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16:12: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信息化 新型财会职位 教育 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使得传统财会人员的工作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传统财会人员不再重复机械化的做着同一个工作,摆脱了计算器与账单的传统财会计算手段。可是在改变的同时,也让财会职位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一次都来源于新型信息电子商务的出现。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管理的新需求,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新型财会职位信息化的目标得以实现。而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恰恰又一次让传统财会职位受到严重冲击。
在与新型财会职位的比拼中,传统财会职位无疑大败而归,传统财会所做的一切工作,除了一些只能由人工进行的工作以外,都已经可以转变为电脑代替完成。财会职业的这一巨大转变,致使传统财会职位大量减少,相关传统财会人员面临着失业的挑战。
一、 财会职业信息化的影响
(一) 传统财会职位大量消失
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是企业对产业全局的一个重组,取消大量不必要的岗位来增加企业工作效率以及降低企业成本,而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对产业进行信息化的革新。
在财会方面,目前信息化财会主要以电子商务为方向,实现了多个不同步骤紧密联系的新型财会管理系统。这样一个系统可以让中间流程少很多不必要的步骤,加快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约了时间,但也不可避免的致使大量传统财会职位被取消。
信息化财会有信息化财会所带来的好处,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准确度,节约时间,减少成本等等,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工作中,信息化财会管理系统是无法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财会从事人员根据自己职业知识以及经验来作出判断。正因为此,或许传统财会职位会减少很多,但财会职位永远不会消失,而留下来的都是自身素质非常高的人。
(二) 新型财会人员的要求
信息化的财会管理系统致使大量传统财会方面工作职位减少,但新型财会职位也随之诞生,例如数据库管理员等等。这些新型财会职位都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对于数据很敏感,特别是在数据处理及分析方面还有财会业务工作要很熟悉。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之下,财会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改变自己,加强自身素质,实现新型财会工作理念的转变,只有彻底转变理念,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财会方面的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信息化财会工作环境中生存下去,才能够为企业财会管理提高帮助,为企业的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
信息化的财会工作,已经让财会工作人员从原始重复单一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也意味着这些解脱出来的人员将会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为了重新就业,也为了自身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财会工作,从事财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适应新的需求,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去培养自己素质,由传统的财会理念向信息化财会管理理念转变。同时也要多学习关于信息化数据的管理,只有到达当前信息化企业的需求,才能够重新回到财会职位中来。
二、 信息化财会人才的培养
(一) 课程的改变
与传统的财会教学不同,新型财会课程必须要做出改变,增加计算机信息理念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使用新型财会职位的需求,才能够为企业所用。
学习计算机信息很重要,但作为财会人员,将财会方面的基础理论进行学习并加以分析,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能够对目前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些也都是财会课程所需要做出的改变。
而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财会理念学校更应该多给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实践来明白一些不懂的地方。(二) 重视基础理念
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是否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财会工作,财会方面理论知识基础没有打牢靠,一样不能够适应当前传统财会大量消失的特殊环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的告诉学生应该注重基础,同时在教学课程中,也做出相应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把基础财会知识学懂,才能够在信息化财会行业中,快速占据一个有利位置。
(三) 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网络信息化的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每天都在以一种爆炸式的速度快速增长着,财会方面学习的新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变化再变化,理论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多,这就给学生还有学校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是对学校,毕竟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制限,不可能是什么都能够教给学生。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来改变教学方式,通过更加生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习财会理论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用以点概面的方式,通过某个知识点,来引申到另外一个层次上,这样学生就能够尽可能多的去接触财会方面理论知识。
[关键词] ERP 企业信息化 信息系统 信息化软件
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就是在需要数据和信息的时候,能很容易地从信息系统中准确地抽取。当前,ER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得到广泛的认可,不过就中小企业来说怎样实现信息化,是否必须实施ERP仍存在很多争论。
就ERP本身而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至今仍在发展之中,从最初MRP的出现,到现在ERPⅡ/e-ERP等新一代ERP概念的提出,可以用MRP-MRPⅡ-ERP-ERPⅡ的扩展路径来表示。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ERP的功能将越来越强大和全面,同时其价格也会越来越高。ERP将在大型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受大型企业的欢迎。而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资金的限制,很难享受到大型ERP系统强大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员工素质和不规范的管理结构的限制,大型ERP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很难行得通。
一、ERP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主要通过实施ERP搭建企业信息化平台,改造企业运作流程,成功实施ERP后一般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促进公司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以及提高公司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等。然而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各种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信息化中不能完全依赖ERP,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ERP并非就是企业信息化。首先,企业信息化包涵的内容很广泛。总体上来说企业信息化有以下内容:ERP、CRM、SCM、DSS、OA、CAD、CAPP、CAE、CAM、PDM、PLM、DCS、MES、PDM、CPC、PLM、BPM、KM、EAM、PM等。
企业信息化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工程技术领域。一个现代企业在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工艺设计方面,为了缩短研发周期,保证设计一次成功,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方式,如CAX、虚拟制造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工程等。
(2)生产运作领域。一个现代企业要求它的生产运作系统,对于多变的市场需求具有快捷的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制造企业须广泛采用数控技术、计算机集成技术,建立FMC、FMS、物流储运系统和CIMS系统等。
(3)企业管理领域。一个现代企业在各种管理业务实现集成化管理,这就必须做到企业管理系统信息化。要求借助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诸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的目的。其重要标志是其管理系统采用了MRPⅡ/ERP系统、OA系统、JIT系统、CRM系统、电子商务系统(e-Business)等。
现今的ERP仅涉及企业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它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定作用,但是工程技术领域和生产运作领域的影响力有限。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研发管理、企业营销客户管理、企业资产管理、企业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已经不是传统ERP的范畴了,这是ERP的重大缺陷和不足。
2.中小企业的特征决定了ERP的成效有限。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少、员工素质不高、管理体系不规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决定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有更多的难点和障碍。一方面,资金成为实施ERP的瓶颈。一套性能完整的ERP软件系统及服务的价格一般都很高,这对于普遍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者对ERP的认识普遍不足,部分人甚至认为ERP是能挽救企业的“万能良药”,而ERP究其本质是一种承载管理思想的管理软件,对一个企业来说“一个系统再烂,用得好,也是好系统; 一个系统再好,用得烂,也是烂系统”。最后,ERP系统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模式要求较高,员工素质不够、管理体系不规范导致ERP在很多中小企业的应用中中途流产。
3.非ERP的信息化软件选择也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化。目前,我国企业中完全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比例很低,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某项或者某几项业务流程中实现了比较成功的信息化。如中小企业财务电算化水平很高,很多制造型企业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尽管这种计算机控制只是单纯的计算机数据采集,与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控制生产和管理流程还有所差别,但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另外,很多中小企业重视企业网站的建设,并且已经开始了电子商务的尝试。有些中小企业也分步的引入了SCM、CRM,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企业信息化建设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小企业通过逐步的引入各种信息化软件系统,经过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最终能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三、对中小企业实施非ERP信息化的建议
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选择ERP以外的企业信息化软件来实现企业信息化。对此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分析企业需求,来选择信息化软件系统。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业务中的不足,确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如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
2.企业信息化从点到面,逐步推展开。从一个个看似“边缘”的系统慢慢地打通信息壁垒,最终在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中逐步构建信息化,从而将员工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的阻力降到最低。
3.各信息化软件系统必须充分融合,打通信息、数据传送通道。各种信息化软件系统之间由于系统编码体系、数据库等不一致,会严重阻碍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利用。所以各种信息系统运行通过后,必须统一口径,将各种系统充分地揉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悖论的高发期,当技术的、经济的、组织的、管理的等问题解决之后,人文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将成为信息悖论的关键成因所在。基于此,文章指出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中提高员工信息素质是对这一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确保实现技术投资收益的管理方法,同时对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对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信息悖论 信息素质 人文思考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生存环境与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商业领域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产业结构,支持新产业或业务的诞生,以及为企业利用以产生竞争优势,凭借这一魅力其受到企业家以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而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在各行各业形成一个又一个。大量经验表明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为现代企业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正当人们沉浸于信息技术在供应、生产、管理、分销、营销和服务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时,一些敏锐的咨询机构与学者在观察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钱投向了信息技术,但却难以创造商业价值,反而导致了投资的浪费,甚至是日常维护和工作量的增加,这一现象因与经济学家的预期与人们的直观判断相矛盾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就是“信息悖论”。信息悖论的发现与提出给企业家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面对这种尴尬人们从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角度对信息悖论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考,这一谜题似乎得以解开,但是大量统计数据表明今天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依旧是成少败多,大量企业陷入无止尽的“IT黑洞”。尽管随着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学习等管理思想的出现与普及,信息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与人们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一直以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忽视了人的因素,当技术的、组织结构的、业务流程的、管理理念的问题解决以后,一直处于隐含状态但起决定作用的人文因素就成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文章认为人文思考的缺失是信息悖论一直得不到深度缓解的关键性原因。
对信息悖论的重新反思
(一)文献研究综述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Solow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与统计上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下降相伴随?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生产率悖论”(信息悖论)的明确提出立即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Bryniolfs-son和Hitt将信息悖论的成因概括为四个方面:统计分析方法失真;效益的时滞;收益再分配和收益浪费;对信息技术和投资的管理落后。国内对信息悖论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肖红根据芬卡特拉曼(Venkatraman)提出的IT引导企业转变的五阶段论提出信息悖论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在最初阶段,企业引入的信息技术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后企业被IT应用的成果所鼓舞,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期间缺乏合理规划增加了IT投资的不理智,就有可能产生信息悖论。刘学林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只强调硬件、软件等技术因素引入,对管理因素的忽视是导致信息悖论的主要原因。李希富从技术运作层、企业管理层、企业战略层、传统的利益实现思维、会计信息化评测―测度问题五个层面探讨了会计信息化过程的信息悖论的成因。咨询专家张后启认为由于很多IT系统的应用仅仅是模仿旧的手工业务流程,企业并没有改变工作方式,而且,在对外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于系统将原有的无效果任务“自动化”,往往会把这些任务坚固地锁定在流程里,使企业管理更加僵化。同时基于这种判断,他指出,“信息系统应用需要实施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应用是一项管理改造工程,需要专业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帮助”,也就是要对信息实施战略管理。张后启的观点对于信息悖论成因的解释是比较能反映实际情况的,但是这一观点也只是停留在信息系统运作层面上,并没有阐明信息悖论的深层次原因。此外,一些咨询机构的观点也为人们理解信息悖论的成因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帮助,这里仅举AMT的观点为例,它们认为信息悖论的产生并非来自技术方面,而是来自于信息技术没有被合理的用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系统建设缺乏与企业战略与企业业务的结合;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如何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实现途径缺乏分析;不能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未能根据企业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连续改进。
(二)信息悖论的人文思考
美国信息系统专家戴维斯曾指出:“现在人们所关心的不是计算机是否要用于信息系统,而是各种处理工作应该计算化到何种程度。”他一方面道出了信息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的必然趋势,也即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计算机不能代替所有的工作,这实质上是对“唯技术论”的一种批评。
企业信息化建设所构建的业务流程处理范式,无疑增加了便捷性,提高了日常程序化工作的处理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对系统产生了依赖性。系统本身功能的局限性无法向非程序化的流程问题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此时,如果员工的应急能力不强或者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的话就可能延缓了事件的处理速度,从而可能造成企业利益的损失。如果对张后启的观点进行深层次的考察就会发现:模仿传统业务流程的系统将人与流程一同固锁在这一范式中,从而使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再加上如果系统开发前缺乏系统分析、员工缺乏系统培训、投入使用的系统缺乏延展性等都会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向失败的深渊。纵观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因素特别是人力资源信息素质的研究却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而人们却认为一直以来正是这种重技术轻管理、重系统轻人力的现状导致了信息悖论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及是信息化建设一直不能呈现出质的飞跃的重要原因。综合来看,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使用由于忽视了人的因素以及过分地依赖电子量化手段而未能在管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员工在系统前的无助与被动是信息悖论最深层、最本质的原因。
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素质是信息技术产生效益的保证
信息素质是指信息人利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一般来说,员工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在信息素质结构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技能是核心,信息意识起先导作用,而信息道德保证了信息素质发展的方向。企业员工信息素质要与企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正确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分阶段渐进进行,追求适度超前。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信息化大体可分为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及高级信息化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应以短期培训为主,主要是提升员工信息意识,向员工宣传信息化的意义,让员工明白信息化乃是大势所趋,还要针对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工作向员工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邀请信息专家、企业内计算机某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或对信息有独到见解或有深刻感触的企业领导、部门主管,就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专题讲座。在中级阶段,这时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上信息系统的应用网络初见雏形,这也是信息悖论的高发时期。这时应以扩展员工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能为主,可以组织有经验的领导和员工,就当前信息形势和企业信息系统现状进行研究和讲座,同时还可以请相关咨询机构对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进行评估。广泛征询员工对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响应与补救,组织员工到成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参观学习,进行比较,借鉴已有的信息成果,吸收别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将有助于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潜在信息悖论的发生。在高级阶段,整个企业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此阶段最典型的特征是数据的自由流动与信息的跨部门共享,此时信息操作规范与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以编辑用户手册,用通俗易懂的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信息软硬件操作、使用指南编辑成册,发到每一位员工手中。此外信息技术和理论是当今换代最快的领域,企业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他们除建立、维护、更新企业信息系统外,还得在提高企业信息素质中肩负日常培训工作。因此,应有计划定期对专业信息人员进行技术更新的培训。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呈加速态势,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应该将员工的培训与系统的开发结合起来,将员工的发展与系统的利用结合起来,将员工的成长与信息系统的延展联系起来,即实现人力资源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同步规划与发展,最终实现系统与人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摆脱信息悖论的困扰,最终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经营的动态环境中,通过培训使员工具有很好的信息素质,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IT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培养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使员工意识到信息资源和知识积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IT部门员工有对企业业务提供良好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系统如果可以承载价值观,将会有不尽的生命力。文章认为一个成功的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应贯穿于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孟子》等这些不朽的经典著作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光辉。今天其早已超越了文化领域与国界的限制并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因为这些文化是包容的、和谐统一的,而且更强调从本质上即人的角度考虑事物。其中出自《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孙子兵法》中关于人文因素的论述已广泛应用到现代商业领域中,其战略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业务实施等一系列活动,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本土化管理盛行的今天,“天时”、“地利”、“人和”似乎已成为企业成功的三大基石,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企业信息化中的“天时”就是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仅在改变产品和流程本身,它还改变了竞争的本质。”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变革所要求现在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企业信息化中的“地利”就是IT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应用。在经历了硬件、软件等IT基础设施的引进与配套之后,接下来的IT管理将成为考验企业信息化成败的试金石。企业信息化中的“人和”是成为信息化的关键,这里所谓的“人和”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系统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信息素质的培训,以提高效率、利于沟通、加强数据共享、强调沟通、注重员工创新为目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系统功能与员工现阶段的IT素质相适应的同时还要关注未来的延展性。二是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利用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培训并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差异化培训方案,增强企业职工的学习能力,使人力资本这一核心资源得以加强,在战略层面上实现人力资源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与互动。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悖论的高发期,如何从根本上防治信息悖论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将人文因素视作问题的核心,并将信息素质的提升作为问题的突破口,既迎合了以人为本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的本质。再者,每一种管理思想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烙印,借鉴本土文化认识管理的本质,提升管理水平无疑为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肖红.“信息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警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2.刘学林.“信息悖论”现象及其防止[J].企业经济,2005(9)
3.李希富.会计信息化过程的信息悖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5)
4.高广生.员工信息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J].前沿,2005(10)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没有针对信息化的内容进行优先级次序确定,对企业信息化的规划涉及到最基本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和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硬、软件两方面的规划问题。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最重要的是完成总体数据规划工作,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总体数据规划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与核心。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多,尤其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对单个企业来讲,规划相对可能比较容易,对企业集团来说就更难。煤炭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仍在建各自的应用系统,没有建立系统的思想,未对信息共享和末来的整合问题进行考虑,缺少必要的数据规划。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优先级次序
2.1指导思想
煤炭企业与制造业、电力等行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流程有着本质不同,自身特点突出,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分散、大而全的配套模式,跨地域的集团管理,离散型的生产形式,安全为主,产品品种少、附加值低等特点。根据煤炭企业规模不同、模式及管理的特点、主辅业的差异化,其信息化规划应以企业总体战略为出发点,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强调其全局性、综合性、广泛性以及主要业务及核心业务的关联性,支持企业中的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扶植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充分注意重点业务项目与具体措施的衔接,使信息化目标体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真正的融合起来,以促进投资和建设的落实。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通盘考虑,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2.2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优先级次序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66-02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3-0000-02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人类社会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企业管理决策的始终。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信息化,就意味着被时代抛弃,对其深化发展极为不利。而电力企业高端技术密集,企业对信息的运用能力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许多电力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如何在当前信息化改革的严峻形势中脱颖而出,是摆在众多电力企业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单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应该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一、企业信息化
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通常是指企业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对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基础之上,使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从而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新世纪企业改革的新宠,许多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信息化也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是呈“点-线-面”逐渐扩张的过程。在基础管理阶段,企业只是解决局部的关键问题,为企业信息化立下基础;在企业资源计划阶段,企业已形成集成的业务链,使企业效益增多;在电子商务协作阶段,企业将全面参加到整个行业竞争当中去,进行资源“争夺战”,扩大市场份额。
由于各个行业所处环境、条件不一,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信息化有着不同的需求。电力企业由于自身对信息需求大,其信息改革也就显得更为迫切。要使电力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水准得到不断提高,站在信息时代的前列,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关键。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一)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许多电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本质理解错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将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条件作为重心,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这种行为虽不为过,但是却本末倒置,忽视了本该重视的重心。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才是电力企业信息化最大的难点和重点。陈旧的管理体制往往给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带来无形的阻力,因为信息化工作开展时也就极为不顺。做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良好的剂。
(二)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企业管理
电力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是分不开的,而做好决策,就需要利用信息系统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促进科学决策。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信息化的建设同样会反作用于企业管理。因此,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将企业管理作为方向标。很多企业信息化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盲目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在竞争中逐渐落后于其他企业。电力企业要让信息化卓有成效,就必须在明确管理症结的基础之上,提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建设方案。
(三)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就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相铺相成,决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过程视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有序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的有效整合与应用,而信息化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力企业若想有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摒弃传统死板的竞争方式,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电力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过去20年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著有成效,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需引起改革者的注意。
(一)官僚作风的处理
近年来,电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也带来了管理机构膨胀和管理流程复杂化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现在电力企业中存在着冗员现象,官僚作风也非常盛行。要彻底改变这种官僚风气,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信息重组”和“组织重构”进行两面抓,使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精简和高效运作。这样一来,不仅简化了管理流程,也使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了。
(二)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电力企业往往有着庞大的运作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个信息纵横交叉的信息网络。一直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机制制约,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部门与子系统之间的权职不分明的问题,使得企业内耗严重,损失惨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变企业的管理思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部门之间的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和利用,部门管理井然有序。
(三)更新管理者观念
电力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有一些传统企业的管理者还秉承陈旧的管理模式,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无动于衷。管理者的这种老观念,不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毒害。要除掉这个毒害,就需要管理者更新自身观念,意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构建整体规划
有些电力企业缺乏整体目标和整体规划,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较为随意。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整体规划,就会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的情况,当前许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建设过程中正是面临着这样一个棘手的状况。因此,要把整体规划作为电力企业信息建设的首要工作,指导信息化各个环节的工作。
(五)防止人才流失
由于许多电力企业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使得企业运营各个环节问题百出。而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让企业内部的人才感到有心无力,失去信心,最终选择了离开。要避免这种人才外流的现象,必须要做好队伍的稳定工作。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定期慰问和交流,实行人性化管理,防止企业人才的流失。
(六)加大资金投入
许多电力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只重视企业是否能够盈利,却未能引起对信息化建设的足够重视,因此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即使是投入了一定资金,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认识出现偏颇,这些资金往往用于加强软硬件方面,在管理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基于这一点,如果能够加大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无疑是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送来一场及时雨。
四、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要解决现存问题,还需要新思维和新点子的不断输入,使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保持活力。
(一)加速业务整合
我国已有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进入整合集成阶段。建议信息化建设已进行成熟期的电力企业加快数据集成、部门集成、企业集成的速度,应用并行策略,借业务整合赶超世界水平。
(二)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
全面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建立数字化电力企业将使整个电力行业迈进历史性的一步。要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中心,统筹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各项数据管理能力。
(三)引进信息化建设高级人才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卓越的团队,团队内部结构合理,各团队成员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在开展工作时,信息化建设团队能够在极短的时候内收集和分析信息,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高效化和专业性。
(四)利用先进思想再造企业流程
ERP和CIMS等先进思想有利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也有利于电力企业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开展更为顺利和卓有成效。
五、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响应时代号召之举。由于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需求大,使其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先锋。近二十年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需在诸多不足,仍需发展完善。电力企业只有成功构建高效的信息和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才能在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时更有魄力、更为坦然。
参考文献:
[1]杨红举.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8:379
[2]王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论坛,2009,2:18-19
[3]何家欢,高瑜.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1,3:61-63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 互联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
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首先应使企业内部运作电子化、信息化。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并构建信息化模型,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何谓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
何谓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在网络和信息化社会中,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它制约着其市场竞争力,决定着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创造与发挥。因此,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
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企业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驱动力,归纳因素如下:
市场变化因素
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企业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
由于生产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促使供应商们形成供应链。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商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要求供应商提供集成度高的产品,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这些原因迫使供应商们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供应链,对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因素
信息技术不仅用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加畅通,运转更加协调。
利用电子商务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由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较低价格和较低廉的服务,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对供应商们来讲,他们觉得有必要比订货者提供更快、更好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电子商务也可以提高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
在当今社会,信息已逐渐成为一类重要的商品进行买卖,比如包含有产品历史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更多企业把可获得的企业内部信息用于经营决策。
企业利用网络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比如,通过电子公告牌、主页和其他的商业信息系统。
政府政策法规的因素
按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要向诸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环保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越来越多的报告,以披露相关信息,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为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处理与交换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市场逐渐成熟的因素
提供信息和远距离通信服务的商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会促使商家提供更多的和更新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有效的服务。
从上述形成企业电子商务驱动力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前进动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能用局部模块的信息化来代表。它需要借助社会的多方力量,尤其是专业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力量来共同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变革,不如说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革。即借用先进的工具(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呈螺旋上升的方式,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
首先,在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后,在做详细的需求分析前加入一个实施步骤,即“模拟上线”运行的培训方法,直观地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其次,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思路,从时间、成本和质量三方面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最后,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完成后,建立相关的运行保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果,同时为新的需求做前期预研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做准备,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化能够持续、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已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在战术策略上,借助外部中立的、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
企业竞争战略优势的积聚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竞争战略应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强并积聚优势:
巩固现有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对现有顾客的要求和潜在需求有较深了解,这样,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才会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便于实施和控制,顺利完成营销目标。
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根据企业网络数据库存储的大量现实和潜在客户数据,确定为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借助于网络数据库,还可以对目前销售产品的满意度和购买情况作分析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顾客的满意。
为入侵者设置障碍。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成本日渐下降,但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旦某个企业已实行了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竞争者就很难进入公司的目标市场。
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目前,有很多大公司开始实行电子商务,其数据库产品服务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满足了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获得了市场上有关新产品方面的许多新信息。
稳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以美国的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为例,其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让公司根据零售店的销售情况来制订商品补充和采购计划,然后通过网络把采购计划立即送给供应商,同时供应商适时送货到指定零售店。在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沃尔玛正是凭借其与供应商稳定协调的关系,使其库存成本降到最低。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一个显著特征是由集权制向分权制的转变。由于电子商务的推行,企业的经营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一种完全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
企业管理网络化
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的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管理最为显著的影响是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网上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前景广阔,但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一样,总会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电信市场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环境,电信市场的非开放性,导致网络资源管理混乱,服务收费过高,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网络法规出台迟。根据对电子商务应用前景的在线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在线购物,担心因遭到黑客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企业更是担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担心商业机密的泄漏,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因此,急需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交易的安全。
信用消费的不发达和货币电子化进程缓慢。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在开发适用于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方面几乎是空白。传统上消费者对信用消费的排斥态度,对“隔山买牛”这种远距离购买行为的不信任,以及国家金融系统对在线远程结算的保守态度,都会促使这一问题表现更加尖锐与突出。
商品配送困难。很多城市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业的配送企业,单件商品的长途运输或邮递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足以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加强。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将与本企业有购销关系的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和“零库存”的供应链体系等,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网络税收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决定,在下一次部长会议之前,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如今WTO是否以及何时会对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达成最终协议仍在未卜之中。但随着网上交易量的迅猛增加,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资料:
1.曾强,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战――全球“大局观”下的中国电子商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中,分析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管理的应用,可以满足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需求,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成本优化管理,同时,可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方面所应当起到的积极、有利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与项目管理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内涵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针对企业生产、产品流通以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各项企业生产经营、产服监管的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有资源和周围环境,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科学化程度,以满足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日益增长的消费者需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完成企业管理和企业生产自动化的过程。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一定要合理、明确,各项建设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内容之间,既要相互独立,也要相互联系,要求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做出及时、正确的响应。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想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就要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形势、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甚至还要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总结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威胁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挑战。
2.企业战略与企业现状比较
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各个部门发挥关键职能,明确企业各个部门潜在关系,使企业目标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融合。同时,要结合企业现状,总结企业目标与企业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得出最佳解决办法。
3.信息化需求分析和信息化战略制定
企业要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和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制定可实现的企业信息化目标,明确企业信息化需求,根据信息化需求,指明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制定信息化建设目标。
4.信息化总体框架确定和信息化项目分解
在战略目标制定好之后,首先确定企业新的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架构,然后定义单个项目的范围、成本、收益、技术手段等。
5.信息化保障过程
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针对每个项目,制定保障计划,由其重要性排列先后次序,制定评分标准,监督项目完成情况。
(二)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的本质是,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在特定的时间、成本预算和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准确的工具,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完成的一种管理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要求企业在成本、时间和范围三个方面做出约束和权衡,从而在合理利用资源和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企业最终目标。它是在指定资源限定条件下,按照项目的要求以及规定,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设计合理的计划、组织安排行动的一项管理活动。项目管理一般由以下几个过程构成:
1.项目启动过程
是一个项目的起始阶段,是否将一个项目开始实施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阶段,确定项目实施团队,确定技术指标和项目目标。
2.项目策划阶段
拟定项目目标,编制项目计划方案,进行成本预算,配置人力资源,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制定项目风险预防措施。
3.项目执行过程
协调所有资源,组织完成计划中的各项工作,激励全体成员共同完成企业目标,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4.项目监控过程
制定项目评审标准,监控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分析总结项目偏差产生原因并及时更正,确保项目目标实现。
5.项目完成过程
是项目管理的收尾阶段,是项目管理完成成果的移交阶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
1.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项目管理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项目管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项目管理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基本框架,同时,企业的信息系统也要依靠项目管理的支持。两者拥有共同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统一目标而经历的不同阶段。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实现,就是对项目管理的改造过程,企业处于不同的时期,为满足管理的需求,必须细分出许多的具体流程,在同一个信息化系统之中,组织有明晰统一的构架和定位,各个流程之间不存在重复和盲点,也就是说,企业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细分项目管理的过程。此外,信息化建设程度还会决定项目管理水平。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项目管理都是为了更科学地实现企业的宏观目标而应运而生的。
2.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中各个细分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管理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此外,项目管理可以控制企业的投资成本,协调企业现有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实现企业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目标。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良好的项目管理团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过硬,降低企业无用的投入,减少时间成本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耗,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二、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分析
项目本身就拥有从概念形成到最终落实的完整的生命周期,项目的自身特征要求项目在限定时间之内完成既定目标。从项目本身的生命周期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需求分析和目标确立
这是项目经历的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要求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宏观市场有准确的定位,对企业自身状况仔细总结,对新产品或新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认真分析,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细分,从成本、时间、效率等方面分析各个分阶段的进程,总结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实施计划的制订
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的项目计划切实可行,接下来就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要组织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团队进行项目讨论,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共同讨论出合理的计划,力求无项目重复和资源浪费。制定的计划要与企业的宏观战略保持一致,同时要兼具灵活性和可执行性。
3.计划的执行
这是项目的成熟阶段,将整个项目进行细分,要根据项目执行计划,实践新项目现实化所需要的所有活动,测试、分析和总结计划项目的可行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沟通,建立阶段性评估体制,识别新项目运行结果与项目管理目标的差距,进行调试,弥补不足,提升企业的运行功能和效率,以充分提高项目的实际价值。
4.收尾阶段
是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和收尾阶段,在这个阶段,应更加提防松懈的态度导致项目的失败。在这个阶段,团队领导者应组织团队成员保持一贯持续的状态,及时评估项目运营的阶段状况,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修改,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可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1.计划阶段
在这个阶段,分析客户需求,提出项目计划,并论证该计划是否可行,认真分析讨论,筛选有价值的需求、及时终止价值不大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编制项目计划。收集信息,调查数据,提出可能发生的风险。只有对客户需求做出充分详细的分析,才能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计划。灵活的计划和提前分析好的风险预测,可以有效减少成本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时间耽搁,以免造成延误。
2.组织阶段
在项目开始具体实施之前,做好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准备工作,对项目的整体进行分析策划。将整个项目进行细分,将细分项目下发到不同的工作小组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解决方案。团队的合作和沟通,是缩短企业目标实现时间的必要条件。
3.领导阶段
是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要整合公司所有的资源力量完成项目,对各个项目小组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组织协调,确保项目准时、高效地完成。
4.控制阶段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细分,每个阶段要有严格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计划的顺利完成。企业要有严格的控制体系,及时比较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由此可知,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即启动过程、策划过程、执行过程、监控过程、完成过程,是对项目实施生命周期的细化和分解,其目的是使目标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得到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两者相比较而言,项目管理的阶段,是项目实施的固有生命周期,是固有模式,对于不同的项目,其生命周期可以归纳为同样的四个阶段;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不同的项目,可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的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过程,是为了达到企业目标和达到企业预期结果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或行动合理分化过程,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企业成功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项目组织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要首先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企业的现状进行仔细分析,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数据的重要来源,有了这些重要的数据,企业要以这些数据作为依据,对各个细分项目进行组织,这就形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管理的第一阶段,即信息化项目的起始筹备过程,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完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个阶段企业做好需求分析,明确项目目标,确定组织大致方向,组织人员,做好内部沟通。企业的需求分析,是企业对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和资源进行分析,以便做出企业信息化项目目标。明确项目目标,确定组织大致方向,是要依据需求分析和自身条件提出明确的项目期望,明确的项目目标可以促使工作人员明确自身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缩短企业项目成功所需要的时间。做好内部沟通,是企业项目管理活动成功的内部保障,内部沟通到位,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
(二)项目计划
根据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和企业的战略需要,制定可实现的项目目标和项目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企业的项目目标进行细化,并将细化目标下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手中,分清主次关系;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众多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众多解决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并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力求做到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画出工作流程图,充分分析每一个细分项目,认真考虑每一个项目,考虑到每个项目和每个阶段可能要遇到的问题,提前提出对策,分析其实际可能性,做好流程的记录,在每个细节做到优化处理。项目计划是项目实施的前提,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项目目标实现的质量,所以,良好的项目计划,是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项目实施和控制
将整体的项目计划进行分解,核算单个项目的成本。建立保障措施,确定先后次序,逐步实现项目。企业项目的实施,是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调整好人员配置,在仔细规划过后,开始执行细分项目,确保资源合理的利用。在合同达成之后,企业根据详细的项目计划,开始执行项目。它包括项目的实施和项目的监控两个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企业领导者带领专业团队,按照项目计完成项目;项目的监控是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或者单个项目完成之后,将项目完成结果与项目计划相对比,发现计划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想办法进行修改。监控过程对于保障项目结果质量和确保项目实施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项目监控,关键在于定期地对项目实际进程进行测量,及时与项目计划进行比较,若发现差距,及时采取措施,越早发现问题,越有利于项目质量的保障。
(四)项目收尾
在按秩序结束各个阶段后,将阶段成果融合在一起,正式移交项目成果、服务或者产品,项目管理过程结束。在项目管理过程结束之后,企业可以从中总结出许多的经验教训,在企业日后的工作中,可以将这些经验加以利用,可以大大地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这四个阶段相互衔接,有明确的依存关系,共同推动整个项目的顺利完成。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将项目管理的知识融会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覆盖到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企业的项目管理,才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