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16:12: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

第1篇

一、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任何化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无数实践反复检验的基础上的。在现如今的化学课堂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学生人手一本实验书,而教师会在课前把相关基础的实验器材准备好。按照课本流程演示给学生看后一堂课就算完成,学生就算不预习,看老师课堂实验也可以知道相关物质反应现象,相关物质会发生反应等知识。学生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什么物质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都记得一清二楚,但让这些会考试的学生单独做实验时会发现学生面对器材无从下手,记得实践步骤,却对各类化学物质不能准确区分,真正实行起来时却毫无头绪,这是很典型的缺乏实践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掌握牢记相关知识点,还应动手去将课本中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做实验强化知识点,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立自主意识培养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高效课堂,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化学作为一门理科类知识性学科,对于化学原理、化学公式、计算等都是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演变才能理解的。教师单纯的做实验向学生演示推理过程,也只起到了短暂性的帮助记忆的作用。要想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记忆,形成化学思维能力,就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的前一天把学生分为几大小组,每个小组分配给相应的任务。在第二天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汇报前一天小组内讨论出来的结果。在做实验时,也应放手让学生单独去摸索探究,然后在学生完成之后再对其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进行修正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实验去找到答案所在。这不仅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更是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通过独立地探索去解决问题,将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三、树立学生自信心,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中化学随着年级的上升难度也会随之加大,知识的灵活度不断提高,考试也不单纯考查学生的公式计算,化学式正确书写,而是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相关知识,让学生用学到的相关知识概念去解答课外的内容,这无疑将题目的难度提拔了不少。当学生在解答此类题时,往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答,无从下手。渐渐地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对化学学科兴趣也会降低,会形成读也是不会考的恶性循环思维。而作为教师,更要注重此类情况,防微杜渐,尽快地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在课下,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放下老师的身份,尽可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去考量问题,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之后及时地对学生出现问题进行矫正教育,帮助其重建学科自信心。通过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培养其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好地将化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四、学会整合知识,注重思维导图的培养

高中三年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内容庞大,知识体系越来越向外拓展,每个知识点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常可以看到学生在做题时将一个知识点与另一个知识点相混淆,或者知道所要考的内容但就是想不起来的情况。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去整合相关知识点。把所需要学习的全部信息、掌握的相关知识做个分类,然后做成一个思维导图或者是知识点记忆卡片,这样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更加的清晰,从而更方便记忆、温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把新学得知识和已学的知识建立联系,不通过不断的糅合来完善所学的相关知识体系。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

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化学;教学设计

在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在核心素养推进过程中,我国采取部分融合的方式,将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统一起来,由核心素养指导各个学科的育人目标设置、教学与评价等,使各课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许多符合时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纷纷涌现出来,如情境教学法、共同体学习等,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学习的依据。无论怎样,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一定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研究,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探讨,服务于“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教学。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从逻辑关系上说,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小部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需要建立“宏观—微观”认知主线,建立“结构—性质”的认识观念,在已有知识基础或认知经验上进行知识建构,从明确感知出发进行探究得出结论[2]。由此构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十个要素在教学设计中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宏观上辨识物质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是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还要从微观结构差异认识物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观察现象相对比较容易,可是要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化学反应的规律,利用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更进一步的核心素养要求;而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从现象观察到规律认知的递进过程中,需要利用变化观念、平衡思想认识物质的变化、微粒的守恒,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去验证物质的性质、推测反应的现象。但仅有这些仍然是“学科本位”的教育观念,还应该在“润物细无声”中进一步提升,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树立科学态度,提升社会责任感,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在实处。因此,化学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宏观辨识。

2中职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经过对本校护理专业181名新生进行学习情况调研,得出以下数据:在书写化学式方面,有70%的同学不能正确写出H2SO4、CaCO3等简单的化学式,有80%的同学不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为NaCl;在初中阶段的实验方面,有11.6%的同学从没做过实验,也有11.6%的同学只做过一次实验;在学习习惯方面,只有6.63%的同学会经常预习,只有4.97%的同学会经常及时复习;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面,如图2所示,还是有较多同学喜欢听老师讲解,配合独立思考,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调研结果显示:中职生的化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甚至不能用化学符号描述常见物质及变化;有些同学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其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得不到锻炼;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兴趣和自控能力;仍然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对探究、合作学习缺乏尝试……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亟待提高。

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探析

3.1教学内容:以创设情境为载体,提升思维能力

在素养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提倡教学内容从基于知识点设计转向情境设计,以真实的情境为土壤,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的种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核心素养。化学课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化学史、新闻报道、化学实验、社会生产实际、生活体验等,这些情境的创设无疑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习兴趣。可是,情境教学绝不仅仅是给学生一时的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升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特点设计值得探究的高水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如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设置生活情境“走进厨房,了解碱面”这一主题:(1)碱面是碱吗?学生可通过观察得知碱面的成分为碳酸钠,再通过复习酸碱盐的知识得知碱面是一种盐;(2)碱面的酸碱性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入探究学习,通过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两种方式,均得出碳酸钠呈碱性的结论,从而进入溶液酸碱性和pH的深度学习;(3)既然碱面(碳酸钠)是一种盐,为什么会显碱性呢?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转向微观视角,分析碳酸钠水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变化,又引出了盐类的水解内容。因此,以生活内容为主题创设真实情境,动态生成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以串联起溶液的酸碱性、pH、盐类的水解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锻炼了分析、综合、归纳等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了多种核心素养。

3.2教学模式:以混合式教学为依托,促进自主学习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叠加,而是通过多种教育资源的系统融合,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以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关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本文探索了运用“云班课”这一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如图3所示,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可以通过观看“资源”版块中的微课、动画、课件等进行预习或复习,并完成“活动”版块,如小组任务、问卷、头脑风暴、讨论、测试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掌握学习动态,为以学定教提供支撑。而且,线上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仍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教师在设计“资源”或“活动”时,应根据学情精心取材,对海量资源进行整合。学生看到的内容尽管是碎片化的,但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应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课前阶段的“资源”和“活动”以“激趣”“温故知新”为主,注重问题导入,促进思维发展;课后复习阶段的设置要考虑重难点是否已经突破,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促进知识应用,提升核心素养。如学习渗透压时,课前预习阶段可以播放视频“淡水鱼放到海水里会怎样”,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线下学习做好准备。而课后的复习阶段,可以设置让学生自己利用渗透压知识解释问题,比如为什么硫酸镁、柠檬酸镁等泄盐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可以促进排泄,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发展科学态度。

3.3教学评价:以项目式作业为抓手,促进素养养成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应该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可以是课堂提问、随堂测试、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思维导图的绘制、实验设计及操作、项目式作业等。本文探索了以项目式作业为抓手,促进学生素养养成。项目式作业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自行计划、组织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在设计项目式作业时尽量面向真实情境,践行学以致用。项目式作业完成后,应通过教师点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教师也要关注过程,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在学习完“化学键”后,设计项目式作业:搭建氯化钠晶体结构模型、氯化氢分子结构模型(见图4)。图4NaCl结构模型(左)和HCl结构模型(右)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模型搭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而且更深刻地认识了化学键的形成和本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延伸,发展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再如学习完“氯及其化合物”后,设计项目式作业:制作洁厕灵与“84”消毒液不能混用的宣传海报(图5),并在家中进行宣讲。通过调研发现,98.91%的同学认为此项活动很有意义,84.78%的同学认为此项活动培养了科学态度,学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为现实世界和化学世界建立了有效联结。

4结束语

随着三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实施课堂转型,使中职课堂焕发勃勃生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祎玮,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模式、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47.

[2]沈旭东.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图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41-44.

第3篇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第4篇

2016年9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此背景下,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主题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学研讨活动,笔者执教了“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这一示范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好评。

1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2]。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结果的改进、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均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衡量准则,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淦犯瘛>咛謇此担?教学目标源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基于真实情境、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有利于素养的内化,关注“教、学、评”一致性,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程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程序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1 解构核心素养目标

在此次深化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统领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理应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相对于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超越更多体现在“操作性上”,因为素养是可测的、有阶段性的、有水平层次差异的。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将对学生总体的素养期望具体化为课时教学目标,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据此,“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目标定位如图1所示。

2.2 创设真实问题境脉

张华认为,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3]。离开情境谈素养,素养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未知”的、“原始”的、“实际”的问题情境,并以此为主线,将整个教学内容融合其中,从而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这就是“问题境脉”。它的核心内涵在于情境中蕴含的真实问题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载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走向深入,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4]。

据此,“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以燕麦片含有铁粉引起大众惊慌这一新闻事件作为教学情境主体,以是否含有铁――为何添加铁――如何促吸收――能做质检员作为教学主线,将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相互转化、实际应用等内容融合其中。

2.3 诊断素养达成情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将评价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提问、实验探究、练习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解决真实情境下不同复杂程度化学问题的素养表现机会,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基于这些证据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诊断任务如下:

通过对“燕麦片中是否含有铁粉”的实验探究和还原铁粉作用的判断与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铁的性质认识水平;

通过对“Fe2+与Fe3+相互转化”条件探讨和实验方案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结构化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

通过对“补铁剂是否变质”的实验方案设计与操作,综合评价并巩固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3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

3.1 是否含有铁

[PPT]麦片中添加还原铁粉引起公众惊慌的新闻事件。

[教师]今年早些时候,有这样一则新闻引起公众惊慌:一些麦片中添加了还原铁粉。是否真的如此呢?

[实物展示]雀巢牌麦脆片配料表。

[教师]我从超市买了雀巢牌麦脆片,配料表显示添加了还原铁粉,请你根据已学知识设计简单实验判断麦脆片是否真的添加了还原铁粉?

[学生]利用铁具有铁磁性这一性质,如果有黑色粉末能被磁石吸引,可判断含有铁粉,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一实验。

[教师]现场打磨麦脆片并装入保鲜袋。

[学生]上台做实验。

[教师]有没有观察到被磁铁吸引的黑色粉末?

[学生]有。

[教师]说明配料表中标注有还原铁粉没有问题。刚才实验我们是利用铁具有铁磁性这一特殊的物理性质,铁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一种金属元素,具有典型的金属通性,那它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银白色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设计意图: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问题来源于真实情境、是原生态的。本节课以麦片中添加还原铁粉引起公众惊慌的新闻事件作为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此外,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燕麦片是否真的含有铁”,目的在于诊断学生对铁的物理性质认识发展水平以及提升以下化学核心素养:素养3,依据证据推出合理的结论;素养4,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根据现象作出解释;素养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3.2 为何添加铁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麦片中为何要添加还原铁?

[学生]补铁,血红蛋白中含有二价铁,还原铁粉吃下去后能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二价铁。

[教师]还有其他作用吗?提示:铁露置在空气中最终会生成什么?形成铁锈的条件?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铁还具有哪些作用?

[学生]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

[教师]正因为如此,还原铁粉又被称为“双吸收剂”,糕点中通常会放一小包黑色粉末,其实就是还原铁粉。通过刚才的问题我们发现,铁可被盐酸氧化到+2价,被氧气氧化到+3价,还有哪些物质分别可将铁氧化到+2价、+3价?请举例。

[学生]铁与稀硫酸、硫酸铜、硝酸银等反应生成二价铁,被氯气、溴、双氧水等物质氧化为三价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概括,铁单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2价,什么条件下转化为+3价?

[学生]与弱氧化剂反应生成+2价铁,与强氧化剂反应生成+3价的铁。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一针见血。

设计意图:铁的化学性质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本节课在此内容的处理上并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麦片中为何要添加还原铁”,目的在于诊断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认知是处于识记水平还是应用水平。此外,“铁单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2价,什么条件下转化为+3价”这一评价任务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达到“结构化”水平,实现知识向素养转化。

3.3 如何促吸收

[过渡]还原铁粉易被氧化为Fe(Ⅲ),能否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

[学生]不能。

[追问]那怎么办?

[学生]将其转化。

[追问]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看,从+3价转化为+2的铁化合价是降低的,需要加入哪类物质才能实现转化?

[学生]还原剂。

[教师]相反,从+2到+3则需要加入(停顿)……

[学生]氧化剂。

[教师]同学功底很扎实。

[过渡]当然,在研究相互转化时,你是如何判断+3价的铁已经转化为+2价的铁了呢?(停顿),这就涉及到+2价、+3价的铁的鉴别与检验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思考如何鉴别。

[学生] 1.颜色;2.加碱。

[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请你们仔细阅读教材第75页的信息提示。

[学生]滴加KSCN。Fe3+为血红色,Fe2+无色。

[学生]动手实验――用KSCN检验Fe3+。

[教师]巡视,并提示轻轻振荡试管,注意观察颜色。有血红色吗?是血红色溶液还是沉淀?

[教师] Fe3+与KSCN反应非常灵敏,我们只需1滴KSCN就出现了血红色溶液,因此可以用来检验Fe3+的存在。

[过渡]已经知道+2价铁与+3价铁的鉴别,让我们把镜头重新切换到转化。除了氧气之外还有哪些物质能够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我们接下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PPT]活动与探究

设计Fe2+和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

试剂:FeSO4溶液、FeCl3溶液、KSCN溶液

氯水、双氧水(H+)

铁粉(铜粉)、KI溶液、淀粉溶液

[教师]凡事?A则立不预则废,动手实验之前需要先设计方案,小组展开讨论,请将设计好的方案填在教材第75页的表格中。如果方案设计完成,请将你的方案付诸实践。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教师]我们先讨论+2价转化到+3价,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成果?请按照取样、操作、现象、结论这一思维程序进行描述。

[学生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SO4溶液,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未明显变化,再加入几滴双氧水或新制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双氧水或新制氯水能将Fe2+转化成Fe3+。

[学生2]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SO4溶液,先加入几滴双氧水或新制氯水,再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双氧水或新制氯水能将Fe2+转化成Fe3+。

[教师]现在有两套方案,你认为哪一套更佳?

[学生]方案1,先判别试剂中原先是否存在+3价铁。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Fe3+转化到Fe2+的相关方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成果?

[学生3]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Cl3溶液,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再加入铁粉或铜粉,溶液血红色变浅,说明铁粉或铜粉能将Fe3+转化成Fe2+。

[学生4]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Cl3溶液,滴入KI溶液,溶液颜色加深,再滴入淀粉溶液,溶液颜色变蓝,说明I-能将Fe3+转化成Fe2+。

[练习]书写相关离子方程式。

[过渡]如果是日常补铁,我们可以选择诸如添加铁的麦片进行食补;如果是轻度、中度缺铁性贫血呢,你会选择……

[学生]保健品、药品。

[教师]食物展示各种各样补铁剂(亮出说明书),说明书注意事项中有一条引起了我的兴趣:“本品不应与浓茶同服”。为什么一些补铁剂不能与浓茶同服呢,我们来做一个魔术。

[教师]擦亮你们的双眼,演示茶水―墨水―茶水实验。

[PPT]魔术解密: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鞣酸),当单宁酸遇到亚铁离子后立刻生成单宁酸亚铁,它的性质不稳定,很快被氧化生成单宁酸铁的络合物而呈蓝黑色,从而使茶水变成了“墨水”。维C具有还原性,将+3价的铁离子还原成+2价的亚铁离子,因此,溶液的蓝黑色又消失了,重新显现出茶水的颜色。

[教师]维C能够把+3价铁还原为+2价的铁,说明维C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还原性。

[教师]服用补铁剂时补充维C有利于促进铁的吸收利用。

设计意图:Fe(0)、Fe(Ⅱ)易被氧化为Fe(Ⅲ),如何促进铁的吸收利用,自然而然过渡到Fe2+和Fe3+相互转化。通过相关问题的探讨,强化“变化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强调要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据此,本课在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基础上,增添了双氧水、铜粉、KI等试剂,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实验,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成果分享、小结,增强了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体现了探究活动的本质特点,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此外,教师展示茶水―墨水―茶水魔术实验,阐述“补铁剂不能与茶水同服”的缘由,并提供解决方案,凸显了“Fe2+和Fe3+相互转化”的应用价值。

3.4 能做质检员

[过渡]作为质检人员,最关心的是药品是否含有铁以及含铁量是否达标。补铁剂中的铁应该是什么价态?

[学生] +2价。

[教师]你能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补铁剂中是否真的含有二价铁?

[学生]先加KSCN,再加氧化剂。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汇报看到什么现象,有什么结论?

[学生]滴加KSCN溶液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再滴加酸化的H2O2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朴雪口服液中含有Fe(Ⅱ)。

[设问]这瓶补铁剂有没有被氧化变质?

[学生]没有。

[追问]我这有一瓶?a铁剂露置空气一段时间,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它部分被氧化?

[学生]如果是部分被氧化,则需证明补铁剂既含Fe3+、又含Fe2+。取适量补铁剂,加KSCN溶液,若显血红色,则说明有Fe3+;另取部分补铁剂,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说明含有Fe2+。

[追问]如果仅有蒸馏水、氯水、KSCN能完成上述实验吗?

[学生]加KSCN,用蒸馏水稀释,再加氯水观察颜色是否加深。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定性检测到补铁剂中的确含有二价铁,那如何定量检测铁元素的含量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讲义上的相关内容,下周活动课时间有兴趣的同学我们一起去实验室做个检测。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特征培养策略

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伴随一生,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即个体在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是在个体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种普遍的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使人们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去适应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去适应不同的不可预测的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以及长期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不断丰富、拓宽知识,才会让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能力、价值观等不断丰满。三,终身性。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遣词造句,到文辞飞扬,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语文的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而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则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地训练,简单重复地死记硬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会、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中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中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重视阅读,阅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内阅读,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潜心阅读。其二,重视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视国学经典阅读学习,如《大学》、《孟子》、《中庸》、《论语》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扩大课堂化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策划、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如虚实情境、观念情境、社会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能够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以及阅读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赠汪伦》,诗词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汪伦对李白的真挚友谊,这种浅显的问题,学生们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然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吃不送,偏偏这个时候送”,这种真实的情景和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对两人的友情展开丰富的想象。此外,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从课内外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知识的积累、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启迪反思、开阔视野等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更要从教学方式上矫正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通过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32):155.

第6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化学复习课;实践与思考

当下教育教学行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素养同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传授与培养而获得,并且代表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作用便是为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为之后更加深入的高中学习服务。化学是一门实用且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类学科,其中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着思想观点、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等等有益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内涵。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复习课堂,便是汲取这些内涵,让复习课堂更加的丰富,使学生在课堂获得的内容更多。

一、在复习中强调知识的规律与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复习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复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领悟知识学习的规律,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化学符号有时既可以表示微观水平上的某种物质,转化到宏观水平上又变成对某种物质另一种状态的形容了。所以说化学符号有时可以成为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这也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强化结构性质的联系。事实上就是要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个方面去考虑、看待化学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念,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如此,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物质的变化与状态进行解释与分析,能够更好地分析化学问题,更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时,宏观来看,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从微观来看,是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各自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离子之间的置换与反应。

二、在复习中强化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科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学科更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在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目前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在低楼层的楼房中,为避免潮湿而是用的“除湿剂”主要是什么成分,它为什么能够起到除湿的效果;交警在测试驾驶员是否酒驾时所利用的工具,是按照怎样的化学原理以及乙醇的什么性质来制作的;为什么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使用高锰酸钾而不是其他的方法等等。成功地运用生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复习课堂中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苏教版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结合很多生活常识讲解淀粉与油脂、蛋白质与维生素的知识点,既靠近学生生活,又能够帮助理解。

三、在复习中运用趣味教学引导思维

思维能力应当属于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思维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重表征,理解不同世界中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状态,多方面考虑物质的性质与反应,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在复习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可以通过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走进化学的世界,在活跃而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化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记忆方法,制作元素卡片进行一些记忆类的小游戏,缓和一下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元化的记忆方法,提升知识记忆的效率。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世界中的状态与性质,并写出不同性质下所发生的反应等等,比一比哪组写得更多。

总之,复习课是学生比较不感兴趣的课程,相比起新课而言对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分析运用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复习,开展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同时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化学思维,激发出潜能。师生之间通力合作,将知识内容的巩固融入到能力发展的活动中来,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先,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当中复习知识、提升能力,也能够成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将不同于从前的枯燥,学生也能被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核心素养

G623.5

当前核心素养的分析研究逐渐深入,2014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要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核心内容,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概述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将数学的思想以及本质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形成,提高其综合性与整体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目标密切相关,对于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素养注重的使知识、能力等统一,[1]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对周围事物认识、理解等品质,使人们与周边环境发生作用而表现出的思考方式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数学问题,有些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并不直接,有了数学素养就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数感、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与数学直接相关,[2]数的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关系密切,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感的建立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深入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测量、认数以及统计等数学知识技能等形成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不同领域知识时,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分析,对教材中的话、图片、例题以及习题等进行分析,[3]对知识进行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质进行分析,了解知识技能中的核心素养,以及能够培养的核心素养,将其通过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中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公式进行理解,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计算,并能够正确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模型思想、符号意识、推理、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探究,使其转化为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行动以思想作为前提,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思想意识,才能够对教学行为进行外化,使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全面提升,使数学内容与实际情境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教师需要让数学知识趣味化,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这一问题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记录自己家中瓶瓶罐罐的容量,以及喝的饮料瓶以及酸奶瓶的容量,[4]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升与毫升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强化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数感对于科学直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数学态度以及数学素养水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也会有对数以及数运算的适应力和感受力,能够有目的的利用数学知识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以及数学特点进行观察、解释,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感受数学特征。因此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数学内容灵活的展示出来,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野营的情境,让学生从野餐到野营进行玩耍,寓教于乐,通过玩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知识。[5]再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农村小朋友进入到城市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城市学生到农村之后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知识中,学生可以通过万以内的数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描述,对较大数进行大小比较,能够口算几千几百加减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以及符号感。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情境,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素材,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使数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强化知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以知识技能为主,又高于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是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的性质、定律、公式、法则等,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基本技能有测量、运算以及画图等。[6]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分类方法、模型以及推理等数学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引导同数相加的问题,通过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计算,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对乘法的意义进行渗透,同时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读法,体会乘法的含义。在数学练习中,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有层次性的练习,积极转化直观图形、语言文字以及数学符号表示方法,深入的对乘法意义进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书写、符号表征、观察以及操作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的了解乘法概念的思想,认识到乘法读好的简洁性,[7]使符号意识得以发展。通过图形以及实物等对乘法的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用数学符号进行交流表达,强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5.开展多元化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进行检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数学教学以及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时,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在教活动中注重情感以及态度等表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动态化的教学评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能够使数学课堂评价更加公正、客观,提高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效性,在数学评价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若教师能够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有效的把握,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使其更好的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强化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核心素养的地位,将其置于课程改革中,使立德树人的目标顺利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的开展,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高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提出科学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知识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智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刍议一――例谈数感素养的培养[J]. 中华少年,2016,33:134.

[2]王玉. 淡化细节 注重本质――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5:11.

[3]陈敏.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J]. 人民教育,2015,23:46-47.

[4]陈六一,刘晓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

[5]李星云. 基于笛Ш诵乃匮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第8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实验能力;培养启示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变化观念和思想平衡、宏观辨析和微观探索、证据推理和模型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五个要素组成。[1]教师要将这五个要素渗透到日常化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索及思考解决化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究。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发现并验证化学的实验原理,从中体会到化学实验课的乐趣。

一、核心素养对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尽量保证实验的完整性,让学生能从中享受化学实验的乐趣。由于一些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教学过程不够完善,很多教师在教学化学实验课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想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化学实验,但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只能把化学实验简化或者放弃。[2]而学生由于学习热情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有个别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导致学生在化学实验时不能高效、自主进行。因此,教师应把化学的核心素养融入到化学实验教学中,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实验水平,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在化学实验中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化学课本上大部分的化学原理都能通过学生自主操作来进行验证,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因此,教师要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验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

二、核心素养对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认真研究实验教材,把握实验的重难点相对于其他的学科,化学是一门较特殊的学科。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中,大多数的化学原理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进行验证。化学实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本,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一定要遵循实验教材上的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完美的化学实验展示。因此,教师要对课本认真预习,精心准备每一个实验。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精准解读教材,并且合理使用教材进行实验,才能让化学实验课堂生动有趣,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只有利用好每分每秒,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课堂学习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实验能力。例如,教师要仔细研读每一本化学实验教材,把书里的每一页,把每页的每一行,都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化学实验操作变得更加严谨。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还要结合相关的化学参考资料,准备一个教案本用于标注实验中的一些细节,把化学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实验事项都写在上面。教师要总结每章的实验内容,思考如何进行化学实验,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办公室时可以和其他教师互相讨论,分享经验。以此,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样,教师对化学实验教材的解读会变得更加深刻,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教案,更精确把握化学实验的重难点,而进行高效的化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辅助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材中的很多化学结论都需要化学实验作为验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教师会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进行实验展示,但由于学生座位分布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很清晰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热情不高,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拉开了距离,化学实验的学习氛围有所下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化学实验课堂中经常发生,为了增强实验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实验过程利用摄像头在多媒体上进行投影播放,教师将化学实验过程投影到ppt上,使实验过程和现象更加清晰明显。教师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会涉及到一些危险的化学药品,为了学生的安全,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形式,把实验展示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粗盐的提纯这一实验时,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细致观察到化学过程及化学结果,教师在讲台也很难做到让所有学生观察到实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上的摄像头,把实验过程在多媒体上进行投影,让学生通过屏幕清晰观察到实验的过程,从而掌握实验流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化学实验中遇到的不便,让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化学实验现象。

(三)教师营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学习所需的学习情境。教师营造一种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自觉融入到化学实验学习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向教师提出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因为,化学和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联,很多化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可以将化学实验与生活密切结合,进行相应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用处,从而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制取CO2这一实验时,学生对于二氧化碳这一既陌生又熟悉的气体,没有过多的了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CO2给学生讲解。最常见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我们每天呼出的气体,汽车尾气、电器损耗中也有二氧化碳。教师通过生活中一些日常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这一气体的性质,使实验原理更加清晰。教师帮助学生在实验之前创设实验情境。然后,再给学生介绍实验材料的原理,进行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将长颈漏斗的下端口伸到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泄漏等都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从而保证实验进行的严谨性。

(四)教师增强和学生交流,完善实验流程不管是在化学教学还是化学实验中,师生之间交流的过程必不可少。师生交流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讲解,而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导致实验的一些细节不够完善,就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化学实验课堂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化学实验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五六个同学为一个实验小组,选一个化学实验做的好的学生为组长。在化学实验时,教师让小组成员先互相讨论不会的知识点和题,相互解决一些问题,并把小组不能解答的问题标记出来,教师再进行讲解。教师把小组问题解答后,再由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