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2 10:37: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知识经济社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21世纪,知识经济,图书馆,社会发展动力
进入21世纪,人类将进入以经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利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个特殊的经济时代里,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与其它各行各业一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图书馆需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传播、转让与不断应用、提高基础上的,这几个环节紧密衔接和循环运行,构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论文参考网。因此,知识经济十分重视知识的扩散和应用以及知识的创造。随着科学技术功能的巨大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过程变成了大规模地运用知识、消费信息的实践过程,当代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知识变成了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知道,要想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将我国的经济运行和机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有不少不依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诸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但是贯穿于这些规律背后的一个更为本质的东西,就是谁最先进、最实用的科学技术,生产出人们所需的物美价谦的产品,谁就一定能占领市场,谁就一定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智力成果。智力成果必须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才可能不断地创断,不断地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图书馆事业本身就与知识有着不解之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事业从简单的知识传递、知识有序化,为用户提供特定知识服务,到比较复杂的提供决策知识服务的信息研究。预计随着知识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选取相关知识,摒弃了有关知识,认识知识类型,解释和破译信息并抽象出新知识的工作在知识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以科学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决策的宏观高速作用日益突出,科学决策离不开为其提供决策依据和思想的信息研究工作。由此,以图书馆事业研究活动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咨询产业将是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的支柱产业。
知识经济实际上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是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它的产业支柱是高技术产业,需要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高投入。也就是说,知识经济中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无形资产—信息、知识、智力—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知识。所以,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人才、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创新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
图书馆历来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具有收集与保存和整理、加工与传播知识信息两大职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似乎所有的图书馆,它的职能并不随其运作方式和手段等变化而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职能更能显得突出与重要。
二、知识经济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高的标准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与其它各行各业一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机遇来看,众所周知,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组织和传播知识信息的功能,它与知识经济时代所强调的以人类创造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是相吻合的。
在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中,知识特别是创新性质的知识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诸多高新技术产生。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生活进步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必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事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能起什么作用呢?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对图书馆事业提出的高的标准呢?就现看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重视;第一,要以科学的态度珍视现有知识宝库中的知识财富。千万不要认为,知识更新空前加速,已有的知识差不多都处在被淘汰的境地,而已进入图书馆的“知识”转瞬之间就会变成陈旧无用的东西。论文参考网。如果这样看问题。不仅图书馆中已有的知识财富不再有财富价值。而且连新进的图书,其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那图书馆事业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实际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个体聪明才智的增进,都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继承和创新结果,决不是一代人简单地否定一代。只有对已有知识精化的准确把握,才能温故知新,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达到新的高度。只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更科学、更准确地从已有知识中获取价值的“营养”罢了。不是“知识宝库”无用了,而是如何从“知识宝库”中获取打开新天地的钥匙。第二,面对知识更新的空前加速。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的中心,应当成为新知识特别是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创新知识的汇集中心。这不仅是提高“知识宝库”自身含金量的需要,更使以此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对新知识渴求的需要,为整个社会迅速传播知识的需要。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图书馆事业必须提出的高标准。第三,图书馆要自觉地、主动地向读者、向社会展示“知识宝库”中的含金量,向读者提供相关的含金量高的知识。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服务”方式为主动的服务方式。而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应当分门别类,把图书馆内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从古到今,将它们编成一条又一条知识链,主动向读者展示、提供,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做好了,其社会价值就大了。因为,面对知识的海洋,特别是新知识不断增添的越来越广阔的海洋,没有相当的专业人员向读者作向导,要获取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是非常困难的。第四,图书馆越来越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成果。迅速实现网络化服务,包括国内全国性的网络化服务和地区性、专业性的网络化服务。现代图书、信息产业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和更新,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任何一个图书馆实现“大而全”一是没有经济能力,二是浪费社会财富。解决最佳选择,只能是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这样,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图书馆“或图书资料服务中心”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最新资料、最新成果。而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所期望的。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化代,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有机构成部分,必须尽快的变成现实。
三、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促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属于公益性的机构,追求长久的社会效益,依靠政府拨款、社会筹资。但面对“信息爆炸”和现代化设备,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发展现状严重滞后,从总体上讲是很不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办好图书自身事情。
第二,图书馆的硬件一定要到位。
中型以上的图书馆,特别是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一定要尽快实现以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管理。实现国内外或地区性的网络化,实现从手工检索到机检到联机检索;实现及时、快速、准确地为读者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应具备相当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以及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和工作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其信息服务本身就是开拓创造性的工作,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都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现在,相当多的图书馆,这方面的建设差距很大,。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图书馆事业应达到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第二,图书馆的业务建设有拓展。
图书馆的业务长期以业,停留在提高馆藏数量,管好馆藏书刊,通过借阅为读者服务。这样的业务建设是必要的,但面对知识经济的今天,远远不够的。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在人类“知识的宝库“愈来愈博大精深。整个人类对它的依赖越来越深,对它的贡献越来越快,人类“知识的宝库”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进步越来越溶为一体。这样,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人们期盼它越来越成为迅速汇集、传播、研究、利用、创新知识的中心。即图书馆在今天应起到一种“导向中心”、创新中心“迅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心。这样,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一定会凭自己的知识信息优势和驭笃知识信息的能力,成为人们学习和激发新的活动的中心。
第三,图书馆的专业队伍要加强自身建设。
实现“知识工程”的总体目标,必须培养和选拔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要想使现代社会的图书馆事业凭借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开展业务,开展为读者、为社会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没有一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对汇集、传播、研究、应用、创新知识具有事业感和责任心的专业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支队伍,从馆长到馆员都应当是由学有专长的热爱本职工作的人们所组成,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强信息意识,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管理人才,为其提供深造机会,提高业务水平。现在一些图书馆的干部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单位长期以来,成为安排干部子女的地方,无论思想素质还是业务素质建设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级各类图书馆都要把好“进人关”,吸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的人到图书馆队伍中来,使人员素质从基础上有保证。论文参考网。
总之,在搞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这个时代里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来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技术进步两个方面的巨大影响,无论是在服务主体、工作内容与范围,还是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对于这种变革,图书馆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新形势下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鸣镝·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图书馆学刊,1999(1).
[2]郑君生 霍国庆韩起来·知识经济与21世纪的图书馆·图书馆 学刊,1999(1).
[3]钱佳平` 杨汝福·知识经济:图书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1).
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将项目参与者(学生)、大学知识、指导教师、大学(学院)等科研机构及其服务机构整合在一个区域内,这些主体之间联系不是松散的,而是形成个紧密的创新网络,在每个网络结点上,都会有知识溢出的影子,各个构成集群的主体都将从集群中的知识溢出中获得好处。课外素质教育项目的开展将本科生的教学、科学研究训练、创新能力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结合起来,使大学从一个培养人才和生产科研成果的社会次要支撑机构向领导性社会主要机构转变,即从研究型大学向作为一台引擎为知识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创新型大学转变。
一、知识溢出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Mac Dougall (1960)年提出知识溢出这一概念以来,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经历了时间和空间不同维度扩展的过程。自20 世纪60 年代起,知识扩散和知识溢出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界和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而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由罗默(Romer 1986)和卢卡斯(Lucas 1988)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随后形成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此理论把人力资本与知识溢出看作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克服规模报酬递减的动力源。知识溢出成为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关于知识溢出的最新研究逐渐深化和细化,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基于经济学交叉学科如教育经济学的成果也逐渐浮现。
教育学视角与知识溢出方面的研究,现阶段主要集中在高校研发对企业创新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影响方面。现阶段,教育学视角与知识溢出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而且研究结果主要表明高校研发对相关产业的促进、提升和改造,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数都只是把知识溢出作为一种结果,而忽略了知识溢出作为一种过程的研究。
本研究着重于以云南省某师范大学的学生视角――从知识溢出的顺序和效果,从知识传播过程和使用过程,研究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能使拥有者及他人提高知识水平,增加知识积累,具有正(积极)溢出效应,不仅对其自身、对大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还能够带动大学所驻地社区的经济和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研究将从三个层次: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参加者的个人知识学习、项目组内的组织学习和组织间(指导教师、学院、学校)学习阐述知识溢出对各个层次的影响,更多的关注知识溢出造成的模仿行为与创新的旋进式前进的关系。
二、“云南省某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实施现状
学校于2005年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主要目的是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凡属学校校在职的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在校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均可申报项目。8年来,分别有1063个项目(其中校级219)和711个项目立项,近55223名学生直接参与项目,项目经费53.29万元。
批准立项的项目参照活动开展的内容、意义及工作量分为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种类型,分别给予3000元、1500元和1000元的经费资助,项目中期检查后,对进展情况较好、学生参与面较大、影响度较广的重点项目,学校将追加资助,使其培养为学校学生课外素质教育的精品项目。
立项后,云南师范大学通过项目化、精品化、活动化的管理提升大学生课外素质项目的品质,通过立项答辩制、活动顾问制、验收观摩制,加强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从而使学生课外素质教育从单纯的课外活动,向科研项目转变。
三、“云南省某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的知识溢出过程分析
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具有正(积极)溢出效应,不仅能使拥有者及他人提高知识水平,对大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还能够带动大学所驻地社区的经济和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知识溢出参与主体
大学生课外素质项目的参加者及其相关者,是这个项目集群内的知识溢出参与主体,因为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的知识溢出造成的模仿行为与创新的旋进式前进的关系,是知识溢出的动力保证。2006年指导教师有70人,参加学生562人;随着该项目的推广,在学生中引起较好的反响,参加的教师和学生呈迅速增加的趋势,截止2013年指导教师有313人,参加学生超过万人达到11850人。8年中,共有1546人次的老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55223人次的学生直接参加项目,是近年来参与学生最多的课外活动。
(二)知识的扩散与集聚过程
知识的扩散,会引发集聚过程,吸引未参加项目的同学进入,从而再引发新一轮更大规模的知识技能的集聚。其中比较显著的是体育学院的2010年《校园交谊舞培训及推广》以及2011年《阳光校园――健身操推广项目》、《阳光校园――武术推广项目》,这几个项目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倡导科学、健康的健身和运动理念,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协调发展。大学于2012年3月起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阳光校园健身推广活动,活动包括校园华尔兹、校园健身操、校园武术、迎青奥长跑等系列体育项目,参与人数近2000人,通过健身操、武术等项目的推广,充分展现了师大学子的风采,打造了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三)知识溢出的方向
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的最终是要出成果, 那么在学生课余的有限时间里,素质教育项目的方向选择必须和学生生活的大气候大环境相融合,所以学生们课题大多选择身边范围,以便能够顺利完成。同时,由于理论研究的要求更高,学生更愿意选择应用性的研究,从2006年到2013年平均84%的学生选择应用研究,甚至在2010年94%的学生选择了应用研究。同时在这期间,有4%的学生课外素质项目来源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由指导教师指定项目研究内容。
(四)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
尽管知识溢出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但畅通的传导路径,包括:包括培训、交流、合作、组织间学习、创业等将使集群中的知识溢出效应有效发挥。
1、高开放性的知识培训与交流
云南省某师范大学学生处每学期都会针对课外素质训练进行专门培训,并且每年组织结题优秀的项目组,开交流会,请下一届的同学观摩和交流。
2、突破性的创新
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内外积极引导学生重视科学研究、追求学科前沿,努力营造浓厚的专业化校园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及各类课外学习科技活动,并遴选出优秀项目,精心指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类学习科技竞赛。如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同学,以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为蓝本,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分别获得省级“挑战杯”一等奖,国家级“挑战杯”三等奖。
3、延伸性的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建立在指导教师基础之上的项目内成员的学习,不是个人学习的简单延伸或加总。因为,组织是由其项目成员组成,但组织不是其成员的简单加总。由于组织内每个成员的学习效果和收获各不相同,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种观点和智慧相互碰撞,组织学习常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远超过个人学习的效果叠加。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组织不仅仅被动地接受个人学习的结果, 同时也在主动地影响着个人学习的过程。
4、结合性的课题与社会实践
鼓励和提倡学生和指导教师带项目、带课题参加实践,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有较高学术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社会调查报告和论文。
(五)通过知识共享对驻地经济文化建设的贡献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大学服务于社会的职能进一步深化,大学除了起着传统的提供训练有素的人员和基础知识的作用外,还是信息、技术和地区发展的源泉。大学是一个地区知识网络建设的核心,是经济组织与文化建设的中心,通过高校的有形和无形影响,其驻地会自然形成一个具有该高校特色的文化生活圈,它对于该驻地的知识流动、知识创新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云南省某师范大学的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及其实践活动,近几年来共计有27项课题研究对象是驻地呈贡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占整个校级项目的13%。
这些项目通过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各种调查,一方面提高其所在地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对驻地社区提供政策、法律、技术等多方面的指导与咨询,对于高校所在地区知识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改善该地区经济发展基础的重要途径。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⑴表现:
通过公有资产的优势来反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的优势是量与质的统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公有资产有量的要求,且要水平高、素质高,同时要把住命脉。
量的优势:全国范围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混合资产(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量可以有所差别)
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确保了我国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
⑵实现的形式多样化:
①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股份制是主要的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⑴要性:国有经济直接关系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经济性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⑵表现:
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
②国有经济必须提高整体竞争力和质量,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
⑴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必要性:生产力水平决定;市场经济平等性要求。
⑶作用:①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各方面需求 ②增加就业
③优化经济结构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
⑷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二.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结果
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价值规律 ,优化资源配置。
只有承认生产要素带来收益,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必须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保证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三.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条件(根本):能够开展充分的竞争,保持灵活的价格。
⑵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①.平等性
含义: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由什么决定: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
要求:
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②.竞争性
含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存在广泛的竞争
必要性: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作用 :
使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优化资源配置的实现。竞争激励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负面影响:竞争会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盲目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发性、盲目性)。竞争的动力源于对利益的追求竞争性易产生不规范行为要求市场具有法制性
要求: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竞争形式多种多样:价格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信誉竞争
③. 法制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易产生不规范的行为)
含义:健全的完善的法律基础、经济活动要依法执行.
作用:法制性是公平竞争的保障。调节竞争中个体利益活动的矛盾,保护公平竞争,从而达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 开放性
含义: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必要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要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承认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带来利益。
作用: 优势互补;激励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生产率; 通过这两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要求:
反对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反对垄断,形成统一的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以竞争为核心。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法制性是竞争性的保障,开放性是竞争性的要求。
四.宏观调控
⑴任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⑵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⑶手段: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经济手段:财政、货币、税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供需)
法律手段:立法、执法
行政手段:要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必要行政措施来规范。
道德手段:建立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经济;评价;智慧空间;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智慧城市与智慧经济
智慧城市是由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讯基础设置上的投资来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参与式的管理对上述资源及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1]。
智慧城市经济体系需要重点考虑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及时反馈城市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所产生的各种需求,从而达到城市生产、消费、交换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智慧化,由此,智慧城市经济体系包含城市产业体系、经济活动的智慧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支撑体系。
智慧经济是指集知识、环境、科技、信息、文化、道德于一体的战略性经济、创新型经济。智慧经济有以下特征:①经济发展更依靠高级管理人才实现经济协调发展;②智慧型劳动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③实现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处于和谐状态;④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农业、工业、信息、知识、技术都在各自领域内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智慧经济讲究以人为本,以人类智慧驾驭财富,让资本服务人类、造福人类,实现经济规模更优化,人与自然更和谐。
二、智慧城市的智慧经济评价与智慧空间布局思考
智慧经济指标集中体现了城市整体经济的内涵特色和结构特征,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整体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观察点。
1.从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经济产出能耗水平、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等评价智慧经济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提出智慧城市的智慧经济指标包括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经济产出能耗水平、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三项[2]。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而创业是经济活力的重要助推器。城市创新创业水平主要评估城市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经济产出能耗水平指标主要来衡量城市节能水平及经济发展质量;城市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通过考察城市电商发展规模与信息产业产值来综合评估。
2015年报告显示,总体来看我国智慧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较大,导致两极化较为明显。具体来看,我国整体创新创业方面还有所欠缺,对绿色环保意识还较弱,资源利用率不高,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传统产业带动性不强,需加大经济转型力度,提升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水平。
2.从城市创新力、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水平、文化互动、文化体验、设计业水平等评价智慧经济
上海社科院信息化研究所开展了全球城市智慧建设的评估研究,提出城市智慧经济指标包括城市创新力、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水平、文化互动、文化体验、设计业水平[3]。前四个指标衡量数字技术的创新程度,后三个指标体现了文化内容的创意程度,两者构建了立体化的数字创意经济体系。文化互动考虑了一个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文化体验关注一个城市的政府、企业、市民共创造的设施、活动和网络关系。
报告提出,香港、北京、上海等亚洲城市智慧经济,有的产业基础强大,有的文化互动突出,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特征。
3.智慧空间布局
智慧空间是在遵循技术哲学逻辑下密切结合时代先进技术,并用来服务于城市空间营造的系统化空间模式,其兼顾顶层设计、城市尺度和近人尺度,以提升城市空间效率、优化社会经济运作和权衡人类多元诉求为宗旨,并通过高效、弹性的空间政策保障实施的动态空间策略[4]。智慧空间代表了更加紧密的时空联系、更加全面的要素流动。
城市空间的布局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问题。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今天很多问题采用传统理论无法很好的解决,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结合我国的体制特点和城镇化特点,结合土地和金融制度的改革,在“空间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深化,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智慧经济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分析
胡军燕等[5]分析了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科技实力、经济基础及城市开放度的关系,探寻智慧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中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正向显著影响智慧城市经济增长,其它因素不显著;科技水平与经济基础对智慧城市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城市开放度正向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2.智慧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1)制定智慧经济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智慧经济建设
针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热”现象,需要谨防盲目地跟风,应该理性地结合当地实际,重构和完善顶层设计[6]。
(2)强调城市特色和比较优势,重点突破,示范先行
构建智慧经济体系时,首先需要最先完善最基础的或者是具备示范意义的智慧经济项建设,依托其代表性和特殊性进而形成特色经济[7]。具备高辨识度、可替代性低的经济体系,将为其整体经济智慧化转型构筑坚实的基础。追求经济体系智慧化升级,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探索新的具备优势的经济增长极,最终实现智慧经济高速、高效的建设。
3.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干,以人为本
在技术已经不是问题的当下,建设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需要融合人的胆识和智慧,创新融资模式,吸引、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行业,选择好突破口和抓手,真抓实干。
四、结论
1.智慧经济指标集中体现了城市整体经济的内涵特色和结构特征,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整体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观察点。城市的智慧经济指标可以从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经济产出能耗水平、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三方面评价,也可以从城市创新力、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水平、文化互动、文化体验、设计业水平等方面开展评价。
2.智慧空间布局代表了更加紧密的时空联系、更加全面的要素流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结合我国的体制特点和城镇化特点,在多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3.智慧经济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促进智慧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干,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颜慧超,等.全球智慧城市研究前沿与实践标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4.
[2]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第五届(2015)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R].2015,11.
[3]陈桂龙.解读全球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3):30-37.
[4]吴健生,何东冉.基于ICT 视阈的智慧空间营造[J].规划师,2015(12):83-88.
[5]胡军燕等.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5):119-123.
一、人口数量的发展
(一)人口数量增长的历史轨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统治者往往将户口的多寡作为国力盛衰、社会治乱的重要标志。更为重要的是,户口是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对户口的统计和调查极为重要。
(二)人口数量增长的阶段与特点。中国传统社会人口的增长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商、周、秦至公元初西汉末年,人口增加到约6,000万人。
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人口增加到约8,000余万人。
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人口突破1亿人,在13世纪初达到近2亿人。
第四阶段:明末清初人口的下降在17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人的高峰。
特点:1、人口自然增长缓慢;2、人口数量增长呈现大起大落的阶段性特征;3、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
二、社会组织与阶级结构
(一)家庭、宗族与聚落。家庭是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也是一种基本的经济生产单位。而宗族则是由若干个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宗法社会,宗族血缘关系就构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和主体。宗族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
(二)中国古代的宗族组织。殷商时宗族就已诞生,到周代宗法制度就相当完备和盛行,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建立自己的宗族组织。
周代宗法制度的特点是大小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且大宗、小宗等级森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宗族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废除了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这使固有的宗子宗族制不复存在,但在官僚体制下,一批世代为宦的官僚家族又逐步发展起来,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了士族宗族制。
东汉末年,豪族大姓已经空前膨胀,他们控制地方民众,左右中央政局。曹魏时代曾经推行强化政府对官员选拔的九品中正制,即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中正由官吏兼任,其主要任务是评定人物,并以此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
西晋政府还给予士族以一定的荫族、荫客以及免役等特权。士族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各种特权,中古时期尤受推崇。
东晋南朝时的谱牒之学极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辨族属支派分化之殊,以明亲疏贵贱、保障士族自身的特权为主旨。
宋代是我国宗族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即由门第等级型宗法制度向庶民型宗法制度过渡。
宋元时期宗族制的实践者主要是官僚士大夫阶层,到了明清时期才真正出现宗法理论庶民化,祭祖活动普及于民间。
清康熙九年(1671)颁布“上谕十六条”,前二条即为“敦孝第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以孝治天下的宗族政策十分明显。国家基层政权和族权渐趋合一,宗族逐步成为维系王朝统治的基层社会组织。
(三)聚落形态。一个血缘群体往往集中居住在一个点上,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这一现象自东汉以后已较为普遍。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这种聚族而居的风气更为盛行,清代张海珊在《聚民论》中说“今者强宗大姓所在多有,山东、西江左右以及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直到20世纪初,各地村落家族聚族的现象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可以说家族聚居是中国乡村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这种家族聚居的聚落形态是与特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以及后来的山水寨等一般与社会动荡不安有关,宗族聚居便于保障本族人的安全,而承平之时的聚居则是受农耕经济、宗法观念的影响,这种聚族而居的聚落形态使得血缘与地缘达到统一,在增进宗族凝聚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宗族组织对族众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家族组织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
一、引言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回报越高。但我国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回报并非与其投资严格成正比。据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6年2月14日播出的节目“扩招下的求职路”报道:从2001年~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人,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人,是2001年的3倍;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7月,由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占27.25%。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虽然高校扩招了,而就业市场的容量并未因此而水涨船高,“知识性劳动力失业”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专家指出:就业问题将是“十一五”期间制约中国发展的“九大风险”之一。可见,解决好就业,特别是大学、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长期任务。
二、“知识失业”经济学分析
(一)“知识失业”概念。“知识失业”一般叫做“知识性劳动力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它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即劳动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却没有工作机会;也可以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就业不足、人才过度消费等。“知识失业”在我国典型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失业。
(二)对引起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1、教育扩张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导致“知识失业”。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大幅度的扩招,更多的高学历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假定工资用W来表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高学历劳动者的供应S与高学历者工资W成正比,而高学历者的需求D与高学历者工资W成反比。当高学历者的供应总量和高学历者的需求总量相等时,确定的工资称为“市场出清工资”,用W*表示。(图1)
但是,按通常的说法,高学历者的工作岗位工资要高于市场出清工资,即W=Wo>W*。在这种情况下,高学历者的劳动力市场如图2所示。高于市场出清工资造成的失业就是在工资Wo时劳动力供给总数So和劳动力需求总数Do之间的差异。然而,在我国,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在大幅度增加,那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会很多,表现在图2中就是供给曲线从S移动到S1,但对高学历者的需求并没有增加或者增加的很少,这是因为工资并没有降低,所以企业不想雇佣过多的高学历者。导致的结果是更多的高学历者变成了知识失业者。同时,在大学生供过于求,而他们又不愿接受用人单位支付的较低的“市场出清”工资时,大学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自愿失业者”,结果是更多的大学生变成了“知识失业”者。(图2)
2、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引起“知识失业”。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具影响的“二元经济”理论,明确提出了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即以主要为满足农村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统经济部门与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
我国城市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一般被分割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所谓正规部门是指那些只要能够去、几乎所有的人都乐于去工作的部门。它包括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人们都渴望进入这些部门工作,因为它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和稳定的就业机会,作为高学历者当然也不例外。由于正规部门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大的选择空间,激励着其原有的雇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并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样使得其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所以,总是有一支庞大的待业队伍等待着城市正规部门的雇主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图中的L-LF)。
非正规部门指工作没有保障、报酬低下且不稳定的一些个体企业和做一些临时性工作的打工者。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能够提供就业岗位,但又低于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W,而知识劳动力又不愿到那里去就业。因此,部分大学生选择待业以期望获得正规部门的工作。(图3)
3、知识劳动者把失业作为投资导致失业。菲尔普斯职业搜寻理论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职业搜寻”(即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同时,劳动者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职业搜寻成本也随之增加。
由于高学历劳动力找到好工作而且被好工作接受的概率比低学历劳动力要大得多;而且通常比低学历劳动力具有更好的经济背景,比低学历劳动力更能够承受长期失业的损失;又因为高学历劳动力为其人力资本所做的投入远比低学历劳动力的要大,如果随便接受一份不太理想的工作,既不能达到回收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目标,同时身处不理想的工作岗位这一状态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高学历劳动者通常会从职业生涯发展的
角度来考虑,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接受某份工作,这也导致他们经常处于较长时间的等待性失业状态。
三、知识失业解决方法
对社会来说,“知识失业”较一般的失业形式造成的浪费更大,本来教育扩张就已经耗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失业又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中,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个人来说,“知识失业”可能会使一部分人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挫伤另一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国家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从结构上进行宏观调控。在发达国家,大学校长是通过在全国乃至全球竞聘产生的,在我国却是政府任命的行政官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校长只对上负责;我国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大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选择和发展的余地却很少。在这种大学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就很难取得一致,二者之间的鸿沟就很难跨越,很难抹平。在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盲目选择和学校的惯性培养,比如大部分学生或家长选择所谓的时髦专业、热门专业,以便将来能够从事“高贵职业”或“白领”工作,其结果必然是专业“扎堆”和毕业生华而不实;大学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及其培养与人才市场严重脱节,必然造成学非所用,毕业生就业困难;几十年一贯制所形成的教育设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重脑力轻体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技术、重意识形态轻生活现实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们,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市场排斥知识”的现象。
所以,国家应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和大局出发,强化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快“市场化”取向改革。当前,要尽快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加强专业预测和调控的主动性,从教育总量适度超前于社会需求总量和保持两者的相对平衡的角度来规划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发展和健全职业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方面,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并有一定的前瞻性,力争用新的专业人才催生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二)高等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高等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增强主动意识、竞争意识,着力打造名牌学校和品牌专业;要摒弃办学中遍地开花的粗放式办学思想,以及惯性培养模式;要通过有效的整合资源,大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市场调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跟踪和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招生数量,科学指导毕业生就业;要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神圣感,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专业,全力塑造好每一个学生。
摘 要 如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的受到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在如今逐渐市场化的今天,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并且甚至还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简要的讨论了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职能,为更好的转变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学有效的政府经济职能体系而服务。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政府经济职能 转变 科学有效
一直以来,政府该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政府经济职能的范围界定合理、作用力度适当、实施方式恰当,就能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此学者们在各个时期,都在不断的探索着,从亚当・斯密主张政府对经济自由放任的思想,到20世纪30年代主张政府对经济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再到70年代“看不见的手”范式的回归,学者们一直都在试图找到一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完美模式。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引进市场机制,发展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而与此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经济职能不断地与经济运行发生碰撞甚至冲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如何清晰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完成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
要探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首先需要了解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需要了解现如今我国的政府经济职能都包括哪些方面的具体职能,方能从根本上对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变。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具体内容为:(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3)政府资源配置职能。(4)市场管制职能。
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经济职能
从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由于我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对许多行业管的很多也很死,并且对一些行业还实行了垄断,这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所以为了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方法。
1.实现政企分开,各行其道
要打造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政府经济职能,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实现政企分开,让他们各行其道。长期以来,始终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就是由于我国实行以政府主导经营国有资产,没能实现政企分开,这种传统的计划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大的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了许多的困难,所以实现政企分开,是规范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最根本的转变方法。
2.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应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的职能,先让市场对资源进行资源配置,市场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了,政府再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3.推行电子政务,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效率
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进步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推行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效率呢,对此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让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更明确更具体,在人们的监督和督促下,也变的越来越民主且人性化。
三、总结
总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除了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还需要政府认识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真正转变观念,具体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密切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职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孙亚忠.论我国政府职能界阀和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南京社会科学.2007(7).
[关键词]视频分析;智慧警务;公共安全;治安工程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94-02
1、引言
随着近年来各类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人们逐渐提高了对自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意识,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空前高涨,监控系统的效率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原有的安防系统功能已无法满足安全需求,迫切需要真正实现实时监控,即时反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甚至及时阻止危险事件的发生。在这一市场需求背景的催生之下,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安防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也是最前沿的应用之一。
2、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发展演变及技术应用特点
作为安防系统核心部分的视频监控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从第一代的模拟VCR系统(模拟摄像机+画面分割器+磁带录像机),发展到现在的第二代的模拟与数字结合的DVR系统(模拟摄像机+数码硬盘录像机),目前已经向第三代的完全数字化系统(NVR、网络摄像机)迈进(即:智能化视频监控技术)。
目前安防领域所使用的视频监控技术,缺乏对视频内容有效的智能分析,而主要靠人力来监视屏幕,完成某时间段视频图像的存储记录,故而只能为事后分析提供证据。无论模拟系统还是数字系统,都还是“实时监控,实时录像”的工作模式,监控人员面对成百上千的摄像机和海量的视频数据,无论是想及时发现警情做出反应,还是要提取有价值的录像都异常困难,使视频监控系统沦为一个事后查看的工具,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监控模式,并不能减少案件的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安防监控的要求,已不单单是事后取证的作用,更需要提前预防、主动报警等功能。因此被动式视频监控状况必须改变,变被动为主动,在此大前提下,智能视频分析成为视频监控领域的前沿应用和发展方向。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是指在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高效的智能视频分析算法,并借助相关硬件的强大的处理能力,通过分析和预设各种行为模式形成核心算法,对视频采集前端实时采集的视频流进行特定分析和提取,当发现与算法中预设的规则相一致的行为或情况发生时,自动向监控系统提示分析结果,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联动报警或人工干预。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危险情况的掌控能力及对各类案件的侦破能力,实现了安防监控技术的革新。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本身通过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视频图像进行分析,过滤掉大量不相关的内容,为监控人员提供有用的关键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变“被动查询”为“主动预警”,可以在案件发生之前发出警告,防患于未然。
3、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中的应用现状
2005年10月,公安部对全国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工程(即“3111”试点工程)进行了部署,确定了22个城市为技术试点城市,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确定了400多个试点县、市、区。2010年,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已基本完成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2011年,平安城市进入整体推进阶段,推广至每个地级市,整体直接投资近1000亿元。未来五年,中国各大城市将继续投入巨额资金全面开展城市报警监控网络建设。
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视频监控系统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加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量录像数据存储和检索、录像与案件的关联分析已成为公安系统寻找证据、破获案件最有力的手段。随着城市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建设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平安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视频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已成为治安防范的重要手段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发现、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提供破案线索,固定违法犯罪证据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安部门是平安城市建设的最强有力的组织,但目前公安部门在建设平安城市的过程中却面临的诸多难题,首先,平安城市的建设在业务上缺乏有机整合,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其次各个体系覆盖面小,应用面窄,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缺乏与应急处置、警务指挥等业务的无缝对接,视频利用程度不高,功能不完善,没有完全整合视频、卡口及关联数据库等系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虽然具有庞大的数据资源,但是这些数据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总的说来这些系统和设备所产生的信息都缺乏深度应用和综合应用。
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大规模应用始于平安城市的兴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平安城市系统规模逐步扩大。而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相关系统建设有先有后,建设厂家参差不齐,以及公安规范尚未大规模推广等因素影响,造成平安城市各系统之间存在信息交互障碍,平台与平台之间融合困难。
网络监控摄像机的诞生解决了传统监控效果的难题,改变了传统的连接方式,更简单更便捷,但同时衍生了更庞大的存储需求和更高的带宽满足,以目前最基本的720P效果为例,每路视频压缩到较低码率也要每小时3G容量需求,一个月监控录像就要2TB左右的容量,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城市需要几万路这样的高清监控,如此庞大的视频文件,有如潮水般的冲击着存储系统,对存储设备的容量,读写性能、可靠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考验着视频查看人员的神经。为了查找到一个有用线索,几千人查看视频资料的大会战也时有耳闻。
在此背景下,具有录像智能检索,支持大规模应用、多级复杂组网、云存储、跨域传输,并能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支持案件分析、案件研判以及符合公安部规范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平台应运而生,但目前还很不成熟。
4、“智慧警务”建设中应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实际解析
2013年太原被列入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太原的智慧建设随即全面启动,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警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智慧警务”是太原公安信息化工作的别称,包括民警执法配备执法监督仪、“天眼工程”等。“智慧警务”充分利用物联网和视频监控技术,实现多渠道的数据采集,通过云计算和智慧分析技术实现对采集到的各种文字、图片、视频等数据进行方便、灵活、易扩展的存储与查询,以及智能分析和处理应用。
结合已有的警务信息化成果和太原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智慧警务”工程将按照两个阶段来建设:第一阶段:完善现有的公安专网、视频物联网和移动警务网等网络环境,实现视频监控的全覆盖,强化基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指挥、警卫、交通管理、警力监控、勤务管理、视频侦查等多警种综合应用,实现和完善警用信息化装备。第二阶段:搭建警务云计算环境,实现对视频等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实施智能管控。对消防、监管、交警、刑侦等重点业务,构建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新型警务模式。全面实现智慧警务,为城市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虽然近年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智慧警务”建设中取得了一定发展,但要真正实现在全市范围内的视频分析智能化还需要长久的努力。主要瓶颈有以下几点:
4.1 智能分析算法有待优化
随着技术水平的升级,应用智能化的视频分析技术成为视频监控行业的趋势,公安行业良好的网络带宽给了智能视频技术一个优质的展示舞台。清晰度不足、智能识别率低、传输与共享能力、行业限制等方面的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因此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平安城市项目里采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作为试点运行。但智能视频分析准确率受环境整体环境影响大,针对复杂异常行为建模困难,目标与背景接近会导致目标特征信息提取困难;运动目标被遮挡,会造成目标信息缺失;目标移动速度过快或算法计算过于复杂导致跟踪的有效性较低,上述因素易造成误报、漏报、跟踪困难等结果。
4.2 缺乏对公安各部门量身应用的针对性
公安各部门针对不同的警种特色有不同的智能分析需求,因此算法要更加深化到具体片区警务、警种体系,要求不一且功能不一,不存在完全满足各类部门的标准视频分析算法。
4.3 技术应用的覆盖面受到限制
视频监控技术的实施主要依靠公安信通部门。由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起点高,知识涵盖面广,要求应用人员有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目前公安系统的其他部门都未得到此技术的普及及应用,更别说处于警务前线的辖区派出所,技术应用的覆盖面受到了限制,降低了视频分析智能化监测的效率。
4.4 民警缺乏对事前预警的重视
目前大部分民警对于公安视频的认识仍然停滞在是“监控覆盖率”、“回放查看”、“静态分析”的被动使用状态,缺乏对事前预警系统的重视。
5、安防领域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建议
5.1 技术应用整体推进
智能分析算法是建立在专业图像采集设备之上的功能组件,其效果的好坏,严重依赖于基础的图像采集设备。前端视频监控设备规范化建设的水平决定着智能分析算法的成败。智能分析算法的运算结果作为数据被装入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搜索引擎的优劣影响着用户的最终体验。同时逻辑组件通过从数据仓库获取数据进行目标的行为分析,并将结果自动呈现在用户界面上。只有综合统筹推进这四方面的技术进步,才能有效实现先进的用户业务逻辑。
5.2 应用领域趋于集成化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要依托于物联网建设的大背景,随着安防监控大平台建设和发展,要求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应用领域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程度更加集中,但所下辖分支更加细密。
5.3 算法应用智能化
随着智能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分析算法会越来越优秀,分析功能会越来越成熟,智能分析的应用部署与用户操作也会向着越来越易用的方向发展。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