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渔业现代化

渔业现代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42: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渔业现代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渔业现代化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30多年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村改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起点。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政府的扶持政策从未间断。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已存在多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扶持涉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也成为近些年来政府的重要职责,探讨与实施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农村贷款问题仍然困难重重,金融抑制必将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素。本文试对国内外农业现代化与金融支持问题的研究进行评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

John Herbert Davis and Ray Allan Goldberg (1957)对于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提出“农业一体化”理念时指出,要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就必须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投融资体制。McKinnon(1973)、Hoff,Braverman and Stiglitz(1993)提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可以根据贷款人、借款人以及环境等对借款人进行分类,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之下形成了分割的金融市场,过多的金融政策限制了私有银行进入农业的动力。Kurosaki et al.(2002)研究了保险市场的有效性对于农作物价格的影响,对风险进行了实证和理论上的研究,发现有效的保险市场能保护巴基斯坦农民抵御农业上的灾害。从小额贷款需求方面来研究,Xia Li et al.(2011)采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每个省份农户在小额贷款方面的状况,得出农户对于小额贷款的需求受到供给方面的影响,这些需求与小额贷款的发展是同向的,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Thomas Owen Eisemon and Andrew Nyamete(1990)的研究表明,农业发展受到生产融资的影响的同时,也收到学校建设的很大影响,在很多非洲和亚洲国家,学校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率有着巨大的关系,文化与现代化投入的使用相结合的更好的教育对应着更高的生产率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教育和文化可以促进对现代化投入的依赖性,能够更安全永和有效的使用现代化科技服务与农业生产,要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现代化速度,教育质量至关重要。Drabenstott 和 Meeker(1997)通过分析资农业经济中资本的作用,发现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研究如何发展农村资本市场,从而推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以及产品的推广,即增加社区银行可贷资金的、建设农村二级市场、发展农村股票资本市场。Burgess and Pande(2003)对印度的农业信贷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金融机构的扩张过程中信贷的作用日益显著,其不仅激励金融机构发展,同时可以推进农村非农业部门的发展。Giuliano and Ruiz-Arranz(2009)通过对 100多个发展国家样本的研究,探讨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金融产业的发展对融资约束的问题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从而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Jeanneney and Kpodar(2011)研究了金融发展与扶贫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系统为穷人提供了投资平台从而可以获得资本收益,从而改善了穷人的福利状况,创造更多的激励措施,又会推动整体的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二、国内研究述评

对农村贷款难问题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宋保胜(2012)对加快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并且对河南省农村资金供需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当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资金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增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注意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等建议。吴玉国(2011)应用1985—2009年的宏观数据对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存款、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贷款的关系是正相关,即农村信用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是金融推动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而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小农业具有“点多、面广、风险大”的特征,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贷款。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金融瓶颈的约束,成为近年来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农村企业、农民贷款难,根本原因是农村分散的资金需求难以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贷款业务的成本高、风险大,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制度。张亚光、杜浩然、王策(2012)从需求和供给相结合的视角考察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现象,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在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随着经济发展越发凸显。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的表现 影响和原因,探讨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策略和路径,从而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高材林(2012)认为农民融资难、融资贵既是加快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又是改善民生必须关注的重点。发挥农村土地的财产效用和融资功能,将固定在农村土地上的财富动员起来,拓宽农民融资渠道,降低农民融资成本,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民融资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康书生、鲍静海、李巧莎(2006)的研究表明,美国主要由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及其它服务。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中央金库和其它金融机构筹资发生困难时,给它们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较长的资金,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主要是农协系统。

参考文献:

[1]John Herbert Davis, Ray Allan Goldberg 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 Division of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 Harvard University. 1957.

[2]McKinnon, R.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1973.

[3]Hoff, K., Braverman, A., Stiglitz, J.E. (Eds.) 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World Bank, 1993.

[4]Kurosaki, Takashi, and Marcel Fafchamps. Insurance market efficiency and crop choices in Pakista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02): 419-453.

[5] Xia Li, Christopher Gan, Baiding Hu. Accessibility to microcredit by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1(06): 235-246.

[6] Eisemon T O, Nyamete A. School literac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Kenya[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90, 34(2): 161-176.

[7] Drabenstott M, Meeker L. Financing rural America: A conference summary[J]. Economic Review, 1997, 82(2): 89.

[8]Burgess, R., Pande, R. Do rural banks matter 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social banking experiment [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Yale University., 2003.

[9] Giuliano, P. and M. Ruiz-Arranz. Remittanc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9, 90(1): 144-152.

[10] Jeanneney, S.G. and K. Kpoda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Can There be a Benefit withouta Cost[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1, 47(1); 143-163.

[11]宋保胜:《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流动状况调查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第9期.

[12]吴玉国:《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3期.

第2篇

关键词:“四化”同步;山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012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51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6.4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0.21亿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5.89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1.78亿元,增长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增长9.8%。农村3种主要支柱产业规模14.11亿元,支柱产业产值率97%。

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问题分析

本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结构较为传统,农业生产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生产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农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比重较小,特色农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兴农业模式还不多见。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很多偏远乡村农业生产受到交通条件制约,产销脱节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少,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不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发展较好的乡村因地理因素导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周边带动作用不足;同时由于各个乡村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对种植品种也有不同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缺乏仓储、物流、冷链设施,缺乏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缺乏农业服务。

(二)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制约

由于地处山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够便利,盐边县16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县域内差异较大,农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交通线的乡镇或村社农业生产条件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机作业领域狭窄,山区农业生产无法大规模利用农业机械,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因多山的地理特征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维护困难较大,对农业生产保障力度不足。

耕地较为紧缺,质量不高。实际耕地面积不多,根据2012年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20.82万人,按盐边县国土详查耕地面积29.2万亩计算,人均耕地1.42亩;项目区总人口81343人,耕地10.17万亩,人均耕地1.25亩,低于全国人均1.4亩的水平。高标准农田6.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29.2万亩的22.95 %。中低产田22.5万亩,占77.05 %。

(三)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低于平均水平,2012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38%,大大低于我国5%左右的水平。盐边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主要产业,且三者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7%,按照四川省平均水平,种植业服务收入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收入65%、畜牧业服务收入占25%、渔业服务收入占7%,即使只达到这一平均水平,盐边县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市场空间也不少于0.7亿元/每年,因此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市场空间较大。

(四)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盐边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81%,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1%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总体上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农业技能培训不足,2012年盐边县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162户,培养新型农民800人,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水平难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快速、高效的应用,也是农业技术结构中传统技术仍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三、农业现代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不够,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目前三大产业信息化相关性都不是特别高,相对而言第一产业与信息化相关性较强,这个现象说明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以及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除了利用基本通信手段解决一般性农业生产经营问题之外,尚不能大范围、大规模运用信息手段提高市场化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

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足,信息网络不能实现全面覆盖。目前盐边县农村164个行政村中162个行政村电话全覆盖,95个行政村通固网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移动电话通讯信号覆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宽带、通信网络、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还需要不断提高。

(二)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GDP增长依赖工业,农业对经济贡献不大,2012年第一产业增长4.8%、第二产业增长17.2%、第三产业增长9.1%;2013年第一产业增速4.6%、第二产业增速9%、第三产业增速7.5%,GDP增增长8.5%,一、三产业增长低于GDP增长,经济增长以工业拉动为主,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改善贡献不大,2012年农民人均农业产值约8000元,基本上与人均农业产值持平。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盐边县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背离、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高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盐边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背离现象,农业化对工业化支撑力度不足,工业化没有对农业现代化产生应有的拉动。盐边县工业化的明显特点是依赖矿产资源、制造业发展落后,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互独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工业化进程会加剧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差距。从城乡收入来看,盐边县人均GDP较高,在省内排名第四,城镇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年均达到2.5:1。

(三)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城镇服务功能有限,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不大,农村居民难以依托城镇服务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达2.5:1,农村居民对城镇服务体系运用不足。农业发展对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潜力较大。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发现,盐边县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说明农业生产还没有对提高农民收入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潜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不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消费提高。第三产业主要以城镇为依托,因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水平需要提高。与每千人初中升学人数相关性最高的是第一产业,相关性最小的是第二产业,基础教育需要以城镇建设为平台,说明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促进教育需求的提高,进而促进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过慢,盐边县60%的从业人员在农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28%,非农就业比重40%,非农生产总值比重为93%,相差53个百分点,工业化未能充分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盐边县第一产业从业规模虽有减小的趋势,但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6年间的年平均转移率仅为1.2%。

四、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盐边县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基础,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农村工作在农村能源建设、水源性工程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民减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强县培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释放农村劳动力,使农业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为城镇化和信息化创造市场空间。

(一)以“四化”同步为指导发展农业现代化

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效益,运用信息化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决策水平,提升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信息服务问题。整合涉农信息服务资源,重点围绕盐边县农业生产优势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有效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对接。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发展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手段解决盐边县乡村分散、交通不便带来的困扰,提高政府对于农民的服务水平和农村、农业管理业绩。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和农业专家库,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信息应用系统,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建设农业灾害应急系统,提高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提高农村国民基础教育入学率、搞好教育设施硬件建设、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改善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进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促进农业就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满足城镇化与工业化产生的劳动力需求。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工业总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发展新型产业,扩大就业需求。结合工业发展大力提高工业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合理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目标

首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问题。在搞好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重点整合改进偏远民族村寨、荒僻山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技培训、品种改良等手段在县域经济范畴内解决农业生产短板问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其次,涉及中长期农业发展应该着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解决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促进特色农业竞争力建设,使农业生产成为攀西地区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力争使特色农业向国内和东盟市场发展。

(三)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发展教育产业,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以基础教育保障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职业教育为依托提升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教育产业作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由研究中心、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组成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发展模式,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使农业生产为农民增收服务。深入挖掘工业潜力、提高发展内涵,在工业发展中适度降低工矿业的投入产出比重,降低工业发展的矿产资源依赖,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背离,努力发展工矿业下游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发展不足的城镇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适当关注、奠定发展基础。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促进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防止乡村在大量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非农化后产生的留守问题和乡村文化衰退、产业衰落、新农村建设停滞问题。防止农村环境污染,避免河流、农田受到污染损害,防范“乡村病” 的发生。

(四)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特点和盐边县以农为主的乡镇发展实际,统筹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人口集中、农业生产集中的乡镇,优先提升这些乡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基础设施投资收益最大化;对于偏远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人口转移合理权衡,以提高投资效益。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生产技能培训,使县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群众生产技能不断提高,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作用。实现农业经营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盐边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具备发展精品农业的条件,结合目前盐边县农业产品特征加以拓展并赋予新的市场特点是发展精品农业的关键所在。盐边县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在不同乡镇存在差异,需要结合不同自然地理和交通运输条件针对特色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结合市场需求在农牧品种选择、养殖与种植生产技术、农牧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进行科技开发,以科技带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市场信息化程度、改进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手段来实现品农业的高市场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发展观光旅游、生态休闲;搞好农业管理创意和农业服务创意以提高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产品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延伸物流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聚集。构建农产品加工、运输、配送、冷冻储存和展销等配套物流体系。依托主要干道发展农产品外销,积极开展特色产品跨区域贸易,盘活相关农业生产要素。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培养农业科技领头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致富。

五、结论

“四化”同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建构,是多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坦途。本研究梳理了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脉络,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框架性对策,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更新观念是运用“四化”同步思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出发点,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山区条件限制会形成不良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四化”同步发展思想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进程中运用政府、社会、市场各方面力量协调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将历史、现在、将来相结合,努力促成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的形成,并且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2]魏建.四化同步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J].学术月刊,2013(5).

[3]唐祥来. “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替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13(7).

[4]朱靖红,肖倩.我国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7).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趋势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受“普高热”和高校扩招的影响,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严重滑坡,以致影响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甚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加强对处于低谷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完善教育现代化体系的需要。从教育的宏观体制来看,教育体系虽然分为学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但按性质分只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大类,它们各自从初等、中等、高等到继续教育自成体系。那么,在教育现代化这个大系统中必然包含职业教育现代化,反之,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必然补充和推动教育现代化。因而没有职业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肯定是残缺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其速度、质量和特色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达不到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最有生机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现代化总体推进的速度。因此,职业教育要借现代化的东风,从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内容、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合构建,基本形成初、中、高衔接,企业、学校和社会结合,并以社会为主的市场化、产业化、终身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二,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是强调教育人道化和个性化。我国职前、职后众多接受职业教育者,他们的生活、文化、接受教育的背景不一样,相对普通教育来说,这个群体个性有更大的差异性,在职业教育领域里不仅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更要承认人的个性差异无贵贱之分。现在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人在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智力结构的差异,由此又造成个体在专业领域、技能领域的分野。职业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受教育者的关注和探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赋予个体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地位,促进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根认为,“教育训练是走向经济成功的惟一道路,职业教育应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开发项目之一”。因为“一个不能开发其人民的知识和技能的国家,是一个没有任何前途的国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职业教育一直与工业发展同步变革,来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就业需求。面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现状,如果不抓紧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大量即将就业和失业的人员不仅不能变成人力资源优势,相反还会成为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在弄清职业教育现代化之前,我们还必须搞清楚三个相关的基本概念,即“职业”、“职业教育”“教育现代化”。所谓职业,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解释为:“职业,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张树桂主编的《职业分类介绍》解释:“职业实际是指在业人员所从事工作的种类。”所谓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概括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则解释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对于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国际上目前趋于一致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使用的概念,即“职业或技术教育”,其要义为“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

关于教育现代化,众说纷纭,可谓见仁见智。有的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去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实际上是以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状态为参照体系的,以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为主要目的的,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加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有的是从教育本身所含要素去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包含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有的是从教育需要的角度去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特点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的是从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去界定,即把教育现代化分为世界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四种,并对其内涵分别作出界定。有的是从水平状态的角度去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指教育自身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一种水平状态,是根据经济社会现代化目标要求而能动地加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的教育应达到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势”。总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一种目标、一种水平、一种价值观,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

回到职业教育现代化上来,经研究发现,职业教育现代化问题在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其概念、内涵、走势等问题的探讨也不多见。因此,笔者只能根据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借鉴上述各位学者对教育现代化的判断和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这样一种概括,即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为参照,以提高人们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促进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一个生生不息的自我完善状态。这个界定包括以下三个含义:

第一,从职业教育与教育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是源,职业教育是流,二者之间是种属关系。

第二,从职业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教育是人们自我选择、自我完善并寻找理想职业的桥梁。人们寻求理想职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育的任务是教导每一个人怎样生活,训练他们去过“完满”的生活。

转贴于 第三,从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是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这是因为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走势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为避免走弯路,我们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要注意理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还要注意把握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走势。

走势之一:从学校模式走向混合模式。职业教育中的学校模式,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办学模式,它是一种“供应”模式,以“供应”为目的,不问社会需求,呈现出封闭的、不适应变化的时代特点,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或者有基本知识无动手能力,或者有动手能力但缺乏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等等,致使职业教育的“产品”被社会拒绝。这就要求用一种全新的混合模式取而代之。职业教育中的混合模式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多元化开放办学,并以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办学为主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是一种“适应”模式,它追求职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把学校纳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主张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要求,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文化素质,较高的思维、判断和理解能力,成为“可培训的人”,而不仅仅是“培训过的人”。混合办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之必然。

走势之二: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既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现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仅在某一特定领域受过培训的人是不可能适应新工作的”,而且“我们不可能担保有哪一个领域可以保持不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21世纪的大部分就业机会还有待创造。因而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自我就业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实现与市场行为的结合,使受教育者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既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总趋势,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势之三: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所谓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知识本位教育(Knowledge Based Education)失败的产物,其重心放在能力上,主要用于职业教育的构建。它试图通过选择高文化知识——科学知识作为课程,培养出具有超凡能力的科学主体。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科学与经济的发展只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这种发展一旦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意蕴,也即脱离人们的价值目标,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给人的心灵蒙上阴影,人的多方面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也可能将社会推向毁灭。”于是,有的发展理论专家提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济,而是道德。因此,作为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职业教育中的人格本位教育应引起重视。

所谓人格本位,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立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有文化的、道德的本质属性,主张以德性统驭能力。这种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他们的道德修炼,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培养,学会做人,即做一个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的人,从而达到在社会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而,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将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走势之四:从终结学习走向终身学习。终结学习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观念,它把社会当作一个不变的系统,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某一种技能,从事某一职业将是一生不变的,它奉行的是“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的一次性学习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行业不断被创造,人的一生将面临着多次职业变更,岗位竟争日益激烈,只有终身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被工作岗位所抛弃。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殊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人,这种人只有终身学习的人才能做到。这种学习要求破除过去一次性学习的传统:在时间上,不局限在青少年时代,抑或职前的培训,而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空间上,使劳动者学习与工作二者合一,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让学习和生存两个主题伴随人的一生。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的教育思潮,也是职业教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1〕杨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J〕.教育研究,1997,(12):65.

〔2〕周德藩.跨世纪的战略选择〔J〕.江苏教育研究,1995,(4).

〔3〕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教育研究,1999,(3).

〔4〕周明星.中国教育现代化论纲〔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13).

〔5〕石伟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当前职教发展中的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6,(6).

〔6〕(韩)丁范镇.大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A〕.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

随着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人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

角色愈加重要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本专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扮演的角色就愈加重要。

笔者认为,首先,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体,地区与城乡发展极不平衡,面向社会公众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其中中小企业是吸收本专科毕业生的重要源头,而这些经济和社会部门的岗位职能往往更加需要复合型的职业技能;其次,据教育部的统计,职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甚至有多数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和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需求前景良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巨大;第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面向实际、面向职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它所培养的人才正是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所亟需的人才生力军。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例如,目前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操作人员每年需增加100万人左右,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30万人,护理人员每年需新增15万人,但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必须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

由此来看,职业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带动全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日益体现,我们必须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多元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未来的教育市场必然是多元的,职业教育应当充分适应这种多元的环境。

首先,学生的来源是多渠道的,这就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实践经历和社会经验存在着多样性,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不能过于单一化,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制订不同的职业规划。其次,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要求多种多样的职业技能,岗位变化速度加快,技能更新与提升的需求迫切,必须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体系,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保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再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职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契机,建立健全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制度,满足对教育的多元化和教育对象复杂化的要求。

就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的状态来看,产生了不少有意义的办学模式,例如“校企双向介入”、“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总结、推广这些办学经验,则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职教新理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时时刻刻都在冲击着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量新兴岗位与职业技能的涌现,也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因此,让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是不现实的;同时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提高自身的修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因此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鲍维尔曾说:“生产力最强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劳动力训练有素而且机动灵活,拥有丰富的技能,不同技能搭配得很好,而且要求职工终身不断地提高其技能。”

笔者认为,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功能,根据社会职业的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不断寻找新的办学路径,为职业技能的更新与提升做好准备。

就业问题是今后职业教育面临的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职业学校不应当仅仅教授学生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工作技能,还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特别是职业道德修养。然而,从我国目前职业学校的软件、硬件设施来看,要想同时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仅凭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即便日后具备了软件、硬件两个方面的条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不科学的。

因此,就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产学研相结合、校企结合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必须在实际应用中来完成,而不能仅凭模拟等方式来进行,应该让学生们到生产第一线去了解、体会、实践,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

在高校开展职业教育

大量的本科毕业生无法实现一次就业,许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几个月后仍然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其中虽然有人才供需矛盾,但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又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习一些实际的应用技能。

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回炉”深造等现象说明我国的教育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大学生失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办学方向出现偏差,学生缺乏社会需要的操作技能,在择业时又“高不成低不就”,空有一身的知识,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基本分为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笔者认为,在这些高等院校中,除了一些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保持一定的学术性研究,不断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一般的大学,尤其是地方院校不要盲目地追求“升格”,应尽量向教学型、职业型偏移,在自身的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引进一些职业教育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训练。如今,部分大专院校已经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括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训练营、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职业辅导工作坊等各项服务。实践证明,这些工作能帮助大学生及早了解和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

第5篇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

张家港市林业现代化存在的指标差距

与省定地市版林木覆盖率23%指标进行对比,2011年与现代化指标差距为7.73%,折合小班面积为5936.6hm2。按照《转发<省统计局、省委研究室关于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监测统计组织实施办法>的通知》80%的实现值来计算,需要达到18.4%,差距为3.13%,折合小班面积2403.8hm2。因此,在资源总量上,与现代化的差距还比较大,需要加快推进现代化造林。资源质量上的差距虽然现代化指标中,只对林木覆盖率总量进行了规定,但是作为现代化林业,对其生态功效、经济收益等方面也要求较高。张家港市原有自然森林非常少,绝大多数是人工林,因此在资源质量上有待不断提升。资源保存上的差距由于张家港市造林大部分为人工林,且多为农用地造林,政府出资多为租地造林,林地性质无法从法律上保障,加上属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少,城市化进程快,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城镇规划变更调整及开发建设等,带来每年新建的林地因各种原因要进行搬迁占用一部分,所以造成实际保存率要打折,也是造林林木覆盖率持续提高不快原因之一。资源管理上的差距从总体上看,张家港市林业资源保护管理还远不能适应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远不能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遥感技术、数字化管理等新科技运用到林业管理方面还不够。同时,在管理人员方面,技术力量还不足。此外,人工林比重大,管理难度大。因此,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张家港市林业现代化对策

根据张家港市实际情况,政府主导仍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第一源动力。要逐步实现现代化造林目标任务,必须继续以政府为主体并与社会出资相结合的形式,加快推进生态造林建设。2002年以来,张家港市成立了“绿色张家港”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挂帅,全力推动绿色港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林木覆盖率对照达现代化指标要求,需要新增造林面积缺口还比较大,任务相当艰巨。对此,需要各级部门、各板块高度重视,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从源头上保障造林绿化的源动力,各板块要按照市下达造林任务,严格抓好资金、地块、苗木落实,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要继续实行把绿化建设纳入千分考核内容,以量化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同时会同现代化推进办公室、绩效办公室、城乡一体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多管齐下对造林进度做法及时定期进行通报,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造林局面,举张家港市之力,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营造林的资金扶持力度,制订补助办法、管理办法、验收办法等,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在重点项目上争取省绿色江苏、苏州市绿色苏州等专项资金补助。要按照“现代化港城”建设目标要求,合理制定张家港市“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对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及时调整完善。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在下阶段重点做好“一带、二廊、三区”绿化建设(一带就是环城、环镇、环区等的生态防护林带,二廊就是道路绿色廊道和河道绿色廊道,三区就是加快推进以厂区绿化为主的开发区绿化、以镇级公园绿地建设为主的镇区绿化和新建安置小区绿化),构建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的市域绿地生态系统。编制科学可行的河道与湿地系统绿化规划,制定河道“绿线”并严格执行,进一步拓展完善绿色廊道网络,保护和建设城市内河网绿带和水塘湿地生态系统,突出水乡城市特色的林业绿地系统。重点建设好环城河、走马塘、三干河等市级绿色水廊,各镇也结合河道疏浚积极排查,实施好一批镇村绿色水廊。市镇2级已经建成联贯城乡的道路绿化网络,绿色廊道的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下一步将根据铁路与公路交通建设进程,及时规划建设新的道路绿化。一方面,重点做好疏港高速、张皋路、章卿路等市级绿色通道建设,各镇也结合道路建设进展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网络。另一方面,根据沿江城际、沪通铁路等建设进度,配套做好铁路2侧绿化规划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好环城、环镇、环区森林带,即城市建成区在二环路与规划三环路之间,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带状森林;各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环镇带状森林。要继续完善开发区绿化规划,加大绿化建设力度,重点做好各开发区、沿路、沿厂、厂区绿化,尤其是冶金、化工园区要大力建设环区森林带,将园区与周围用生态防护林隔离。要在注重景观和生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香山景区、凤凰山景区、双山岛旅游度假区、东渡苑景区等规划建设,创造条件,加快启动长江湿地公园建设。“三分造林、七分抚育”。“十二五”期间,根据江苏省提出的森林抚育改造工程,根据张家港市的实际,加快健康森林建设步伐,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面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和综合效益,同时有效增加森林碳汇,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重点加强中幼龄林和绿色通道防护林抚育工作,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力争使中幼龄林年均生长量提高10%~15%。对于生态公益林,以不破坏原生植物群落结构为前提,采取定株抚育、生态疏伐、卫生伐、景观疏伐、修枝等技术措施,不断提高林木生长势,促进森林生长发育,诱导形成复层群落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护功能。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提高森林质量,构建结构稳定、景观优美、优质高效、功能完备的地带性稳定森林群落。“十二五”期间重点对生长差、质量低的林分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残次林进行改造,通过补植、调整、抚育、封育、更新、复壮和人为干预促进演替等技术措施,改善现有林分状况,提高森林质量。切实加强林地管理,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张家港市通过2012年大规模造林后,短期内林木覆盖率指标通过省验收认定后可达基本现代化要求,但要保持林木面积总量不减少,且逐年稳中略有提升,任务将更加艰巨。根据张家港市造林大部分为农用地租地造林特点,各区镇板块新建的林地因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城镇规划变更调整开发建设等,每年存在一方面新建、一方面同时在被占用减少的现象,造成林木面积实际保存率打折,林业资源保存上压力较大。因此,必须在林地保护上下功夫,按省统一部署及时修订编制好张家港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经批准后严格抓好落实,对确因合理原因减少的林地要通过易地造林来加以补足。目前,张家港市对各区镇板块千分考核以及现代化指标考核涉及绿化方面主要考核当年度新建绿化造林任务完成情况,建议张家港市林木总量在达到一定指标值(基本现代化)后,随着年度造林任务总量减少,逐步过渡到以考核各区镇板块林地保存率为主,以强化各级绿化保存意识,切实提高林木保存率。一方面,加强林政管理队伍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力度。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确保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加大林政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毁林开垦、非法占用林地等各种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加强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防控防治,减少森林资源损失。要高度重视香山、凤凰山及林地林木森林火灾防控工作,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强化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外来苗木检疫及绿化病虫监测指导,确保张家港市无重大森林火灾及林木疫情发生。

本文作者:黄和元孙益军工作单位:张家港市园林局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现代化;教育体系;新型农民培训

1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转化,从而使农业发展更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农业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广和普及,农业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正充当了这一角色。其次,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掌握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的高素质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最后,农业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和延续性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2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办学规模较小,社会影响力弱,教学内容和模式陈旧,教学体系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农业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较弱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如减免农业类专业学生学费等,但是目前,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仍然较小,社会地位仍然较低。农业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招生难,学生数量少,生源质量差的问题。在部分地区的院校中甚至出现了农业类专业萎缩甚至消失的现象。

2.2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符合现代化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和新技术被应用在农业中,如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影像技术、3D打印技术等,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中,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设置较少,脱离了市场的需求,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的需求,进而制约了我国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市场上急需大量懂技术的专业农业管理人才,但是在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中,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管理的课程较少,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

2.3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还是以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和单项技能培训发展较慢,缺乏多样性、终身性和持续性。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担当了大多数农业职业教育的职责,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课程设置缺乏敏感性,不符合企业需求,因此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此外,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缺乏有效的再进修和再培训的渠道,无法及时吸收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达到自我提升。除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外,我国农村还有数量庞大的职业农民,但是目前我国针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和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广大农民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业发展资讯,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导致我国的农业中科技含量较低,具有一定的市场滞后性。

3构建基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使其更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必须对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3.1加大政策支持,形成良好办学氛围

为了改变社会上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改善农业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数量少的问题,政府应当从多种途径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的宣传,扭转民众的观念。此外,政府应当进一步从政策上加大对农业类职业教育的支持,鼓励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中,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第三,打通农业职业教育的深造渠道,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进修路径,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3.2改变教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

为了改变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老化的问题,必须对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和企业要求。从教学理念上来说,在重视教学的同时结合先进科技的科研、推广、普及,形成“科研—教学—推广—普及”一体化教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提高农村科技水平。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淘汰落后的课程,引进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科学技术,使职业教育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从专业设置上来说,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吸收国外农业类院校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对原有的农业类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如增加农业产业管理类专业的数量,培养符合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专业人才。从教学模式上来说,进一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时间,改革实践课程的考核模式,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和生产一线中来,灵活设置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实习实践方式,促进学校和市场的对接。

3.3构建多样化教学体系

在教育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外,加大力度发展非学校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如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专项培训等,将这些教育纳入到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来,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的全方位覆盖,为广大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途径和渠道,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和可持续发展。首先,重点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立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通过综合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等方式,使用长短期培训结合的手段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其次,扩大农业职业教育范围,除了扩大农业学校学生的招生外,还可吸引广大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在职人员以及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投入到农业职业教育中来,最大限度地扩大生源,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生力军,建立懂技术、会管理、爱农村的农村工作队伍,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最后,利用农业职业院校在师资力量、先进科技方面的优势,建立专业的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广泛开展普及型教育,重点开展专项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水平,切实提高农民的基础素质,将先进的科技经验推广到农村生产第一线。

4结论

第8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有企业都如同雨后春笋般随着经济发展澎湃而出。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管理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更新。才能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现代化就要先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做起。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符合时展的管理模式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一、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从实际意义上分析,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在这里暂时分开进行论述。

1.企业管理模式

(1)基本概念

什么是企业管理模式呢?企业管理模式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所组织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和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使用的比较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生产技术的优化等。虽然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当中较为常用且有实际性的效力。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效益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今的发展趋势,显出疲态。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从原来单纯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盈利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企业发展。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现代化革新,企业越来越需要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新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2)未来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过程中可以发现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①组织结构扁平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采用的都是科层组织的形式,这种科层组织跟金字塔类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科层组织凸显出了其优势效果。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这种管理组织帮助企业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同时提高了产量。但是,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生产已经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团队型扁平化过渡。管理的扁平化,其意义在于减少管理层次,使管理方式更为系统。

②竞争模式合作化。企业竞争模式化是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效益和开创市场而进行的一种合作的运作模式。多个企业的共同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各个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来达到共享资源,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目的,合作化在现今的经济型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它能让企业在合作竞争中找到新的契机。企业之间的友好的战略合作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很好选择。

③组织结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有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集团化和分权化的分歧。

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基础

在对现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我们来谈谈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问题。

1.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使企业管理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

2.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跟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有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管理思想上相对落后,观念陈旧,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和意识。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等等。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工作本就薄弱,又一味的追求盲目改革,大大削减了企业管理的组织力量。例如:近几年来许多企业片面的追求股份制改革热潮,认为进行改革是处理企业种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长期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有些企业更把改制作为硬性指标,而对管理却松散对待,出现了“以改代管”的倾向。企业

三、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1.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要实现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系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如负责质量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目标全面管理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经营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等都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方法。各管理系统建立后,实行归口管理。在企业体制原则的建立时要注意原则的统一性,制定统一指挥和各级管理结合的原则;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构

管理的基本定义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进行活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从管理的基本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结构的建立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现代化包括建立机构和组织活动两个大致方面。首先是机构的建立,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成立一个或多个领导组织机构并不困难,难的是真正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