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6 11:29: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茶艺的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特征研究;调查研究
“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是积极正面的教育,是精心设计组织的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也正是我们对辽宁省实验中学60多年办学特色的总结与发扬。我们通过梳理校史,通过对实验中学校友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提炼“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在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三个要素上的特征,最终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概括。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如何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提供抓手。
一、通过梳理校史,访谈调查,高度概括“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特征
在对校史进行科学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内涵有了适切的把握,对教育特征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纲挈领地把握特征的实质,我们约谈了老校长、教育专家及优秀校友,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价值维度上提出了“三个统一”,认为“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当前与长远的统一——既关注学生的三年,又关注学生的一生
高中阶段,学生在学校只停驻三年,但学校要力求既关注学生在校的三年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质量,又关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学习和事业;既关注学生在校三年身心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又关注在校三年为学生一生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要确立分数和能力不使偏废的教育思想。对分数负责,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良性发展,也是我们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必须履行的职责。高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是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平台的基础。对能力负责,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不让学生留有“高分低能”的遗憾,不让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兼顾分数与能力,这是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负责,更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负责。
其次,要明了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的关系。全面发展要求加强通识教育,学有所长要求有自己的专长,对于学生发展来说,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重视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有所长;既要重视通识的教育,又要重视专业的拓展;既要重视学生的视野,又要重视学生的精专。
(二)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有社会责任感
高中时期是学生志向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形成良好的人生规划,成长为志存高远的青年人。同时,高中时期又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青年时代就树立起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高远理想。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价值维度上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既重科学精神,又重人文关怀
科学求真,利在成长,人文求善、求美,利在成人,二者不可偏废。如今的社会,“术业有专攻”者不乏其人,可社会各界都在抱怨人情的淡漠与疏离。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功利之心过盛,只重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因此,学有所成之人必须不仅要具有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要具备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益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文情怀。
二、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提炼“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
访谈对象确定为实验中学毕业的历届校友,我们依据学校发展的四大阶段(1949年建校到1961年;1962年到1978年时期;1979年到1999年改革开放前期;2000年到现在),从每个时期的毕业校友中选取10人为访谈对象。在选取受访者时,我们尽量兼顾到受访者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地位。
访谈导入为“致校友的一封信”。第一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哪个人(或哪些人)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请受访者谈谈这些人身上具有哪些特质。第二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生活的日子里,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教育事件有哪些,并谈谈这些教育事件具有哪些特别值得肯定的地方。第三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成长的岁月中,自己是怎样做的,才使其受到的教育内化成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积极力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者特征
1.思想观念的超前性。“超前的教育理念、思想开明,对教育事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一项的频次最高。科学而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是实验中学多年来成功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2.注重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引领,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一项频次数与“超前的教育理念”一项并列第一。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一定是真正立足于学生本位,真正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的教育。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才使得他们所实施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真正使教育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积极力量。
“教师对学生宽容、尊重、支持”、“教师注重引领学生认识人生意义”分别排在第二、三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更注重对学生人生发展规划的引领。在青春期这一人生转折的关键期,学生得到了老师及时、深刻而有效的教育,必定会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3.教育教学能力的卓越性。“授课生动、深入浅出、揭示本质、透彻非凡、课堂气氛活跃”和“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深厚”两项也获得了较高的频次。校友们对实验园不同时期的名师记忆犹新,这些老师“课堂设计严谨、教学语言优雅、思维敏锐、对问题犀利地分析解读”,“以辩证的思想将理论诠释得透彻非凡,深刻的逻辑思维的引领与推导,从本质的推演到联系实际的阐述,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总结”。
“教师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式”、“教师在班级内有感召力”、“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思考,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等项目都得到了校友们的肯定。
4.个性鲜明,品德高尚。“敢作敢为、正直”、“刻苦、勤奋、勇于奉献”、“严谨求知、专注、务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几项频次也很高。教师个性品质中正直勤勉、奉献务实、公平正直、严谨坦诚的特征,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由衷的钦佩和信服,具有这些品质的教师往往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措施特征
1.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一项频次数遥遥领先。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实验园开展的课外活动内容迥异,但宗旨却从未改变,那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文化课成绩曾帮助他们顺利走进知名大学,但在工作岗位上,帮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却是出众的个性品质和骄人的能力才华。
2.联系实际、注重能力的实践课程。“学科活动课、创新课”频次数也很高。校友们列举的特色活动课、创新课包括汽车的构造与驾驶、滑冰课、游泳课、军事课、阅读课以及一直到高三仍坚持安排的系统正规的体、音、美及综合技术课。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体验空间,大大缩短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也从实用的层面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受益匪浅,为日后在专业上的成长打下了难能可贵的基础。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实验中学一直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上讲台做小先生”的教学方法,到“课前即兴演讲、课堂课本短剧表演”的教学手段,再到“全班上阵、全员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园的每一堂课都在激发每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勇于质疑、积极讨论、充分表达、动手实践、科学论证。
4.“名人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与“自我管理为主”的班级教育模式。“名人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实验中学的优秀传统,校友们提到1961年在学校礼堂聆听雷锋同志的报告,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雷锋同志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思想和精神,曾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座右铭,长期鞭策着我们后来的成长和进步”。用英雄模范人物教育学生,是实验中学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可以作为特别值得肯定、值得借鉴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特色之一。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实验中学始终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办学特色。从实验园走出去的学生,到了大学和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突显出实验学子的优势,不仅成绩好,更主要的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展后劲十足,适应力强,有创新精神,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受教育者的特征
1.人生目标明确,积极、乐观、自信,对美好事物抱有积极追求的坚定信念。“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会取舍”一项的频次数最高。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并不缺乏上进的活力,却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所以他们最容易彷徨、迷茫。而那些走出实验园,并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事业中获得成功的佼佼者们,都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这一过程。他们在实验园里最先学会了取舍,最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使得他们随后的努力和付出都更加专一而有实效。
2.善于思考、独立自主,并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自主独立、有创新意识、见解独到”一项频次数同样最高。“积极思考、热衷讨论,团体协作能力”一项也得到大家的认同。校友们提到,“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们热烈地讨论问题,在不断的质疑中发展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我在实验园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受益终生的最宝贵的思维品质”;“自主独立并不意味着孤军奋战,学会与人合作,感受集体的温暖,是建立健全人格的积极外因,会让你终生受益”。懂得竞争与合作的真谛,并能平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杰出人才,是不同时期校友们共同认可的成功法则。
关键词:数字插图;绘画;当代;美学
艺术批评家岛子曾指出:数字艺术在中国的形成从1995年至今己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而数字化新媒体,突出了一种技术哲学的审美特性,在自身发展流变上,在独特的现代审美语境中,都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渗透性。
插图,作为传统悠久功能性图画品类,其美学韵味、创作手法、图示面貌、功能用途特征等特点,在当代数字语境下,伴随网络媒体技术的繁荣,特别是个人化数字工作软件出世而悄然转换。“数字插图”顺应而生,在原有功能性使用基础上,积极衍生到众多层面。“虚拟化”成为数字插画艺术语言的最大的特点,数字技术和艺术的不断磨合,形成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的重要形式,数字化图像成为一种视觉信息载体,引导插图创作本身从观念到方法的解构。
插图艺术的功能在数字时代的审美意识下,由说教转向娱乐,由信息转向消遣。因此,数字化的渗透,不仅是对创作样式的蜕变,还应从绘画本体论的观点审视,以多维度视角静观插图艺术的数字化语言转换。
1 手段的革新
19世纪中叶,法兰西舞美师路易・达盖尔发明照相术,拉开古典主义油画衰败的序幕。然今日数字化技术在新世纪全面渗入插图绘画,新技术再次扑面而来,在技术和审美上,是否会对绘画再次产生重大的冲击力?值得思考。现代手段下的数字插图作品,通过计算机技术,最终以程序运算法则而成。此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创作者必须着力于理性运算与感性的创作的叠加,形成一种规则性的一致,由计算机使用特定秩序运算生成计算机造型图色。严格来讲,这不是“创作”,更像“制作”。工作流程也几分类似,从熟悉材料到熟悉屏幕,使用计算机技术绘图代替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构图、笔触、材料肌理。数字媒介又能轻易地处理素材,为局部休整造型,尤其在表现复杂、多层次类型的画面效果时,具有明显的预览优势。图像合成技术在手工制作上耗时耗力,而如今电脑软件轻易搞定,“修图”变为一种大众习惯;科幻是数字插图作品的主要题材之一,惯用宏大、离奇、纷杂,虚无等气氛,甚至追求超现实主义效果。1963年出生于美国南加州的插画大师Mark Ryden,是一个被誉为插画界“鬼才”与“天才”的人物,评论界给予他“当代通俗流行视觉艺术的大师”的学术定位,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可爱童稚”和“古怪诡异”两种特质。他的插画风格充满哥特式的联想,这也让他的作品倍受争议。可见,借助技术手段,达到制造与以往感官经验和思维习惯的相悖的视觉效果,在数字插画作品中甚为突出。所以,数字技术的新特性包含刺激新奇的亮点,自然更容易被青年创作者接纳,且势必轻视传统绘画技法。创作者易不加思虑即刻开展绘制,或不受固定工作室限制来修改,只需要有计算机技术支持,绘制、修改和保存变得流程化。青年一代几乎全盘接纳了这种全新的“绘画”体验,乐此不疲地享受着技术带来的创作感观。
然而,其弊病无法回避,创作者仍难通过软件来完全实现所有在画布上实现的效果。数字化创作的“绘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架上绘画的技法和质感,至今无法全盘转化到计算机中来。著名实验动画影片《The Old Man and the Sea》,模拟采用了油彩的肌理制作而成。的确,个人绘图软件给创作带来的新的便捷,大量的青年插画师专注于在计算机上绘制作品,可这几乎加速了架上绘画的边缘化。我们也须时刻警醒:“材料”作为架上绘画的载体或对象,也在逐渐消失。
2 图式的可能性
“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要求构成数字插图的,不是数字化的内容,更不是数字媒介手段本身,而是“有意味的数字形式”。数字插图具有数字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特点,其图示语言也必具有多面性。数字性是数字艺术的媒介组合形态,是技术性的基本承担,直接影响数字插图的语言以及可视化表现方式,掺杂了技术哲学、美学、心理学、科技的数字插图,改变了传统的图示观念和审美趣味,呈现出一种无机的虚拟景观。
毫无疑问,数字插图的优势不应是只作为摹拟绘画质感,尤其是西方绘画的视觉语言进行的绘画实践,而在于高精度的计算机技术和新兴媒介赋予它广泛的再现领域。美国动画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是动画应用的里程碑作品,手绘与实拍完整恰当的构成整个电影的叙事性。所以,在动漫游戏和数码影像高度繁荣的今天,数字插图创作与角色设计、场景设计、漫画设计、影像特效等门类创作不分彼此,许多当代插画师同时又是游戏美术师或概念设计师,其类作品有强烈的动漫文学色彩和时代表征。例如,在游戏制作的前期,设计师通常需要创作大量的人物草图,寻求与游戏文案描述中,最为贴合的视觉形象或动态,而这种创作习惯依然是延续插图的创作方法。在动漫人物或角色设计中,也是同样的流程。无论人物的表情,或是服饰与道具,甚至是场景的设计,包括现代影视制作过程中的抠像或数字绘景,都频繁采用数字化绘图的模式。在中期和后期制作中,数字化技术更是统统将插画的传统图示概念弱化,模糊其品类差异,直至彻底抹掉。
媒介的更替引导了插图图示的变革,如今的数字插图不但需要承载传统印刷类的纸媒,更需要在电脑、电视、电影的屏幕上发挥其旁大的图像可能性,这些也是看不见的数字信息,以文化产品的名称出现在社会化艺术生产中。文化载体从传统纸媒介攀升到现在数字化电子设备,以及公认为“第五大媒体”的“互联网媒体”,数字插图的表现形式也从原始的平面,转换为立体、扩展到三维,从传统的水墨和线描,到如今的数位板绘图,甚至伴随网络出现的四维空间插图的服务方向,也因载体的不同而相应的变化。数字技术无疑为创作者带来良好的制作流程,易于媒介传播,符合现代商业需求,插图的数字化模式激活了无限可能。
由此,图示的可能性,在繁荣的媒介商业化娱乐中,变成一种时尚性、互动性很强的融合模,突破了以往大众对于插图的概念,逐步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变成有效方法,这给插图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体量。数字插图以多样化传播方式,以插图作为基础的动漫美学,以“卡通一代”为代表的新生代青年群体,促成数字插图在当代领域大展身手的无穷乐土。
3 观念上的批评
从绘画本体上看,数字插画完成了从“绘画的拟像”到“拟像的绘画”的语言转换。计算机图形技术条件下,数字插画的拟像建构了观众视觉经验上的独立存在,为艺术可能提供多元的判别。从绘画现象学上来看,这是图像文本的演变发展,但是数字图像并不能作为“数字绘画”而存在,数字插图也从来不是替代架上绘画的继承者。作为艺术和技术综合表现的新兴媒介,数字插图具有当代美学、互动(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性、大众化等时代个性,甚至可以通过时间的延续升华出动态的生动视觉体验,也能以更为迅捷奇妙的速率现身数字化媒介,并同观者多样互动,数字插图其实早已成为艺术生产的便捷手段。图1为艺术家潘公凯作品《弥散与生成》,综合采用计算机绘制、图形动画、水墨、投影等综合手段完成的当代艺术作品。作者感知当下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与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视觉文化的成就与体系性知识快速扩展弥散到世界各个角落。在弥散的过程中,历时性的思潮流派演进转变为共时性的多元因素杂存,且与地域性的文化环境互动。体系性的知识积累进一步解构混融,形成碎片化、拼贴化、扁平化、通俗化的全球性弥散景观。
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但计算机技术依旧不可能替代“人”的创作。例如,构思,素材的抽象提炼,情绪调动等,其理性的技术再现,始终作为一种初级的模仿行为,仅仅可以给人类的猎奇审美诉求带来些许便捷,无法代替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经验思考,它是新媒介的附庸。数字插图的种种美学特征愈发的显现出当代的灵光,不确定的碎片化文本与消费,机械的商业性与视觉同质化,在这些意义上,数字插图作品有世俗或者后现实主义的成份。当然,“被浏览”的艺术取代了传统“被鉴赏”的艺术,“广场艺术”取代了“博物馆艺术”。人们在网络化的社会结构里,在网络化、现代化的世界“冰冷”外壳中,不可回避地盲从追求被价值观过分放大的“意义”。马克思讲的一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读图,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审美特征,数字插图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是插图发展史上一个必经的转折点。以插图艺术为基础的数字绘画为传统插图带来了广阔的存在意义,以多元形态的数字艺术和网络媒介服务,提供基础的美学范体,以满足当下社会的人文和商业诉求。数字化引导下的插图创作图示趋于网格化与个人化,映照了青年一代的审美喜好,与后现代艺术一样,数字插图的品类界限更加日渐模糊,在数字时代下,插图创作将以消费和重构现有文本材料的创作方式,更替了传统的插图创作过程,并以交互与体验的态度,转换着传统插图欣赏的审美静观。
参考文献:
[1] 潘公凯.艺术场域中的弥散与生成[N].中国艺术报,2013-03-13.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差异 特征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探讨。从横向来讲,县域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地区经济各方面综合的发展概况;从纵向来讲,县域经济则是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及增长潜力。研究县域经济,能够更好的把握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格局与进展,进而为中长期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合理、可靠依据。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特征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演变差异
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主要表现为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核心及凝滞的都市边缘、乡村工共存;在新兴的经济发展地区,核心――边缘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我国中、东、西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南北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突出,尤其表现在东西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目前,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明显多于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而这些较高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体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体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经济辐射作用不明显的地区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差异明显。
从地方层面而言,各个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内部发展差异表现明显。如江苏省县域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次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位于苏北地区。表现出县域经济集聚性特点。总之,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带县域经济空间发展尚未形成多层次、网络化格局,县域经济间实力高低错落分布,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总体上而言,县域经济仍呈“增长极”发展模式。
(二)县域经济发展局部空间演变差异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演变差异,主要是指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省际、省内性差异。其中省内差异是构成全国县域经济整体差异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全国整体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调控是巨大的。因而,全国各城市带有着地理空间边缘联系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空间自相关,县域经济表现出地理空间的集聚现象;但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而低水平的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却明显增强,形成相对固定的县域经济聚集区域;发达地区经济极化现象明显,极化作用在整个县域经济作用中占据主导性地位,但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够形成带动于辐射性作用;整体而言,县域经济差异在明显缩小,区域间的空间极化作用在削减。
二、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
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是由区域经济绝对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相对增长速度两个指标来衡量的,参考人均GDP相对发展率与人均GDP平均增长率,得出全国现有经济增长水平下,县域经济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仍然有明显差异,最高县域经济增长值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值之比为两位数;通过对最高县域经济增长体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体之间的研究可以发现,拥有良好经济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快,而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则为基础薄弱的地区;各县域间经济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地区大致处于核心经济圈辐射范围之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展为经济次级增长极。
三、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定位城市功能
结合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政策,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以突出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城市功能做出合理性定位。各县级单位要在遵循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现有经济发展规模与状况、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做出相应的城市功能区规划,以更好的实现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及优化开发区的合理设计与规划。合理定位城市功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使各个区域承担不同的发展功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县域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城市发展力度,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格局建设目标;以信息化、工业化的城市发展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要继续扩大城市发展规模,做强、做大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支柱性产业,借助于区位优势,加强城市的开发力度;对于有着特色资源的城市,可以着力开发其特色资源,招商引资,走生态产业链的经济发展道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增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以城市经济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县域经济呈现空间与时间的发展差异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发展速度不均衡、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而必须加强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性别差异;精神分裂症;临床特点
Gender Difference of Clinical Featur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Song Ning, Xiao Panpan. The Chaoy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tou, Shantou 5151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age of onset,clinical symptoms and ill-course patter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Methods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inpatients in 2006. The 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chizophrenia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male, female had lower cultural level, had less delusive symptoms and more affective symptoms, needed less curative dose and had worse curative effect. Conclusion Schizophrenic inpatients had some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features, which may due to the nature selection of admission.
【Key Words】 Gender difference; Schizophrenia; Clinical features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特征与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本文对177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06年1~12月来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77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89例。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无躯体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无严重酗酒和药物滥用史。
1.2 分析内容 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族史、病前性格、发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住院时间、治疗剂量、出院时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分为4级,即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社会适应良好。显著进步: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病情明显改善。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病情较前改善。无效:病情无改善或恶化。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文化程度:男性组小学4例,初中24例,高中36例,大学24例。女性组小学11例,初中29例,高中36例,大学13例;婚姻状况:男性组未婚29例,已婚59例,女性组未婚32例,已婚57例;家族史:男性组阳性者23例,女性组阳性者32例;性格:男性组内向型64例,中间型11例,外向型13例,女性组内向型57例,中间型12例,外向型20例。两组比较:小学文化程度以女性为多(P
2.2 两组病人临床特点比较 男性组平均发病年龄为28.19±9.60岁。女性组为27.94±9.59岁。病程男性组为35.09±56.57月,女性组为47.80±63.52月。住院时间男性组为99.28±35.35天。女性组为102.11±36.46天。两组比较,其发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2.3 两组病人临床症状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夸大妄想以男性多见,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2.4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 主要选用氯氮平、氯丙嗪、三氟拉嗪、奋乃静、舒必利、维思通或氟哌啶醇系统治疗。折合氯丙嗪日剂量男性组为707.28±318.04mg,女性组为474.21±293.69mg。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两者比较,痊愈与显著进步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步以女性多见(P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文化程度较高,可能与家庭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性别偏差,对男性教育有更高的要求有关,也表明男性需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
大多数研究表明,男性发病年龄比女性早[1,2],对于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Seeman等(1993)及Hatner均认为是由于女性雌激素的作用[3,4]。但本研究发现,男女患者在发病年龄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研究出现男性发病年龄早的原因是否因为男性生性好动,早期出现阴性症状很容易发现,而女性因为天生好静,早期出现阴性症状时不易引起家人的注意有关呢?
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表现,男性以夸大妄想较多见,而女性则以情感不协调多见。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在抽象概念上女性差于男性[5],她们的思维是具体的和个体的,妄想症状可以看作是一种超抽象的荒谬思维,因而在精神分裂症女性比男性发病率低。两性间最显著的区别在情绪方面[5],妇女易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妇女的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兴奋性,对任何刺激易于发生反应,因而精神分裂症的女性患者发生情感障碍比男性多。
女性用药量显著低于男性,可能与一下原因有关:(1)女性患者对神经阻滞剂反应较男性患者好[6]。(2)女性体重多较轻,较低剂量即达到血药浓度,起到治疗作用。(3)女性患者容易产生某些副作用,如静坐不能,TD等[7],使之不能达到较高剂量。
在临床疗效方面,女性疗效比男性差,这与国外报道不同,国外诸多研究提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期及近期预后显著优于男性,如西班牙Usall等(2001)对239例门诊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女性的社会功能略好于男性[8]。Torgalsboen(1999)[9]及Leung等(2000)[10]也认为男性的病前功能较差,且女性患者的结局相对较好。本研究中发现女性患者疗效差的原因是因为药物剂量较低还是别的因素影响呢?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综上所述,男性与女性患者在文化程度、症状特点、治疗剂量及临床转归等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有所区别。由于本研究资料样本量较小,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对照研究。
4 参考文献
[1]李秀英,伍毅.首发精神分裂症性别比较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1(20):136-137
[2]Halfler HKW, Mauver B. The epidemiology of early Schizophrenia: influence of age and gender on onset and early course. Br J Psychiatry,1994,164:29-38
[3]Seeman MV, Lang M. The role of estrogens in Schizophrenia gender differences, Schizophr Bull. 1990,16:185-194
[4]Hafner H. Onset and course of the first Schizophrenic episode. Kaohsiung J Med Sei,1998,14(7):413-31
[5]翟书涛.妇女的心理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43
[6]Argermeyer Me: Sch Bulletic 1990,16:293
[7]沈建华.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7,2:82-84
[8]Vsall J, Araya S, Ochoa S, Busquets E, Cost A, Marquez M.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sample of Schizophrenic outpatients. Compr Psychiatry,2001,42(4):301-5
[9]Torgalsboen AK. Full recovery from Schizophrenia: the prognostic role of premorbid adjustment, symptoms at first admission, precipitating erents and gender. Psychiatry Res,1999,88(2):143-52
GDP的增长还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1985年至今,印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了一倍多。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印新兴中产阶级快速崛起。各项研究预测,在下一个10年,中产阶级将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数。例如,麦肯锡研究院2007年的报告预测,如果印经济在2005年到2025年间都能以7.3%的速度增长,那么到2025年,就会有5.83亿人步入中产行列,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从2005年的5%左右,上升到2025年的41%,其消费额也将占全国总消费额的59%,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主力军。印作为新兴消费市场引领者的地位将会得到加强。2007年,印在全球消费市场中排名第12位,到2025年,预计将成为继美国、日本、中国和英国之后的第五大消费市场。
谁是印度中产?
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对中产阶级的统一定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此的定义各不相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项研究试图为中产下定义。例如,前美洲开发银行执行副总裁南茜·巴绍尔(Nancy Birdsall)(2000年)等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在一个国家里,个人收入介于全国收入中位数水平75%至125%之间的人群。奥科塞斯(Oxus)研究和投资咨询董事公司总经理吉特· S·巴赫拉(Surjit S. Bhalla)(2009年)认为,年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过3900美元的人就是中产阶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兼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董事阿布赫吉特·V·班纳吉(Abhijit V. Banerjee)和伊塞·迪弗洛(Esther Duflo)(2008)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是每天收入介于2美元至10美元之间的人。世界银行把经济体分为不同的收入类型,包括低收入型(1005美元或更低)、中低收入型(1006美元-3975美元)、中高收入型(3976美元-12275美元)和高收入型(12276美元或更高)。
在印度,中产阶级没有官方定义。有些调查研究,例如全国抽样调查组织(National Sample Survey Organisation, 缩写为NSSO)把印家庭分为不同收入的组别,但没有具体给出中产的定义。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 缩写为NCAER)对该国中产的定义是收入介于20万和100万卢比之间 (相当于4000美元-21000美元)的人群。大多数其他研究,例如麦肯锡经济研究院(2007年)和德意志银行(2010年)使用的是NCAER关于印中产的数据和定义。不论使用何种定义,不论对其中产规模作出何种估计,各项研究均显示,虽然目前印中产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其增长速度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10-15年之后,中产阶级将占人口比例中的最大部分。
印度中产的消费方式
印度中产阶级的兴起和他们的消费方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不仅因为该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还因为它与其他新兴市场截然不同。印GDP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消费拉动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大于投资。根据印度中央统计机构(Central Statistical organisation, 简称CSO)的估算,2010年,印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0%,远高于中国。
在印度,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很大,这一点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但这种模式在将来会有所改变。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非必需品支出所占比例上升,食品支出所占比例下降。收入增长也会带来低收入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口流动,而中等收入阶层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远低于低收入阶层。预计到2025年,印消费结构可能会与2005年有很大不同,因为届时,中产阶级将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在医疗卫生、教育、娱乐和个人产品及服务上增加开支。
最近,《博鳌观察》杂志对包括新德里在内的9个亚洲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印度大城市的中产阶层在消费结构上与亚洲其他大城市并没有太大区别,尤其是在食品支出上。
印度中产崛起后,他们的消费将成为促进印商品市场发展的强劲动力。例如,汽车和空调这类商品,过去被认为是奢侈品,如今成为必需品。
事实上,印小汽车保有量已经有了两位数的增长,在2004至2011年度期间,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2.7%。印很多新兴中产已从使用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工具,转向购买私家车。由于印在这方面需求巨大,很多国际和印本土汽车制造商,例如尼桑、雷诺和塔塔公司都在小汽车市场攻城掠地。
消费者偏好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服装方面,原来手工缝制的衬衣很流行,现在则是成衣很受欢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他们必须让自己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迎合和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
由于印度中产阶级的构成非常复杂,并非单一同质的人群,该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显得更为艰巨。不同地区,甚至在同一区域内,人们对食品口味的偏好也存在很大不同。对品牌或是非品牌产品的购买意愿,地区差别也很大。例如,印学者穆克吉等(2012年)对印300名中等收入和高收入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在加尔各答和钦奈等城市,中产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本土品牌和价位适中的商品,例如鞋帽、箱包等;而在孟买和德里等城市,中产消费者则更青睐高端/奢侈品牌或非品牌产品。
该研究还显示,商品种类不同,人们对品牌的偏好也有所不同。对于某类商品,例如手表和营养品,消费者既买品牌产品,也买非品牌产品;而对于新鲜水果和蔬菜,大部分消费者则是购买非品牌商品,其原因包括缺少相应品牌、消费者对品牌的质量和可靠性印象不佳等;然而在家具方面,尽管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品牌家具,印度人仍倾向于按自己的需求去定制,也因此他们更喜欢本地木匠的作品。
印度消费者对于本土品牌和外国品牌的喜好差异很大。不同研究都提到,印中产阶级对外国品牌有明显偏好。比如阿卡那·库玛(Archana Kumar)等(2007年)就发现,印消费者对美国品牌的喜爱超过了本土品牌,理由是前者品质独特,质量极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西北分校商学院教授舒珀·K·班德帕迪亚(Subir K. Bandyopadhyay)和印度管理学院教授毕贝克·班纳吉(Bibek Banerjee)(2003年) 基于一项对艾哈迈达巴德和加尔各答两大城市消费者所做的初步调查显示,原产国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产品具有积极正面的原产国效应。调查结果还显示,外国产品即使是在本国生产的,印象分也照样不减。
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中产阶层相比,印度中产的品牌意识并不十分强烈,其品牌知识和忠诚度也很缺乏。部分原因是品牌概念在印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外国品牌进入印市场的时间不过只有20年。大多数奢侈品牌,例如意大利的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法国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阿根廷的雷纳格雷吉奥(Rino Greggio)、马来西亚的胜利者橱柜(Signature Kitchens)、美国的卡骆驰(Crocs Inc.)都是在2006年以后经政府批准才进入印度市场的。穆克吉等(2012年)的研究发现,在全球广告界驰名的品牌更容易为人所熟知。
印消费者对商品价格极为敏感。印度古鲁杰布瑟瓦尔大学商学院的萨吉夫·库马(Sanjeev Kumar)等人认为如果未来商品价格降低的话,印农村消费者会很愿意增加开支,购买品牌商品。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增长迅速的快速消费品而言,低廉的价格才是产品卖出去的关键。
随着印度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的消费方式有望给印经济带来显著变化。新兴中产阶级收入的提高也将会加速推进印城市化进程。2007年,麦肯锡在报告《黄金鸟:印度消费市场的崛起》中指出,2005年,大约有53%的消费发生在农村地区,到了2025年,城市地区预计占消费份额的62%。这必将对已经快速发展的小城市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这些城市将容纳大量中产阶级。预计到2025年,三分之二的印中产将会生活在德里、孟买这样的大型城市以外的地区。
中产阶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还可能会推动小额银行业务和信用卡的使用。中产阶级也会要求更好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由于他们乐于为这些服务支付费用,私营公司就可以在提供此类服务方面有所作为。中产阶级在休闲娱乐、旅游和奢侈品方面的非必要开支也会增长。随着收入的增加,中产阶级不但会使自己的消费项目多样化起来,而且他们对所购买的产品也有更高的质量和创新方面的要求。
挑战与前景
印度中产阶级增长迅速,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非必需品开支将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目前,他们对奢侈品的品牌意识与需求薄弱,但可能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强。未来,人数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不但生活水平更高,还会在住房、医疗、交通和教育等方面增加投入,这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对新兴服务和创新型产品的需求增长会愈加推动消费,而对教育的高额支出则会扩大印人力资源贮备。
不过,有些问题仍需事先解决,才能保证中产阶级的持续增长。
一方面,在过去两年中,印度中产阶级的年家庭收入在增长,但另一方面,通胀率也很高,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影响到了中产家庭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为了抑制通胀,政府增加了利率,但这又导致了汽车业等消费品行业产生衰退,甚至减缓了GDP增长。印GDP增长速度从2010-11年度的7.8%降到了2011-12年度的6.9%。这对中产阶级的人均收入和消费增长都是不利的。
印中产阶级对高质量和创新型的产品有越来越多的需求。他们不满足于低质量的基础设施和糟糕的服务。为了填补供需差距,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的服务提供商,都需要清楚印中产阶级在不断壮大的现实,以及他们品位的变化以及偏好。比如,在教育质量和劳动技能方面,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由于政府兴办的数量有限的高等院校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教育需求,于是出现了大量私营教育机构。不过,由于缺少相应的认证体系,教育质量千差万别,而且,学校教育也无法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中产阶级对教育的投资意愿越强烈,他们对于教育质量与就业能力的契合度就越不满。
印度发生腐败和贿赂的几率非常高。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已经开始对社会缺乏透明度和政府的不良治理表达不满。中产阶级对改革的接受度也更高。穆克吉等 (2012年)就指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对让外国人直接投资多品牌零售业更加接受和认可。过去几年中,印改革放缓了脚步,让中产阶级颇为不满。
如今,印度的大多数家庭由低收入人群组成,低收入群体也构成选民的大部分。高收入人群也同样具有影响力,只有中产阶级一直被忽视。然而,随着中产阶级的人数增加,其需求潜力在印度这样的民主国家不可能一直被忽略。政策制定者应该从现在开始把精力集中到中产阶级的需求上。
为了确保印度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维持印富有吸引力的投资地位,绝对有必要采取行动,解决上述问题。印政府应该鼓励对产品研发的投资。印度品牌在全球市场前线是缺失的。这是因为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把印打造成一个制造业中心,因而对开发和推广印度品牌重视不够。印制造商应该生产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高质量产品,这才能刺激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求。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政府需要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投资,同时也需要强劲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零售业这样的行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城乡差别。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市场;出游半径;差异;苏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1―0042―06
自驾车旅游是早年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有车族和有“本”族的迅速增多,自驾车旅游逐渐成为我国一种时尚旅游休闲方式。自驾车旅游具有自主程度高、消费行为多样、小团体活动的特性。自驾车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机动性和精彩性、旅游地的可游览性以及旅游体验的快乐指数等具有较高要求。由此可见,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表现出多元化,对自驾车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分析非常必要。目前,关于自驾车旅游市场研究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证分析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企业影响以及如何开发自驾车旅游;二是分析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动力、特征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三是探讨自驾车出行者的经济特征、闲暇时间对自驾车旅游交通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交通需求模型;四是从供给系统、需求系统、信息系统和支持系统出发探讨构建自驾车旅游网络体系。上述研究不足之处是没有深入剖析自驾车旅游细分市场特征。充分认识和了解自驾车旅游细分市场需求差异性,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特征开发相应自驾车旅游产品,对于我国自驾车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驾车旅游以自由、自主、自助为突出特点,自驾车单程出游半径的不同,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苏州市为例,试图通过市场抽样调查,分析自驾车旅游出游半径不同表现出的旅游需求差异,为把握自驾车旅游出游规律以及提供适销对路的自驾车旅游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设计
1,1研究设定
由于自驾车旅游者要自行解决旅游交通问题,受出游距离和路况等方面的限制,不同出游半径表现出的旅游行为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为深入分析这种差异性,本文以出游半径为出发点,分析不同出游半径的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张晓燕在分析我国华北地区自驾车旅游者行为特征中,根据出游单程里程数,将自驾车旅游者分为5类:近程旅游者(100千米以内)、近中程旅游者(100~300千米)、中程旅游者(300~500千米)、中远程旅游者(500~800千米)和远程旅游者(800千米以上)。根据这一原则,本文按照单程出游半径不同,按照上述分类原则将自驾车旅游市场分为5类:近程旅游市场(100千米以内)、近中程旅游市场(100~300千米)、中程旅游市场(300~500千米)、中远程旅游市场(500~800千米)和远程旅游市场(800千米以上),并从出游动机、旅游信息渠道、出游组织方式、出游时间、停留时间、人均旅游消费以及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因素等7个方面分析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的差异。
1.2
资料来源
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兼顾访谈。旅游市场调查既可在旅游地进行,也可在客源地进行,在客源地调查的市场分为实际旅游市场(已经发生旅游行为)和潜在旅游市场(未发生旅游行为但有旅游消费的意愿)。本文是从客源地角度――以苏州为样本地,调查实际发生自驾车旅游行为的群体,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单程出游半径的旅游市场特征。由于苏州在2008年底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61.75万辆,比2007年增长21.5%,居江苏省第一位,因此,以苏州为例研究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时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2008年11月15~16日和2009年4月18~19日,均为双休日。调查地点选择苏州私家车出入较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在商业游憩区(观前商贸中心、石路商业街、左岸商业街、十全街和凤凰街)和休闲游憩区(湖滨新天地、奥特莱斯广场、科文中心等)。正式调查前进行简单访谈,在了解对方有自驾车旅游经历后对其深入调查。向有自驾车旅游经历的群体共发放问卷400份,经过复查确认,回收有效问卷323份,回收有效率为80.75%。对调查问卷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不同出游半径自驾车旅游行为的差异分析
2,1出游动机差异
表1显示,自驾车出游动机以休闲/度假为主,比重在37%-51%之间,超过了排在第2位观光游览动机,在休闲时代,休闲/度假旅游成为重要旅游产品,而自驾车旅游是人们选择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具体分析,随着出游距离增加,人们休闲/度假动机愈明显,近程休闲/度假动机的比重为37.61%,近中程、中程、中远程休闲/度假动机的比重逐步增加,远程的比重最高,为50.88%。以探亲访友为动机的远程自驾车旅游市场比重最小,明显低于其他类市场的比重。以购物和美食娱乐为动机的白驾车旅游市场的出游半径主要在100千米以内,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市场的比重,说明以购物和美食娱乐为主要动机的自驾车旅游主要选择近距离的旅游地。5类市场在以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丰富经历、健康/疗养为动机方面表现差异性不明显。
2,2信息渠道差异
不同出游半径的自驾车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表2)。以比重前3位的信息渠道统计分析,5类市场获取自驾车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亲朋好友”、“网络”和“旅行社”,累计比重均超过75%。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亲朋好友诚信度高,因此不同类型的自驾车旅游者信赖亲朋好友的“口碑”,愿意接受其推介;二是由于白驾车旅游出游基本靠自己,对出游相关信息需要自己去收集,这明显有别于参加团队出游依赖旅行社而无需自己收集信息的特点,旅游者自己收集详细旅游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网络,另外也到旅行社咨询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在这3种信息渠道中,近程、近中程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比重相对较多,而远程主要通过网络的比重相对较多,比重接近一半,而中程和中远程的通过3种渠道的较均衡。通过广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的比重很少,主要是这些渠道只是涉及旅游地部分信息,如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介绍等,而诸如旅游道路交通通达度、路况、加油站、停车场、旅游景点的具体线路走向、餐饮和住宿等详细的信息难以提供,因此,自驾车旅游者较少通 过这些渠道收集旅游信息。
2,3出游组织方式差异
表3显示,5类旅游市场的组织方式主要以自行组织为主,所占比重均在68%以上,其中近程的比重最高,达到83.33%;而通过汽车租赁公司组织和旅行社组织的比重较小,均不到10%,中远程和远程自驾车旅游的基本上没有通过旅行社组织的。通过单位组织自驾车旅游的以中程和近中程旅游地为主,比重分别为23.53%和18.61%;以汽车俱乐部组织自驾车旅游的,远程市场在所有5类旅游市场中比重最高。
在出游方式上,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主要是通过家人伴随或邀约同事朋友一起出游的比重较多,累计比重在70%~80%之间。独自出游且在旅游地一切依靠自己的比重也较少,5类旅游市场的比重均不到10%。中远程和远程的自驾车旅游者独自出游且在旅游地依靠当地亲朋帮助的比重较高,分别为21.03%和20.79%,中程以内的自驾车旅游者通过这种方式较少。
2,4
出游时间差异
由表4可知,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在选择出游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近程、近中程和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在小长假选择出游的比重为33%~40%之间,明显高于“十一”和春节两个长假的比重。而中远程和远程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十一”出游比重最高,由于出游距离远,需要一定时间保证,而“十一”7天长假能够保证远距离旅游,另外,带薪休假也保证留有足够时间出游远程旅游地,因此,比重也较高,仅次于“十一”长假,春节长假对于大多数旅游地来说旅游效果不理想,因此比重相对较低,中远程和远程自驾车旅游者在双休日受时间约束,难以实现远程旅游,所以选择双休日出游的比重很小,明显低于近程、近中程和中程的比重,800千米以上的没有在双休日出游的。由此可见,小长假、“十一”、春节、带薪休假和双休日对于500千米以内旅游地的自驾车旅游者影响较小,而双休日对500千米以外的中远程和远程的自驾车游客限制性较大。
2,5停留时间差异
表5显示出自驾车旅游停留时间与出游半径关系。近程和近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一般停留1~3天,停留2天的比重最大,分别为41.67%和43.94%,停留4~7天的比重较小,没有超过7天的。出游半径为中程的停留时间集中在2~7天,累计比重达90.2%,停留1天的不到2%,停留7天以上占有一定的比重。出游半径为中远程和远程的停留时间主要集中3天以上,尤其是停留时间为4~7天比重最大,接近50%,出游半径在800千米以上的远程旅游者停留时间在7天以上的占36.84%。在所有出游半径市场中比重最大。由此可见,自驾车旅游的出游半径与停留时间呈正相关,符合旅游效用最大化原则,即根据行游比原则,出游半径越大,旅途花费时间就越长,表现为出游成本就越大,为获得更大的旅游利益,由此需要在游览中花费较长的时间。
2,6人均旅游消费差异
表6显示,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的人均旅游消费表现出一定差异性。近程和近中程旅游市场人均旅游消费特点表现为椭圆形,中间大两头小,人均旅游消费主要在100―300元、300~500元和500~1000元段,两类旅游市场累计比重分别为90.28%和93.94%,比重最大的在300~500元段,人均旅游消费在100元以内和1000元以上的比重较小。中程和中远程旅游市场人均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300~500元和500~1000元段,累计比重分别为86.28%和79.78%。远程自驾车旅游市场人均旅游消费水平较高,人均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比重占63.16%,500~1000元的比重16.85%。由此可见,自驾车旅游的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与出游半径呈正相关,即出游半径越远,人均旅游消费水平越高,这与停留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中远程和远程旅游市场停留时间越长,一般在3-7天,因此旅游消费水平高。
3 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因素分析
虽然自驾车旅游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还没有形成相当规模,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阻碍因素。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实际,本文研究总结出了13项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因素,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归纳出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这些影响因素评价差异。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要求应答者用1(非常反对)一5(非常赞同)的等级方法来表明自己对表述的回复。
3,1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因子分析法中,提取公因子的标准是特征根大于1,并按照特征值大小排定公因子位序。根据这一标准,对13项有关自驾车旅游者评价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因素的信息进行“提纯”,选取4个公因子并进行命名,4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0.79%。第一个公因子在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等方面因子载荷均较高,反映了道路标识系统对自驾车旅游影响程度,可称为道路标识影响因子,且特征值为6.57,排在第一位,说明道路标识是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公因子载荷具有综合性质,主要在景区停车、住宿、餐饮和娱乐等负面影响方面载荷相对较高,反映了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对自驾车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状况,因此称为旅游服务设施影响因子;第三公因子在汽车过路费、停车费、油费等相关费用方面具有较高载荷,反映了经济成本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可称为经济影响因子;第四公因子在驾车安全性方面具有较高载荷,反映了自驾车旅游存在的驾车安全隐患影响其发展,可称为安全影响因子(表7)。
3,2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影响因素的评价差异
3,2,1道路标识系统影响评价差异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于道路标识系统影响因素的评价存在较明显的相异性,一致性方面,5类市场对于“不少景区标识系统不完善,导致路向指引不明”和“城市道路标识不清,经常导致迷路绕路”的评价具有较高一致性,均值得分在3.3―3.94之间,得分较高,说明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旅游者比较赞同景区标识不完善、城市道路标识不清楚是影响其自驾车旅游的重要因素。差异性方面主要表现在“乡村或郊区道路标识空白”方面,近程、近中程对这个赞成度较高,均值得分在4左右,而其他3类市场的均值得分相对较低些。这主要是自驾车旅游者在中程以上的旅游地较少选择旅游资源品位不高,吸引力不强的乡村旅游资源,即使选择去,也是选择发展成熟的乡村旅游地。调查结果显示,中远程和远程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距离较远的省外类似乡村旅游地等新开发景点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3.57%和11.29%,而选择传统著名景点的比重很大,分别为48.57%和57.15%。相反,近程和近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经常选择乡村旅游地或者是城郊型旅游地。根据调查结果,近程和近中程自驾车旅游者选择本市周边的新开发景点和未开发但环境较好地方的比重相对较大,近程选择这两类旅游地的 比重为41.93%,近中程选择的比重为43.86%。但本市周边像这些类型旅游地处于城市旅游地和风景名胜区之间,是两类成熟型旅游地的过渡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许多地方道路标识空白,进而影响自驾车旅游者进入该类型旅游地。
3,2,2旅游服务设施影响评价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于旅游服务设施影响因素的评价也存在较明显的相异性,一致性评价主要表现在“景区沿路缺乏经济型酒店及廉价汽车旅馆”和“娱乐设施简陋,数量少”两方面,由于我国旅游业处于成长阶段,目前类似汽车旅馆专门类住宿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且旅游娱乐产品不丰富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同样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差异性评价主要在“景区停车场有限,适合停车旅馆太少,停车困难”、“较难寻找清洁卫生就餐环境”和“缺乏预订网络,很难提前预订到房间”3方面,近程和近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评价均值得分较高,而其他3类市场的均值得分较低。表明选择中程以上旅游地的自驾车旅游者不很赞同这3方面是影响自驾车旅游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自驾车旅游出游中程以上旅游地主要选择发展成熟型景区,而成熟型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对自驾车旅游影响相对较少。
3,2,3经济成本影响评价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于经济成本影响因素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相异性,一致性评价主要表现在过路费和停车费两方面,且均值得分在3.5分以上,最高的达4.02分,说明收费站多致使过路费开支大、停车费多且标准不一等经济成本是影响自驾车旅游的主要障碍。差异性方面主要表现在“油费等开支较大”方面,近程和近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评价均值得分较低,而其他3类市场的均值得分较高,表明出游半径在中程以上的自驾车旅游者认为油费价格高、随着出游半径增加致使油费开支大是影响自驾车旅游选择中程以上旅游地的限制因素之一。
3,2,险性影响评价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于安全性影响因素的评价表现出一致性,赞成自驾车旅游出现车辆故障而抛锚,以及一些不熟悉危险性较高的山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是影响自驾车旅游的主要限制因素,评价均值得分在3.3以上,最高得分为3.97分,表明绝大多数自驾车旅游者对这两个影响因子考虑较多。
4 结论与对策
4,1依据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拓展各类市场
综上所述,近程、近中程、中程、中远程和远程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在旅游动机、信息渠道、出游组织方式、出游时间选择、停留时间以及人均旅游消费等6个方面即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同时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表8)。一致性主要是5类市场均表现出较强的休闲/度假旅游动机,通过“亲朋好友”、“网络”和“旅行社”3类渠道获取旅游信息,自行组织和家人亲朋是主要出游方式,灵活自由小长假成为5类旅游市场选择出游的理想时间。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除休闲/度假动机外,近程旅游市场还有明显的购物和美食/娱乐动机,近中程、中程和中远程还有观光、探亲访友动机,而远程市场没有探亲访友动机;远程旅游市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比重高于其他途径,且出游组织上还通过汽车俱乐部,这两个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市场;在出游时间上,除选择小长假外,近程和近中程选择双休日出游,而中程以上的市场选择“十一”长假和带薪休假出游;停留时间和人均旅游消费均与出游半径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出游半径越大,停留时间越长,人均消费越高。因此,结合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市场开发战略,根据旅游动机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依据不同信息渠道来源做好旅游宣传,重视“口碑”效应在自驾车旅游市场中的运用;充分利用“十一”、5个小长假、双休日以及带薪休假的契机大力开拓各类自驾车市场,尽可能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水平。
关键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特征;差异
近几年来,国家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推动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政策方针,由此可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显得尤其关键,而且依据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定,各地方政府在开展旅游产业发展任务之际都务必要思考旅游资源禀赋空间差异、旅游经济区域特征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唯有深入地探究一系列差异性问题,清晰表明中国旅游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差异性,方能够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符合中国、各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旅游发展规划,完成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推动全国旅游经济区域的统一协调发展。
一、中国旅游经济区域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资源禀赋因素。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禀赋情况能够直接关乎到该区域层面旅游产业的潜在发展能力,而且旅游区域的品位度、集聚度等禀赋因素都是能够直接激发起旅游者前来旅游的重要条件,旅游者一般会选择较高级别的地点当作旅游的目的地,可是在他们到达旅游地点后就会将更高级别的地点作为下一游玩的目的点。例如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称、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将以上旅游点的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区域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国旅游经济区域特征的差异性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禀赋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换而言之,中国旅游资源禀赋是国内各地方开发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是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的基础因素,其对旅游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力量。就目前中国旅游区域发展情况而言,国内东部的旅游资源禀赋条件会胜于中西部区域,而且在国内十大旅游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当中东部占据的数额最多,与此同时国内十大旅游资源禀赋的区域也是东部占有绝大多数。中西部的旅游资源禀赋最主要涉及晋、豫等多个省份,而上述省市也是国内中西部省份当中发展较为好的一部分。中国省内也同样存在旅游经济区域特征差异的现象,例如江苏省,整体而言苏南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会比苏北的要好,而江苏具备最优良的旅游资源禀赋主要集中在苏州,其次是南京、镇江、无锡,最弱的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主要是泰州、盐城以及宿迁,由此可见苏州与南京的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比其它旅游区域强,而发展最慢、最弱的则是苏北一带地域。总而言之,国内旅游资源禀赋情况是直接作用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应当深入地研究如何结合旅游资源禀赋来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等问题。
(二)交通业发展因素。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区域交通业的发展有所联系,旅游区域的交通便利程度是深入开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并且是权衡该旅游发展区域的关键标志。而且经过实践证明,旅游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该区域的公路、航线等交通业务指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据数据统计得出,中国全国旅游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十位的城市,普遍都是全国交通发展较为发达的前十位城市,其中中国东部的城市占绝大多数,云南、河南以及四川则是国内中西部旅游产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城市,与此同时它们也是中西部省份当中交通业发展较为便利的城市之一。事实上,国内不少的中西部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情况不太好,对于有助于提高旅游经济发展的交通业也尚缺少一定的发展措施。交通便利程度与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程度所呈现的正相关同样也存在于省内,例如江苏省。众所周知,苏南地区的交通网络较为发达、便利、快捷,其和上海的联系较为紧密,旅游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然而苏北一带由于交通网路发展不均衡,使得该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区域。由此可见,旅游经济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务必要依赖于区域的交通网络,多元化的航线模式与便捷、快速的高速公路已经发展为深入开发挖掘旅游景区、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条件。
(三)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供给作用,换句话说,经济发展越发达的地方,其能够给予旅游产业越完善、越齐全的基本设备设备与服务,并且根据数据统计得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程度呈现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对于全国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位于全国前十名的省份,东部省份所占据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中西部则只有河南与四川位列前茅,由此可见,国内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了旅游区域的发展程度。与前两种影响因素相同,经济发展因素与旅游产业发展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存在与省内差异方面,纵观整个江苏省,苏南区域快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了旅游产业全面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稍微落后的苏中或者苏北区域就因为缺少发达的经济业务而导致该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实况具有较强的紧密联系,科学有效地改变经济发展现状、提高经济效益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有效转变中国旅游经济区域特征差异局面的政策建议
(一)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落后的省份。第一,有效地提高城市内部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尽可能地缩短和发达城市或者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适当地添置旅游酒店数量,根据发达城市酒店基本设备服务的配置情况,合理地提升区域内酒店的配置与服务质量,让尽可能多的酒店达到高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展现该因素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经济效益增长作用;第二,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资力度,最大限度发挥旅游产业固定资产在旅游业经济效益方面所起到的收敛作用。除此以外,地方区域应当适当地开发旅游资源,增强区域旅游资源的质量,让其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从而逐渐有效地提高旅游经济区域的效益。
(二)对于旅游业发达的省份。第一,事实上部分旅游发达的省份会由于“回流效应”的影响,使得其重要的旅游发展区域阻碍了该省份对旅游业的发展项目,所以,如果旅游发达的省份在面临这一挑战时,应当慎重考虑是否继续将重要的旅游发展区域作为未来区域发展的关键措施;第二,加大宣传与推广扶持落后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其实并不是指停止旅游经济发达区域的发展,相反地,应当选择科学恰当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来突破地域、贫富、交通、政策等方面的约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旅游资源全面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激发旅游产业的新力量,从而不断缩短中国旅游经济区域特征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特征之间的差异性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交通程度、经济发展三方面因素影响,而且不管在全国省份之间还是在省内差异上,以上三种因素与旅游业的发展都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国家政府或者相关旅游部门在制定缩短旅游区域差距的旅游规划时,应当充分地考虑旅游发展区域的可行性,针对不同的旅游区域现状而落实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区域之间的旅游产业合作模式,让落后省份与发达省份共同推进旅游区域发展项目,从而达成中国旅游产业和谐发展,区域旅游经济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金海,韩雪,罗浩,任黎秀,陈晓文. 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05)
[2] 邹家红,王慧琴. 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09(06)
[3] 靳诚,陆玉麒,徐菁. 基于Theil系数的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关键词:入境旅游;旅游区域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甘肃省
目前旅游业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以缩小国际差距,而且中国也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1]。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已跻身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997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位居全球第6,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球第8[2]。但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区域不平衡已是客观事实。1990-2004年我国东中西地带间入境旅游省际差异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东部地带和中西部地带间差距较大。如2004年东部的广东和北京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达到53. 78亿美元和31. 73亿美元,分别是宁夏入境旅游收入0. 02亿美元的2689倍和1587倍。因此加强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研究,对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战略,确定区域旅游发展重点,促进入境旅游区域协调发展,进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学者对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研究表明国际旅游虽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往往还能导致区域差异加剧,主要是由沿海和内陆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和旅游供需分布不均造成[3-5]。国内学者虽然对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关注相对较晚,但是已经从多学科角度并采用数学方法推进了入境旅游的研究。目前,国内对入境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总体规模、旅游流空间分布、资源赋存和竞争力等方面[6-10];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中对我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省级以及地带间的研究居多[1, 7, 11-16],但是对城市间尤其是省内城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研究还存在不足[17-19]。同时对西北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的资源赋存、市场竞争态等,对区域差异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文中从时间动态演变和空间的角度入手,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我国对国际旅游统计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各地区对旅游外汇收入的统计时间较早且统计口径一致,并且旅游外汇收入基本上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以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为核心思路,旅游外汇收入成为我国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入境旅游收入能较好的反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各省市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为了保证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区域间的可比性,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作为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衡量指标。通过查询1999-2008年《甘肃年鉴》获取此次研究所需数据。
文中选择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根据《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中甘肃省旅游综合现状将甘肃省分为东部旅游区: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等4个市;中部旅游区:白银、兰州、定西、临夏、甘南等5个市(州);西部旅游区: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包括敦煌)、嘉峪关等5个市。
1. 2 研究方法
通过参考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方法[1, 7, 20],最终确定采用绝对差异(标准差)、相对差异(变异系数)、Theil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综合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的旅游区域差异总体特征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水平方面的差异,会受物价水平、量纲的影响,因而不同时点之间可比性较差。
相对差异本身是一个比值,没有量纲,因而不受时间等因素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21],表示经济总量在综合中所占的比重的差异。文中采用标准差(St)和变异系数(Vt)分别测算区域旅游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
St=∑
ni=1(Yti-Yt)2/n
(1)
Vt=St/Yt(2)式中:Yti表示第t年第i个区域的旅游外汇收入;Yt表示第t年省市区的平均旅游外汇收入; n表示区域个数。
泰尔(Theil)T系数最早由Thiel和Henri于1967年提出,是衡量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Theil系数T越大,说明区域经济差异越大。Theil系数可以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变量)的地区分布,该系数可分解为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两部分[22],总体差异等于地带内差异加上地带间差异,这就是泰尔指数的可加分解性。将甘肃省分为陇东、陇中及陇西三个地带作对比,并对三个地带内部的地级市之间的旅游差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依次分解为:(1)地带内市域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pi: Tpi=∑jYijYiLnYij/YtNij/Ni(3)(2)地带间入境旅游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BR: TBR=∑jYiYLnYi/YNi/N(4)(3)以市域为单元的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总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p:Tp=∑i∑jYiYLnYi/YNi/N=∑iYiYTpi+TBR=TWR+TBR(5)式中:Yij和Nij分别为i地带j省区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Yi和Ni分别为i地带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Y和N分别为全省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
地理集中指数可反映入境游客的城市分布状况, g值越接近100,游客越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反之, g值越小,游客越分散[1]。
g=100× ∑
ni=1(Pti/Pt)2(6)式中:Pti表示第t年第i城市入境旅游人数;Pt表示第t年甘肃省总入境旅游人数; n表示区域个数。
2 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2. 1 甘肃省入境旅游差异总体特征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甘肃省入境旅游差异总体特征作了分析(表1,图1),图1表明各市标准差整体波动大且明显,整体上呈\"M\"形。在2000年与2007年达到标准差峰值,分别为850. 30和671. 81。
在2000年-2003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在2003年降到低谷,谷值为228. 23。其后转入上升态势,标准差由228. 23增长到2007年峰值850. 30,年均增长率为54. 51%,在2008年却急剧下降到222. 90达到10年间的最低点。标准差的明显波动说明,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不稳定,并且绝对差异的扩大或缩小幅度都较大。
用变异系数测度的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的相对差异,由图1知变异系数呈现出\"U\"形。从1999年的1. 9555下降到2005年的1. 4408,又从2006年的1. 4919上升到2008年的1. 9462,年均增长率达10.
15%。综上,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1999-2008年间整体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变异系数均大于1,这说明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仍极不均衡; 1999-2008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很显著。
2. 2 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市际、地带间以及地带内差异演变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研究仅表现其总体差异,而泰尔指数可对总体差异进行分解,即市际差异(总差异)等于地带内差异加上地带间差异,这就是泰尔指数的可加分解性。
文中通过泰尔指数折线图来表示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动态过程。
表2、图2显示, 1999-2008年
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市际差异出现了2001年、2004年、2007年三个波峰,2001年甘肃省地带内差异从0. 0279降至0. 0148,而地带间差异却从0.
0012升至0. 0386,与2000年相比地带间的差异扩大了0. 0374大于地带内差异的缩小程度0. 0131,故市际差异的扩大主要由于地带间差异的扩大造成,而地带间差异的扩大主要由于甘肃省旅游局加大了对陇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投资建设,拉大了陇西与陇中、陇东的地带间差异,进而使得市际差异上升至一个峰值。
转贴于
2004年是甘肃省旅游业遭受\"非典\"后全面振兴和恢复的关键一年,随着全省旅游的全面复苏,使得各城市特别是热点城市入境旅游得到迅猛复苏,陇中和陇西分别从2003年的0. 0023和0. 0016扩大到0. 0062和0.
0166,加大了三大地带的内部差异,地带间差异略微下降,进而扩大了其市际差异。2007年随着红色旅游的升温,使得陇中地带间的差异从2006年升至一个峰值。而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市际差异又出现了三个波谷,从整体上看市际差异波动明显,起伏较大,但总体趋势仍趋于下降,从1999年0. 1303下降到2008年0. 0092,下降了92. 94%。地带间与地带内差异除2001年、2007年、2008年是地带间差异高于地带内差异,其余年份均是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故地带内差异总体大于地带间差异,市际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构成。
2. 3 甘肃省入境旅游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甘肃入境旅游市际差异的贡献率比较1999-2008年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甘肃入境旅游省际差异的贡献率有以下两个特征(表2和图2)。一是,地带内差异是甘肃省入境旅游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以地带内差异为主,平均占59. 64%,最高是2004年地带内差异占98. 15%。2004年地带内差异达到最大值是由于甘肃省入境旅游逐渐走出\"非典\"阴影,而且以快于人们预期的速度得到全面的复苏,尤其是兰州、酒泉、嘉峪关、甘南等旅游资源丰富和旅游热点地区恢复较快。地带内差异虽然波动明显,但是贡献率总体趋势则是下降。地带间差异贡献率相对较小,平均占40. 36%,最高是2007年地带间差异占93. 29%,最低是2004年1. 85%,地带间差异贡献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悬殊。二是地带间差异贡献整体波动较明显。地带间差异贡献率由1999年的39%降到2000年的4. 2%,降到低谷;在2001年上升到72. 3%,达到一个峰值;随后2002年迅速下降并稳定保持到2004年,降到10年间最低谷, 2005年有所上升但在2006年又下降到14. 4%; 2007年上升到另一个峰值,地带间差异贡献率达到93. 29%,而2008年下降到82. 23%。地带间旅游差异波动性频繁,出现了2000年、2004年、2006年的几个波谷。而总体趋势则是下降的,说明地带间的差距在缩小。因此,无论是地带间还是地带内城市间旅游区域差异大体上都呈缩小趋势。
2. 4 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特征表1显示,甘肃省旅游地理集中度值相对较高,最高可达59. 10,最低为44. 23。说明该省的旅游经济主要集中在几个旅游经济发达城市,而其他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则普遍偏低。但是g值仍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1999年到2004年呈下降趋势, 2004年降到最低点,说明在这期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缩小,期间2003年出现波动,但起伏不大。而2004年到2008年g值不断上升,在2008年达到10年间最大值,说明在这期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增大。
通过对比各市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省平均旅游外汇收入的比率,分析得出1999-2008年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表3显示,全省各市旅游外汇收入仅有少数几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999年甘肃省各地区旅游外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有兰州、武威两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倍多和5倍多,到2008年兰州虽有下降但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武威降至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平;而酒泉和嘉峪关分别从1999年的0和0. 733倍升至2008年的7倍多和1倍多,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甘南除1999和2008年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其余年份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2007年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达到最高水平;而白银、临夏、金昌、张掖等城市的比值虽然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相对于兰州、甘南、酒泉、嘉峪关其旅游经济规模仍然不能相比。酒泉、嘉峪关、兰州三个城市2008年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之多,说明甘肃省入境游客的分布不仅集中,而且人文资源导向性明显。图3显示,1999年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很低水平的市州较多,且三个地带均有分布,而达到极高水平的只有兰州和武威两个市,过度性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市较少;图4显示, 2008年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达到极高水平的市为三个,其中旅游资源丰富的酒泉和嘉峪关在政府投入和宣传力度加大之后,达到了极高水平;武威降至较高水平,甘南经过2000-2007年的极高水平发展后在2008年又降至较高水平,张掖发展至较低水平。10年间比率一直低于16%的市有白银、定西、庆阳、陇南、金昌五个市,说明甘肃省旅游经济规模处于很低水平的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旅游区。综上分析,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仍然较大,且差异变化不稳定,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高低梯度跨度大,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很低的地区较集中,省内旅游经济发展缺乏过渡性。但经过10年发展甘肃省入境旅游已逐渐体现出其发展优势,即级别较高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以及现代科技文化资源。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从时间动态演变和空间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分析,认为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且城市之间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有明显的缩小趋势,市际差异下降了92. 94%,甘肃省入境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但城市间旅游经济的缩小趋势波动明显,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很显著,入境旅游的发展仍极不均衡,旅游经济差异高低梯度跨度大,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市,1999-2004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缩小,地理集中指数从53. 54降至44. 23,降至10年间最低点, 2004-2008年空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增大,地理集中指数从44. 23升至59. 10,达到最大值,甘肃省入境旅游空间差异较大,进而导致甘肃省有入境旅游接待优势的地区长期以来几乎对甘肃省入境旅游有\"集中垄断\"的趋势,从而使甘肃省的入境旅游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聚集\"型空间分布模式,因此真正缩小省内城市旅游经济之间的差距还需要长期的过程。并且甘肃省入境旅游分布的人文资源导向性明显,甘肃省入境旅游主要的目的地为酒泉、嘉峪关、甘南、兰州,根据四个地区的入境旅游优势来看,酒泉、嘉峪关有级别较高的历史文物古迹;甘南有神秘奇特的藏文化风情;兰州有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依此甘肃省的入境旅游多属于传统人文旅游,而区位和经济驱动型旅游次之,受观光、购物、娱乐等旅游资源的导向型旅游不十分明显。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反映了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格局。
3. 2 建议
为了全面提高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效益水平,缩小区域差异,提高甘肃省旅游业整体水平,应当确立政府主导战略,强化政府对旅游的主导和调控职能,充分发挥甘肃省旅游资源潜在优势,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整合资源,根据甘肃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打造\"三个中心\",即兰州、敦煌和天水;做好\"两个精品\",即潜力丝绸之路精华游、中华龙文化-始祖文化寻根游;开发\"四个产品\",即长城文化游、黄河文化游、红色文化游、民族文化游。根据甘肃省特有的民俗特色,开发甘肃民族风情游,即甘南:香巴拉-梦境之旅;临夏:伊斯兰民族风情游-圣洁之旅;肃南:祁连晴雪,裕固花乡-欢乐之旅;肃北:透明梦柯,雪域蒙古-豪迈之旅;阿克塞:哈萨克风情旅游-塞上风情之旅。根据甘肃省独特的地质条件,开发冰川探险游、江河湖泊漂流游、沙漠戈壁游、古绿洲生态变迁游等。
加大旅游促销投入,通过多种促销渠道相结合,重点突出、差异营销等策略,并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领导者及从业者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甘肃旅游形象。不断完善省内及其与外省间交通网络,尽快改变阻碍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提高甘肃省旅游的可达性。
参考文献
[1]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 2006, 61(12): 1271-1280.
[2]马耀峰,李天顺,等.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 Bryden JM. Tourism and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CommonwealthCaribbean[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73.
[4] KadtE. Tourism Passport to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79.
[5] Tosun C, TimothyD J, OzturkY. Tourism growth, nationaldevelopment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Turkey[J]. 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3, 11(2): 133-161.