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插花教学课程

插花教学课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22 10:37: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插花教学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插花教学课程

第1篇

关键词:插花与花艺装饰;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62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2005年正式编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根据市场调研与相关岗位需求开设本课程。自2007年以来在参加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的好成绩。经过课程组成员的努力该课程2010年经学院审批,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

1 前提与背景

1.1 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插花艺术的普及与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鲜花作为美的使者、爱的纽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花艺装饰和鲜花礼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尚,成为民众文化素质与生活品位的标尺。可以说插花艺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两国间的外交会晤,小到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到处都能见到插花艺术的倩影。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中培养理论兼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插花人才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1.2 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的确立开创了插花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对于从事插花工作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进行了等级划定,并对各级技能进行了明确规范,由指定部门和单位负责插花员的技能培训、考核与等级认定,授予相应的等级证书。在这种政府扶持、有章可循的情况下,各类插花花艺的教学机构和团体便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起来,一时间举国上下插花技能培训如火如荼。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竞争。

1.3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是园林科技学院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动手性强的特点。但目前各专业开设的《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地结合专业特点,使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与提高。并且由于鲜切花的成本高、耗损大,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不能满足实践需求,因此以往一直采用竹签代替实际花材进行造型练习,然而实践表明学生的竹签造型能力与鲜切花造型能力并不成正比。因此有必要对《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新的改革探索。

2 目的与意义

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符合其专业特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新教学手段,避免与现实脱节,使学生能够得到切合实际的锻炼与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确立科学的教学进程,由浅入深,由概念到应用,由具体到综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地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循序渐进地取得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进步;完善考核办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合理的评定,充分发挥考核这一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

3 内容与方法

3.1 教学内容的调整

结合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将《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划分为插花员岗前培训、商业插花、场景花艺装饰、艺术插花、以及压花装饰5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权重与具体项目,视专业特点而定,如园艺专业的学生对于花材比较熟悉,但造型能力较弱,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花材较为陌生,但造型能力较强,因此花材识别与造型部分的实践,前者侧重于花材造型,后者则侧重于花材识别;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而定,如园林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观赏植物的应用能力,以及艺术设计与创造能力,因此整体上讲,前者侧重于几何形体与礼仪插花制作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后者则侧重于艺术插花创作与花艺装饰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环节的主体教学方法是先由老师完成整套操作示范,并提供作品样板,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性实践,并根据样板完成作业。该方法虽然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质量较高的实践作业,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疏于思考,致使操作机械、观念教条,甚至刻意追求教师的操作细节和作品同样板的相似度,严重地妨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实践教学方法取代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样板式实践教学方法。即教师通过充分的讲解,向学生阐明实践的内容、任务及作业完成标准,对于技术难点仅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并不进行完整的操作示范,学生须通过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操作实践。而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则起着辅助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

3.3 教学手段的完善

既然全程采用鲜切花进行实践教学是不现实的,并且容易造成严重浪费,而竹签又无法取代鲜切花使学生插花的造型能力得到根本提高,因此新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以竹签配合鲜切花――2种教学手段并施,2种教学手段辅承的方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3.4 考核机制的改进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实践进行得又快又好的现象,而在以作业完成质量的单一指标的测评下,这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很难如实地反映出来。并且由于实践态度一度被视为实践测评的一个参照指标,用来鼓励那些实践能力较差但肯下功夫锻炼的学生,竟使得一些学生为追求高分陷入了磨洋工的误区。因此为科学地测评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配合时代节奏与社会发展新风尚,鼓励学生尊重时间,讲求效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而采用实践用时与作业质量的双项指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具体实施方法即前30%提交作业,且作业完成质量在良好以上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其作业成绩基础上进半档,后10%提交作业,且作业完成质量在良好以下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其作业成绩基础上降半档,中间60%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等同其作业成绩。对于提前提交作业,但作业质量未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则建议其继续完善,以遏制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倾向。

4 效果与分析

4.1 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实施以后,以鲜花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实践教学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课堂上一改往常的沉寂局面,主动提问,请求老师辅导或评价的现象不断涌现,同学间相互切磋的现象也蔚然成风。在没有绝对标准的情况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理解到位,并完成质量较高的作品,成为班级中的表率。实践课的出勤情况也有了较大改善,以往表现较差的几何形体制作环节的出勤率由平均值76%上升到87%,提高了11%。而且因故请假的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请求老师予以补习,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是没有先例的。

4.2 学生的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有所加强

在以往空间造型练习(三角形插花)中,我们会预先提供给学生一个规范完善的样板,学生依样临摹,虽然作品完成情况较好,但在后续实践中却暴露出学生普遍空间感差和造型能力弱的问题,作品平面性严重。实施教学改革后,通过取消样板模式而强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形体意识,把学生的被动模仿式实践为主动探索式实践,使学生真正得到脑手配合的锻炼,迫使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并运用概念和原理去创造,而不是关注细节和强调细节的复制。后续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已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空间造型的理论和原则,作品中都能有意识地加强体的效果。

4.3 学生对花材的运用能力得以增进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花材的机会很少,因此在后面的艺术插花创作中,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以野外干枯的植物材料和金属、瓦片等非植物材料为主进行架构式或铺陈式的花艺创作。这样做不但可以省去鲜花保鲜的麻烦,而且能够避开一些花材插制的基本技法,说明学生对花材的运用能力十分有限。改革实施以后,学生接触花材的机会多了,学生运用花材的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锻炼,因此学生对选择新鲜花材或人造花材进行艺术创作的信心也增强了。在后续的艺术插花创作的实践环节中,采用花材进行实践练习并提交作品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其作品完成的整体质量也表现良好,不但成绩呈正态分布,且平均值达到了75%。

4.4 学生进行插花艺术创作的综合能力相对提高

以往学生在参加插花比赛时,往往局限于限制少、自由度大的现代花艺装饰类,而对于瓶花和盘花这一类限制较多、技法要求较高的中国传统插花形式则很少有人问津。改革实施以后,在2009年第二届“上海种业杯”插花技能大赛上,本院参赛选手获得特等奖一项,这些现象说明在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学生设计和制作能力大大提高。

5 问题与思考

5.1 学生的色彩意识和配色能力有待加强

本次改革实践虽然在学生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收效,但在学生色彩意识和配色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未见起色。虽然操作采用了实际花材,但花材是由教师统一采购的,学生在配色方面可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较少,设色能力得不到较好地锻炼,所以学生在艺术插花创作和花艺装饰时普遍表现出对色彩的控制和搭配能力较弱,作品用色杂乱,不够协调统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创造充分的练习机会,能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可任其选色搭配的花材。这样无疑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而这种耗材量大和经费有限之间的矛盾已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有所显现。

5.2 耗材量大和经费有限的矛盾形成

以往课程所需的实践费用(不计艺术插花创作部分)为平均每人15元,每届学生人数为100人左右,共计耗费1500元,每年课程经费为800元,这样每个学生再平均负担不到10元的支出就可以完成实践。而改革所需的实践费用为平均每人35元,若学生人数不变,共计耗费将比以往多出3000元,若经费投入保持不变,则每个学生须比以往多负担20元的实践开销,合计30元。这种支出在调查中是不被学生们认可的,学生们表示宁愿放弃采用实际花材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不愿为此负担过多,因为花材不同于画笔和颜料等实践耗材,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和可重复利用性,其创作成品也不能长期存放或收藏,况且这部分还不包括他们进行艺术插花创作的开支。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增加经费投入或者减少经费开支。减少经费开支可以采取多人分组的实践方式,但这势必影响学生接受锻炼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对于完整操作过程的把握,也不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增加经费投入也不能依赖学校调配,最好的途径就是能够找到相应的实践基地为依托,其方式方法与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地讨论与论证。

5.3 个别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初露端倪

实践中发现启发式教学法虽然能激发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但也存在少数不良现象,呈现出任意发挥、追求另类和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2种极端倾向。前者表现为学生自信满满,对老师的讲解与说明断章取义,其作品通常有令人瞠目结舌或啼笑皆非的效果,而对于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他们往往不屑一顾。后者则表现为学生信心不足,对老师的讲解与说明虽能认真听取,也表示理解,但落实到手便犹豫不决,难于起步,经常照着周围同学的样子做,属于“离了拐棍不会走”的一类学生。虽然这2种学生只是个别现象,但以育人为本的我们也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寻找对策,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6 结论与展望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探索

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是必修课无法替代的。同时,通识选修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国内外的各个高校都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重庆师范大学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也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其中,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通识选修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和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定位不清;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通过3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就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并已初见成效。

1教学内容体现通识选修课的特性

与专业选修课需要讲授精深的专业知识不同,开设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笔者在选择和讲授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时把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尝试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各部分内容,把培养学生掌握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把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而不是满堂灌授专业知识。

2综合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课题理论教学,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提高教学效果[3]。例如,在讲授“六大茶类”时,可以通过现场冲泡茶叶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各类茶的干茶、叶底和茶汤的外形、香气、汤色等品质特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感官鉴别和选购各类名茶;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讲授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方法;通过故事讲授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名字来源与历史传说,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茶区分布,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茶叶性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另外,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当前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新闻、法律和国标变化等内容。例如,引入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对茶饮料的影响等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课堂讨论,将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

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通识选修课是各个专业的学生自由选课,学生来源复杂,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顾及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另外,很多学生对通识选修课不够重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各环节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消化吸收了若干相关教材和图书资料,分为“茶史漫话”“茶叶的分类及加工”“茶与健康”“茶叶的鉴赏与评定”“茶艺与茶道”和“各民族茶文化”六大主题讲座,基本涵盖了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各个方面。每个专题讲座都围绕茶与茶文化,但相对独立,前后的关联性弱化,学生即便因故耽误某次课也不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另外,引入PBL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PBL教学中,教师先给出题目,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文献,在充分研究某一与茶及茶文化相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大约10~15min有针对性的讲座。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总结提高[4]。这种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视频、新闻和讨论相互穿插,教师、学生充分互动,不断有新鲜的东西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课堂的互动环节也不断调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总结和表达。

4实施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通识选修课一般的考试方式多分为论文形式和开卷考试。论文形式的考试方式通常是由任课教师给出1个或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在课堂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后查阅一定量的资料之后写出论文作为课程结课试卷。主要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查阅文献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卷考试重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题目类型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这2种考试方式虽然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这2种考核方式都是主观题,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对论点的理解给出分数,没有统一的标准,难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在“茶与茶文化”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改变过去比较重期末轻平时的状况,采取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首先,丰富期末考试内容,强调综合与应用。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实行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填空题占10%,选择题占10%,名词解释题占10%,判断题占10%,简述客观性题占10%,综合分析与案例等主观性试题占50%。其次,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强调创新与实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由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考勤3部分组成,提高学生对平时考核的重视。

5结语

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课程是一门讲授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的课程,教学对象多为大一以上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课程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授课计划并详细编写了该通识选修课的教案,授课20学时,计1分。经过教学改革后,从学生网上选课的情况来看,从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到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每学期的选课学生都在90人(只开设了1个班,每个班最多只能报90人),课程好评率在95%以上,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希望本课程的改革能辐射影响其他通识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06(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张磊,柳红东.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2):78-79.

第3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差别化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极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效果差、成绩不理想的现象。而成本会计差别化教学正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区分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知识的基本点和提高点及拓展点,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课程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差别化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对复杂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

一、分层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潜力把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几组,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的能力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班级授课制下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消”的不良局面,符合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当然,实施过程中不要过分依赖固定的教学标准,要尝试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一个清晰的奖励机制,要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要尽力让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获得提高。要与学生讨论学习目标,要根据学习成绩为每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要在班上和学生讨论学习目标,作重大教学改变时也要征求学生意见,为取得进步的学生建立奖励机制,和学生一起讨论、挑选学习材料等等,要改变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或意见。

二、模块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平台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出的能力培训模式,它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模块化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强调实践操作。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讲练过分分离的不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学科,因此对它的模块设计应以“突出职校特色,培养职业能力”为总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教学中对于课程安排讲究的一两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消化上节课知识内容的做法,将一周内的两次课程安排在连续的两天或在一个半天内完成,便于教师做出项目训练的安排,避免出现教师在下一次课用较长时间回顾上一次的内容,学生也要用较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一次课的联系和训练的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连续的知识体系。我们把成本会计的整个内容划分成基本成本项目的核算、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非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几个非制造行业成本的一般核算等四个模块。

三、团队合作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进行差别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团队合作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主要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强调集体受奖励,同时也重视个体责任的划分。(5)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合作学习的概念正在融入团队的理念。 转贴于

把学生划分成学习组,在平衡学生性别、成绩的差异等因素后,仅提供给各学习组核算业务的资料,自行安排组内成员会计职务角色的分配,分角色排演核算程序与口头汇报计算结果,由教师综合评分,奖励优秀学习组,由各组评出优秀组员,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讲述“是这样”的被动局面,让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去辅导和带动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问题的“为什么”和“怎么样”的主动思考。实施过程中可以用注明了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和进步最大成员的团队成绩登记表实现督促和鼓励学生的目的。

将全书的三个重点知识点(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或是更多内容以段考的形式专门地强调与突出出来,在整个测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部分评价采用“同组同成绩”的方式,给同一学习小组下硬性指标,利用学生同班或同宿舍的优势,督促成绩好的学生对其他组员进行学习辅导,利用学生的好胜以及不愿连累他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整体学风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快乐学习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目的

快乐学习的理念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快乐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是将学习融合到游戏情节中,让学生在快乐中接收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例如,在简化分批法下,二级账会计与明细账会计的分角色承担,则有利于学生理解会计中的“平行登记”和“账账相符”的规则,再利用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由小组成员排演整个的账务处理程序,由其它小组的学生以及教师评判改组业务处理得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流畅,既可以巩固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在“演”的过程里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坚持实施这样的计划,既有利于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个人诸如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等能力的锻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很大益处。

五、总结

综上,笔者以“听、讲、练、演”多方位实现成本会计差别化教学这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中以“让学生喜欢上成本会计”的理念去设计自己的教学,通过实施差别化教学模式,的确感觉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方面有所受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实现了差别化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周建新

【摘 要】普及英美文学与英语文化知识不该是作为核心通识课的《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唯一教学目标,还应强调所讲授知识的广博性以及所选讲知识的精、准和代表性及重要性。因此,要重视任课教师的资格审查,应该选取学术水准高的多名专家型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同时,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最优化,应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实施每个任课教师在各个教学班中的交叉教学,以及每个任课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每个教学班中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带来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英美文学与文化;交叉复合;教学法;核心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45-02

作者简介:周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华南理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人文性特征研究”(编号:x2wy/Y1141660)的阶段性成果。

自2012年起,《英美文学与文化》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核心通识课程,并于2013年初开始(即2012-2013学年第2学期开始),以每学期开设3个班,每班120名学生的规模开始进行教学,至今(2014年底)已经过去4个学期,共开设了12个班,招收学生1440人。自课程设计之初,本课程即确定了明确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别样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经过了12班级的教学实践检验,证明设计课程之初所确立的交叉复合型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以下就介绍《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教学效果,藉以举证本课程所使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求教于方家。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由于《英美文学与文化》是一门通识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宜过于深奥,其教学目标应该是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同时,本课程又定位为核心通识课程,因此,其教学人员应该是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领域内专家级人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做到知识点选择的精、尖和准以及内容的广和博,教学效果应该比一般普通的通识课要好一点。根据本课程的以上性质和特点,本课程自设计之初,教学目标就定位为“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具有广博的了解”,其中“广博”两字的教学目标是本核心通识课区别于其它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志。而教学内容就定位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文学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化现象和思潮”,其中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凸显了本课程与其他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强调了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选点的精、尖和准的内容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和实施本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呢?这就要在教学人员的资格和教学方法上的选取上设定相应的、明确的要求。首先,教学人员必须是相应领域的专家级人才。本课程涉及的内容是三大方面,即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因此,教学人员必须是这三个领域的专家。为此,作为本课程的设计人,笔者选定了三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他们三人分别是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领域的专家。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创造性的采用交叉符合型教学方法,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交叉复合型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的所谓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人员的各自优势,发挥各自特长,以求得教学综合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方法。所谓交叉,指不同教学人员分别都在对方教学班中任教的交叉教学;所谓复合,指三位教学人员讲授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任何一个教学班中的有机复合或融合。在交叉教学方面,本课程在设计规划中规定,三位任课教授只能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而每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都包含前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本课程每学期都开设3个教学班,由三位任课教师每位教师开设一个教学班。因此,这三位各有所专且只能讲授自己所专内容的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势必要在其他两位教师所开设的教学班中任课,且只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由此,也就形成了三位任课教师在3个教学班中分别交叉上课的情形,也就是说,每个教学班都有三个教师上课,每位教师分别教授一个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所讲的内容合起来就形成了该教学班完整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的三方面教学内容。在复合型教学方面,每个教学班中都有三位教师各自所讲的一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融合在每个教学班里,形成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每个教学班里的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要求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各不相同,具体而言,讲授英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作家和作品背景介绍加上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讲授美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漫谈和穿越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历史、哲学和思想上的相似和相对照的人物、事件、现象、思潮等的援引和举证,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凸显、反衬、聚焦或比照美国文学中的作家、作品、社会背景、文学思潮等的价值、意义、重要性或关联性。英语文化部分的教师则采取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方法,主要以自身在英语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读书、工作和旅游的有趣经历及其体会和了解为切入点和话头,从而讲授和展现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现象、传统等。由此,每个教学班中势必都出现三种教学方法的复合。

三、课程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核心通识课的课程性质、及所设定的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因应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圆满实现与课程性质与定位相符合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因此所设计和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即是试图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作用和最大效力,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有4个方面的指标可以说明本课程采取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本课程在2012-2013学年第2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得分排名在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前11%-30%,获得学校嘉奖。本课程在其它学期也取得了较高的评教分。其次,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都加入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的看法。”以此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改进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回答的情况,绝大部分学生给予本课程很高的评价。据统计,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表达很满意和很开心的占总人数的89%,表达比较满意或选这个课值得的占9.2%,表达课程一般或无所谓的态度的占1.8%。再次,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还加入另外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看法。”从学生回答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许多内容,涉及方面很广,有些还能有非常鲜明的观点,有些观点还较有深度和启发意义,说明学生听了这个课,确实接触和了解了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的内容较为广博,对有些内容的了解还较为深刻,有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本课程可以说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个令人满意的效果,与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最后,自第1学期开课以后,

本课程的选课情况一直可以用爆满来形容。每个班虽然只招收120名学生,但每学期的选课人数都在200人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467人报名,由此可见本课程在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口碑。在现实调查中,学生反映也确实如此。

四、结论与启示

交叉复合型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适合本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任课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同时有效地综合利用了现有教师的各种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获益,这是该教学方法的好处。然而,该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对外部条件有较多的要求。第一,教学单位要具有能够提供三位高水平专长教师的资源,同时,三位教师从学期开始至学期末课程结束前都能始终如一的持续进行教学工作,不能因出差、外出访学等原因而中途缺席;第二,三位教师担任的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不能与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相冲突,这就需要有排课的教务员的充分协助和配合;第三,三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方法要保持完全一致。由于本课程有独特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要求,因此很难有现成的哪一本教材适用于本课程,故而需要每个任课教师在任何一个班里授课时,讲授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保持相同和一致。第四,最重要是,每个班的过程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标准要完全一致,任何一个班都不能提前考核或使用另外一种考核标准。总之,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要求三位任课教师要三位一体,要像是只有一位教师似的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方面都步调一致。同时,三个班的教学和考核也要像三班合一,要做到仿佛就是一个班似的协调统一的运行。总之,要保证本课程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先满足和具备以上提到的至少4方面的前提条件。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一直能够平稳、连贯、持续的实施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与我们完全具备以上提到的4个前提条件是分不开的。这同时也说明,相比于运用其他教学模式,实施和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是受到更多的前提条件限制的。

第5篇

【关键词】化学课程 医学院校 禁毒教育 吸毒危害 禁毒方式

一、引言

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品与。

吸毒是采取各种方式(主要有静脉注射、肌肉或皮下注射、通过呼吸道途径吸食),反复大量地使用一些具有依赖性潜力的物质,包括精神类和麻醉类药品。

吸毒人数居高不下,并且群体逐渐向素质阶层扩散。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国际国内渗透加剧;二是新兴日趋增多;三是贩毒活动日趋组织化;四是非法种植罂粟问题屡禁不止;五是滥用和品问题依然严重。

二、对大学生开展禁毒宣传的必要性

1.高校是禁毒宣传的主阵地

公安部和中国禁毒委员会规定,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系统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地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对的抵御能力。

2.医学院校是高校禁毒宣传的排头兵

与药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来源于品而又不同于品,品是最典型的具有“双刃剑”特点的药物。因此,医学生更应该深入、系统地了解知识,掌握品和的管理条例。

3.医学院校的禁毒宣传有利于禁毒知识的普及

医学生今后承担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责任外,还有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的责任。让医学生具备防毒禁毒知识有利于防毒禁毒知识的普及。

三、化学课程与禁毒宣传相结合的优越性

为什么在众多的医学课程中选择化学课程进行防毒禁毒宣传呢?

1.化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

我们的化学课程有《医学有机化学》、《医学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同时,本课程面向的学生多,涵盖临床、护理、口腔、预防、检验、药学等几乎所有的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正由于具备宣传所需要的广泛性,所以比其他的课程甚至是医学专业课程更能起到宣传的效果。

2.医学化学课程与防毒禁毒宣传结合相得益彰

(1)有利于提高化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把禁毒教育恰当穿插于化学课程中,有利于提高化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如在胺和生物碱章节结合讲解冰毒、、k粉;在课堂气氛沉闷时,恰当穿插禁毒形势和禁毒方法;在分析化学课堂上讲讲如何进行检测。

(2)有利于提高禁毒宣传的知识性和权威性

《医学有机化学》、《医学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专业知识本身就和检测、性质、的分子结构等知识密切相关,有利于增强宣传的知识性和权威性。

四、如何在化学课程中穿插防毒禁毒宣传

1.结合医学化学教学,认识的多重危害性

首先,是对身体的伤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毒性作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会引起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如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戒断反应。由于长期吸毒后,身体对的依赖性,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就会产生戒断反应,甚至引起死亡或各种并发症。

(3)精神障碍与变态。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他们的行为特点围绕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静脉注射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合并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形肝炎及令人担忧的艾滋病问题。此外,还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

其次,吸毒对社会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家庭的危害。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2)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首先,吸毒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活动扰乱社会治安。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2.结合医学化学教学,宣传如何预防

(1)保持心理防线,切记不要盲从。许多青少年吸毒者说,我是看到别人吸,我才吸的,他们吸得,我为什么吸不得。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产生尝试的念头,提高警惕,抵御诱惑。

(2)培养不吸烟的良好习惯,杜绝不良嗜好。对于没有鉴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从吸烟到吸毒只有一步之遥,曾有戒毒专家警告说:“吸烟是吸毒者的预备军”。

(3)慎重交友,杜绝攀比和赶时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吸毒青少年都是基于从众心理或迫于伙伴压力而染上毒瘾的。有些青少年在自觉不自觉地不想“丢面子”中,就可能经缠上了你。谨慎交友不与吸烟、吸毒者为伍。同时,还要克服攀比和赶时髦心理。

(4)正确面对挫折。每一个人都应成为生活的强者,以理智、健康、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把挫折当成新的征程和垫脚石,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要自暴自弃,沾染。

3.结合医学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戒毒方法指导

首先,介绍四种常见的戒毒方法。

(1)家庭戒毒。在公安部门的监督下,在卫生医疗部门指导下,由家庭监护有吸毒行为的成员在家进行戒毒的一种模式。对象一般是初吸者;其次,戒毒后需要巩固戒毒成果的吸毒者。

(2)自愿戒毒。是指吸毒人员自愿到社会上开设的戒毒所戒除毒瘾,自愿戒毒的时限一般为10~20天。

(3)强制戒毒。强制吸毒人员在戒毒所内戒除毒瘾。强制戒毒时限一般为3~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时间。

(4)劳教戒毒。对“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的人员,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

其次,谈谈戒毒成功的标准。

在许多人看来,戒毒成功与否,是以吸毒者是否复吸为标准来衡量的。事实上,成功的戒毒往往要经历一个脱毒、复吸、再脱毒、再复吸交替反复的过程,最终完全康复。因此,欧美国家流行的戒毒成功标准是吸毒者经过治疗后能承担一个正常人的社会职能,而不是以是否复吸为标准。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中职卫生学校 学科教学 成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18-02

随着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信息化教学已不再是个新名词,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人们逐渐对信息化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各中职学校已在致力于推进信息化教学进程。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下,中职信息化教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而老少边山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成效如何?“百色老少边山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设计“信息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成效”问卷调查表(分为教师、学生专用表格),开展有关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卫生学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成效研究。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以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新校区的50个班共80名任课教师作为教师组调查对象;另外,在这 50个班级中每个班随机抽取10名学生,共抽出500名学生作为学生组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分别以教师、学生专用问卷调查表,经过对调查人员统一培训,分别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中教师专用表格共发放80份,收回80份,问卷回收率100.0%;学生专用表格公发放500份,收回493份,问卷回收率98.6%。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如表1、表2所示。

(一)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效的评价。从表1可看出,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评价并不高,只在信息化教学直观上给予较大的认同,即对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可重复阅读百分百赞同,信息化教学易于实现课程内容形象化有58.4%的人赞同,信息化教学易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赞同的有71.4%;而其他有关有效课堂的赞同率较低分别为40.2%、30.4%、25.6%、27.4%。

表1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评价汇总表(n,%)

(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效的评价。表2显示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中仍停留在简单的PPT课件或电子讲稿等的制作,未能很好地将多媒体技术融入传统文字教材中去,扩展文字内涵,比如多媒体课件、影像展示或者是教学软件等,使教学内容呈动态化、形象化,未能很好地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统计表中有97.5%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备课耗时、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含量高,也引发教师在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内容丰富化形象化、教学资源共享等环节上做得不充分,从中可看出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表2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评价汇总表(n,%)

(三)师生对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效的共性评价。综合表1、表2统计结果不难看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成效评价,两者评价的赞同率基本相近,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做好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使师生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成效评价欠佳,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课程内容形象化、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尤为相近。

三、讨论

(一)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通常信息化教学指的是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的支持包括资源的信息化、设备的信息化和环境的信息化。显然,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形式实现教学过程。同时,信息化教学是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利用多种方式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完善的基础设备和设施;二是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教学意识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三是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中职卫生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及设备。结合本次调查分析结果,目前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新校区每间教室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但校园网络建设未完善,各教室均无法联网,这给师生应用网络知识与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及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我国新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用性知识要求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制约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而系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科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外,2013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即在标准引领下,全面系统化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表1、表2调查数据中也可看出,在实际教学中,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应用上态度欠积极,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同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欠佳,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使信息技术实际教学效果不明显。

(四)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成效策略。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分析,要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成效,学校必须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加快校园网建设进度,同时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力度。可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通过“以点带面”或是“全员培训”来增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也包括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等)的提升,使得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成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形成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超媒体授课、情景化学习、虚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基于资源学习等成为医学学科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形式。

总之,应通过信息化教学优化形式,尽量满足中职卫生学校医学教育知识教学的海量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开放性要求,为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临床能力提供丰富资源、生动案例、网络平台和虚拟环境等。同时,使得师生能轻松自如地处理信息化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成效,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鹏程.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机械识图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5(19)

[2]曹美霞.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电子技术学科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5(9)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J].教育技术通讯,2001(5)

[4]刘涛,殷进功.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八年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课题(2015ZKY7)

第7篇

1 目前插画教学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餐文化和读图时代,观众更注重文化形式的愉悦性、感受性和消费性。当审美背离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审美的判断力,最终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都有所下降,过去所提倡的“静观心境”和“审美回味”的概念变得不知所踪。这可能是现代社会80后、90后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些人是现代插画教学的主要受众群体。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还会造成数字化技术的泛滥。目前市场上的插画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造成视觉效果相近,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觉得没有什么内在生命力。与市场流行相匹配的,现在的插画课程产生了数字化的倾向,教师的重点倾向于使用数位板绘制,也因此忽略了对学生绘画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环节松懈了造型能力的训练。殊不知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应该首先有相当的造型基础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过多地探索数字技术,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软件,创作出很炫目而且似乎很专业的作品,但是细看就会发现这样的作品没有什么内涵,不是从创意本身去构思的,昭示出学生创作能力的薄弱。

最后,由于设计教育领域对案例化教学方法的推崇,这种方法深得老师和学生的青睐。教师结合自己的能力特长设定几个课题,之后在教学中引入自己创作过程的案例,再依葫芦画瓢,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创作过程完成规定的课题。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考虑到那些思维特殊的同学,教师要想达到实践指导个性化的目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依照《插画设计》课程的内容学时,安排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

2 插画风格与载体的学习与实施方案

鉴于插画作品大量涌现且鱼龙混杂,大众审美水平日渐下降的问题,我注入了研究性教学的方法。课程伊始,通过学生讲述《一位插画师》,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关注的艺术家的生平、作品内容和风格,这样的互动可以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模仿插画师的作品,糅合出自己的绘画风格。作为教师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不同的审美经验,可以适当调整、添加自己的绘画内容和题材,赢得更多的观众。这些觉悟很难通过个人的学习获得。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这个阶段的第二项内容:调研插画市场。与中国插画地位相比较,国外社会对插画的需求量很大,插画教育也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鉴于这些原因,我在稍后的课上设定了这样一个环节:调研考察市场上的插画,分析这些插画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是否内涵深刻、生动形象?这个环节安排学生走进市场以及大型展览会,具体调研插画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情况。同时还要借助网络和文献资料,搜集当地插画设计作品,重点对当地运作、经营较成功的品牌应用插画宣传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概括和总结,为研究商业插画提供方法依据。对于当地插画的调研可以说是把学生从理想拉回到现实,插画创作需要与实际生活接轨,在学习插画技法之前先要分析插画的传播媒介和风格特征,就不会使我们的学习变成高屋建瓴,创作出来的插画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以及服务地方。

3 手绘在插画教学中的实施方案和具体运用

针对学生绘画基础能力有所下降的情况,我在插画课的教学中强调手绘插画的环节。在插画学习中,我们知道作品的表现并不是只靠数字技术才能完成的,应该尝试各种材料工具所带来的体验。各种工具都有他们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意味,在学习的时候要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特色比较强的材料,逐渐积累起这些工具材料的知识以及绘画和审美经验。手绘插画在平面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设计都是以插画作为表现重点的,这也符合了工业时代的人们追求清新和自然生活的心理,能够瞬间让空间变得灵动活跃起来。通过手绘插画的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同时丰富和补充数字插画设计的同质化倾向。

3.1 手绘在插画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手绘是一种个性化艺术手段,它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对于有一定手绘功底的同学来说,要做出一张符合设计主题的、具有创造性的插画作品,并不是很难的事,需要通过大量的草图来实现对创意的准确表达,但是很难在短期练成。在手绘教学这个环节我主要强调写实画(素描,淡彩以及水粉厚画法)和工笔画;在题材上涉及古代人物画、时尚插画、动物画等。绘制的时候根据不同主题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古代人物表现以线描为主;时尚人物表现以速写为主,涂色以淡彩或平涂为主;儿童人物可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表现。

在手绘技法学习开始的环节,强调写实人物的画法,对日常生活中人物的比例和动态进行讲解。在课上安排学生临摹人物速写。课下学生需要以日常的某个活动为主题,创作短篇插画(如四格漫画)。过程强调人物造型的准确性。不正确的造型和场景让学生反复修改、调整。因为主题是日常活动,学生就可以根据身边随手可得的资料去大量的实践和筛选最佳方案。注意这个最初阶段一定要把关,确保学生的方案筛选有效,并且规定绝对不可以用卡通人物画的画法表现既定主题。

稍后的课程对其他题材(古代仕女、时尚女性)人物的比例和动态进行讲解。安排学生临摹人物工笔画,使其掌握人物造型和比例以及绘制步骤。学生对线条的运用有了一些提高,有些同学会在课下做很多线描的训练。在历史题材的插画创作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认知,采用案例化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自己的获奖插画《贤妻当进兰雪祠》的构思及设计过程,以亲身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样,在时尚插画的讲解和学习中也导入案例化教学方法。以上教学案例都是针对插画课程专门设计制作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在人物插画上面达到比较高的认识水平和塑造能力。

3.2 手绘在插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人物的画法之后,还要让他们认识到材料、工具的选用只是表面的形式,插画应该更看重内容和创意。在这个环节,让他们根据某部文学作品自己创作插画。这个项目在课程之初就开始铺垫,让他们先读一遍自己准备进行插画创作的小说。学生要公开演说两次:第一次,创作之前文案的设计,需要分析人物或角色所处的时代以及人物个性,并选定出所要表现的小说场景。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梳理文学作品的内涵。第二次,最后的实践展示以及评价,班级同学可以各抒己见。通过实践展示以及评价,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都会产生互动,课程的参与者对很多问题都有了新发现,对那些枯燥的理论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人物造型、动态和道具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场景与人物的结合是否自然、协调,是否能更好地烘托人物个性和人生轨迹?这个环节是最能检验学生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在整个过程中要对他们多关心多引导,让设计项目成为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

除了以上这些和插画课程直接有关联的实施方案以外,还要考虑特殊的思维方法,通过一些非常规的创意,可以获得非常有趣的效果。在下面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其他专业教学思路来拓展插画的表现手法。

4 其他补充性的教学环节

在其他补充性的教学环节中,选择一些非常规的绘画表现手段,并通过载体传递信息,可以达到提升产品艺术感和价值,增加设计构思创意的效果。

环节一:依照版画的原理,用玻璃板或防水材料板拓印,表现写意或抽象感图形。学生利用拓印手段,结合构成规则,做出随意的图形,再将得到的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安排这个环节是要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他们有自己筛选、思考的意识,让设计变得形式多样。这个阶段的最后可以尝试将做出来的效果应用在某个载体上(如海报设计或字体设计),或者可以作为插画的背景。构思这个环节有两个灵感来源:其一是在笔者求学时期曾有教授在素描课上安排学生做拓印的练习。其二是依照国外学校的做法。美国学校的插画专业有一门课《高级素描课程》,在这个课上可以到别的专业去学习一些课程。例如,版画、雕塑等,这样可以跨专业学习到丰富的艺术表现技能,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

环节二:在插画课上利用插画的运用领域――T恤这个载体作为教学实践的载体,根据衣服的款式风格确定自己的插画主题。方法是在T恤上先手绘图形,再用各种材料进行绣、绘或缝,完成服装图案设计。这种作业形式给人很强的亲和力,学生选择用各种材料制作(布、线绳、扣子、丝带等)。用实物制作的插画让平淡无奇的画面变得非常有吸引力,增加了插画的趣味性。在未来,多样化、手工制作感的插画将成为以后商业插画发展的新趋势。

在插画课上对于拓印、布艺图案等的实践练习可以学到丰富的艺术表现技能,使插画除了有效传达文字信息以外,还会是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些表现手段也让一些追求个性释放的学生寻找到了方式,体验计算机不能给予的珍贵尝试和收获。对于那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除了运用实际案例教学以外,还可以采用放录像的方式,内容可以借鉴其他专业的绘画视频,使学生掌握一些本专业方向不太涉及的绘画技法。学生在课堂上犹如进入了现场,增加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评价 实验教学功能 实验教学资源

论文摘要:对宁波地区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开设情况、学生实验中活动方式、实验教学的评价、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落实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加强实验教学评价、开发实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反思,试图为一线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供一些参考。

1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通过教学实践,高中化学教师正在从新旧课程理念的冲突中转型和磨合,化学新课程从课标到教材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强调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化学新课程创造性地设置了“实验化学”模块,弥补了知识模块教学中化学实验偏重于为知识教学服务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多年来关注新课程的推进,曾参与教材编写、教师培训、一线教学,发现课标制订者、教材编写者、教育专家、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差距。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笔者想以实验教学为切口,通过调查对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作一分析。

2调查内容的设计和实施

2. 1调查内容的设计

在进行此次调查前,笔者进行了多次讨论交流,确定从4个方面设计调查表。

(2)对实验开设情况的调查。从“实验组织形式”、“实验开设情况”、“实验学习方式”和“实验教学的开放”4个层面进行调查。希望通过对实验的具体开设情况的调查掌握第一手真实的事实数据,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实验评价方面的调查。针对实验评价方式、评价的具体形式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调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否实施多样化评价及实施的程度如何。

以上4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实验教学理念是前提,实验的开设情况是落实,实验评价方式是关键,实验资源开发是保障。

2. 2调查的实施

调查的形式是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宁波市18所高级中学,在市教研室的支持下,将调查问卷发放到相关学校的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共收回有效问卷16份,其中省一级重点中学12所,省二级重点中学和三级重点中学各1所,普通高中2所。

3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3. 1对实验教学功能的认识

由表1可见,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加,实验教学受到加强,并注重实验的探究性”,但在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中仍认为“新课标理念好,实验教学实际落实难”。

表2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实验教学功能认识有较大提高,但也有部分教师对“化学实验有利于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落实,化学实验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构建”持保留意见,还有不少教师的认识停留在为教材而教和为高考而教。

由表3可见,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单独设实验化学模块没有必要”,但又有75%的教师认为“实验化学与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功能不同”,可见对新课程各模块的教学功能的理解还不一致,对“实验化学”这一全新模块的教学缺乏经验,如何组织教学还在探索过程中。

3. 2对苏教版教材中化学实验的调查

浙江省使用的是苏教版化学教材。调查结果显示,75%的教师认为“没有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实际减少”。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都未明确界定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但苏教版教材中 “活动与探究”栏目偏重于学生实验,“观察与思考”栏目偏重于演示实验的编写意图是明确的。因为教学的课时减少,使得一些教师(43. 8%)感到课堂实验数量偏多。大多数学校实施新课程后,没有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增添仪器药品,使某些实验因缺少仪器药品而无法开设(87.5%)。

3. 3对实验开设情况的调查

(1)课堂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的调查结果为:边讲边实验((75.0%)、演示实验(68.8%)、实验录像(12. 5%)、动画模拟和口头实验(12.5%),边讲边实验和演示实验是目前课堂实验的主要形式,大多数教师为了减少课时不足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将一些学生实验改为课堂边讲边实验的方式。

(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态度和做法。表4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是重视的、态度是端正的,表现在“学生实验课,教师同样备课,提前做过,确保实验成功”,“学生实验由备课组讨论,将各专题整合”,但对教材以外实验的开发和利用很少。

(3)“实验化学”的开设情况。“实验化学”为浙江省高考理科学生必考内容,因此“实验化学”模块为必选型选修模块。目前“实验化学”开设方式主要有2种:分散到其他模块相关知识教学时开设(56.2%)和单独集中时间开设(43. 8%),在集中开设中开出率在“80. 0%及以上”仅有28. 6%,“实验化学”中实验的完整开出率有待于提高。

3. 4学生实验中学生的活动方式

3. 4. 1学生实验的方式

调查发现,学生实验中教师(75.0%)强调“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完成预习提纲”,这继承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好的做法,而“在学生实验中强调小组合作和独立操作”(100. 0%)、“鼓励学生对“反常”现象提出质疑”(87. 5%)是贯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对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要求不够(50.0%),往往以完成实验习题代替之(100. 0%)。

3. 4. 2实验教学的开放

调查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56. 35)、“允许学生课外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43. 8 %),但几乎没有教师“允许学生在实验课中做其他实验”(0.0%)、“三年中没有带学生外出参观化工厂等经历(93. 7%)",因此,实验教学的延展和开放是新课程教学的弱项。“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虽然有较高的比例68.8%,但了解后发现主要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没有进行实验的实做。

3. 5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3.5.1实验评价的方式

调查显示,只有50. 0%的教师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的考查,进行实验考查的学校大都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62.5%),大多数学校“不单独进行实验教学评价,只用测试中的实验题作为评价方式”(75. 0%),评价中很少有同时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37. 5%)。

3. 5. 2教师对实验评价的态度

调查显示,教师评价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学生“鼓励、表扬、赞赏,(87.5%),进行“批评、惩罚、重做”仅有12. 5%,经常采取“小结、点评”(93.8%),但让学生“演示、展示”等更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运用不够(43.8%)

3. 5. 3过程性评价情况

表5显示,教师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教学,但偏重于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实验习题回答是否正确,很少有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档案袋”评价管理。

3. 6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班级数在30个以上的有10所,占62. 5%,而学生实验室有2间的学校占18. 7%、有3间的占43.8%、有4间的占31.2%,有5间的占6.300;没有专职化学实验员的学校占12.5%、有1名专职实验员的占56.3%、有2名专职实验员的占31.2%;实施新课程以来,大量添置实验设备和药品(5万元以上)的学校只占25%;目前,宁波市各学校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添置途径是市、区教育局装备中心占37.5%,学校自购占25%,两者结合占37.5%。此外,很少有学校进行校间的资源共享和面向社区、科研单位的资源开发。“向兄弟学校或其他单位借用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学校占6.3%,“因实验教学而利用社区资源”的学校占6.3%。

4反思和建议

4. 1更好地理解课标的理念和教材设计的意图

4.1.1深人理解课标要求的实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应通过对各模块教学中实验教学要求的分析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落实实验教学目标所体现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明确教材实验设计的意图,学生实验的内容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探究。

4.1.2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课标中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作了充分的说明:(1)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其他模块中的化学实验与实验化学模块中的化学实验均具有_[述教学功能,但有所侧重,其他模块中的化学实验更多地为知识教学服务,用于创设情境、提供化学事实、验证化学假设,《实验化学》教材的内容编排按照“分离、提纯(获取纯净的物质)~物质性质的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物质的制备与合成的研究”的顺序展开。通过对物质定性、定量2方面的研究,达到对研究对象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实验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以实验问题(主题)为线索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方法和技能,更能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体验深刻地认识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情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当前“实验化学”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认识不到位,认为有些实验可在知识教学中进行或已经在知识教学的实验中涵盖,不必单独再开设。笔者认为若有条件,应在在知识模块教学后集中时间独立开设“实验化学”课程,这样可发挥其最大的功能。过早提前在知识模块教学中开设某些实验,学生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上都不到位,综合性实验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4. 2教师应创造性地进行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

4. 2. 1整合、共享、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课标指出“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学习资源,是化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大大加强化学实验,使仪器的数量、药品的消耗增加,教材中新增的实验需要添置新的仪器和药品,如电子天平、磨口仪器、抽滤设备、pH计、铝试剂、乙酸醉等,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实验室的配置、仪器药品的添置、化学实验员的配置明显不足,校间共享资源和社区资源基本没有开发利用。需要整合现有的化学实验资源,并积极争取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4.2.2使学生成为化学实验的主体

化学新课标、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特点,不统一规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哪些实验必做哪些实验可选做,这是为化学教师教学时留下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这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要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必须发挥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在学生实验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外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家庭小实验,有条件也可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协作进行化学课题研究。

4. 3发挥教研部门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4. 3. 1弹性规定化学实验开出的内容和方式

针对当前某些化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没有具体硬性的规定,而存在认识偏差和迷茫,各地教研室是否可根据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实验装备、师资的配置情况,弹性规定教材中哪些实验必做,哪些实验可以根据条件选做,哪些实验建议为“演示实验”,哪些实验建议为“边讲边实验”和“学生实验”。这样,使教师有据可依,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底线。

4.3.2开展以实验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当前各地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说课、听课、评课)、高三复习、命题测试为主,而专题进行实验教学的研讨很少。建议各地教研部门能将实验教学的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经常开展教师实验基本功比赛、实验调演、实验创新设计、以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等专项教研活动。

4.3.3加强实验教学评价,规范实验考查

化学实验应纳人化学教师基本功考核的范围,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从学生实验的态度、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数量、实验结果和实验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让学生在参加实验表演、比赛和展示中进行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实验考查是推动实验教学和进行实验教学的很好载体,浙江省实施新课程前有全省统一的实验考查,在实施新课程后,将理、化、生实验考查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纳人了劳动与技能项目综合素质测评中,取消了省统一组织的实验考查,而改由学校自主安排实验考查,导致一部分学校停止了实验考查,使实验考查被大大削弱。建议当地教研部门是否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承担起组织统一实验考查的任务。

4. 4教材编写者要积极听取教师意见改进教材

4. 4. 1优化化学实验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的实验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功能和活动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在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或进行知识点教学的过渡时,可设计导学类实验;在概念形成教学中,应设计成“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等随堂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设计探究性的学生实验;在实验拓展中,可设计微型实验和家庭实验。并要注意不同模块中,实验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层次性、递进性和开放性。

4.4.2改进某些费时低效的实验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发现某些实验费时低效或成功率不高,建议教材编写者将这些实验进行更换或改进。例如,苏教版《实验化学》中比较乙醇、苯酚的乙醚溶液分别与金属钠反应,从实验现象判断和从结构预测的反应速率不一致。又如,《有机化学基础》中苯的澳代反应实验,设计者关注了绿色化和与实际生产的贴近,但装置过于复杂,且教室中演示无法接人冷却水,建议改为微型化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