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0 10:3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的发展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农村“二胎”政策;经济发展;影响
0.引言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其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因此,以人为本就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核。而我国人口众多,控制人口有序增长的压力比较大。在农村“二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带来相应的影响,保障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就变得相当重要。通过从理论层面对“二胎”政策的实施加以研究,开拓新思路、新举措,希望能对经济的科学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农村“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1农村“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分析
1.1.1 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发展的需要,高二孩生育率,叠加第二次“婴儿回声潮”效应,促使人口老龄化进程延缓,增加年轻、高素质的新生劳动力,符合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大量的新生人口将增加未来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以及消费者数量,利于未来经济发展[1]。伴随新生人口的成长,大量消费行业需求有望持续高涨。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来愈严重化,这就对农村“二胎”政策的实施有了强烈的需求。
1.1.2 鉴于我国家庭发展的规模逐渐变小,加上人口基础大,这就等于单个家庭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另外我国失独现象问题也比较严重,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和社会进步,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利于人口年龄的结构合理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工作。
1.2 农村“二胎”政策实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2.1 农“二胎”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
1.2.1.1农村“二胎”政策实施之后,通过对人口的影响进而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首先它有助于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我国人口结构主要分为年轻以及成年和老年三种类型,在人口结构合理化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最为显著的就是在生产力上有着鲜明的呈现[2]。在计划生育影响下,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在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力,但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可能使老龄化的曲线有所平滑,使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这就必然会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努力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2农村 “二胎”政策的消极影响分析
1.2.2.1 农村“二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发展有着有利的一面,但是事物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相应的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主要就是体现在能够对人口和环境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从资源环境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上相对比较少,是典型的资源紧缺型国家。由于农村“二胎”政策的实施,就必然会造成人口数量的上升。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群众生育意愿比较强烈,使得生育反弹势能较大,2014 年全省出生139 万人,同比增长25%,二孩出生同比增长达到65%,这对本来就缺乏的资源环境,将会带来进一步的矛盾加剧,在人口和环境的影响程度上也会不断加大。
1.2.2.2农村 “二胎”政策的实施也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对独生子女家庭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传统观念还比较严重,养儿防老以及重男轻女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在农村“二胎”政策实施后,就会有思想保守的老人希望能多添个孙子,在孩子的抚养成本上就会不断的增加。这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就带来了诸多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产生了对中国经济构成挑战的人口趋势。
1.2.2.3 农村“二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过程中,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的问题,但是老龄化问题并非仅仅是生育因素造成的,如果只是从生育水平上进行提高,就未免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在日后发展过程中,新增的老龄化人口就会对医疗保障方面的资源争夺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这些层面的分析能够看到,农村“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一面,但也有着消极的一面。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比较主要的家庭模式。在生育率的不断下降下,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在对二胎政策实施之后,对出生率的提高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呢?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二零一三年开始放开单独二胎后,在生育的效果上并不是很理想,在全国能够满足这一生育条件的有一千一百万对夫妇,但是提出申请的只有一百四十五万对。从这些数据能够看到,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效果上并没有达到预期值。面对这些现状,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会存在比较严峻的挑战。所以在具体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从多个方面详细考虑,注重整个政策的完善化,不能只是从单方面来考虑问题,只有注重多方面问题的考虑,才能把“二胎”政策实施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来。
2 “二胎”政策实施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对“二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对后续的预案完善要着重加强,通过对实施中的一些关键点加以重视,才能对政策的落实效果的良好呈现比较有利。
2.1 “二胎”政策的科学性实施
对“二胎”政策的实施要注重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全面跟踪,结合实际,注重策略实施的科学性,避免再陷入到低生育率的陷阱问题。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要能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我国在每个发展时期,都会有详细的发展计划,在政策的调整上要和实际的发展紧密结合[5]。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发展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人口的控制以及人口结构的调整方面,都要能加强重视。而“二胎”政策的实施,就要能和以往的发展经验相吸收,充分和我国的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制定科学化的发展计划。在对“二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为能在这一过程中减轻独生子女家庭抚养的负担,当地政府就要能提供更多的社会养老服务,和“二胎”政策进行相互弥补。计生部门协助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完善城镇失业、无业、自谋职业人员年老奖励政策,认真解决企业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加发养老补助问题。继续深入开展计生助福行动、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紧紧围绕计生家庭健康、致富、养老、助困等问题,完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6]。
2.2 “二胎”政策的实施要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注重动态化的调整
在实施过程中,要能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注重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注重对医疗事业以及养老事业和教育事业等相关工作的科学实施,保障“二胎”政策实施后续问题的解决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转型发展时期。经过几十年艰苦不懈的努力,计划生育取得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决定性胜利,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人口计生工作将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方向转变。
2.3 “二胎”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要科学化、分步骤加以实施
从小的方面来说,虽然生育二胎会对这个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对于这个家庭的未来还是益大于弊,毕竟一个家庭要同时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孩子,生活压力很大,如果生育了二胎,养老压力就会相对减轻;而且相对于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关系的孩子更利于孩子的成长、情商发展、道德素养等各方面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二胎”政策的实施要能实现人口结构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在经济发展上的有效促进,所以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和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要能从多方面充分的考虑,不能盲目追求政策的[7]。政策的落实要科学化、分步骤进行,山东省就在放开二胎政策方面循序渐进,先是取消了生育间隔,然后允许单方独生子女生育二胎,到现在是全面放开二胎。只有充分注重“二胎”政策的科学实施,才能真正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稳步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二胎”政策是当前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部分,在实施过程中要着眼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实际国情,要结合人口发展的现状,结合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充分考虑,有效实现我国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在经济发展层面的促进,在策略的实施方面注重和经济发展的结合。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有助于实际目标的实现,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对“二胎”政策的优化以及调整方案,就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也希望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羿.“全面二胎”政策的经济影响与社会后果[J].公关世界. 2015(11)
[2]王强.“二胎”政策放开与消费经济发展关系实例论证[J].商场现代化. 2015(26)
[3]汪淼.基于经济学视角下对开放“二胎”政策的分析[J]. 中国市场. 2014(52)
[4] 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 人口研究. 2014(02)
[5] 王荃.浅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放开“单独二胎”政策谈起[J].新经济.2014(08)
在改革开放之后,政策与技术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双重动力。现代化农业生产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为全面应对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需要加强农业保险的应用范围,为农民的收入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研究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农业保险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分布范围比较广,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的收入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也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就自然天气而言,本身就难以预测,这种不可抗力也是目前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受到风俗习惯、土壤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因此面临的自然灾害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南方的涝灾、北方的旱灾,以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都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象变化更加无偿,这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通过发展农业保险,可以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流程的安全性,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改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的生产有了保障,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提升产量、改善土地的利用率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2农业保险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投资方向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通过进城打工增加自身的收入,这种方式相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收益更加明显。在当前的快节奏社会中,进城打工也成为农民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农村的面貌开始发生改变,即便如此,村里的年轻人数量依然较少。大量的农村人进城增加了城市的压力,农村青壮劳动力的缺失,也不利于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面也导致农业技术的革新相对较慢,从而农业生产的有生力量薄弱,导致新技术和创新手段的周期较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发展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从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帮助农民积极转变投资的方向,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了农业保险,农民可以在兴修水利、设备租赁方面进行投资,这有利于带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群众对农业发展信息的掌控,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保险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农业保险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农业保险的工作机制和法律体系;第二,提升宣传力度,改善农民对保险的认识;第三,构建新型的农业保险模式;第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第五,降低保险成本,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
3.1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和法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农业生产情况复杂,因此农业保险的运作并不简单,对于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发挥农业保险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对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的工作机制,并重视法律制度的完善,从而为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就农业保险的实施而言,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保险的经营范围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这对于激发保险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而言,传统信贷模式已经落伍,必须寻求新的转变和突破,即通过信用投保,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而且信用投保模式还能解决传统信贷的历史遗留问题,降低信贷过程中的风险,培养并引导信贷参与者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投保人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能力。另外,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进行积累,利用按时还款、日常守信行为等具体表现换取信用积分,以此提高个人信用等级,实现对信贷潮流的引领。最终,随着政府担保体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业保险投保逐渐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助力。
3.2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当前,尽管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但部分区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对于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全面,这也导致参保人数不多。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宣传:第一,借助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工具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方式了解农业保险的真实情况和作用。第二,基层工作人员需要配合做好线下的宣传工作,从而让农民切实体会到农业保险的内容以及带来的好处,提升保险意识,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自愿从事保险办理工作。普及农业保险的过程就是保障农民经济收入的过程。
3.3构建新型的农业保险模式
农业保险的模式众多,在不同的区域,针对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衍生出来的种类繁多。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区域的特色和水文气候条件,积极开发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模式,从而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区域的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在东北地区,可以推广大灾保险,并做好参保的全覆盖工作。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也会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结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形式和农业经营的需求,创新服务内容,并积极联合政府的政策保障,为群众提供坚实的保障。
3.4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
由于我国农业地区结构复杂多样,外在风险因素较多,因此在风险概率偏大的区域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通常会陷入经营与收益两难的局面。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保险,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并充分发挥政策的优势,激发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农业保险公司而言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提升保险的质量,引导群众更好地参保。对于农业保险内容的设计,应该明确受众群体,保证保险内容的通俗易懂,方便村民理解。另一方面,对于保险合同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应该由专业的人员及时进行讲解,从而帮助民众更好地了解内容。对于农业保险而言,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保险条款。保险需要以被保人为中心,确保利益,切实保障农民的收益情况。
3.5降低保险成本,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
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发展质量上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保险方面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因此需要农业保险持续创新,并大力推广成熟产品,保证农业保险的规模效应,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我国的农业保险还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业务与产品之间的分裂,导致机构的盈利受到影响。通过组合创新或者嵌入式的创新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还能有效降低保险的成本,从而拓宽保险业务的渠道。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多层力量的推动下,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的收益可能。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环境问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一、工业化发展与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大国,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工业化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模式,存在着大量的浪费和破坏问题。正如李赶顺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经济高增长。它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
中国今后的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工业化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处理。由于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试错”的方式前进的。同时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又增添了这一两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
二、社会效益与农村环境问题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正如前述,中国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处理好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不同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一挑战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及其结果将会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相关,也与企业的效益相关。在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大部分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农村环境问题令人堪忧。据了解,我国现代许多地区的江河湖海已经成为主要污染源,沿河、沿江、沿湖的居民深受其害。国家环保部门的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尚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以福建地区为例,在闽西北广大农村,大量违规的小冶炼厂、小水泥厂、小煤矿、小作坊比比皆是。据了解,在福建三明、龙岩两地的乡镇当中,年产量小于10万吨的小水泥厂就不少于100家,在当地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这些未经国家允许开办的小厂房、小作坊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及其恶劣的影响。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农民的生存权,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疾病严重困扰农民的生活,这些都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农村居民这种弱势地位可能来自以下几个原因:
1 由于受习惯思维及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农村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
3 国家用于农村环保建设的基金投入不够,工业生产的特点使得污染性企业集中于市郊或偏远乡村,民间缺乏非政府环保组织,等等。
4 源于农民自身的原因,环保维权意识不充实、农业生产劳动量大用于维权的时间和经历少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碍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正当的环境权益的保护。
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处理。
三、改善工业发展与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 要想有效的解决农村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但是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的同时使环境效益得到保障。
2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全民人口素质。进一步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普及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严格执行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加强流域立法,强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农村 成人教育
“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被引起高度的重视。“三农”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农村的进步促进中国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的现代化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民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三农”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成人教育是提升农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我国农村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2008年我国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高达31.45%,而中专及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仅占4.34%。这触目惊心的比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极不相称,客观上制约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因此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提高村民基本素质、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文化高、技术精、懂经营的现代化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向城镇转型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由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城乡结构与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据人口普查显示:农民在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分别占58%和52%,表明了农民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上城乡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农民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转变、更好的接受社会角色的转换、自觉的承担其社会所赋予的责任给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三)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农村地区人口多、地域广、经济落后,同时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缓慢。因此要使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则需引人大量的科学技术。据研究表明:农民教育水平的增加将提高农业GDP及增加农民到工业产业工作的机会。所以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是必要的。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人与科技相结合,使科技不断的转换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生产力。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如何正确处理好强势与弱势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极为强势,但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还不能胜任该项工作。据调查,近几年我国农民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虽然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经费有所增加,但是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仍比较少,这极大的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我国的农民培训机构有所下降,导致在教育培训力度上呈现出弱势的发展趋势,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冲突,这不仅影响农民的转移及农村的发展,还影响到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及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二)如何正确选择好离农和服农
长期以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农村的成人教育内容应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传授应面向农村丰富、实际的乡土文化,意在丰富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成人教育应以本土化为教育目标,而并非是一味的追求离农化、城市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城市化的比率,使农村的土地逐渐减少,此时农村劳动力的道路选择面临这极大的挑战。因此如果农村的成人教育一味的坚持本土化,只传授传统的农业技能,那么教育的切实可行性、长期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意愿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如何正确权衡好传统和现代
由于农民生存于落后封闭的环境,再加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小农”已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使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导致了他们对新知识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加上现有的农村成人教育并不符合农村的实际生产,没有重视农民观念转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使教育并未取到真正的价值。因此处理好成人教育教学中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以全面发展为基础
对于农村教育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是在农村的教育,因此在农村教育过程中既要包括农民务农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城市中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其次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帮助农民致富,还要重视农民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办各种培训机构帮助农民健康发展。例如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农村实用知识培训机构等。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农村成人教育也应该是全面的。
(二)加强统筹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系制度
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既要担负起新型农民培养的重任,又要发挥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抓好成人教育的办学,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做好统筹规划,使农村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其次成人教育机构因发挥独特的办学特色及丰富资源的作用,加强教育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完善教育体制,真正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三)重视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要重视室外教学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内口头讲述,例如可以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派专业的人员到现场进行示范指导,让农民边实践边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并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四)建立健全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
如今,休闲农业的清风吹拂到美丽的塞上,又将使这里绽放怎样的奇葩?6月28日下午,由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的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正式成立,记者在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大会现场采访了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宁夏休闲农业协会会长马明。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马明:休闲农业是具有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新的职能,也是农业部门“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区休闲农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农业功能得到一定拓展,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全区休闲农业企业已有452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25家,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超过452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上缴税金764.4万元,实现利润9763万元,带动了10万多名农民受益。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已从农民自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方向转变,经营规模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此外,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努力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开展示范县(区)、示范点创建活动。银川市西夏区被授予首批“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呼,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野农林牧有限公司万义生态园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实践表明,发展休闲农业能够使农业变成快乐的产业、农民变成富裕的群体、农村变成美丽的家园。
但从总体来看,各地对发展休闲农业思想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工作推进不力、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从休闲农业内部看,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简单雷同、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
记者:休闲农业对城乡文化交流,增加农民收入有哪些积极意义?
马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显著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居民在农村休闲、旅游活动中,既能感受到乡村的民俗乡情、生活风貌,又了解到了农业生产知识,同时传播了现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而广大农民朋友在休闲、旅游服务实践中,学到了先进的经营手段和经营理念,提高了整体素质,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同时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马明:“十二五”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区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居民消费潜能得到释放,并在相当程度上舒缓有关休闲的基础性制约。可以预见,由于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亮点和重点,未来的5年将是我国旅游、体育、文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财政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专家、学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各部门的联合和支持会越来越紧密。最重要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休闲消费正在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记者:休闲农业协会的成立,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否会使农业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格局?
马明: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组织编制宁夏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黄河金岸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宁夏三大示范区农业生态经济战略规划为重点,依托黄河农耕文化、神秘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和传统特色的资源,形成黄河金岸、爱依河两岸、贺兰山沿线、环生态六盘集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认真组织编制自治区、市、县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组织参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星级创建行动”和示范创建活动。以典型引路,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为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学习的典型,为消费者推荐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满意度的园区,创造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
开展自治区休闲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出3~5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将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和景点连成线,推荐给以周边市民为主的消费者和相关旅行社,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促进会员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
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培训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服务人员等新职业纳入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按项目补助标准给予技能培训经费补助。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服务技能和水平,开阔管理人员的视野和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它发生的区域是农村,这里具有天然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链,是它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因素,乡村生态旅游能够将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升级优化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结构,能够协调乡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游客来源过于单一,交通设施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乡村旅游区的游客来源不丰富,主要以周边各城市的散客、自驾车、休闲度假的游客为主,且旅游的重点单一,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出游团体为辅,在小范围内进行发展。客源范围较窄,外地旅行社组织来此的游客数量极为匮乏。另外,部分旅游区还存着交通不便的现状,旅游区附近没有直达的公交站点,周围没有出租车,严重的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特色旅游品牌不够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乡村旅游区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有些周边城市的市民对乡村旅游区情况了解甚少,某些地区甚至普及知晓度为零,特色旅游品牌不够突出。同时,部分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没有代步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游客没有充足的休息区,给游客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使游客感觉景区的服务力薄弱。管理景区内车辆的停放比较混乱,进入景区的道路也时常拥堵,严重影响景区未来发展前景。
(三)景区内土地盐碱化,垃圾分类不明确
土地的盐碱化不但会影响绿色植被的正常生产,荒白的土面也会给景区的观赏景观减分,给远道而来的游客留下较差印象。另外,部分景区内,垃圾桶的分布较少,分布不均,景区内垃圾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没有再次利用起来,不符合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公共厕所建设有待改进,农家乐的规模较小
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内厕所较少,且厕位不足,公厕建设不能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公厕的建设应该与景区内的环境相互适应,要符合环境建设的美。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较为短,发展不够成熟,其相关衍生的餐饮业发展也不够规范,规模较小,餐饮的接待能力跟不上游客数量,使人流积压各环节工作脱节,由此游客会产生抱怨的心理,给整个景区服务减分。
二、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游客的来源
景区内的工作人员应对景区做一个好的策划,用市场营销的手段,吸引游客,扩大游客范围;不仅可以对景区内进行策划,也可以通过媒体、发放宣传单,或是针对高校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游客去了解景区,从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也能达到招揽更多游客的目的。
(二)进一步改进桃源旅游区交通设施
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车次,来缓解交通不便。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伴随着污染这一因素,租赁车渐渐的流行于市,它可以起到方便,清洁,节约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还可以为旅游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可以通过政府的帮助并与公交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专门的公交站点。
(三)品牌效应,多种方式吸引游客,
部分旅游区虽然占地面积大、基础施舍还需完善,但是由于建设地位于市郊,对外影响小,名气不大。因此,景区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现代化的多种方式来为桃源旅游区打响品牌,也可通过进校园的方式吸引广大青少年游客。
(四)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增设青少年娱乐项目,增加青少年儿童娱乐设施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新闻的形式,吸取大量资金,用来进一步的健全基础设施,用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来吸引顾客,打响品牌。另外,注重防止环境污染设施建设,旅游区应该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多设立垃圾桶,垃圾进行好的分类,对游客有个暗示的作用。并且通过对景区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景区内员工的素质,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针对景区内车辆的停放,可以安排多名工作人员进行疏导,改善景区内车辆停放混乱的问题。
(五)针对土地盐碱化,加强环境治理
通过生物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针对于生物改良可以在景区内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化学改良措施可以进行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使得景区环境得到改善。其次,引进环卫垃圾桶,摒弃传统垃圾桶,应该在建设的过程中,引进环卫垃圾桶,在游客密集的地方,应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再配合环卫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打扫,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留一个干净整洁的映象。
(六)改善公厕环境,加强对农家乐的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