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通信行业发展

通信行业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23 10:01: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通信行业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通信行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光通信;PON;3G;FTTX;三网融合;多网融合

一、光通信的概念

光通信又称光纤通信,是一种利用光波作为载波来传送信息,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实现信息传输,达到通信目的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通信网络分为传输网与接入网,传输段技术主要有: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DWDM)、多业务平台技术(MSTP)、分组传送网技术(PTN)、智能光网络技术(ASON)。接入段以无源光纤网络技术(PON)为主,PON技术又可分为TDMPON、WDMPON、CPON,TDMPON技术主要有三种:APON、EPON和GPON。具体到产品方面,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光通信设备(光传输、光接入)、光纤光缆、光器件。

二、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1)3G建设对行业的影响。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2009年,重组完成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中国移动持有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获得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取得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运营商重组以及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3G网络建设的全面启动。各运营商全面布网,加大了基站集中采购的力度。3G业务流量大,非传统铜缆所能承受,光纤接入的3G基站成为必然选择。2011年5月底,3G基站总数达到71.4万个,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基站分别达到21.4万、22.6万和27.4万个。中国移动建设的TD网络已经覆盖全国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70个县级市及1607个县的热点区域,以及部分发达乡镇;中国电信建设的3G网络覆盖全国全部城市和县城以及2.9万个乡镇;中国联通建设的3G网络覆盖341个城市和1917个县城。截至2012年底,全国3G基站总数累计超过100万个。基站建设高峰过后,后续的网络升级和移动增值业务大幅增长将对光通信设备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随着3G业务的开展,传输网对基站的容量需求将倍增。未来数据业务需要的带宽将是2G时代的数十倍,带宽需求的快速增长必将需要更大容量高速率的光网络支撑,城域网与骨干网将不断扩容,将带来MSTP、基于OTN智能光网络、DWDM、ASON等设备及解决方案需求的增加。

(2)“光进铜退”,FTTX投资需求明确。用户对互联网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上网或收发邮件,各种P2P、视频通话等流媒体业务被开发并进一步推广,IPTV等高带宽业务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这都直接加大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铜缆作为传统的传输媒介在传输速率、信号损耗、重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成为制约高宽带业务发展的瓶颈。通过采用FTTX,运营商可以满足IPTV、WIFI接入、互联网视频、高清电视节目、手机视频等高带宽应用带来的迅速攀升的带宽需求。目前,拉动FTTX投资的需求非常明确。光通信产业在FTTX的牵引下,进入持续的成长期。

(3)“三网融合”与“多网融合”带来新的契机。早在1998年“三网融合”的理念就已经被提出了,但是在当时科技环境和硬件设施下“三网融合”还为时过早,所以被叫停,而在2001年之后国家开始促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合,着力构建下一代互联网。但是真正开始采取措施是在2008年,“三网融合”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8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与科技部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广电总局基于“3T”技术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投资已经启动,互动互联电视将成为未来工作推进的重点。此举刺激了光通信行业的需求,当年,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器件的需求都有明显提升。2009年7月,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绵阳以及湖南长株潭地区等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地区名单出炉。继“三网融合”的政策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2010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尽快在电网智能化上实现突破,提出深入研究“多网融合”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紧开展相关工作,力争取得先发优势。“多网融合”实际是要求电网具备通信功能,从而利用电网实现智能调度、变电站无人值守、远程监控、智能小区、智能家庭等功能,“配电网光纤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大城市配电网和农村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特别要加大中低压配电网投资比例,因此,未来几年,城市农村电网通信改造、配电网通信改造将持续推进。

三、行业前景展望

中国光通信行业经历了复苏增长期、3G驱动期和FTTX驱动期,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行业自2006年至2008年出现复苏的迹象,中国光通信行业的复苏在时点上与全球态势高度吻合。2008年后,光纤与光系统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主要驱动因素在于中国的3G建设。从2009年3G牌照发放到2012年,3G基站数量每年以约2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3G基站总数累计超过100万个。3G建设未止,4G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作为全网运营商将展开激烈的竞争。对光通信的增量需求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各运营商仍将加大基站建设投入,特别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由于目前基站数远少于中国移动,二者将加强完善其网络覆盖能力的力度,改善用户体验以增强竞争力。且4G需要比3G更多的基站才能保证达到同样的覆盖效果,同时后续维护也将带来更多的需求。其次,后3G时代的竞争将使宽带成为运营商争夺的一大焦点。对运营商而言,宽带不仅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支持4G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各自在南北方的固网市场呈割据垄断,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向全国布网延伸将变得很重要。而中国移动作为新进入者,必将在此前很少涉足的宽带市场谋求发展。这都意味着运营商将需要积极扩建其光传输网络。

无论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还是电网,其需求一直在快速增长,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通信网络的传输和接入。而目前可以投入市场化、规模化操作的技术当中,只有光通信技术能满足这种要求。基于这种逻辑,中国光通信行业未来仍将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程成,王念春. 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4G网络规划简述[N].国信证券,2013911.

[2] 陈志坚,胡路. TDLTE建设稳步推进,中国厂商成最大受益者[N].长江证券,2013715.

第2篇

关键词:通信 ; 设计 ; 建筑

在中国目前的建筑设计机构中,主要存在着外资、民营、国营设计院等多种组织形式,适应着不同的业主与需求形势。民营与外资设计机构机制相对比较灵活,市场敏感度高,设计水平逐步提升,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而国营设计院主要是原国有设计院体制的延续,主要有建筑专业设计院与行业设计院组成。行业设计院由于主业务为相关专业设计(如化工、道路、通信设计等),建筑专业往往为配套专业,受到行业与市场因素的束缚较大,在发展中受到体制和能力水平的诸多制约。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为例,试图研究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发展模式,为提升该行业的技术与服务水平,实现建筑设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是重要途径,建构强调创新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必由之路。

1.背景与基础条件

1.1竞争程度激烈,社会化程度较高

通信行业设计院是在原有邮电行业发展过程中,为满足行业内部对相关专业设计业务的需求,提供设计配套咨询设计服务的机构。由于该类型工程通信专业设计具有较强的特殊性,社会上的其他设计单位很难涉足,排他性较强。随着通信行业近几年的大发展,通信行业设计院无论是划归移动、电信或联通企业,普遍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该行业中建筑专业设计社会化程度较高,受市场竞争冲击较大,目前发展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部分通信行业设计院建筑专业被取消或仅仅作为配套专业,发展举步维艰。保留建筑专业部门的设计机构也普遍面临项目规模有限、水平难以提升、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找到适合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的发展模式就成为当务之急。

1.2设计机构企业化的要求

通信企业均为上市公司,是投资、管理、运营高度现代化的企业,这对通信建筑设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设计的内涵在扩展,设计工作已经真正走向职业化。设计者不仅应拥有基本的设计技能等基础专业能力,更应该在这一领域内有所钻研,在设计知识与技术上有相应的深度,同时还需要了解建设的过程规律以提供更准确的服务。所以,通信行业设计机构的建筑师应从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技术人员走向职业化和专家型的人才,这也迫使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必须按上市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走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2.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发展环境与出路

2.1通信建筑设计机构发展环境

综观世界,美国、日本、乃至包括英国在内的建筑设计机构,更多的是以强大的综合技术实力和高超的企业运作能力,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整个行业实现了彻底的专业分工和高度的社会协作。

目前的国内通信建筑设计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缺乏能很好地满足原创的、大型的通信建筑市场的大型建筑设计机构,而社会分工状况又不提供这样的基础。设计企业人员规模的增长,最大的制约就在于管理水平和机制的瓶颈。传统的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实际上受到了内部机制的制约,未能占有国内原创的、大型的通信建筑市场,但他们在通信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方面做了很大贡献。因此,这个规模的问题,也就是走向“公司化、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问题,同样这也为我们指明了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着重发展的方向。

2.2行业发展与企业管理

随着近年来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通信建筑的规模、投资均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面对这一形势,大型通信行业设计院均不同程度的加强了建筑专业的设计力量,力求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最佳的口碑,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由于各通信行业设计院均归口各通信上市企业,均已按上市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尤其是人工成本控制方面,使得大幅度提高员工收入变得几乎不可能,这也导致在目前方兴未艾的建筑设计市场上对相关设计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因素。在这一环境下,各通信行业设计院的建筑专业设计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大幅增长,面对通信建筑的规模、投资倍数级的增长,如何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提升设计水准就更加要求管理者摆脱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寻求一种更科学的发展模式。

从设计管理上来讲,从50人、100人、150人乃至更多,几乎每增加50人对管理而言都是一道门槛。如果达到300人,则成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管理上已经不能用事务所式的业务型管理模式,而应实现企业化的转变,否则人数再多也无法形成企业的规模效益,就避免不了因为规模的增长而带来的门槛阻力。通信行业设计院中虽然人数较多,往往远远超过300人,有着企业化的运转模式,但建筑专业设计具有特殊性,与通信专业设计有着诸多不同,对于建筑专业设计管理要充分考虑到它的特性,在企业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

2.3职业化策略

对于通信行业设计机构来说,与社会上设计机构的区别在于:设计管理者更了解行业的特性与对口上市公司的运作体制,表现出职业化特征,从中找到最佳切合点。它不仅关注如何把一个设计做好,更应该关心该项目与通信建筑使用者的良性互动,充分了解建设单位与上级主管单位的意图,符合国家相关部委的条例、法规、标准,将所有设计持续而高效的做好。所以,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设计管理者不应该是仅仅关心设计业务本身,更应该关心设计业务的组织能力,包括战略、商业承诺、项目运作方式、专业能力以及管理模式、用人方式等方方面面,使之符合整个行业的企业文化,这也是考察一个上市企业的财务、经营、人力行政资源配置行为是否按照上市公司的商业规则进行运作的标准,这对于设计单位是否能够完全取得建设单位信任、形成长期良好互动至关重要。

可以说,专业化、规模化、公司化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职业化。这不是指拥有一份职业即是职业化。职业化首先要求的是摆正建筑师自己的位置,一定要具备外部客户、团队合作理念、专业素质、社会责任等综合因素。这不仅关系职业 道德问题,而且属于职业操守范畴。职业化不止是具备专业知识,更是在职业生涯中对操守行为规范的把握,是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对工作的热情、恒心、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时下,国家在能力与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不允许我们仅凭个人喜好去设计建筑,而必须严谨地去完成每一个项目。在中国,现在要解决的更多是社会问题。在设计力量不完备,社会技术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刚刚诞生的建筑往往就与时代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远不止是在建筑方面及造型方面,其功能与建筑技术往往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兴土木的城市化时代,不能没有相应规模的公司去应对,通信行业设计院的建筑专业设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表现出职业化的素养,从企业与城市的实际出发开展设计。但在当前的国情下,迅速跨入“公司化、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行列才实属当务之急。

2.4规模化策略

设计院既然作为通信企业的一部分,就必须按照上市公司企业化的方式发展,这就必须解决企业的基本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技术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这不仅是要符合通信企业上市公司的整体特征,还要根据设计院企业的特征进行细化和侧重,必须按照外部环境的状态和自身的情况做出认真的分析而得出答案,并不断加以完善。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规模化的实施策略。

现实地看,规模化至少能带来三个好处。其一,规模可以带来技术高度。目前行业中要达到足够的技术高度,是需要做出大量投入的,只有规模带来的实力才可以保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为博取高技术做出足够的投入;其二,规模可以带来效率的提升。很多通信设计公司都有这样的体会,任务与人始终不匹配,时忙时闲,运营不均衡,常常为了接活而拼命加班,有了活人不够,要加人,加了人怕没活干,又拼命找活,财务状态不佳的状况时有发生。若公司有一定的规模再加上有效的管理,任务与人力可以较好的匹配,从而提高人员的利用率;其三,规模可以增加抗风险能力。

2.4.1集约化

要达到规模化就必须实现集约化,即将优势资源投入到效益最高的机会中去。真正的规模化需要我们改变基本的业务模式,实现与上市公司的一体化,以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还要保持设计企业特有的局部灵活性。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改变业务流程,建立新的组织架构、改善授权和绩效管理的办法、实施知识管理等。如成立包含通信电源、通信工艺、概预算专业的建筑综合所,考虑到与通信设计的较大差异,采用自主经营的授权模式及以量化工作贡献的绩效管理模式等。其中业务流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项目管理的体系,必须将成本、质量、进度三个项目基本因素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4.2专业化

对于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于服务对象即通信企业有着深入的了解,相关的专业需求、工艺流程等都是其它设计机构无法介入的。充分发挥专业化带来的优势是提升设计企业技术水平、实现规模化的必由之路。如中国移动在通信机房建设中推行标准化设计,为相关设计院发挥自身综合优势,深入探索与研究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标准化机房楼的推行,该设计院实现了真正的规模化效益,获得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将设计企业的专业化推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坚定不移的在通信建筑专业化研究中投入最强力量,已经逐渐成为广大通信设计机构的一致共识。

2.4.3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任何一个知识型企业发展必须的管理工作。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必然产生大量的有价值知识,这些知识不被管理时是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个人手中,而每一个设计师都希望将这些经验固化在企业中,并被任何希望使用这些经验的人随时检索、获取和应用,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基本意义。借助现代信息手段,配合相应的组织设计,通过知识共享系统、ISO系统记录等信息化手段,我们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努力。

3.企业文化的建构

用上述各种举措尝试管理手段的革新,目的是形成不断创新的组织能力。现在,全社会都在讲创新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建筑设计更是需要创新来提高水平。但是,创新是需要很多前提的,这就需要在建构企业文化时强调创新,实现创新型组织。

3.1开放的氛围

每一个创新最早发生在个人思维中,它必须受到环境的认可和鼓励,才可以被展现出来,还需要付出成本、承担风险去深化和尝试,并受到检验和改善,得到帮助和支持,最终付诸实施,得以汇报。只有环境与条件都具备,创新才可以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源源不断地产生。每个人都有无穷的创造力,所以实现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尊重、信任和鼓励个人创新思维的组织规则和氛围。

3.2尊重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的因素,我们身处其中,必须小心克服。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企业治理尊重个人独立,保障个人利益,崇尚理性,用契约和责任约定人与组织的关系,造成强大的组织效能,可以很好的促进创新的产生。而中国社会和企业治理强调集体主义,往往忽视个人独立,用权力与支配约定人与组织的关系,使我们处于表面上的集体主义与内在的利己主义相互纠缠的矛盾之中,无法形成理性的组织关系,致使每个中国人灵光四射的大脑泯灭在低效的组织形态之中。要改变这一点,必须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因子,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现实中,创造尊重、信任、合作的基本价值观,尊重个人独立性,强调责任而淡化权利,去构建我们的企业文化,保证每个人的贡献得到公平的回报。

3.3构建实现专业理想的实现平台

在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关注设计师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往往由一群个性十足,充满梦想的年轻人组成。如果过于强调上市企业的种种管理制度,以及这个行业建筑的趋同性因素,往往会扼杀许多建筑师的梦想,不利于这个团队招募到最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加以重视。建筑师希望实现设计意图,希望完美实现自己的作品,但现实中一个设计的最终结果往往并不完美,因为建筑设计的结果由许多因素构成,受制于社会整体审美意识、整体行业的平均水平。通信行业位于社会发展的最前端,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力图能够冲破限制,快速全面 提高设计的平均水平。设计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脱离建筑师自我实现的原始动机,去研究做出好设计的规律和方式方法,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发挥创造力,保证持续有效地产生大量的好设计,并能不断地自我完善与提高,让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将设计项目负责人由一个设计师转变为一个设计企业的管理者。

作为设计师出身的管理者,对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有着真切的感受,例如一个设计意图往往客户与领导意见相左,需要大量的精力做出协调;一个创新的构思处处碰壁,找不到资源支持,也没有资金投入研发,只能放弃;很多好的经验总是不能被整理和积累,别人的无法获取,自己的也无渠道贡献给别人等等。以前我们常常认为这些问题是设计业务的特点,实际上,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它体现的是企业里市场营销、客户关系、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流程管理、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知识管理、研发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完全可以用现代管理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管理科学是基于人的基本情况建立起来的应用科学,只要建筑师、工程师们不是特殊人类,设计公司就有着普遍的企业共性。设计企业是典型意义的知识工作者组成的企业,构筑专业的管理平台。

4.结语

通信行业设计机构应该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创造一个充满机会和活力的平台,团结众多有才华的同仁,实现建筑师的梦想。在中国现实的人文环境下,实现建筑设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是重要途径。建构强调创新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释放中国人的创造力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陈立东认为,今后一段时期信息通信行业发展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推动行业D型升级发展。要推动网络设施演进升级,积极建设超高速、大容量骨干传输网,并实现100M以上光纤接入服务能力,推动4G网络深度覆盖,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统一部署和商用,加强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内容分发网络等应用基础设施的部署,积极运用SDN/NFV技术优化传统电信网络架构。大力推动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应用。

推动行业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是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信息通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立足现有网络基础,依托先进网络技术,对自身能力进行组合创新,为各行各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第4篇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分工协同;创新协同;产业聚集

协同论最初起源于德国。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1年和他的学生合作发表了“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一文,第一次提出协同的概念。后来,哈肯相继出版了著作《协同学导论》(1977),《高等协同学》(1983),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开展了运用协同理论解决生态、物理等方面问题的实践。此后,协同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各种研究中。产业协同发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从追求各自独立的系统演化向追求产业间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转变,从而成为一种以互惠双赢为动力的新型系统。产业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系统内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要素的相互补偿、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从而有助于产业间要素耦合效应、技术波及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共生经济效应的发挥。因此,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区域经济及宏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协同理论应用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以期研究成果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产业基础是战略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产业基础雄厚

济南是一个拥有百年开埠史的传统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济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显示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0家,比年初增加11家;实现增加值1355.2亿元,同比增长13.1%。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浪潮集团、二机床等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79.7亿元,增长12.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66%,比年初提高1.01个百分点。新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10.8亿元,增长10.6%,33个项目列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成为全国第二家中国软件名城,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2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1%以上。

(二)产业门类齐全

济南市产业门类齐全,形成钢铁、机械、石化化纤、汽车、电子信息、食品药品等代表性产业,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优势明显。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济南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是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济南目前已在整车制造、车用动力电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山东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运行。在新材料方面,济南市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功能纤维、高性能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好,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章丘有机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氟材料和氟化工产业链。在医药产业方面,济南市生物产业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多个领域。生物制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居全省前列。在现代装备制造业方面,济南市已经形成门类齐全、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规模水平在全省居首位。在关键设备制造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济南市拥有电力软件、通信技术、动漫、交通软件、服务外包、射频识别等六大产业联盟。“十二五”期间,济南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四大产业为战略性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并将加快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济南市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动力。

二、产业集群是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产业集群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人才以及地缘优势。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单一产业在地理上的不断集中的过程,更应伴随着相关产业和支援性产业的集聚,相关生产业的聚集会使产业集群内部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产业的协同发展。济南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多实现了集群化发展。

(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济南市是山东省最大的电信网络枢纽,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储备居全省之首。济南的信息产业以计算机和服务器、软件开发及服务、通讯和网络设备、数字化家电、电子元器件为主要产品,以浪潮集团为龙头,以齐鲁软件园为基地,集合了中创软件、地纬软件、山大鲁能以及山东松下等企业,已具备相当规模。现已形成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为核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齐鲁软件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园区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二)新医药产业集群

新医药产业集群区主要集中在济南市高新区聚集了齐鲁制药、宏济堂、博士伦福瑞达等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又有山东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省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集群区内有企业150余家,其中生物制药研发类企业80余家、生产类企业40余家。生物制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居全省前列。

(三)新能源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集群区也主要集中在高新区。形成了以北车风电、浪潮华光、久兆太阳能和桑乐太阳能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开发了一批以风力发电设备、LED照明设备、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为主的国际先进新技术。目前正大力推进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热水器、绿色电池、地热利用等产品创新,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机械制造业是济南工业传统优势所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区以柴油机、电力设备、机床、通用机械、仪器仪表和机械基础件为主要产品,以济柴股份、齐鲁电机、机床一厂、机床二厂、锅炉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集群的产品种类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济柴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非道路用大功率柴油机制造企业。中型汽轮机、万能试验机、大型磨煤机、循环流化床锅炉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重汽集团已形成9大系列1700多个车型,产品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居全国重卡行业之首并成为世界重卡企业前3位。

产业集群已成为济南市提升现有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新企业成长、提升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加强金融支撑体系培育并发展能够高效创造和收获创新价值的企业群体,促进产业价值形态向高端转移。

三、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分工协同

分工协同主要是通过集群区内产业链上各个不同企业之间来实现的。以济南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医药产业集群形成了从新药设计、高通量的药物筛选、样品库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活性产物的分离、分析和制备、药物早期评价、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药物新制剂的研究的完整分工协同体系。这使得该集群表现出极强的产业抗风险能力,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最重的时期,表现出较高经济效益,在2009年工业总收入为131亿元,是济南高新区唯一保持盈利的产业集群。

(二)创新协同

创新协同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以力诺集团为例,2007年12月,清华大学、力诺集团联合成立“能源光电子研究所”,双方携手开发世界顶尖级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2009年1月9日,力诺瑞特与山东建筑大学合作,共同打造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实验室。2010年10月24日,力诺瑞特、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太阳能研究院签字暨揭牌仪式在力诺瑞特上海市青浦工业园区成功举行。2011年4月12日,力诺再牵手“蓝色巨人”IBM,为其光伏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宣布在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方面达成合作。力诺也成为亚洲地区与IBM合作的唯一一家光伏企业。力诺瑞特通过协同创新和全球领域的太阳能技术交流,在国际高端技术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资本协同

资本协同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促使资本存量的增加,从而有助于弥补产业发展资本的稀缺性。为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济南市政府决定设立了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首期出资2000万元,成立两家创司。其中,以鲁信创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合作设立济南科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合作设立山东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公司注册资本均为1亿元,为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资本协同还表现为人力资本协同,是指劳动力产业之间的流动和交流。校企对接是齐鲁软件园提出的一种协同模式,是指在软件人才需求基础上的院校或培训机构与企业互动培养人才方式。目前,齐鲁软件园推动山东师创、浪潮优派等机构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16所高校在原计算机类、软件类、外语类专业基础上,设置服务外包特色专业。力诺等许多战略新兴产业也采用了该模式。各产业正利用济南高校多的这一特点源源不断地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就是在遵循产业系统中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间共享知识外溢以及吸引相关第三产业在周围集聚。政府可以建立健全各种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科研研发平台、法律等支撑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力争把济南市建设成为产业规模雄厚、特色优势突出的全国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通信行业;营销战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095-02

通信作为一个科技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竞争日趋激烈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十分重视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建设及管理。目前随着各通信运营商的内外部重组带来的影响,各运营商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任何运营商的都不存在独家经营的局面。下面谈谈我对通信行业营销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一)消费需求

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社会总体消费能力逐步增强,通信消费需求趋于多层次、多样化,用户逐渐对通信市场业务提出更质、更多样化的需求,而通信市场行业服务产品趋于差异化且目标客户市场将更加细分,通信市场业务需求已经从“语音时期” 转变为“带宽时代”,用户主要的消费活动是浏览网页、网上聊天、手机视频等,差异化服务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业务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就要求运营商开展运用新技术集成和开发新业务,从网络和业务两个层面进行转型,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发展规律

如何适应市场、创造市场,是通信企业面临的带有战略性的问题。通信运营商已经认识到,拥有目前的市场并不完全代表着必然占有市场,还必须依靠行之有效的方式去进行市场拓展,发展市场,创造市场,这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二、通信企业行业特点

通信运营商从属服务行业,因而我们必须从服务行业的特点出发,制定出符合行业特征的市场营销方案。通信企业具有如下行业特点:

1.不可触摸性:服务是无形的,而消费者为减少这种不可触摸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对终端设备、沟通资料、价格等方面,作出服务质量的判断。因此,通信运营商必须在消费者面前通过各种渠道展示自身服务特点,增强消费者对其服务的信任度。

2.不可分离性: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二者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服务时顾客也在场,提供者和顾客相互作用,是服务营销的一个特征,提供者和顾客两者对服务的结果都有影响。

3.可变性:服务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因为服务取决于由谁来提供以及在何时、何地提供。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可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步,投资于挑选优秀的工作人员并进行培训。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培,使其对顾客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做出适当反应,从而减少服务的可变性;第二步,通过顾客建议和投诉系统,顾客调查和对比购买,追踪了解顾客的满意情况。这样,质量较差的服务便可被察觉出来并得以更正。

4.易消失性:服务不具有可贮藏性。不可能事先生产出服务留待以后消费。它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消费的过程,因而极易消失。由于服务性企业具有以上特点,在服务性企业中,顾客面对着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和较多变化的服务者,服务结果不仅受服务提供者的影响,而且受“不公开的 ”生产过程的影响。因而服务性企业的营销不仅需要传统的市场营销,而且还要插入其他两种市场营销即内部市场营销和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内部市场营销与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共同构成现代市场营销--全员营销。亦即市场营销的重点就是全员营销。

三、通信业务营销的基本战略

1.知识营销是通信业务营销的基础,21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是“创新”。要想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仅靠舒适优越的消费环境是不够的,今天的赠送、明天的降价,也非能。因此,我们提倡的是知识服务,采用的是知识营销的策略。何谓“知识营销”?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向消费者传授、传播相关知识,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从而启动潜在的消费市场。要做好知识营销,离不开以下两点:

(1)全员学习新业务知识。每推出一项新业务,应组织从管理到营销、从业务到技术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培训班,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新业务、掌握新业务、学会使用新业务,从而能随时随地地把新业务知识点正确地“传授”给客户,通过现场演示,让客户体验到3G网络的优势,3G智能终端与3G网络结合,大量应用程序得意在手机上应用,让客户感到新奇、方便和快捷,使客户有拥有的愿望。

(2)开展不同层次的“知识营销”活动。信息化时代的客户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需求”的角度上,运营商需要将现有的客户群从经济、结构、层次等方面加以细分,根据划分的不同,做好针对性地宣传、开发、调整,并为不同的客户群包装、设计应用的特色业务,提供为其“量身定做”的不同产品组合,举办不同层次的新业务推介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

2.定位营销是业务营销的关键,一项新的业务推出后,目的是要让大众接纳它、使用它,这主要靠的是业务的定位、包装和广告的效用。业务的功能介绍如何以通俗易懂、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出现,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广告不但要突出产品、服务的特点,还要保证能使客户留有印象。近几年,抓住客户心理通过融合业务优惠政策进行市场拓展,大大地挖掘潜在市场的空间。可见,同一种业务经“改造”并重新定位后产生的变化是巨大的。适时为客户推出全业务系列的服务,在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电信服务解决方案的同时减少成本的投入。实行全业务,也是中国电信业应对重组、融合趋势的战略选择。

3.服务营销是通信业务营销的手段,服务对于通信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若双方能建立起“亲情式”的服务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友好、亲近和信任的良好氛围,给客户一种“家”的氛围,为客户提供的是真心真意的服务,客户也会接受、信赖、满意,并会乐此不疲地使用通信业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围绕“服务质量”的主题,电信营业可采取针对不同业务量、不同目标客户,建立客户信誉体系,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策略。

四、三大运营商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家运营商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虽然价格战会进一步加剧,但是中仅仅靠网络覆盖和资费方面跟对手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对不同客户进行差异化的服务,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

3G牌照的发放对各运营商今后数年的市场份额将会有较大的影响。个人认为联通和电信在未来几年内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联通将坚定的发展WCDMA网络,3G网络的优势结合智能终端推出多种套餐的预存租机和购机合约计划业务,大大的推动市场的发展;而电信则EV-DO的道路,但下一步的演进就不一定是高通的标准了,这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是电信在市场竞争中将利用自己已有固定网的优势,结合宽带等业务推出一揽子的通信服务并借此扩大移动业务的份额;移动不太可能凭一己之力将TD整个产业链扶起来,所以如果指望TD就不太现实,所以移动在后2G时代的策略是最难预测的。移动将大力发展固网(主要是宽带)业务,以此跟电信争夺中高端用户,而联通也不得不采取类似策略。

第6篇

?2000年和2001年,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国际移动通信卫星公司(Inmarsat)、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等国际政府组织相继实现了私有化,许多大型政府电信机构退出了卫星通信服务业。

?2003~2004年间,金融投资者收购了五家著名的卫星运营公司:国际移动通信卫星公司、欧洲通信卫星公司、泛美卫星公司(PanAmSat)、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和新天空卫星公司(New Skies Satellites)。因为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和移动卫星业务有可预见的现金流通,所以受收购者的青睐。

?2005年,泛美卫星公司、新天空卫星公司和国际移动通信卫星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欧洲通信卫星公司预计不久也会有新股上市。新股上市的筹款将用于向融资收购这些公司的债权人支付利息、还贷及支付运营费用。

在上述公司实现私有化的同时,卫星通信运营公司的兼并不断发生,这有益于实现卫星管理和采购的规模经济,有利于吸引雄厚的资本进入市场。卫星通信产业的整合通过以下三件大事已基本完成:2001年欧洲SES集团公司以43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下属的美国通信公司(GE Americom);2004年3月国际通信卫星公司以9.61亿美元收购劳拉天网卫星公司的北美卫星;2005年8月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正在以32亿美元收购泛美卫星公司。

通过合并与收购,目前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已形成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泛美卫星公司、SES全球公司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三雄争霸的时代,这三大公司占全球卫星固定服务业市场转发器出租容量的60%,总收入的65%。而其余34家中小卫星运营公司仅占出租总容量的40%,收入的35%。

1990年代,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大幅度扩张,无论营业收入还是对转发器的需求,年增长率几乎都达到10%。在这10年间,全球卫星电视广播服务和亚洲电信与电视市场也在高速增长。

但是,到了2001年,由于受全球电信业不景气的影响,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的黄金年代宣告结束,转发器需求增长率大幅降低,收入随之减少。

2003年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的收入逐渐回升。2004年增长更强劲,收入达到了70.5亿美元,但这种增长主要归因于美元疲软。在各国货币汇率不变的情况下,2004年卫星固定服务业的收入增长实际上不到1%。

2004年,由于受SES Astra和Eutelsat公司的电视广播业务超值奖励售价的驱动,欧洲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收入达到20亿美元。如果不看转发器出租的容量,欧洲仍是全球卫星固定服务业收入最大的市场。

除澳大利亚澳普图斯公司以外,亚洲及所有其他地区的运营商仍然面临不景气的市场。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的投入与产出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从结构上来讲它是盈利的行业。一旦卫星被发射并投入运营,就会给运营商带来滚滚财源,而投入不会等量增加。但是从2001年起,销售利润率开始下滑。到了2004年,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利润率受到更大冲击:一是由于泛美卫星公司的PAS-6和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IA-7两颗卫星失效和融资收购交易,几家最大的运营商支付了超出正常的运营费用;二是虽然网络业务产生的收益比例在增长,但由于卫星通信产业业务模式开始发生改变,导致销售利润率却在下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因为与传统的转发器出租业务相比,按EBITDA(未扣除利息,税收、折旧、摊销前的收益)指标衡量,网络业务的利润较低。

例如,Intelsat, PanAmSat 和SES Americom三家公司最近几年通过建立专门的业务部门扩大了天地结合的一揽子业务解决方案和能力。这些举措虽然能使公司收益日见增长,但是EBITDA指标却降下来了。2004年,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的EBITDA平均的指标一直保持在60%,运营利润为21%,纯利润为14%。

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未来收入的可预见性是吸引投资商的动力之一。

但是,过去6年中,有合同保障的长期大订单预售业务量相对短期业务销售已经逐渐减少。1998-2004年间,每年这种大订单客户成倍下降,最少时减少2-4个,最多时有6-8个。

这种长期大客户订单的波动表明运营商的客户群在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广播商通常愿意签订长期合同(时间通常为10年或卫星的全寿命),而专门从事数据服务和不定期提供视频服务的公司,合同通常是短期的。如果不看转发器出租总容量,这类拥有较多短期合同客户的公司,其长期大订单客户实际上是在逐年减少。

由此不难解释为什么泛美卫星公司与SES全球公司一样,仍然是这一行业内提供卫星电视广播频道数量最多的头号运营商。因为它们的长期大订单客户在业内比其他公司多几倍。2004年年底泛美卫星公司的大订单客户有82%来自视频服务。同样,欧洲SES Astra也一直保有较多的长期大客户订单,它是欧洲提供卫星电视广播业务的最大运营公司。相比之下,以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为主的卫星运营商,其大客户订单却比上述公司少好几倍。

第7篇

关键词:传统零售业态;新兴零售业态;融合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05-03

一、零售业态的演变

纵观零售业态的发展史,从农业社会的集贸市场到工业社会的百货商店(Department store)再到后工业社会的“新业态”――超级市场(Supermarket)、“大卖场”(hypermarket)、销品茂(shopping mall)等等,可以看出零售业态的发展和提升的历史过程就是业态与人的消费行为、消费需求,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单体到复合体、由单纯买卖到多功能化,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

我国零售业态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零售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轨迹。我国零售业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与实践的过程中变得日益成熟的同时,又锐意变革,不断创新。一方面,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以满足人们日益更新的需求,某些新兴业态的出现,跨越了资本主义商业革命一百多年的历程;同时,传统零售业态也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并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形成了目前的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型业态共争共存的格局,并出现新老业态经营模式相互融合的现象。

二、南京市零售业现状

古都南京地处“长三角”都市圈,其零售业态呈多样化、现代化、差异化、细分化的发展格局,而且规模效应明显。传统业态不断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是南京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呈现出多业态差异化共存共荣的格局。市场需求的多层次造就了业态的多元化,现存零售业态各具特色,它们通过功能差异性在各自细分市场上生存。

(一)传统百货零售发展稳健,新型业态势头迅猛

传统百货零售业稳步发展。自加入WTO以后,新兴的零售业态迅猛发展,传统的百货店已由过去的第一大业态退居后位。尽管如此,南京百货零售企业在零售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注重以“消费者为本”,大搞特色经营,不断更新,发展稳健,引导并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并有效地拉动了南京的消费品市场。

随着南京作为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地位的日益突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百姓生活联系密切的超级市场获得迅猛发展。专业(卖)店迅速崛起,成为零售市场的主体业态。自2001年五星电器在南京开设第一家专业大卖场,率先走上专业化之路后,汽车、数码、手机、家居建材等行业的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并以其较低的价格、专业的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市场份额。(见下表)

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竞争力不可小视。除了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卖)店等业态以外,折扣店、便利店、网上购物、电视购物、邮购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成为与大型业态并驾齐驱的零售业态。

(二)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型业态间经营模式的相互渗透

面对竞争不断加剧的零售市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为了降低成本、迎合消费需求,各种零售业态纷纷引进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机制等,同时注重吸收其他业态的经营优势,扩充和完善自身的功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适应新的环境,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1.传统零售业态――百货业的经营呈现专业化、特色化、超市化

南京百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国际商业的进驻,加剧了南京零售业态的分化。传统的“千店一面”的百货业已没有了生存空间。百货店只有针对自己的目标顾客开展错位经营,形成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如金陵购物中心、金鹰国际等突出提供精品化、时尚化商品;而南京新百、中央这样的百货店则主要面向普通的大众消费群。

采用会员制可以说是仓储式商店的一大特色。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百货店也开始借鉴会员制的经营理念。南京较有实力的百货店几乎都推出了“VIP贵宾卡”等,这种卡与会员卡是类似的。它可以帮助零售企业找到潜在的稳定目标客户,以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同时,现代百货业借鉴了新型业态的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以及开架式的销售方式,极大地方便了顾客。

2.新型业态中出现“百货化”经营

最初我国超市的发展主要是替代了原有副食店、菜市场的功能,目标市场主要是周边的常住居民,这就决定了超市经营的商品基本上以生鲜食品、生活必需品等大众型商品为主体。这种商品结构的差异也是超市与百货店两种业态的重要区别,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超市的出现正在淡化这种差异。综合超市通过增加日用类、穿着类、家电类等商品,使超市的经营品种得到极大丰富,提高了超市的“一站式服务”水平。

在超市呈现“百货化”的同时,专业(卖)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也变得更加丰富。最初的专业(卖)店提供的一般是某一品牌或某一类的商品,然而随着“一次性购足”消费方式的兴起,专业(卖)店提供的服务也更加“百货化”、系列化。如现在的建材市场、家居市场、汽车百货店等专业店在提供相关产品的同时也提供配套的系列商品和服务,这在有限的空间内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和满足感。这些变化在适应消费者高效率购物需求的同时,也给专业店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型业态融合趋势的探索

纵观国内外零售业的发展历程,由零售学中经典的零售业结构演变理论,如“零售之轮理论”(wheel of retailing hypothesis)、自然选择理论(natural selection theory)等,可知零售业态的演化是经济、人口、社会、文化、法律及技术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历史的不同时点必然地、内在地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零售业态产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为WTO成员,我国的零售业正逐步融入国际市场,影响零售业发展的因素不断变化,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随着南京城市的发展,长三角“都市圈”的建立等,这一系列因素正在催生零售业态新的革命。同时,“成熟”业态也会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进行自我调节与创新。

(一)零售业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零售业态演变史说明各种业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先后有序、融合变异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第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是一切零售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中国已全面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多中心城市正成为大都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在城市化过程中,为避免城镇在功能上过多依赖主城,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市政府在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除完善主城中心体系外,在新市区及周边县、镇培育次区域商业中心,合理布局不同零售业态,优势互补。随着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新的居住聚集地逐渐形成,如江宁、江北、城东等,这为商业网点的扩张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走了市中心商业区的部分商机。自2004年底,中国零售市场已全面对外开放,零售业的竞争正日益国际化,城市人、城市家庭的生活消费理念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新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也将不断涌现。

第二,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是业态蜕变的先导。业态变革总是对应于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需求的变化而发生的。各种业态分别代表着满足不同性质的消费需求的经营方式。2005年,南京人均GDP已达5 000美元,按照经验,南京将迎来“汽车社会”。从2005年南京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看,由于汽车消费的高速发展,以及住宅消费的持续升温等因素,耐用品、大宗商品的销售同比增长过半,这些消费热点又促使相应消费场所的出现。与此同时,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这激发了消费者对消费品更新换代的欲望,城市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高档次、时尚化、便捷性、休闲性。

第三,技术进步促进了零售业态的生成与发展。纵观世界零售业的历史,可以发现各种业态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技术的影响。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业态的成型,从而也加速了业态模式经验的运用和推广。据统计,至2005年末南京市404个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销售时点管理系统的应用率为13.1%,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率为8.4%,这些数据较2003年都有明显上升。这表明先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南京零售市场的繁荣。

第四,社会文明与社会发展促进了零售业态的竞争、组合和更迭。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刺激着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现今,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追求购物的便捷、服务的周到,以及更为宽松的心理空间与人际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购物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功能性活动。

第五,城市交通条件影响业态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改变城市购买力的分布。便捷的交通一方面可以有效疏散中心区的人流和物流,同时也为超市、大卖场等大型业态布局在郊区提供了条件。延伸至郊区的快速通道的建设,以及过长江隧道的即将通行等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愿意居住“郊区化”,从而带动消费市场的“郊区化”,进而催生相应的零售业态。

(二)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型业态“共争共荣”的趋势分析

目前,南京地区的零售业呈多种业态共争共存的局面。只有多种业态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承担不同的功能,形成对立的统一体,才能保持共争共荣的局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环境正起着革命性的变化,零售价值也有了新的内容:尊重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满足和超越消费者的期望而非基本需求,高效地将消费者的“零售经历”个性化,积极领导社区发展而不局限于参与。这是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路标。新老业态在追求各自经营特色的同时,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互借鉴融合,不断创新,以使业态间的功能互补性得以有效发挥,实现“共争共荣”。

1.现存主要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由零售业态的影响因素可知,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享受型、便捷型的生活消费方式。为了维持自身在零售行业中的地位,传统业态百货店将会更多地吸收相对新型的业态的经营理念,向细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逐步调整自己的商品定位。同时,百货店也会突出自己的服务优势、文化特色,迎合特定目标群的品味。

面对新型业态强有力的竞争,百货业借鉴新型业态的连锁经营模式扩大市场,优选全球资源。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中有多家零售企业都是主要以百货连锁挺进连锁百强的。如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第6位)、江苏文峰大世界连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第21位)等。南京中央商场也已制定了五年发展计划,发展连锁30家,以实现百货店的跨地区经营。有实力的百货店还会顺应潮流开展网上业务,并进入城市的次商业中心。这样即能促进传统百货业态的发展,又能满足次级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并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更能促进南京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型业态通过“非人的技术”取代了“人的技术”,逐步成就了自己的绝对地位,同时在商业运作过程中也吸取传统商业文化中的“情感买卖”,为顾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商品和信息服务。随着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型综合超市、卖场、便利店等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南京苏果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了连锁超市巨头。同时,房市、车市的繁荣,使得相应的专业店在城市还会有长足发展,同时专业(卖)店将进一步向个性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各色精品(名品)专卖店将不断呈现,并向一些大型高档商业设施进驻。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更新,零售业态将会相应地蜕变、革新,更加的人性化、现代化。

2.传统业态与新型业态间的功能互补性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业态的产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每种业态都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存在价值。任何零售企业的业态本身都是市场行为与企业行为的结果,正如零售理论所认为,它是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客观需要而出现的,各业态之间是一种功能互补、相互依托的关系。

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处在向“休闲型消费”过渡的阶段,随着南京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推进,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地铁、过江隧道、轻轨等快速通道的出现,以及“汽车社会”的到来,南京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南京市和周边城市之间将几乎没有了空间距离。南京的城市发展将进入长三角“都市圈”和“大都市带”的新阶段,而原有的零售业态似乎很难辐射到新的城市空间范围。这就给集购物、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融合多种商业业态的大型商业设施,如销品茂、购物中心等创造了发展机遇。如江苏红太阳集团就将在南京江北打造“华东Mall”。

第8篇

第一,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危机波及全球。美国经济危机尚未走出低谷,前景难以确定。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的支出、产出和就业等虽然出现了改善迹象,但仍不稳定。2011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4%、1.3%、1.8%和2.8%,增速依然低于美联储预期的2.7%-2.9%的增速。欧债危机转向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财政紧缩危机“三机并发”的特点,波及全球,将持续一段时间。据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上半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约增长4.7%,比上年同期减少近2个百分点。各国都想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拉动经济增长,其结果必然是贸易摩擦升温,贸易保护进入高发期。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比去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也拉低了国内贸易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落了2.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的增长比去年要回落3-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国内外贸易都面临新的考验。

第二,国家经济运行进入转变发展方式阶段,从观念的转变到实践的实施都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政府和企业都必须做好较长的思想准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我国的经济优势和有利条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取得了巨大成绩。改革开放以三十年以来GDP平均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2%。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3%,2011年为17.1%,这种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是世界上所没有的。但是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4个百分点。劳动力红利优势在消失,资源利用率下降,土地财政措施被抑制。为了回避重踏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政府主动采取调低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措施。通过平稳增长实现新的磨合,促进经济协调、和谐、稳步发展。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中速、甚至低速增长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因此,商贸流通业要做好思想准备,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第三,同样受到冲击,但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东部要大于西部。据对2012年1月-3月份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回落,东、中、西分别为1.4、1.0和0.6个百分点,而西部相对平稳,跌幅低于东部。这说明在调整中东部面临的挑战比西部更为严峻。西部优势在于:起步晚、发展快、基础差、吸纳能力强、消费水平低、消费欲望强。而东部外向型企业较多,受国际影响的程度比西部强。用工成本上升和用工难的现象将持续发展,因此,不同地区面对不同的挑战,应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农村市场的增幅有望高于城市,城乡市场将得到同步发展。

第四,商业业态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受冲击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超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CPI的下降和平稳运行,总的销售额不会出现大起大落。而百货业由于层次不同,受冲击的程度也不一样,社区百货、大众百货会维持平稳增长;时尚百货、高档百货可能产生下滑趋势;奢侈品境外消费有增无减,而国内销售受冲击较大;各类专业店、专门店不同地区、不同区段升降不一,销量勉强维持,效益可能滑坡;而网购将继续保持较快、较大的上升趋势,并在不断规范中推进;外资零售在中国发展的步骤明显放慢,家乐福上半年销售额增幅只有4.8%。由此可见,各业态已进入重组、磨合、调整的新阶段。

第五,大型商业,包括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的大上快上,都面临着重大的考验。虽然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给大型商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必须看到,由于多层开发、齐上快上、总量超过现实需要、结构严重失衡、闲置面积扩大、效益滑坡等情况的出现,不少地方出现有场无市、场多市少的状况,不仅使开发商资金占压、回收期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中小商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有些开发商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以开发商业地产的名义,或冠以城市综合体之名,进行变相的高档住宅或别墅的开发。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已建在建的购物中心已达1.27亿平方米,投资达1.2万亿元。北京已建在建的城市综合体达49个,总面积2100万平方米。武汉33个,1100万平方米,甚至8万人口的城市要建10万平方米规模的综合体。因此,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放慢增速,是商业地产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第六,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稳中求特,促进企业内生力量的提高。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面对同样的冲击,同一业态为什么有不同的后果呢?关键取决于企业的本身素质和新生的竞争力,决定企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企业既有危机感,也有紧迫感,冷静对待客观形势,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求变、稳中求特,不仅可以保证渡过目前的困难时期,立定脚跟,稳步发展,转危为安,把冲击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稳中求进、稳步发展是应付当前挑战的第一要务。稳在做细、做精,才能稳住现有市场;稳住人心、稳住顾客,用有限商品开拓无限市场,用有限职工实施无限服务,才能达到稳定顾客、稳定销售的作用;稳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任何一种业态都必须以一定的消费者和购买力来支撑,小到一个门店,大到一个几十万平方米的综合体,都存在着保本销售额和盈亏临界点,市场无限、超前有度,盲目一拥而上,只能加大投资成本,浪费资源,适得其反。

稳中求变,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新的发展起点、新的模式。要树立流则通、通则和、和则活、活则富的观念,重视商贸流通业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要转变观念,店不在大、楼不在高、路不在宽、货不在多,有情则灵、有特则行、有客则旺、有信则兴。树立质量重于数量、品牌大于品种、安全大于盈利、服务重于商品、诚信大于效益的观念。

稳中求新。即在大变革中逆势而上,独树一帜。即新的观念、新的营销、新的品种、新的市场,敢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新的商机。

创新是企业整个竞争力的提升,包括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公司治理结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薪酬制度等,是一个除弊兴利、改旧创新的系统工程。

稳中求特。连锁商业中国化,是中国商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是连锁商业国际化的前提条件。综观中国连锁商业发展的进程,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才能逐步走向成熟,真正与国际接轨。第一阶段,从引进、克隆、复制开始,学习国际经验,引进业态、引进管理、引进营销、复制克隆、布点发展、形成规模,造就了连锁商业的今天;第二阶段,创新发展,差异化经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消费阶层的不同需要,提高了内在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的固有优势;第三,完善提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才能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经营。迄今为止,我国连锁企业在境外开店,几乎全军覆没,没有成功的先例。究其原因,用克隆来的业态又克隆出去,缺乏特色、缺乏优势、缺乏竞争力,没有不失败的。

特色经营、特色管理、特色商品,加上本土化的战略、差异化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连锁化道路,才能和而不同,融入世界的大市场。

第七,营销保流水,管理生效益。在经济平稳运行或下滑阶段,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营销措施,把冲击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维护现状的目的。但是,营销手段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有代价的,或要增加投入或牺牲利润。因此,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第一生产力在企业的具体表现。管理是对经营要素的科学组合、集聚和运用,有利于调动企业内部各种积极因素,产生群体效应,爆发内在竞争力。

第八,深化改革,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推进整个商贸企业素质的提高。中国流通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进入深水区的探索,既要在宏观上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和商品及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实现。又要从微观上重视发展方式的转变,治理结构的更新,产权结构的改革,增强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调整、改革、重组目标的实现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企业的重点要立足于商业文化的建设。没有文化的商业是庸俗的商业,通过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才能提高商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的实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商业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塑造学习型的企业、知识型的管理团队和敬业型的职工队伍,更好地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九,开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改变服务方式是商贸流通业走出困境的基本保证。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服务是基础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已经从数量转向质量,由品种转向品牌,由商品转向服务。服务是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没有服务就没有市场。服务是社会性的,如果说商品的增加、销量的扩大只是数学级数的增加,是量上的满足,而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领域的开拓,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证。服务方式的改变是一种几何级数的激变,是关系到生活的质量和人们素质的提高,以及潜在市场的开发。它的作用是长期的、无限的和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