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8 10:22: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竞技体育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在参与到世界经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全方面的发展国民经济。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更加不容忽视。为了加快和促进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应大力鼓励体育产业投资,促进体育产业投资体制的逐渐完善,重点研究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对于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不断对体育产业投资体制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过实践,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不断进步。
一、我国的体育产业投资体制的含义
相应的体制和政策是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发展的基础,而投入、使用和监管资金的有效运用是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制定的客观限制条件,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在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充分考虑和结合各种限制性客观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制度和政策的科学性和组织性。而在进行体育产业投资、补偿等工作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相关法律政策来进行制约的,体育产业投资整体框架和细致的分工、开辟投资方法的规定和投资补偿和分摊等工作是体育产业投资政策的主要内容[1]。
在促进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体育产业投资体制与政策的重要作用,同时更不能够忽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体育产业投资的整体结构和制度要求是体育产业投资体制的重要内容,然而其中存在了重要的政策限制,二者存在一定的重叠成分。同时只有在体育产业投资体制之下才能够形成相应的体育产业投资政策,也才能够具体规范体育产业投资行为。因此,研究体育产业投资政策及环境是研究体育产业投资体制的重要前提[2]。
二、我国的体育产业投资体制依赖的相关政策
体育产业投资体制要建立在一定的相关政策之上,受到科学合理的政策的规范和制约,才能够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才能够在科学的制度下,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财政政策
相应的基本准则和方针是进行财政工作的前提,然而基本准则和方针的制定要根据一定的财政目标来实现,严格按照宏观经济规律来制定自身的财政目标就是我国的财政政策。我国的体育产业投资事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因此在实行体育产业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我国的财政政策为其提供相应的补助和担保,因此财政政策是决定体育产业投资资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如果财政政策过于严厉,就会将更多的体育经济发展机会置之门外,还会将体育产业的融资金额大大提高,不利于体育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实行教宽松的财政政策,就对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动资金,促进可供融通的资源的提高,将投资成本降到最低,有利于体育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不完善的投资体制存在于我国的体育产业当中,要想实现资本市场与体育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不能够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有效引导资本市场[3]。
(二)法律制度
在进行体育产业投资行为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这些社会关系有时是需要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对其进行制约和管理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体育产业投资行为的顺利进行,同时,这也是法律制度在体育产业投资体制中的体现和作用。在进行体育产业投资行为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得到健全的法治来对其进行保障是决定是否能够充分利用体育资源的标准,体育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健全的法治来做基础。我国在进行体育产业投资行为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投资范围、程度的可靠性和有序性,然而决定投资行为是否可靠和有序标准就要靠健全的法治来界定。我国的体育产业投资是一种长时间的投资活动,在较长时间的投资当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此时必须要有强有力和完善的法律来对其进行保障和职业。投资人在进行体育产业投资之前,最看重的就是这一方面法律是否健全,如果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就意味着体育产业投资将会面临很高的商业风险。这也就说明,健全的法治能够为我国的体育产业带来更多的投资,也才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4]。
三、我国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在加快,我国要想积极参与到世界市场经济竞争当中,必须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因此,我国要充分提高对体育经济的重视程度,积极思考发展体育经济的方法及限制体育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注意到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其重要性,抓住其中的重要特点,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体育产业投资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动力
体育产业的建立和经营,会创造出一定的资本,当资本越积越多,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应用就要靠体育产业投资体制来进行引导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形成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将积累的资本应用到投资当中,首先,可以通过银行充分发挥职能,将资金有效应用到资本不足的公司当中,资本不足的公司要能够有效利用这部分资金进行生产,并将生产出来的商品通过体育市场销售出去,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充分利用市场职能,通过买进资金短缺公司出售的体育股票和债券等能够有效的将资金转移到资金短缺的公司之中,促进其能够充分利用资金进行再生产,或者在资本市场运行的监督下促进资金短缺公司已兼并、转让和租赁等方式促进资金的有效运转,从而从另一角度以另外一种方式优化配置体育产业资源。这两种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充分发展,能够给体育经济发展带来动力[5]。
(二)合理的体育产业投资体制能够提高资本积累和配置效率
有效运用体育产业投资体制,能够将积累的资金进行有效的运用,能够给资金短缺的公司带来更多的资金,促进其运转,这样一来,有助于将资本创造过程中效率较低的公司的资金应用到效率较高的公司,将资金的边际产出率进行提高,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相关的生产要素进行流动,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提高,有效促进体育经济的不断增长。相反的,如果运用了不合理的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就严重阻碍体育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会激化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体育产业投资之间的矛盾。例如,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资金不足是导致当地体育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当地没有能力形成专门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这样一来,就很难进行资本的再生产。这一系列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当地不合理的体育产业投资体制造成的,在这种体制下,外资也很难得到吸引,就更难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提高配置效率,造成恶性循环存在于体育产业投资体制与体育经济发展之间[6]。
第一,在当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其背景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学生只有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将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相应的提升。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对国外的历史和文化等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使其语言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第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并且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正是由于缺陷的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国外的文化,发现其优点和缺点,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各国文化,引导学生在进行各国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将其中优秀的部分转变为自己的积累,但要剔除其缺点。
第四,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不只能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将英语语言学习的方法传达给学生。教师要通过跨语境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语境的学习,同时,将一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的英语语言理解和掌握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跨文化语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第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就要重点分析国外文化语境中的词汇,从而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英语学习中所出现的语言现象和交际用语进行相应的比较和分析,应让学生对国外的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同时,让学生对跨文化语境有更深的了解。
第二,不同种类的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所以,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汉语和英语中含义相同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总结,@对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汉语和英语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于这样的特性,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共性和差异性的比较和分析,对其中的规律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将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其中的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第三,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运用已经非常普遍,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通过多媒体将国外的优秀影片进行播放,让学生从中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运用这种方式,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带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这些内容,从而对跨文化语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结束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对语言教学和跨文化语境教学都要足够重视,将跨文化语境学习的方式融入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对国外的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掌握英语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高职英语教学必须突出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脑脊液鼻漏;腰大池引流;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00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已成为垂体腺瘤根治的主要方法[1],此术式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容易并发脑脊液鼻漏[2]。腰大池持续引流已成为治疗脑脊液鼻漏的常规治疗方法。为减少持续腰大池引流带来的颅内感染、低颅压头痛[3]、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122例垂体腺瘤经蝶术后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患者进行病情分析以及术后并发症预判,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预见性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l2月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脑脊液鼻漏患者122例,男64例,女58例;年龄16~7l岁,平均54.66岁。所有患者均在抬高床头、保持鼻腔清洁、禁擤鼻、抗生素应用等治疗的同时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后留置腰大池引流管7-12天,有2例发生颅内感染,24例发生低颅压头痛,均最终治愈。
1.2操作方法
患者采取抱膝侧卧位,利用19G腰池穿刺针穿刺腰3-4椎间隙。见脑脊液流出后置入腰池引流管于腰池,外接带三通管以及抗虹吸引流瓶的引流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入院宣教以及心理护理良好的入院宣教及心理护理是经蝶垂体腺瘤术后脑脊液鼻漏治愈的重要前提[4]。认真分析病人病情并结合患者社会生存状态,耐心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讲述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原因及其可能带来的颅内感染、低颅压头痛、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同时积极纠正患者由于头痛、激素功能紊乱、视野(视力)障碍带来的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4]。
2.1.2术前准备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脑脊液漏的原因及其危险性,解释实行持续腰大池引流的必要性,打消患者及家属心理顾虑。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治疗事项,如严格卧床,按时翻身,保持,避免因打喷嚏、擤鼻涕和咳嗽等造成颅内压突然增大的动作。完成术前准备工作,行背部、鼻腔清洁、剃除鼻毛等,观察有无腰背部皮肤破溃、脓肿、腰椎畸形等。
2.2术后护理
2.2.1护理术后病人绝对卧床,保持头高位(床头抬高15°-30°以利脑脊液引流使颅内组织下陷填塞漏口),注意保持颏胸骨径线,防止颈静脉回流受阻致颅内压升高[1]。
2.2.2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以期能尽早发现因腰大池穿刺后颅内压一过性急骤下降后桥静脉撕裂导致颅内出血[5]。
2.2.3体温以及腰大池引流液性状监测 常规体温监测,4次/d,体温≥38℃的患者6次/d。密切观察腰大池引流管内液体的性状。若患者术后出现体温上升,腰大池引流管出现絮状物,汇报医生完善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以及细菌培养,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
2.2.4严格控制流速保持腰大池引流液匀速外流,随病人、头部高度发生改变调整抗虹吸引流瓶高度,严格控制流速,一般以2-5滴/min,10ml/h为宜。每小时不超过15ml,切忌忽快忽慢,过度引流常会导致低颅压性头痛,更甚者可致颅内血肿、脑疝的发生。
2.2.5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用3M敷贴将引流管固定在背部中线处,于腋后皱襞断面将三通管固定至腋中线水平,过长的引流管适当圈转后以3M敷贴固定于患者皮肤平坦部位,防止弯折。抗虹吸引流瓶悬吊于腰椎管水平3-4cm高处平面,引流袋则低于椎管水平,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如果引流管内出现部分堵塞可由上向下挤压引流管。如完全堵塞,则需要用5-10ml 0.9%氯化钠溶液严密无菌操作下冲洗。如冲洗后仍不通则拔除引流管,48h后换另一椎间隙重新置管。
2.2.6防止腰大池引流口漏因腰大池穿刺针粗大,常因穿刺点皮肤过度撕裂导致引流口处脑脊液外漏,这在穿刺操作不顺利而频繁穿刺时更易发生。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应预见此可能性,通过提醒医生预先以7#腰穿针行预穿刺,成功后再以腰大池穿刺针沿预穿刺通道行穿刺操作,减轻局部皮肤以及皮下肌肉、韧带、脊膜撕裂,减少引流口漏发生几率。如已发生,将引流口周围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向引流口推挤后蝶形胶布黏贴,以紧闭漏口,防止医源性颅内感染风险加大。
2.2. 7病房管理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减少人员流动,限制探视人次。病室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min,地面,桌面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2次。
2.2. 6及时拔管 一般置管时问为1周。最长不超过2周[5].期间应每日或隔日提醒医生给予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若患者颅内压降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一般情况良好,夹闭引流管24h后患者无不适感,无明显鼻腔渗液,提醒医生尽早拔出腰大池引流管。拔管后应继续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头痛性质以及穿刺点渗液情况。
论文摘要:针对“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既促成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荣,又维护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纯洁性的说法,通过对完人教育理想的本体溯源以及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转变过程,发现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完人教育理想的破灭与重塑,而能够与其保持一致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古希腊竞技体育独有特征只不过是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与完人教育理想矛盾对立的产物,直至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相差无几了。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宗教祭祀、祈福避祸、纪念英雄、政权更迭、战争和外交等等,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遗失,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即古希腊的体育旨在施行体智并重,心身并举的完人教育的说法却广为流传,日益深人人心。这是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恶习,诸如职业化所带来的过度训练,功利化所带来的只重视成绩,商业化所引发的暗箱操作、金钱交易等,一些学者据此证明,现代竞技体育已经偏离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正常轨道,丧失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精神,要想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复兴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的精神,重塑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们对古希腊竞技体育和完人教育理想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这种理想在古希腊从未成为现实,而且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古希腊竞技体育,也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与完人理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此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大同小异了。
1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与思想基础
1)非功利性。考古的发现与相关的研究不断证实,古希腊的体育竞技与今天大不相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非功利性,不但竞技的承办方不会从活动中牟取任何收益,就连竞技的优胜者,亦不会从中获取某种物质好处,而更多得到的是精神奖励。这种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奥运会的纯洁性,因为,功利性因素的涉人,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腐败机率。现代奥林匹克的创立者顾拜旦对此亦深有感触,因而主张抵制奥运会的商业化,并把商业化与奥运会的变质腐化联系起来,而力图维护其非功利性。但别具讽刺的是,第1届现代雅典奥运会因为出现了资金紧张,雅典政府为此不得不进行商业操作,靠民间募捐和发行纪念邮票等方式才勉强度过了难关。可见,所倡导的非功利性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一种理想礼。
2)非职业化。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坚持业余化原则,拒绝接受职业运动员的参与。业余化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运动员无需仅仅参加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因而不会导致体育技能的畸形发展;其次,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目标在于娱乐性和参与性,而不必过分在意比赛结果;最后,非职业化可以吸纳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比赛,彰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础。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古希腊竞技体育在其初始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极少吸收平民阶层的参与,贵族阶层的闲暇亦是促成这种非职业化的重要原因。
3)完人理想。一般人认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诸多弊病与不足,主要发端于商业化(功利化)和职业化(专业化)因素。因此,为了克服现代竞技体育的弊端,有必要复兴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倡导古希腊的“完人”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要将竞技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一道,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必需环节;形体美和心灵美对于造就个人的美德同样重要。所谓完人理想就是体育与智育并重发展的理想,而这种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念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古希腊崇尚健全思想寓于健全身心、尊重生命、追求公平、和谐发展的体育精神,于竞技体育活动中表现为“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离不开古希腊人对完人理想的无限追求。
2《荷马史诗》与完人教育理想的幻觉
古希腊历史因其结构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仅就现今考古的发现已经证明,它至少是克里特、迈锡尼、希腊城邦以及东方古代4种文明交错混合而成的结果,因此,详细考证其“竞技体育”和“完人理想”的各自的发展史及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约略地看出“完人教育理想”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本形态。《荷马史诗》是以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古希腊的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本来,把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榜样,这在古代是通行的做法,是无可厚非。但是古希腊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榜样,而且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现实的目标,期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培育程序,把每一位希腊公民都塑造成这种完美人格范本一样的人。不过,因为伴随着竞技体育和智育的各自发展深化,这种完人的教育不是在体育与智育之间顾此失彼,就是对两者浅尝辄止,因而既不能造就真正的运动员,也无法培养伟大的哲学家,雅典教育的实际结果是只培养了运动员,而无法在智育方面取得大的成效。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位,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未能分清《荷马史诗》是介于半神话与半史实的作品,从而以信史的态度完全接受了《荷马史诗》中虚幻的“完人”理想。古希腊人一旦接受其为信史,同时把其中的“完人”理想贯彻到现实之中,就有混同想象与现实之虞。换句话说,如果泛泛地讲体能与智慧并重,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是如果把体能提高到以一挡万,把智慧说成了神人不及,那么这样的两相并著,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古希腊人为自身设定了一个太过高远的目标,因而导致其在实践之中,不是过于注重了体能的培养,就是太过偏向于智能的提高,而很难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所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盲目推崇,导致其确立了过于高远虚幻的教育理想。
3完人理想的幻觉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背道而行
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及完人教育理想的来源考察来看,古希腊竞技体育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两大特征,正好可以映衬“完人”教育理念,并与这种幻觉保持一致性。但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与完人理想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这些特征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土壤,不可能在现实中长久存在,即使存在也只是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初创阶段。因为,古希腊人较早确立的身心并重、体智并举,培养卓越之完人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内涵。他们所谓的体育,并非我们现代泛泛所讲的身体运动,而更多地特指竞技运动,也即体育比赛;他们所谓的智慧,也并非今天所说的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指智慧教育、哲学教育。按照这样的考证,真正的完人既是运动竞技场上优胜的运动员,亦是学园中通晓智慧的哲学家。这种理想的设定是很高的,也只有在少数贵族,才可以做到这种既研究哲学,又进行竞技的体智并重。这就难怪在公元前500年至480年期间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优胜者或都是贵族,或都是职业竞技者,而真正的业余竞技者实际上就是这些贵族,他们之间才真正体现着“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竞技体育理念。 伴随着古希腊的竞技体育活动越来越被重视,获胜者的奖赏越来越丰厚,体育与智育各自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就再所难免,竞技者要想获得竞赛的胜利,必须很早就跟从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训练;训练的种类几也从以前的无所不包,变为专门修习其中的一两种;而训练的方法,则愈加专业化。其中既包括具体的竞技技艺,还包括相应的饮食学、卫生学等知识;因而一些优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发明或改进锻炼规则,接受特殊的饮食制度,遵守卫生条例。比如,公元前460年和456年两届奥林匹亚竞技会长跑冠军德洛麦就发明了肉食食谱,以补充竞技者的营养。所有这些均进一步促进了竞技体育继续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优胜者所获奖赏的不断提高,古希腊的竞技体育亦愈加难以保持早期的非功利性。竞技体育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增强。比如,雅典的梭伦就曾经颁布了一项法律(元前580),规定每个奥林匹亚竞技优胜者可获得五百德拉克马的奖励,折桂的竞技者免除赋税,且终身由城邦供养,仅此一点,就足以断送雅典长久以来在竞技体育方面所维持的非功利性特征。此外,商业化操作跟着也兴盛起来,最初是商业庙会与节日庆典,其次是负责供应事务的妇女或,再次,竞技学堂及竞技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不断强大,智育不断孤弱,所谓体智并重、身心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已经名存实亡了。
因而,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根本称不上是其完人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是竞技体育本身与完人教育之间固有矛盾的特有产物,而始于古希腊竞技体育草创阶段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特征也只能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如昙花一现,随着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化倾向增强,这些特征便愈加岌岌可危了。
4完人理想的重塑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向而行
在古希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之后,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理想已名存实亡,但希腊人仍然对完人理想不离不弃,并根据这种完人理想的幻觉对新兴的职业化竞技体育加以指责,认为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过分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智育的必要性,背离了完人理想的初衷,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这样的要求层出不穷,却从未得到实现。法国历史学家瓦诺耶克指出,“从色诺芬尼时起,体育课和思想文化课的苛求似乎是二律背反的”,但是,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却始终未能得到克服。
过去在谈及古希腊的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想时,论者经常引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关的论断,柏拉图r5,曾说:“神赐给人两种艺术:音乐和体操。神不是赐给灵魂和身体的……而是让它们在灵魂和身体之间融合,达到张弛有度。因为,单方面沉迷于体操的人难免失之粗野,只注重音乐的人则会流于柔弱。”就表面来看,柏拉图似乎同样是在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要求增加智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以便复兴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但这只是表面而已,究其实质,柏拉图等人的批判在实际上非但没有扭转,反而促进了古希腊竞技运动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就他们的理论而言,他们业已放弃了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转而主张“专业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柏拉图所作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1)他区分了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成为奥林匹亚运动会的优胜者,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荣誉;一般体育的目标在于强身健体,为精神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大体说来,柏拉图所作的这种区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业竞技与大众体育的区分。这在今天来说已成为常识的区分在古希腊却极有重要意义。正因为缺少这种区分,古希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完人理想的内容规定为竞技体育与智育兼举并重,要求教育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兼收并蓄,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这种并重化为一纸空文,结果造成教育对竞技性体育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智育的重要性。或者说由于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教育无法在体育与智育之间维持应有的平衡。所以柏拉图对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所作的区分,一方面部分地挽救了古典希腊的完人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竞技体育的独立化与专业化。古希腊竞技体育从此摆脱完人理想的束缚,无需再在体育与智育之间藏头露尾,也无需理会外界的指责,走上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似的发展道路。
2)他区分了完人与职业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卫国者、战士和农民,这3类人的分类,实际上是在向专业化作妥协,前文之所以说他只是部分维护了古希腊的完人理想,原因即在于此。承认单个人不能既是智力突出的卫国者,同时又是擅长体育的战士,即承认卫国者与战士必需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必须进行职业化与专业化。但是要想具体地在同一个体身上,把体育和智力活动均达到极至,即既要在竞技赛场上成为佼佼者,又要在课堂中堪比哲学家,则始终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关于3种人的分类,恰恰解决了古希腊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把古希腊竞技体育从完人理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推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当然,由于柏拉图对智慧或智育的偏爱,造成其对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评价不高,甚至有时过激地主张取消古希腊竞技体育,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其理论在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立发展这一事实。
3)他提出智育高于体育。苏格拉底明确把知识等同于美德,这在古希腊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希腊人更多地是把力量与知识并重的人称为具备美德。柏拉图继承了这一发明,进一步提高知识在美德中的比重,认为卫国者、国王的美德全在于智慧,在于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卫国者固然也需要进行体育训练,但这种训练更多的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而非出干美德和竞技方面的要求。就这一点而论,柏拉图不仅否定了完人教育的理想,确立了专业人的方向,而且在3种不同的专业人之间确立了在智育、美德和竞技体育3方面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下优劣关系。
体育报道中的“唯竞技体育现象”
从广义上讲,体育应包括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部分。我国在1995年分别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强调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及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切实执行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前,我国广大新闻媒体对体育的报道,往往根据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项目的特点以及体育报道带来的商业价值等方面来选择报道的内容,这样导致我国体育报道中竞技体育完全占主导而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被忽视的不平衡现象。
报刊“唯竞技体育现象”由来已久。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报刊便成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电视、互联网的兴起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报刊以其自身的特点依然占据大众传播的主流。笔者对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报纸做出的调查数据显示,竞技体育新闻平均比率为83.56%,社会体育新闻平均比率为12.35%,而学校体育新闻则只有4.09%。因此,我们可以部分地观测到,“唯竞技体育现象”在报刊媒介中已经较为明显。
电视“唯竞技体育现象”表现突出。有关学者专门对体育新闻节目做过调查,发现在2006年的最后一周(12月25日至31日)中,CCTV-5的体育新闻咨询节目《体育新闻》共播出134条新闻,其中竞技体育新闻为114条,占85.1%;其他诸如场馆建设、国际国内体育新闻评选等方面的13条,占9.7%;社会体育方面的只有7条,占5.2%。虽然其中并没有提到学校体育的占有情况,但是我们从百分比中可以看出其占有量不超过5%。
网络“唯竞技体育现象”发展到极端。相关数据显示,新华网、搜狐网和人民网中,所有链接都是竞技体育内容,没有任何链接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关。另外,笔者对多家新闻网站作出比较分析,除了“虎扑NBA”有两条关于学校体育的新闻以外,其他所有新闻全部是竞技体育新闻。可见在网络媒体中,“唯竞技体育现象”已经占据主导位置。
从以上对三大媒体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竞技体育占据各媒体体育报道的绝对分量,有些媒体甚至将体育理解为竞技体育。因此,在我国整个媒介中“唯竞技体育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唯竞技体育现象”背景分析
竞技体育的泛娱乐化特性。竞技体育借助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它经历着由玩耍游戏竞技体育的演变过程,可见其最初便具有娱乐功能。目前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竞技体育泛娱乐化的文化景观。围绕着竞技赛事,强调的是体育故事、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挖掘;在传播符号的运用上,将语言符号的轻松诙谐、非语言符号的“夸张软化”等引入其中。加之竞技体育较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具有更强的激烈性、丰富性和悬念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宠儿。从早期的德国体育娱乐节目《夺标》到当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篮球公园》、《全明星猜想》等,处处可见体育娱乐化的印迹,这已经成为媒介传播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文化视野中的图景之一。
社会和媒体对体育认识的缺位。从受众的信息需求来看,竞技体育也比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具有优势。受众通常关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如对于足球迷来说,欧洲的五大联赛和世界杯显然要比某高校或社区举行的足球赛更具吸引力。体育新闻的受众多数为中青年男性,这一群体的心理更倾向于对抗性、竞争性和直观性,因此拥有这些特性的竞技体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将远远超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
除此以外,高收视率的广告收益和社会效益使各电视台盲目追随竞技体育而忽视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媒介的报道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又误导了受众对体育及体育报道的认识,片面将竞技体育等同于体育,收视热情偏重于体育赛事等,因此形成了“唯竞技体育现象”的恶性循环。
我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曾一度过分强调竞技体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及学校体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虽然以推动大众体育发展为目的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获得发展空间,但受到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步伐仍远远落后于竞技体育,从而在体育报道中自然会出现“唯竞技体育现象”。
解决“唯竞技体育现象”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认识,加大政府和社会扶持力度。
倡导体育明星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一些知名的体育运动员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活动,如让体育明星参加社区体育比赛的揭幕式,参与社会体育比赛,到学校给学生上体育课等。
加大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投入。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城乡社区及学校体育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对此,政府必须加大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投入,加大建设群众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力度,加大对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的经费支持。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只有在有场地和有经费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给媒体提供足够多的新闻素材。
第二,创新报道机制,提升体育传媒工作者职业素养。
加强地方台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报道。地方台应加强对本地的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身边体育事件的报道,让群众广泛参与到社区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之中,形成积极参与广泛报道吸引眼球持续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开辟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专栏。可借鉴美国体育报道方式,设置针对学校体育报道的记者队伍,开设专门的学校体育专版。在多数的美国媒体中,报道中学、大学的篮球联赛、棒球联赛等,甚至辟出专版刊登学校体育的成绩和纪录已经成为媒介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之一。我国在这点上,更应结合地区实际,构建专业性强、报道机制完善的传播体系。
改变传统的体育报道方式。体育传媒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新鲜的、有趣的并能吸引大众的方式来报道体育新闻,转变以往单一的、套路化的报道方式。如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插入一些健身小方法或小窍门,结合群众和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让群众学到日常的一些锻炼方法,使之在无形中关注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认识到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媒介经营遵循的客观规律。因此,充分发挥媒介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显得尤为突出。应使受众在满足欣赏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的同时,获得充分的社会体育方面的相关信息,以此培养受众科学全面的体育观,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第三,丰富科研内涵,探索科学持续的报道理念。
体育实践活动离不开相关理论指导。目前存在的竞技体育报道占据主体,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报道相对弱化的现象,与学术界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和倡导也有一定关系。笔者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涉及此类问题的学术文章寥寥无几,缺少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社会属性和传播现状的分析研究。因此,提高学术界对此类问题的关注程度,寻求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大力倡导体育报道均衡化,形成报道观念和报道方式双项提升优势格局。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版。
4.胡斌毅:《数字的魅力――北京奥运电视收视率分析》,《当代电视》,2008(9)。
5.薛文婷:《体育新闻不等于竞技体育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
6.阮伟:《我国大众体育电视节目透视》,《电视研究》,2000(10)。
关键词:体育竞技;文化建设;互动;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320-01
进入21世纪以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民族文化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家对高等教育到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提高人民群众普遍素质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文化建设在教育、社会、情感等领域的功能不断显现出来。校内文化的建设能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它在高校是非常重要的。
一、体育竞技与校内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层面上的互动
高校体育竞技的主体是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和思维方式都成为高校校内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之一,因而这一群体最容易变革生活方式,更新已有观念,形成独特的、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类型。以高校体育竞技为载体,从大学生本体着手,结合学校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可营造受大学生认可的真正的校内文化。所以说在大学生心里层面上,高校体育竞技在校内文化建设加强互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优势。
校内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教育的首要途径,其主要功能是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关键时期,因此,高校校内育人环境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体育竞技是校内文化中显校内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化氛围的育人功能是在耳熏目染之中通过潜移默化而感染学生,犹如“三月春雨无声润物”,不同于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功能,更不是使用强制性灌鸭式手段使学生接受教育,所以要在学校内创造一种有效点体育竞技的文化氛围,去熏陶、感染广大师生,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信念、习惯、觉悟并接受教育,从而带上有中国特色的校内文化烙印。同时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可以避免因单纯教育而引起的逆反式心理,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借助精神校内精神纽带团结和吸引校内包括学生和教职工在内地所有成员,在高校体育竞技中体现、培育校内精神,进而把所有成员紧密地与体育竞技精神联系在一起,激发和唤起每个人对形成学校优良育人环境的真挚感情。在这种追求和共识下有利于排斥有悖于体育竞技的任何离心情绪,形成校内所有成员对体育竞技共同拥有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通过体育竞技增强校内内广大师生的凝聚力。
二、体育竞技与校内文化在行为和物质层面上的互动
往往会因为高水平的体育竞技活动,一所高校也而更加著名甚至被大家所熟知,可见,竞技体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团体的正面形象。通过训练高水平的运动员和运动队,有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如美国的所谓常青藤学校)增强了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于学校把开展校间体育竞技活动看作是向学生以及教师员工提供一种可供观赏和参与的文化娱乐途径,高校校间体育竞技已被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之中,发达国家高校校间体育竞技活动之所以得以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学校也把校间体育竞技当作吸引学生与资助,提高学校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保证运动员在竞技活动中创造优异的成绩,发达国家各高校均设置了大量的综合性的校间体育竞技项目,学校对竞技运动训练的管理、组织与控制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关体育学科的科研与教学的发展,也自然促进了对竞技与训练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研究。发达国家高校开展校间体育竞技活动的这些成功经验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的。
校内环境与体育场馆和谐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决策者的足够重视,体育场馆在校园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开始得到了认真对待。对于资金不太充裕的一般高校来说,建立一座体育场馆常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会倍受校内各方关注。一旦着手设计和兴建,一般是希望体育场馆壮观雄伟,能够成为标志性建筑甚至校内的一处重要景观。这种要求和希望大家完全可以理解,但为了与以生动活泼主要风格的大学校园环境取得和谐,体育馆设计很难一味追求壮观,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形象必须按照简练、质朴、粗犷有力的风格来进行设计,要体现青年学子精神焕发、蓬勃向上的气息,才能富有健康之美和青春活力,而不能一味以花俏的设计造型、建筑符号装和饰矫揉造的风格作来哗众取宠,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社会大学生率真、质朴的个性。
高校的体育竞技对校内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体育竞技的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作用、辐射作用和榜样作用上。因为学生运动员是高校校内体育竞技的主要参与者,这些主要参与者代表着高校的体育竞技功能,散发、传递具着高校体育竞技的精神,他们通过与大学校园内各个不同层次的群体交往,改变着别人喜爱体育的程度,影响着别人的健美观,带动着更多的人群来参与体育竞技活动,引起大家的体育兴趣,鼓励着体育锻炼在大学内进行,从而对周围环境在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时至今天,在少数地区和少数高校,体育竞技和大学校内文化建设不被重视的现象依然不可避免的存在。实际上,这种现象对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大学校内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竞技活动的成效和状况,直接关系着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一个大学的办学方针,关系着学校发展和改革的目标能否得以真正的实现。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如果忽视大学校内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竞技活动,就难以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等于主动丢掉了最重要的育人阵地之一。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一定要从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高度出发,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大学校内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竞技活动互动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二者的互动、建设列入院校的重要工作议程,列入院校改革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1\]金玉.对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7,(1):27.
[关键词] 科学选材 青少年 业余训练 重要性
一、基层科学选材的重要性
1.科学选材是青少年儿童竞技体育训练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成效。目前基层业余体校,特别是县(市、区)业余体校训练场馆、训练器材等条件较为欠缺,这就要求必须把发现人才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把科学选材的网络盘大,把业余训练的触角盘深、盘长,搞地毯式的人才搜索,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具有体育天赋苗子都网络到业余训练之中,通过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才能输送到省、、大专院校等优秀运动队。
2.科学选材,其原则是依据训练控制学原理和运动员科学选材原理而确立的运动员必须遵循的准则。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提高选材的准确性,为培养优秀运动员提供最高水平的后备人才。
3.目前基层青少年竞技体育的科学选材及科学训练工作,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而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科学选材工作重要性也在于它符合青少年科学选材的原理。
二、科学选材它涉及的因素
1.因为运动员选材它涉及的因素很多,诸如:遗传、年龄、竞技能力,还有专项因素和个体因素等等。仅年龄因素就分为日历年龄、生物年龄和运动年龄。在运动员选材中,不光要看他的日历年龄(即表征年龄)和生物年龄,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运动年龄,因为运动年龄是从运动员早期参加训练开始计算的年龄,它反映了运动员在专项竞技能力上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最佳生长发育年龄,即运动员“运动素质的敏感发展期”。竞技能力则是一名运动员成才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实际潜力和现实表现两个方面。专项因素主要是根据运动员选择或者说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上考虑的,如体能类占居主导地位的项目主要是从选材对象的机能、形态和健康上这些因素多加考虑。个体因素主要是根据运动员的专项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指标体系占居多少而论的。
2.科学选材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将运动员的先天潜能的人体遗传学原理和运动员运动才能发展的年龄特征与生物学基础有机地结合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了选材之中。
3.运动员先天潜能的人体遗传学原理包括两大方面,即:运动才能与遗传因素的关系,运动员选材的人体遗传机制。虽然成功的运动员后天刻苦训练的因素不可缺少,但更主要的是遗传因素。所谓科学选材就是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测试设备将运动员所有稳定的与训练无关的、先天的、从幼年就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测定出来,并根据测定结果预测运动员未来体育竞技运动水平和可能取得的最佳运动成绩。
三、科学选材对挖掘具有体育天赋的苗子有着重要意义
1.六破世界女子举重纪录的关虹,原名关红枝,1974年出生于潜江市杨市乡佘口村一个农民家庭。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关虹参加地区中学生运动会,获100米短跑第一名,被体校录取。教练员在训练中发现,关虹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在以后的田径专项训练中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动员关虹改田径为举重。但是很多同行教练员,包括一些资深教练员并不看好她,认为她瘦小、体质弱,并非有力量型项目的潜力。为此,体校项目课题组多次召开科研选材论证会,通过对其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以及骨龄测试,同时项目课题组对其父母遗传基因多次调查论证,确认关虹心理素质好、爆发力强、下蹲力量有力,具备轻量级举重运动员的天赋。在举重专项训练不到一年时间,1989年4月,全省女子举重锦标赛在鄂西土家族自治州举行,关虹力挫群芳,一“举”成功,荣获40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冠军,她被省体工大队录取。从此,关虹的举重生涯跨进了一个新阶段。并在1991年8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第四届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上,她荣获44公斤级抓举65公斤、挺举93公斤、总成绩158公斤三枚金牌,打破了这个级别的挺举世界纪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关虹在全运会、亚运会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上显示出独霸46公斤级女子轻量级举重地位,科学选材的前瞻性和重要性得以验证。
2.当然,人体遗传学告诉我们,人体不仅具有遗传性,也有其变异性,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把握这种生长发育中的遗传与变异间的规律,对准确性地选好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曾经在泰国曼谷亚运会上夺得男子赛艇冠军的潜江籍运动员聂军良就是潜江体校根据其潜江地域人员分布特点选材培养的典型案例运动员之一。聂军良父辈为北方人,本人有身材高度,胸背厚实、臂长。有先天的划船运动员的身材。再加上伯乐的发现,县(市)、省级、国家级专业教练的培养终获成功。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科学选材是在丰富各种学科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得出的选材理论。它要求其基层体校和教练员要具备综合性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水平;科学选材是建立在经验选材基础上,同时又强化了经验选材理论,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理论。它是现在也必将是将来越用越广泛的选材方法理论。
关键词:初中体育 体育文化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42-01
1 体育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学中的传习作用
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认识,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只是传习技术的层面上,而应更多的把它作为传播体育文化的阵地。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融入了体育文化的运动技术的传习,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如果忽视了体育文化的元素,则只能是表象意义上面的体育教学,更别说构建体育文化所产生的体育价值观念了。因而在传习运动技术的同时,我们应努力使运动技术所包含的体育文化得以凸现,并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体育意识和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运动技术课程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要特别强调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挖掘专业课的人文内涵,使专业课内容更为丰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其中的真、善、美等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精神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而这种教育又能有效地、持久地促进运动技术的习练。因而,体育文化的发展对运动技术的传习既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体育文化的传播又能增强体育教学中的传习作用。
2 体育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加深体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虽然不属于同一个系统,但是在精神层面上是完全统一的,而达成两者协调统一的就是体育文化。换言之,竞技体育是一种高品位、高水准、高质量的体育文化,其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学校体育属于竞技体育的初级阶段,竞技体育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吸收有强大的牵引力,这种强大的牵引力延伸到了体育的教学之中。学生以竞技体育这种体育文化开始认识体育、欣赏体育、发展体育的魅力,并热爱体育,最大可能地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以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为代表的竞技体育掀起了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热潮,而这种体育文化热潮首先被具有追求新奇事物特征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群体所接受,他们向周围释放的能量是任何一个其它群体都无法比拟的。随着他们学会欣赏体育,进而自己参与体育且参与的人数和次数的增加,体育文化对其的熏陶作用就日益增强,他们自身在实践运动中不断揣摩和练习,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他们也就体验到了强烈的运动愉悦感,产生了兴趣。因此,学生自己主动并乐于参与的体育课堂教学,其质量当然也非常高。
3 体育文化的传授有助于实施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体育的许多运动项目基本上是通过人们相互间的共同协作、默契配合,来表达人的意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的,这种人际间特殊的交往表达方式,显然要通过整体的密切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有很强的集体性。例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等项目的教学,教师讲解技术和战术配合时,特别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树立集体观念,让学生在练习和竞赛中体会集体主义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培养团结互助、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集体主义精神。
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竞技体育比赛,开启体育文化传播的第二课堂。每当目睹中国运动员在领奖台上含着泪水,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之情便油然而生,这也极大地增强了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堂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赛场上,王义夫为国拼搏,晕倒在赛场上;刘翔不畏强手,打破了欧美运动员长期垄断短距离竞赛的神话等等,这些体坛健将是民族的英雄和骄傲,焕发出的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 体育文化的传授有助于实施遵纪守法和友好竞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