艺术修养对一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2005年,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由此可见,文化艺术修养在我们人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除了细心、热爱孩子以外,还要注重自身素养的形成,其中就包括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将艺术修养转变为个人的气质和教学风格,才能更好地影响少年儿童的艺术生活。
2.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大部分的工作内容是与孩子为伴,通过与他们的游戏、教学等互动,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加他们的日常知识。幼儿教师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经常会与孩子一起画画、唱歌、跳舞,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带领孩子们进行游戏和生活,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
在现在的学前教育中,少年儿童接触最多的当属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促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就要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孩子们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积极生活。
三、教师培养少年儿童的艺术能力的策略
1.从自身出发,培养教师的个人艺术热情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作为引导少年儿童艺术兴趣的幼儿教师,必须从内心深处热爱艺术,将艺术视为终生爱好,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订阅相关的艺术杂志、报纸,随时关注艺术动态(定期观看歌剧、美术展、艺术报告等),并养成定期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热情地传递艺术方面的理念,带着感情地去欣赏艺术作品,这样才能发现艺术的美和学习通往艺术的技巧,才能给少年儿童带来潜移默化地引导。
2.寓教于乐,增强学生艺术体验
孩子的心是天真的、需要引导的,要想使少年儿童真正愿意去接近艺术、感受艺术,就需要用真实的体验激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渴望,这样才能带动孩子以自己的心去感受艺术之美,对艺术产生求知欲和渴求欲,想要主动地走入艺术的殿堂。当少年儿童本身产生了兴趣和热情,幼儿教师只要多加引导,增加技巧方面的问题,就可以正确指引少年儿童的艺术方向了。教师要增加少年儿童学生对于艺术生活的体验。比如,经常组织小朋友去看电影,组织小朋友进行唱歌跳舞活动,鼓励小朋友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文艺演出,帮助小朋友编排节目以发掘小朋友的艺术潜质。通过多彩的活动和教师的传授,相信每位少年儿童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能力,发掘自身的艺术潜能。
3.以幼儿的需求为引导,增加贴近幼儿需求的艺术内容体验
作为幼儿教师,要关注少年儿童的需求,从幼儿的角度发现艺术之美。如,小朋友喜欢动画片,就应该多了解这方面的音乐及动物形象,方便在教学中使用,以对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进行引导。在讲解艺术技巧的时候,也可以将小朋友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世界中学习艺术、感悟艺术。在兴趣的引领下,少年儿童会更加快乐地投入幼儿园的音乐、绘画课程中,便于对少年儿童的艺术积极性进行引导,丰富少年儿童的艺术生活,使少年儿童将艺术带入日常生活,进一步增强少年儿童对艺术的直观体验。
综上所述,艺术能力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能让少年儿童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艺术能力,这就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努力,以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和艺术能力培养为统一的目标,积极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和谐融洽的艺术氛围,让孩子们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丁玲.浅谈美术教育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教育. 时代教育,2011(2).
[2]李凤霞.幼儿绘画艺术教育引领策略.吉林教育,2010(10).
[3]汪艳秋,高庆春.浅谈学前教育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大舞台,2010(10).
[4]宋一.幼儿的心理特点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10(Z1):106-107.
论文摘要:学校艺术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儿童艺术“自由率真”的内涵。通过“文化情境”这个特定艺术教育时空的创设和涵养,以价值弘扬作为儿童人格完善的基础。以诗意追求作为人格完善的彰显,以生态作用作为人格完善的关键,全力塑造儿童的艺术人格,才能使儿童的精神生命得以健康成长。
儿童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儿童的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关注,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关注儿童精神成长作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策略。
一、“自由率真”:艺术教育生命的内涵
儿童有着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观.有着自己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智慧观。有着自己贯穿游戏形式、充满梦想色彩的艺术价值观儿童以一颗纯真的童心.以一种开放、通融的视野.去真实发现世界和真实表现世界。在发现和表现世界的过程中.儿童自由地建构着精神世界。观照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历史,不难发现,“自由率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内涵。
深刻理解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内涵.对于改革传统艺术教育观念,推进新一轮艺术课程改革具有先导作用。唯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从观念上真正
理解儿童:也只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护导“自由率真”的精神生命.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心灵自由与艺术自由的关系心灵自由是儿童的“本我”,艺术自由是儿童的“超我”。唯有心灵自由.儿童的艺术创作才会真正表现“自我”:也唯有创设艺术教育的宽松环境.不受成人先见的束缚.儿童的心灵才会得到更好的舒展。心灵自由是基础.艺术自由是发展,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儿童的艺术教育才真正具有活力。
二是个性率真与艺术稚趣的关系儿童只有让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儿童的艺术稚趣才会天然地流露出来。因此,个性率真是形成清新、自然、淳朴的儿童“艺术魂”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全力保护好儿童的艺术稚趣.不要为了所谓“艺术价值”.以成人的高见任意拔高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境界这样做会导致个性率真异化为“成人式的虚伪和矫情”。
二、“文化情境”:艺术教育生命的时空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艺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艺术课程价值的“文化功能”、课程目标分目标“艺术与文化”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艺术与文化的密切关联性。基于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挖掘艺术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师生“经验共享、视界融合、灵魂感知”的过程中。凸显文化的精神价值儿童以凸显的文化精神价值作引导.去自主地建构儿童文化价值观,同时其艺术潜能得以开发.精神生命得以不断涵养和生长。
艺术抽空了文化.艺术就缺失灵魂:文化无艺术的拓展.文化就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与艺术血脉相通.因此艺术教育应努力创设多姿多采的文化情境.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艺术哲学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种“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就是一种“文化情境”.艺术的文化情境就是一种“文化内涵”时空的意境再现。从文化情境的主体层次来看,有化情境、儿童文化情境。从文化情境创设的方式来看.有现实文化情境.包括课堂文化情境、生活文化情境、作品文化情境;有虚拟文化情境.包括基于历史的文化情境历史在儿童视野中是一种虚拟的状态)、基于“网络”的文化情境。
学校艺术教育应多层次、多途径刨设能发挥良好功能的文化情境。儿童的艺术潜质不断地受到文化情境的浸染。儿童文化的底蕴就会不断的加宽、加厚。具有文化情境的艺术教育.就会引领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向艺术“文化化”和文化“艺术化”的整合、兼容的发展格局。文化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涵育普遍人性。普遍人性是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准。文化情境涵养普遍人性.艺术教育才真正具备审美功能,缺失普遍人性的文化情境.艺术教育就会走上纯技巧性的“刚性操作”。(2)涵养人文精神。通过增加文化情境的文化含量,儿童在艺术历史、文化意蕴中感受、体验艺术的愉悦,精神得以振奋、塑造和陶冶。(3)涵盖教育价值。文化情境要具备教育情境意义的相关性.文化情境才真正具有教育价值无教育价值的文化情境只是艺术教育的形式化点缀文化情境的教育价值以交互价值为基础,以共享价值为拓展.以智慧价值为提升,以精神价值为终极。无交互价值的文化情境.难以产生资源共享的空间;无博大的艺术时空,艺术智慧的产生就会走向狭隘化.干瘪的智慧又何谈精神的追求?
三、“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生命的意蕴
人格是儿童情感独立、自由的世界.是指儿童性格、气质、价值观、尊严.品性、情趣等特征的总和,也是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和沉积儿童人格教育逐步使儿童心理素质得到综合优化完善的人格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注重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应该是当今基础教育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最高追求是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理应担当起“人格塑造”的重任。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化、净化、升华的作用。“美的教育旨在培养美的人格。美的人格是自由人格的表征.它要表现的是对人性异化的一种否定.对人的自由人格的一种肯定”基于“美的人格”的认识.儿童艺术人格培养应正确处理以下关系:(1)“文化人格”与“实践人格”。儿童在具有人文底蕴的教育情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人格,有着健康的文化人格的儿童,在艺术实践中,通过感染、熏陶、共鸣、体验等感性经验生成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人格文化人格是实践人格塑造的基础.实践人格走向完善.又会促进文化人格的健康发展。(2)“原生人格”与“审美人格”。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原生人格.是儿童艺术人格中的一种自然状态.是由儿童纯真自然天性中体现出的人格表征,它无须成人的加工塑造。审美人格是儿童在艺术经验的转化中.通过审美价值的引导而发展起来的人格特质。只有尊重原生人格.审美人格才不会扭曲.审美人格的“基座”才会更加厚实。而审美人格又是原生人格的升华和超越。(3)“本我人格”与“资源人格”。本我人格是儿童自我建构的人格.充满个性化色彩。资源人格是一种外化的人格因素。资源人格的内涵包括:教师人格、课程人格、环境人格。教师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关键.课程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基点.环境人格是资源人格的保障。儿童艺术的本我人格丰满和充实.需在焕发人性的资源人格中得到陶冶本我人格的精神空间不断装饰和美化.有助于资源人格的自省和优化。
1.价值弘扬:人格完善的基础
价值具有指向性什么样的价值导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工具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职业化”和“功利化”:人文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人性化”和“审美化”正确选择艺术教育的价值观.有助于艺术教育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只有艺术价值的正确定位.人格完善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艺术价值包括以下层面的内容:(1)理念价值。唤起做人的尊严,主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发展。(2)课程价值。《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价值包括:创造美和鉴赏美的价值、情感价值、智能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3)方法价值。包括课程实施、教师感化、环境影响等方面体现的价值。理念价值指向课程价值,课程价值依循方法价值合规律、合目的的开发,才能实施课程价值的全面和全程应用。
深刻理解艺术价值的内涵.会给我们在“艺术价值选择”中提供一种理性指导:(1)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独特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主体价值。(2)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形象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审美价值。(3)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体验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价值。(4)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发展价值。
2.诗意追求:人格完善的彰显
日常生活具有诗意.是哲学家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从这一点说,艺术的本身就应该充满诗意:儿童艺术的诗意就是一种情感自由的释放.是儿童艺术世界中个性无拘无束的张扬.是一种艺术精神的真实建构。儿童人格只有在这种诗意的艺术熏陶中.生命才会生动而鲜活。儿童人格生命只有具备这种诗意的艺术气质.人格才会逐步走向优雅和高尚。诗意的艺术教育应该是:(1)教师人格的高雅与课堂教学的高品位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2)JL童艺术视野自然展示与儿童艺术体验真实把握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3)教师教学创造性充分发挥与儿童潜能开发性全面展开高度融合的教学情境。
3.生态作用:人格完善的关键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性等方面协调发展具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1.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概念及关联
1.1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1.2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艺术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切通过教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学校中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教育。
1.3 儿童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有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外,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情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这说明音乐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美育教育即是审美教育,美育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人们作为整体进行全身心塑造的途径。美育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及人才质量极为重要。认为“没有审美活动的发展,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不可能”。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尽管我们学校教育中的所有过程都和美育有关,但只有在艺术教育中,审美因索才能最鲜明、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出来,其中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儿童的音乐教育其重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爱好,养成文明的欣赏习惯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成有修养,有道德,有欣赏品位的听众。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儿童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
2.儿童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1 儿童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概念化的过程。布鲁纳曾经把儿童从环境中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描述为三种:一是通过活动和操作;二是通过组织感觉(听觉、动觉和视觉)和想象;三是通过词和符号。而音乐活动正能够为儿童提供使用这三种认知方式的机会。
2.1.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音乐认识活动也必须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因此,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听觉的发展先于视觉,学前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对音乐最初的感知体验,不同音乐中的不同音色、织体、节奏、风格会刺激他们的音乐听觉和动觉,为他们日后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兴趣的培养建立基础。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听觉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听觉感知、听觉辨别、听觉注意力,更表现在听觉记忆能力方面。音乐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音乐形象、深化音乐表达内容的,因此,任何音乐的表演、欣赏或创作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对音乐表象的记忆、再认和再现。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之所以能在双耳失灵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正式因为在他头脑中储存这大量的听觉表象。这些听觉表象为音乐家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在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2.1.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能发展儿童的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想象是由表象深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它与感知、记忆表象、思维等认识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心理过程。正如音乐活动离不开记忆表象一样,音乐活动也往往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它是儿童沉浸于音乐活动之中并获得快乐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儿童在欣赏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音乐作品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充分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共鸣。
音乐教育还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中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及凭借内容的不同把思维概括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三种形式,而音乐教育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联系。首先,直觉行动思维与儿童的实际动作是直接联系的,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歌唱或做身体动作的过程中是边动作边思考,直至完全学会的。儿童还能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起初步的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如分辨音乐的风格、性质,知道这首歌曲或乐曲是活泼的还是宁静的,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能对不同风格、体裁和情绪性质的乐曲作比较,进行分类,初步建立起音乐与音乐之间关系的体验等等。这些形象思维所包含的判断、分类、概括、推理等一般认识活动的能力,都能在音乐教育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2.2.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情况发展。
音乐是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来表现人类最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言,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因此,通过音乐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就成为音乐本身应有的题中之义。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他人的感情沟通。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教育活动,都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和激发起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
2.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意志发展。
意志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激发、维持、抑制等调节的一种心理过程。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歌唱还是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正如铃木镇一创建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坚持不懈的大量练习一样,其看重的教育价值不在技能的习得和娴熟,而在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2.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所谓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音乐作为一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其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能让他们直接体验到快乐,从而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儿童在教师提供和创设的自由、宽松、信息量大且充满创造氛围的环境中,其参与活动的态度主动而积极,兴趣也由直接向材料本身的短暂兴趣而逐渐发展演变为稳定和持久的兴趣。在这类学习活动中,儿童不仅获得了认知、情感和音乐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享受并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同时更促发了儿童对人和事务的积极态度的初步形成,而这种积极态度、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及自信心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发展成为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基础。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等。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正需要儿童能有意识的认识到自己的活动状况,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区别,会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特别是他们参与集体的音乐活动,他们会逐渐产生日益明显的探索行为、相互比较的倾向,迅速发展其自尊心。
2.2.4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音乐不仅能给儿童提供美感和创造性发展的机会,而且也能提供儿童发展社会性的机会。儿童的音乐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关系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通过集体形式的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集体舞等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儿童不仅能够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演唱、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歌曲和音乐,而且更能够体验到集体协作的快乐,逐渐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和欣赏他人。
3.儿童音乐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
3.1 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氛围之中,同时也要为儿童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老师可以让儿童表演音乐,即让儿童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而且要做与别人不同的动作。例如:在欣赏《两只老虎》时,让儿童扮演老虎,边听音乐边做游戏,加深了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组织儿童参加社区、村社的音乐或者其它艺术活动,组织学龄儿童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同时也带动整个学校的艺术热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但提高了儿童的鉴赏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等。
3.2 构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音乐教育就是重视艺术教育,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要有好的音乐氛围,更要有好的艺术气氛。家庭环境对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因学习困难被认为是“”,由于学校不肯接受他,小爱因斯坦只好待在家里。爱因斯坦的母亲每天总要花上几个小时弹钢琴,时间久了爱因斯坦也喜欢上了弹钢琴。在妈妈的教育下,小爱因斯坦很轻松地学会了弹钢琴,并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把艺术熏陶教育放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的音乐教育环境与成年人的音乐教育环境不同,教育方式也不一样,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传播优秀的音乐文化,家庭的环境、校园的环境,人文艺术的氛围,对儿童就产生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根据儿童的年龄段播放相关的音乐教育乐曲,这种春风化雨的过程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实现了无声与有声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3.3 建设合理的儿童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应当根据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计划和儿童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此扭转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改变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提高音乐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当前,很多中小学严重缺乏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教育师资,很多音乐教师都是语文、数学等知识学科的教师兼任,因此,缺乏把握音乐教育特点的能力,使通过加强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3.4 充分挖掘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是丰富儿童音乐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公共艺术设施和演出团体却一般利用率不高,这种资源的浪费是十分可惜的.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各地多种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设施也相继建成.这些都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要使公共文化艺术设施更好地发挥其音乐教育功能,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与上述文化艺术部门的合作,主动把它们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能更适合于学校音乐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3] 文.《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博物馆;艺术资源;儿童;艺术教育
法国卢浮宫馆长H.路瓦莱特(H.Valorette)认为:“今天的博物馆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待’。今天,博物馆应该在城市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公民责任感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味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当然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不仅将这些钥匙传递给它的同道,而且还要传递给所有其他的人。”这段话,已经将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作了全面阐释。博物馆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平台,不仅成为了每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志,也向更加广泛的文化空间不断传递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与文化发展的脉动。
一、新时期我国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我国不过有百年的历史。但是它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记录和传承了最先进的文化与智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其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最初的以“收藏”、“保护”、“档案管理”,到现在的服务社会,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变革意识和责任感的增强,再到重视“人”在博物馆价值核心中的主导定位,是一个由重视物质到转向注重精神意识层面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发展,就格外凸现出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各个国家每个历史时期,都将其列为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我国最早建立博物馆,强调其教育功能,也是非常重视的。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1912年-1949年我国的博物馆层隶属于教育部门,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见,博物馆这个特殊的文化载体,本身就具备潜在的教育基础和资源。
二、当今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家在探索艺术与人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其他学科进行了迁延,主要向社会学、人类学、哲学领域产生互动。这一互动的重要动机,就是关注了对儿童的艺术智慧。由此引发了艺术学的转向。人们带着对教育世界中的精神生活的创新理解,展开了对儿童艺术教育的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作为人文素养的一种,多数国家把艺术学科视为核心学科。艺术教育的地位逐渐提升,走入到学校课程的核心,从而发挥其对学科的整合作用。而就儿童艺术教育本身来说,目前,全球都开始认为一种借助自然生态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以保持生命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要实现这种生态式的理念,让艺术教育为儿童插上成长的翅膀。
三、畅想博物馆艺术资源参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
1.博物馆艺术资源为什么适用于儿童艺术教育。对这个问题的阐述,笔者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特点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首先,博物馆艺术资源丰富、开放的特点,为儿童艺术教育提供良好教学生态。博物馆作为保存历史的文化机构,具有帮助观众感知人类总体思维的综合性价值。博物馆为人类提供了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的系统的知识资源。其中艺术领域资源,应该说是厚重的一笔财富。在当今这样强调人文素养、追求终身学习理念的时代,从小养成定期去博物馆参观,才能真正获得在博物馆中获取更多艺术文化资源的能力。但是,在我国,这部分资源对于儿童艺术教育产生的作用却极其渺小。其次,博物馆的人文素养培育的社会责任,使他能够承担艺术教育的重任。博物馆本身的教育功能,有许多学者已经对此作了准确的描述。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艺术教育的国家之一,为了给国家各个层面的学生提供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各类艺术博物馆为此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从行业规定、博物馆教育设计以及博物馆强大的艺术教育志愿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艺术教育支持。在英国、日本、美国,还有专门的机构,为幼儿园儿童设计博物馆课程,为国民素养的提升,从小就极其重视博物馆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灿烂而又自成体系的国家,这种艺术资源应该作为培养儿童艺术素养最好的温床。最后,博物馆艺术资源的开发,是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转型,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途径。人们之所以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正是因为艺术教育在儿童人文素养积累过程中的重要性。博物馆的核心价值由其社会职能决定,因此,作为一个博物馆正处于蓬勃多元的转型发展时期的国家,博物馆承担提升国民人文素养的这一任务责无旁贷。而参与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够为博物馆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与空间,从而获得儿童艺术教育与博物馆的双赢发展。2.博物馆艺术资源参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特点。(1)课程资源的生态: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但是不是人人在这个精神家园中自我治疗和愉悦。对艺术的认知、体验和创造,是一种高级人文素质,这一文化素质的培养渗透,必须从小开始。这个自我习得过程,就是接受艺术教育。尤其是儿童时期,过于技能化的艺术教育,不仅抹杀了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同时在艺术教育中限制了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但是博物馆的艺术资源,本身就裹孕厚重的文化、历史等综合的文化智慧要素。因此,基于博物馆艺术资源的艺术教育,一定是能够放大其艺术资源本身背后生态系统的艺术教育。从而使儿童艺术教育,获得一个良好的生态语境。(2)教育方式的多元:博物馆的展馆设计,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所以,博物馆的环境和博物馆艺术资源,为多种教育方式、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作为儿童艺术教育,这里为孩子提供的不仅是多种的教育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对艺术经典的体验,在艺术中自我认知的过程,是其他任何教育环境无所替代的。博物馆课程资源,为孩子的学习方式同时提供了多元的同道和起点。(3)学习过程的愉悦:儿童艺术教育,首先是儿童自我释放和愉悦。基于博物馆艺术资源参与的儿童艺术教育,是一种将艺术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充分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将艺术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形成生态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资源能够把艺术学习与产生艺术的大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使艺术学习变的自然、愉悦。
四、如何建构博物馆艺术资源参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
1.政府的合理引导与整体规划。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文化标志,政府应该有责任进行深入、系统的发展规划,以促进博物馆本身的良性发展。政府除了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还应在博物馆的多元扩展式发展上,给予相应的扶持。2.博物馆自身教育部门的完善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博物馆艺术资源要参与到儿童艺术教育中。不是单纯的提供博物馆场所、提供讲解等就可以实现的。作为一个教育系统的有效补充,应该在这个平台上,完善职能部门,去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比对我国目前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功能拓展,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博物馆艺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包括:专业的博物馆艺术资源研发机构和教育部门的建立、儿童艺术教师、儿童心理研究人员、艺术家的合作等等。博物馆、儿童、艺术、教育,就如同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的缩影,给人类提供的,不应是简单地享受、歇脚与慨叹。更多的,我们期待将来的博物馆艺术资源,真正能够让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成为认识自己的人。
作者:李瑾 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参考文献:
[1]单霁翔编.文化遗产.思行文丛[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幼儿;童话舞剧;幼儿教育;作用
在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童话舞剧的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童话舞剧是以童话故事为内容,用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的表演手段,来展现童话故事情节和内容的。因此,从幼儿童话舞剧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从舞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以童话为题材,结合舞蹈和音乐歌唱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童话故事的把握,经过一系列的艺术加工和组织,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舞蹈动作,直观形象而又生动活拨,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另一方面,童话故事充满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借助舞蹈表现的形式不仅能使幼儿获得舞蹈艺术活动本身的艺术情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效的促进幼儿艺术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育人作用。
为此,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充分发挥幼儿舞蹈剧教育活动的作用,探究激发幼儿运用童话舞蹈教学活动,让幼儿借助其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加强对舞蹈动作的训练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幼儿童话剧的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幼儿童话剧的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究其起着怎样的作用呢?笔者认为:
一、幼儿童话舞剧教学可以激发幼儿艺术幻想,进而在舞蹈动作中表达情感,提高幼儿的表现力
幼儿童话舞剧的教学,首先就赋予了丰富的幼儿童话故事。童话舞蹈剧有着丰富的艺术幻想,应该发挥童话舞剧特有的,富有贴近幼儿生活、充满童趣的舞蹈想象力和表现力,将幼儿的艺术幻想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舞蹈的形式经过教学实践将其进行艺术加工、组织、整理,与优美起伏的节奏和旋律一起构织成为舞蹈的内容。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自身对童话故事中的艺术幻想,用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和认识大胆的表现出来,让幼儿去充当童话故事中自己喜欢或者想扮演的角色,用心去感知美、体验美。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童话舞剧中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在模仿童话舞剧中角色的各种动作的基础上,借助夸张、拟人、幽默的艺术手法,培养幼儿的艺术模仿和创造的表现能力。以童话舞剧《小熊请客》为例,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将童话故事向幼儿进行展示,并布置好舞台的相关场景、道具和饰品,观看“狗、鸡、熊、猫、狐狸”等动物的生活中颇具典型的动作的录像,让幼儿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动作,播放歌曲《到小熊家里去》、《我才不管你》等,并请每一个孩子边唱边把自己想象成歌中角色进行表演,在教学实践的时候根据剧情,设计舞蹈动作,完成童话歌舞剧《小熊请客》的表演,显然,幼儿的艺术幻想得到了满足,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幼儿童话舞剧教学融入了幼儿心理特点和生活情趣,培养了幼儿人文主义审美情操
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童话本身就是幼儿的最爱,童话舞剧的教学,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生活情趣,培养了幼儿的人文主义审美情操。我们都知道,幼儿是人生的幼年阶段,天真活拨,知识不多,对生活的各类现象充满好奇感,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童话舞剧的教学必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而事实上呢,幼儿童话舞剧恰好将幼儿的个性和幼儿童话般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得完美无瑕。童话舞剧中的离奇而又充满想象的故事情节,将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结合起来,带着夸张而又幼稚的故事情节,成为幼儿舞蹈剧中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们抛开歌舞不说,单单是从童话故事本身来看,就蕴含着无穷的人文主义精神财富,这些深远的意味,显然不能靠简单的说教来实现,要想正儿八经地进行教育往往既费力又收效甚微,童话舞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不仅仅是幼儿年龄心理上的原因,更是因为缺乏自身的情感体验,而取得的人文主义审美情趣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要借助童话舞剧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幼儿,获得童话故事以外的精神认知和行为,在获取童话舞剧本身人文主义艺术审美情趣的同时,让幼儿童话舞剧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道德力量成为幼儿的潜意识和规则意识,让幼儿们终身受益。如我们可以根据《格林童话》中的《狼和七只小山羊》设计一场幼儿童话舞剧,将一只假冒羊妈妈的狼和七只小山羊的故事用歌舞演绎出来,将故事情节中符合幼儿天真幼稚的思维融入进去,力尽将幼儿的善恶观、生命观展现出来,通过舞蹈、音乐、语言等等将幼儿的的善良、美好的意愿充分的展现出来,无疑,是对幼儿人文主义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童话舞剧的教学启迪了幼儿的心灵,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将幼儿诚实、机智、勇敢和合作互助的精神等一系列的人文主义审美观展现在幼儿面前。
三、幼儿童话舞剧教学可以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情境,有效的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交往能力是促进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在幼儿时期,交往能力可塑性和重要性更大,对幼儿心理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处境,刚开始入园的幼儿对新的陌生环境往往产生一系列的抵触情绪:恐惧、不安、焦虑,有的幼儿还由此而表现出孤僻、胆小、不和群的性格特征。这个时候,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消除这种心理,而幼儿童话舞剧的教学就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了。在童话舞剧的实践活动中,幼儿很快就可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以尽情的听故事,唱歌,表演节目,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因此,幼儿童话舞剧的教学一方面将它的趣味性和活动性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和热爱,另一方面,通过童话舞剧表演过程扮演的不同角色,让幼儿尝试性的解决问题,体验不同童话作品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进而上升为幼儿智力、感情、社交交际和精神等的各方面素质,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通过幼儿童话舞剧的实践活动。可以引导教会幼儿学会交往的语言、在处理问题时的协商语言、抱歉语言。当然,幼儿在童话舞剧中还可以获得交往的态度、表情、动作,借此练习幼儿互相团结、谦让的技能;在表演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自己编导,自己排练,借此练习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自我分工的技能等。
综上所述,从幼儿教育的心理特征来看,幼儿处于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幼儿好动,好模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喜欢参加童话舞剧这类韵律感很强的舞蹈活动。但在长期的幼儿教育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幼儿虽然热衷于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和感官,却缺乏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对舞蹈艺术表现力不够,与之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困乏,甚至不适应团体活动,羞于交往。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童话舞剧的作用,精心编排,积极引导,更好的促进幼儿童话舞剧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学远.迈入人间――由经典童话剧看儿童成长历程[J].
声屏世界.1995年07期
[2]罗春蕙.对改制后幼儿师范舞蹈教育教学的思考[A].高等
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3]宋薇.大众舞蹈的教育价值及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年
【关键词】幼儿教育;艺术能力;培养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孩子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能力的有效平衡发展。幼儿艺术教育在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幼儿的身体健美发育以及幼儿的成长,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幼儿教育是以音乐、美术和文学为手段的教育。幼儿美术、音乐、歌舞、幼儿表演、幼儿文学、幼儿影视等等都是它涉及的领域。它既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的启蒙阶段。其目的是:德、智、体、美全面育人。
1音乐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快乐的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教育,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身体、情感、个性等全方位的发展。可通过各种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知识。例如:小鸡唱歌、造房子等,让5线谱等基本乐理知识逐渐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游戏中。幼儿在2岁半到4岁的时候,是音乐启蒙的最佳时间段。开展各种音乐游戏,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旋律。同时伴随音乐挥挥手、跺跺脚、自由节拍舞动等等,让他们感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灵活性。
2绘画提高孩子们的审美素质
最好的儿童画是发自儿童本心的绘画,是顺其自然、天机自发的画,是潇洒自由、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画。家长让儿童学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涂涂画画来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审美心理和开发潜在智力,具体包括发展儿童个人情趣爱好,促进儿童身心情感发展,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并开发智力潜能,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3-6岁的幼儿观察力迅速发展。幼儿美术教育要教会幼儿学会绘画,必先教育幼儿学会观察,即什么时候观察,到哪里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可以训练幼儿的观察技能。 幼儿美术教育是个细致活,不仅观察事物需要细心,而且画面构思、定位布局、加工润色都需要细心谨慎。可见,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品质。幼儿美术教育帮助幼儿学会观察事物,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会评价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结构、什么布局的物体最美观,欣赏优美的事物,并且学会表现美、创造美的技能技巧,比如构思、定位、绘图与涂色的技巧,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3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反对一切有针对性的舞蹈教育,幼儿舞蹈中不能过分要求舞蹈动作。儿童学习舞蹈时不必过于强调技巧,而应该让孩子边玩边跳,享受舞蹈艺术中的快乐即可。通过舞蹈艺术的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具有心灵美、体态美,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4注重孩子们的文学培养
论文摘要: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是要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综合发展。而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幼儿素质教育方面,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对幼儿身心发展和艺术情操的陶冶,有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用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并通过音乐和动作的结合,反映出人们的各种思想,体现了人类的审美艺术。当前,舞蹈艺术已经深入到各个学校中,尤其是在幼儿学校的教育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对此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幼儿舞蹈教育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舞蹈,是源自于劳动的一种艺术,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舞蹈的欣赏,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首先,世界各国都有着具有自己独特民族风格的舞蹈。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教师的讲解中,对我国古老的艺术进行学习和了解,掌握我国民间艺术的珍宝,能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其次,舞蹈艺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舞蹈是一种能够美化生活的运动,舞蹈者在优美的音乐下,翩翩起舞,不仅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能实现身心的全面律动。第三,学习舞蹈,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的,而舞蹈艺术,正是艺术对人的审美影响的主要手段。舞蹈能够给人美的享受,激励学生追求美的事物,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能够提升人的艺术修为,增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二、幼儿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幼儿时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在幼儿时期进行舞蹈教育,对于提高幼儿技能方面,以及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幼儿舞蹈不单单是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一个科目而已,还是组成幼儿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育是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着诸多的优势。
1.幼儿舞蹈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舞蹈有着与体育锻炼类似的功能,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舞蹈中,要涉及到压腿和踢腿运动,以及对肩膀、腰和手腕等多个部位的练习,这些练习对孩子的韧带和体能发展,都与体育训练有着同样的作用。舞蹈的动作也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却把这些在生活中简单的行为,进行了美化。在舞蹈中,要充分调动起每个关节和部位的运动,来表现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而动作的协调性能够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柔韧性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从而使得儿童拥有一个优美的形体,加强儿童对美的追求和欣赏,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 转贴于
2.幼儿舞蹈教育能够培养儿童优秀的品质
舞蹈虽然是优美的,但是训练的过程确实是艰辛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在进行舞蹈基本功的练习时,经常会因为累和疼痛而掉眼泪,甚至想要放弃对舞蹈的学习。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中专教师的课程适用性较强,能够从实践上培养学生的点滴思维,从而塑造其良好的品质。在休息时,可以给孩子们讲述舞蹈家成功背后的艰辛,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不经过艰苦的奋斗,是无法成功的,虽然现在是苦一点,但是总有一天,是能够换来掌声和鲜花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每个孩子坚强的意志,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能够从小培养孩子自强、自信的个性,帮助其养成优秀的品质。
3.幼儿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创造力
孩子天生都是极富创造力的,都喜欢新鲜的事物,并且善于幻想,而舞蹈的存在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对于同一个舞蹈动作,或者对于同一部艺术作品,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形式,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不同的动作。创造力是新时期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理解孩子的这种天性,并且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才能引起他们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将孩子们的创造力充分发掘出来。
总之,素质教育应当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抓起,通过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开展,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舞蹈内容的编排,以舞蹈为载体,丰富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身体以及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所谓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在开展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背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来开展少儿舞蹈艺术教育活动。
(一)“回归生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旨,是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以关注儿童的生活,对儿童充满人文关怀,赋予儿童教育以生命意义为改革的要旨。正如胡塞尔所言:“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在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有效的。”[1]
生活世界是以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的,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前的少儿艺术教育领域,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替代儿童真切的生活体验;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艺术感受能力和兴趣逐渐丧失;功利性的追求偏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少儿舞蹈作为少儿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上述问题。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唤少儿艺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界近些年来最热切的呼声。因此,我们强烈呼唤:在对知识世界和规范世界的批判之下,让枯竭冷漠的艺术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来,突出它的生活性、对话性、形象性、活动性、生成性。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有的权利。
(二)“生活世界”是儿童的游戏乐园,是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源头活水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儿童周围的人、事、物是构成儿童生活的重要部分,生活世界是儿童获得直接经验的最理想的场所、最便捷的方式。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关注最多、兴趣最浓、体验最深,因此对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舞蹈更感兴趣,更乐于接受。
少儿舞蹈和任何艺术一样,都是以生活作为基础,哪种想象都不可能凭空而生,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内容如果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儿童无法解读,也就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选择贴进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能引起儿童情绪反映和情感共鸣,使之产生向往美、表现美的情感体验的音乐和舞蹈作品就显得尤为必要。例如,淮南市夺取“蒲公英”这一最高政府奖金奖第一名的少儿舞蹈《我真棒》,是根据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挑食现象而创编的。编者根据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挑食现象和举杠铃比赛的游戏情节融入舞蹈中。由于孩子们对舞蹈应表达的思想都有亲身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舞蹈应表现的内涵把握得比较到位,表演得非常投入,该舞蹈的成功与它的取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应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尽可能从与儿童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儿童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挖掘并选择合适的舞蹈内容,而非舍近求远、求新猎奇。
二、“回归生活”视野下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由知识技能本位向感知体验本位转变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艺术感知体验是人们亲历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深层次的内心感受,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状态,它诉诸人的情感是即时的、真实的、独特的。长期以来,少儿舞蹈总是处在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停留在舞蹈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儿童只是靠单纯的模仿跳几段舞而已,没有把舞蹈本质特点和儿童身心特点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无法唤起孩子们的感知体验。
脱离生活、虚假体验、以“知识技能为中心”一直是艺术教育中的致命伤。当前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的要求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感知体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他的气质、性格、禀赋和生活史。同样的事物或作品,会激活不同儿童独有的鲜活体验,这种体验可以以不同的语言——形象的、声音的、肢体动作的来加以表达,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都具有宝贵的发展和享有价值。
要将知识技能本位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变成感知体验本位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就要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儿童生活中最喜爱、最感兴趣的环节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感知,体验生活与舞蹈之间的联系,学习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孩子们在学习舞蹈《你们好》时,由于他们对生气时的眼神、表情、体态,重归于好时高兴的情绪情感等都有深刻的体验,故而在乐曲的感受、节奏的把握、动作的表现等方面都能够深刻领会。从孩子的舞蹈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孩子在原有经验上的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这样,儿童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舞蹈,在舞蹈学习中表现生活、展现自我,借助舞蹈的表现手段,使自己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可见,只有注重儿童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才能激发儿童用舞蹈来表现生活、表达自我、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将少儿舞蹈教育与儿童特有的、热爱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
少儿舞蹈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游戏是儿童最热爱的生活方式,让舞蹈学习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是由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状态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因为,生动活泼的具有游戏性质的舞蹈更加接近儿童的天性,使儿童能够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走进“舞蹈的天地”,和“舞蹈成为朋友”。
舞蹈与游戏,在儿童生命初期,本来就是一体的,最初的生活律动就蕴涵着舞蹈的萌芽。孩子们喜欢扭动身体、转换体态,模仿、学习、体验各种表情、姿势,创造自己喜欢的舞蹈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游戏精神是对一种无功利、自由愉悦状态的追求,可使孩子们把舞蹈学习视为一种轻松、快乐、自由的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其人性得到真诚的流露,并在游戏中体验艺术的真谛和自由。因此,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可以用舞蹈来表现的生活内容,选择以游戏的方式来设计和组织舞蹈活动,鼓励儿童将在生活中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自由轻松表现出来,进而在舞蹈中得到快乐和成长,发挥创造的潜能,是当前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一个走向。
有“中国少儿舞蹈之乡”美誉的淮南市之所以在少儿舞蹈方面取得令人嘱目的成绩,离不开一大批刻苦敬业、求实创新的少儿文艺工作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悉心揣摩孩子的心理、认真观察孩子的生活、细心了解孩子的心态、反复体验孩子的情感,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融入到舞蹈教育中去,因而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例如,大家所熟悉的舞蹈《数高楼》、《跟我学followme》、《向前冲》以及《ABC》等获得全国、全省大奖的作品无不诠释着这一理念。
(三)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本土文化是由本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积淀和传递的文化体系,它是本土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本土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内涵来分析,大至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小至一个地区的乡土文化都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风俗民情都会对人产生情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趋向于同质,另一方面随着以欧美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对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的蚕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本土文化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性,因而文化的发展又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越是民族的、本土的文化越具有世界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的本土化舞蹈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因此,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呼唤本土文化,力求从生活中去挖掘、获取本土资源,成为了当今的一个重要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