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9 10:40: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第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一、的需要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为什么活着?”我们通过仔细阅读马克思的原著就可以回答,活着就是为了满足需求,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物质,精神两个方面。马克思在1844年系统地论述了人类的需要问题。他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 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条件。”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衣、食、住、行称为人的第一需要,但人的需要远非仅限于此。人类不但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还要满足精神的需要。人的生命活动是积极全面的,因此人的需求也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客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种需要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所以满足这些需求必定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重要任务。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联系。争取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包含了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还包含了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为他们提供好的物质精神的需要,激发他们的身心潜能;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开发创造力,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从理论到实践上一系列重要的进步与变化,标志着发展的着眼点从强国富民到以人为本,从比较注重物质增长到追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学相关原理

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辩证唯物主义学说揭示了人的心理的本质,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因为它是感觉、表象、意识的来源;而意识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因为它是物质的反映,存在的反映,思维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而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既然人的思想来源于客观现实,我们要向教育对象“灌输”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首先就必须着眼于客观现实即物质,还教育对象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思想问题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同时,思想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在思想的转变方式和程度上以及速度上往往受其他思想影响,这种思想包括人的性格、情绪、文化等,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要解决好一定范围内的物质利益,还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学原理,解决好人的“精神利益”。由于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千差万别,有的教育对象个性非常突出,这就必须以尊重人的个性为前提,针对个性解决好其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是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人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要是发展变化的,受教育是人在发展中的一种非常强烈的需要。从发展心理学上讲,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又有不同的需要,教育就是要研究人们的合理的受教育的需要,当然这种需要应该是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内在关系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立足点就是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但最终的立足点还是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首先涉及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问题,其次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问题。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强调要尊重个性、人格、兴趣、爱好,强调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还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以适应教育对象心理的变化,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活动。如果没有把教育对象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把受教育者看成人吗?还会有教育的人性化吗?显然是因为这种教育没有把教育与“人性”结合起来,没有把教育对象当成人来看待。这本身就违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职能,因而我们的教育活动最终还是表现为一种得不偿失的、不受欢迎的行为。

四、伦理学相关原理

伦理学亦称“道德哲学”,它既是研究道德及其起源和发展的学说,又是研究人们相互间关系和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学说。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以自己所属的阶级利益为标准的。凡是符合本阶级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否则就是恶。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善恶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根本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善恶标准。善与恶,不但在不同社会和不同阶级之间,甚至在不同民族之间,都有所不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判断教育对象的行为是否正确,判断教育者的行为是否正确,一般要看教育对象对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标准,要看教育者为促使教育对象获得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所采取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对于教育对象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统统不加原则地予以满足就有可能触犯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有可能失去了阶级立场,因而,我们在满足教育对象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时要充分考虑社会整体道德伦理与群体以及个体道德伦理标准的差异性,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伦理的需要不能妄加满足,对于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伦理的需要要在现实情况下量力满足,这就是前面我们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定义时为什么要限定“合理”二字的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些具有稳定性的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无疑应该成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伦理学基础,那就是热爱、关心、爱护,平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人性化教育才能真正体现这些伦理学准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2篇

Abstract: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do, we should study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drawing Western Humanist Thought, based on the grasp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dvocated building the modern concep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models called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people's turn to cre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scientific human system.

关键词:人本主义 思政教育 理论建构 以人为本

Key words:human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construction people-oriented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特有且占有主导地位的教育模式。纵观我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而严重忽视了人的基本的意识修养和情感世界,这使得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一个有丰富知识和较高技能的人才,但他们却不知道该怎样使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不懂得对家庭、朋友、集体、社会和国家要有真诚的爱心和奉献,亦不懂得怎样做人,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创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迫在眉睫。

一、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理论借鉴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最先出现在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他们主张通过教育来教育人性,企求通过教育能对功利化、机械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理论有以下几个优点,可供我们借鉴:

(一)强调人的整体性。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首先把“完整的人”作为核心概念,强调每个人与他自身内部和独特性之间的整体性。在认识上,强调对整体的把握,尤其是把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学习或者说人的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重视人的情感生活。人本主义理念主张人性向善,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情感生活,以情感作为教学动力,认为情感在建设新型人际关系、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竭力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求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三)重视人的潜能发掘。注重人性潜能的发掘,是人本主义教育关于人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色之一。是否能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是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确定教学内容、规定教学形式的基本依据。西方现代人本主义者认为,发掘人性的潜能,可以使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步。

(四)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西方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性是建设性的、可依赖的,教学不是“控制”和“灌输”,而是寻求一种精神比较自由、能独立自主地自由学习的条件,成为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工具,从而揭示了世界与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密切关系,这一点与哲学的实践性是相通的。

(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人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无结构教学,特别关注教学中人际关系的价值。在师生关系上,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而整个教学过程无固定的结构,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以人性论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研究人的问题,形成了科学的人性论思想,他使人学变成科学,在人学理论上实现了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的人性论思想是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按照人学的理解,人是一个整体,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是人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实践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属性的丰富性要求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满足这一丰富性、推进并提升这一丰富性的基础之上。人的社会属性的丰富性主要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之中。人的意识属性的丰富性深深植根于人的意识或意志自由之中,人的知、情、意的个体心理结构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的潜能。

(二)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肯定人性,信任人的潜能和智慧, 追求人的自由和民主,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构建现代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构建现代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不仅有利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的两大根本任务,即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

具体到以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注意:

第一,坚持解放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注重大学生人格完善和素质提高的统一。高等教育的过程是使人不断增进能力、充满智慧和完善道德的过程。要把促进大学生个体解放和发展作为教育的灵魂;要致力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人格等文明素质的培养,授之以思考人生、社会、国家相互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执着的追求、坚韧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和虚心好学的态度,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脑力和体力、知识和技能、社会性和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情感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检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以人为本,就要亲学生、利学生、安学生,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权为学生所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同时,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爱,要不讲贵贱尊重人,设身处地理解人,怜悯情怀关心人。在工作中要常怀善良之心,常抱平常之心,常执公正之心,常秉包容之心,常持耐久之心,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

第三,坚持教育从“为物”向“为人”的转换,注重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意义所在。因此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努力把尊重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促使大学生自身的现代化;要科学阐释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的统一、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科技创新与塑造精神家园的统一,解决好我们的教育期望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促使大学生真正担负起引导、示范和提升整个国家、民族、社会整体精神素质的重任。

第四,坚持求真务实,注重理论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学习、成长的结合。教育是合作的艺术。要善于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的具体现实,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校正和提升上的作用。教学内容要把握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超前性的统一,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统一。课堂上要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创造性氛围,改变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真切地探寻“为何而生”、“何以为生”的真谛;要善于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朝着合人道、合规律的方向发展。唯如此,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约翰・D・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20页.

[2]师哲文: 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日报[N]. 2001-10-09.

[3]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是一些哲学论点、理论体系、政治政策,这就难免形成这样的“误区”:作为特定思想体系和价值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更是无需重构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人们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有效组织。[1]实践证明,通过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原则、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2]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含义

优化的概念源于现代系统工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即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结构进行改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内容功能相加之和,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才能保证内容优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的,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涵盖多重内容要素的一个整体。首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心理素养等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化、多样化,摆脱“单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时,大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思想实际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地涵盖大学生素质提升多重要素。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盖其思想的全部。只有运用多重内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其复杂的思想问题。

(二)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取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性原则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内容要素的具体目标,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又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分配到各个内容要素上,使每个内容要素的目标都能与具体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各个层次的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重点要素原则

重点要素原则是指要按照内容要素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内容,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优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型地位;同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内容要素都涵盖着多重具体内容,每一项内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别,因此,教育者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应该将相对重要的内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实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终坚持的指导,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第二,不断完善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法律教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第三,要与时俱进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点要素原则,坚持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4]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指?У匚弧M?时,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然而很明显,只有科学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一旦政治立场出现问题,反而会危害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完善教育内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它决定着大学生如何看待整个世界,怎样对待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大学生世界观教育,优化世界观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教育的教育内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学原理,而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不仅让大学生欣然理解接受,还能真正地应用在生活当中。其二,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裸贷事件”,使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甚至走向不归路。在后期的调查当中,大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购买手机、包包、网游装备等,超出自己当时的承受范围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贷款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些大学生的悲剧一方面是由其价值认知错误导致的,他们把物质享受当成价值追求,不惜铤而走险也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其价值选择出现偏差,他们愿以失去尊严的方式换取一时的虚荣,也因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断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与错,更应启发学生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大学生道德认识,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再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具体行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层次性。首先,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根本途径,而职业道德是所有大学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合格公民,这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不断发展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要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节目中,常常出现混乱的情感关系,使一些大学生的情感道德观产生偏差,影响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个人的“小家”经营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经营“大家”。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处理好与爱人、亲人的感情和关系。

第三,大学生法纪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法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享茂跳楼事件”不禁让世人反思这么优秀的高材生为何最终走向命运的深渊。第一,在运营其App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这也成为其妻子要挟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胁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在网上曝光与妻子的交往过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困境,而选择放弃生命,以极端的方式给家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高校法纪教育内容应能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纪律,承担维护社会主义的法治秩序的责任。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法制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权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骤增,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关键在于要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开展相关辅导和咨询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 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三)遵循目的性原则,与时俱进融入外延要素

第4篇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就是人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生活变化发展极其迅捷的时代。现代社会人口的急剧增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跨越式发展,造成了更加激烈的人际竞争、职业竞争、职务竞争、岗位竞争,接踵而至的21世纪竞争将更趋激烈。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要适应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转型的社会环境,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绝对不行的。大学生虽然是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具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同样无法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适应时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中,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的规格要求。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任务。高校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3.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当前高校存在着只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而相对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的倾向,所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和行为规范呈现出滞后于大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发展的倾向,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健康全面发展,就不能适应社会科技进步和时展对大学生素质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必须加强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依靠多种途径并采取多种措施具体落实这项工作。

1.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来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的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以及整合与内化的过程,是启动大学生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保持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2.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

第5篇

摘 要: 本文首先从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紧接着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论述,最后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分析了怎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更加完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重要性;实施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逻辑起点,如果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无法构建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也无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可见,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总纽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也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的问题。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目前已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从现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此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某种特性为其本质。这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概况为:政治目的性、内容历史新、手段多样性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的本质为其本质。这种观点认为“培养人的社会性正是人类一切思想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化。我们也把这称之为“社会化”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转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实现政治社会化。我们也把这称之为“转化”论、意识形态论的观点。

还有学者认为“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而笔者认为正确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互动,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作用于受教育者,进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有所影响,并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向某一方向或状态发展变化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思想行为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定位问题的提出,既是时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是传统“生命线”命题在表述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研究者的自觉,是研究者从更高的层面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与效用的需要。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研究状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类型、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客体等问题的探讨,以期从价值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想和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自有了人类活动开始就已经产生,一直发展至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21世纪的中国更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升则有赖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而要使民族凝聚力增强,则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才能促进民族团结。因此,增强综合国力,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提高个人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其他素质的灵魂,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持续发展,则有赖于思想政教育。

(三)、激发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导致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是思想政教育的责任,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体现。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

(四)、调适人的心理状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带 来了很多方便,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电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宅男”、“宅女”,使人与人之间适当的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多,使很多人都像是“装在套子里面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会成员。这种情况下,除了需要人们加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外,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十分重要,实施方法的好坏将决定教育的效果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下面谈一谈笔者认为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要求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和改正自己错误思想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不断反省、反思自己,在此基础上达到改造自我的目的,我们称之为自我修养法。如《论语》中所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内省”等方法。另一种方法是自觉地用纪律、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等约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自我管理法。自我教育法充分的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这种意识能调动起主体的欲望、希望、兴趣和需求等,激发主体树立奋斗目标,激励主体积极能动的去实践。自我教育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法。

理论教育法。理论教育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几种方式就是1、讲授讲解法。最常见的就是高校中开设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两门课程通常都是以讲授讲解法为主。2、理论学习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法律法规的学习等常采用此方法。3、理论培训法。主要通过围绕某一类或某一个问题举办的培训班、讲习班来学习理论知识的方法。4.宣传教育法。主要是应用大众媒体向人们宣传、灌输正确的思想和理论。5、理论研讨法。这种方法常采用研究、探讨的方式进行。

理论教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但要想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注意避免出现“教条式”、“行政式”、“注入式”的“单打一”方式,增加理论教育的趣味性和愉悦感十分重要。

实践教育法。人们思想的形成、发展、检验都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都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发源地,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更是思想认识的目的和检验人的思想的标准。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可见实践对于人的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实践教育法有多么重要。实践教育法是与理论教育法相对应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人们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一种方法。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认识的理解。二是坚持到实际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思想认识。

在运用实践教育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行合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与行不可分离,这是实践教育的根本要求。就如陆游诗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知、行两方面入手,强调知一行一,知行统一,才能积小善而成大德。通过实践把学过的知识、理论,内化、升华、再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路线本质相同

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路线在本质上不谋而合,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众路线共同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改造群众、凝聚群众、鼓励群众、培养群众作为其存在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其是服务与统治阶级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其又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全面的带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根本作用。可见,在本质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了群众路线的要求,群众路线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引了方向,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路线互相离不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行为,其离不开实践的检验,群众路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检验的一种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行为离不开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检验。同时,群众路线的群众诉求和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思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贯彻和落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带动群众路线的发展和体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路线是相互离不开的关系。

二、当代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基于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相同的本质,且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路线又是相互离不开的关系,二者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从目前我国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整体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完善。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中,还存着一些思想素质相对不高,教育教学工作无创新,对群众路线理解不透彻的教师,这些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群众路线。同时,有些独立学院由于教师资源缺乏或者是教师人员配置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使得一些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教师不仅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真正的体现群众路线,同时,他们由于其他学科工作的需要,不能够完全将精力集中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来,也不利于群众路线的贯彻。第二,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科重视不足。在独立院校中,大多数学生都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个公共课没有受到学生应有重视,一些学生甚至利用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时间忙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独立学院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甚至是忽视导致群众路线无法贯彻。第三,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是教师都将重点放在了理论上,忽视了实践的总结和实践规律,更忽视了群众路线的本质意义,这种缺乏实践检验的理论根本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完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群众路线的措施

第7篇

摘要:从对象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不尊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问题。本文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因此把研究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关键。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可以不断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与时俱进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教育对象的变化。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对象,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不是包含体力、智力、伦理、情绪等所有方面,而是侧重于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等方面,以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总而言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指的是身心不断发展,需要学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引导和帮助的大中小学生。

2从对象的角度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不尊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目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规范制度,而忽视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作为学校的一门公共课,师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走过场,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这种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是低效能的,容易使学生依赖规章制度约束自我,形成被动性甚至是强迫性的人格,最终导致学生丧失主体意识,不会从内心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违背社会公德或自身意愿。

(2)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大多采用强行灌输的方式,单向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惰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情绪,自然失去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愿。

3从对象的角度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1)着力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观念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视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从对象的行为特点、身心基础出发,将国家、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对象自身的需要和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增强对象对国家意识的适应性,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2)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首先要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价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对象的情感特征、行为特点和发展需要;其次要系统地认识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因素;最后还应着眼于现实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适应性。从现实出发,系统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必由之路[2]。

(3)深化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只有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多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地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对象,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和指向中心,从对象这个中心发散研究联系其他要素就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教育对象是探求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沟通,分析教育对象遇到的种种问题,从实际工作中去认识对象的成长发展特点,从而深化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总之,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强化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

作者简介:于欣,山东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思政与学院副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学向各个学科领域的辐射力日益显现。其中,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运用人学,尤其是人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批判和建构,由此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增强其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二十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与现状做一简要回顾与评价。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发展历程

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萌生期(1988—1994年)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基于对期间非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拨乱反正,在实践经验层面上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和重视。最早明确体现出人学研究取向的学术论文是李禹兴发表于1988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文章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和正确引导人的需求的学科,是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其内涵包括要尊重人,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要以情动人。刘锋在《人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一文中较早论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认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其症结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必须弘扬、尊重人的主体性。林亦平在《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较早将对人的本质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指出“准确把握人的属性和本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学基础理论研究应首先解决的问题”。虽然在本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刚刚步入学科初创期,人学取向研究较少,且主要限于经验层面的反思与阐发,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性质,及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以人为本等重要命题和范畴均已明确提出并予以初步探讨,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正在萌生中。

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探索期(1994—2004年)

在这一时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人学取向的研究也日趋明朗化、自觉化,正式提出并探讨了以人学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林伯海在《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文中较早提出应以人学为理论基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张增孝、郭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一文中明确主张以人学取向研究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并将其初步界定为“在人学理论指导下,遵循由心理、思想、伦理、法理以至政理的渐次形成规律,人道地进行富有人情人性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此外,大部分学者重点阐发了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或以人学的分析视角,反思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基点、目的、价值、矛盾、方法论等问题,关注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育和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等问题。可见,本阶段的研究逐渐拓展至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论域,为人学取向研究热潮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繁盛期(2005—)

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已经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明显超过前两阶段。其中代表性论著主要有:王东莉的《德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万光侠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张耀灿、曹清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2期),张耀灿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褚凤英等的《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探索》2006年第3期),曹清燕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求实》2011年第4期)等。研究者们以人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诸多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反思与探求。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们进一步将其提升至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倡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分支学科,即以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学科群,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主干学科,逐步推进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正式启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主要论域

综观20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诸多成果,所涉及的主要论域和代表性观点可概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